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触摸教育的风景(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3 08:4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笔记——触摸教育的风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笔记——触摸教育的风景》。

第一篇:读书笔记——触摸教育的风景

《触摸教育的风景》读书报告

高一数学组

郭丹瑶

很喜欢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一道风景,教育也一样,我们教育着学生,而学生又时时刻刻的妆点了我们的生活。最近品读了一本《触摸教育的风景》,让我领略到教育也可以是一道优美的风景。

《触摸教育的风景》作者陈惠芳:中共党员,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张家港市沙洲小学副校长,任教数学。曾获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百名“好师徒”,张家港市第三届“十佳”师德标兵、张家港市名教师、市数学学科教改带头人、市首届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案例解读、学科频道、校园故事、教学杂谈、课题研究,其中大部分的篇幅是陈老师所撰写的教育叙事类文章。观陈老师书中的五大版块,各具精彩。正像窦老师在总序中给大家介绍的那样,陈惠芳老师的本书并不醉心于形式逻辑意义上的严密性,而是以中国散点透视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普通教师在新课程下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陈惠芳老师《触摸教育的风景》一书中,各位读者除了能读到她教育教学的一些成功经验、反思教训,更能也是更应当读到的,则是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

文章看似简单,但从中蕴涵的教育哲理,却不压于各类专家名著。因为文中所写都是真人真事,就如同发生在自己身边,而有些情况更自己亲身经历,所以读起来倍感亲切。我想作为教师都知道将每天的教学事件都进行记录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但如果没有如此的坚持,我想陈老师就无法写出那些看似很小、看似很近,却常被我们忽略的故事。如果不是长期的观察和积累,是无法养成这种随时思考习惯。我想只有一个有心的人,才会觉得点点滴滴都是故事。只有一个有恒心的人,才会时时处处都在写故事。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真切地领悟出陈老师对数学学科的把握,领略到她数学课上的独特风采。陈老师的数学课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生活化,她发现《生活,让数学如此精彩》,于是倡导《让数学回归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创新发展》,并进一步《谈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二是注重活动性。她在数学课不仅经常《剪剪、画画、说说》,甚至还《带着学生过马路》,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善于《破译孩子心灵的密码》,发挥《优点卡的魔力》,《接纳学生的异口同声》,《给每个孩子一个出错的机会》,《给每个孩子搭一个凯旋们》,充分体现《赏识教育的育

人功能》。在案例解读中,她所撰写的文字中有不少是听名师讲课的体会。例如听特级教师李烈《师生呼导生术”》,刘德武《走进新课程听课随记》、吴金根《引导学生从“无序”走向“有序”》等等。陈老师每次听课后都能深入挖掘名师课堂艺术的精髓,提出自己的反思与建议,给教师提供了走进名师、亲近名师、欣赏名师风采的机会。名师课例本身是一道风景,陈老师以解读的形式将这些风景定格,于是形成了又一道亮丽的风景。陈老师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数学教师,她还是一位成功的教育管理者,在书中有相当多的文字叙述了校园的教育故事。陈老师选择的28个校园故事,用爱心书写了28道美丽风景。从陈老师的校园故事中,我们处处能感受到教育“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真爱风景。感谢陈老师在教育路上给我们带来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们受益不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自己的专业成长,我制定了一些计划。

一、成长需要多听课。我认为听课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只有多听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所以对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每听一堂课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渐渐地,我也掌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听完课之后,把其他老师上课时讲到的记在听课记录上,然后进行琢磨,将他们很多优点和长处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当中去。每次听课,我都有不同的领悟,都能收获到很多东西,经常有“听君一节课,胜思一整天”之感。所以我要将听课坚持下去。

二、成长需要多反思。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认真地做好记录,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

三、成长需要多读书。只有多读书,才能领会书中的精彩世界,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一个优秀教师的深厚功底,高超驾驭课堂能力、活泼风趣的课堂语言,只能来自于持之以恒的不断读书,不断的充电,不断的从知识海洋中汲取营养。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我能用最短的时间,成为朝阳一高教育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二篇:7.触摸数学教育的另一道风景

触摸数学教学的另一道“风景”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周卫东(210018)

“数学主题拓展教学”是“常州市蒋守成名师工作室”在“小学数学发展性阅读”专题研究中提出的教学主张。这种主张与我们平常所了解的“组块教学”、“主题式教学”、“题组教学”等相近的教学实验或教学主张颇为相似,但又“和而不同”,细细地研读和品味,就会感受到它透晰出来的缕缕由里而外的清新气息和学科意蕴。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懂数学、爱数学,对数学怀有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数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和方法层面,而是要深入到数学的“腹地”,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主题拓展教学”正是从学科教学的使命出发,全力实现自身的教育学意义。

