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

时间:2019-05-13 08:2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教育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教育学》。

第一篇:当代教育学

单选:

1.夸美纽斯,“泛爱教育”

2.卢梭,《爱弥尔》

3.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

4.赫尔巴特(德),《普通教育学》

5.杜威(美),《明本主义与教育》

6.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教育学》

7.80年代迎来了教育发展的第二大高潮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出现了若干新特点,即增速快、总量大、城市化进程快、流动性强。

9.20世纪60年代,世界教育飞速发展。

10.大,中学生人数激增是发达国家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

11.20世纪80年代,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普及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发展的重点。

12.“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

13.多样模式是指有不同入学条件的学生进入不同类型的高教机构或课程项目,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

14.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15.终身教育动摇了传统教育大厦赖以存在的基石,被誉为“可以与哥白尼日心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

16.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引进西方学制,中国开始了现代教育。17.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是“文化大革命”。

18.1978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

19.1986年我国颁布《义务教育法》。

20.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急剧增长的需求,并满足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入高等学校的一部分已就业青年的学习愿望。

21.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

22.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可分为做人与成才两层次。

23.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4.教育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多选:

1.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2.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

5.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6.教育先行、教育规划、教育大扩张、教育民主化构成了20世纪60年代大发展时期的显著特点。

7.

第二篇:《当代教育学》

单项选择题

1.()是现行的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P178 A A.班级授课制

B.小组组织形式

C.复式教学组织形式

D.个别组织形式

2.国内外有许多教育目标分类的尝试,其中较大的、也是较早的,当属()等人的目标分类学。P172 B A.布鲁纳

B.布鲁姆

C.赞可夫

D.巴班斯基 3.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P178 C A.班级授课制

B.小组组织形式

C.个别组织形式

D.复式教学组织形式

4.()是古今中外教育教学最基本的方法。P184 C

A.实验

B.练习

C.讲解

D.提问

5.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中,()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最普遍的教学方法。P184 D A.参观

B.练习

C.提问

D.讲解

6.()是第一个把教师看做反思型实践者的教育家。P189 A A.杜威

B.赫尔巴特

C.赞可夫

D.洛克

多项选择题

1.下面()属于教学策略的特征。P171 ABCD A.指向性

B.可操作性

C.综合性

D.灵活性

2.国内外有许多教育目标分类的尝试,布鲁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划分为三个领域,即()。A.认知领域

B.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

D.动作技能领域

P173 ACD 3.陈述课堂教学目标,一般包括()几个要素。P174ABCD A.行为主体

B.行为动词

C.情境或条件

D.表现水平或程度

4.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三种,即为()。P178 ABD A.全班组织形式

B.复式教学组织形式

C.小组教学组织形式

D.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5.教学讲解应遵循下面()原则。P185—186 ABCD A.启发性

B.精讲

C.生动易懂

D.针对学生

6.教学提问应遵循下面()原则。P186 ABCD A.激发兴趣

B.启发性

C.难度适宜

D.面向全体

7.教学提问由()几个环节组成。P186

ABCD A.发问

B.侯答

C.叫答

D.理答

8.教学指导应遵循下面()原则。P188 ABCD

A.启发思维

B.因势利导

C.循循善诱

D.过程互动

9.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对()的反思。P191—192 ABCD A.教学内容

B.教学目标

C.教学方式

D.教学评价 10.()都是教学反思的基本形式。P192—193 ABCD A.教学日记

B.案例分析

C.听课观摩

D.相互交流 11.根据教学过程的环节,把教学策略细化为()。P170 ABC

A.教学设计策略

B.教学实施策略

C.教学反思策略

D.教学管理策略

判断题

1. 陈述课堂教学目标时,行为动词描述的是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对)P174 2. 陈述课堂教学目标,一般包括四个要素,其中的行为主体指的是教师,因为行为目标描述的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的行为。(错)P174 3. 教学内容一般可以理解为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内化的经验的总和,在此,经验不包括直接经验。(错)P175 4. 在泰勒看来,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标准有三个,分别是连续性、递进性和整合性。连续性和递进性都侧重教学内容的横向联系,而整合性是指教学内容之间纵向联系。(错)P176 5.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是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来源。(对)P176—177 6.教师的成长是基于日常教学经验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反思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P191

