2012年全国联考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19-05-15 09:5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全国联考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全国联考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2012年全国联考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概念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7、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性。

8、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9、观察法;在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10、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三个主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11、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常用来发解个体和群体的基本情况。即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

12、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13、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标准化测验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的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等。

14、活动产品分析:通过分析活动产品来研究被试心理特点的方法。它不仅研究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试卷、图画、自制教具、手工作品及其他劳动产品),而且还要分析产品创作的过程。

15、系统性原则:对心里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根据系统性原则,必须研究各个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能把心理现象看成是孤立存在的内容去研究。

16、问卷法:一种间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它根据研究目的,以书面形式,将所要搜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应回答的问题,控制被试回答的范围或将答案框定在卷面上,要求被试任择其一作答,然后对回答结果再进行分析研究。

17、情感过程——人对各种事物产生的主观的态度体验如:热爱憎恨喜欢讨厌高兴难过。

18、意志过程——自觉的确定行动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二、填空题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最早系统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2.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3.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心理学有一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短暂的历史。4.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5.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6、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应该有三个变量,一是自变量,二是因变量,三是无关变量。

7、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8.构造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流派,创始人为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冯特首创了实验内省法。这个理论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继承和发展。

9.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等,强调意识的功能和作用,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10.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曾试图引进中间变量,但斯金纳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因论,拒绝中间变量。认为强化和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环境的结果。11.行为主义完全否定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研究,以行为和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华生 12.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韦太海默等,后期的代表任务是勒温,强调心理的整体性。

13.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主要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而精神分析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1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被视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强调人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5.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皮亚杰学派,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纽厄尔、西蒙、奈瑟。

16.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三、问答题:

1、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 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 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 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 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 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 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2、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学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西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算起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心理学在发展方向上出现了以下特点: 1.各心理学学派之间协调、互补

2.呈现了一种汇合的趋势。3.转向解释某种心理现象的小型理论模型。4.重视应用。

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简答题1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心理学中,人们通常从两个方面去研究心理现象。一个方面是心理过程,它是探讨人的心理的共同性;另一个方面是个性心理特征,它探讨人的心理的差异性。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或关系的过程。人在各种心理活动中,还伴随着一种心理状态,就是注意。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和互相影响的。个性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个性一旦形成后又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并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一、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探索心理规律,所谓探索心理规律,就是要查明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变化与心理变化的确定关系。

二、人的心理的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比心脏更重要。中国人早在十六世纪就认识到这一点,而西方在十九世纪初才认识到。真正用科学方法鉴定出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在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通过对失语症患者的尸体解剖,在大脑左半球发现言语中枢为标志的。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如果没有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脑自身不能单独产生心理活动,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机械、被动的反映,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三、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1、研究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作斗争,具体论证和丰富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命题。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这些学科更加深入地认识其研究对象。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等教育学科都是以心理学为理论根据的。

2、研究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根据心理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2).通过控制影响心理的因素来控制心理。3).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4).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的影响。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研究心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这是最高原则和指导思想。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该具有下列条件; 1)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是应该可以得到共证的。2)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测量的,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2、发展性原则: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不仅要求阐明人已经形成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要求阐明那些刚刚产生、处于形成状态的新的心理品质。

3、系统性原则:必须研究各个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4、教育性原则: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特别是对儿童。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在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应用观察法时必须遵循的一些规则: 1)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2)观察必须是系统的。3)观察时必须随时作记录。

4)应该在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况下进行观察。观察法的主要优点:被观察者的行为比较片段。观察法的不足之处:

1)观察者处于被动状态。

2)观察积累的资料只能说明“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

2、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三个主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实验法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主试处于主动地位。

2)可以精确地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3)可以反复验证。

实验示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室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因素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结果客观可靠,能够精确的测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室实验法的不足之处:目前还不能对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性格进行研究,人为因素较大,往往离实际情况较远。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所得的结果比较切合实际,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实践。自然实验法的不足之处:实验情景不易控制,容易受无关变量的影响。

3、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的一种方法,标准化测验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的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测量法的优点:

1)所使用的标准化测验编制十分严谨、效果可靠。2)结果的量化程度高,结果处理十分方便。3)有常模进行比较。4)简便省力。

测量法的不足之处:

1)是一种间接测量,即通过对行为的测量,来推断要测量的心理。如果行为样本未选准,项目所引起的反应就难以推断所要测量的心理。2)不可避免地受到经验和文化条件的影响。3)对施测者要求较高。

4)测验成绩只表明“结果”,不能反映过程。

4、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常用来发解个体和群体的基本情况。为了研究那些不能从外部观察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特征时,也可以用调查法。

调查法有五个特点:其中1)3)4)为优点,2)5)为不足之处。即“三优二不足” 1)有许多现象或行为很难或无法由研究者在短时间内直接感知,需要采用调查法。2)不能确定现象或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3)基本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4)涉及的范围广,惧资料速度快。

5)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依赖于回答者的合作。调查法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谈话:也称访谈调查,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藉以了解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要使谈话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要创设一种宽松、坦诚、信任的良好气氛。其次,调查者应该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尽量使谈话标准化,记录保持一致。谈话的优点: 1)可以直接向被调查者说明谈话目的,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2)研究者还可以控制谈话过程,通过补充提问、临时提问来多方面了解被调查者回答 问题的水平。谈话的缺点:

1)比较费时间,而且费用高。

2)研究者的言行不当或被调查的某种心态都会影响回答的真实性。

问卷:一种间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问卷的优点: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问卷的缺点:

1)回收率比较低时,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不一定能够如实回答问题,影响问卷的可信度。3)问卷不是一种很严密的方法。

活动产品分析:通过分析活动产品来研究被试心理特点的方法。它不仅研究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试卷、图画、自制教具、手工作品等),而且还要分析产品创作的过程。

5、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个案研究法的优点:

1)便于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2)可以适当结合其他方法(如实验、问卷等)个案研究法的缺点:

1)所获结果缺乏代表性。

2)缺乏可供比较的个体或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学性。3)进行非控制性观察,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是粗略的,描述性的。

以上心理学中比较常用的5种研究方法,它们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在实际研究中应采用多种方法,使之相互补充和验证。第三节心理学过去与现在 一心理学研究现状?

1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整合。2应用心理学分支发展速度。

3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上心理学日程。4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智力与脑的关系 意识和无意识问题 儿童认知发展 学习过程 人力资源开发 认知工程心理学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概念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2、突触——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它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作用。

3、大脑中枢——人的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最大结构,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大脑半球表面有三条重要的沟裂: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这三条沟裂将大脑皮层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大区。

4、听觉中枢——位于颞叶。视觉中枢位于枕叶。

5、反射和反射弧——反射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6、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可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7、第一信号系统(吃梅子):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8、第二信号系统(谈梅生津)——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

9、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10、1)扩散和集中: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止不动的,而是要向临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程度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10、2)相互诱导(正、负诱导)——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就是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小孩闹觉是正诱导,视而不见是负诱导

11、不应期: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

12、无条件反射: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它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13、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14、条件反射的泛化:指任何一个刺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而且和它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泛化。

15、分化: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物不再能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分化。

16、强化: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叫强化。

17、动力定型——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依次出现,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

18、工具性条件反射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

19、强化时程表——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通过试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

20、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它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条件性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1)消退抑制。消退抑制是指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

2)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21、外抑制——是指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

22、超限抑制又叫保护性抑制。

——是指当刺激物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它能使神经细胞免于因兴奋过度而耗尽,因而又叫保护性抑制。

23、反应过程:刺激过程到了中枢,还要引起效应器环节的变化,即反应过程。反应过程也是能量转化,如神经冲动转到肌肉就转化为肌肉的机械运动。

24、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是以物理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人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25、兴奋过程——神经活动同有机体的骨骼肌肉内脏和腺体活动的激发或加强相互联系的过程

26、抑制过程——神经活动同有机体的骨骼肌肉内脏和腺体活动的减弱或停止相互联系的过程。

27植物性神经系统也叫自主神经系统,从脑也脊髓出发,广泛地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主管内脏、血管和腺体的活动。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机能上是相互颉亢页的

28、极化状态——神经细胞膜内因负离子占优势形成负电位,膜外因正离子占优势形成正电位,神经细胞的膜有一定的通透性,在一般情况下,它不让正离子进入,也不让负离子出去,保持膜内外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

29、去极化状态——如果有一个刺激物,刺激到膜的一定部位,这时膜上受到刺激的部位的通透性就会发生改变,允许膜外的正离子进入,于是膜内外的正负离子就大多可以通过了。这时,原来膜内外的电位差发生变化,即原来的电位差由减小到消失。这种状态叫去极化状态。30、大脑皮层——人的大脑的两个半球表面覆盖着面积很大的灰质,称为大脑皮层。

31、听觉性失语症——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叶的颞上回的后方。它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当其受伤后,病人虽能讲话,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的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因此这种病人与人谈话时常答非所问,称为听觉性失语症。

32、视觉性失语症——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伤的病人,不能理解过去已知的文字符号,阅读发生障碍,称为视觉性失语症

33、失写症——书写中枢紧靠中央前回,它是管理上肢特别是手的运动区。该区受损伤则书写、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称为失写症。

34、神经冲动——当出现去极化状态时,神经细胞膜受刺激的某处A和临近部位B相形之下就会产生一个电位差。这个电位差又改变B处的膜的通透性,从而使B处的电位也变为负的,于是负电位就这样传导开。另一方面,随着膜的通透性的迅速复原,原来受刺激点A处膜内外的极化状态又重新形成,它B处的电位差也就消失。这就叫做一次神经冲动。

35、二级条件反射——在巩固的条件发射基础上也能形成条件发射。在巩固的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条件发射称为二级条件发射。

二、填空题

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2。轴突通常又称为神经纤维。

3。神经元根据其功能特性,可以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4。人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型神经。5。人的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能力。

6。反射有同时进行的两条渠道: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非特殊通路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来实现的。

7。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通常把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网状结构在脑干中占很大比例,它由灰质和白质相混杂而成。8.间脑被称为在脑的中间,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9.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他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10.抑制过程可以分为非条件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和条件抑制(又称内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三、简答题

1、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分为哪几种? ①正确的反应每次都予以强化 ②定比间隔强化 ③定时间隔强化

④不定比间隔强化,它的效果最好。

⑤不定时间隔强化在实际生活中,最经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时也不定比的间隔强化

第一节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一、神经元来源:

(一)、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种类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构造: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细胞体——提供能量。树突——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将神经冲动由细胞体传至远处,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肌肉与腺体。

机能:接受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

功能特性分类:感觉(传人)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

突触: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作用。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传导过程

极化状态:在平时,神经细胞膜内因负离子占优势形成负电位,膜外因正离子占优势形成正电位,膜内外产生一定的电位差,这就叫做极化状态。不应期: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膜的通透性在复原之前,它是不能再接受刺激的。因此,神经细胞冲动是脉冲式的,即使刺激是连续的,它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也是间断的。(三)刺激过程和反应过程:

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是以物理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人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是信息的转化。

反应过程:刺激过程到了中枢,还要引起效应器环节的变化,即反应过程。反应过程也是能量转化,如神经冲动转到肌肉就转化为肌肉的机械运动

二、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1.脊髓及其功能。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脊髓的基本功能是进行反射活动(如排泄、膝跳反射等)和传导神经冲动。2.脑的结构和功能。

六部分: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六部分。通常把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延脑:脑干的最下部,是脑的最后部分。

脑桥:延脑的上方,它位于延脑与中脑之间,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必经之地。它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中脑:丘脑底部,小脑和脑桥之间。它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起调节作用,与睡眠、觉醒等活动有密切关系。

间脑:中脑上方,主要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人体传人冲动的转换站。又称低级感觉中枢。下丘脑是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调节内脏活动,也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主要环节,下丘脑有些部位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的一些部位与觉醒和睡眠的节律有关。小脑:大脑的后下方和脑桥的背侧,分左右两半球。它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入的随意运动的机能。边缘系统功能:①个体保存和种族保存;②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③参与记忆活动;④感觉的整合。3.大脑皮层。脑的最高级部位,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大脑皮层的主要机能中枢有:

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脑神经有12对,与头、面部的运动和感觉有关。脊神经有31对,与躯体感觉和身体运动有关。

植物性神经系统也叫自主神经系统,从脑也脊髓出发,广泛地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主管内脏、血管和腺体的活动。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机能上是相互颉亢页的 第二节 反射和反射弧

一、反射

反射: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活动。

二、反射弧及其结构

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由五个部分组成的,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感受器:直接接受刺激作用的器官。效应器:执行反射动作的器官。

三、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

特殊通路:由特定的神经纤维,把感受器中特定的感受细胞与大脑皮层相应中枢的特定神经细胞联系起来,使感受器与大脑皮层相对应中枢形成了空间对应关系。这种由一定刺激经过一定神经纤维通到脑的一定部位的神经联系就叫做特殊的传人通路。非特殊通路: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来实现的。

四、反射弧的环形通路

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单方向的传导,而是在传人或传出,以致高、低中枢之间都要往返传递好几遍,使感受器更好的接收刺激。第三节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一、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它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无条件反射对每个个体来说是生来具有、不学而能的。它的反射弧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固定的神经联系。所谓无条件反射就是在遇到某种刺激时一定发生某种反应。无条件反射是动物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分成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一)经典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条件反射的泛化:指任何一个刺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而且和它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泛化。

分化: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物不再能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分化。

强化: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叫强化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依次出现,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二)工具性条件反射

1.工具性条件反射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2.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二者的共同点: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

二者不同之处:①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②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③反应方式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工具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练习过程中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工具性条件反射。3.强化时程表。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通过试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①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②定比间隔强化。即正确反应不是每次出现均予以强化,而是按一定次数比率予以强化。③定时间隔强化。即不管正确反应的次数,而是按一定时间间隔予以强化。④不定比间隔强化。即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它的效果最好。⑤不定时间隔强化。即以不定长的时间间隔来强化。

三、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又称现实信号,指的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物。

第二信号,指人类特有的言语文字,它可以代替第一信号引起条件反射,是第一信号的信号。(一)第一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它是人与动物先天具有的。(二)第二信号系统

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

词与具体刺激物密切联系着。掌握语词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总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其中,第二信号系统以第一信号系统为基础,第一信号系统又受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与支配。通过这两个信号系统密切联系的协同的活动,才得以实现人的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第四节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一、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抑制过程是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兴奋过程是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尽管它们的作用是完全对立的,但是它们却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

抑制过程可以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两大类。(一)非条件性抑制来源:

非条件性抑制(又称无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外抑制。外抑制是指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

2、超限抑制。超限抑制是指当刺激物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它能使神经细胞免于因兴奋过度而耗尽,因而又叫保护性抑制。(二)条件性抑制

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它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条件性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1、消退抑制。消退抑制是指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

2、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二、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规律有二:

(1)扩散和集中: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止不动的,而是要向临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程度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

(2)相互诱导(正、负诱导)——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就是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小孩闹觉是正诱导,视而不见是负诱导

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一、概念

1、反映——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

2、感应性——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

3、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当动物能够把一个刺激变成另一个刺激的信号,我们就说它不仅有生命,而且还有心理。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4、遗传素质—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例如机体形态、构造、神经系统的特征等,这些遗传生物特征性就是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5、主观能动性——是指人能够根据目的和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使客观事物服务于自己。

6、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或种系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则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7、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8、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9、顺应——是指改变内部图式,以适应环境现实。

10、最近发展区——在进行教学时,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二、填空题

1、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2、人类心理发生的基本条件是:一是劳动,二是语言。

3、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是:①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②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③人的内在需要与外界环境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4、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概括性(凡这样必那样)、目的性(预见性)(要那样就这样)、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5、心理发生的标志:信号性反应 第一节: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动物心理的发生:反映——感应性——信号性反映 生命的标志——心理的标志

扁虫最低级能够建立条件反射动物,有心理

二、动物心理的发展

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高等脊椎动物 第二节: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人类心理的发生 两个条件:劳动和语言

劳动:1)必要性: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劳动,而要劳动就必须在心理上发生为劳动所需要的变化,表现在概括性、预见性和目的性。

2)可能性:手足分工:获得以前没有过的信息;对物体进行变革,揭示出客观事物的内部信息;可以观察到事务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概括性认识。3)社会集体性:促进了知识经验的传递;促进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发生

语言:1)产生条件:语言为劳动所必须【语言是劳动过程所必须;语言为劳动结果锁必须】;劳动使语言有了可能【劳动使人类有了语言的发音器和共鸣器;劳动使人类有了能够说话和听话的大脑】。

2)作用:语言使思想的直接实现;语言促使抽象思维的产生;语言使人类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促进了心理向更为复杂的水平发展。

二、人类心理的发展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含义:不同阶段不同质;有次序;前后基础;有交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初期——青年中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1——3——

6、7——

11、12——

14、15——

17、18——25——40——60 心理发展的条件: 遗传素质:生物前提 环境教育:决定作用

心理发展的动力:内因或内部矛盾,教育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个体已有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 第三节 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

一、概括性

二、目的性

三、主观能动性

四、社会制约性【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实践活动水平;阶级地位】 第四节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

行为主意心理发展理论--华生

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行为的产生来源于客观的刺激。

儿童教育方面的主张: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反对体罚儿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对幼儿养护的要求;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弗洛伊德

人的心理发展是原我,本我,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1——3——6——

11、12)埃里克森

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一生八个阶段:学习信任——成为自主——发展主动——变得勤奋——建立个人同一——承担社会义务——显示创造——达到完善。矛盾:信任不信任——自主性羞怯、怀疑——主动性内疚感——勤奋自卑——同一角色混乱——亲密孤独——创造力自我专注——完善绝望 年龄:1——3——6——

11、12——20——40——60 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四因素:成熟、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经验、平衡。

心理发展得动力: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平衡。心理发展阶段: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2——7——12)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说:五点标志:心里活动的随意机能;心里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形成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里发展的原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词、符号;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教学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教育应当走再发展的前面;学习最佳期限;智力形成内化。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

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承认先天的因素提供了前提和可能;环境和教育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决定方向和内容;承认遗传但不能夸大;强调环境和教育但也不能夸大。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心理发展的动力:教育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个体已有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具体:活动是基础;需要是动力;已有水平代表稳定;新旧是动力;活动中的新需要与已有水平是主要矛盾。

教育于发展的关系:教育决定发展;教育要从儿童本身出发;儿童领会为环节;领会的过程是质量变化过程 年龄与个别特征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的质的变化,就表现为年龄特征。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一、概念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3、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受性通常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绝对感受性——是人对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感受能力。绝对感受域限是绝对感受性的客观指标

4、感觉阈限——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量。

5、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6、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7、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有的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有的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明适应——是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感到发眩耀眼,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后就能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降低的过程。

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化。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8、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9、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10、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11、知觉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12、*观察——又称“思维的知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3、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14、感受野——20世纪60年代后期,研究者采用微电极技术研究神经系统的感觉信息加工,发现当呈现某种特定刺激的时候,可记录到感觉神经通路及大脑皮质各水平上单个神经细胞的放电现象,据此可以揭示该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这个区域称为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而每个神经细胞的感受野都有其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又称为特征侦察器。

15、特征侦察器——每个神经细胞的感受野都有其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又称为特征侦察器。

16绝对感受域限——那种刚刚能够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域限是绝对感受性的客观指标,两者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17、知觉的整体性——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它是指把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18、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19、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20、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1、空间知觉——个体对物体的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1)形状知觉——个体对物体各个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 2)大小知觉——个体对空间尺寸的反映

3)深度知觉——又叫立体知觉或距离知觉,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注意双眼线索和单眼线索:除水晶球调节、运动视差和两个双眼外,其余都是单眼线索。

4)方位知觉——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22、时间知觉——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没有感觉器官的

23、运动知觉——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而实现的。1)真动知觉——对物体真正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下域和上域之间能够看清】

2)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24、1)外受感觉——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 2)内受感觉——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包括饥饿觉渴觉内脏痛觉等 3)本受感觉——就是运动觉或动觉,它接受的刺激是人在运动时肌肉的活动情况。

二、填空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在数量上成 反比 关系。可以用公式E=1/R表示。其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2、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是:差别感受性。

3、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4、吃了糖再吃桔子会觉桔酸,这种味觉现象是:继时对比。

5、视觉恒常性包括: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6、空间知觉分为: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

7、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8、知觉的基本特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9、观察的品质有: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敏锐性。10、19世纪60年代初,费希纳根据等距量表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符合对数定律。

11、作为视觉特征侦察器的大脑相应皮层细胞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简单细胞,二是复杂细胞,三是超复杂细胞。12、19世纪前半期韦伯发现差别感觉阈限与原来的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用公式K=△I/I表示。其中,I代表原有刺激量,△I代表增加的刺激量,K代表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三、问题

1、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①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③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④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⑤学会做观察记录; ⑥观察后的归纳和总结;

⑦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

2、*论述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知觉作为对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其基本特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认识知觉的基本特征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知觉的选择性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刺激强的事物、变化着的事物等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2)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

(3)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知觉时,客观事物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强的部分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弱的部分,知觉中强的成分决定着知觉整体性特点。如在小学生的识字教学中,学生容易将字型相近的字写错,如容易将“折”、“析”、“拆”三个字混淆,就是由于“、”在整个字型中是弱的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这一“、”,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性。

(4)知觉地恒常性:知觉地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如视知觉恒常性有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知觉恒常性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它们,从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中正确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概述

1、什么是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直接性,个别属性】

2、感觉的种类

从刺激来源:外受感觉——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内受感觉——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本受感觉——运动觉或动觉,接受的是人在运动时肌肉的活动情况。从刺激性质:电磁、热、化学、机械

3、感受野与特征侦察

感受野——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又称为特征侦察器;on——off;off——on。