“主题拓展教学”是面向数学的教学。它打上了深深的学科烙印,散发出浓浓的“数学”味道。首先,它侧重于着力引导学生发现每一个数学规定、数学现象背后蕴藏着的深邃的数学原理、数学历史和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背后所依附的上位元素,让数学主题拓展教学的过程成为儿童领悟数学思想、感受数学文化、培植数学素养、养成理性精神的过程。其次,它整体构建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题”被赋予了特殊的范围和含义,可以是一道名题、一个规定、一种现象、一个数学猜想、一首诗、一种工具,一位数学家、一个核心概念,但这里众多的“一”绝非是包罗一切与数学有关的所有概念,而是由若干个有“亲缘”关系的知识点叠加、揉杂而成的“一个”复合体。其内容密度高、容量大,以主题为核心进行超级链接,连成链,织成网,形成块,聚成球,由点到面,由面到体。比如以三角板为素材加工而形成的主题“神奇的三角板”,涉及的知识点是极其丰富的,包括“探索角的奥秘”、“探索边和面的奥秘”、“了解三角板的历史”、“旋转三角板而成的立体图””、“三角板的延伸”等等,学生沉浸其中,可以了解三角板的前身后世,探索三角板包摄的数学内涵,感受由三角板所带来的神奇魅力。

“主题拓展教学”是为了儿童的教学。首先,它指向儿童的思维。它的核心 1

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它的目标是从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出发,走向最远的终点,打开学生思维之窗;它的实施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打开学生主题智慧之窗。其次,它指向儿童的生命成长。“主题拓展教学”不定位于某个知识点的掌握,也不拘泥于多高的达成度,“成功失败均有收获,酸甜苦辣皆有营养”(霍金)。比如“有趣的数学猜想”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数学猜想过程之后,引导他们走进哥德巴赫猜想的世界、在游戏中享受冰雹猜想、探究四色猜想等等,此时的教学已远远超出了知识教学、常态教学的界面,全力锁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否感悟了适切的思想方法;在关注学生是否养成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关注是否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等等,而这一些,是与当下课标(2011版)中提出的培养愿景(“四基”和“四能”)是相符合的。可以说,“主题拓展教学”正是基于儿童的数学学习现实,着眼于儿童的思维发展、生命成长所进行的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主题拓展教学”是面对现实的教学。学数学好比吃核桃,核桃仁美味而富有营养,但要砸开才能吃到它,数学教育要研究的,是如何砸开核桃吃到核桃。因而,改造数学使之更适合于教学和学习,是数学教育者为自己提出的任务。课改以后,数学教学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但种种有悖课改宗旨的现象还屡见不鲜,比如“掐头去尾烧中段”式的课程开发、“重现象解释轻本源探寻”式的课程实施等等。而“主题拓展教学”就是针砭时弊而进行了一种有效探索。每一个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段奇特的构思、惊人的故事和偶然的创用趣事,都是一部动人的历史,因而,“主题”的提炼可以让师生了解这些鲜活的事实,明白这些知识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而这一些,依靠常态教学是难以做到的。“主题”的综合性必然带来它的探究性。毋用讳言,一蹴而就、唾手可得的学习是不具备“主题拓展教学”意蕴的,从这种教学主张诞生的第一天起,它的教学之路必然要与研究、探索、挑战等特质相伴。它没有完整、系统的知识可以迁移,更没有现成的学习模式可以套用,只有学习者在经历摸爬滚打、山重水复等过程之后,才能品尝酸甜苦辣的真味,体会柳暗花明般的意境。

第三篇:《触摸教育》读后感

勤恳的行路人

---《触摸教育》读后感

远方,一片云在飘,有人说是风动,有人说是云动,我说那是人的生命在律动。怀着一颗感恩平和的心,用心过好每一天。只要付诸行动,我们可以使自己的每天都有声有色,在平淡的岁月里演绎教育的精彩!这就是《触摸教育的风景》的结尾。

