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困境与超越》有感

时间:2019-05-13 08:4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困境与超越》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困境与超越》有感》。

第一篇:读《困境与超越》有感

读了《困境与超越》使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引路人,我们是不是该尽最大努力地追寻胸罗万象呢?因为我们要站得高,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们。

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

教师的幸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

教师要达到上述的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如教育创新,虽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之一,但是对于创新教育的论述,现在可能并没有超过陶行知。因此,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大师的对话而已。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兴庆区三小:叶兰琴

第二篇:读超越有感

读《超越-世界现代与后现代艺术代表作品赏评》 有感

1.作者简介(刘淳,申冠群这里只介绍刘淳)

刘淳:男,1957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成长于山西太原。曾就读于山西大学艺术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在山西参与新潮美术运动,90年代开始对中国当代艺术关注与思考。现在山西某杂志社供职。

主要出版物:《中国前卫艺术》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年4月天津《新潮艺术人生》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3月昆明《中国油画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C05年7月北京《中国油画名作100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天津《西方油画名作100讲》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年1月天津《中华民国油画史》(卷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上海

2.创作背景:

这本书是刘淳在参观法国巴黎双年展后,用了两年的时间创作的一本介绍西方绘画艺术的20世纪100年的艺术风格的变化,他在参观完展览之后,越发觉得应该让人们通过了解历史,了解西方的绘画的发展过程。于2008年开始,直至2010年出版,用时两年的时间,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

3.内容简介:共分四个部分:前言,现代部分,后现代部分,后记

1)前言

回望并不遥远的过去,20世纪l00年的艺术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万花筒,种种奇异景观都发生在瞬息万变之中„„

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从现代主义艺术到后现代主义艺术,使传统视觉艺术中的许多问题变得复杂而深刻。

杜尚,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不相信艺术,我只相信艺术家。”其实,这句话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艺术不再是一个永恒的东西,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艺术家总是试图推翻原有的艺术定义,并且将各种新的观念、形式和材料使用到艺术传达的范围中。在现代与后现代艺术中,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们的实验性。本书以“超越”命名,其实,“超越”已不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但是它始终是“前卫”的一面旗帜和一个标志。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种种艺术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80年代艺术的反叛,甚至,是对80年代以前具有前卫性的某种回归。19世纪末的印象派之后,现代艺术这个词汇开始在全世界传播,接着,在欧洲出现了三位艺术家,他们是梵高、高更和塞尚——他们各自的艺术实践和理论分别导致现代艺术的三个发展方

向。梵高的艺术引导了后来表现主义的发展,高更的艺术引发了原始艺术和象征艺术,而塞尚的艺术实践则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和结构主义奠定了基础和方向。我们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作品的简述,正是从他们开始„„

刘淳 2009年5月29目写在太原

本书精选了20世纪100年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代表性作品96幅,逐一进行概括性的分析和赏评,并且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去挖掘作品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体验艺术家智力活动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对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如果说,现代主义艺术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它强调原创性、开拓性,那么后现代主义艺术就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更多地强调观念性。本书正是以此为标准,精选了20世纪100年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代表性作品96幅,逐一进行概括性的分析和赏评,并且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去挖掘作品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体验艺术家智力活动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对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本书从后印象派绘画开始,到波普艺术以至波普以后的种种实验艺术„„作者带您进入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境地,去观赏并领略艺术家震撼人心的表达,相信您收获的不仅仅是新奇。

2)现代主义部分

超越感官的精密设计乔治.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燃烧的激情文森特.梵高《向日葵》

绝望的呐喊爱德华.蒙克《呐喊》

象征意义和原始追求保罗.高更《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坚固与永恒保罗.塞尚《圣维克多山》

美丽的忧伤阿梅德.奠迪利阿尼《软垫上的裸女》

生命进程的思考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吻》

视觉的幻象亨利.卢梭《梦》

神秘与忧郁乔治.契里柯《预言者的报酬)