名词解释

1. 教学目标设计

P175 2. 教学内容

P177 3. 教学组织设计

P180 4. 教学评价

P182 5. 讲解策略

P186 6. 教学反思

P193 7. 教学策略

P171

简答

1. 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一般包括那几个要素?P174

2.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循哪些原则?P175—176

3. 伯里奇(Gary D.Borich)在《有效教学的观察技能》书中提出了那些课堂教学评价指标?P182

4. 教学导入有哪些作用? P183

5. 教学导入的原则有哪些?P183—184 6. 教学指导的作用有哪些?P187

论述

1.伯里奇(Gary D.Borich)在《有效教学的观察技能》书中提出了那些课堂教学评价指标?P182 2. 论述教学讲解应遵循的原则。P18

5案例分析

一、下面是地理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已给一张关于世界的示意地图,学生必须能在15分钟内,在图上正确地用箭头标出四大洋流来。” 试分析其中所包含的要素。P174

行为主体:“学生”即学习者; 行为动词:“标出”,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情境或条件:“已给一张关于世界的示意地图”,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 表现水平或程度:“在15分钟内”,“正确”,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

二、初中物理某堂课的开端。教师站在讲台后面手里拿着一个鸡蛋,并把它举在头上方,然后手一松,鸡蛋掉了下来。学生们都大吃一惊地盯着老师,但却没有听到鸡蛋打碎的声音。“难道鸡蛋原来是空的?”老师笑着从地上拾起鸡蛋,在讲台边上一碰,蛋壳破了,他分开蛋壳把蛋打在准备好的碗里。学生们更惊奇了。老师这时候说话了:“大家一定在想,刚才鸡蛋从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为什么没有打碎呢?原因很简单,”老师弯腰下去,从地上拾起来一块黑色的棉垫子,“因为刚才鸡蛋是落在这块垫子上的,垫子是软的,有弹性,所以鸡蛋落在上面不会碎。这里面包含着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冲量的的原理。”这堂课的导入方法属于什么导入?试论述导入策略的作用和原则? P183—184

这是一种设置悬念导入和直观导入方法。导入策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進入某一学习状态的方式方法。

(一)教学导入的作用

1.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 引发学生兴趣 3. 明确学习目标 4. 铺垫后继学习5. 沟通师生心理

(二)教学导入的原则

1.合情入理2.因课制宜3.简洁明快4.灵活多变 三、一位教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师生双边活动:老师问:“邱少云身上是怎么烧着的?” 学生答:“敌人打的燃烧弹烧着。”

老师又问:“邱少云身后有什么?”学生答:“有一条水沟。”

老师再问:“邱少云跳進水沟里没有?” 学生答:“没有。”

老师接着问:“邱少云最后怎样?”学生答:“牺牲了。”

这位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否符合教学提问的原则?论述教学提问的原则及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不符合。提问难度过低,难以启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不具备启发性。教学提问的原则:

激发兴趣原则;启发性原则;难度适宜的原则;面向全体的原则 教学提问的作用

1. 2. 3. 检查已学知识,進行教学反馈

集中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望 发挥教师作用,调控教学过程 4. 5. 活跃课堂气氛,增進师生情感 锻炼口语表达,提高学生能力 四、一位语文教师讲《祝福》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趣的思考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这个问题在学生看来似乎是没有疑问的。“冻死的“饿死的”“穷死的”;

教师接着问:“既然祥林嫂是冻死的、饿死的,那么为什么她死前要我回答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呢?”

当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接着又提出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话后,为什么心里很不安,为什么又想到自己的答话怕对她有些危险?这些描述心理活动的话,跟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关系?”

这位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否符合教学提问的原则?论述教学提问的原则及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符合。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启发性,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论述答案参考第三题。

第三篇:当代教育学

教与人

1,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实践 •学校有教师的科学主导

•学校能够有效协调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影响,发挥共同的育人作用

•学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主体性,使在学校中处于一种自觉、主动、自主的学习状态。

2、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

⑴历史上的观点•“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

⑵当下的观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①原因 a教师先学生而存在各种知识b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和设计者 c教育活动主要由教师来实现 D社会虽受教育者的要求,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