这本书是 陈惠芳 老师编写的,主要写了案例解读、学科频道、校园故事、教学杂谈、课题研究五大板块。陈 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普通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陈 老师在书中讲到这样一件事,说她自己在某一次听两位老师在教学《直线、线段、射线》这一内容时,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结果就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也获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也深有同感。从教学内容上看,两位 任课 老师所用来的教学素材几乎完成相同,但是存在的教学理念大不同,往往也是这种教学理念对教学结果起着决定性的。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该如何问。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指导他们如何提问。我们应当教会学生抓住地理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循着概念、定义、原理、规律、知识联系、联系实际的思路大胆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一要选准提问的角度,一般来说提问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去思考;二要学会提问的策略,学生可通过比较对照新旧知识发问;可通过多向综合发问;也可通过逆向假设发问。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必须得通过学生的思考才能完成,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缜密的思考就没法完成。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然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教师关心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并不一致。教师以为很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而学生认为有趣的问题,教师又认为不值一提,这样势必造成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不利于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把一切能给予学生的机会都给了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点,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究,自己比较,自己发现,让学生拥有一个体验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兴趣是由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很多老师都很善于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编的人教版教材,内容新颖,亲和力强。有了新颖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这些内容时,教学方法要不断更新和变化各种教学方法。只有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段,才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以新人教版教材内容为例,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非常重要。例如:新人教版教材,多数是以单元为组,同一单元,编排的同类内容基本相似,可以用“单元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法”、“谈话法”、“讲授法”、“发现法”、“比较法”、“多媒体电教法”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评价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的作用很大,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评价,是一种积极的强化剂。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给学生一些鼓励,会使学生有一种进取精神。如优良中差的同学,评语可用“优异,保持下去!”“良好,继续努力!”“试试看在眼里,提高点吧!”“让我们把这等级改进一步吧!”。在课堂上如何运用巧妙的语言,使之成为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艺术享受,使之成为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从而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这关键就是教师教学语言的巧妙运用了。再如老师教学中的开场白、导入语、提示语、讲述语、提问语、评价语等都可以运用激励等语言艺术。教师语言犹如“春风和细雨”;犹如“沟通感情的细带”;犹如“叠彩纷呈,引人入胜”;还有教师的评价语,如同学生的顺风帆。在教学语言中,有激励语、暗示语、表扬语、提示语、提问语、评价语。这教都有鼓励的作用。再如遇到师生交流障碍时,教师更应用激励语:“真棒!”“真行!”“真聪明!”“真有思维能力!”“真会朗读,有轻重音,有感情!”等等。因为激励是很好的鼓槌;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用暗示语,因为暗示是教师中的魔方;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教师还可以用表扬语,因为表扬是教师时常使用的法宝;在学生作业评语上,教师也可以用鼓励的评语或婉转的批评语,而且批评要使用“糖衣炮弹”;在学生不是很开心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巧用“开心锁”;在讲课文时,教师可鼓励鼓励学生扮演多角色的人物等。我是中年级的语 文 老师。我在教学中就经常运用以上的法宝。例如:在教学生字时,我先让学生自由学,喜欢怎么学就怎么学;接着让学生自己认读生字等;再让已经会认读的小朋友站出来读;最后用鼓励的语言说:“这些小朋友,老师没教他们都会读了,多聪明呀!谁能像他们那样。”受到鼓励,小朋友们一个个很认真地学呀学。就剩下几个接受能力较差的了。又如在教学作文时,我也经常注上评语。如“你的文字语言写的很美,继续努力吧!”“你能把小动物写的栩栩如生,你真会观察!”“你真会读书,别人好的东西你都能拿来用了,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了!”学生在老师的辅导和同学的鼓励中过了一个个关。长此以往下去,学生想学、爱学,从变动变主动,学习兴趣很高,学习动机就激发起来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陈 老师的这本《触摸教育的风景》,正好象书名一样,她所开发的风景区真是让我大开眼界领略了其秀丽风景。

第四篇: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

地形

1.在设计过程中的基址分析记得,正确估价某一已知园址时,最明智的做法是首先对地形进行分析研究,尤其是该地形既不平坦,又不均匀时。基址地形的分析能知道设计师掌握其结构和方位。同时也暗示风景园林师对各不同的用地、空间以及其它因素与园址地形的内在结构保持一致。

2.设计程序中首要任务之一,通常是要绘制“基础图”(base sheet)或园址的地形图。这种原地形图通常绘有等高线、地界线、原有构筑物、道路及现存植物。原始地形图可通过现场勘测、地图测绘或航测等方式绘制而成。

3.所有的设计思想和方案,都可以覆盖于原地形图上的透明纸上进行研究推敲和绘制。

1)在原地形图上大致画出用地的功能分区图。

2)研究各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原有地形的关系。4.从排水的角度来考虑,种植灌木的斜坡为防止流失,必须保持10%的最大坡度,而草坪地区为避免出现积水,就需有不小于1%的坡度。此外,调节地表排水和引导水流方向,乃是园址地形设计的重要而又不可分割的部分。

5.在大陆性温带地区,朝南的坡向在冬季比其它任何方位的坡向受到的直接日照要多。朝北的坡向在冬季几乎得不到日照。在夏季,所有方位的坡度都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日照,其中西坡所受辐射最强,这主要因为它直接曝晒于午后的太阳之下。

6.大陆性温带地区的东南坡向由于不受冬季风的侵袭,而受益于夏季微风的吹拂,冬季太阳的辐射和间接受到夏季午后阳光的光照等原因,而成为最受欢迎的开发地段。7.网球场的理想位置应在1-3%的坡度上。

8.就大多数园址平面图的比例而言(图纸比例尺1:100-1000),等高差一般有1m或0.5m。而地区性的比例而言(图纸比例尺为1:5000-30000),平面图的等高差可为5m、10m、15m。9.等高线使用原则:

1)原地形等高线应随手用短线(虚线)表示。2)改造后的地形等高线在平面图上用实线表示。3)所有等高线总是各自闭合,决无尽头。

4)等高线决不会交叉。每一条等高线其一侧是较高点,而另一侧是较低点。较低点决不可同出现在一条等高线的两侧。

5)除了要表示一座固有的桥梁或某一挑悬物,等高线是不能互相交叉的。等高线也不应在一幅没有围墙或伸出物的土质园址平面图上交叉出现。但是,如确有围墙的存在,那么等高线将相互重叠,从而在平面图上形成一条单一的直线。

10.在对某一标高点使用插入法时,首先应确定制图比例尺和等高距离比例。第二步是测量水平距离的比例。标高点距离等高线和低等高线的比例,这样便建立了这两个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11.修建居民住宅坡度分析:0-1%斜坡,太平坦不利于排水;1-5%斜坡,理想的地形条件,只需最小程度的挖方;5-10%斜坡,适于楼房建造,但需在坡度较高范围内更仔细地选址;10-15%斜坡,住宅单元需呈错层状,并与等高线平行,以减少挖填土方量,同时还需建造挡土墙;15%以上的斜坡,住宅需采用特殊建筑方式进行修建,如支持柱式工程,道路的铺设及设施选取不易且造价高。

