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童年期儿童阅读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童年期兒童閱讀教育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湖北省襄樊市少年兒童圖書館王冬秀黃雪松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童年期兒童的閱讀教育活動現狀、特點及方法,強調兒童圖書館抓閱讀教育活動應講實效,重點應抓兒童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方法的培養。
關鍵字童年期兒童閱讀教育閱讀活動
去年,我們曾撰寫過一篇論文《早期閱讀教育與兒童圖書館》,文中重點論述了兒童圖書館對六歲前幼兒的早期閱讀教育問題。今天我們想繼續就閱讀教育的課題,結合近年來的調查實踐,進一步探討兒童圖書館與童年期兒童閱讀教育活動的現狀、特點及方法。下面分別從三個方面來論述:
1閱讀教育活動現狀
1.1 閱讀教育活動的背景
主要是研究分析閱讀服務物件的學習生活現狀,瞭解他們現在正在做什麽,以便更好地爲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有效的閱讀教育服務。
童年期兒童的學習生活現狀。童年期兒童,即指6—12歲學齡初期兒童。按照我國九年義務教育法規定,這類兒童百分之百應在小學校裏讀書。處在小學階段的兒童,他們開始由家庭教育、幼稚教育跨入學校學齡初期教育;他們愉快地告別了“小皇帝”般的幼兒時代,小小年紀逐步扛起了應試教育的沈重負擔,書包一天天在增重,作業一天天在增多;他們爲了完成學習任務,每天起早貪黑很少睡足十小時。他們父母盼子成龍,每天的情緒都在隨著孩子的學習成績變化。難怪有人作過調查:六歲前的孩子你最喜歡誰,大多數孩子的回答是爸爸媽媽。可是上了小學後再問這個問題,孩子們的回答卻令人吃驚,大多數孩子最煩最恨的是爸爸媽媽。這一喜一恨說明了什麽?說明孩子的學習壓力太大了!老師在學校施加壓力,回到家裏還要成天聽父母嘮叨,有的甚至打罵,逼得孩子有家不想回。有的家庭清規戒律特別多,如課外時間不許看電視,不許看課外書籍,不許和小朋友玩耍,一放學趕緊回家等等,唯一特許的是:寫作業、看課本以內的書,復習功課。儘管近年來,我們的黨和國家非常重視教育改革,制定並推出了一系列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政策和舉措,但在具體實施中,全國各地在不同層度上仍受高考指揮棒搖控,學生們上課時作業雖然減少了,可課外練習特別多。總之,學習,學習,再學習;提高,提高,再提高。這就是我國小學階段兒童的學習生活現狀。
1.2閱讀教育活動實踐
面對以上童年期兒童的客觀現狀,兒童圖書館作爲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如何擠進學校,幫助小學生減負?發揮社會教育的職能作用,以書育人,主動爲童年期兒童提供閱讀教育服務?近二十年來,兒童圖書館在閱讀教育活動實踐中,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2.1 堅持舉辦了紅領巾讀書讀報活動。
全國各地少兒圖書館在組織閱讀活動中,主動與當地教育部門及其他少兒教育工作部門聯繫,聯合開展了近二十年的紅領巾讀書讀報活動,每年共推薦了上萬種優秀少兒讀
1物,指導少年兒童讀好書。每次的閱讀主題大都圍繞少兒德育教育進行。重點教育少年兒童從小熱愛党,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學習,長大報效祖國。通過組織閱讀活動,從兒童們的讀書體會及言行中,我們看到了他們取得的讀書收穫,同時也發現了他們的閱讀情趣。
1.2.2 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讀書競賽活動。
競賽的目的不是給孩子增添新的負擔,而是增加樂趣,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閱讀興趣。二十年來,全國各地少兒圖書館主要開展了讀書徵文、故事大王演講、書畫、科普小製作、讀書知識等多種形式的競賽活動,並在競賽活動中培養兒童的自我表現意識。例如:湖北襄樊市少年兒童圖書館在舉辦讀書徵文競賽活動時,要求同學們閱讀推薦讀物,寫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讀書心得,自覺讀自願寫,讓小學生們讀得輕鬆愉快。對寫得好的感文,不僅通報表彰、頒發獎品證書,而且還請獲獎小朋友在表彰會上朗誦自己的小作品,充分展現小同學的思想火花、演講才能和寫作水平。每次臺上的小朋友演講得有聲有色,台下的領導和輔導過他們的老師邊聽邊贊,在場的同學們也不知不覺地被演講所感動。這樣的讀書競賽表彰會是閱讀教育的較好形式,不僅同學們樂意參加,而且還吸引了不少家長用照像機把孩子獲獎的場面留下。