二、知觉概述

1、知觉概念: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的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有知识经验的参与。

2、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空间、时间存在形式和运动的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空间知觉——个体对物体的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形状知觉——个体对物体各个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 大小知觉——个体对空间尺寸的反映

深度知觉——又叫立体知觉或距离知觉,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注意双眼线索和单眼线索:除水晶球调节、运动视差和两个双眼外,其余都是单眼线索。

方位知觉——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时间知觉——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没有感觉器官的 运动知觉——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多种器官协同

真动知觉——对物体真正空间位移的知觉【下域和上域之间能够看清】

似动知觉——两个静态物体,按照一定的时间一次出现,使人感觉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根据知觉是否域客观事物符合:正确的知觉和错觉

错觉——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分大小错觉;方向错觉;线条弯曲错觉;线段长短错觉等等,主要记住例子,没有明确的概念。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的规律

一、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与感觉域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域限

绝对感受性——人感觉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域限——刚刚能够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 关系:E=1/R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域限

差别感受性——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域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关系:韦伯定律K=△I/ 费西纳:心力量和物理量的关系

(二)感受性变化规律

1、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除暗适应以外,基本上都是感受性降低)

2、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3、感受性练习:通过练习,可以提高

第三节 观察

一、观察概念——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最高形式。

二、观察的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目的的品质

2、观察的客观性——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

3、观察的精细性——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的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

4、观察的敏锐性——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

三、观察力的培养【简述:名词+培养】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提高的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善和优良品质的养成。

培养: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具备观察事物和想象的必要知识;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学会观察记录;观察后有归纳、总结。另外:培养兴趣和优良的性格特征,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第五章 记 忆

一、概念

1、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按信息加工理论的说法,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编码、储存、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2、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为“表象记忆”

3、词语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亦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

4、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境性等特点。

5、动作记忆——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其特点是容易保持和恢复。

6、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等特点,其容量约为7±2个组块。

7、长时记忆——是指学习过的材料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终身的记忆。长时记忆具有组织性、备用性等特点,其容量几乎无限。瞬时记忆——又叫感觉登记,凡是进入人的感觉器官的信息,都得到暂时的存贮,这种形式叫感觉登记,保持时间不超过一秒钟。

8、识记——识记就是去记,即与所要记忆的事物接触,接受它的刺激作用并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就信息加工理论而言,识记即为编码。

9、回忆——是经验恢复的过程。即对所保持的东西能够回想起来。

10、再认——是经验恢复的过程。就是当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出现时,能认出它。

11、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简称表象。)记忆表象特点:直观形象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断性。

12、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的识记。

13、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有意采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14、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15、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16、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17、保持——就是把所识记的东西纳入到自己的经验体系中,以备后用。就信息加工理论而言,保持即为储存。

18、复习——多次的识记称为复习,复习不是单纯地机械重复,复习的作用是给信息加工提供机会,对所学材料不断地进行再编码,不断提高编码的适宜性。就信息加工理论而言,编码在识记中起决定性作用。

19、识记的敏捷性——识记速度的快慢。

20保持的持久性: 对识记材料保持时间的久暂。

21、记忆的正确性——对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22、记忆的准备性——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储存的知识迅速地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23、工作记忆——由短时记忆扩展而来,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储存,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它有三个组成成分: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画板和语音回路。

24、情景记忆——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25、语义记忆——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

26、程序记忆——关于怎样作的记忆,是通过熟练行为和认知程序来表达的。与意识分离。

27、外显记忆——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搜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它是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

28、内隐记忆——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它是无意识提取的记忆。

29、机械识记——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和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识记。30、意义识记——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

31、遗忘曲线——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又称保持曲线。这条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32、联想——由一事物的映象、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象、观念的心理过程

二、填空

1、[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的皮层与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2、根据记忆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 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3、根据记忆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记忆可分为: 瞬时记忆(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4、记忆表象的特点有: 直观形象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断性。

5、根据识记材料和方法不同,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6、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是:前摄抑制。

7、*记忆的品质有: 识记的敏捷性、保持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8、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是:遗忘曲线,遗忘规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9、由李白想到杜甫,由春天想到繁荣是联想律的 类似律。10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其容量约为7±2个组块。11、20世纪80年代后,心理学家将短时记忆扩展为工作记忆。

12.心理学家将长时记忆扩展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主要是根据3类记忆所存储的知识在性质上的不同划分的。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均属于有意识记忆,可归为知道什么的记忆,而程序记忆是关于怎样做的记忆,与意识分离。

13、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是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恢复。

14、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提出了记忆的定位说。认为有关听觉的记忆在听觉中枢产生,视觉记忆在视觉中枢产生、语言记忆在语言中枢产生。

15、瑞典神经生理学家海登提出了记忆的化学分子说。认为个人的长时记忆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内核糖核酸(RNA)的作用,核糖核酸被看作是记忆分子。

三、问题

1、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如下几个

①识记的目的与任务;②活动的内容与性质;③识记的方法;④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2、如何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

不是任何复习,都能得到同等的良好效果。复习的效果决定于复习的合理组织。

①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先要及时复习;其次是间时复习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

②复习中的尝试回忆:尝试回忆与识记交替进行,通过尝试回忆了解材料的难点。

③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的合理运用:对于不太长的材料,整体复习比部分复习效果好。但若材料很长,部分复习又比整体复习效果好。

④复习的形式多样化: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来复习,尽可能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读、写、听结合起来复习。

3、简述记忆表象及其特点。

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但不能把表象看成是知觉的翻版或重复。记忆表象有三个特点:①直观形象性。②概括性: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多次感知过的一般特点,因而它比知觉形象有更高的概括性。③模糊片断性:表象的形象没有知觉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

4. 简述巴甫洛夫的关于记忆的生理机制的理论。

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被认为是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恢复。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就是识记。暂时神经联系一旦形成便会在大脑皮质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因受到强化而巩固,因不强化而消退,这就是保持和遗忘。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在一定条件下的重新活动,就是回忆和再认。

5.遗忘规律的内容。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又称保持曲线。这条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以后的很多研究又丰富了遗忘过程的规律:有意义材料较无意义材料遗忘得慢;数量多的材料遗忘较快;两种相似的材料前后间隔短,则容易相互干扰而造成遗忘;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50%的材料保持得好一些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记忆概念

一般概念: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会议与再认三个环节。信息加工理论:输入信息通过编码、复习予以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分类与特点:

(一)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与动作记忆(内容)

形象——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又称表象记忆,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词语——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情绪——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景性等特点。动作——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二)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

瞬时——又叫感觉登记,凡是进入人的感觉器官的信息,都得到暂时的存贮,这种形式叫感觉登记,保持时间不超过一秒钟。短时——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容量约为7±2个模块,具有意识性,按照原始信息编码等特点。长时——学习过的材料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具有组织性,备用性,其容量几乎无限。

(三)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扩展,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存储,即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有三个组成部分: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画板和语音回路

(四)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长时记忆扩展)情景——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语义——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

前两者有意识的参与,可以归纳为“知道什么”的记忆。

程序——通过熟练行为和认知程序来表达,是关于“怎样做”的记忆,与意识相分离。

(五)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是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

内隐记忆——不需要意识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是未意识到其存在又无意识提取的记忆。

三、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留的形象

特点:直观形象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段性

四、记忆生理机制【记人物和理论】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论 潘菲尔德——定位说

贾维和埃斯曼白鼠跳台试验——反响回路说 海登——记忆分子说 第二节 记忆过程

一、识记:

(一)识记定义:获得事物德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

(二)识记分类及特点

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有预定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记忆。特点: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要付出艰巨的智力劳动,采取一定方法。无意识记——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没有有意采取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根据识记材料和方法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和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识记。意义识记——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

(三)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3、识记方法:

4、识记的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二、保持和遗忘:

(一)保持和遗忘的定义

保持——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贮存的过程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99、2005名词)

(二)保持中信息加工

(三)遗忘曲线(保持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首创,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遗忘先快后慢。所以要及时复习。

其他人的研究:是否有意义有不易遗忘;数量多易遗忘;相似材料容易干扰;学习程度不够易忘;过度学习保持好。

(四)遗忘原因:

衰退理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就会减弱、衰退以致消失。

干扰理论由于多种痕迹之间相互引起抑制产生遗忘,抑制解除,记忆还可以恢复。前摄抑制:后摄抑制:

(五)复习

1、复习的作用 多次的识记——复习

复习的作用——给信息加工提供机会

2、有效合理的组织复习【论述,要展开,基本意思说明白】

及时复习——间时复习——复习中尝试回忆——处理好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复习形式要多样。

三、回忆和再认:

(一)回忆和再认的定义

回忆——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把它重新再现出来 再认——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

(二)联想及其规律:

联想——由一事物的映象、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象、观念的心理过程

规律:接近律——类似律——对比律——多因律——强因律——近因律『实例判断』 第三节 记忆品质与培养

一、识记的准备性

识记速度的快慢——明确目的,集中注意

二、保持的持久性

保持时间的久暂——把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及时和经常的复习

三、记忆的正确性

回忆和再认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认真识记,经常比较,正确记住的和仿佛记住的分开。

四、记忆的准备性:

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知识迅速的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实际问题——掌握的知识系统化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一、概念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它的特点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直观的、具体的,解决问题依赖于实际动作。

3、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是依靠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4、抽象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问题,故又叫语词逻辑思维。

5、集中性思维——也叫聚合式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6、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找变异的思维。

7、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单位。

8、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9、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0、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1、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2、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13、常规思维——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14、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创造思维具有新异或独特性,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创造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捷性的综合表现。

15、梦——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

16、功能固定——当一个人了解到某物体的某种作用时,很难看出它还有其它作用,特别是最初看到的它的功能影响最大。功能固定作用,对问题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17、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

18、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

19、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着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20、分析——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21、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22、抽象——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

23、概括——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24、具体化——同抽象和概括相反,将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运用到具体对象上去。

25、有意想象——即随意相象,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无意想象——即不随意想象,无预定目的、不自觉进行的想象。

26、比较——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

27、分类——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他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28、知觉定势——即先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影响人的当前知觉。

29、思维定势——即先前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

30、功能固定——是指当一个人了解到某物体的某种作用时,很难看出它还有其他作用,特别是最初受到的它的功能影响更大。

31、前科学概念——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的概念称为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

32、灵感——是指创造者经过长期酝酿,新假设产生或对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

二、填空

1、按思维的不同形态分,把思维分为: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

3、分析综合的三种水平是: ①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②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③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

4、思维的基本形式是: 概念。

5、掌握概念的两条途径是: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另一条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也包括个人自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6、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的阶段有:①提出问题;②分析问题;③提出假设;④检验假设。

7、创造性思维经历的阶段有: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8、想象的形成方式有: ①综合 ②夸张 ③拟人化 ④典型化。

9、发散性思维的指标有: ①灵活性 ②独特性 ③流畅性。

10、比较是分类的基础。

11、具体化是同抽象和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

三、问题

1、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一、相同点

①感知和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②感知和思维都是人的认识活动(过程)。

二、不同点

①感觉和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的反映,具有直接性;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反映,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

②感觉和知觉反映的是当前事物;思维不仅反映当前,还能反映过去,并能预见未来。

三、联系

①感、知觉所提供的信息或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

②思维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必须通过思维活动才能实现。

2、举例说明影响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因素。

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

①过去经验,即日常概念的影响。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日常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相邻”概念,对学习邻角、邻边具有促进作用。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不一致时,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产生消极作用。如“垂”的概念,日常理解为自上而下,所以在学习几何中“垂线”概念时,也只理解为自上而下。

②变式。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客观事物常常有多种表现形式。教学中,多提供具有本质属性的变式,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掌握。相反如果提供的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则会引起缩小概念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如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可以提供多种直角三角形的变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③词语的运用。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丰富的感性知识作基础。借助于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共同特征。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通过语词描述来提供某些感性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

④定义。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把概念的内涵固定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在教学中下定义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水平。??

3、试述创造思维及其创造思维的特点。

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的一种思维。创造思维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思维。它有以下特点:

①创造思维一般是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活动都需要创作思维。创造思维具有新异或独特性。

②创造思维既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创造思维过程是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构思,因而它又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

③创造思维往往具有突发性,即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⑤ 创造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捷性的综合表现。

4、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两者在认识过程中总是相互联系的。

①没有分析就不可能有综合,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人的认识才能够深入;离开了分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是肤浅的。

②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分析的材料将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也不能形成对事物完整全面的认识。

③此外,分析为最初的综合所指引,分析又是进一步综合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5、常用的比较方式有哪几种?

① 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比较

② 对事物的发展进行纵向比较

③ 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比较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 人的知觉特点,主要是知觉的整体性

② 定势,包括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

③ 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动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与问题的解决。解决比较容易问题时,动机强度应该偏高;在解决很困难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效率,动机程度应偏低。

④ 个性差异,表现在个性倾向性性格特征以及智力等方面。

7、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①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②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

③ 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④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8、思维的品质。

① 思维的广阔性,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

② 思维的批判性,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是以思维的广阔性为基础的③ 思维的深刻性,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是以批判性为前提的④ 思维的灵活性,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够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

⑤ 思维的敏捷性,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准确意见。敏捷性是思维其它品质发展的结果。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思维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简介的反映。简答:思维和感知觉的关系:

回答思路:明确概念:思维,感觉,知觉;联系与区别:同属于认识过程,只不过所处的阶段不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直接与间接。

二、思维分类及特点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依据:思维的不同形态)

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或在动作中进行思考、发现与解决问题。特点:问题是直观的、具体的,解决问题依赖实际动作。

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主要是借助语词、符号来思考问题,又叫语词逻辑思维。

(二)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依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

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发散式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者假说。

(三)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依据:思维的创造性)

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着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缺乏创造性,一般不会有新的思维结果。创造思维: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结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三、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二节 思维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两者关系:相互联系,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认识因分析而深入,因综合而完整。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不断发展。三种水平: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

二、比较与分类:

(一)比较——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

应用: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比较,比较要先确定标准。常用的比较方式:比较特征;纵向比较;关系比较。

(二)分类——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他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应用:先确定标准,然后分类,依据比较共同点归并大类,依据差异划分小类。在教学中的应用:要引导学生学会按照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要及时纠正学生分类过程中的逻辑错误;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科学概念,即运用标志某类事物的科学术语进行分类。

三、抽象概括与具体化

抽象——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概括——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同抽象和概括相反,将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运用到具体对象上去。第三节 概念的形成与掌握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

二、概念的形成

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三、概念的掌握

概念的掌握又叫概念获得,是个体对社会已形成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掌握。掌握概念即掌握了这一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共同特征,也掌握了具有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同类事物。

两种途径:日常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通过课堂或自学。

四、影响掌握概念的因素

过去经验——日常概念的影响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变式——事物的变换样式。充分?不充分? 词语的运用

定义——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

第四节 问题的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提出问题——前提【影响因素:态度,求知欲和认识兴趣,知识经验】

(二)分析问题

(三)提出假设

(四)检验假设: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人的知觉特点——要克服先入为主的倾向

(二)定势——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对问题解决主要影响在“功能定位”

(三)已有知识经验与动机——适度的动机:

(四)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其次,人的智力对问题的解决也有显著的影响。

第五节 创造思维

一什么是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区别:

1、创造思维一般是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

2、创造思维既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

3、创造思维往往具有突发性,即灵感在其中其重要作用

4、创造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捷性的综合表现

二、创造思维的过程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三、创造思维的培养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3、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第六节 思维品质

一、思维的广阔性——全面细致地考虑采问题

二、思维的批判性——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

三、思维的深刻性——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

四、思维的灵活性——一个人的思维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五、思维的敏捷性——能够在很快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

第七节 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二、想象的分类

(一)有意想象与无意想象(依据:有无目的)

有意:随意,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无意:不随意,无预定目的、不自觉进行的想象。

(二)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有意想象的特殊形式)

再造: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三)幻想(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四)梦(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

三、想象的形成方式

(一)综合——把各个生活领域和各种生活现象中的不同方面或特征组合在一起

(二)夸张——改变事物本来的特点。并对某些特点加以夸大或强化

(三)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去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四)拟人化——把人的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是事物人格化

第七章 情绪与情感

一、概念

1、情绪——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产生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本身。

2、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3、心境——是一种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其特点是:第一,缓和而又微弱;第二,持续时间较长;第三,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

4、*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又短促的情绪状态。如欣喜若狂。

5、*应激——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6、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7、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

8、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属于高级情感,与人的认识成就的获得,需要、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及思维活动的解决相联系。

10、激奋水平——人或动物的神经系统在高度兴奋和高度抑制之间有不同的水平,叫激奋水平。愈兴奋表明激奋水平愈高;愈抑制表明激奋水平愈低。激奋水平随需要和情绪的强弱而增减。

11、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12、社会需要——是对维持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事物的反映。

13、表情动作——简称表情,是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表现,或者指有机体通过自身的外显行为来表达感情。

14、动作表情——情绪在身体姿态、四肢活动方面的表现

15、叶克斯-道得生定律——说明了作业效益与激奋水平之间得关系:前者先随后者得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后者得提高而降低。总的来说,就是作业效率在适中的激奋下最高。这种适中得激奋水平又以作业得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越简单,这种适中得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越复杂,这种适中得激奋水平应偏低。

16、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个体以体验得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17、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18、教师的感染力——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

19、心身性疾病——有的人,经受长期的紧张、焦虑后,就会使这种心理上的痛苦转化为身体上的疾病,这类疾病叫做心身性疾病或心理疾病。

二、填空

1、按需要对象的性质分,把需要分为: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情绪状态有: 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状态有: 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4、*表情动作简称表情。表情的动作分为: 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动作表情。

5、情绪、情感具有 信号功能 和 调节功能。

6、情绪、情感的两极性还表现为情绪情感可以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体验;增力作用与减力作用。

7、当个体缺乏某种依赖条件时,就会体验到缺乏感的心理状态。若这种状态被意识到,称为愿望;未被明显意识到,称之为意向。

三、问题

1、论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①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独有的。③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带有环境性;情感既有环境性,又有稳定性和长期性。④从表现角度看,情绪带有冲动性,情感有意识性,始终在意识的控制之下。

(二)联系

①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对情绪有巨大反作用。②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③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

2、联系实际谈谈情绪、情感的心理学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

3、简述叶克斯—道得生定律。

叶克斯—道得生定律说明了作业效率与激奋水平的关系,即前者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后者的升高而降低。总的说来,就是作业效率在适中的激奋水平下最高。但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又以作业的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愈简单,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愈复杂,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低。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其它各种需要的基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需要的产生与个体发展密切相关。婴儿期主要是生理需要;而后产生安全需要和归属的需要;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需要日益强烈;青年中晚期,自我实现需要占优势。5.各种情绪理论。第一节 情绪与需要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产生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本身。情绪与有机体的需要密切联系着,是一种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二、需要——个体与社会的客观需求艾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三、需要分类——总的方面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理需要——对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所需求的事物的反映 社会需要——对维持社会发展所需求事物的反映。按照需求对象的性质可以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图』 生理是基础,只有一些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促使高一层次需要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表略】

二、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及其表现

四种品质都有两极性: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复杂度。还表现:积极与消极的体验;增力作用与减力作用。

三、情绪和情感的种类【雷区:主要是填空和选择,注意理解并记住例子】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一种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2、激情——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景所引起情绪状态

(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2、美感——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三节 情绪的机体变化与外部表现

一、表情动作的三种表现形式

表情动作——简称表情,是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表现,或者指有机体通过自身的外显行为来表达感情。面部表情——指面部的表情动作

言语表情——情绪在音调、节奏和言语速度方面的表现 动作表情——情绪在身体姿态、四肢活动方面的表现

二、情绪发生时伴随的内部生理变化

1、内脏器官的变化

2、腺体分泌活动的变化

第四节 情绪理论【雷区:论简】

一、詹姆士-郎格的机体知觉理论【图略】

二、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图略】

三、阿诺德情绪认识-评估说【图略】

四、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该理论萌生于60年代,至今已成为很有影响的情绪理论之一。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都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汤姆金斯认为,情绪就是动机,他否定了把动机归结为内驱力的看法,着重指出内驱力信号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种放大作用的正是情绪过程;而且情绪是比内驱力更加灵活和强有力的驱动因素,它本身可以离开内驱力信号而起到动机作用。

伊扎德的动机论则容纳了更复杂的内涵,他提出,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他从整个人格系统出发建立了情绪-动机体系。伊扎德提出人格具有6个子系统:内稳态、内驱力、情绪、知觉、认知、动作。人格子系统组合成4种类型的动机结构:内驱力、情绪、情绪-认知相互作用、情绪-认知结构。在这庞大的动机系统中,情绪是核心,无论是与内驱力相联系的情绪,或是同知觉、认知相联系的情绪,抑或是蕴含在人格结构中的情绪特质,都起重要的动机作用。伊扎德进一步指出,情绪的主观成分--体验正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策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伊扎德的情绪理论还包容着更完整的内容,他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大脑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同面部骨胳肌肉系统的分化以及情绪的分化是平行的、同步的。多种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因此,才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从而导致情绪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每种具体的情绪都有其发生的渊源,都有特定的意识品性和适应功能。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关于表情的学说。从情绪的分化观出发,十分强调面部表情的重要性。他们指出,人类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程序化的模式,而且先天的面部表情参与到情绪发生的整个机制之中,面部运动的感觉反馈激活情绪体验。伊扎德详细阐述了这一过程,描述了外界刺激事件引起感觉皮层和边缘系统的兴奋,激活在下丘脑或杏仁核内贮存的先天情绪模式,从而在面孔上显露为一种具体情绪的表情。这一表情活动向脑内的感觉反馈引起皮层的整合活动,从而产生情绪体验。这就是表情的“面部反馈”功能。