12.用作商业中心以及附属停车场的工地的坡度分析:0-1%坡度,太平坦不利排水;1-5%坡度,可供选取的理想挖掘条件;5-8%坡度,需进行定量的土方挖掘,停车处应与等高线相平行;8%以上的坡度,不宜进行工程修建,以避免毁坏环境。

13.许多醒目的形状和色彩被安置在平坦的地面上,以利用这种背景特性,而雕塑式的建筑便是一个例证。

14.水平地形的中性特性,还可任其他表面被雕饰成立体的和中空的画面。仅就为原有水平地形增加特性和调剂其单调性来说,这种方式还是可行的。

15.地平面范围、斜坡坡度、地形天际线在封闭空间中都同时起作用。在任何一个限定的空间内,起封闭程度依赖于视野区域的大小、坡度和天际线,一般的视域在水平视线的上夹角40-60度到水平视线的下夹角20的范围内,而当谷底面积、坡度和天际线三个可变因素的比例达到或超过45(长和高为1:1),则视域达到完全封闭,而当三个可变因素的比例少于18度时,其封闭感便失去。

16.一般说2:1的斜坡比例,乃是地表土壤堆筑的最大绝对极限。斜坡超过2:1的比例,若不在其上筑起石块或其它硬质,不受腐蚀的材料,那么这些斜坡极易产生侵蚀现象。即使是2:1的斜坡,也必须覆盖地被植物和其它植物,以防止其水土流失。植物

1.风景园林师的智慧应闪烁在通晓植物的综合观赏特性,熟知植物健康生长所需的生态条件,以及对植物所生长的环境效应的了解方面。2.因为,地被和灌木一般先于乔木达到成年,因此,设计师还需拟定一项定期更换衰老灌木和地被植物的计划。

3.一般植物在室外环境汇总能发挥三种主要功能:建造功能、环境功能及观赏功能。

1)建造功能:植物能在景观中充当建筑物的地面、天花板、墙面等限制和组织空间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视线的方向。在涉及植物的建造功能时,植物的大小、形态、封闭性和通透性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

2)环境功能:植物能影响空气的质量,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3)观赏功能:因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和质地等特征,而充当景观中的视线焦点。也就是说,植物因其外表特征而发挥其观赏功能。4.在城市布局中,树木的间距应为3-5m,如果树木的间距超过了9m,便会失去视觉效应。

5.为了增强由地形构成的空间效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植物种植于地形顶端、山脊和高地。与此同时,让低洼地区更加透空,最好不要种植物。6.为了取得一有效的植物障景,风景园林师必须首先分析观赏者所在位置,被障物的高度,观赏者与被障物的距离以及地形等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所需植物屏障的高度、分布以及配置。7.研究植物屏障各种变化的最佳方案,就是沿预定视线画出区域图。然后将水平视线长度和被障物高度准确地标在区域内。最好,风景园林师通过切割视线,就能定出屏障植物的高度和恰当的位置了。8.地被植物还能稳定土壤,防止陡坡的土壤被冲刷。因为在一个具有4:1坡度的斜坡上种植草皮,剪草养护是极其困难而危险的,因此,在这些地方,就应该用地被植物来代之。

9.纺锤形和圆柱形植物通过引导视线向上的方式,突出了空间的垂直面。它们能为一个植物群和空间提供一种垂直感和高度感。如果大量使用该类植物,其所在的植物群体和空间,会给人一种超过实际高度的幻觉。当与较低矮的圆球形或展开植物种植在一起时,其对比十分强烈。

10.水平展开形植物的形状能使设计构图产生一种宽阔感和外延感。展开型植物会引导视线沿水平方向移动。因此,这类植物通常用于布局中从视线的水平方向联系其它植物形态。如果这种植物形状重复地灵活运用,其效果更佳。在构图中展开植物与垂直的纺锤形和圆柱形植物形成对比效果。展开形植物能和平坦的地形、平展的地平线和低矮水平延伸的建筑物相协调。若将该植物布置于平矮的建筑旁。它们能延伸建筑物的轮廓,使其融汇于周围环境之中。

11.圆球形植物在引导视线方面既无方向性,也无倾向性。因此,在整个构图中,随便使用圆球形植物都不会破坏设计的统一性。圆球型植物外形圆柔温和,可以调和其它外形较强烈形体,也可以和其它曲线形的因素相互配合、呼应,如波浪起伏的地形。

12.圆锥形可用来作为视觉景观的重点,特别是与较矮的圆球形植物配植在一起时,其对比之下尤为醒目。也可以与尖塔形的建筑物或是尖耸的山巅相呼应。其次,也可以协调地用在硬性的、几何形状的传统建筑设计中。

13.垂枝形能起到将视线引向地面的作用,因此可以在引导视线向上的树形之后,用垂枝植物。垂枝植物还可种于一泓水弯之岸边,以配合其波动起伏的涟漪,以象征着水的流动。为能表现出植物的姿态,最理想的作法是将该类植物种在种植池的边沿或地面的高处,这样,植物就能越过池的边缘挂下或垂下。

14.特殊形由于具有不同凡响的外貌,这类植物最好作为孤植树,放在突出的设计位置上,构成独特的景观效果。一般说来,无论在何种景观内,一次只宜放一棵这种类型的植物,这样方能避免产生杂乱的景象。