②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

a对教育过程的导向作用b对教育影响的组织选择和运用c对教育对象的启发诱导

四、教师的素养

•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六、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化使一个社会学领域的概念,它通常用来指称一个半专业性职业不断的满足完全专业性职业标准的过程。教师专业化职业专业化的一种,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和结果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和斗争的过程,前者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是教师职业专业化,两者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当代国际教师发展的共同趋势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不同于别的职业的要求和条件,其基本内涵包括:

•首先,教师专业包括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国家对任职教师不仅有学历标准方面的要求,还有教育知识、能力、道德方面的规定;•其次,教师教育要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措施和专门的教育内容; 再次,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过程。

(二)教师个体专业发展 •

1、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概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专业理想的建立 •专业知识的拓展(表现在量的拓展、知识质的深化、知识结构的优化)

•专业能力的发展 •专业自我的形成

2、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国外有学者(富勒和鲍恩)的划分阶段名称,主要特征

1.从教前关注阶段

职前阶段的学生只是想像中的教师,仅关注自己

2.早期求生阶段

学习教师主要关注的是自我胜任能力以及作为一个教师如何“幸存”下来,关注对课堂控制、是否被学生喜欢和他人对自己教学的评价。

3.关注教学情境阶段

教师主要关心在目前教学情境对教学方法和材料等限制下,如何正常地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

4.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开始把学生作为关注核心,关注他们的学生、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他们的成绩和表现。

叶澜先生的划分 阶段名称,时

主要特征

1.“非关注”阶段

正式教师教育之前

无意识中以非教师职业定向的形式形成了较稳寄存的教育信念,具备了一些“直觉式”的“前科学”知识教师专业能力密切相关的一般能力。

2.“虚拟关注”阶段

师范学习阶段(包括实习期)

对合格教师的要求开始思考,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某些经验,对教育理论及教师技能进行学习和训练,有了对自我专业发展反思的萌芽。

3.“生存关注”阶段

新任教师阶段

在“现实的冲击”下,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特别关注专业活动中的“生存”技能,专业发展集中在专业态度和动机方面。

4.“任务关注”阶段 随着科学基本“生存”知识、技能的掌握,自信心日益增强,由关注自我的生存转到更多地关注教学,由关注“我能行吗?”转到关注“我怎样才能行”。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自觉依照教师发展的一般路线和自己目前的发展条件,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积累了比较科学的个人实践知识。

我们的观点:

•⑴新教师时期

•①角色转变时期(第一年)•②开始适应时期(第一年后)

•③成长期

(三四年后)•⑵成熟期

2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⑴师范教育

•⑵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⑶教师的在职培训

一、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主体性的人

•学生的主体性包括几个不同层次的内涵。

•第一层是独立性,主要是说学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一个独立的物质实体。

•第二层是选择性,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可以在多种目标、多种活动中进行抉择的能力。•第四个层次是创造性,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经常可以超越教师的认识,超越时代的认识与实践局限,第三层次是调控性,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整和控制。

•科学的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这是主体性的最高的表现。

(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1、关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的争论

•“教师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

我们的观点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教育认识的客体

•作为教育认识的客体,学生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需要得到教师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将一定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求,将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第一,学生能对教育影响进行取舍。

•第二,学生能对教育活动做出主体参与与否的决定。

•第三,学生能改造自己周围的教育环境.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类型

(一)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 ••首先,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上。•其次,体现在组织和被组织的关系上。

•最后,还体现在平等的对话的关系和交往上。

(二)师生之间的心理交往关系 •

1、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

2、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三)师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

•师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又被称为非正式交往,他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关系。在师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中,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规章制度的约束。

(四)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

•第一,师生之间存在代际关系。•第二,师生之间存在政治关系。•第三,师生之间存在文化授受关系。•第四,师生之间存在道德关系。•第五,师生之间存在法律关系。

二、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辩证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在角色上是相互依存的

•二)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三)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表现为一种平等互尊的关系 •

(四)教师与学生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民主合作关系 •

(五)教师与学生在心理情感关系上表现为互容互信的关系 •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及其建构•

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在教育活动中,要把他人看作主体,而不要看作客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视界,在各自的视界中进行观点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从而达到相互理解,其目的是建构一种新的师生对话与交往的关系,其实质是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优化。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真诚相待 •

4、教学相长

(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

•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⑵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在课外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⑶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方法•