在对情绪性质的阐述上,动机-分化理论既说明了情绪的产生根源,又说明了情绪的功能,为情绪在心理现象中确立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尤其在对人类婴儿情绪发生和功能的阐释上,具有创新性和极大的说服力。但是动机-分化理论对情绪与认知的联系缺乏具体的论证和阐述,这不失为其理论不足之处。

五、刺激情境、生理变化、情绪经验三因素的关系——情绪归因理论

情绪的发生与变化涉及到三个因素:即刺激情境、生理变化、情绪经验。心理学家沙赫特做了个情绪归因论的试验说明:外界情境或生理变化,虽然也是产生情绪的因素,但人对自己状态的认知,对于情绪反映起着决定作用,或者说主要因素。第五节 情绪的效用

一、激奋水平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1、激奋水平人或动物的神经系统在高度兴奋与高度抑制之间有不同的水平,谓之激奋水平。

2、[叶克斯-道得生定律] 作业效益与激奋水平之间得关系:前者先随后者得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后者得提高而降低。总的来说,就是作业效率在适中的激奋下最高。这种适中得激奋水平又以作业得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越简单,这种适中得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越复杂,这种适中得激奋水平应偏低。

二、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和调节功能

信号功能——个体以体验得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包括几层含义:

1、人的情绪或情感一旦和有关事物结合起来,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具有感情色彩的记忆映象;

2、人一旦又了情绪、情感的记忆经验,不仅见到见到某类事物能够引起相应的情绪,而且再度遇到某些表情,也能领会它的含义,并对它作出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及行动上的趋避动作;

3、个体对各种信息的意义性的鉴别经常是通过共鸣和移情作用进行的。

调节功能——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三、情绪与身心健康

第六节 情绪、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教师的感染力——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 表现:

1、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

2、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

3、能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情绪与学习效率: 用叶克斯-道得生定律说明

三、教师对学生情绪的识别和学生情绪的自我调控

(一)教师要掌握良好情绪的标准

1、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映的转移能力

4、良好的情绪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1、教会学生形成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培养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

四、良好情绪的培养途径

1、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

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3、锻炼身体:

4、培养幽默感

5、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认识存在,分析原因,掌握控制和消除的一些方法)第八章 意志

一、概念

1、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2、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或: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动机有激发功能、选择和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3、意志的自觉性——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

4、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5、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6、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7、*双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这种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能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8、双避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种都想躲避的威胁,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这种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者中必须选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

9、随意运动——可以由意识支配的运动。意识不能支配的运动叫不随意运动。

10、不随意运动——意识不能支配的运动

11、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的平衡。

12、归因——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探究的愿望,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推断叫归因。

13、趋避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象这种°同一目的兼有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

14、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某种任务的判断和知觉。

15、主导动机——人的复杂活动往往受多种动机的推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动机就叫做主导动机

16、次要动机——人的复杂活动往往受多种动机的推动,其中起次要作用的动机就叫做次要动机

17、需要—即个体因某种东西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

18、诱因——指凡能引起个体活动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

二、填空

1、意志行动的特点有:①有明确的预定目的;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③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意志对行动的支配表现在: 一是发动,二是制止。

3、意志行动的基础是 随意运动,其重要特征是 克服困难。

4、引起动机的条件有: 一是内在条件(需要),二是外在条件(主体之外的各种物质刺激)。

5、动机的功能有 ①激发功能 ②选择和指向功能 ③维持和调节功能。

6、意志行动过程分为:(1)采取决定阶段 ①确定行动目的 ②制定行动计划 ③作出行动决定。(2)执行决定阶段

三、问题

1、简述意志与认识、情绪情感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①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情感过程是人脑对自身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态度的反映。意志过程是人脑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反映。

②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属性(本质属性)的反映,情感过程是对自身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是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

(一)联系

①认识是意志活动的基础,离开认识,意志无法产生。

②情感对意志有重要作用,它既可能是意志活动的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③人的意志能影响或调节人的情感。

2、简述意志行动的特点。

意志行动是受意识支配、调节、控制的行动。它具有以下特点:

①有明确的预定目的。意志行动是人类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它始终是在自觉目的的支配下进行的。

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意志行动的机制,就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下所进行的运动分析器的活动。

③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人在确立目的和实现目的的过程中,都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点,没有困难的行动不能称之为意志行动

3、论述意志行动品质和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主要做法。

一)、意志的基本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四个方面。

①意志的自觉性:就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

②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③意志地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④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二)、意志品质的培养

人们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做法是:

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青少年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确立自己的行动目的,才能是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明确生活目的,追求崇高理想。

②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锻炼的方法外,还应当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

③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如对于怯懦的学生,则应多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以增强其信心和勇气;对于任性和固执的学生,应该从目的性和原则性方面着手培养,使他们理解固执与顽强的区别。

④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周围人们的影响、集体的委派任务、榜样的教育等,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用。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已逐步形成,他们能认识自我、评价自己,这就为学生意志的锻炼提供了前提条件。

4、各种动机理论。

5、学习动机的培养。第一节 意志概述

一、什么是意志

1、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与认识、情绪情感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情感过程是人脑对自身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态度的反映。意志过程是人脑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反映。

2、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属性(本质属性)的反映,情感过程是对自身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是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

联系:

1、认识是意志活动的基础,离开认识,意志无法产生。

2、情感对意志有重要作用,它既可能是意志活动的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3、人的意志能影响或调节人的情感。

3、第二信号系统在意志行动中,起着调节作用。

二、意志行动及其特点:

意志行动——受意识支配、调节、控制的行动

特点:有明确的预定目的;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第二节 动机

一、动机

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引起动机的条件一是内在条件(需要),二是外在条件(主体之外的各种物质刺激)。

二、动机的功能

动机有激发功能、选择和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三、动机分类

1、起源分类: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内容分类:高尚的动机和卑劣的动机

3、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

4、对活动的支配作用: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

四、动机理论

(一)本能理论。(主要人物:詹姆士,麦独孤,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他提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二)驱力~诱因理论。

武德沃斯提出所谓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的平衡。赫尔是驱力理论的重要支持者,认为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能为机体的活动提供动力,促使机体采取行动,以消除需要唤起的紧张状态。P=D×H-I(潜能P 驱力D习惯强度H 抑制I)P=D×H×K-I(K诱因)

(三)认知理论。

1、期望。弗洛姆认为,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

2、归因。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推断叫归因。最早研究归因的心理学家:海德,韦纳把这些影响因素归纳为三个维度:因素源、稳定性、可控性。归因类别: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稳定的是能力和任务难度;唯一可控的是努力。

3、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某种任务的判断和知觉。

五、学习动机的培养

三条途径: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强化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

六个方法: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及时、有效的反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三节 意志行动过程

一、采取行动阶段:

(一)确定行动目的

双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这种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能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种都想躲避的威胁,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这种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者中必须选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趋避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象这种°同一目的兼有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作出行动决定

二、执行决定阶段

第四节 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一、意志品质

① 意志的自觉性:就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② 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③ 意志地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④ 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二、意志品质的培养 人们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做法是:

①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青少年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确立自己的行动目的,才能是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明确生活目的,追求崇高理想。

②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锻炼的方法外,还应当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

③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如对于怯懦的学生,则应多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以增强其信心和勇气;对于任性和固执的学生,应该从目的性和原则性方面着手培养,使他们理解固执与顽强的区别。

④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周围人们的影响、集体的委派任务、榜样的教育等,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用。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已逐步形成,他们能认识自我、评价自己,这就为学生意志的锻炼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九章 注意

一、概念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2、注意分配——是指人在一定时间之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这就叫注意的分配。即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3、注意转移——人们的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身上。它是主动进行的,不是被动发生的。叫注意的转移。从生理机制上看,注意的转移是大脑皮层上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

4、兴趣——是力求认识、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兴趣以需要为基础,稳定的兴趣是后天形成的。

5、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事物或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在一定条件下,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

6、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感到有需要而产生的兴趣。

7、注意范围——又称注意的广度,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

8、注意的稳定性——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反之,稳定性就差。

9、爱好——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10、好奇心——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是兴趣的先导。

11、兴趣效能——兴趣对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依据兴趣有无效能,分为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

12、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

13、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1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15、兴趣转移——兴趣转移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对原来感兴趣的某一事物的兴趣消失,而转向对另一事物发生兴趣。

16、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过滤器理论认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着过滤器,它以某种方式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选择。一些信息能通过过滤器被识别和进一步的加工,其余的信息则被阻断在人的认知系统之外。

17、兴趣中心——是指一个人在诸多兴趣中的主要兴趣,它形成一种核心,其他兴趣则围绕着它,并与其配合,共同支配着人的行动。

二、填空

1、注意的特点有: 指向性和集中性。

2、注意的功能有: ①选择的功能;②保持的功能;③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3、注意的基本品质有: ①注意的范围;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4、以兴趣的倾向性,把兴趣分为: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5、*兴趣的品质有: ①兴趣广度和兴趣中心;②兴趣的稳定性和兴趣转移;③兴趣效能。

三、问题

1、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时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由一些主客观条件所引起的。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①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比较强烈的刺激作用;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突出的刺激作用等。

②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当时的需要;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

2、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的发生和维持,虽也与主体的需要、兴趣、情感、知识经验有关,但这些主观因素的作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它们都受主体当时确定的活动目的所制约。具体说来,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①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先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

②合理组织活动。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

③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有了这种间接兴趣,尽管活动本身枯燥,但有意注意仍能保持很长时间。

④排除干扰。外界的刺激物、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疾病、疲劳等)、无关的思想和情绪等都可能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要采取措施,排除干扰。

3、简述如何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的持续时间。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的目的。

集中而稳定的注意,是进行学习和搞好工作的必要条件。怎样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呢?

①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当一个人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得越清楚,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和决心越大时,他的注意就越能集中和稳定。

②要有对学习和工作的浓厚兴趣。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的人,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长期坚持下去。

③要与分心现象作斗争。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引起分心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环境嘈杂,二是任务繁多。面对这种情况,要分出轻重缓急,统一安排,逐个解决。

4、简述兴趣与爱好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兴趣是力求认识、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想熟识某种对象、积极探究它、领会它的一种认识倾向;爱好则是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如某人对足球感兴趣,不一定爱好踢足球。

(二)联系

①兴趣和爱好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②当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时,就成了爱好。③在日常生活中,兴趣和爱好经常是一致的,其兴趣所在,也就是其爱好所在。

5、试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不是天生的,它可以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兴趣产生于认识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了解哪些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在个人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曾获得成功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人的兴趣。如学生对学习好的功课容易感兴趣。第二,在未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有成功希望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起兴趣。第三,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最容易引起兴趣。如学生对那些略超出其智力水平的问题最感兴趣,但如果难度过大,则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就容易引发兴趣。如解决了某一难题而体验到喜悦感,会增强人对相应活动的兴趣。第五,新奇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不论是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还是新颖的教学内容,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举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

①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等;

②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轻轻松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方法要避免单调呆板、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教学内容要丰富且逻辑性强等。

③ 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如果学生只凭借无意注意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①要经常地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集中。

②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等。

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意志的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①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

②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事例,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教学任务,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7、注意的各种理论。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不仅表现为选取某种活动和对象,而且表现为心理活动对这些活动和对象的比较长时间的保持。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注意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一)注意的功能 第一,选择的功能,第二,保持的功能,第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人在注意时常常伴随有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为: 第一,适应性动作。第二,无关动作的停止。第三,呼吸运动的变化。

第四,在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等现象。二,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时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由一些主客观条件所引起的。

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第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第二,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无意注意因为无需意志努力,所以在工作、学习中可以减少脑力的消耗,避免身心过度疲劳。但由于这种注意是自发产生的,人们不可能获得系统知识和完成艰巨的工作任务。(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第一,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第二,合理组织活动。第三,培养间接兴趣。第四,排除干扰。

(三)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关系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但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

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注意就容易分散,使工作进行不下去;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须有意注意。

第二节注意的生理基础

一、定向反射

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

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最初的定向反射是一种无条件反射,它是注意的最初级的基础。当环境中出现某种新异刺激物时,人们不由自主地去注意它,这是无条件性定向反射。以后,在无条件性定向反射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出条件性定向反射,如对周围环境的主动搜索、探究等。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的需要与动机以及它所确定的活动目的与任务,都能推动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定向活动。

二、注意的大脑皮层机制

第三节注意的品质与培养

一、注意的范围

(一)注意的范围的定义。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同样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二)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注意范围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知觉对象愈相似,排列愈集中或有规则,注意范围也就愈大;反之,注意范围则愈小。

第二,注意范围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阅读同一篇文章,担任编辑任务的人与从事校对工作的人,注意范围就不一样。前者较大,后者较小。

第三,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领域。经验愈多,知识愈广,就愈善于组织所感知的对象,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来感知。因此,要想扩大注意的范围,其根本途径是增加知识和丰富经验。

在现实生活中,某些职业和工作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如印刷排字工人、报务员、领航员、驾驶员等等。对于一般人来说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也需要扩大阅读时的注意范围。可见,注意范围的扩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二,注意的稳定性

(一)注意的稳定性的定义: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反之,稳定性就差。(二)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2.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三)如何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

第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当一个人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得越清楚,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和决心越大时,他的注意就越能集中和稳定。第二,要有对学习和工作的浓厚兴趣。兴趣好像是一种兴奋剂。一个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的人,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长期坚持下去。

第三,要与分心现象作斗争。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引起分心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环境嘈杂,对学习和工作有影响。这主要靠加强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去克服各种干扰。二是任务繁多,思绪万千,既干着这件事,又想着那件事,思想不能集中。面对这种情况,最好是分出轻重缓急,统一安排,作出计划,逐个解决。

做到在进行每项工作时,都能集中注意和精力,专心致志。

三、注意的分配

(一)注意分配的定义: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一定时间之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数目而言。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的“一心不能二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经常要求人们同时去注意更多的事物,即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二)注意的分配的三种情况:

第一,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它可以不需要给予更多的注意,从而有可能把注意集中在另一种活动上。

第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各种活动对象的各个部分,已经在经验中形成了巩固的联系,只要感知对象的一部分,就可把全部对象反映出来。做到注意可以在几种活动上迅速地更迭,即所谓轮流注意。

第三,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如有些演员能够自拉(胡琴)自唱,或者边说边打(快板)边表演。

注意分配的能力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能够毫不紊乱地同时进行几种活动,有人则感到很困难。其关键在于是否通过艰苦练习,形成大脑皮层上各种各样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四,注意的转移

(一)注意转移的定义:

人们把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这叫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主动进行的,不是被动发生的。(二)影响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的因素:

第一,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灵活性强的人,注意转移就比较容易,灵活性差的人,注意转移较难。

第二,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目的性不明确,语言的调节能力太弱,就既不能很快地抑制那些不该兴奋的区域,同时也不能很快地解除大脑皮层上应该解除的抑制,这样就使注意的转移表现不灵活。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注意过于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转移,这也是目的性不明确,语言的调节能力差的表现。

第三,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原来注意的紧张度越低,转移就比较容易和迅速,反之则较困难和缓慢。.

第四,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注意对象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转移就越容易和迅速;反之就越困难和缓慢。

第四节注意的理论

一、过滤器理论

过滤器理论认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着过滤器,它以某种方式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选择。一些信息能通过过滤器被识别和进一步的加工,其余的信息则被阻断在人的认知系统之外。主要有布鲁德本特的早期选择模型,特瑞斯曼的中期选择模型,以及德尤奇和诺曼的晚期选择模型。过滤器理论主要解释注意的选择性问题,因此也被称为注意的选择性理论。(一)早期选择模型

布鲁德本特最早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从外界进人感觉通道的信息是大量的,但大脑加工信息的能力却是有限的。为了避免阻塞,就需要有一个过滤器对输入信息进行选择,使其中的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被识别、储存和加工,而其余的信息则迅速消退。

布鲁德本特设想的过滤器位于语意分析之前,外界信息经感觉器官到达短时贮存器中进行暂存,然后经过选择性过滤,将无用的信息“滤掉”,进入知觉系统的仅是要进行认知分析的信息。输入的信息是否能通过过滤器,完全是由刺激的物理属性决定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信息筛选不起作用。这种观点被称为过滤器理论的早期选择模型。(二)中期选择模型

在双耳分听实验中,事先规定被试只对一只耳(追随耳)输入的信息进行追踪,而忽略从另一耳(非追随耳)输入的信息。通常被试能较好地记住追随耳输入的信息,而对非追随耳输入的信息无法识别。但假若非追随耳输入的信息对个体有特殊意义(如被试的名字),却往往能被觉察到。这是早期选择模型无法解释的。

据此,特瑞斯曼提出: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过滤器有两种,一种位于语意分析之前,称为外周过滤器,它根据刺激信息的特点而对它们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另一种在语意分析之后,称为中枢过滤器,它是根据语意特征来选择信息的。从追随耳输入的信息受到的衰减很少,能顺利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项目而被识别;非追随耳输入的信息经过过滤器大多数被衰减,不能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取得联系,因而难于识别。但有的信息(如个体的名字)激活阈值很低,所以即使从非追随耳输入,也能被识别。因此,信息的选择不仅依赖于感觉特征,而且依赖于语意特征。这种理论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语意分析作用,所以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三)晚期选择模型

晚期选择模型是由德尤奇和诺曼等人提出的。该模型认为,所有的选择性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信息的选择依赖于刺激的知觉强度和意义,因而称为晚期选择模型。它假定所有的信息都到达了长时记忆,并激活了其中的有关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选择性注意属于中枢控制过程的一部分,它是一种主动的机制,通过它,某些信息被选择出来作进一步的加工。晚期选择模型能较好地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因为输入的信息都得到了加工。但这个模型假设所有的信息都进人中枢加工机制,看起来颇不经济,也不能很好地解释早期选择现象。

以上三种关于注意选择性的理论,都假定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特定阶段。这样的选择机制显得较为刻板。目前,很多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选择过程可以发生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这种观点被称为多阶段选择模型。多阶段选择模型是对前面三种选择性模型的综合,它强调信息选择的时段依赖于任务的具体要求,因此更具灵活性。二,认知资源理论(一)资源限制理论

1973年,卡尼曼在《注意与努力》一书中提出了资源限制理论。与过滤器理论致力于解释注意的选择性机制不同,资源限制理论着重考虑注意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

资源限制理论把注意看成是对刺激进行识别和加工的认知资源,其容量或能量是有限的。每一项认知活动都需要占用和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当人同时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就会有多项认知任务同时竞争有限的注意资源。因此,只有当这些活动需要的资源之和不超过注意的总资源时,它们才能同时进行。否则,在进行某项活动时,其他活动必然受到阻碍。该理论还认为,注意分配机制是主动而灵活的,它能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资源的配置优先加工更为重要的任务。

(二)双重加工理论来源:考试大

在资源限制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双重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方式有两种: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自动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不需要有意注意,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自动加工的速度很快,由于不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所以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控制加工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它需要注意的积极参与,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和自动加工相比,控制加工更为主动和灵活,它可以随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资源分配的策略。

双重加工理论是对资源限制理论的有益补充,它们共同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有时能同时做好几件事,如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或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等。因为人类认知加工系统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同时执行两种以上的加工任务时,往往会发生困难。而如果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加工已经变得自动化了,不需要占用加工资源,个体就可以将注:意更多地集中于其他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之上。

控制加工经过充分的练习之后,有可能转化为自动加工。熟练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动作信息由控制加工向自动加工转化的过程。例如,人在初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注意高度集中于自身,动作僵硬,全身紧张。这时,头脑中对骑车动作的控制属于控制加工。经过充分的练习,骑车技能达到熟练后,头脑中对骑车动作的控制变为自动加工。这时骑车者的部分注意资源就可以分配于其他活动。第五节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可以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既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因素,又可以成为造成学生学习分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等;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比较轻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方法要避免单调呆板、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教学内容要丰富且逻辑性强等。

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学习是经验获得及行为改变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如果学生只凭借无意注意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因此,一方面要经常地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如果人们过分地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反之,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如在一堂课中,上课之初教师就应采取措施,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对新的一节课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第六节兴趣

一、兴趣、爱好和好奇心:(一)兴趣的定义及特点

1.兴趣的定义: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

2.兴趣的特点:第一,兴趣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他所感兴趣的内容及其价值标准也不同。兴趣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也随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改变。第二,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是对客观事物需要的一种情绪色彩的表现。(二)爱好的定义

爱好是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三)兴趣与爱好的区别与联系

1.兴趣是人想熟识某种对象、积极探究它、领会它的一种认识倾向;爱好则是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当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时,就成了爱好。

2.在日常生活中,兴趣和爱好经常是一致的,例如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其兴趣所在,也就是其爱好所在。但有时对某事物有兴趣,并不一定有从事该活动的倾向。例如,某人对足球感兴趣,是个热心的球迷,但他不一定爱好踢足球。(四)好奇心的定义

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五)好奇心与兴趣的区别

第一,好奇心比较广泛,没有明确的方向,对任何看来新奇的事物都好奇。而兴趣则有明确的方向。即使是兴趣广泛的人,也只是对几种事物或活动感兴趣,而不是对任何事物或活动都有兴趣。

第二,好奇心一般是容易满足的。好奇心是由于对事物的某种疑问所引起,疑问一旦解除,好奇心便得到满足而消失。兴趣则不然,它不一定由疑问产生。即使有些兴趣是由疑问产生,但它们也不会随疑问的解除而消失,相反随疑问的解除,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兴趣的分类

由于人的需要复杂多样,人的兴趣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兴趣进行分类。(一)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把兴趣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1.物质兴趣是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对物质生活用品的兴趣上。