15.一般应多考虑夏季和冬季的色彩,因为它们占据着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对植物的取舍和布局,只依据花色和秋色来布置植物,是极不明智的,因为这些特征会很快消失。

16.在夏季树叶色彩的处理上,最好是在布局中使用一系列具色相变化的绿色植物,使在构图上有丰富层次的视觉效果。另外,将两种对比色配置在一起,其色彩的反差更能突出主题。17.各种不同色调的绿色,可以突出景物,也能重复出现达到统一,或从视觉上将设计的各部分连接在一起。

18.深绿色给予整个构图和其所在空间带来一种坚实凝重的感觉,成为设计中具有稳定作用的角色。此外,深绿色还能使空间显得恬静、安详,但若过多地使用该种色彩,会给室外空间带来阴森沉闷感。而且深色调植物极易有移向观赏者的趋势。在一个视线的末端,深色似乎会缩短观赏者与被观赏景物之间的距离。同样,一个空间中的深色植物居多,会使人感到空间比实际窄小。

19.浅绿色植物能使一个空间产生明亮、轻快感。浅绿植物除在视觉上有漂离观赏者的感觉,同时给人欢欣、愉快和兴奋感。当我们在将各种色度的绿色植物进行组合时,一般说来深色植物通常安排在底层(鉴于观赏的层次),使构图保持稳定。与此同时,浅色安排在上层使构图轻快。在有些情况下,深色植物可以作为淡色或鲜艳色彩材料的衬托背景。

20.设计中应小心谨慎地使用一些特殊色彩,诸如青铜色、紫色或带有杂色的植物等。因为这些色彩异常的独特,而极易引人注意。21.在温带地区抵御冬季的寒风,种植常绿针叶植物的最有利方位,应在房屋或室外空间的西北方。在此处,它们能使空旷地风速降低60%,风速的降低又使透进房屋的冷空气达到最小值,与此同时也减少了流走的热量。

22.阔叶常绿植物在建筑的东、西,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阔叶常绿植物既不能抵抗炽热的阳光,也不能抵御极度的寒冷,因此,切忌将其种植在能得到过多的冬季阳光照射的地方,或种植在会遭到破坏性冬季寒风吹打之处。因为叶片会过度蒸腾导致根部水分不足。此外,大多数阔叶常绿植物只有在酸性土壤中才能正常生长。

23.粗壮型植物可在设计中作为焦点,以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或使设计显示出强壮感。由于粗壮型植物具有强壮感,因此它能使景物有趋向赏景者的动感,从而造成观赏者与植物间的可视距短于实际距离的幻觉。与此类似,为数众多的粗壮型植物,能通过吸收视线“收缩”空间的方式,而使某户外空间显得小于其实际面积。多用于不规则景观中,极难适应那些要求整洁的形式和鲜明轮廓的规则景观。24.细质地植物最适合在布局中充当更重要成分的中性背景,为布局提供优雅、细腻的外表特征,或在与粗质地和中粗质地植物相互完善时,增加景观变化。它们具有一种“远离”观赏者的倾向。因此,当大量细质地植物被植于一个户外空间时,它们会构成一个大于实际空间的幻觉。细质地植物的这一特性,使其在紧凑狭小的空间中特别有用,这种空间的可视轮廓受到限制,但在视觉上又需扩展而不是收缩。25.植物的美学功能:完善作用、统一作用、强调作用、识别作用、软化作用、框景作用 26.种植设计程序:

1)包括对园址的分析,认清问题和发现潜力,以及审阅工程委托人的要求。此后,风景园林师方能确定设计中需要考虑何种因素和功能,需要解决什么困难以及明确预想的设计效果。

2)准备一张用抽象方式描述设计要素和功能的工作原理图。粗略地描绘一些图、表、符号,来表示这样一些项目,如空间(室外空间)、围墙、屏障、景物以及道路。植物的作用则是在合适的地方确定充当这样一些功能:障景、庇荫、限制空间以及视线的焦点。也要研究进行大面积种植的区域。

在这一阶段,一般不考虑需使用何种植物,或各单株植物的具体分布和配置。此时,设计师所关心的仅是植物种植区域的位置和相对面积,而不是在该区域内的植物分布。

为估价和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拟出几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功能分区草图,和更深入、更详细的种植规划图。在这一阶段内,应主要考虑种植区域内部的初步布局。此时,风景园林师应将种植区域分划成更小的象征着各种植物类型、大小和形态的区域。也应分析植物色彩和质地间的关系。不过此时无需费力去安排单株植物,或确定确切的植物种类。

在分析一个种植区域内的高度关系时,理想的方法就是做出立面的组合图。目的是用概况的方法分析各不同植物区域的相对高度。基本设计阶段关键点:要群体地、而不是单体地处理植物素材。理由:

1、一个设计中的各组相似因素,都会在布局内对视觉统一感产生影响。当设计中的各个成分互不相关各自孤立时,那么整个设计就有可能在视觉上分裂成无数相互抗衡的对立部分。但在另一方面,群体或“浓密的集合体”则能将各单独的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因为它们在自然界中几乎都是以群体的形式而存在的。