1.2.3 進行了多種類型的閱讀教育培訓。
一是舉辦小讀者閱讀寫作培訓班。把小同學們請到圖書館裏來,進行閱讀寫作輔導,這是兒童圖書館的特色服務。很受學生家長歡迎。正如湖北宜昌市圖書館少兒部的丁老師所說:“多年的辦班實踐,家長們喜歡把孩子送到圖書館裏來培訓,我們講的閱讀輔導課,小同學們也很容易接受,通過舉辦閱讀寫作培訓班,確實培養了兒童們的閱讀興趣,提高了寫作水平”。
二是主動參與學校少先隊的大隊主題會。向全體少先隊員進行閱讀教育,這也是全國各地兒童圖書館的特色做法。例如:湖北襄樊市少兒圖書館經常深入學校宣講書籍對人類産生的進步作用;宣傳兒童圖書館的閱讀服務工作;真誠地邀請小同學們來圖書館閱讀。三是經常舉辦讀書心得交流會。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前夕,也是對小朋友進行閱讀教育的好時機。不少兒童圖書館在慶祝節日的同時,通過電話把經常來館借書的小讀者請到圖書館裏來,由電視臺的叔叔阿姨向他們採訪閱讀體會;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也分別向他們講授閱讀知識,引導他們參觀兒童圖書館,讓他們全面瞭解圖書館,以便更好地利用圖書館。交流會上,不少兒童圖書館還爲小讀者們頒發了閱讀紀念品。
在以上閱讀教育活動實踐中,兒童圖書館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一定的社會成效,但從根本上還未真正把所有受教育的兒童吸引到圖書館裏來,把閱讀課外書籍當作學習生活之必需。因此,我們還需重點研究兒童閱讀教育的特點、目的及方法,全力開發兒童圖書館對童年期兒童的閱讀教育職能。
2閱讀教育活動特點
2.1 童年期兒童閱讀特點
爲了瞭解現代兒童的閱讀特點,去年十月我們對襄樊市區三所小學的部分小學生進行了問卷閱讀調查。
一是從閱讀的年齡特點上進行調查:你從什麽時候開始閱讀課外書籍?(有138名同學參加答卷)
調查說明,兒童4—8歲對課外讀物有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個時候是養成閱讀習慣的關
鍵時期,如果錯過了這個良機,今後年齡越大,好的閱讀習慣培養起來就越困難。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有32%的兒童對 科普科幻讀物感興趣,57%的 兒童對童話故事、神話類讀物有偏愛,8%的兒童對語文類讀物有興趣,這說明童年期兒童最喜愛閱讀童話故事、神話類讀物。其次是:科普科幻類作品。再次才是其他類。
調查說明,書中人物對童年期兒童的影響較大,這個時候的兒童已經能夠拿書中的人物與自己比較,有自己心中的偶像。在調查中,兒童們特別喜歡保爾·柯察金的不被困難所壓倒的精神,喜歡諸葛亮的智慧,喜歡孫悟空的勇敢,白雪公主的美麗善良,機器貓的機智聰明。
四是從閱讀時間上進行調查:你每天是否能堅持半小時以上的閱讀時間(有318人答調查說明,童年期兒童是喜歡課外閱讀的,他們非常期望每天能保證半小時以上的課外閱讀時間。
歸納以上四方面的問卷調查,我們可以看出童年期兒童的閱讀特點:一是很早就喜歡閱讀課外書籍;二是有明確的閱讀傾向,喜歡閱讀科普科幻、故事、童話、神話類讀物;三是已經開始從書中尋找醜、惡、美、善人物,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四是期盼每天能保證半小時以上課外閱讀時間。
2.2 組織閱讀教育活動的特點
在童年期兒童中組織閱讀教育活動,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2.2.1 閱讀教育活動必須爭取教育部門的重視支援。
這是小學階段組織閱讀教育活動的首要特點。如前所述,現在的學齡初期兒童猶如處在封閉的鳥籠裏,想把他們引飛起來,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兒童圖書館想在小學生上學的時候利用課餘時間開展紅領巾讀書讀報活動,當地教育部門是很難同意的,即使非
要搞,也只能放在寒暑假中進行。還有的學校,限制甚至禁止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如果我們不首先用大量的閱讀教育資訊打動教育者的心,不首先解放他們的思想,提高他們對閱讀教育活動的認識,那麽對童年期兒童的閱讀教育活動,只能是空洞缺少實效的活動,這樣的閱讀活動是很難堅持下去的。因此,我們說爭取教育部門的理解重視是組織閱讀教育活動的關鍵。
2.2.2 閱讀教育活動必須圍繞兒童的閱讀特點進行。