2.精神兴趣是以人的精神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主要表现为对科学、文化、艺术、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兴趣。(二)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以把它们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1.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由于使人产生直接兴趣的活动本身足以满足人的需要,因而产生一定的愉快的体验。在产生直接兴趣的活动中,不需要意志努力或较少需要意志努力。

2.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事物或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由于对活动本身缺乏兴趣,在活动中一般都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在一定的条件下,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三)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 依据兴趣持续的时间,可以把兴趣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短暂兴趣是和某种活动紧密联系的兴趣,它产生于活动中,并伴随着某种活动的结束而消失。稳定兴趣具有稳固性,它不会因活动的结束而消失。它使个性上留下痕迹,成为个人活动的特点,使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兴趣的品质:

(一)兴趣广度与兴趣中心

1.兴趣广度:兴趣广度是指兴趣范围的广阔程度。兴趣广度存在个别差异,有的人兴趣范围大,人们称之为兴趣广泛;有的人兴趣范围小,人们称之为兴趣狭窄。

2.兴趣中心:兴趣中心是指一个人在诸多兴趣中的主要兴趣,它形成一种核心,其他兴趣则围绕着它,并与其配合,共同支配着人的行动。

3.二者关系:广泛的兴趣与中心的兴趣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对多种事物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对某一或某两种事物特别感兴趣,就可以形成中心兴趣。在中心兴趣的引导下,发展其他各种兴趣,使广泛的兴趣为中心兴趣服务,中心兴趣也可以反过来刺激和发展兴趣的广度。广泛兴趣只有和中心兴趣结合起来,、才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二)兴趣的稳定性和兴趣转移

1.兴趣稳定性:兴趣的稳定性也称兴趣的持久性,是指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持续时间长则稳定性强,持续时间短则稳定性弱。兴趣的稳定性和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直接相联系。

2.兴趣转移:兴趣转移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对原来感兴趣的某一事物的兴趣消失,而转向对另一事物发生兴趣。兴趣转移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高层次为背景的兴趣转移,转移后的兴趣是稳定的兴趣,这种转移对人有促进作用;另一种是以低层次为背景的兴趣转移,转移后的兴趣多为不稳定的兴趣,很容易再次转移,这种兴趣转移对人的发展一般有阻碍作用。(三)兴趣效能

1.定义:兴趣效能是指兴趣对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2.依据兴趣有无效能分为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

消极兴趣:消极兴趣是被动的兴趣,使人处于静观状态,不能成为实际活动的动力,因而也不能产生实际效果,是一种不良的兴趣品质。

积极兴趣:积极兴趣是有效能的兴趣,它不停留在静观阶段,往往为获得兴趣的对象而积极活动,成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个性的优良的兴趣品质。

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如何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

首先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的大干世界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的探索可以转化为学习兴趣。其次,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着重发展高层次的需要。第三,兴趣是可以转移的。在培养学习兴趣时要合理地运用兴趣转移规律。(二)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物或活动

第一,在个人经历过事物或活动中,曾获得成功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人的兴趣。第二,在未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有成功希望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起兴趣。第三,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最容易引起兴趣。第四,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就容易引发兴趣。如解决了某一难题而体验到喜悦感,会增强人对从事相应活动的兴趣。

第五,新奇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不论是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还是新颖的教学内容,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十章 言语和技能

一、概念

*语言——由词汇(包括音、形、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

2、独白言语——是指一个人独自进行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如演说。

3、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称为技能。技能包括在知识经验基础上,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技能,也包括按一定方式经多次练习使活动方式的基本成分达到自动话水平的高级技能,即技巧性技能或熟练技能。

4、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包括体操、书写等。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和相应的神经过程而实现的。

5、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6、*练习曲线——是练习进程与练习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练习曲线因练习者的能力、练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练习方法及计算方法不同而异。

7、*技能的迁移——技能的迁移是指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的影响,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情况。

8、高原现象——在复杂机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它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两次上升之间一段近似水平的线段。

9、外部言语是进行交际的言语,可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其中口头言语又包括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10、书面言语是指人们凭借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借助阅读来接受别人言语的影响,书面言语是口头言语的提炼和加工,它在语法、逻辑、修辞上的要求高于口头言语。

11、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

12、习惯——是人在—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13、技能的正迁移: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类似的新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影响,称作技能的正迁移。

14、技能的负迁移(技能的干扰)——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类似的新技能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学习和形成,称作技能的负迁移,也称技能的干扰。

15、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说]——认为技能是通过一连串条件反射所建立起来的若干固定动作的组织体系,其中每一个先行动作都可以作为后继动作的信号。

二、填空

1、*按技能的性质和特点,把技能分为 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种。

2、会骑自行车者骑不好三轮车主要受 负迁移的 影响。

3、技能形成的条件有 ①动作概念的掌握;②示范;③反馈;④练习中的时间分配。

4、智力技能的特征有 ①观念性;②内潜性;③简缩性。

三、问题

1、简述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从表面上看,习惯和技能都是若干动作的组织体系,但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①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即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向一个标准趋近。

②习惯没有水平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别。

③技能是既和一定的情境,又和一定任务联系起来的;习惯则只和一定情境而没有和一定任务相联系。

④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习惯则不是,它只和先前的动觉作对照,拿这一次动作的动觉和前一次动作的动觉作比较。

2、简述促进智力技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学生的智力技能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要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发展,使它达到灵活掌握的水平,需要创设应用这种技能去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

①识别课题类型。在解答课题时,学生若能识别课题属于那一种类型,就能运用相应的智力技能进行解答。②把握全部情况。要洞察课题的本质关系,不能只抓住个别因素,而要整个儿地把握全部情况。

③摆脱旧经验的影响。由于经验具有定势作用,常常会阻碍人们揭示课题的本质或关系。

3、简述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

第一节言语

一、语言和言语

(一)语育和言语的概念【名词】 语言——由词汇(包括音、形、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二)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简答于论述,思路:两个名词+区别+联系】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规则与行为】语言是指某语言集团所共有的抽象的语言材料和规则;而言语是指个体根据其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产生和理解言语的行为。(2)【社会现象vs心里现象】语言是社会现象,因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别性和多变性。3)【工具vs运用】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2.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1)语言离不开言语,离开人的言语活动,语言就不能发挥任何功用。人们的言语活动及其产物,是语言客观存在的基础。(2)言语不能离开语言而进行,离开了语言,人就不能通过言语进行交际或思维。

二、言语的种类

在心理学上一般把言语分为两大类: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一)外部言语

外部言语是进行交际的言语,可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其中口头言语又包括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1.口头言语(1)对话言语

①对话言语概念:对话言语是一种最基本的言语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直接进行交际时的言语活动。如聊天、座谈、辩论等。它们是通过相互谈话、插话的形式进行的。②对话言语的特点:

首先,对话言语是一种情境性言语。它与交谈双方当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是“前呼后应”的。离开了对话情境,往往就难以理解。

其次,对话言语是一种简略的言语。在对话言语中,说话的双方往往只用简单的句子,甚至个别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虽然在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上不完善和不严谨,但不妨碍双方进行交谈。

再次,对话言语是一种反应性言语,是对话双方针对某种特定的情境及对方的言语而进行的,不是有计划的言语行为。

最后,对话言语是对话双方的直接交际。对话言语是由对话双方互相支持的言语。参加对话的人既是听众,又是说话者。在对话言语中,交谈双方必须正确理解彼此所说的内容,并作出恰当的反应,对话才能继续下去。(2)独白言语

①独自言语概念:独自言语是个人独自进行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它表现为报告、讲演、讲课等形式。②独自言语的特点是:

首先,独自言语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言语活动,而其他人则作为他的听众,是水平较高的口头言语。

其次,独自言语是预计性和开展性的言语,要预先考虑听众的情况,明确发言目的,系统的组织发言内容,准确流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它要求说话者用词准确、发音清晰,符合语法和修辞的要求,注意语流、速度和语调的变化,并适应辅以表情和手势,以便加强言语的表现力。2.书面言语

1)书面言语的概念:书面言语是指人们凭借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借助阅读来接受别人言语的影响,书面言语是口头言语的提炼和加工,它在语法、逻辑、修辞上的要求高于口头言语。2)书面言语的特点:

第一,随意性,书面言语不受时空的限制,书面言语对写作者来说,可以反复修改;对阅读者来说,可以反复阅读以领会作品的内容。

第二,开展性,它不能直接得到来自读者的反应,所以只能凭借言语本身的艺术,阐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反复修改、补充和润色使之趋于完善

第三,计划性,书面言语和独白言语一样,也是一种计划性较强的言语形式。这种计划常常以腹稿、提纲等形式表现出来。(二)内部言语 1.内部言语的概念: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2.内部言语的特点:

首先,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

其次,言语结构具有不定型性,即言语高度简略。内部言语不直接用于交际,只是个人自己的言语活动,不存在别人是否理解的问题,因而在内部言语中,句子的大量成分常常被省略。

三、语言和思维【略,这是芝麻】

四、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专家预测,此处只要记住主要观点就可以了】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一种新的语言理论。乔姆斯基首先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呢?乔姆斯基认为,这个转化不是通过学习,而是人先天就具备这种转化的本领。其证据是:

第一,不同民族的人,其认识常有共同之处。即语言的深层结构是一样的,但各民族表达的方式则明显不同,即语言的表层结构不同。第二,不同民族的儿童,生活的语言环境不同,但他们掌握发音、句法结构的次序都是相同的,时间也大致一样。

第三,语言发展的阶段和动作发展的阶段基本一致,动作发展到什么水平,语言也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哪个民族都是一样。即语言和动作发展是平行的。动作的发展是天生的,语言也是如此。

第四,儿童学习说话,有个关键期。过了关键期,学习语言就很困难。这一事实不能用学习来解释。因为,就其他学习而言,学习能力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不会因年龄增长,学习能力反而下降。

第二节技能

一、技能与习惯(一)技能

1.技能的概念——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称为技能。

2.技能分类:技能包括在知识经验基础上,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技能,也包括按一定的方式经多次练习使活动方式的基本成分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技能,即技巧性技能或熟练技能。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分为智力技能(心智技能)、动作技能两种,但通常所说的技能是指动作技能。

3.技能的特点:

第一,准确性。技能形成后,动作越来越准确。

第二,动作的速度与自动化。速度快慢可以反映人的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速度所以快,主要靠外受感觉的省略。外受感觉省略得越多,人的动作速度就越快。

第三,多余动作的减省。多余动作的减省和准确性的提高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准确是因为分化。多余动作的减少,可用巴甫洛夫的分化抑制来解释:即多余动作因受不到强化而消退,有用动作因受强化而保留下来。.

第四,灵活性。技能形成后绝不是固定的,绝不是一个动作和另一个动作的固定衔接,而是有灵活性的。

4.技能的生理机制:技能最初可以根据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学说来解释,即认为技能是通过二连串条件反射所建立起来的若干固定动作的组织体系,其中每一个先行动作都可以作为后继动作的信号。信息加工理论问世后,提出了所谓非语言抽象的问题,即认为动作中也有概括和抽象。按照这种观点,技能并不是若干固定动作的组织体系,而是若干动作原型(即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动作)的组织体系。(二)习惯

1.习惯的概念:习惯是在—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2.习惯的评价:习惯有好坏之分,对习惯的评价涉及道德问题。习惯鲜明地体现着一个人的性格。积极的、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人的学习和劳动活动,以及对集体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习惯并非一成不变,人能在一定条件下有意识地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而改变某种不良的习惯。

(三)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从表面上看,习惯和技能都是若干动作的组织体系,但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一,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这就是说,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第二,习惯没有水平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别。习惯是把某种动作的组织情况越来越固定化。所以养成好习惯,不用走脑子就去做符合规范的好事;形成坏习惯,不知不觉就做了不符合规范的坏事。

第三,技能是既和一定的情境,又和一定任务联系起来的;习惯则只和一定情境而没有和一定任务相联系。由于技能和一定任务相联系,所以需要时才那样做,不需要时就不那么做。也就是说,技能是由任务始动的,所以它是主动的,需要时就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习惯则只由一定情境而始动,所以习惯是被动的。有些动作既可能是技能,也可能是习惯。

第四,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习惯则不是,它只和先前的动觉做对照,拿这一次动作的动觉和前一次动作的动觉作比较。给技能作对照的,一定是客观标准,或者是别人的示范,或者是动作的产品,或者是要求的指标。给习惯作对照的,则只是上次的动作。这就是说,技能形成中除自己的动觉反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如外受感觉(视、听觉等等)的反馈。只有这些外受感觉的反馈;才能使人拿自己的动作或动作产品,去与标准动作或标准动作的产品进行对照(因为标准动作或标准动作的产品需要靠外受感觉才能被感知)。习惯则不是这样。它只需要动作本身的动觉反馈。即只要觉得这次动作所产生的动觉,和以前动作所产生的动觉相同,就会感到舒服。如果觉得不相同,就感到不舒服。

二、动作技能

(一)动作技能及其分类

1.动作技能——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和相应的神经过程而实现的。

2.动作技能的分类:动作技能按动作是否连贯可分为连贯的动作技能和不连贯的动作技能。如说话、打字属于连贯的动作技能,而射箭则属不连贯的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又可按进行过程中情境是否变化分为封闭的动作技能和开放的动作技能。封闭的动作技能是指外部情境在本质上相同的情况下,动作始终如一的技能,如发扑克牌;开放的动作技能是指动作随外部情境改变而作相应的变化的技能,如打乒乓球。(二)练习曲线

技能形成必须经过一定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可以用练习曲线来表示。练习曲线是练习进程与练习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在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出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工作效率、活动速度和准确性的变化,也可以看到各种技能在形成过程中的共同处和差异性。练习曲线因练习者的能力、练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练习方法及计算方法不同而异,但各种练习曲线在形成过程中都有共同趋势,如练习成绩逐步提高、练习成绩的起伏、练习成绩的暂时停顿现象等。(三)高原现象

1.高原现象——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现象。它在练才曲线上表现为两次上升之间出现一段水平相近的线段。

2.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①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②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③练习方法不当,一时无法突破困难;④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⑤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⑥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⑦自满情绪;⑧可能正在进行潜在学习,其成绩未显现出来等等。就学生而言,由于学习兴趣下降,或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或因身体疲劳、疾病等情况,成绩也会出现停顿状态。

高原现象并不是技能形成过程的普遍规律,若技能结构比较简单,或者不具备以上各种原因,练习中可能不会出现高原现象。(四)技能的迁移与干扰

1.技能的迁移:技能的迁移是指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的影响。

2.正迁移与负迁移: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类似的新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影响,称作技能的正迁移。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类似的新技能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学习和形成,称作技能的负迁移,也称技能的干扰。

3.迁移发生的条件:研究表明,凡是新活动和旧活动的反应相同,而刺激不同时,容易发生正迁移;凡是新活动和旧活动刺激相同而反应不同时,容易发生负迁移。

(五)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人们通过练习掌握动作技能,一般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所学的动作技能有初步认识,也就是使学习者对动作方式有所了解,在头脑中形成动作的映象,以便对所学的动作进行定向。在本阶段,动作尚忙乱紧张,呆板而不协调,并出现多余动作,也难以察觉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因此自己不易发现错误。2.动作的联系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经过反复练习使个别动作联系起来。由于练习,使个体通过实际行动获得来自效应器官活动的反馈信息,原有的动作映象在本阶段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并有利于对动作的联系和调节。3.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本阶段意识的调节作用已大大降低,肌肉运动感觉作用占主导地位,视觉对动作的控制进一步减弱。因此,本阶段坚持动觉控制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动作技能在本阶段已协调和完善,意识参与减少到最低限度,人们的紧张状态消失,注意范围大了,并能根据情境变化,适当的调整动作技能。(六)技能形成的条件

①动作概念的掌握: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从动作概念到动作表象再到具体动作这样三个阶段。动作概念就是能够说出自己应该怎样去进行动作;动作表象就是能够在自己头脑中想象出应该如何去动作;具体动作则是自己能够根据动作表象去实际进行动作。②示范:技能学习一般要通过示范,而范例往往由视觉通道提供。

③反馈:有反馈才能有进步,没有反馈就没有进步。因为只有通过反馈,才能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要求。不通过反馈,动作就失去受到强化的机会。只有使合乎要求的动作受到强化,不合乎要求的动作受不到强化,自己才能辨别哪个动作正确,哪个动作不正确。

但当技能已经熟练掌握后,反馈就不一定必要。有一个实验表明:当被试所受强化愈少时,如果一旦取消强化,退步马上就会出现;但若已经受过足够次数的强化,则当强化取消时不会出现退步。关键在于必须经过足够次数的强化。

④练习中的时间分配:练习中要有间歇,有间歇的练习效率比没有间歇的练习效率高。三,智力技能

(一)智力技能的概念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二)智力技能的特征

第一,观念性。就智力技能的对象而言,其直接对象不是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客体,而是这种客体在头脑中的映象。可见,智力技能是一种观念性的活动。第二,内潜性。就智力技能进行的方式而言,它是在头脑中借助内部言语默默地进行的,从外部很难觉察到头脑中加工改造的思维过程。可见,智力技能是一种非外显的活动。

第三,简缩性。就智力技能的结构而言,它已从完整的变为压缩、简化的。由于它是高度省略、高度压缩的,所以往往难以使人察觉其活动的全部过程。智力技能是一种非扩展性的自动化过程。(三)促进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学生的智力技能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要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发展,使它达到灵活掌握的水平,需要创设应用这种技能去解决问题的机会与条件。以数学演算技能为例,要求学生应考虑下列三个条件:

第一,识别课题类型。在解答课题时,学生若能识别课题属于哪一种类型,就能运用相应的智力技能进行解答。由于问题的性质不同,解题的智力技能也各不相同。

第二,把握住全部情况。要洞察课题的本质关系,不能只抓住个别因素,而要整个地把握全部情况。学生要想形成解决课题的技能,必须养成全面观察事物的习惯,设法找出其内在的关系与规律性,并力求迅速、简便地去进行解答。

第三,摆脱旧经验的影响。借已有的经验去把握课题的本质或关系,一般说来对当前课题的了解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会产生正迁移的效果。但是由于经验具有定势作用,也常常妨碍人们去揭示课题的本质或关系。

①动作概念的掌握: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从动作概念到动作表象再到具体动作这样三个阶段。动作概念就是能够说出自己应该怎样去进行动作;动作表象就是能够在自己头脑中想象出应该如何去动作;具体动作则是自己能够根据动作表象去实际进行动作。②示范:技能学习一般要通过示范,而范例往往由视觉通道提供。

③反馈:有反馈才能有进步,没有反馈就没有进步。因为只有通过反馈,才能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要求。不通过反馈,动作就失去受到强化的机会。只有使合乎要求的动作受到强化,不合乎要求的动作受不到强化,自己才能辨别哪个动作正确,哪个动作不正确。

但当技能已经熟练掌握后,反馈就不一定必要。有一个实验表明:当被试所受强化愈少时,如果一旦取消强化,退步马上就会出现;但若已经受过足够次数的强化,则当强化取消时不会出现退步。关键在于必须经过足够次数的强化。

④练习中的时间分配:练习中要有间歇,有间歇的练习效率比没有间歇的练习效率高。三,智力技能

(一)智力技能的概念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二)智力技能的特征

第一,观念性。就智力技能的对象而言,其直接对象不是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客体,而是这种客体在头脑中的映象。可见,智力技能是一种观念性的活动。第二,内潜性。就智力技能进行的方式而言,它是在头脑中借助内部言语默默地进行的,从外部很难觉察到头脑中加工改造的思维过程。可见,智力技能是一种非外显的活动。

第三,简缩性。就智力技能的结构而言,它已从完整的变为压缩、简化的。由于它是高度省略、高度压缩的,所以往往难以使人察觉其活动的全部过程。智力技能是一种非扩展性的自动化过程。(三)促进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学生的智力技能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要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发展,使它达到灵活掌握的水平,需要创设应用这种技能去解决问题的机会与条件。以数学演算技能为例,要求学生应考虑下列三个条件:

第一,识别课题类型。在解答课题时,学生若能识别课题属于哪一种类型,就能运用相应的智力技能进行解答。由于问题的性质不同,解题的智力技能也各不相同。

第二,把握住全部情况。要洞察课题的本质关系,不能只抓住个别因素,而要整个地把握全部情况。学生要想形成解决课题的技能,必须养成全面观察事物的习惯,设法找出其内在的关系与规律性,并力求迅速、简便地去进行解答。

第三,摆脱旧经验的影响。借已有的经验去把握课题的本质或关系,一般说来对当前课题的了解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会产生正迁移的效果。但是由于经验具有定势作用,也常常妨碍人们去揭示课题的本质或关系。

第十一章 能力

一、概念

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活动是紧密相联的。

2、才能——是一个人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

3、天才——日常生活中,少数人的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能够高水平、开创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于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高度发展的才能通常被称为天才。

4、*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5、液态(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而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先天秉赋。

6、*晶态能力——是指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的能力,它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7、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条件,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

8、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有人际关系敏感性、人际关系调整能力和自我协调能力。

9、模仿能力——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10、特殊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11、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人们通过操作能力与外界发生联系。

12、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13、离差智商——为了避免比率智商的不足,美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创制了新的智力量表,来衡量人们的智力水平,即离差智商。离差智商的依据是人群总体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每一年龄都有一个分数为100的平均智商。智商分布的标准差约为15。用公式表示:IQ=100+15Z。

14、信度——是衡量心理测验的好坏的指标之一,指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也可称可靠度。

15、效度——效度是指测验所测得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

16、常模——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它是依据测验适用对象总体的平均成绩来确定的。

17、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的能力,包括三种基本的智力成分:元成分(元认知能力)、执行成分(认知能力)和知识获得成分(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18、经验性智力,个体运用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它包括两种能力: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造旧经验创造新经验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19、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三种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改造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

20、比率智商——用智龄和实足年龄的比率来代表的智商,称作比率智商。智商=智龄/实龄×100

21、测验的标准化——为了减少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就叫做标准化。

二、填空

1、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 ①发展水平的差异;②表现早晚的差异;③结构的差异。

2、某同学测验得分100分,其同龄同学平均分为95分,标准差为5,智商为 115。??????