唯一需将植物作为孤立、特殊的因素置于设计中的,应是在设计师希望将其当作一个标本而加以突出的时候。标本植物可以是圆柱形、尖塔形、或具有独特的粗壮质地和鲜艳花朵的植物。但在一个设计中,标本植物不宜过多,否则将使注意分散在众多相异的目标上。3)可开始着手各基本规划部分,并在其间排列单株植物。此时的植物主要仍以群体为主,并将其排列来填满基本规划的各个部分。布置单体植物要点:

1、在群体中的单株植物,其成熟程度应在75-100%。幼树应相互分开,以使它们具有成熟后的间隔空间。一旦该设计趋于成熟,则不应再出现任何空隙。因此对设计师来说,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植物的幼苗大小,以及最终成熟后的外貌;

2、在群体中布置单体植物时,应使它们之间有轻微的重叠。为视觉统一的缘故,单体植物的相互重叠面,基本上为各植物直径的1/4-1/3;

3、排列单体植物的原则,是将它们按基数,如3、5、7等组合成一组,每组数目不宜过多。以上在涉及到7棵植物或少于该数目时尤为有效,超过这一数目,对于人眼来说,难以区分基数或偶数。

完成了单株植物的组合后,设计师紧接着应考虑组与组或群与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阶段,单株植物的群体排列原则同样适用。各组植物之间,应如同一组中各单体植物之间一样,在视觉上相互衔接,各组植物之间所形成的空隙或“废空间”应予以彻底消除,因为这些空间既不悦目,又会造成杂乱无序的外观,且极易造成养护的困难。在设计中更希望植物之间有更多的重叠,以及相互渗透,增大植物组间的交接面,以增加一个布局的整体性和内聚性。

设计师在考虑植物间的间隙和相对高度时,决不能忽略树冠下面的空间。应在树冠下面接种一些较低的植物。当然,特意在此处构成有用空间则另当别论。

4)设计的某些部分需要变更,应绘制一张包括新变化的修正图。在布局中以群植或孤植形式配置植物的程序上,风景园林师也应着手分析何处使用何种植物种类。为任何区域所选择的植物种类,必须与初步设计阶段所选择的植物大小、体形、色彩、以及质地等相近似。在选取植物时,设计师还应考虑阳光、风及各区域的土壤条件等因素。在布局中,应哟一种普通种类的植物,以其数量而占支配地位,从而进一步确保布局的统一性。这种普通的植物树种应该在形状上呈圆型,具有中间绿色叶,以及中粗质地结构。这种具有协调作用的树种,应该在视觉上贯穿整个设计,从一个部位再现到另一部位,这样当我们在布局的各不同区域看到同样的成分,就会随之而产生已曾观赏过它的“记忆”联想。此种心理的记忆同样能使一个设计统一起来。然后在设计布局中加入不同的植物种类,以产生多样化的特性。但在数量和组合形式上都不能超过原有的这种普通植物,否则将会使原有的统一性毁于一旦。按照通常的设计原则,用于种植设计中的植物种类,其总数应加以严格控制,以免量多为患。另外,树种的朴实性,也是使设计得以统一协调的另一种工具。

5)选择植物种类或确定其名称。确定设计中植物的具体名称乃是设计的最后一步,这样有助于保证植物根据其观赏特性和为生长所需的环境,而首先决定其种植点上的功能作用。这一方式还能帮助设计师在注意布局的某一具体局部之前,研究整个布局及其之间的各种关系。建筑物

1.室内空间往往具有视线向外“泄出”的性质。在夜晚,由于视线必然射向光亮的室内空间,因而此时的室外空间则具有视线“渗入”的性质。另一方面,站在室内的人,会感到室内空间的界限就截止于窗户之前。2.如果人与周围建筑物墙体能构成1:1的视距和物高比例,或视角为45°,则该空间将达到全封闭状态;如果视距与物高比为2:1,该空间处于半封闭;若为3:1,则封闭感达到最小;而当比例为4:1时,封闭感将完全消失。换言之,当一建筑物围墙的高度超过人°视线圆锥体时,空间围合感最强烈。但当周围建筑物太低,或某人远离建筑物,并将建筑物仅看作是较大空间环境中的一小部分时,空间围合感几乎消失。

3.对建筑物最理想的观赏距离,应为视距与物高比为2:1时。按这一比例尺计算,视平角为27°时,便能轻易地看到建筑物顶部。由此可见,要想使不舒服的空间围合感不出现,那么最理想的视距与物高之比值应在1-3之间。

4.水平距离相距24m的建筑物构成的空间,可以称作亲密空间。在具有这种大小的空间中,我们能辨清建筑细部或人的面目。“宏伟的都市空间“应具有24-137m的水平距离。137m是能看清行人动作的最大距离。

5.中心开敞空间的制约和人们的活动都是在空间内部进行,因而这些空间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并且有较强的内向性。

中心开敞空间的空间制约问题:1)要想获得最强的空间围合感,必须使视线外出或空间空隙降至最低极限;2)当空间的“空旷度”得到增加时,该空间的特性也就最突出。为了达到这一点,空间的中心部分必须任其空旷。任何树木或其它景物必须布置在空间的边缘。;3)另一种加强中心开敞空间特性的原则,是使地面倾向中心。实际上,就是在中心开敞空间形成一个凹面地形,使空间更明显。

6.在一个定向开放空间的周围修建建筑物时,必须注意避免空间开放边的比例过大,否则空间的特性和围合感将会丧失掉。建造定向开放空间的原则,就是既要适当地使用足够的环状建筑物围面,又要使视线能触及空间外部的景色。