過去,我們組織過許多少兒閱讀活動,現在細想起來,實效不是很大。只算是轟轟烈烈營造了個閱讀聲勢。今後要使我們的兒童閱讀活動持久的開展下去,必須緊緊圍繞兒童的閱讀特點進行。要依據兒童的閱讀需求特點,結合他們的學習生活,推薦一些通俗易懂的兒童教育讀物,讓他們在閱讀中找答案,解決一些他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問題。讓他們嘗到閱讀的甜頭,他們才會真正把課外書籍當作自己學習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堅持課外閱讀,真正促進了兒童素質的全面發展,那時,有誰還會出來反對兒童們閱讀課外書籍呢?因此,組織閱讀教育活動應該講求實效。組織閱讀教育活動的主題應緊貼兒童的閱讀學習生活才會收到大的實效。
2.2.3 閱讀教育活動的目的必須簡單具體可行。
抽象的活動目的,兒童們很難理解接受,只有具體的活動目的才會真正吸引兒童。那麽,在學齡初期兒童中,開展閱讀教育活動的具體目的是什麽呢?近日,我們思考了許多,歸納起來應該是12個字:即“培養興趣”、“養成習慣”、“學會方法”。具體目的是爲了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培養兒童的良好閱讀習慣,教兒童使用有效的閱讀方法,這樣的活動目的,兒童們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具體。如果我們通過組織閱讀教育活動,在兒童的學齡初期,真正實現了這些具體的閱讀目的,今後將對兒童的成長——終身有益。
2.2.4 閱讀教育活動形式必須生動活潑有趣。
進入學齡初期的兒童有較強的摹仿能力。他們閱讀了喜愛的讀物後,都希望馬上摹仿、表演、實驗。所以,爲他們開展閱讀教育活動,應以“用口說”、“動手做”的活動形式爲主。“用口說”的活動形式主要有:猜謎語、故事演講、作品朗誦、開閱讀交流會等;“動手做”的活動形式主要有:寫讀後感、拼圖小製作、摹仿表演、科學小實驗等。通過這些生動活潑有趣的閱讀教育活動,進一步激發兒童的閱讀熱情,達到閱讀教育的目的。
3閱讀教育活動方法
好的閱讀方法都是圍繞閱讀教育活動的目的進行。因此,兒童圖書館應從三個方面引導兒童閱讀。
3.1 閱讀興趣的培養
培養兒童閱讀興趣的方法主要有閱讀提引法和摹仿驗證法:
3.1.1 閱讀提引法:就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將書中的圖片或文字內容進行精彩提示後,讓參加閱讀活動的物件看圖編故事或接著書中故事急切地讀下去,看結果究竟如何。古往今來,有不少中外名家就是在這種方法培育下對閱讀産生濃厚興趣的。例如:中國兒童大作家冰心同志,在回憶童年讀書時曾說:我是7歲開始自己讀“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國演義》。因爲那時我的舅父每晚給我們表兄妹講一段“三國演義”,當我們聽得津津有味時,我的舅父就停下來幹公事去了。我只好帶著對故事下文的無限懸念,咬著牙硬著頭皮拿起這本《三國演義》一知半解地讀了下去。就是這個“無限懸念”迫使冰心同志從此對書産生了興趣,到老,冰心同志感慨地說:我永遠感到讀書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樂。一輩子叫人愛書,這就是閱讀提引法給人帶來的實效。兒童圖書館應吸取並推廣這種方法,經常開展看圖編故事的徵文表演活動,定期舉辦兒童閱讀興趣培訓班,激發兒童的閱讀熱情,使兒童從小就對閱讀發生興趣,因爲“興趣出勤奮,勤奮出天才”(郭沫若)有了興趣,兒童們就會更加勤奮地閱讀。
3.1.2 摹仿驗證法:就是依據書中感興趣的內容,照著書上說的做,檢驗是不是有同樣的結果。這種方法很適合學齡初期兒童的閱讀特點,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平時看到什麽,就想摹仿,對感興趣的內容更想實驗。如世界大科學家愛迪生小時候就是這樣,當他閱讀《派克科學讀本》一書後,書中凡是能讀懂的地方,他總要進行驗證。有一回,他讀了佛蘭克林關於“毛皮摩擦能生電”的論述,急忙抓來兩隻貓做實驗:他把貓尾巴拴上導線,然後在貓背上用力摩擦,看是否能生電。愛迪生從小就是憑著這個摹仿驗證法逐步對閱讀科普書籍感興趣的,以至後來,他成爲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摹仿驗證法可以使閱讀者進一步明白書中的道理。兒童圖書館在運用這個方法組織兒童閱讀活動時,可在兒童閱讀實驗的基礎上,要求他們撰寫摹仿實驗的觀察報告,將說、做、寫融爲一體,讓兒童直接體驗自己的實驗成果,使他們更加熱愛讀書,正如美國一位懂教育的母親所說:閱讀是孩子們探究未知世界的基本工具,只要孩子對未知的世界感興趣,他就一定會主動去掌握這一工具的!
