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一、创建工作的背景
2.新区发展的需要。沈北新区成立以来,相继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特色旅游之乡、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区、省文明城区和新沈阳十大名片等殊荣。
新区的飞速发展,对中小学德育工作,尤其是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提出了新的要求,2012年10月,根据市教育局的工作要求,结合沈北新区的历史、地域特点,按照新区创新沈北、生态沈北、文化沈北、宜居沈北、和谐沈北的发展定位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我们申报了沈阳市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并邀请了相关专家和教育局德育科共同制定了《沈阳市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方案》。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二、创建工作的评估
为了更好的开展创建工作,我们制定了《沈阳市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评估指标》(见附录2)。
一年来,全区创建工作的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各创建骨干学校按照区、校《创建方案》和《评估指标》的要求,在创建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经德育科逐校检查评估,基本上能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有方案和计划总结。
各学校认真落实区《创建方案》中的“四个结合”和“六点改革”【1】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设新颖鲜活、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在创建工作中,各学校普遍注重平台构建。各学校做到家校区联动,定期开展家校互动。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发挥教师表率作用和班级管理作用。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革命传统节日、专定节日及约定节日进行美德教育。建设充满浓郁美德氛围的校园环境。强化学科教学美德渗透,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因素。
在创建工作中,各学校普遍做到严格管理,健全制度。注意有效评价。建立奖励机制。每年评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奖美德之星。
上述活动的开展,保证了传统美德教育效果。初步实现了师德建设见成效;学生知晓美德、践行美德,道德品质发生积极变化;校园和谐;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协调;涌现出践行美德典型人物、群体。
注释:【1】四个结合:传统美德与学校的课程教学相结合;传统美德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社会相结合。
六点改革:教育观念体现时代性;教育内容体现层次性;教育途径体现整体性;教育方法体现多样性;教育队伍体现示范性;教育机制体现导向性。
三、创建工作的开展
1.以感恩教育为载体,促进创建工作。为创建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突出德育特色,我们以感恩教育为切入口,开展创建工作。
2012年 11月份,区教育局组织中小学,开展了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月活动,并制定了活动方案。
学校认真开展了“九个一”的活动,即举行一次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升旗仪式;召开一次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班会;学唱一首以感恩为主题的歌曲(如:《感恩的心》);举办一次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报告会;开展一次“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制作一期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宣传板报;学生帮助父母做一次家务;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学校组织学生在附近社区(村屯)进行一次公益劳动。活动中,收到带图片的资料信息216个。
通过创建活动,加强了德育队伍培训、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开发、深化了“三结合”教育。
同时,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陶冶了学生感恩的情怀。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付出,社会的关爱,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的高尚品质。
2.以课程教学为核心,优化德育途径。课程和教学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充分挖掘传统美德教育因素,把传统美德教育和学科知识教育结合起来,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得出来的,是贯彻三维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如:通过教《诚实的孩子》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通过教《孔融让梨》进行谦让敬贤的教育,通过教《周总理的睡衣》进行勤俭朴素的教育。
《1》《2》《3》第二篇: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沈北新区目前有中小学33所,其中小学16所、初中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高中5所(含1所职业高中,1所完中),学生万余人,设教学班732个。
一、创建工作的背景
1.历史传承的需要。沈北新区拥有源远流长的文脉,具有70XX年人类活动史、10XX年辽代建府史、2XX年锡伯西迁史、1XX年建区史、10年烽火革命史。百余处古迹记录悠久历史,厚重历史托起沈北新区。
2.新区发展的需要。沈北新区成立以来,相继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特色旅游之乡、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区、省文明城区和新沈阳十大名片等殊荣。
新区的飞速发展,对中小学德育工作,尤其是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提出了新的要求,XX年10月,根据市教育局的工作要求,结合沈北新区的历史、地域特点,按照新区创新沈北、生态沈北、文化沈北、宜居沈北、和谐沈北的发展定位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我们申报了沈阳市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并邀请了相关专家和教育局德育科共同制定了《沈阳市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方案》。