7.直线型空间的焦点集中在空间的任何一端,因而适合一切空间中的活动。当站在空间中时,人们的注意力被“挟持”和“引导”在长长的带状边之间。事实上,空间的开口端从意义上来说,比空间两边的垂直面具有更多的重要性。加强空间的中心点,消除空间沿线具有破坏性的景物才是上策。该类型的空间,能被有效地用在环境中,以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重要的地面标志上。

8.组合线型空间在拐角处不会中止,而且各个空间,时隐时现,这类空间会有相连接的间隔空间序列。一般说来,行人的注意力会被引向他或她所站立的次空间终端,但当他继续朝前行进并到达这一终点时,另一个未曾看见的次空间便立刻进入眼帘,并且注意力又被引向新的终端。

9.要想得到井然有序的布局,最简单、最普通的有用方法之一,便是使建筑物相互间呈90°,这种方法无须借助任何逻辑性,便能自动地使布局井然有序,而且它还另具一优点,即无论在规划图上还是在实地均易于实施。

但如果过多使用,建筑物的布局会变得太直观、太单调无味。如果使建筑实体彼此之间相错位,一些建筑物向前,而一些后退,则布局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这种方法不仅能构成与建筑物相对位置有关联的次空间,而且还能削弱或消除长而不断的带状布局的单调性。另一种消除完全直线性布局呆板单调的方式,则是在布局中心小心地使建筑物相互之间不呈90°的夹角。这种排列方式也能为布局带来一定程度的变化。不过,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必须兼顾周围环境和设计目的。

设计师还可直接利用使某一建筑物的形状和线条与附近建筑物的形状和线条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建筑物之间的协作关系。具体实施方法,须是沿一已知建筑物的边缘向外延长虚线,然后使其与临近建筑物的边缘一致对其。这种方法能在群里中相邻建筑物之间,创造出一个令人深思,但又明显清晰的视觉联点。这一方法还能容许大量的视线从任何一建筑物进入到中心开放空间中,而且还不会受到邻近对立建筑物墙壁的直接封锁。

不过,另一方面,这种组合建筑物的方式也存在不足之处。建筑物边缘的这种假想联系,并不能消除建筑群的空间空隙。由此便会形成一个受到微弱限制的空间。而且,该组合方式与直线布局方式一样。会使建筑序列有些过于呆板、生硬,为解除这两个潜在的弊端,有时就必须使相对的两建筑物立面呈一重叠关系。这样,当行人穿行于这两个建筑物之间时,就会感受到一种空间挤压感,这种重叠关系,也会在建筑群的中心开放空间中,造成极强的空间封闭感。

10.设计中选用一相对高的建筑物来充当支配因素。而建筑群中所有其它建筑物都应附属和烘托它。设置这一具有支配地位的建筑的一个方案,就是将它置于其它建筑物中间某处,这样,由于其它建筑物与它越来越近(距离极其相近),它也就会逐渐获得高度感。因此,较低的建筑一般被置于布局的边缘,而较高的建筑物则给置于布局里面。这种方法能造成从低建筑物向高建筑物的缓慢过渡,并且能将中心点更多地置于布局内部。这样这一中心点也能受到周围建筑物恰当的烘托。

11.单体建筑物的定位:1)将该单体建筑当作受其周围环境衬托的、纯净的雕塑品来对待;2)将该单体建筑物当作与其周围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因素来对待。

12.较平缓斜坡上营造建筑物的普通方式:1)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将地面构筑成梯田状,以使其形如一块平地;2)台阶地形;3)在较陡的斜坡上(10-15%),台阶方式还可进一步加以发展,以便在高坡与矮坡之间出现一个完整的楼层高差;4)在极低地平面上使用一支柱结构,借用柱式结构或其它支撑结构,建筑物就可最低限度地被升高地面,并且与原有地平面等高线无什么差异。

13.过渡空间可以通过植物、围墙、土丘以及独特的铺装形式,而部分地勾划出建筑物外的区域的方式来构成。另一种建造过渡空间的办法,则是延长建筑物的上层楼板,使之覆盖住底层入口出。这种空间虽然从实质上来说是出于外部,但它仍能免受气候的影响,并能在建筑体和外部空间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

14.构成过渡空间的关键因素乃是阶梯的布置。如前所述,当建筑物内部地层与其紧贴的外部地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对,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连续感最强。因此,如果要使一系列台阶适应坡度变化的需要,就应将其设置在与建筑物有一定距离的外部,或一定距离的内部。15.挡土墙和独立围墙的作用:1)从视觉上和功能上用来连接建筑物与其环境;2)在整个环境中重现建筑物立面材料,这一作用可以建立起一种视觉“联想”,并从视觉上将建筑物与其环境中的其它围墙连接起来。

第五篇:风景地貌学读书笔记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也观看了很多国家著名景点的视频录像,我深深地感受到国家美好河山的壮阔,我很好奇大自然为何拥有如此神奇的力量,简直就是鬼斧神工,我知道了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上网搜索 “地形”。。。