3.2 閱讀習慣的養成閱讀習慣的培養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訓練。習慣不是說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這種訓練要反復、嚴格,要有具體的目標,要講求實效。閱讀訓練的最佳場所,我們說幼兒期兒童主要在家庭和幼稚園,那麽童年期兒童的閱讀習慣訓練主要應在學校,其次才是家庭。因此,兒童圖書館對童年期兒童的閱讀習慣培養工作也應跟蹤服務到學校和家庭,這種跟蹤服務方式主要有編印資訊資料、上門輔導和開展閱讀習慣競賽活動。
編印資訊資料,主要是收集介紹國內外好的閱讀方法、典型經驗、推薦閱讀優秀書目,把正確的閱讀方法及時傳送到兒童手中,從理論上指導兒童按正確的閱讀方式培養好習慣。如果在這個年齡段還未及時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到了中學培養就很難了。
上門輔導,主動爲兒童傳授正確地閱讀習慣,這種輔導可分集體授課輔導和個別座談指導。兒童圖書館還可定期深入重點學校班級,同學校領導和老師共同商討兒童閱讀習慣的培養計劃,並共同實施完成。
開展閱讀習慣競賽活動,競賽的目的是表揚好習慣,激勵好習慣,過去兒童圖書館在這方面開展的活動少。今後在組織閱讀教育活動中,我們應把兒童的好習慣培養當作一項重要工作抓,對館內的小讀者也要經常開展閱讀習慣訓練。
對閱讀習慣的訓練內容,應該是廣泛、具體的。只要與兒童閱讀有關的、適合兒童閱讀興趣發展的好做法,我們都必須進行強化訓練。開始可從閱讀姿式上訓練;第二步從閱讀內容上訓練;第三步從閱讀時間上訓練;第四步從閱讀思索上訓練。
這種“閱讀習慣”訓練,一要靠自我訓練,自己自覺地按照正確的閱讀方式進行訓練,自己對自己從嚴要求,強化習慣的養成。二要靠老師和家長的提醒和鼓勵,三是要靠兒童圖書館的跟蹤閱讀服務輔導。
3.3 閱讀方法的培養
要讓所有的童年期兒童都學會閱讀。這在資訊和科技高度發達的美國社會,早已成爲國家教育改革的明確目標:要讓8歲以上的所有兒童都能閱讀。怎樣才能實現這個目標?這裏就涉及到一個閱讀方法的培養問題。怎樣引導兒童從小學會閱讀?重點應從以下幾方面引導:
3.3.1 讓兒童學會選讀。讓兒童自由的選擇閱讀,前提是書櫃或書架上的所有讀物應是有利兒童健康成長的。讓兒童在書的海洋中尋求自己感興趣的未知世界,找到最適合的讀物。當他們對某方面的科學知識産生興趣時,兒童圖書館就應主動幫助兒童推薦閱讀,讓兒童由淺入深的讀下去。這種閱讀方法,有利於兒童的個性創新發展。這是兒童圖書館今後組織閱讀教育活動的發展方向。
3.3.2 讓兒童學會檢索。學會檢索等於給兒童一把開啓知識大門的鑰匙。兒童圖書館應堅持對館內小讀者進行閱讀檢索知識培訓。定期到學校,爲小學老師和學齡初期兒童傳授圖書檢索知識,重點輔導兒童怎樣利用圖書館和利用工具書解決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3.3.3 讓兒童學會思考。閱讀是基礎,思考是成功之源。只有學會思考的人,他一生的智慧才華才能像山中的源泉那樣源源不斷的湧出。同此,兒童圖書館在組織閱讀教育活動時,應多開展一些引導兒童思考的活動,如閱讀主題討論會;故事續編徵文賽;科學小製作等,讓兒童們在活動中,不斷開動小腦筋,逐步增強他們的閱讀思考能力。
總而言之,我們分析思考童年期兒童閱讀教育活動,目的是想引導兒童圖書館從過去的閱讀活動成果中走出,向現代兒童走近,讓我們的閱讀教育活動緊貼兒童們的現實生活,使所有的兒童都能養成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進一步促進兒童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魏春利.學習與成才的訣竅,1999.9熊鍾琪.少兒圖書館理論與實踐,1996.33 孫雲曉.少年兒童研究,2002.1作者簡介:
王冬秀1954年生,,湖北襄樊市少年兒童圖書館付書記、付館長、付研究館員,1983年5月武大圖書館學系函授專修科畢業,2001年6月湖北大學成人自考秘書學本科畢業,先後撰寫論文十餘篇,其中有6篇獲全國及中西南少圖年會論文獎,2篇發表。對兒童閱讀課題感興趣。通信地址:湖北襄樊市郵編:441021
黃雪松1969年生,湖北襄樊市少年兒童圖書館輔導部主任,助理館員。通信地址:同上。
第二篇:留守儿童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留守儿童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一方面他们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他们也造就了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市妇联近期对市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结果与我们的思考建议提供给读者,特别是从事青少年工作、德育工作的部门和同仁参考。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了两种问卷,分别针对留守儿童及其临时监护人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各110份),回收问卷20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5%。调查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在校学生及其临时监护人,学生年龄分布在7-18岁之间。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整体良好。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时,通常将其子女交由他人监护。调查数据显示,有69.2%的留守儿童与其爷爷奶奶共同生活,17.3%的留守儿童与其外公外婆共同生活,5.8%的留守儿童住在伯伯家,2.9%的留守儿童住在叔叔家,4.8%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共同生活(多是亲戚)。从留守儿童被监护的角度来看,86.5%的留守儿童都属于隔代监护,这也说明了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出之前都希望孩子得到较好的照顾。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人能够尽心的照顾好孩子,绝大多
数的监护人都认为照顾好孩子就要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品德行为都要好。但临时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绝大多数在文化层次上都属于文盲、半文盲,因此,对孩子的学习辅导等问题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大部分留守儿童能够体谅家人,自我要求严格,积极进取。留守儿童大多比较懂事,能够体谅大人,帮助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调查数据显示有66.3%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之外经常做家务(如扫地、做饭、洗碗等)。同时多数留守儿童能够比较合理地分配时间,不需临时监护人过多的监管。如在回答“你在节假日会自己安排时间学习吗”问题时:“不安排”的仅占9.6%;“只安排做作业的时间”占38.5%;“安排时间写作业,还学习其他知识”的占51.9%。通常儿童都比较喜欢看电视,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的情况下没有表现出过分的迷恋电视,说明他们已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如他们对“平时一天大概要看几小时的电视”的回答是:“不看电视”的占9.6%;“一个小时以内”的占54.8%;“一到三个小时”的占27.9%;“三个小时以上”的仅占7.7%。对“家里有人监管你看电视吗”的回答是:“每次看都有人管”的占18.3%;“经常管”的占24%;“不常管”的占52.9%;“从来都不管”的占4.8%。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似乎使他们更多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他们在学习上并不弱与其他的儿童,相反却更加的刻苦。在回答“你觉得你的成绩在班里是什么水平”时:认为优异的有7.7%;良好的有34.6%;中等的有46.2%;较差的有10.6%;差的只有0.9%。由此可见,成绩差的留守儿童只是少部