德育

第七节 德育模式

•当今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社会行动模式、社会学习模式、体谅模式、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

一、国外几种德育模式简介

(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有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前者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建设上,后者的贡献还体现在从实践上还提出了一种可以操作的德育模式。

•道德认知发展学说认为,人的道德性发展是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它强调道德判断、自律(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等心理成分的作用。

1、道德教育论•

(1)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2)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从发展的眼光看,个体道德判断的成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发展的结果。•

2、科尔伯格关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建议 •

(1)道德讨论法(新苏格拉底法)-----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所谓道德两难(moral dilemma),指的是同时涉及良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问题。

•它可以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可以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可以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公正团体法------重建学校的道德环境。

•科尔伯格梦想着能够创造一种鼓励青少年同辈团体在各自水平上根据公平或公正的理想选择生活的学校环境或气氛,这意味着要创立一种新的成人和青少年的关系。•基于以上原则所建立的公正团体实际上是一个充满民主的道德气氛、由大家共同管理的场所。总之科尔伯格反对传统道德教育那种“美德袋”式的品德教育方法,认为将预定的品格通过无生气的方式灌输给学生是错误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此外还有不少人批评这个模式忽视道德发展中的情感因素。

此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多可能的借鉴作用

•第一,科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6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国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说是可信的。可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第二,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我们应遵循发展性原则,探索德育的多种模式。•第三,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输道德知识方面颇有心得,但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道德理性得到弘扬和发展的人,他具有一定的道德敏感性,能够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来进行道德判断,作出道德决定并付诸行动,可以提供给我们有益的借鉴。在道德实践中,应该把受教育者视为具有道德理性潜力的人。

(二)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也称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不同,体谅模式(the consideration model)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该模式有英国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费尔(P.McPhail)首创。

特点

1、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使猜疑、谨小慎微、提心吊胆、敌意和忧虑在个体生活中逐渐销声匿迹。

2、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在自己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人物怎样对待自己和他人习得各种道德价值观,通过接近体谅人的人而习得体谅人的品德。

3、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进行道德教育。

•评价

(1)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对改变我国目前道德教育教材存在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的现状有帮助。

•道德教育可以从实证研究出发,建立起关心他人、发展利他主义观念的理论基点,并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具体化。

(2)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主要在于它理论基础的薄弱,在阐述其理论观点时过多倾向于实证数据,缺乏深层次的理论论据,这样教师可能对课程的总的侧重点和方向把握不住,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因为理论单薄而不得要领。

教育目的及类型

一、教育目的的要素结构与相互关系

(一)教育目的的要素结构

•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说来,教育目的由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构成。一方面它表明教育应当把受教育者培养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另一方面,它表明教育所要培养的这种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在教育目的的两方面中,后者是教育目的的核心。

1、结构要素:德、智、体、美、技 •德育第一论的观点 •智育第一论的观点 •

2、各因素间的关系:

(1)它们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它们是一个整体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2)它们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的,在不同的组成部分中包含了相同的因素;(3)它们之间又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

二,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依据 ••

1、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

2、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

(二)人的依据 •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

2、人的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理论依据 ••作为一种主观思维的产物,教育目的既脱不开由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产生的社会对于某种利益的需要,也必然反映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们各自利益需要和价值追求,因此,任何教育目的观提出的背后,都必然隐含着某种社会理想,也一定离不开某些理论学说的支撑。例如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观就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的。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论

•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决定,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持这种理论的教育家有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他们的基本论点是: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教育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除此之外,教育没有其他目的。

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二)社会本位论

•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目的。这派理论主要以西方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社会学派”为代表。其代表人物为孔德、涂尔干等。

他们的主要观点是: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思考题•应怎样认识这两种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第四节 教育目的的实现

一、审视应试教育

(一)什么是应试教育?