二、创建工作的评估
为了更好的开展创建工作,我们制定了《沈阳市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评估指标》(见附录2)。
一年来,全区创建工作的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各创建骨干学校按照区、校《创建方案》和《评估指标》的要求,在创建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经德育科逐校检查评估,基本上能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有方案和计划总结。
各学校认真落实区《创建方案》中的“四个结合”和“六点改革”【1】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设新颖鲜活、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在创建工作中,各学校普遍注重平台构建。各学校做到家校区联动,定期开展家校互动。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发挥教师表率作用和班级管理作用。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革命传统节日、专定节日及约定节日进行美德教育。建设充满浓郁美德氛围的校园环境。强化学科教学美德渗透,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因素。
在创建工作中,各学校普遍做到严格管理,健全制度。注意有效评价。建立奖励机制。每年评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奖美德之星。
上述活动的开展,保证了传统美德教育效果。初步实现了师德建设见成效;学生知晓美德、践行美德,道德品质发生积极变化;校园和谐;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协调;涌现出践行美德典型人物、群体。
注释:【1】四个结合:传统美德与学校的课程教学相结合;传统美德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社会相结合。
六点改革:教育观念体现时代性;教育内容体现层次性;教育途径体现整体性;教育方法体现多样性;教育队伍体现示范性;教育机制体现导向性。
三、创建工作的开展
1.以感恩教育为载体,促进创建工作。为创建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突出德育特色,我们以感恩教育为切入口,开展创建工作。
XX年 11月份,区教育局组织中小学,开展了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月活动,并制定了活动方案。
学校认真开展了“九个一”的活动,即举行一次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升旗仪式;召开一次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班会;学唱一首以感恩为主题的歌曲(如:《感恩的心》);举办一次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报告会;开展一次“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制作一期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宣传板报;学生帮助父母做一次家务;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学校组织学生在附近社区(村屯)进行一次公益劳动。活动中,收到带图片的资料信息216个。
11月26-28日,德育科组织中小学德育主任、部分班主任,分别进行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观摩、研讨会。区电视台进行了采访报道。
通过创建活动,加强了德育队伍培训、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开发、深化了“三结合”教育。
同时,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陶冶了学生感恩的情怀。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付出,社会的关爱,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的高尚品质。
2.以课程教学为核心,优化德育途径。课程和教学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充分挖掘传统美德教育因素,把传统美德教育和学科知识教育结合起来,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得出来的,是贯彻三维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如:通过教《诚实的孩子》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通过教《孔融让梨》进行谦让敬贤的教育,通过教《周总理的睡衣》进行勤俭朴素的教育。
学科渗透,即要求各学科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操作模式有:(1)直接渗透。如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2)间接渗透。如数理化等学科中,由于教材本身大都是介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教育者可通过背景介绍等方式间接向受教育者渗透传统美德教育。(3)随机渗透。即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不同内容,随机进行传统美德教育。(4)重点渗透。即根据学生实际和形势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学生或某些问题进行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1》《2》《3》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第三篇: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沈北新区目前有中小学33所,其中小学16所、初中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高中5所(含1所职业高中,1所完中),学生2.9万余人,设教学班732个。
一、创建工作的背景
1.历史传承的需要。沈北新区拥有源远流长的文脉,具有70XX年人类活动史、10XX年辽代建府史、2XX年锡伯西迁史、1XX年建区史、10年烽火革命史。百余处古迹记录悠久历史,厚重历史托起沈北新区。
2.新区发展的需要。沈北新区成立以来,相继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特色旅游之乡、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区、省文明城区和新沈阳十大名片等殊荣。
新区的飞速发展,对中小学德育工作,尤其是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提出了新的要求,2010年10月,根据市教育局的工作要求,结合沈北新区的历史、地域特点,按照新区创新沈北、生态沈北、文化沈北、宜居沈北、和谐沈北的发展定位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我们申报了沈阳市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并邀请了相关专家和教育局德育科共同制定了《沈阳市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方案》。