分,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积极要求进步的。
二、主要问题
1、缺乏沟通。
(1)亲子间的沟通。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父母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大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休息时间很短。因此很难抽空回家看望子女,主要采用电话和子女联系,所谈论的话题除了成绩就是听不听话,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及思想道德状况却并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调查显示有65.4%的家长在和孩子联系时谈得最多的是“学习情况”,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有时甚至显得非常逆反,容易接受社会的亚文化和反文化,很容易染上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惯和行为。
(2)临时监护人和留守儿童间的沟通。临时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情况爱莫能助,不能帮助孩子解决他们学习以及心理上的一些问题。祖孙间的代沟使他们几乎没有过倾心的交流,调查显示只有2.9%的孩子愿意和临时监护人讲心理话。这个数据让人感到十分震惊,临时监护人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孩子心里有话却不愿意对他们说,这时候孩子们最需要的是父母,但他们却不在身边,而父母又根本没有意识到此刻的孩子最想得到的是他们的关爱。虽然临时监护人对孩子也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但他们无微不至的爱毕竟代替不了父母的关爱。
(3)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老师和学生不只是课堂上需要沟通和交流,课下也需要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但据调查来看,却并非
如此。很多学生都是比较惧怕老师的,和老师单独相处时总是显得紧张、忧虑、焦躁和不安,一般不会主动要求和老师去进行交流。而老师由于本身课业负担比较重,加上班上的学生又比较多,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得到他们的细致地关爱。
(4)老师和家长、临时监护人之间的沟通。孩子的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它还需要老师、家长以及临时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从多发面了解和关注孩子,使孩子得到更好地发展。但据调查发现他们之间的交流甚少,有相当多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老师姓什么,更别说和老师一起来探讨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了,而老师也很少去家访。那么“家长会”--这一实现他们沟通交流的主要桥梁情况又如何呢?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学校没开过家长会的占36.5%,而参加过家长会的只占31.7%,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家长、临时监护人都没和老师交流过。
2、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不够高。
(1)家长。家长既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影响极深。就调查结果来看,尽管留守儿童的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他们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还是很传统,完全不能适应孩子的发展。部分家长从自己外出务工的经历中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拼命地赚钱,忽视了亲子间的交流,对孩子的思想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低,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某某人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更何况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读书在他们看来是“没用的”,还不如早点让孩子打工赚钱。
(2)临时监护人。留守儿童的家长外出后,临时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由于大部分的监护人是文盲、半文盲,所以他们没有什么有效的教育方法。据调查只有24%的临时监护人觉得自己的教育管用,对孩子犯了错误多是打骂一顿或者根本不管。临时监护人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通过多种方式来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但比较遗憾的是这类家庭教育的活动开展的较少,而且形式比较单一,不易于普通的家长去消化吸收。
(3)老师。尽管老师的受教育程度要远高于前面两者,但老师的素质还不够全面,例如在儿童的心理出现波动时,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帮助孩子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当然我们并不能要求每个老师都象心理咨询师那样专业,但至少也该了解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和技巧,才能帮助孩子走出心理的困惑和误区。
三、对策与思考
1.学校教育的范围要延伸,让学生时刻能感受到的爱的存在。首先,老师要多主动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给他们一些关怀和爱护,用爱来填补孩子父爱母爱的缺失。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兴趣小组,使他们在集体中得到关心和温暖。
其次,学校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医生,同时每个老师都应懂得最基本的心理咨询。孩子在遇到困惑时能够向他们倾诉,并帮助孩子
排忧解难。
第三,班主任老师应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与交流。不仅可以就孩子的教育话题进行探讨,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等情况。
第四,要多进行家访,尤其是“问题儿童”。要经常到留守儿童的家中走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等,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2.家庭教育要进一步普及和深化。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监护人的教育观念陈旧,远不能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更多的家长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以帮助监护人更新教育理念。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素质的基地,能够帮助监护人学会与孩子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指导监护人如何配合好学校共同教育孩子。同时妇联组织和文教部门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在广大家长中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的观念,诸如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竞赛、邀请专家观看教育题材的录像和电影、免费发些教育类的书籍等。