所谓风景地貌就是具有观赏价值和一定吸引功能的地貌总称。构成风景的骨架是地貌(地表形态),但只有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貌才可以称为风景地貌。而风景地貌学是研究名山大川及各类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它是地貌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风景地貌侧重于风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是一门运用地貌学理论和方法解释、分析风景地貌的学科。简单的理解便是研究以地貌奇特而形成的美丽风景的一种学问。

地貌是如何产生的呢?我带着疑问并从书中找到了答案,书上说地质作用是风景地貌的主要构造原因。要理解风景地貌的成因首先得从地质作用上说起。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地质营力作用和外地质营力作用,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风景地貌学》本书中了解。

内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

外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有流水作用,风化作用,冰川作用,波浪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等,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营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

一般来说,内营力作用控制着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而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也就是所说的对大自然的雕塑或重建了。

所以,为什么都说外动力地质作用是自然界伟大的雕塑家呢?其实,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以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甚至变质,或是物质重熔,形成新的岩石。都发生在内部一般是我们看不到的,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的统称,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发生变化,如形成山脉,峡谷,冰川,河流等,外动力的类型有很多如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作用从而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地貌,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这就是主要的自然界的运动。

在内外地质动力的作用下,风景地貌被重塑,改造,归根结底,就是营力作用改变了地貌中岩石的性质,使各种岩石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体态,组合构成新的风貌。可以通过地貌上的岩石采样,从而可以系统的分析地貌风景的特点。不同的岩石具备不同的坚硬程度与抗蚀能力,岩石的性质一部分是由于在地质内部作用原生的,另一部分是岩石受到地壳运动作用造成的,通过分析岩石的性质,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的成因,了解地貌未来发展的趋势,例如,黄山的岩石是典型的花岗岩,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例如,丹霞山构成岩石属于沉积岩,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现在所能观察到的风景地貌大都属于现在的大多数山脉形成于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我国风景名胜无数,“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是对我国

广东:肇庆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潋滟,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种奇特的溶洞堆积地貌。

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景观著称于世,并且是山中有洞,“无洞不奇”。以岩洞地貌为主的芦迪岩洞景观,景观内有各种奇态异状的溶洞堆积地貌,形成了“碧莲玉笋”的洞天奇观。

云南石林风景区: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在现代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收益,许多自然地貌逐渐被开发改造成旅游景区,每天迎来数十批旅游团队,人类的活动使得美丽的风景地貌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我们在惊叹美丽的山川的时候应该意识到,我们的奢侈行为正在破坏着美丽的地球,作为地球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保护这些瑰丽的风景地貌,设身处地地去维持它们保护它们。

国家也建立了国家地质公园,是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保护地质遗迹的有效方式,就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合理而科学地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把建立地质公园与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使地质遗迹资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居民就业,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达到保护地质遗迹的目的。建立地质公园是崇尚科学和破除迷信的重要举措。地质公园建设以普及地学知识、宣传唯物主义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为主要任务,既要有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解释,又有地质科学的解释,从而使地质公园既有趣味性,更有科学性。

对整个社会来说,地质公园是科学家成长的 摇篮和进行科学探索的基地。对广大青少年朋友、对民众,地质公园是普及地质科学知识,进行启智教育的最好课堂。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人们才逐步认识到地质遗迹资源对旅游业的重要性。地质遗迹有独特的观赏和游览价值,因此建立地质公园,可以使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不需要改变原有面貌和性质而得到永续利用。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是对地质遗迹资源利用的最好方式。

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可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为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同时,可以根据地质遗迹的特点,营造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改革地质工作管理体制,转变观念,扩大服务领域,开辟地质市场。建设国家地质公园计划的推出,为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服务社会提供了机遇。

下载读书笔记——触摸教育的风景(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笔记——触摸教育的风景(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触摸教育》心得体会

    读《触摸教育》心得体会 最近有幸拜读了张圣华老师编著的《触摸教育》一书,其中对当前教育的现状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十分到位,观点鲜明,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

    读《触摸教育》心得体会

    读《触摸教育》心得体会 最近有幸拜读了由张圣华老师编著的《触摸教育》一书。书中多位教育专家对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和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点评,......

    触摸教育的灵魂5篇

    触摸教育的灵魂——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个同自己生活、感情与心灵相照应的过程。读书,就应如此,方能达到其教育、净化......

    太仓一对一教育 学大教育触摸教育核心

    “知人”与“善教” 学大触摸个性化教育核心十二五规划中,教育发展成为各大策略之首,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再次备受关注。但如何......

    教育读书笔记

    教育读书笔记 教育读书笔记1 )最近在蛋蛋妈妈的督促下,我认真读了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引人深思,击节叫好。难怪这本书作家出版社半年内就重印了12次,如果让我评价一下,这......

    教育读书笔记

    教育读书笔记 今天读了一本《走进学生的心灵》的书,作者把把教师的职业境界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做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做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

    《教育是什么》读书笔记

    《教育是什么--智能的积累遗传》读书笔记 1、有人说,教育好像一架陈旧的马车,叽叽呀呀地爬上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是那样的不协调;也有人说,教育好像一条简陋的木船,颠颠簸簸地划入......

    教育读书笔记

    教育读书笔记 摘录一: 管理的艺术在于沟通的技巧和真诚;管理是一种严肃的爱,管理=勤奋+智慧+知识+心理学;管理是一种严肃的爱;关注并修正行为,影响并引导人生;做不好事情不是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