纯真与简约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吻》

抒情的抽象瓦西里.康定斯基《即兴6号》

奇特的想象马克.夏加尔《生日》

扭曲和痛苦的生命埃贡.席勒《拥抱》

现成品伟大的创造马塞尔.杜尚《泉》

狂热与绝望梦中的体验诺安.米罗《哈乐群的狂欢》

在色与线的世界里游荡保罗.克利《鱼的魔术》

野性的凶猛讽刺的利剑乔治.格罗斯《社会栋梁>

理性的回归皮艾尔.蒙德里安《构成.1929》

纯粹的形式卡西米尔.马列维奇《白色底面上的黑色方块》

人类社会的哲学思考萨尔瓦多.达利《记忆的永恒》

毁灭与再造勒内.马格里特《这不是一个烟斗》

精神的追求马克斯.贝克曼《鱼背上的旅行》

解放的色彩亨利.马蒂斯《粉红色的人体》

人类痛苦的疾呼与呐喊帕布罗.毕加索《格尔尼卡》

能量与力度亨利.摩尔《巨大的倾斜形象》

机械化的形象菲尔南多.莱热《惊险杂技演员和他的搭档》

3)后现代主义部分

观念的开拓依夫.克莱因《蓝色时代的人体测量》

艺术与日常生活罗伯特.劳申伯格《字母组合》

渴望与创造巴奈特.纽曼《亚当》

恐怖就是真实弗朗西斯.培根《被牛肉包围着的人》

进入西方世界的仪式赵无极《CHAMIPS》

生存感觉的叙述-阿尔伯托.贾科梅蒂《行走的人》

模仿与重复:一种既定的现象罗依.里奇腾斯坦《轰》

发人深省的“瞬间”乔治.西格尔《摇滚乐队》

耀眼夺目的商品广告汤姆.韦塞尔曼《伟大的美国裸体57号》

艺术是社会雕塑约瑟夫.博依斯《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艺术》

新技术的实验与应用戴卫.霍克尼《亨利.格尔德扎赫勒与克里斯托夫.斯科特》机械与重复:流行文化的创作安迪.沃霍尔《金色的玛丽莲.梦露》

大地上的创造罗伯特.史蜜森《螺旋形防波堤》

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杜安尼.汉森《游客》

崭新的创造:雕塑与实物的有机结合集体创作《收租院》

身体的界限玛利纳.阿布拉莫维奇《节奏:零》

沟通.参与白南准《影像鱼》

自由意志的实现谢德庆《服刑》

生活真相的典型描述埃里克.菲谢尔《坏孩子》

超越画面的现实感卢西安.弗洛依德《画家的母亲》

滑稽而尖刻的艺术语言科马尔与梅拉米德《斯大林与缪斯》

创造精神的展现让一米歇尔.巴斯克特《无题》

生命的记录-基思.哈林《无题》

抛弃“艺术”的概念黄永砾《(中国绘画简史)和(现代绘画简史)》

对政治压迫的揭露和批判利亚.卡巴克夫《从公寓中飘进天空的那个人》

唤醒大地的魔力克里斯托《被包裹的国会大厦》

人类生存的坚忍不拔安东尼.戈姆雷《土地》

以艺术展现对世界的看法达米恩.赫斯特《活人心中无法想象死亡》

中国文字的修整与重构徐冰《析世鉴》

对社会现实的质疑与批判巴巴拉.克鲁格《环境造型设置艺术》

影像:对生命的体验与思考比尔.维奥拉《无休无止的祈祷》

形式与观念的革命唐纳德.贾德《无题》

矛盾与危机严培明《李小龙肖像》

超越爆炸:东方与西方的对话蔡国强《让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

剪刀与权力毛旭辉《倒立的黑灰色的剪刀》

模糊指向与鲜明话语方力钧《作品1993》

艺术介入社会问题汉斯.哈克《日尔曼》

再造“视觉神话”马修.巴尼《悬丝4》

对经典文本的挪用和改造森村泰昌《晚钟》

中国人的缩影式肖像张晓刚《全家福>东西方文化的哲学思考陈箴《圆桌》

真实的袒露南.格尔丁《瓦菜里和朋友们在喝酒》

歇斯底里的“傻笑”岳敏君《大团结》

4)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大事记(1900-1999年)后记

4.读后感:

此书在读过之后,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各个时期的作品的题材及内容,有很多让人看了之后不仅仅是新奇,象作者说的,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就是不断在地超越,不断地推陈