二、创建工作的评估
为了更好的开展创建工作,我们制定了《沈阳市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评估指标》(见附录2)。
一年来,全区创建工作的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各创建骨干学校按照区、校《创建方案》和《评估指标》的要求,在创建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经德育科逐校检查评估,基本上能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有方案和计划总结。
各学校认真落实区《创建方案》中的“四个结合”和“六点改革”【1】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设新颖鲜活、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在创建工作中,各学校普遍注重平台构建。各学校做到家校区联动,定期开展家校互动。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发挥教师表率作用和班级管理作用。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革命传统节日、专定节日及约定节日进行美德教育。建设充满浓郁美德氛围的校园环境。强化学科教学美德渗透,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因素。
在创建工作中,各学校普遍做到严格管理,健全制度。注意有效评价。建立奖励机制。每年评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奖美德之星。
上述活动的开展,保证了传统美德教育效果。初步实现了师德建设见成效;学生知晓美德、践行美德,道德品质发生积极变化;校园和谐;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协调;涌现出践行美德典型人物、群体。
注释:【1】四个结合:传统美德与学校的课程教学相结合;传统美德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社会相结合。
六点改革:教育观念体现时代性;教育内容体现层次性;教育途径体现整体性;教育方法体现多样性;教育队伍体现示范性;教育机制体现导向性。
三、创建工作的开展
1.以感恩教育为载体,促进创建工作。为创建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突出德育特色,我们以感恩教育为切入口,开展创建工作。
2010年 11月份,区教育局组织中小学,开展了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月活动,并制定了活动方案。
学校认真开展了“九个一”的活动,即举行一次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升旗仪式;召开一次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班会;学唱一首以感恩为主题的歌曲(如:《感恩的心》);举办一次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报告会;开展一次“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制作一期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宣传板报;学生帮助父母做一次家务;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学校组织学生在附近社区(村屯)进行一次公益劳动。活动中,收到带图片的资料信息216个。
11月26-28日,德育科组织中小学德育主任、部分班主任,分别进行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观摩、研讨会。区电视台进行了采访报道。
通过创建活动,加强了德育队伍培训、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开发、深化了“三结合”教育。
同时,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陶冶了学生感恩的情怀。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付出,社会的关爱,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的高尚品质。
2.以课程教学为核心,优化德育途径。课程和教学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充分挖掘传统美德教育因素,把传统美德教育和学科知识教育结合起来,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得出来的,是贯彻三维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如:通过教《诚实的孩子》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通过教《孔融让梨》进行谦让敬贤的教育,通过教《周总理的睡衣》进行勤俭朴素的教育。
学科渗透,即要求各学科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操作模式有:(1)直接渗透。如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2)间接渗透。如数理化等学科中,由于教材本身大都是介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教育者可通过背景介绍等方式间接向受教育者渗透传统美德教育。(3)随机渗透。即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不同内容,随机进行传统美德教育。(4)重点渗透。即根据学生实际和形势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学生或某些问题进行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
3.以文化建设为关键,注重环境陶冶。结合我区“双高普九”工作的进程,在区教育局指导下,各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的每一处环境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跟学生对话,给学生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尹家小学打造“花香教育,绿色文化”。教学楼的每一层都有主题。一楼主题花之美,旨在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二楼主题花之香,旨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三楼主题花之品,旨在道德品质的养成。每个楼层的主题厅廊分别由一块《前言》和十块内容展板组成,每块展板上的内容都是精挑细选,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培养规律,展板内容现已编成校本教材。低年段《花之美——美在姿》——立规成习训练;中年段《花之香——香于蕊》——良好习惯培养;高年段《花之品——品自神》——传统美德教育。主题展板和校本教材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在二井小学校园,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室,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古代圣贤的精神引领,激发学生热爱古典文化、乐于学习古典文化的热情。学校还创编了诵古诗韵律操,学生在《春眠》的悠扬乐曲伴奏下,边朗诵古诗,边做操。