总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家庭的关爱,还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爱。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思考
余干县梅溪中心小学—— 张再良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也是社会转型时期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落差的体现。然而,因制度、环境、条件等等的制约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重视与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父母“关爱缺失”而导致品德危机。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意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犯罪的深渊。
2、“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的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孤僻内向、冷漠且缺乏自信,心胸偏狭,生活中乱攀比,好逸恶劳等。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留守儿童过早过多的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
3、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应对策略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影响)、政府管理、学校教育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十分庞大而繁杂的社会工程,应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政府要着力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给予有关政策支持和正确导向。有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和社会保障机制,夫妻双方(或一方)有相对稳定收入的民工的子女可随其就地入学接受教育,这样,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就不再存在留守儿童的问题了。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还在不断的努力中。目前已经有一些城市为农民工子女随其就地入学开了绿灯,使这些随行儿童和城市孩子一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其次,要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并引导他们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长对于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用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以及发达地区之所以发达、落后地区之所以落后的原因等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无疑是一本鲜活的教材。从这个角度讲,这也是加深父母与子女间相互理解和联系的有效途径。
再次,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应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的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因此,学校教育尤为重要。作为学校,主要是加强管理、倾注关爱,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
(一)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
(二)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代管人及“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经济收入情况、重点是代管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和家长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三)定期召开家长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家长通过会议和活动,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经验。既增进了家校的联系、对共同教育对象的了解,又形成了教育合力。
(四)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制订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
1、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
2、利用节假日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3、定期家访,和监护人沟通交流,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4、尽可能设置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咨询档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排解学生的胸中块垒,让学生的烦恼忧愁烟消云散。
5、亲子间每月书信往来一次。学校要要求学生每月向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汇报这一个月学校和班级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生的重大事情,以及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家长通过阅读孩子的来信,可从字里行间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基本情况,还可以从中折射出孩子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品德修养如何。这既加强了亲子间的联系与沟通,又很好地向外宣传了学校。虽然现在的通讯技术发达,家长可以和子女用手机通话和短信联系,方便快捷,但书信交往沟通的作用是手机所代替不了的。
6、教师要当好留守学生的生活指导老师,对其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指导好学生如何管好钱、用好钱,做到勤俭节约,合理计划,有度开支。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共同努力,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第四篇:学习、实践与思考
学习、实践与思考
就“教师专业发展”,我一直都在思索着几个问题:
1、教师专业发展应从哪里出发?