出新,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绘画艺术的变革。作者用了很简短地语言理智地分析和评论着,让每个不懂得20世纪艺术的人,看过此书后,对这一百年的西方绘画艺术有了深入的了解,西方的绘画一百年之内有不胜枚举的大师级人物及作品,例如:乔治.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用科学的点绘来体现了20世纪初的艺术家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燃烧的激情文森特.梵高《向日葵》,绝望的呐喊爱德华.蒙克《呐喊》,象征意义和原始追求保罗.高更《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坚固与永恒保罗.塞尚《圣维克多山》,纯真与简约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吻》等。来作为艺术变革开拓者。从前期的写实主义,到后期的达达艺术和波普艺术,无不体现着艺术的创新与时代感。现成品伟大的创造马塞尔.杜尚《泉》是一个很伟大的转折时期,他让人们从纯粹的绘画之中跳出来,拿来现成品,直接作为艺术品。并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随后,涌现出很多艺术的大胆尝试。如:纯粹的形式卡西米尔.马列维奇《白色底面上的黑色方块》,解放的色彩亨利.马蒂斯《粉红色的人体》人类痛苦的疾呼与呐喊帕布罗.毕加索《格尔尼卡》,能量与力度亨利.摩尔《巨大的倾斜形象》等拥有着原始元素的艺术品,终结了现代艺术的路。

后现代艺术随之象泉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阿尔伯托.贾科梅蒂《行走的人》,矛盾与危机严培明《李小龙肖像》超越爆炸:东方与西方的对话蔡国强《让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剪刀与权力毛旭辉《倒立的黑灰色的剪刀》等作品正是这一时期艺术的多元化及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作者想通过本书让人们看到,艺术的发展空间。让观看者,知道如何找到自己的一条路还探索及追求,当代社会更是如此,作者生活在艺术类别及形式的多元化时代,他深刻地看到当代艺术与20世纪艺术的巨大变化和区别,提醒人们怎样来超越自己,超越古人,作者也很困惑,不知道将来的艺术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说明,时代给这些作艺术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超越古人,还要找到自己的目标及方向。这就是作者写本书的目的!

第三篇: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这本书的主线大致从以下三个命题出发的:人活在地球,必须以群居方式生存,人与他人是联系的;人必须通过劳动来推动社会进步;人有两性,必须以爱情婚姻的方式繁衍。所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那么,如何超越自卑?他的答案是:合作、常识、理性与责任感。自卑三个最主要的来源:身体缺陷、娇纵和忽略.本书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人类是生活在充满“意义”的领域之中。然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存在着正确和错误之分。所有生活中的失败者,他们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们错误理解生活意义。这种人对他人和社会都毫无兴趣,他们的兴趣点只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因此,在处理职业、友谊等各方面问题上,他们不愿用与人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在生活中不能不面临失败。事实上,这种个人自私的生活意义,恰恰是最没有意义的。人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而定的,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一句话,“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出发,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的功能在于决定动作的方向,所以它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肉体也影响着心灵,心灵只能在肉体的能限之内指使肉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要达到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的地位。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这个地位努力的,因此肉体的每种活动都能体现出心灵的目标。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反之,不正确的优越感和目标错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人只想避开困难,心灵不能命令肉 体趋向真正优越地位,自己的行动也无法超越自卑,这样的人结果往往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已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自卑感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多样,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迫使他采取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即使一个人已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但他仍然要设法摆脱自卑之感,不过这种人采取的方式不是设法克服障碍,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麻醉和欺骗自己,这样做非但不能克服自卑感,而是愈积愈多,因而在困难面前表现得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人类的自卑感是始终存在的,原来的被克服了又会产生新的,人类决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每个人都有渴望优越感的目标,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那些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他们需要改进的是他们追求优越感的错误目标。总之,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着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

“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真正能主宰生活的人,是那些在奋斗过程中表现出合作的人,他们追求优越感的目标包含了对社会的奉献,因而最终必定成功。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事实上,一般人都误认为自卑不是件光荣的事情,因此大多不愿正面去谈论它,可是自

卑却不断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与处事态度.自卑心愈强的人,如果个性又较为刚强,加上旺盛的企图心,将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超越心理。,希望在其它方面有更突出的表现,藉以弥补心中自卑的部分。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有些人因为自卑而畏缩,对于外界事物怯于表达本身想法;也有些人想要超越自卑,但是不得其门而入,或是能力不足,结果演变成自暴自弃,认为再多的努力都是枉然,干脆全盘否定、全面放弃。

个人认为自卑和不善意的超越心理将是失败的起源。

09级文艺新闻

魏万娟

第四篇: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是意大利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他的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阿弗雷德.阿德勒在书中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这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什么是自卑?自卑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不如人的感觉,担心自己笨拙,对自己价值的怀疑,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一种失去平衡的行为状态。自卑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人、焦虑紧张、不安······这些都是一种自卑的表现。自卑会使人变得十分敏感,经不起任何刺激。而这种自卑感则是由于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内心将自己的想法与自己实际价值比较之后产生。