119中学创编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校本教材;75中学、黄家锡伯族学校、新城子街第三小学,开展了绿色教育礼仪工程系列活动;新兴中学的感恩教育,新城子街第一小学、78中学诚信教育,新城子街第二小学和谐教育都各具特色。
4.以国学教育为基础,注重经典引领。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一年来,我区持续开展国学教育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道德修养。二井小学的国学教育,通过构建儒雅的校园文化平台,共享的社会资源平台,新奇的课程文化平台,收到了校园环境优雅,教师队伍博雅,学生活泼文雅的效果。马刚小学、尹家小学、清水小学、黄家学校等都编写了相关国学校本教材,在学生中传授。
马刚中心小学开发德育校本教材,将《论语》引入课堂,并配置了专门的老师上课。通过对《论语》的讲授,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论语》的内涵,并能在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上得到很好的提高。清水小学编写了校本教材《小课堂大世界——中华经典文化诵读》。
5.以资源开发为重点,突出地域特点。针对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兴隆台九年一贯制学校和黄家锡伯族学校,以锡伯族民族文化教育为办学特色,通过民族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兴隆台学校已经成为锡伯族文化教育基地,现已建成了以锡伯族发源、演化、发展为主线的锡伯族文化展室、舞蹈室、乐器练习演奏室。锡伯文化史料宣传板50米,锡伯族藏书120余册。主楼梯以锡伯族西迁史四副巨画《驻守西陲壮国魂》《西迁路线图》《戍边屯垦的远征铁骑》《横穿岁月的锡伯人》为闪光点,独具匠心,别具一格。学校成立了“慕客登少儿艺术团,包括舞蹈队、器乐队、合唱队,排演的文艺节目曾获全国、省、市、区各级荣誉,参加了各级调演,还曾远赴新疆伊犁,向那里的锡伯族同胞演出。
蒲河九年一贯制学校,被沈北新区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氏皮影传承基地,学校荷尖皮影戏社的小演员们参加了省、市、区的演出并获奖,还参加了在韩国举办的东亚儿童艺术节。万米小学利用当地丰富的地域资源,打造自己的学生泥塑品牌,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特色学校。
2010年,我区蒲河学校的皮影、万米小学的泥塑、兴隆台学校的锡伯族歌舞,整合为《享受传统文化,展示时代风采》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方案,获市级一等奖。上述三所学校事迹曾被新华网、东北新闻网、北国网、沈阳网和沈阳晚报报道,产生了一定反响。
马刚小学是用烈士马刚的名字命名的。学校依托烈士陵园,将传承马刚烈士精神,弘扬革命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的德育特色,并以此为引领开展了一系列德育活动。多年来一直开展了解英雄事迹、学习英雄精神、争做马刚式的好少年系列活动,将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理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6.以骨干学校为依托,带动全局创建。15所创建骨干学校,带动了其他18所学校的工作。虽然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但各学校也积极行动,投入到创建工作中来。
沈师沈北附属学校(道义中学),在谢娟校长的积极倡导下,学校确定了“一个理念,三个文化”的发展思路,即阳光教育理念,阳光文化,道义文化(道德和正义),大学文化。
沈阳市辉山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清丽怡人,育人氛围浓厚。学校的绿色文化曾得到市委曾维书记的赞许。
新城子乡小学,开展了国学教育进校园活动,编写了《弟子规》校本教材。从行为入手,从习惯抓起,以传授《弟子规》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
石佛小学,根据地域特点,依托石佛寺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围绕七星山众多古迹和锡伯族西迁纪念馆,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
7.以队伍建设为保证,提高师德修养。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状况如何,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也与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有直接的关系。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因此,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师德建设联系起来,如开展师德演讲、师德论坛、师德格言征集、师德美德大家谈、开展教师技能大赛、评选师德标兵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以教师良好的言谈仪表,高尚的人格,敬业精神去感染和陶冶学生。将传统美德内化为教师的智慧和师表。使之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中更好地发挥表率示范作用,从而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
8.以家庭社会为两翼,构建立体网络。开展传统美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家庭是基础,学校是重点,社会教育是补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构建立体教育德育网,才能使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各学校普遍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到教育又学会协助学校教育子女的方法,力求达到家庭、学校用统一的规范要求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思想品德修养。
四、创建工作的成果
完善、构建了区域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提高了学校德育整体水平,学校师生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促进了素质教育深化;拉动了社会、家庭精神文明建设;为我区辽宁省文明城区和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区的创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五、今后工作的设想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践,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年来,虽然创建工作取得一定实效,但是尚有很多深层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有待深化研究。随着新区的发展和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我们决心扩大创建骨干学校范围,把这一工作持续地、深入地进行下去,为实现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行区的历史使命、为弘扬、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录1:示范区创建工作大事记