2、教师专业发展应在哪里生根?
3、时下教育最缺什么样的人?教师专业发展最需要什么样的人?
一、从课堂出发。
课堂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师专业化发展始终要服务教学和育才这个主题,说具体点,就是专业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促成培养目标的实现。
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上的教师能力本位的发展,而是基于认知情境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它强调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反思,学校同事的合作与交流,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基于对学校现状的分析与诊断,从教师课堂这个出发点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与思考:
(一)现状分析 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处于中游状态,教师队伍的结构较为合理,人才发展空间较宽。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虽然我校校园文化特色明显,初中标准化建设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相对于硬件建设的完善,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更为迫切,而教师队伍的现状也有令人堪忧之处:
劣势一:学校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能力问题——老教师多,面对新课程改革新理念严重匮乏,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
二是结构问题——富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部分学科尚无市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缺乏学科、专业带头人。
三是职称问题——中级职称教师相对数量少,影响了年青教师从教的积极性。
劣势二:影响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师教研能力相对薄弱。“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教师科研能力无法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需求。
二是区级骨干教师数量相对偏少,优质教师的缺乏正逐渐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因此,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营造良好氛围,建立保障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迅速提升迫在眉睫。三是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目前,虽然在逐步实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诸如“干好干坏一个样”、“论资排辈”等不良现象。
四是缺乏完整、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由于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培训缺乏严密、完整的培训体系,造成当前高职、骨干敦师和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信息社会化的素质和能力缺乏,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确定发展目标
基于我校教师现状,我们确定的发展总目标:创建有我校特色的自主发展的教师团队,营造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探索教师发展评价机制。促进教师迅速成长,造就一支会教学、会科研、善于学习的教师队伍,在规划期间培养一批水平较高的校、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
第一层次目标:通过讨论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记录教师专业发展历程、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以及校本研修等活动的开展,对教学能力不强的中青年教师,促其较快接受教育新理念,向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学习好经验,较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优秀的教师。
第二层次目标:对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老师,通过校本研修使其尽快更新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技能,促其成长为校、区级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第三层次目标:校、区级骨干教师,通过教学和课题研究实践、专家引领等,提高其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使他们成长为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
具体目标:每个教师要通过学习、进修、参加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及校本研修,诚品读书会等活动,实现知识更新、专业道德、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大大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实施策略
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和校本研修主渠道,围绕“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反思-指导”主流程,坚持以课改为核心,用课改的新思想、新要求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学习交流系统,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科研能力,实现教师专业的螺旋式发展,具体措施为:
(1)重文化:学校通过五年发展规划与行动纲领的制定,注重加强教师文化、课堂文化、教研文化的建设,在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中,升华教师的专业精神,在目标引领下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从而寻求办学的核心支撑力。
(2)督学习:全体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定期对规划内容进行自我诊断与评价。要树立“终身学习”、“全程学习”、“团体学习”的观念,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积极参加诚品读书会活动,读1本以上教育教学专著;跟踪阅读1—2本教育教学报刊杂志;积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摘抄或以其他方式搜集、整理一定数量的理论资料。
(3)抓备课:积极参加教研组集体备课,共享备课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教师合作平台,实现备课互助、资源共享。每月开展教师诚品读书活动,通过推荐书目、读书交流等,倡导教师多进图书馆、多读书、广读书,做读书笔记,充实更新备课资源。举办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以及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整合应用能力,拓展备课资源、创新备课手段。
(4)磨上课:借助区教育局“两个关注”活动的开展,对每位老师的常规课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指导。一是通过落实教学常规行动,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常规。二是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三是开展课堂技能竞赛活动(三优、五优),通过教师间互相听、评课,切磋课堂技艺,商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整体授课水平。