自卑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但处理得好,会使自己超越自卑去寻求优越感,而处理不好就将演化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另外,自卑容易消蚀人的斗志,就象一把潮湿的火柴,再也燃不起兴奋的火花。而长期被自卑笼罩的人,不仅心理活动失去平衡,而且也会诱发生理失调和病变。最明显的是自卑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有不良影响。我们应该如何超越自卑呢?首先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我们说自卑是一种自认为不如人的感觉。这就意味着它是一种“自认”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是我们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而产生的。事实上,地球上每一个人,从某个特定的方面来看,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

而且,自卑感的产生来自我们对事实的结论和对经验的评价,而不是来自事实或经验。例如:我是个举重不行的人,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就是个“不行的人”,张三的举重非常出色,但他没有办法替我搞互连网技术,他是网络技术方面不行的人,但这同样不意味着他是“不行的人”。

其次,自卑感之所以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是由于我们有“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不如人的感觉产生是由于我们不用自己的尺度来判断自己,而用某些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我们这样做,当然会带来低人一等的感觉。因为我们想、我们假设、我们相信应该用某些人为标准来使我们自己向他们看齐,因而我们觉得不如人,觉得焦虑,从而得出结论认为我们本身有毛病,然后这个愚昧推理过程的逻

辑结论是:我们没有价值,我们不配得到成功与快乐。不管我们自己有多行,只要我们不觉得抱歉和罪过,就没有办法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天赋。“自己不如别人”,那么这个“别人”是谁呢?以哪个人为标准呢?有没有一个通用的“别人”的标准呢?为什么我们应该以别人为标准呢?为什么我们应该“象其他每一个人”呢?实际上,并没有“其他每一个人”的通用的标准,就算有,也不过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主观想法。况且,“其他每一个人”都是由个人组成的,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你身为一个人,不必与别人比较高低,因为地球上没有一个人是和你一样的,也没有人和你是同一等级的。你是一个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你不象任何一个人,也无法变得象某一个人。而且,实际上也没有谁要你去象某一个人,当然,也没有谁要某一个人来象你。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个别独特之处,就好像世界上的每一片雪花都有个别独特之处一样。一个标准的人其实是并不存在的,也没有哪一个人身上帖着“这个才是标准”的标签。所以,要超越自卑,就不要拿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因为你不是那个人,也永远无法用那个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有在自己身上发现特质、独

一、不同性,相信自己有其独特性,才可以找到内心的安全感,才可以轻易地实现自己。

第三,就算是真的在某方面,甚至是自己的长处和自以为得意的方面不如别人,那也不必自卑,以至怀疑自己的价值。为什么呢?因为造成“自己不如别人”的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种,1.先天遗传因素:生下来就智力高人一等,非常聪明,或生下来就具有某一方面的天赋,如莫扎特、维纳。2.优越的家庭环境、客观上的有利条件等。3.自身的主观的努力,刻苦、勤奋。4.机遇,偶然性等。而对于第一种原因,我们没什么自卑的,因为这种因素不能由我们的主观意识、主观意志决定。而对于第二种原因我们多半也无能为力,至于有的人认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环境,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甚至选择有利于我们的环境,我把它归于第三种原因,主观努力因素。对于第三种,我们可以去努力的,对此,我们产生的不应该是自卑的情绪或感觉而应该是一种激励感才对。至于因素4,我们也是捉摸不定的,而且有人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因素4归于第三种因素里。进行了上述如此这般的归因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没必要自卑,别人之所以比我优秀,或者是由于我们无法决定的原因,或者是我们可以决定、可以改变的原因,对于前者,我们不必自卑,因为事出有因,且无法为我所控;对于后者,我们不该自卑,因为我们也可以做到。所以,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而要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并努力寻求知识,以了解它们的区别”。

从其他的角度来谈自卑:第一、培养如阿德勒所说的“社会情感”,或做到如庄子说的“至人无己”,“忘我”,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为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而奋斗”,或如罗素所说的“集中精力于实现伟大的、非个人的希望,„„,具备伟大灵魂的人,„„心灵反映出整个世界„„”,又或如达到冯友兰所说的“天人合一”境界,或如佛家所云:“普度众生”、“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如此等等。都讲求的是超越自我,超越个人的私利,把自我与世界统一起来,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第二、追求永恒无限的事物,而非资财、荣誉和感官的放纵。斯宾诺莎说:“追求永恒无限的事物足可培养我们的心灵。”财富、荣誉和感官的放纵这三者,足以引起心灵上的纷扰,因为,这些都是被人所争夺的对象,一旦失去,会感到巨大的不快,而追求永恒无限的事物则失去了也不会引起心灵的烦扰、恐惧和怨恨,不会有悲伤。