3、标准化测验包括 ①内容标准化;②施测过程标准化;③评分标准化;④解释的标准化。

4、能力群因素说是 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 提出的。

三、问题

1、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

2、试述能力形成的条件。

能力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实践的经验以及个人主观的努力,都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

①先天素质。人的各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高级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特点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能力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在心理学上,把这些造成人们之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称为素质。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能力发展的潜力。

②环境和教育。学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早期环境。学校教育对能力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系统的。

③实践活动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事实证明,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的程度上经历和掌握事物,也就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形成应对事物的能力。

④主观能动性。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付出的努力越多,经历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就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和越深的发展。

第一节能力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能力

(一)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二)能力与活动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与活动是紧密相连的。能力表现在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当然,能力与活动之间,并非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能力可能会对多种活动起作用,一种活动也会需要多种能力。(三)能力的分类

能力包括已有能力和潜在能力。

1.已有能力:已有能力亦即现实能力,指已经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并可以通过活动显现的能力。

2.潜在能力:潜在能力指个人能力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外部环境或教育条件许可时,可以通过一定的经验发展成为现实能力。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一)知识与技能的概念

1.知识: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每个人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都不断地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2.技能: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所属的范畴不同。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而能力则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第二,生理机制不同。知识、技能赖以获得的神经机制,是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和动力定型,而能力的神经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和巩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特性。

第三,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知识是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中对相应经验的概括化结果,技能是在行为方式的练习巩固过程中对相应行为方式的概括化结果,而能力则是调节行为、活动的相应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结果。

第四,迁移的范围不同。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范围都比较狭窄,它们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能力则有相当广的迁移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间(即使它们并不很相似)发生作用。

第五,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较之能力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能力也不是永远随知识、技能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发展。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相联的。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则更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发展学生的能力简单地等同起来,也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来衡量他们的能力高低。同时,也要注意通过教学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使能力得到发展。

三、才能与天才(一)才能的概念:

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通常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事件的过程中体现。完成任何活动,单凭一种能力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多种能力的合理结合。(二)天才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少数人的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能够高水平、开创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于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高度发展的才能通常被称为天才。第二节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一,能力的种类

(一)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这里需要作出说明的是,目前国内一般学术著作中所出现的智力概念,其含义是指一般能力的综合。

2.特殊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等等。它是顺利完成某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3.二者关系: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特殊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内部条件;特殊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一般能力的提高。(二)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1.模仿能力: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模仿是动物和人类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2.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3.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关系:模仿能力一般包含了创造性的因素;创造性活动也包含有模仿活动,创造能力是在模仿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液态能力与晶态能力

1.液态能力:液态能力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2.晶态能力:晶态能力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能力。

3.二者关系: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有不同的发展规律。个体早期时候,液态能力有比较明显的发展;进入成年期以后,液态能力有所衰退。晶态能力则不然,它伴随个体终生发展,到25岁以后发展速度才逐渐趋于平缓。(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1.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2.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人们通过操作能力与外界发生联系。

3.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性、人际关系调整能力和自我协调能力。

4.三者关系: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人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认知能力;认知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二、能力的结构

心理学领域中关于能力的各种学说主要源自国外,下面就各种学说作一简要的介绍。(一)因素构成理论 1.二因素说

能力的二因素说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这种观点认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作业所必需的。活动中包含的G因素越多,各种作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高;包含的S因素越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低。

斯皮尔曼的学说对我们理解能力的结构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能力包含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种不同因素的观点,为我们研究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制定测查这些能力的手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2.群因素说

通过因素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提出了构成能力的七种因素。它们分别是:词的理解力、言语流畅性、数字计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知觉速度、推理能力。塞斯顿后来根据自己的理论编制了一套《基本能力测验》。

群因素说与二因素说不同之处在于:斯皮尔曼认为,能力除了G因素外、还有很多S因素;塞斯顿则认为只有有限的几种基本因素。

目前,心理学领域倾向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能力既有一种共同因素、又有为数不多的几种基本因素。这种观点将斯皮尔曼和塞斯顿的看法综合在了一起。(二)三维结构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内容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评价; 产品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蕴含(应用)。

这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方体。由于内容有五种、操作有五种、产品有六种,由此就构成了总数为5×5×6=150种的不同组合。每一种组合代表一种能力。(三)层次结构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弗侬继承和发展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了能力的层次结构理

论。他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G);第二层次分两大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该层次称作大因素群;第三层次为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第四层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四)三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柏格提出的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三元智力理论。三元智力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该理论试图以认知过程的观点,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根据这种理论,个体之所以有智力高低之分,主要是由于个体对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决定的。因此,设法测量个体在认知情境中信息加工的方式,就可以鉴别个体智力的高低。

三元智力理论设想:人的智力是由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而成的智力统一体。智力统一体的三边可视为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之长度因人而异,由此造成了个体的智力差异。智力统一体的三种成分分别是:

1.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的能力,包括三种基本的智力成分:元成分(元认知能力)、执行成分(认知能力)和知识获得成分(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2.经验性智力,个体运用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它包括两种能力: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造旧经验创造新经验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三种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改造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而所谓的选择能力是指在多种可能性中选择其中之一以达到目的的能力。

很显然,三元智力理论在理论上把智力的观念扩大了,传统智力测验测量的只是学习知识的认知能力。该理论强调适应环境和改造经验乃是人类智力的重要表现,这对于引导学生学好课堂内外的知识,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以培养其适应环境和创造新经验的能力,是有启发价值的。(五)多元智力理论

按照加德纳的观点,人类具有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七种智力。他认为,通常人们并非一种而是几种智力在相互作用。在七种智力中,他将语言智力列为第一种智力,因为”语言是最广泛最公平地在人类中得到分享的一种智力”。加德纳认为,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都能摸索到各自成功的道路,简单地说一个人是否聪明其实没有意义。关键是明白自己的才能在哪一方面。他强调入的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探索自我、把握自己命运的重要性。第三节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与测量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人的能力在一生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力的发展变化既有一般趋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人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能力变化的一般趋势也有所不同。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从3—4岁到12—13岁,智力与特殊能力的发展几乎是等速的。随后,智力发展呈负加速度增长。2.根据目前的心理学研究结果,人的智力在18—25岁之间就达到了顶峰。但是,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知觉推理能力接近成人水平的时间较早,言语理解和语词流畅性达到成人水平则较迟一些。

3.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发展的研究,人的液态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定上升的。

4.成年人是各种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常常在这个时期出现。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高能力者不仅能力发展快,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也较晚;而低能力者能力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也相对较早。

二、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一般而言,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发展水平的差异(二)表现早晚的差异(三)结构的差异

三、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一)先天素质

先天素质是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素质是人们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人能力的发展潜力。(二)环境和教育

环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产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人们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三)实践活动的影响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虽然,掌握知识对于能力发展是重要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四)主观能动性

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和主观能动性。

他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付出的努力越多,经历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会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和越深的发展。

四、能力的测量(一)能力测量的方法

目前测量能力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

活动是能力表现的途径,很自然地,通过观察活动中任务完成的情况,就成了判断能力的高低的良好方法。不过,观察通常是一种粗略的方法,并且难于系统化和标准化,而且,活动与能力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2.实验法

由于任何能力都有自己的独特结构,人们可以根据已有的关于某种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设计出专门的实验去测定某种特殊能力。3.测验法

测验法是目前能力测量领域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是通过一套系统的反应项目,测量受测者某一方面的能力水平,并且以定量的形式表示测量的结果。

能力测验按照内容和种类,可以分为一般能力测验,即通常的智力测验;综合能力测验,即测量个人多方面能力的测验;特殊能力倾向测验,用来测量个人某个特定方面的潜在能力。(1)一般能力测验

一般能力测验亦即智力测验。智力测验目前在世界上较为普遍,它系统测量人的智力水平。最早的智力测验是1905年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西蒙编制,并称为比内一西蒙智力量表。后经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的翻译和修订,改名为斯坦福一比内量表。这是当前世界上广泛流传的智力测验之一。斯坦福一比内量表测量人的智力时,首先要计算出人的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简称智龄。智龄是由通过哪一年龄组的测验项目来确定的。斯坦福一比内量表用智商代表智力水平,它所反映的是智龄和实足年龄的关系。智商=智龄/实龄×100

用智龄和实足年龄的比率来代表的智商,称作比率智商。比率智商的缺点是,当人们的智力稳定时,仍采用这种方法将会得出智商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与智力实际发展水平不相符合。后来发展起来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简称韦氏智力量表)为了避免比率智商的不足,放弃了智力年龄概念,改用离差智商来衡量人们的智力水平。韦氏智力量表的离差智商是以100为平均数、15为标准差的一种标准分数,代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偏离本年龄组平均水平的方向和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IQ=100+15Z Z=X-X/S Z代表个体的标准分,J表示个体测验得分(原始分数),又代表相应年龄群体平均分,S则为群体得分的标准差。

离差智商反映一个人在同龄人中智力所处的位置,其依据是每个年龄组人群总体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1960年斯坦福一比内量表修订时,也改用离差智商来衡量智力水平。(2)特殊能力测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分工日益细化,智力测验提供的对人的一般能力的了解,已经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了。不同的实践领域需要了解人们的特殊能力。于是,基于对某种特殊能力结构的分析,并采取标准化的系统方法,人们编制了各种特殊能力测验。例如,通过测定一个人对音调、音高、和谐、节奏的感受性与分辨力,可以了解其音乐能力。

由于特殊能力测验针对性较强,因而对于职业定向指导,人员安置和选拔从业人员,以及发现具有特殊能力的儿童等目的,都具有重要意义。(3)创造力测验

创造力测验与智力测验有很大差别。智力测验涉及的一般是常识性的、并且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因此测量的结果主要反映个人的记忆、理解和一般推理能力。创造力测验则不然,它强调思维的流畅性、精巧性、变通性与别具一格的独特性。根据吉尔福特的观点,创造力作为一种心理能力,来源于发散思维。就目前创造力测验看,多数测验都把发散性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内容,并将发散思维能力作为评定创造力的主要依据。(二)能力测验的信度、效度与常模能力测验的优劣,主要是以信度和效度两项指标来衡量的。

1.信度:信度是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也可称作可靠度。用前后两次测验得分之间的相关来确定的信度叫再测信度。另一种确定信度的方法是将测验题目按奇偶次序分为两套,分别实测同一群体,然后计算两套题的得分叫拆半信度或分半信度。

2.效度:效度是指测验所测得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如果测验在很大程度上正确验证了编制测验的理论构想,即有较高的构想效度;测验题目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所要测量的内容范围,即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如果一个测验的得分能很好地预测个体未来的工作成绩,即有较高预测效度。对于一个测验来说,效度比信度更为重要。

3.常模: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它是依据测验适用对象总体的平均成绩来确定的。特定测验标准化样本群体的分数分布,就是该测验的常模。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样本的标准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常见的有年龄常模、年级常模、性别常模、民族常模、职业常模等等。(三)测验的标准化

为了使能力测验能够得到预期的信度和效度指标,需要对能力测验进行标准化,使测验的编制、施测和评分过程都有统一的标准。

有一套好题目的测验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的测验。测验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可靠。为了减少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就叫做标准化。1.内容标准化

标准化的首要条件是对受测者施测相同的或等值的题目。测验的内容不同,所得的结果便无法比较。2.施测过程标准化

尽管对受测者使用了相同的题目,但如果在施测时各行其是,使受测者在不相同的环境下完成测验,所得的分数同样不能进行比较。为了使测验条件相同,

第二篇:2012年在职公共卫生硕士联考(社会医学)知识点总结

2012年在职公共卫生硕士联考

社会医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不一定全面,大家还是以教材为准)

一、社会医学绪论与医学模式

本章重点:

1、社会医学: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群体)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

2、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

1)社会的卫生状况和人群的健康状况——社会卫生问题的“现象”(发现问题)2)影响人群健康的社会因素——社会卫生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3)社会卫生的策略和措施。——社会卫生问题的“处方”(解决问题)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服务的时间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形成的健康观和疾病观,是对医学重要观念的总体概括,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机体虽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呈现出活动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也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亚临床状态:疾病过程早期集体表现为生理反应的适应性而无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生理状态又称无症状疾病。

社会医学的研究包括社会卫生状况、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和 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三个层面。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有:倡导积极的健康观;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发现社会卫生问题;制定卫生政策和措施;促进人群健康;加强社会医学教育。

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是: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态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环境医学模式-综合健康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是: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健康需求普遍提高;医学科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健康因素多元化。

现代医学模式的意义是:揭示了医学观的发展性;肯定了生物医学模式的价值;确立了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地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立体地探索了健康概念。

现代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社区服务;从医疗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和医学教育的重大影响表现在:(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临床医学要求医师了解疾病的同时,应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状态出发,对患者所患的疾病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从而制定有效的、全面的治疗方案。(2)对 预防工作的影响:现代医学模式要求预防医学从生物病因为主导的思维模式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预防策略和措施,以进一步提高预防工作的效果。(3)对医学教育的影响:一系列社会科学、经济学和行为心理科学等在医学院校的教学研究工作中显示出于医学的结合点。

二、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补充:

根据研究方法的性质,调查研究又可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种。1.社会医学调查:选择课题,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解释结果。

(1)选题:

需要性(实用性)

创新性

可行性

(2)研究方案-设计

目的对象和范围

抽样方案

调查内容和调查表

调查方式

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3)收集资料-实施调查

调查人员培训

现场调查

质量控制(4)分析资料

资料整理、录入

统计分析

专业分析(5)解释结果

从结果推论结论?研究假设是否验证?调查的质量?下一步的工作?

2.现场调查方法:

一、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

具体描述研究结果,一般不用概率统计分析。例如,个例事件分析、观察、专题小组讨论等。

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

对调查结果进行概率分析。给出一般规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互为补充

2、定性研究可以作为定量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3、定性方法的运用是对定量研究方法的支持和补充

4、进行一项新的研究项目时,定 量研究之前常要以适当的定性研究开路。有时候定性研究也用于解释由定量分析所得的结果

3.调查工具:问卷和量表

问卷(questionnaire):结果分析时主要以次数衡量

量表(scale):结果分析时用分数衡量,多数用于主观态度和感受的测量。「问卷与量表」都是研究者用来搜集数据的一种测量技术。它的用处在于量度,特别是对某些主要变项的量度。

4.调查表设计:(封面信-)指导语-问题与答案(-编码-调查员、时间)

(一)封面信:

1.称呼

2.问候

3.自我介绍:说明问卷调查原因、目的及研究重要性(对大家有何好处)4.填答问卷的方法

5.问卷寄回时间、期限、方式

6.致谢

7.再度表明研究者身份

8.寄发日期

(二)指导语:即填写说明

填卷说明:请选择适当的选项打“√”,若需填写文字,请简明扼要、具体。

(三)问题和答案(调查项目)

为调查表的核心!

(四)编码

用一个数字代表一个答案选项,这是整理资料的重要环节,以便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五)调查证明的记录

在调查表的后面,常需附上调查员的姓名、访问日期、时间等,以明确调查人员完成任务的情况。

如有必要,还可写上被访者的姓名、单位或家庭住址、电话等,以便于审核和进一步追踪调查。

5.调查表的核心是:调查项目(问题,答案)。

6.信度评价:重复测量信度,复本测量信度,折半测量信度,内容连续性测量信度。

信度(reliability):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即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7.效度评价: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架构效度,标准关联效度。

效度(validity):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结构式访谈:是调查者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调查表或问卷向调 查对象逐一询问来收集资料,又称问卷调查访谈或问卷访谈。

非概率抽样:每个调查对象被选中的机会不是随机的,一般不能考虑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也不能估计抽样误差的大小。

定性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通过对事物或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来收集数据的一种方法)、深入访谈法(根据访谈提纲,通过与研究对象深入交流,了解对某些问题的认知、态度与行为)、专题小组讨论(由背景相似的讨论参加者形成若干个专题小组,每组由6-12人组成,在讨论主持人的引导下,就所研究或调查的问题广泛、深入、自由地交换意见和观点,研究者依此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根据收集资料的不同,社会医学研究的类型可以区分为文献研究、现场调查研究、现场试验研究和评价研究。常用的社会医学评价研究方法: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和生命质量评价。

选择社会医学课题的原则包括重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问卷结构中封面信用以说明调查的目的、内容、意义和组织者等。

一份完整的问卷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核对项目。信度指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时,所获得结果一致性的程度。即测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分为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

效度指测量结果与预期达到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可分为内容效度、表面效度、结构效度和准则效度等。

生命质量评价就是对一定生命数量的人群在一定时点上的生命质量表现进行评价。内容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状态、主观判断与满意度。生理状态:反映个人体能和活动能力的状态,包括活动受限、社会角色受限和体力适度;社会功能状态:社会融合、社会接触、亲密关系;主观判断与满意度:自身健康和生活判断、满意度与幸福感。最常用的方法是标准化量表评定。应用范围:人群健康状况的评定;疾病负担的评估;卫生服务效果的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的选择;成本-效用分析;健康影响因素与防治重点的选择。

生命质量评价中对心理状态的评价内容包括:(1)情绪反应:是生命质量中最敏感的部分,不仅直接受疾病和治疗措施的影响,患者的生理状态和社会功能状态的变化,也会间接地从情绪反应中表现出来。(2)认知功能:包括时间与地点的定位、方向识别能力、机智、思维、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是个人完成各种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是指在疾病、意外损伤及医疗 干预的影响下,测定与个人生活事件相联系的主观健康状况和个人满意度。包含内容:生理状态包括活动受限、社会角色受限和体力适度。心理健康包括情绪反应、认知功能。社会健康包括社会交往、社会支持。社会功能状态包括社会接触、亲密关系。主观判断与满意度包括对健康的自我评价、满意度与幸福感。

根据量表关注点不同,应该将SF-

36、WHOQOL-100、关注所有人群的调查问卷划归为一般健康问卷,将癌症病人生活功能指数划归为疾病专门化量表问卷。

健康良好状态指数在生命质量评价中将评价内容分为两部分,包括有关病人日常生活活动方面的内容以及疾病和健康问题综合描述。

生命质量是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人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包括个体心理、生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HRQOL是主观评价指标,具有文化依赖性。

社会医学研究的特点: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研究内容的复杂性;研究结论与卫生决策联系。

社会调查研究的步骤:选择课题;制定研究方案;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解释结果。

选择社会医学研究课题的原则有:重要性;创新性;可行性;科学性。社会调查研究的抽样方法:一是概率抽样,可以分为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二是非概率抽样,可以分为方便抽样、意图抽样、雪球抽样和定额抽样。

社会调查研究资料收集方法有:访谈法、通信调查、观察法。问卷设计的步骤:明确研究目的;建立问题库;设计问卷初稿;试用与修改;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问卷中设计开放式问题的优缺点:优点:适用于不知道问题的实际答案时的情况,让回答者自由发挥,以便收集到真实生动的资料,甚至可以得到意外的发现。缺点:要求回答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准确理解题意,思考答案,并能恰当表述出来;花费时间长,应答率比较低;统计处理比较困难。

设计问卷时问题设计的常见错误:(1)双重装填:问题中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使回答者难以作出一种选择。(2)含糊不清:调查对象不容易准确理解问题。(3)抽象提问:这类问题涉及幸福、爱等一类抽象概念,往往难于回答。(4)诱导性提问:这类问题人为地增加了某些倾向性回答的机会,存在诱导作用。(5)敏感性问题:设计这类问题要十分慎重,否则将造成回答者拒答或说谎。

信度和效度的关系:(1)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即信度不高,效度也不高。(2)可信的测量,可能是有效的,也 可能是无效的。即信度高,不一定效度也高。(3)无效的测量,可以是可信的也可能是不可信的。(4)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即效度高,信度也高。

深入访谈的步骤包括:(1)准备工作:包括研究设计、确定访谈对象和准备现场等。(2)调查对象的选择。(3)设计访谈提纲。(4)访谈员的选择与培训。(5)访谈的实施。(6)访谈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

定性研究的主要特点:(1)定性研究注重事物的过程,而不是事物的结果。(2)是对少数特征人群的研究,研究结果不能外推。(3)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较长时间的密切接触。(4)结果很少用概率统计分析。

定性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1)辅助问卷设计,估计问卷调查的非抽样误差。(2)验证因果关系,探讨发生机制。(3)分析定量研究出现矛盾结果的原因。(4)了解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5)作为快速评价技术,为其他研究提供信息。如何建立新的生命质量量表:明确研究对象及目的;建立研究工作组;测定概念的定义及分解;提出量表条目形成条目池;确定条目的形式及回答选项;条目分析及筛选;量表的量分方法;预试验与修改;量表性能评价。

选择生命质量评价的量表:设计者的测量主题和测量目的;评价的层次;通用型工具与特异性工具;量表的特性;内容的文化适应性。生命质量与生命数量的不同点是:(1)生命质量是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人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包括个体心理、生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2)生命数量是指个体的生存时间的长度,对病人来说就是其解耦某一特定医疗干预后的生存时间,对一般人就是平均期望寿命。

三、社会因素与健康

文化:广义的文化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哲学、艺术、习俗等所构成的领域。狭义的文化是比较确切的文化范畴。社会医学主要从狭义的文化概念出发,研究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智能文化:也称物质文化,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和方法等。包括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知识等,主要通过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作用于人群健康。