1、概念:

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功能、甄别功能,是一种“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

2、应试教育现状

•日本高中流行一个说法:“四当五落”,意思是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就能考上大学(当:考上),要是睡五个小时,就要“落榜”了。日本学生的压力巨大,甚至从上小学、上幼儿园起,就开始上大量的课外辅导班,以进入名牌小学,名牌中学;而考高中的竞争激烈程度,甚至要超过考大学。•新加坡强调菁英主义,小学有“小学三年级分流考试”和“小学毕业离校考试”,考试成绩将决定学生进入什么中学和参加哪种课程。中学则划分普通课程和特选课程,成绩优异者安排接受特选课程攻读。分数划定了学生未来是菁英,还是将来被分发训练为技术工人的一般人。•韩国高考的录取比例大概在百分之五十左右。韩国人对于学历的看重不次于中国人,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们将来的人生方向。每年韩国高考—— “大学修业能力考试”举行当日,所有的公务员和私企员工的工作时间都将比平日推迟一小时,以减轻交通的拥挤状况,韩国的男女老少都会跑到学校门口以敲锣打鼓的方式为考生呐喊助威。•台湾初中为了得到重点高中高录取率而竞争巨大,为了准备“中考”,星期六,初三学生还要在校上一整天课。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利用晚上的时间,为学生找家教上补习课。而高中学生,更是有着学习到晚上十一点的“晚间自习和解惑”,还有高强度训练的“自强班”。台湾中小学生近视率世界排名第一。•

3、危害:

•束缚教育视野,抹杀学生兴趣。•弱化学生能力。•影响教育公平。•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局限学生思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加重教师工作负担。

(二)应试教育的基础

1、应试教育是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产物。

2、应试教育是当前我国生产力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

3、教育机会竞争激烈。

4、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

二、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1、素质:人的素质即人所谓本质、本性。既然人具有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因而人的素质包括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

2、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 •

1、以人为本 •

2、突出主体精神 •

3、面向全体 •

4、关注终身发展

(三)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1、根本目的做人、成才

2、任务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

(四)素质教育的存在基础

•首先是现实中人的异化与片面化庠人的完善与全面发展的转变。•其次,是对应试教育消极后果的进行纠偏。•最后,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五)素质教育与全面教育•

1、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或途径。••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或落实。

(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辨析•思考题:对素质教育有的人赞同,有的人反对,对应试教育也是同样的情况。结合教育现实,怎样辨证低看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的状况

•(五)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借鉴外国学制的经验。

(六)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受到文化的影响。•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一)双轨学制

•双轨学制是欧洲18、19世纪形成的一种学制:一轨是供贵族、地主等有闲阶级享用的学校,其发展是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 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其发展是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

(二)单轨学制• 单轨学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体制,其结构是: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入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纳。单轨学制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它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三)分支型学制•苏联型学制不属于欧洲双轨学制,它和美国的单轨学制也有区别。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一)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的衔接(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五)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内容之一是要求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普及义务教育是指普及初中、小学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质。•就全国而言,实施义务教育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地区:

•第一类地区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要求在1990年左右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第二类地区是经济文化中等发展达程度地区,要求在1990年左右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在1995年左右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第三类地区是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争取在本世纪末大体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五、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二)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三)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五)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第四篇:《当代教育学》读后感

用教育新理念武装自己

《当代教育学》读后感

阅读完《当代教育学》一书后,我从中受益匪浅,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启发,真正觉得如果老师把认真准备的课堂付诸实施,把所学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理论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与学习风格,注重学生的道德、品德与德育,这样才能迅速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真正做到实现21世纪的教育理想。

一、课堂目标要明确。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所说的,教学是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来武装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组织学生积极活动,以实现教育目标。那么我们老师怎样才能做到呢?

上课前我觉得作为老师首先要明白一堂课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学生应该有怎样的态度,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活动都应该围绕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展开、进行,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学习的规律从而达到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老师上课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努力程度、学习方法以及行为倾向等等,对学生因材施教,把对优等生的培养与对后进生的帮助有机结合,使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课堂重点要突出。

课堂教学内容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中国式教育强调的是以书本知识为主、以讲授间接经验为主、课程的规范程度较高,习惯以教科书为课程的范本。那么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能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有时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有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说,而对书本中的重点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教学,对重点要尽量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课堂内容要正确。

课堂内容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纠正,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往往是崇高的、万能的,他们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待学生的疑问应持谦虚、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轻易作出没有把握的回答。

四、教学方法要得当。

《当代教育学》一书中向我们介绍了讲授法、图例讲解法等等,而教学方法要得当就应当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作为老师就要善于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创造性的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并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内,只要教师上课运用的方法是与教学情境相适合,就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譬如,对没有定性的有争议的问题,与其用讲授法,不如采用小组讨论法;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状,采用讲述来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观,等等,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老师和学生的沟通方式多了起来,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相对来说就多了起来,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也就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五、课堂组织要严密。