2010年9月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5日,教育局创建工作调度会,布置创建工作;5日—19日,各校结合双高普九工作,准备创建方案;20日—30日,遴选骨干学校。
10月 8日—14日,邀请专家与德育科共同拟定创建方案;20日,省验收组到我区验收双高普九,评估检查8所中小学。
11月 全区感恩教育月。26日—28日,陆续在83中学、沈师沈北附属学校和新城子街二小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现场会,会后进行了座谈。新区电视台和沈阳中小学德育网进行了报道。
我区被评为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区。83中学被评为省文明学校。
12月 德育科对创建骨干学校进行学期工作评估。
2010年1月 4日—5日,全区中小学德育主任论坛,着重对创建工作进行交流。
2月 25日,教育局创建工作调度会。
3月,各校进行沈阳市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达标工作准备。
4月 市德育督导检查。全区中小学普遍开展国学教育进校园活动。23日,新区德育工作者培训。上午报告会,下午到沈师沈北附属学校、尹家小学和兴隆台学校实地参观学习。
5月 5日—8日,部分德育工作者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探索国学精华培训班”。继续开展国学教育进校园活动。
6月 组织开展“学习马鹏飞,争做有道德好少年”活动。
7月 德育科对创建骨干学校进行学期工作评估。
8月 27日,教育局创建工作调度会。
9月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18日,沈阳市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督导检查布置会,各校进行自评。25日,省级文明城区考核验收,考核组认为达到全国文明城市标准。
第四篇:医院创建卫生应急示范区自评报告[定稿]
***区***医院
创建卫生应急示范区第二次自评报告
为了全面提升我院卫生应急医务人员的“有力、有序、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综合能力,我院根据《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区)创建工作指导方案》(卫办应急发„2011‟135 号)和《***区创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沙府办发„2012‟140号)要求,结合本院的实际,围绕组织体系、指挥协调、预案体系、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七方面,全面开展创建工作,本月上旬,我院对照《***区2012 年卫生应急创建工作督导方案》认真开展第二次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体系建设
一是按照“岗位职责明确、人员明确、场所明确”的原则,依据我院《创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医院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和创建小组,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全院;同时设立以医院办公室、医教科为主体的院卫生应急办公室为医院应急管理部门,并作为医院的常设办事机构,由医教科长任办公室主任,院办主任、急诊科主任任副主任,设于急诊科办公室,由急诊科主任负责日常事务管理。
二是按照《***区卫生系统创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首先,应急办制订了《***医院创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由医院正式行文下发;结合职工会召开全院性创建启动会,由院长强调了创建工作重要性和创建工
作重点,有力地宣传了创建工作,推动了全院创建氛围的形成;其次,创建活动中,由应急办对创建标准进行任务目标分解,并布置到相应职能和临床科室,使各科(室)做到了标准明晰、目标任务明确。重新拟定了应急办的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并统一规范上墙。根据创建计划,全面推进应急人员培训、演练和考核。根据医院具体情况,重新梳理应急队伍成员,完成了2012版应急队构成与成员的制订和文件下发。第三是根据第一次自查评估情况,对自查中存在的“卫生应急后勤保障储备未完成”等4项不足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了有效的整改。
二、指挥协调能力建设
一是向本镇社会事务办提供我院医疗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协助我镇建立了镇级卫生应急预案,积极将我院应急工作纳入镇突发事件预案体系中,建立了与我镇各镇村应急单位的联动应急机制。
二是积极建立上、下级医院三级联动机制,结合二级医院创建工作,我院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三甲医院签订了医疗合作和双向转诊协议,确保了重大事件医疗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得以落实;同时与辖区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签订了技术指导和病人转诊协议,对其应急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保障。
三是认真组织职能科室应用重庆市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平台,基本完成应急人员、物资储备等数据初始化工作,在“8.30”突发事件中得以初步应用,通过该平台与区应急指挥部建立和保持联系,具备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等基本功能。在8-30重大突发交通事件后在该平台及时更新相关信息。
三、预案体系建设
创建工作中,院应急办结合《全国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区应急工作手册》等规范性文件,对我院《突发卫生应急及医疗抢救总预案》和专项预案均进行了修订,总预案中强化了各应急组工作人员职责、对事件响应进行更细化的梳理,专项预案中进一步完善突发批量伤病员应急预案、急危重症患者处理应急预案、医疗废物意外事故紧急处理预案、医疗纠纷处理预案、紧急人力设备床位调配预案等十余项卫生应急处置预案。
四、应急准备工作
工作中,按照我院突发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总体预案和突发批量伤病员应急预案要求,制订2012年版救灾防病医疗救护应急队构成与成员并以文件下发,共计43人。
制定了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的培训和演练计划,共开展了5次卫生应急培训、3次卫生应急演练。其中,我院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按照卫生局要求,参加急救技能考核并全部通过。