亚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

风俗习惯:是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约定的习俗,经代代相传后形成了公认的风尚及习惯。行为:人的行为是具有认识、思维能力的人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能动反映。广义的行为分为内在行为和外显行为。内在行为即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外显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到的行为。

健康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在客观上促进或有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群。

人均GDP排除了人口因素的影响,便于国家和地区间比较,是分析经济因素和健康关系的重要指标,已被当作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福利水平的度量。

文化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智能文化、规范文化和思想文化三种类型;从特殊形态上可分为亚文化、反文化和跨文化三种类型。

反文化属于亚文化的特殊类型,是指那些对现存社会思想文化持敌对态度的思想文化。

从产生的基础来看,人类行为可以人为地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先天性的定型行为,包括反射行为和本能行为。第二类是后天习得行为,是人类在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社会化过程获得的。

社会心理因素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心理过程作用于个体的社会因素,二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或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因素通常具备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概念非常复 杂;各因素之间存在广泛的交互作用;具有不稳定性;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低。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是保障健康的物质基础,它对人群健康水平的影响是通过多渠道综合作用的,具体体现在:经济发展是提高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前提;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事业的发展又影响了居民的健康状况;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负面作用:社会经济发展在促进人类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病的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社会负性事件增多;社会流动人口增加等。

人群健康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1)具有一定体力、之力和劳动技能的人使生产力诸要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2)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使得劳动者减少病伤,增加出勤,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卫生资源;(3)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具有更多的时间和能力利用其他资本要素争取收益。

文化的特征:文化的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文化的复合性;文化的象征性;文化的传递性;文化的变迁与文化堕距。文化对健康的影响:文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持续于生命的整个过程,甚至几代人或跟长时间。教育、风俗习惯、亚文化、宗教信仰等对健康的影响不仅限于个人,而是整个人群,它 的广泛程度要大于生物、自然因素。(1)教育对健康的影响:教育有助于感知疾病,改变不良的传统习惯,参与社会卫生和提高卫生服务的利用。受教育水平不但与自身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下一代健康也有明显的影响。(2)风俗习惯对健康的影响:良好的风俗习惯有益于健康,不良的风俗习惯导致不良的个人习惯,直接危害人群的健康。(3)亚文化对健康的影响:反文化对毒品和性的推崇由此带来了自杀、吸毒等社会病态现象。(4)宗教对健康的影响:宗教给人以精神寄托,有心理调节功能,对健康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其消极的作用是,患者相信神灵的旨意胜过相信医师的遗嘱,因而影响治疗。有的宗教医师,其本身不是医学目的,但从客观效果看,却有一定的医学意义。有的宗教仪式则会带来对健康的严重损害。

健康行为基本特征:(1)有利性:行为表现有益于自己、他人和全社会;(2)行为表现有恒常的规律;(3)和谐型:个体的行为表现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又能根据整体环境随时调整自身行为;(4)一致性:行为本身有外显性,但它与内心的心理情绪是一致的;(5)适宜性:行为强度有理性控制,无明显的冲动表现。

行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型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饮食与健康:不良的饮食习惯于近13的癌症发生有关,同 时也与心脏病的三大危险因素中的两个因素有关。(2)运动与健康:经常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可适应客观环境并增加人们对不利的自然条件的抵抗力。(3)吸烟与健康:吸烟可增加人群患多种癌症的危险性,还可增加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的危险。(4)酗酒与健康:酗酒可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造成各种急性和慢性损害。酗酒还是造成车祸的主要原因之一。(5)过度紧张与健康:过度紧张造成身心疾患,是发生现代社会文明病的渊源。(6)医疗行为与健康:医疗行为涉及两个主题:一是病人,二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社会心理因素的特点: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作用于健康的一怒比较,社会心理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社会心理因素的概念非常复杂,其内涵和外延常常会因研究者的认识不同而有所区别。(2)各社会心理因素之间存在广泛的交互作用,很难分离出相对独立的社会心理因素。(3)社会心理因素具有不稳定性。(4)社会心理因素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测量比较困难,与客观因素比较,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低。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之间的联系:联系非常复杂,从性质上看,既有直接的联系,又有间接的作用。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社会心理因素是影响健康状况的原因。其中的影响,既包括对健康的损害 作用,也包括对健康的促进作用。(2)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之间互为因果。(3)社会心理因素在其他因素的治病国重中起着中介作用。

三、社会卫生状况与社会卫生策略

重点:

社会健康指标

一、卫生政策指标

1.政府政治承诺 2.资源分配:卫生经费占GDP%,卫生经费用于PHC的比例

3.资源分配公平合理程度:(1)人均卫生经费(1192.2元)(2)医生数/千人口(1.62)、床位数/千人口(2.96)

4.社区参与程度5.组织机构和管理完善程度

二、与卫生有关的社会、经济指标

(一)经济指标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 per capita)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

3.人均收入(2008年农村4761,城镇26675)4.劳动人口就业率

(二)社会指标 1.人口统计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负担指数(抚养比)

2.文化教育指标:成人识字率、妇女识字率、学龄儿童入学率

3.人均住房面积 4.食物供应

三、卫生保健指标1.PHC普及面指标 2.安全饮水普及率

3.妇幼保健指标:免疫接种覆盖率、新法

接生率、孕妇产前检查率

4.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

两周患病率、两周患病天数

5.医疗卫生保健质量

误诊率、漏诊率、事故率、差错发生率

四、卫生资源指标

医师、医士、护士/千人、病床数/千人、各机构具有2000元以上的设备件数。

五、卫生行为指标

吸烟、酗酒、每万人口吸毒人数、每万人口患性病人数。

人群健康指标

一、个体健康与人群健康

(一)个体健康(生理、心理、社会)

(二)群体健康

一个健康的人群应该是身体发育平均水平良好,急性传染病发病率比较低,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慢性疾病患病率比较低,粗死亡率比较低,婴儿死亡率比较低,平均期望寿命延长。

研究人群健康状况是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二、个体健康状况指标

个体健康通常是指一个人身心发育正常,没有病痛,具有充分的劳动能力,而且长寿。

(一)生理学指标

1.生长发育指标(体格指标)2.行为发展指标

(二)心理学指标

1.人格

人格又称之为个性,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是个体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

2.智力

智力是反映个体心理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评价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

3.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在主观上所感受到的体验。

(三)社会学指标

1.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关系,或相互之间在心理上的距离。

2.社会支持

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帮助。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

3.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是指个人为了满足各种生理、社会需求和达到特定的目的等所表现的特定行为模式。

4.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一般是指人们的物质、文化消费方式。

三、人群健康状况指标

(一)人口数量与结构合适的数量与合适的结构

(二)人口出生指标

出生率

生育率

人口增长指标

(三)身体发育统计指标

新生儿低体重百分比

年龄别性别低身高百分比

年龄别性别低体重百分比

(四)疾病统计指标

发病率、患病率、感染率、残疾率等

(五)人口死亡指标

粗死亡率

死亡专率

平均期望寿命

死因构成和顺位

四、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的新指标

1.减寿人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PYLL)(死亡损失健康生命年)。指某一人群在一定时间(一年),在目标生存年龄内因死亡而使寿命损失的总人年数。

2.无残疾期望寿命(life expectancy free of disability, LEFD)(以残疾为观察终点)

LEFD是质量较高的生命过程,能更好地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水平。

3.健康期望寿命(active life expectancy, ALE)(活动期望寿命),是以生活自理能力丧失率为基础计算而得。

4.调整病残生存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病残调整生命年),系指疾病死亡损失健康生命年与疾病伤残(残疾)损失健康生命年相结合的综合性指标。

5.生命质量指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PQLI),人口综合素质指标(婴儿死亡率,1岁平均寿命,≥15岁人口识字率等)

社会卫生状况:指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各种因素,包括卫生政策、社会经济、卫生保健、卫生资源、卫生行为、及人群健康状况等一系列指标。

人口负担系数:即抚养比,指非劳动年龄人口(0-14岁与65-岁)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比例,反映劳动人口负担程度指标。

成人识字率:指15岁以上人口能读、能写人数的百分比。其中妇女识字率尤为重要。

活动期望寿命(ALE):指人民能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年限。

减寿人年数(PYLL):减寿人年数指某一人群一定时期内(通 常为一年)在目标生存年龄(通常为70岁)以内死亡所造成的寿命减少的总人年数。

病残调整生存年(DALY):又称伤残调整生命年,指疾病死亡损失健康生命年与疾病伤残(残疾)损失健康生命年相结合的综合性指标。

生命素质指数(PQLI):是用于评价人口的综合素质指标。由婴儿死亡率、1岁组平均期望寿命和15岁及以上人口识字率等指标计算而成。

婴儿死亡率:指出生后一年内婴儿死亡数与活产数的比值,以千分率表示。

平均期望寿命:又称预期寿命。寿命表中各项指标均依据年龄别死亡率计算而得,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各地区平均期望寿命可以直接比较。

性比例:指当地女性人口为1或者100时男性的人口数。衡量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包括生长发育统计指标、疾病统计指标、人口统计指标三方面。

评价人群健康状况最常用的指标有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传染病发病率、每千人口床位数、每千人口医生数。

由于自然、历史、地理等因素及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使健康状况分为发达型、发展型与欠发达型三类。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地区、一定时点的各年龄人数占总人数 的比例,以人口金字塔反映人口的年龄结构。

一个人群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大于7%或者60岁以上人口比例大于10%,表示进入老龄化社会。期望寿命以死亡为观察终点。

活动期望寿命以生活自理能力发病率为基础计算而得。美国社会卫生协会提出的衡量社会卫生发展的综合指标,能反映人口的社会状态、文化状态、人口变化状态及身体素质状况是评价人口健康状况的综合性指标。

新生儿低体重百分比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所占的比例。

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是:以农村为终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教育,动员全和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包括合理布局、社会参与、预防为主、适宜技术、综合途径。

计算平均期望寿命时,寿命表中各项指标均依据年龄别死亡率计算而得,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各地区平均期望寿命可以直接比较。

阿拉木图宣言中明确提出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基本策略和途径。

指标具有的特性:客观性、有效性、敏感性、特异性。卫生服务指标包括:初级卫生保健普及面指标、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妇幼保健指标、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医疗卫生保 健质量五个指标。

卫生行为指标涉及:吸烟指标、饮酒指标、每万人吸毒人数、每万人患性病人数、刑事(因酗酒、吸毒、性乱罪)犯人所占的比例五方面内容。

衡量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出生及增长指标、生长发育统计指标、疾病统计指标、人口死亡评价指标以及人群健康状况新指标(减寿人年数、无残疾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病残调整年、生命素质指数、社会卫生综合评价指标)等。

评价人群健康状况最常用的指标有: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

卫生政策指标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对人民健康的政治承诺;资源分配,例如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与卫生有关的社会发展费用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等;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制度;社区参与卫生事业发展;卫生组织机构和管理完善程度。

评价社会卫生状况的社会经济指标包括:经济指标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劳动人口就业率及劳动人口失业率等。社会指标包括人口统计指标,例如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负担系数等;成人识字率;人均居住面积;食物供应等。

人群健康状况中疾病统计指标有:(1)疾病发生于存在频度 的指标:发病率、患病率等。(2)疾病构成与顺位。(3)疾病严重程度评价指标:病死率、因病休工(学)日数、因病卧床日数、治愈率、生存率等。

社会卫生策略的特点:针对社会卫生问题;以消除健康危险因素为目的;强调群体策略;采取综合性措施;以健康为中心。

“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含义:是指到2000年使世界上全体人民都能达到一种按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能达到的最高健康水平。简言之,也就是人人达到最高可能的健康水平。

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总目标:提高平均期望寿命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在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改善健康的公平程度;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利用这一系统所提供的服务。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社会公平、社区与群众参与的原则;部门协同原则;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率原则。社会卫生状况评价的文献资料的来源渠道:(1)生命统计资料,包括出生、死亡、结婚等;(2)人口普查资料;(3)卫生服务常规等级;(4)疾病登记;(5)卫生相关部门的资料。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的主要用途:(1)找出某地区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和主要的卫生问题,即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性别、年龄、职业等)、不同疾病进行DALY分析,可以 确定高发地区、重点人群及主要疾病。(2)通过干预前后DALY指标的对比,可评价某项措施是否得力。(3)比较几种干预措施的DALY效果,选择最佳的方案来控制重点疾病,以达到使用有限的资源,而取得最大成效的目的。(4)进行全球疾病负担(CBD)分析。

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1987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作为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基本策略的战略性行动是:(1)与贫困作斗争:不仅仅是为贫困人口提供他们赖以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更重要的是寻找一种机制让他们能够通过自救改变生存环境;(2)在所有环境中促进健康:包括在生活、工作、娱乐和学习所需要的环境中促进健康,通过社会行动促进健康、通过媒体形象倡导健康;(3)部门间的协调、协商与互利:卫生部门要敏感地意识到各个部门的动机,以便与之协调,实现在促进人类健康目标上的一致性;(4)将卫生列入可持续发展规划:要使发展得到持续,使当代和后代都能受益,健康必须在可持续发展计划中优先考虑。

初级卫生保健策略的内容: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医治病伤; 康复服务。

全球卫生策略的基本特征:针对性;公平性;可及性;动态性。

全球人群健康状况的特点:健康状况的改善具有普遍性,而且改善幅度较大;健康状况差距较大,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不公平性;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重要改变;旧的健康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的健康问题又不断出现。

五、卫生服务研究

卫生服务要求: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和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的。

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依据人们的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认识到的需要、由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以及个人未认识到的需要。

卫生服务需求: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一般分为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和没有需要的需求两类。卫生服务利用:指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直接反映了卫生系统为居民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和工作效率,间接反映了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 康状况的影响,但是不能直接用于评价卫生服务的效果。卫生人力资源:是指经过专业培训、在卫生系统工作、提供卫生服务的人员,包括已在卫生部门工作和正在接受培训的人员。

卫生人力规划:是对未来卫生人力需要量、供应量以及拥有量进行预测,制定卫生人力长远计划的过程。

卫生人力需求:是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劳动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研究卫生部门在目标年间需要卫生人力的数量和质量。

卫生费用:广义上是指一定时期内为保护人群健康直接和间接消耗的社会资源,包括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以货币计量。狭义上指的是卫生费用,是卫生费用研究的主要对象。

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是围绕特定的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阶段,对卫生服务的进展、成效和价值进行评判估量的过程。即从卫生服务的社会需要、卫生资源投入、提供的服务量及其效率、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评价。综合评价:是将反映评价对象特征的多项指标进行系统加工 整合,从总体上评价对象的优劣,或将多个单项评价指标组合成一个包含各个成分的综合指标,借以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

实验性研究:卫生服务研究中的实验性研究是以社区人群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考察卫生服务与有关因素的联系及规律性,是一种定量研究的方法,主要用来阐述各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数学模型方法:卫生服务研究中的数学模型方法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从理论上阐述卫生服务与有关因素的联系及规律性,是一种定量研究的方法,主要用来阐述各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综合评价法:WHO于1976年提出了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即应用人群健康状况、医疗需要量、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利用等指标及其相互关系,评价卫生服务的效益和效果,为合理配臵卫生资源和制定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投入产出分析法:主要用来研究卫生服务投入量(卫生资源)与产出量(卫生服务利用量)之间的关系,借以评价卫生资源配臵或使用的效益和效果。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及成本效用分析等方法。

患病:我国卫生服务总调查将“患病”的概念定义为:(1)自觉身体不适,曾去医疗卫生单位就诊、治疗;(2)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医疗卫生单位诊治,但采取了自服药物或辅助 疗法,如推拿按摩等;(3)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就诊医疗,也未去采取任何自服药物或辅助疗法,但身体不适休工、休学或卧床一天或一天以上者。上述三种情况有其一者为“患病”。

卫生服务研究的永恒主题是保证公平、提高效益、改善质量。我国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采用的方法是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

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通常包括一次性横断面调查、重复性横断面调查和连续性横断面调查。

没有需要的需求通常由不良就医行为和不良行医行为造成,表现为“求非所需”和“供非所求”两种情况。

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有:人口数量及年龄性别构成、社会经济因素、医疗保健制度。

反映居民医疗服务需要量和疾病负担的指标主要由疾病的频率(度)和严重程度两类指标组成。

反映居民医疗服务需要量的指标:两周患病率、两周卧床率。卫生人力资源研究主要研究卫生人员的数量、结构和分布。卫生人力作为一个人才群,合理结构应包括年龄、专业、职称结构三方面。

卫生人力需求的预测方法有:健康需要法、健康需求法、服务目标法和人口比值法。

卫生人力供给包括现有卫生人力拥有量、未来卫生人力增加 量及流失量三个部分。

我国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近些年一直徘徊在3%。

人均卫生费用指标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费用的人均水平。

反映医疗机构内部费用分配和使用特征可以用门诊和住院费用构成。

反映卫生费用的数量是否适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人民群众卫生保健需要的指标是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卫生服务评价的基本方法就是进行两组或多组比较,至少有一个研究组和一个对照组。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是以人群健康需要量、卫生服务利用量和卫生资源投入量三类指标的平均数作为划分高低的标准。

我国开展较系统的卫生服务研究起始于20实际80年代初。卫生服务研究中影响卫生服务因素的研究是分析性研究。卫生服务研究中的实验性研究是以社区人群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考察卫生服务和疾病防治的效果,进行干预性的实验研究是一种的得到广泛应用的实证方法。

卫生服务研究中投入产出分析法主要用来研究卫生服务投入量(卫生资源)与产出量(卫生服务利用量)之间的关系,借以评价卫生资源配臵或使用效益和效果。卫生服务研究中与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互补的重要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常规的卫生信息登记报告系统。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属回顾性调查的范畴。

发现未察觉到得卫生服务需要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人群健康筛检。

卫生服务需求的实际满足与否及满足程度取决于卫生服务的供给量。

目前常用疾病指标和死亡指标来反映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门诊服务利用用来反映居民对门诊服务的需求水平和满足程度。

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以及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是居民自身的健康状况。

卫生费用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狭义的卫生费用。我国卫生费用来源于国家、集体和个人。

卫生费用可分为直接卫生费用和间接卫生费用两类。社会卫生状况和人群健康水平得到改善与提高的程度是评价卫生服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终尺度。

卫生服务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三个问题:(1)提高卫生服务的普及程度和居民接受卫生服务的能力,保证卫生服务利用的社会公平性;(2)控制医药费用,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改进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内容:(1)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2)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3)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4)卫生系统的组织机构和功能;(5)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6)卫生服务效果评价。目的:合理组织卫生事业,以有限的卫生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尽可能满足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卫生状况。

卫生服务研究中描述性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1)考虑考察卫生服务发展的变动规律,预测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2)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卫生服务状况及水平;(3)评价卫生服务的效益和效果。

卫生服务要求、需要、需求的区别:要求(主观需要);需要(客观要求,未涉及购买支付能力);需求(客观要求、主观愿望,有能力购买、有支付能力)联系:卫生服务需求是由卫生服务需要转化而来的;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需求;卫生服务需求还包括没有需要的需求。

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的相互关系:卫生服务需求由需要转化而来,人们的卫生服务需要只有转化为需求,才有可能去利用卫生资源,需求才有可能得到满足。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并不是人们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需求。需要能否转化为需求,除取决于个体自身的需要外,还与个体的收入水平、家庭人口、职业、文化程度、社会地位、风俗习惯以及卫生服务机构的设臵和服务质量等 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医疗需求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卫生服务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取决于卫生服务的供给量。事实上,由于卫生资源有限、配臵不合理,以及存在服务质量差、效率低、资源浪费等现象,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都难以得到全部满足。

卫生人力管理的内容: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卫生人力是发展卫生事业的关键,卫生人力管理包括:制定卫生人力管理政策和规范;调节卫生人力需要或需求;卫生人力的监督和指导;卫生人力的激励;卫生人力的使用和评价等。卫生费用研究的内容:资金量、构成和特点、分配和使用、健康需要/卫生资源/卫生服务利用之间是否平衡、来源、去想、影响因素、变动趋势等。

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指标主要应用在:测算目标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利用量;为合理配臵卫生资源提供依据;计算疾病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居民自身的健康状况是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以及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凡是影响居民健康和社会卫生状况的各种因素,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主要因素有: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社会经济因素;文化教育;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医疗保健制度;气候地理条件;行为心理;婚姻与家庭。此外,还包括生物学遗传、职业、社会地位、卫生政策、人口流动、交通便利程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

卫生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要点:卫生人力资源;卫生人力规划;卫生费用。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要点:重要性和实用性;有效性;特异性;敏感性;代表性;可靠性;可获得性。卫生服务综合评价内容的主要特征:要点:适宜程度;足够程度;进度;效率;效果;影响。