老师在课堂中要收获好的效果,就要注重严密的课堂组织。老师要做到课堂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整堂课的节奏要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速度自然,课堂秩序好。教师拥有一定的组织才干,就能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做到组织严密,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六、课后要及时反思。

《当代教育学》一书中介绍教学反思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老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对于一堂课,我们应该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进行及时的反思,通过教学反思可以直接推动教师主动学习教学的相关知识,不断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从而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

作为教师,把审视的目光投向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心中就开始了对旧的教学理念和行为的扬弃,不仅对自己还是学生都是一种超越与发展,更是教师日渐成熟的标志。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我们要把课堂塑造成犹如艺术创造的精品,那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有意识地长期追求和探索,才能成为教育新理念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第五篇: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教育学)

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

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

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出现了许多平行性分支学科和交叉性分支学科,构成了以普通教育学为基础,以分支学科为支持的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

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出现了许多影响广泛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指导意义 的教育理论。如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 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1)学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为教育实践都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实效性,(2)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反思,他们通过行动研究,将教育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教育理论。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答:

1、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想获得个人发展,取得组织的成功,赢得国家的强大,归根到底要靠人的素质,而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2)实施素质教育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

2、要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行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这是由政府行为的性质、作用和政府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决定的。(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3、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改革内部管理机制。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校长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3)改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素质教育的几个误区。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和发展的基础,每个学生只有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教育,才算是接受了好的教育,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就有的发展,社会也得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这决定了一方面学生必须学习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还应该学习选修课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独特的个性。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学生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这是对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主动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

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塑造都、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的误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的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这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整天打打闹闹、蹦蹦跳跳、整天快快乐乐、随心所欲,必然会影响升学率。这种观点的形成在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地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答: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它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表现为新技术的发明及新思想的产生,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面对多样的、多变的世界,任何一个人、一种职业、一个社会都缺少不了创新能力。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试教育不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牺牲多数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是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 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在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形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过程的机会均等。答: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是学校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大家都能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

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教师都

能意识到应努力为班内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均等的学习机会,然而在实践中却难以做到。(1)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优点是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班级授课制也有明显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既定的制度、规范、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难以适应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的变化,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探索和自主学习;尤其突出的缺点是难以因材施教,因为其他教学面向全班学生,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形成和特长发展。(2)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教学和个别指导等形式来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陷。①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会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实现课堂教学公平②压缩集体教学时间,重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照成学生的个体差异③增添辅导老师,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同伴互助如按能力与兴趣分组,各组间公平竞赛合理比较,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等等。(3)总之,在班级授课制的现状下,教师要尽可能地使教学更符合每个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促进教学过程的机会均等,实现因材施教。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答: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五育”的相对独立性。“五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1)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3)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 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4)美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五育”之间的联系。“五育”的联系表现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与统帅作用。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智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3)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体质,发展运动技能。体育可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质和充沛的精力,也可以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德,还可以塑造健美体态和美好心灵。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4)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养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形成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养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至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5)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形成劳动情感、态度和习惯,掌握基本生产技术和技能。劳动技术教育实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它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下载当代教育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教育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教育学》2010复习题八套题(大全)

    1、 更多精彩内容 请登录http://www.xiexiebang.com/ganquan263 2、 教育学是研究( )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3、 教育现象包括( )和( )(教育社会现象、认识现象) 4、 教育的......

    当代教育学学习笔记(第1章)

    当代教育学学习笔记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第1节教育的发展 1.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考研知识要点

    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1951年的学制: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该学制强调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权利,体现了教育为工农服......

    当代教育学[第十章当代学校德育]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汇编)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第十章当代学校德育 一、道德、品德与教育 1.道德与德育 道德特点与德育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

    当代教育学[第五章教师与学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

    教育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近年来,益阳桃江县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牢固确立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坚持“大改善、大提高......

    教育学

    正确教育理念的缺失——走进影片《小孩不笨》 看完了影片《小孩不笨》后,百感交集。影片中很多镜头都是很滑稽搞笑的,但更多的是反映了教育这一链条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这一个......

    教育学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学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但在人们传统的思维中,教育学原理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去学校做老师,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