依据“必要、合理、能承担”的原则,初步建立我院物资储备库,制订了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物资涵盖了药物、卫生材料、一次性医疗器械等。同时,完善了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建立了明确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和效期管理制度。
五、监测预警工作
工作中,由医教科会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每月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及分析。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覆盖率达100%、完整率、及时率均达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置率达100%。本,报告、处置突发公卫事件3例(突发交通事故事件1例、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2例)。
在医院门诊设置了预检分诊处,预检分诊流程较为合理,门诊病预检分诊覆盖率近100%。按时设立肠道门诊和感染门诊于急诊科,实现了相对独立的区域,严格按规范运行。
六、应急处置
“8.30交通事故”中,我院迅速启动批量伤病员应急响应预案,采取相应措施,及时高效承担了病人现场救治、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及时完成事件上报工作。事件后对卫生应急准备与保障、应急处置与救援措施、危害及处置效果等内容进行分析汇总,形成评估报告,做好了善后工作。本次突发事件处置中,我院展现出的应急能力和应急处置成效得到了区委区府的高度肯定。
七、社会动员
工作中,制定了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教育计划。利用讲座、指导操作、展示等形式开展卫生应急知识的培训共计4次,对象包括了社区居民、煤矿职工、卫生应急志愿者队伍等,通过培训让他们掌握基本救援知识与技能。
二〇一二年九月十一日
第五篇:卫生院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
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我卫生院自2月份以来,积极响应市局号召,认真开展“泰安市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与规范管理”创建工作,院领导高度重视,进行全院职工动员,对照评审标准,逐项落实任务,责任到人。但由于我院在行政管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等方面基础比较薄弱,创建工作面临诸多困难。通过自评,找到差距,需在今后的工作努力改进,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综合管理
院内领导班子健全,工作分工明确,工作职责清晰,议事程序规范;施行了人员全员聘用制、绩效工资制、岗位责任制、人员准入制;行政管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基本药物使用、财务管理、安全管理、文化建设等规章制度健全;各项工作年初有安排、年终有总结,统计报表、病案文书等资料齐全、专人管理。
二、房屋建设
卫生院建筑面积7378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3731平方米,编制床位80张,开放床位62张,基础设施建设符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规定的建设内容和配置标准。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康复科、中西药房、手术室、治疗室、等诊疗科室。建有预防接种室、妇保室、儿保室、公共卫生科室和B 超、心电图、放射科、检验科等4个医技科室。配有财务科、院办、总务科三个后勤科室。由于房屋有限,没有独立设置急救、资料室、供应室。
三、业务服务
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完成情况:认真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任务,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各项指标及时完成。其中: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巩固在95%以上;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及时率、准确率均达100%,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0%以上,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1.4%,有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板。
基本医疗服务开展、内部医疗质量监管、医药费用控制等工作情况:除不能进行气管插管外,其他内外妇儿常见病、多发病及急诊均能诊治;配备中药饮片210种,中成药150种,能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疾病,但中医就诊人次、中药的使用量、中医药总收入达不到1/3;能开展放射、B 超、心电图检查诊断和血尿、肝功、肾功等常规化验;成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健全了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院内感染控制、药事管理、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医疗质量控制等措施有效落实,无院内感染事故和二级以上医疗事故发生;国家基本药物配备量占药品总量的90%以上,基本药物执行零差率销售。
四、队伍建设
卫生院现有正式职工67人,其中中专18人,专科以上人员35人,本科学历11人;医师34人,医士2人,护士18人,检验师2人,放射技师3人。卫生院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对新上岗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在岗职工定期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五、医德医风
院内设有群众意见箱,工作人员上岗着工作衣帽、佩上岗牌,衣帽整洁,精神饱满,态度和蔼,举止文明。工作人员较好遵守医务人员医德规范,无收受红包、开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等现象。
下一步工作计划: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创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领导小组成员同心协力,继续研究分析,在取得了成绩的基础上,认真按照原制定的创建实施方案进行创建活动,完善存在问题;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领导班子团结一致,争取早日创建达标,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提高我院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价廉、方便、安全、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卫生院
2017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