卫生服务研究中比较评价时需注意的问题:要点:设立对照;自身前后对照与平行对照;齐同比较:资料收集方法的一致性、指标统计口径的齐同。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是将人群健康需要、卫生服务利用和卫生资源三个方面有机联系起来,以人群健康需要量、卫生服务利用量和卫生资源投入量三类指标的平均数作为划分高低的标准,组成八个组合,依次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服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制定服务发展规划、合理配臵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的目的:为了解卫生服务的社会需要和需求,探讨影响居民健康和寻求卫生服务的障碍因素,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卫生问题,更有效地配臵与使用现有的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效益与效果。意义:提供计划、管理以及决策的合理依据,从而为人群提供效率高、效果好、31 公平的公共服务,改善社会卫生状况和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卫生服务研究的意义:(1)是研究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卫生服务日趋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形式,以相应地调整、改进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组织结构、功能及工作方式、方法的需要。(2)是研究适宜的卫生服务计划,实施、评价管理技术,以提高卫生事业的效益和效果的需要。(3)对象和内容不断扩展以及研究成果对改进卫生服务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以及卫生服务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趋势。(4)可以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卫生服务研究为各级卫生机构提供指定卫生计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当前的任务看,卫生服务研究为解决卫生机构的实际工作问题提供指导原则和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从长远观点看,卫生服务研究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加强国家卫生系统的职能,而提供指定卫生政策、策略和措施的帮助。(5)保证公平、提高效益、改善质量是卫生服务研究的永恒主题,研究并解决这三个问题对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卫生服务研究的进展:我国开展较系统的卫生服务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1年中美两国科技人员在科技合作项目中对上海县卫生服务状况进行研究,开创了我国卫生服务研究的先例,研究经验以及所采用的快速评估方法,32 尤其是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我国卫生服务研究起步虽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调查研究的规模也较大。主要表现在:(1)上海县卫生服务研究的经验迅速得到推广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有200多个市、县进行了城乡居民卫生服务抽样调查。(2)卫生服务研究范围、内容和对象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从农村向城市,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地乃至全国范围拓展。研究内容由单一的医疗服务向预防、保健、护理、康复等领域拓展,研究对象从总人群向特殊人群(如部队指战员)和弱势人群(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流动人口、少数民主、贫困人口)拓展。(3)卫生服务调查研究方法有所发展:为弥补一次性横断面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的缺陷和常规登记资料的不足,重复的或连续的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方法已在国内有些卫生服务研究项目中被采用。研究方法从初始阶段的横断面描述性研究向纵向的时间序列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前瞻的干预研究发展。

卫生服务研究的方法: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数学模型方法;系统分析法;综合评价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

运用描述性研究进行卫生服务研究的领域:描述性研究阐明卫生服务或健康事件在人群中分布的状况及其变动规律。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考察卫生服务发展的变动规律,预

测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2)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卫生服务状况及水平。(3)分门别类地研究卫生事业的特点,评价卫生服务的效益及效果。

居民卫生服务要求的体现:一是公众对政府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希望、要求和建议。二是可以在专门组织的健康询问调查中收集居民的卫生服务要求。

需要能否转化为需求的影响因素:除了与居民本身是否察觉到有某种或某些卫生服务需要外,还与其收入书评、社会地位、享有的健康保障制度、交通便利程度、风俗习惯以及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类型和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

疾病严重程度指标:两周卧床率、两周活动受限率、两周休工(学)率、两周患病天数,此外,还有失能率、残障率,以及两周卧床天数、休工天数、休学天数等。

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指标的应用领域:测算目标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利用量;为合理配臵卫生资源提供依据;计算疾病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计算疾病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的方法:每人每年因病伤休工天数乘以人均产值或利税,再乘以该地区总人口数,可以得出因病休工而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数。

卫生人力需求的主要预测方法:卫生人力需求是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劳动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研究卫生部门在目标年间需要卫生人力的数量和质量。主要预测方法

有:健康需要法;健康需求法;服务目标法;人口比值法。卫生费用研究的内容:卫生服务过程中需要多少资金,卫生费用的构成和特点,卫生费用的分配和使用是否公平合理,健康需要、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利用之间是否相对平衡。卫生费用研究还研究费用的来源和去向、影响费用的因素及变动趋势、卫生费用增长的原因等。

直接卫生费用:指利用卫生服务而支付的费用,包括患者看病支付的各种服务费、化验费、药费及材料费等。间接卫生费用:包括因病误工的工资、车旅费、营养费、照顾患者的误工工资。

卫生费用评价指标:要点:(1)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百分比;(2)人均卫生费用;(3)卫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4)门诊和住院费用构成;(5)医疗、卫生防疫和妇幼卫生费用的比例。

六、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一般而言,社区应具备下列5个因素:相对固定人口;一定的地域范围;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特有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认同意识;相应的生活制度和管理结构。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

位。WHO解释有一个代表性的社区,其人口约10万-30万人之间,面积0.5万-5万平方公里。

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会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主干,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人群为对象、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低收入居民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的、经济的、方便的、综合的、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是由全科医生为主要卫生人力的卫生组织或机构所从事的一种社区定向的卫生服务。服务对象分为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及病人。服务人员主要有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等有关专业卫生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可及性照顾是使广大居民享受到随时可获得的、方便有效的、可负担得起的基本卫生服务。工作的首要环节是社区诊断。灵魂是社区健康教育。以社区健康及卫生服务需求为前提,以社区诊断为基础。专项内容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网络原则上按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及区域卫生规划设臵。

全科医疗:是由全科医生所从事的医学实践活动。它是在通科医疗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果而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基层医疗模式。不以病人的性

别、年龄、疾病的类型以及所应用的技术、方法特征来分科,它综合了内、外、妇、儿等各临床专科的基本服务,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人性化的服务,是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服务,是医疗保健系统的基础。是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服务。

社区诊断:是参照临床诊断思维,对社区人群的需要和需求进行调查研究,掌握有关信息,分析社区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社区解决问题的资源,提供适应社区需要与需求的资料,作为制定社区卫生计划的依据。主要采用统计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和卫生经济学等方法。其步骤为:确定需要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作出诊断。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

全科医生运用全科医学独特的原则和方法,着重解决社区中得常见健康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的“六位”是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预防、社区保健、常见病和慢性病治疗、社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是社区卫生服务。

说明国家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宏观政策已经明确的标志是2002年8月23日出台的《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要依托现有基层卫生机构,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以上级卫生机构为指导,与上级医疗机构实行双向转诊,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使各项基本卫生服务逐步得到有机融合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

社区医疗提供以门诊和出诊为主要形式的基层医疗服务。在我国,城市社区一般指城市的街道、居委会;农村社区指乡镇、村。

从结构及功能上描述社区,在结构上社区是一个以地理和行政管理为依据明确划分的局部区域;在功能上社区是由相同认同感与归属感和文化特色的居民组成。

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和其他能促使行为与环境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一切支持系统。

社区预防包括传染病和多发病预防、卫生监督和管理。社区康复不同于医疗康复,体现医疗与预防保健于一体,心身全面兼顾,连续性、协调性的全科医疗服务的基本原则。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前哨阵地,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人口变动主要在社区。

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必须坚持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实

惠的原则。

现代健康观认为健康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维度,从个体转向群体,从治疗扩展到预防、从生理扩展到心理,从被动转向主动医学。

要使社区卫生服务有序,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医疗保障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是重要的保障。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挑战:从解决“短缺”开始,到规模失控;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基层卫生单位的特有功能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不适应;基层卫生人员知识陈旧,距离全科医师的要求差距大;居民健康意识低,自我保健投入少。分析现阶段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要点:社区卫生服务定义;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目标、原则及意义;现阶段面临的形式;现阶段推进社区服务的意义;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障碍;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保障措施。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征:包括基层卫生保健、人格化照顾、综合性照顾、协调性照顾、连续性照顾、可及性照顾、以家庭为单位的照顾、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以预防为导向的照顾、团队合作精神。任务: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创建健康社区;保证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保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总体目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坚持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39 深化卫生改革,满足人民卫生服务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构筑面向21世纪的、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城市卫生服务体系。2005年具体目标:形成较为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体系;基本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立较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开展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多方筹资,公有制为主导;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服务,健康促进;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坚持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发展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发展意义:(1)是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2)是深化卫生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3)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要求。(4)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机构设臵原则:(1)中心: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便于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任务;一般以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臵,覆盖3万-5万人口,步行15-20分钟。服务半径过小或人口过少的,可合并设臵。(2)站: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作为对卫生服务中心难以方便覆盖区域的补充;服务人口一般为1万-1.5万人。机构审批程序:(1)组建单

位向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申请设臵报告;(2)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报告(全部资料)后30日内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和基本标准进行初审,合格者报市级卫生服务机构设臵批准书;(3)市级卫生部门在30日内进行审核,合格者填写市卫生服务机构设臵批准书;(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成后,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验收,合格者发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5)经批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登报向社会公布。主要服务方式:(1)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为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2)上门服务;(3)合同制服务;(4)承包制服务;(5)热线咨询服务;(6)转诊服务。特点:(1)以健康为中心;(2)以人群为对象;(3)以家庭为单位;(4)提供综合服务:人格化、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服务。意义: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重要基础;体现“医乃仁术”的医德医风;是适应市场经济,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卫生资源配臵的可靠保证。任务: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创建健康社区;保证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保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基本工作内容:社区卫生诊断;健康教育;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精神卫生;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社区医疗;社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社区卫生工作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妇女保健的内容:围产期保健;产前保健;产后保健;更年期保健;配合上级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妇科疾病的筛查。儿童保健的内容:新生儿期保健;婴幼儿期保健;学龄年期保健;学龄期保健;儿童各期常见病、多发病及意外伤害的预防指导。老年保健的内容:了解社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指导意外伤害的预防、自救和他救。社区医疗的内容: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服务;疑难病真的转诊;急危重病的现场紧急救护及转诊;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组织机构设臵的原则:(1)大力推进城市和乡村社区建设,必须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社区,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不断丰富城乡社区建设内涵。(2)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医疗、康复等服务的综合性基层卫生服务机构。(4)设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地市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批。(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6)业务用房、基本设备、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应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居民需求配臵;卫生人力应按适宜比例配臵。(7)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要坚持社区参与的原则。(8)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立、运行应引入竞争机制。(9)命名原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区(县)+所在街道(乡镇)名+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所在街道(乡镇)名+所在居民小区(村)名+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原则:政策性;公平性;经济性;协同性;发展性。管理措施:开发领导,转变观念;社区动员,重在参与;多方筹资,经济补偿;掌握信息,社区诊断;制定计划,优选重点;监督指导,检测评价;保险到位,双向转诊。

社区诊断的步骤:确定社区中得主要健康问题病排出优先解决的顺序;确定社区卫生工作目标;组织实施;评价。如何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政府承诺;群众的主动参与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动员;卫生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合作;适宜的、可提供的和负担得起的科学技术手段。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要求各级领导树立如下观念: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要求各级领导特别是社区领导自觉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下述观念:为民造福,施“德政”观念;卫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观点;“三维”健康观和社会大卫生观点。

社区计划的程序:明确现存卫生问题和优先领域;明确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提出解决办法;制订工作日程。

七、弱势人群健康与卫生服务

弱势人群:是指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或较特殊,或由于经济、43 医疗保障等方面有限,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较差的人群。妇女保健:可分为青春期保健、婚前保健、围产期保健、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保健几个方面。其中,围产期保健是妇女保健的重点。

儿童保健:以做好7岁以下儿童保健为工作重点。对婴幼儿实行系统保健管理,增强儿童体质,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做好计划免疫,努力降低新生儿、婴幼儿死亡率。从年龄来看,儿童保健可分为婴儿期保健、幼儿期保健、学龄前期保健、学龄期保健和青春期保健几个方面的内容。

自我保健:是指人们主动行动起来,为个人,家庭、邻里、同事等所进行的有利于保健的活动。它是一种高效益、具有广泛群众性和社会性的保健活动。

残疾:是指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身心功能障碍,导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它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上、生理上、身体结构上,由于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从而导致部分或全部丧失正常的生活方式以及从事某种个人或社会工作能力的人。缺损:是最轻的残疾,是指由于损伤、疾病或发育上的缺陷,造成身体组织或功能不同程度的缺陷,身体、精神和智力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对独立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

生活上能够自理。

流动人口:特指人们在没有改变原居住地户口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但排除了旅游、上学、访友、探亲、从军等活动。社区康复:是在一定社区范围内对各类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新途径,主要是利用本社区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和家庭的康复,主要提供病、伤、残者恢复期及后期康复服务,开展残疾三级预防工作,同时也提供职业康复、健康教育和社会康复。对于患者而言,社区康复方便、快捷,而且价廉,并且有益于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是普及康复服务的基础和主要形式。

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包括3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婚前保健服务项目有婚前卫生指导、婚前医学检查和婚前卫生咨询。

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开始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家庭幸福以及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方向转移。以避孕方法知情选择为中心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在全国得以广泛开展。

人体的衰老是一个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演变的过程,按年龄一般可划分为发育期、成熟期、衰老前期、衰老期。老年保健的基本任务在于从社会经济、社会保障、医药卫生

事业发展的现实出发,将老年社区保健、家庭保健和自我保健有机结合起来,从微观、宏观,横向、纵向等不同层次研究解决老年保健问题,使老年人不脱离社会生活,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国老年保健工作是在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结合广大社会力量,动员个人、家庭、社会参与保健,形成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和老年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方式。

残疾人卫生保健的目的是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为残疾人提供综合的康复保健服务,促进残疾人人群健康,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

根据残疾程度的由轻到重,可以将残疾分为缺损、残疾和残障。

要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必须以专业康复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康复服务网络,即三级康复服务网络,推动社区康复的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主要表现在妇幼健康、传染病、生产事故、职业危害、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中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在世界上是最高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来势迅猛,是全世界前所未有的;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大;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老龄化发展的不规则性和累进性。

老年保健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老年保健与社会福利、服务事

业有着广泛的联系,是一种综合性的卫生与社会服务,包括卫生保健、疾病防治与康复、社会服务等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两项内容:老年病防治;老年人精神卫生。

我国老年保健服务的方式:我国老年保健工作是在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结合广大社会力量,动员个人、家庭、社会参与保健,形成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和老年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方式。(1)自我保健:是指人们主动行动起来,为个人、家庭、邻里、同事等所进行的有利于保健的活动。它是一种高效益、具有广泛群众性和社会性的保健活动。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自我保健教育既要采取深入浅出、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宣教与技术指导方法,又要与保健干预措施、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的可行措施密切配合,以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2)家庭保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老年保健具有独特的和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是我国老年人获得照顾的主要场所,应该重视、利用家庭对老人提供保健的社会功能,继续保持和发扬家庭养老的优良传统。(3)社区服务: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养老的需求不仅在范围上越来越大,而且在质量上也越来越高,原有的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社区服务的兴起,为建立新型的养老模式提供了基础。老年人成为社区服务的最大受惠者,社区养老服务将为老年人解决物质供养、生活照料、卫生保健、精神慰藉等问题。

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方式:要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必须以专业康复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康复服务网络,即三级康复服务网络,推动社区康复的发展。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残疾人亲友、残疾人所在社区,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使家庭和社区对残疾人的康复负起责任,鼓励残疾人及其亲友参加康复活动。要应用简便、适用、有效的康复方法,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建立完善的双向转诊制度,在全面康复的基础上,促使残疾人回归到家庭和社会。

我国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特点:我国流动人口群体的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妇幼健康、传染病、生产事故、职业危害、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问题。其中妇幼健康的问题是:妇女保健意识淡薄;儿童健康状况堪忧。传染病的问题有:流动人口是传染病爆发流行的高危人群,并且由于经常在不同地区间流动,架设了传染病传播的桥梁,对寄生虫病和传染病在城市中的传播和流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应该包括: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有关方面对其社会保障包括卫生保健方面逐渐重视,不少城市开始为流动人口制定某些特定的政策和措施。包括:为外来农民工建立工伤、住院保险和医疗保险;农民工可以领取养老金;农民工可以领取失业保健金;建立农民

工综合社会保险。

改善流动人口健康和卫生服务的方式:(1)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把流动热口的卫生服务纳入法制轨道,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2)合理配臵卫生资源。根据流动人口的人不,搞好医疗卫生网的配臵。(3)平等对待流动人口,变管理为服务。(4)扩大医疗保险覆盖率,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将流动人口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5)作为卫生服务提供者的医师应该种种患者的文化背景、传统观念和生活经历,了解流动人口与当地人口的差异,多与患者交流,耐心为他们解释病因、治疗方案。(6)加强流动人口健康教育。(7)招聘流动人口的用人单位和负责人必须对聘用工的传染病预防负有法律责任,为聘用工解决安全饮用水、饮食卫生、卫生厕所等问题,进行传染病的查治。(8)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八、社会病防治

社会病:是指社会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并与现代生活方式与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或社会病理现象。这类疾病一般采用社会性防治措施才能加以控制。是介于社会问题和越轨行为之间的一个概念,但更接近社会问题,可以说是某些社会问题的集合。

社会问题:是从社会功能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其外

延很广,涉及所有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来解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老龄化、教育、劳动就业等各种问题。越轨行为:主要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看问题,其外延小得多。一般来说,凡是违背群体标准或期望的行为都可以成为越轨行为,如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等。

社会病防治是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即运用社会医学的研究方法,探讨社会致病因子与社会病发生、发展、消亡之间的关系,为预防社会病提供有效的证据。

社会病的特点:必须具有公共性;产生的根源非常复杂;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病的防治原则包括:(1)积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及各级健康教育部门和各级卫生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营养;适当运动;控制应激,保持良好的情绪反应。(2)加强对社会病的社会控制:卫生立法:社会预防;社会支持;社会规范。(3)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父母起表率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互相关心、爱护,培养子女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4)建立社会病的咨询与治疗机构,进行危机干预。

社会病、社会问题、越轨行为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1)社会问题概念(2)越轨行为概念(3)社会病是介于社会问题和越轨行为之间的一个概念,但更接近社会问题,可以说

第三篇:2003年在职硕士全国联考英语试题

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唐义均 tangyijun@263.net 2003年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英语试题

Part 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30 minutes, 15 points)(略)Part II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20 minutes, 10 points)Directions: There are 20 incomplete sentences in this part.For each sentence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Choose the one that best completes the sentence.Mark your answer on the ANSWER SHEE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er.16.Scientists estimate that about 530 000 other objects, too small to detect with radar,_______ the Earth too.A.being circled

B.are circling

C.are to be circling

D.are being circled

17.During the past years the _______ of automobile accidents in New York City has decreased.A.degree

B.quantity C.number

D.amount

18.Both approaches require that the actor _______ his or her own personal value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s.A.must understand

B.should understand C.has to understand

D.need to understand

19.It is wrong for people to think that experts are _______ right when they explain their ideas on some subjects.A.steadily

B.constantly C.persistently

D continuously

20.We had a party last weekend, and it was a lot of fun.So let’s have _______ one this weekend.A.another

B.more C.the other

D.other

21.The brave firemen had fought for days before they managed to _______ the forest fire.A.put on

B.put up C.put off

D.put out

22.You can arrive in Beijing earlier for the meeting ______ you don’t mind taking the night train.A.if

B.unless C.though

D.until

23.He _______ that a combination of recent oil discoveries and the advance of new technology will lead to a decline in the price of crude oil.A.predicts

B.compels C.arranges

D.disputes 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唐义均 tangyijun@263.net 24._______ in a simple style, the book clearly describes the author’s childhood experiences in a small town.A.Writing

B.To be written C.Being written

D.Written

25.For these reasons, the newspaper is having _______ problems in the north of the country.A.distribution

B.regulation C.recognition

D.destruction

26.The parents were much kinder to their youngest child than they were to the others, _______, of course, made the others jealous.A.which

B.that C.what

D.who

27.―Sorry, there are no tickets _______ for tomorrow’s performance,‖ the ticket officer said politely.A.preferable

B.considerable C.accessible

D.available

28.With temperature _______ so rapidly, we could not go on with the experiment.A.fell

B.fall C.falling

D.fallen

29.History has demonstrated that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can join hands in meeting the common challenges to human _______ and development.A.evolution

B.survival C.satisfaction

D.damage

30._______ before we departed last weekend, we would have had a wonderful dinner party.A.Had they arrived

B.Would they arrive C.Were they arriving

D.Were they to arrive

31.A lot of people were ready to work long hours because high unemployment meant that they could easily be _______.A.separated

B.appointed C.transferred

D.replaced

32._______ that saw the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reach its highest point.A.During the 1990’s

B.That it was in the 1990’s C.It was in the 1990’s

D.It was the 1990’s

33.They have been waiting for many hours.The airplane must have been _______.A.of schedule

B.on schedule C.ahead of schedule

D.behind schedule 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唐义均 tangyijun@263.net

34.The manager promised to keep me _______ of how our business was going on.A.informed

B.informing C.to be informed

D.having informed

35.We can’t afford to let the situation get worse.We have to take _______ to put it right.A.decisions

B.advantages C.sides

D.steps

Part III Reading Comprehension

(55 minutes, 40 points)

Directions: There are four passages in this part.Each of the passage is followed by five questions or unfinished statements.For each of them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Choose the best one and mark your answer on the ANSWER SHEE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er.Passage One

The worst thing about television and radio is that they entertain us, saving us the trouble of entertaining ourselves.A hundred years ago, before all these devices were invented, if a person wanted to entertain himself with a song or a piece of music, he would have to do the singing himself or pick up a violin and play it.Now, all he has to do is turn on the radio or TV.As a result, singing and music have declined.Italians used to sing all the time.Now, they only do it in Hollywood movies.Indian movies are mostly a series of songs and dances trapped around silly stories.As a result, they don’t do much singing in Indian villages anymore.Indeed, ever since radio first came to life, there has been a terrible decline in amateur(业余的)singing throughout the world.There are two reasons for this sad decline: One, human beings are astonishingly lazy.Put a lift in a building, and people would rather take it than climb even two flights of steps.Similarly, invent a machine that sings, and people would rather let the machine sing than sing themselves.The other reason is that people are easily embarrassed.When there is a famous, talented musician readily available by pushing a button, which amateur violinist or pianist would want to try to entertain family or friends by himself? These earnest reflections came to me recently when two CDs arrived in the mail.They are historic recordings of famous writers reading their own works.It was thrilling to hear the voices from a long dead past in the late19th century.But today, reading out loud anything is no longer common.Today, we sing songs to our children until they are about two;we read simple books to them till they are about five, and once they have learnt to read themselves, we become deaf.We’re alive only to the sound of the TV and the stereo(立体声音响)。