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赞成这一观点。当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于困境之中时,我们熟视无睹或轻描淡写的宽慰几句;当同学取得一点点成绩时,我们置若罔闻或冷嘲热讽。没有周围人的关怀认可,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了,即而对生活的意义提出质疑。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的学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怎么可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温暖的集体,融洽的关系,但有几人为建筑这气氛而努力过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终究是行不通的。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奉献就意味着牺牲,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当然,阿德勒对生活意义的诠释,只是从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为的是

使他的病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走出空虚孤独的旋涡。人活着仅靠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还应有正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但从构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讲,阿德勒的观点是科学的。

《自卑与超越》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详细地归纳,分析了自卑这一情感,同时也大胆表达了对于自卑与超越的理解,将二者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向大家推荐这部作品,了解何谓真正的“自卑与超越”。

许欢

日语N102班

2011年2月9日

第五篇:读自我超越有感

学习永不停止,超越自我极限

——读《自我超越》心得

高度自我超越的人永不停止学习,自我超越是一种过程、一种终身的修炼。高度超越自我的人,会敏锐的警觉自己的无知、力量的不足和成长的极限,但却绝不动摇他们高度的自信。在读到《自我超越》之前,对于自我进步和超越的理解是片面支离破碎的。这篇文章将超越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相信很多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找到现在面临的困难。这些东西直接与我们的内心对话,触碰到我们真正害怕的东西。

对于“自我超越”,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不断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能够“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组织整体对于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植根于其成员对于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如何在集体、工作和学习中实现自我突破?我觉得在实现自我首先应该有一个源于内心最渴望实现的“愿景”。有了这样一个“愿景”就会不断驱使我们不断努力,让我们更上层楼。其次,正确的自身定位。准确的定位可以使让我们的“愿景“不至于过高或过低,从而使我们的“愿景”易于实现。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创造性张力”一方面会让我们产生压

力继而产生动力,另一方面长时间的压力会使我们产生气馁情绪。后一种情绪就会侵蚀我们的“愿景”,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确认明确我们的“愿景“,对自己保持信心。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将学到的这些应用到实践中去,热情勤奋的投入到每天的工作和学习中,为实现美好的“愿景”而不断自我超越,做更好的自己。

2012年8月18日星期六

下载读《困境与超越》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困境与超越》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超越自卑》有感

    读《超越自卑》有感 心理学,最初对这个名词没有太多的了解,后来逐渐在生活中,在影视中,书本中课程里都出现了心理学这个名词,慢慢的开始理解。开始总是觉得心理学很悬乎,好似学心......

    读《老人与海》有感-超越极限

    超越极限 ——读《老人与海》有感 去年的我过生日的时候,妈妈送给我一本《老人与海》。说实话,我对这种大部头的名著没什么兴趣,我更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这样的电影连环画和......

    读《超越课程表》有感(吴海燕)

    读《超越课程表》有感读了伦琴的《超越课程表》,让我体会到,其实超越课程表,就是把循规蹈矩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世界上著名科学家的成功经验就是:忠于自己的天真,发展自己的......

    读《母爱超越生命》有感

    读《母爱超越生命》有感 今天早上,我阅读了一篇文章——《母爱超越生命》,这个感动的故事不仅启发了我,还让我明白了母爱的伟大。 《母爱超越生命》讲述的是一则真实的故事:一只......

    读《幸福超越完美》有感(最终定稿)

    读《幸福超越完美》有感 在《幸福超越完美》这本书中,泰勒把人对完美的追求分成了"完美主义"和"最优主义",我认为可以等同于理想的完美主义与现实的完美主义的区别,所谓理想的......

    独立与超越——读周天黎艺术有感

    独立与超越——读周天黎艺术有感 在煌煌一部中国艺术史中,20世纪的中国画史呈现出最为斑斓复杂的面貌。传统绘画的丰厚遗产遭遇到知识分子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信仰危机,而令如康......

    生活的意义—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赞成这一观点。多少次生命处于低潮,是这一信念解救了我。于是埋头苦干,当我无意间抬起头时,却发现周围的人渐离自己远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吊的地步,同学越来......

    叛逆青春的书写困境与超越 - 副本

    叛逆青春下的书写困境与超越 —以春树作品中“坏女孩”形象为例80后的青春文学从市场走向文坛,从一出场就迅速占据市场,其发展势头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80后青春文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