I count myself extremely lucky to have been born before TV became so common.I was about six before TV appeared.To keep us entertained, my mother had to do a good deal of singing and tell us endless tales.It was the same in many other homes.People spoke a language;they sang it, they recited it;it was something they could feel.Professional actors’ performance is extraordinarily revealing.But I still prefer my own reading, because it’s mine.For the same reason, people find karaoke(卡拉OK)liberating.It is almost the only electronic thing that gives them back their own voice.Even if their voices are 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唐义均 tangyijun@263.net hopelessly out of tune, at least it is meaningful self-entertainment.36.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is that _______.A.TV and radio can amuse us with beautiful songs and music B.TV and radio prevent us from self-entertainment C.people should sing songs and read books aloud themselves D.parents should sing songs and read books aloud to their children

37.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Italians _______.A.only sing songs in Hollywood B.are no longer fond of music C.only sing and dance in villages D.don’t sing much nowadays

38.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he reason for the decline in amateur singing? A.It is easier for people to please themselves with songs through TV and radio.B.Amateurs feel embarrassed for they cannot sing as well as professionals.C.People don’t want to take the trouble to sing songs themselves.D.Famous and talented musicians can easily be met.39.When hearing the voices from the famous writers of a long dead past, the author _______.A.was very excited B.was very frightened

C.thought that writers shouldn’t read their own books D.thought the past recording was not of good quality

40.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 karaoke is _______.A.negative

B.positive

C.neutral

D.indifferent

Passage Two

If those ―mad moments‖—when you can’t remember what your friend has told you or where you left your keys –-are becoming more frequent, mental exercises and a healthy brain diet may help.Just as bodies require more maintenance with the passing years, so do brains, which scientists now know show signs of aging as early as the 20s and 30s.―Brain aging starts at a very young age, younger than any of us had imagined and these processes continue gradually over the years,‖ said Dr.Gary Small, th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on Ag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I’m convinced that it is never too early to get started on a mental or brain-fitness program,‖ he added.In his book, The Memory Bible, the 51-year-old neuroscientist(神经学家)lists what he refers to as the 10 suggestions for keeping the brain young.They include training memory, building skills, reducing stress, mental exercises, brain food and a healthy lifestyle.It’s a game plan for keeping brain cells sparking and neural networks in perfect shape.“Misplacing your keys a couple of times don’t mean you should start labeling your cabinets.4 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唐义均 tangyijun@263.net Memory loss is not an inevitable consequence of aging.Our brains can fight back,‖ he said.Dr.Small provides the weapons for a full-scale attack.Simple memory tests give an indication of what you are up against and tools such as ―look‖ and ―connect‖ are designed to make sure that important things such as names and dates are never forgotten.―So if you wanted to learn names and faces, for example, you meet Mrs.Beatty and you notice a distinguishing facial feature, maybe a high eyebrow,‖ said Small.―You associate the first thing that comes to mind.I think of the actor Warren Beatty so I create a mental pictures of Warren Beatty kissing her brow.‖

Small admits it may sound a bit strange but he says it works.‖ Mental exercises could be anything from doing crossword puzzles and writing with your left hand if you are right handed or learning a language.It could be anything that is fun that people enjoy doing,‖ he added.He also recommends physical exercise, a low-fat diet and eating foods rich in fatty acids, such as fish, nuts, and fruits and vegetables high in antioxidants(抗氧化剂)including blueberries and onions in addition to reducing stress.41.The ―mad moment‖ in the first paragraph refers to the time when we ________.A.don’t listen to our friends B.have lost our important things C.have some mental problems D.have a bad memory

42.In this passage, the author mainly tells us ________.A.everyone has bad memories sometimes no matter how old he is B.we can prevent our mind from aging with various methods C.brain aging starts at the time when we are in the 20s and 30s D.memory loss is not the sign that we are getting old

43.By giving the example ―you meet Mrs.Beatty and you notice a distinguishing …eyebrow‖, Dr.Small is trying to explain the memory tool of ________.A.look

B.physical exercises C.connect

D.mental exercises

44.By saying ―I think of the actor Warren BEATTY so I create … her brow‖, Dr.Small is trying to explain the memory tool of ________.A.remembering facial features

B.reducing stress C.connecting related things

D.observing carefully

45.Mental exercises do NOT include________.A.writing with one’s left hand

C.doing crossword puzzles B.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D.taking pictures

Passage Three It may look like just another playgroup, but a unique educational center in Manhattan is really giving babies something to talk about.―It’s a school to teach languages to babies and young 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唐义均 tangyijun@263.net children with games, songs—some of the classes also have arts and crafts,‖ said Francois Thibaut, the founder of the Language Workshop for Children, a place where babies become bilingual.Children as young as few months are exposed to French and Spanish before many of them can even speak English.Educators use special songs and visual(视觉的)aids to ensure that when a child is ready to talk, the languages will not be so foreign.“Children have a unique capacity to learn many languages at the same time,‖ said Thibaut.―Already at nine months, a child can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unds he or she has heard since birth and the sounds he or she has never heard yet.‖ Thibaut says the best time to expose children to language is from birth to 3 years old.For the last 30 years, the school has been using what it calls the Thibaut Technique, a system that combines language lessons with child’s play.“I always wanted to learn Spanish, but by the time I got to high school it was too late to pick it up and speak fluently,‖ said Marc Lazare, who enrolled his son at the school.―I figured at this age, two, it’s a perfect time for him to learn.‖

Aside from learning a language, the kids also gain a tremendous sense of confidence.One young student boasted that aside from French, she can speak five languages(though that included ―monkey‖ and ―lion‖).The school gives children the tools to communicate, and sometimes that gives them an advantage over their parents.―I think they sometimes speak French when they think I won’t understand them,‖ said parent Foster Gibbons.Depending on the age group, classes run from 45 minutes up to 2 hours.Even when students are not in class, the program is designed to make sure the learning continues at home.Tapes and books are included so kids can practice on their own.46.The word ―bilingual‖ in the first paragraph probably means ________.A.capable of using two languages

B.both clever and confident C.aware of their own limitations and strengths

D.independent of their parents

47.The passage tells us that the best time for a child to learn languages is ___________.A.before seven years old

B.from birth to three years old C.in his childhood

D.in his teens

48.According to Thibaut, it is possible __________.A.for children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ir parents by using a foreign language B.to expose children to a foreign language after they can speak English C.to combine language lessons with sports games

D.for children to learn several languages at the same time

49.The school teaches language by __________.A.exposing children to the new environment B.using modern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C.combining language lessons with games D.giving children confidence

50.The best title for this text is __________.A.A Unique Language School for Children 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唐义均 tangyijun@263.net B.The Foreign Language for Children to Learn C.Special Songs and Visual Aids in Learning D.The Best Way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Passage Four The girls in this sixth grade class in East Palo Alto, California, all have the same access to computers as boys.But researchers say, by the time they get to high school, they are victims of what the researchers call a major new gender(性别)gap in technology.Janice Weinman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 says, ―Girls tend to be less comfortable than boys with the computer.They use it more for word processing rather than for problem solving, rather than to discover new ways in which to understand information.‖

After re-examining a thousand studies,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 researchers found that girls make up only a small percentage of students in computer science classes.Girls consistently rate themselve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oys in their ability and confidence in using computers.And they use computers less often than boys outside the classroom.An instructor of a computer lab says he’s already noticed some differences.Charles Cheadle of Cesar Chavez School says, ―Boys are not so afraid they might do something that will harm the computer, whereas girls are afraid they might break it somehow.‖

Six years ago, the software company Purple Moon noticed that girls’ computer usage was falling behind boys.Karen Gould says, ―The number one reason girls told us they don’t like computer games is not that they’re too violent, or too competitive.Girls just said they’re incredibly boring.‖

Purple Moon says it found what girls want, characters they can relate to and story lines relative to what’s going on in their own lives.Karen Gould of Purple Moon Software says, “What we definitely found from girls is that there is no intrinsic(固有的)reason why they wouldn’t want to play on a computer;it was just a content thing.‖

The sponsor of the study says it all boils down to this: the technology gender gap that separates the girls from the boys must be closed if women are to compete effectively with men in the 21st century.51.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girls are victims of the gender gap in technology because __________.A.they can not discover new ways to use computers B.they have the same access to computers as boys C.they are likely to be less comfortable with computers D.they can only use computers for word processing

52.Girls often feel __________.A.bored with computer games

B.comfortable using computers C.it hard to use computers in word processing

D.worried about using computers

53.The research on girls and computers is ____________.A.based on a few recent articles

B.presented by one person 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唐义均 tangyijun@263.net C.based on thousands of studies

D.not considered well grounded

54.The software company seems to think ___________.A.if girls had an equal chance of playing games, they would like computers B.if the software was more violent, girls would be more interested C.if the software content was changed, girls would be more interested D.if the character were funny, girls would like them better

55.The gender gap needs to be closed because ___________.A.it isn’t fair that boys are allowed to use computers all the time B.there isn’t enough money for upgrading computers C.most of the causes may boil down to a question of money D.the ability to use computers is important in today’s world

Part IV Close Test

(15 minutes, 5 points)Directions: There are ten blank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For each numbered blank,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Choose the best one and mark your answer on the ANSCER SHEE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er.Visitors to this country are normally admitted for six months, but foreign students can usually stay for one year.They must __56__ 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and they are required to study for a __57__.Of fifteen hours a week on a daytime course.Prospective students have to show that they can afford their studies, and that they have sufficient __58__ resources to support themselves __59__ in this country.In order to work here the foreigner needs a work permit, __60__ must be applied for by his prospective employer.The problem here is that the Department of Employment has the right to grant or __61__ these permits, and there is little that can b done __62__ it;it would be extremely unwise for a foreign visitor to work __63__ a permit, since anyone doing so is liable to immediate deportation(驱逐出境),There are some people from the European countries, who are often given __64__ residence permits of up to five years.Some other people, such as doctors, foreign journalists, authors and others can work without permits, and foreign students are normally allowed to __65__ part-time jobs while they are studying here.56.A.establish

B.purchase

C.prove

D.attend 57.A.minimum

B.maximum

C.minority

D.majority

58.A.natural

B.financial

C.human

D.economical

59.A.after

B.since

C.while

D.before 60.A.it

B.what

C.that

D.which 61.A.receive

B.refuse

C.oppose

D.accept 62.A.for

B.on

C.about

D.with 63.A.with

B.before

C.after

D.without 64.A.temporary

B.interior

C.permanent

D.short 65.A.engage

B.take

C.expect

D.work 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唐义均 tangyijun@263.net

试卷二

Part V Translation

(30 minutes, 15 points)

Directions: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ssage into Chinese and put your translation on the ANSWER SHEET.The generation gap is so great in Hong Kong that the teenagers there rarely turn to their parents or teachers for advice on anything.Whether it be sex, AIDS, school worries or family problems, adults are not considered up to the job.Until now, no one has asked Hong Kong youth, ―What do you think?‖ Some understanding of the emotions of Hong Kong’s youth, however, has come from the work of Dr.Jeffrey Day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is survey of young people does not focus, for example, on how many drugs they take—but trie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y.Dr.Day hopes the results, which he plans to explain in full next week, will reveal what troubles—as well as pleases—today’s high-school students.Conclusions will be passed on not only to government departments but back to the school which took part.Part VI Writing

(30 Minutes, 15 points)Direction: You are to write in no less than 120 words about the title "Lifelong Learning”.You should base your composition on the Chinese outline given below: 1. 终身学习对每个人的重要性。2. 终身学习的方式有多种„„

3. 你认为你应该采取那种方式,为什么?

参考答案

Part 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30 minutes, 15 points)Part II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20 minutes, 10 points)16.B

17.C

18.B

19.B

20.A

21.D

22.A

23.A

34.D

25.A

26.A

27.D

28.C

29.B

30.A

31.D

32.D

33.D

34.A

35.D

Part III Reading Comprehension(55 minutes, 40 points)36.B

37.D

38.D

39.A

40.B

41.D

42.B

43.A

44.C

45.D 46.A

47.B

48.D

49.C

50.A

51.C

52.A

53.C

54.C

55.D

Part IV Cloze Test 915 Minutes, 5 points)56.D

57.A

58.B

59.C

60.D

61.B

62.C

63.D

64.A

65.B

Part V Translation(30 minutes, 15 points)在香港,代沟的问题很严重,以至于十几岁的孩子很少向父母或老师征询意见。不管是 9 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唐义均 tangyijun@263.net 性、艾滋病、学校中遇到的麻烦,还是家庭问题,他们认为成人都帮不上忙。至今为止,没人问过香港的年轻人:“你在想什么?”然而,香港大学的杰弗里•戴博士所作的研究是我们对香港年轻人的情感有了一些了解。他对年轻人的调查,重点不是问他们服用多少种毒品之类的问题,而是试图找到其中缘由。

戴博士计划在下周全面解释研究的结果。他希望研究能解释当今高中学生的喜和忧。研究结论不仅将送呈政府部门,也将通报参加这项调查的学校。

Part VI Writing(30 minutes, 15 points)In today’s society, life-long learning has become very important for everyone.This is because one needs to renew his knowledge continuously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his work ad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There are several ways for one to take a life-long learning.One way is to take a part-time education program.It means that one is learning part time while he is working.The program could be at undergraduate level or graduate level.The second way is to study by oneself.You can learn whatever you need for your work on your own.You can learn from books, from FTV programs or from Internet or radio.In my opinion, life-long learning is necessary to us.We should choose one of the ways mentioned above, which depends on your own personal preference and interest.I prefer the first one because this kind of learning is systematic and formal.With the help if the teachers, it is easier to learn sand quicker to get what you need for your work.

第四篇:2006年在职全国联考教育硕士真题及答—教育学心理学

2006年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2 条件性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和()3 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的代表人物是()4 容易恢复和保持的记忆是()5 工作记忆有()双重功能。6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之一。人类学习语言就像小鸟学习飞行,这种观点和()的观点一致 8()不属于加德纳“多元空间理论”中的智力类型。9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10 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二 填空题 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要经历感觉阶段、()和思维萌芽阶段。个体在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是()桑代克的迷笼实验表明,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的过程。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包括定做的认知和定向阶段、()阶段以及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5 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指标。

三、名词解释 1 同化 2 记忆表象 3 内部言语 4 动作思维 5 晶态能力

四、简答题 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2 意志行动的主要特点

3简述遗忘的衰退理论和干扰理论 4 三元智力理论 简述想象的主要形成方式。6 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五、论述题 分析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 2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 结合实际,论述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

2006年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

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世界各国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时间是()3 解放前倡导并积极投身农村新教育实验的教育家是()从教育要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知识价值论出发,提倡学习使用科学知识的是()5 合作学习是一种()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树立()

7自1983年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多种观点和模式,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并具体运用()进行了实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职业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在()提出维护青少年儿童社会权利主体的是()10.杜威认为,德育教育的目的是()

二、填空题 二战后,中等教育阶段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其主要标志是 2 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3 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由:前言、()、内容标准、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 4 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中形成和发展的。5 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三、名词解释 1 基础学力 2潜能。3 儿童中心论 4 探究式学习5 德育过程。

四、判断题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多元化主要指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3 我国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杜威所主张的活动课程 4 班级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5在纪律教育过程中,惩罚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的手段。

五、论述题 结合实际,分析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中为什么要强调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 2 谈谈你对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内涵及意义的理解

2006年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2 条件性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和(超限抑制)3 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4 容易恢复和保持的记忆是(动作记忆)5 工作记忆有(加功和存储)双重功能。6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学习语言就像小鸟学习飞行,这种观点和(斯金纳)的观点一致 8(操作智力)不属于加德纳“多元空间理论”中的智力类型。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10 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间接与概括)二 填空题 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要经历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思维萌芽阶段。个体在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是(内隐记忆)桑代克的迷笼实验表明,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包括定做的认知和定向阶段、(动作的联系)阶段以及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

三、名词解释 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2 记忆表象: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以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是经过信息加工后的知觉痕迹。内部言语: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他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二是言语高度简略。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他的特点是所要解决问题是直观的、具体的,解决问题依赖实际动作。即在动作中进行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晶态能力:指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晶态能力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并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四、简答题 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①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②合理组织活动; ③培养间接兴趣 意志行动的主要特点 ①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③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简述遗忘的衰退理论和干扰理论 衰退理论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消失。这种假设与常识较为接近。但目前普遍认为衰退是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信息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干扰理论指遗忘是由于多种痕迹之间相互引起的抑制而产生的,抑制被解除,记忆还可恢复,这一理论与衰退理论的不同点在于记忆痕迹并没在头脑中消失,只是因相互抑制而造成遗忘。干扰理论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证实。4 三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影响下形成的,试图以认知过程的观点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的能力。

此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情境性智力相互联系的三种智力成分组成的统一体。简述想象的主要形成方式。①综合 ②夸张 ③典型化 ④拟人化 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

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个体就会力争达到积极的社会目标; 人的思想、欲望和情感等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

五、论述题 分析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 ①遗传的有限作用 ②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③学校教育的影响;

④社会实践对性格的形成作用; 2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①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②学生观察力提高的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善与优良观察品质的养成。③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学会做观察记录及观察后的归纳、总结。3 结合实际,论述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

①调节功能是指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②不同的情绪体验引发不同的行为;

③情绪情感的发生会促使人们注意外界环境的变化,或机体内部的变化; ④教师的感染力:

教师要求易转化为学生需要。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经验; 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⑤情绪与学习效率,叶克斯——道得生定律 教师对学生情绪识别和学生情绪调节;

2006年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

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有教无类)世界各国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时间是(二战以后)解放前倡导并积极投身农村新教育实验的教育家是(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从教育要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知识价值论出发,提倡学习使用科学知识的是(斯宾塞)5 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6 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树立(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7自1983年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多种观点和模式,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并具体运用(螺旋循环说)进行了实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职业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在(1966年)提出维护青少年儿童社会权利主体的是(儿童权利公约)10.杜威认为,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

二、填空题 二战后,中等教育阶段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其主要标志是(综合中学)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 4 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5 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

三、名词解释 基础学力: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首要关注点,指青少年儿童在读、写、算等方面的能力及信息素养。基础学力是青少年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我完善的基础。

2潜能:是指人发展的潜在能力。潜能是人足以区别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为成熟的人、被平凡的人培养成为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3 儿童中心论:

儿童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经验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儿童中心论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其基本特点是:①以解决问题为主题;②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主导性;③对探究认识过程的关注。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四、判断题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和质量要求,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年限、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教育多元化主要指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我国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杜威所主张的活动课程

杜威活动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为目的。内容上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并与学科课程相结合。4 班级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教学能够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与教师、同学间的多向交流,有利于学生发展。5在纪律教育过程中,惩罚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的手段。在各种教育手段中,惩罚也是其中之一,但是惩罚不能作为教育目的来对待,惩罚应体现对人的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想结合的原则,坚决反对滥用惩罚,反对体罚。

五、论述题 结合实际,分析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中为什么要强调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 是当代科学技术及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是当前教育改革实践的要求;

是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 也反映了国际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谈谈你对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内涵及意义的理解

教师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

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以千篇一律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观点、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发现新的事实和问题,以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趋势,并且能有所创新。

从教师的教材观和学生观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中存在唯教材的倾向,只关注了教案的完成,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2 在教学内容处理上,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只是从教材出发,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反映了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没有充分肯定学生回答的合理性和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五篇:2009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

2009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性著作是。

A.《大教学论》B.《爱弥儿》C.《普通教育学》D.《民主主义与教育》

2.学校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A.环境B.教育C.遗传D.人的主观能动性

4.17世纪,基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理念而提出设置百科全书式课程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洛克C.卢梭D.夸美纽斯

5.既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也是师生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的是。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科书D.教案

6.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主要体现了的教学规律。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的统一

C.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7.当前,我国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班级教学B.合作教学C.分组教学D.自主学习

8.在道德教育理论上,属于认知结构主义学派的是。

A.杜威B.班杜拉C.柯尔伯格D.涂尔干

9.社会学习论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实验法B.案例法C.观察法D.调查法

10.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是。

A.单通道授受的关系B.朋友式友好帮助的关系

C.以儿童为中心的关系D.放任自由的关系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和。

3.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4.目前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阶段性班级活动,可以分为和竞赛型两大类。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义务教育2.美育3.核心课程4.教学评价5.学校德育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5分)

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未来”是少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3.潜在课程也是真正的课程。

4.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教师价值观的核心是个性化的价值观。

5.班级的组织管理是通过班主任的教育引导实现的。

I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分析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点。

2.试结合实际论述德育过程的结构与主要矛盾。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根据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功能,给“母亲”一个答复。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走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想大声地告诉全城的人,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将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滑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作者:张晓风转引自《现代语文(高中版)2004年第5期)

2009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C2、B3、A4、D5、C6、D7、A8、C9、A10、B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教育问题2.个别差异性3.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4.实践能力5.工作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2.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3.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种课程。

4.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5分)

1.对。(1分)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

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的要求。(2分)教育方向的明确、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质量的评估等都要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2分)

2.错。(1分)“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2分)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因此,“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2分)

3.错。(1分)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这里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索。(2分)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1分)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1分)

4.错。(1分)教师的价值观总是代表着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2分)他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这是由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2分)

5.错。(1分)班级的组织管理是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的。(4分)

五、论述题(刨、题15分,共30分)

1.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2分)基本特点:(1)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2分)

(2)以解决问题为主题;(2分)

(3)学生自主选择;(2分)

(4)关注探究性认识过程;(2分)

根据论述酌情给分。(1—5分)

2.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o(4分)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智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1分)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同时既是德育的客体,也是主体。(1分)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曼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1分)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实施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1分)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4分)根据联系教育实际的论述酌情给分。(1—3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1.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是由承担责任的教师与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的气息。(3分)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分)

3.根据论述酌情给分。(1—8分)

下载2012年全国联考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全国联考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