(5)促交流:建立新的听课制度。校级领导进行“指导性听课”,主要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作具体的指导;教务主任、教研组长进行“研究性听课”,主要是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进行研讨;教师间进行“互助性听课”,主要是教师间通过听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立足“听-说-评”活动,开展听课评课交流反馈制度。因为这些活动立足学校资源,直面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较真实和直观地反映教师的专业状态,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很有针对性、诊断性、启发性。利用一切可能机会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接触最前沿的教育教学资讯,了解名校的发展状况,吸收其学校成功的经验,从外部获取源源不断的信息,刺激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也为学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党员生活会、读书交流会;开展教育思想、方法和校本研修大讨论,通过相互交流、激烈的辩论,使教师在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实行教师结对活动,促进新老教师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6)倡反思: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起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制度。教师要以检查、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为手段,监控、诊断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淘汰不良的行为习惯,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以研究者的角色反观教学。写课后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通过反思使老师认识到自己日常教学的成功之处,增强自信;也让教师能及时总结发现教学的错误和败笔,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实践+反思”,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减少失误、专业不断成长。撰写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读书心得,教育故事等,开展评比,汇编交流。
(7)重指导:依托“江仲林工作室”,充分发挥知名教师的辐射作用。认真落实《台北路学校江仲林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强化措施,扎实开展,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并使其中一部分人脱颖而出,形成在市区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名师团队。
(四)实施步骤(略)
(五)机制保障(略)
(六)工作轨迹
这几年,在提高我校教师专业化的工作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并且根据我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措施,以促进我校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以点带面,促进发展
为了让教师们能够快速地成长起来,提高其专业技能,我校利用江中林老师的名师效应,率先成立了名师工作室,选出年轻的骨干教师作为名师工作室里的成员,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在一年的时间里,成长为了研究型的青年教师,他们的工作精神、工作方式与工作能力又逐渐在全校老师们中间形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全面地提高了我校教师们的教研能力。
另外,我校还建立了首席班主任工作室,使一批优秀的班主任代表得到了培训的机会,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使我校的德育工作更加地完善。通过骨干教师的培训,再让这批教师带动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实践,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以书为伴,全员读书
校园读书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研究方式,我校成立了“诚品”读书会,尽可能营造不懈学习、严谨讨论、和谐交流的读书氛围,将个人的学习纳入群体的研究过程,带动学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学校定期举行读书沙龙,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教师书吧为老师们提供了看书、借书的平台,还开辟学习栏目,定期展示教师的学习成果;围绕研究主题,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并进行文章推荐,“美文共赏”,使广大教师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内,吸收更多的新经验。现在,老师们养成了每月必读一本书的习惯。特别是教育方面的书,深受老师们的欢迎。精神上丰富了,教育理念更新了,老师们的教研水平自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
3、有效的教学指导
学校要想发展,教师的教学是关键,为此,我校实施了“八个一”工程,即研究一个课题、撰写一篇教学论文、设计一节优秀教案、上一堂高质量公开课、出一份标准模拟试卷、设计一份好作业、制作一个优质课件、接受一次业务能力测试。通过这样的活动,全校老师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将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我校还请了专家来校对骨干教师们的教学进行指导,然后带动全员的教学热情,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
除以上的几点以外,我校还建立了“心晴” 工作室,由心理健康教学的专职和兼职教师定期对教师心理把脉,准确把握教师的心理状态,提高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
(七)对课堂的反思:
1、谈到课堂无法逃避地就会与质量产生联系。
作为校长应如何引导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更科学合理地关注课堂教学质量建设?
(1)引导教师从十个方面进行课堂的“问课”:
一问教学结果:学生会不会?作业交不交?作业抄不抄?成绩好不好? 二问教学效率:师生累不累?时间长不长?作业多不多? 三问备课质量:理不理解课标?教材?学生? 四问教学艺术:
五问领导才能:听不听?服不服?爱不爱?追不追? 六问教材开发:有无自己开发的补充教材
七问三课表现:组内讨论课—校内研究课—校外展示课
八问基本建设:有无经典课例?参照性课件?基本题库?新老师有无蓝本?老教师有无风格?
九问双向构建:制度程序——行为改变
十问特色建设:有无优势学科?强势教师?攻关成果?普适性经验?
(2)引导教师从八个方面思考:怎样做最能让学生学得最好? ①、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②、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稳定的注意力、高效的记忆力、敏锐度洞察力、卓越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
③、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④、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⑤、不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⑥、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⑦、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⑧、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2、谈到课堂无法逃避地就会就会涉及到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校长为核心的团队是改革学校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学校就通过文化建设和机制建设促进教师从“专题研究,专业引领,同伴互动,实践反思”等四个维度推进有效课堂的建设。
(1)帮助教师从五个方面分析教学无效或低效的原因: ①学科的定位和价值的理解不够深入 ②学科知识面较窄,专业素养不够丰富
③观念陈旧,没有确立教学目的——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④教学方法呆板,没有在继承传统上有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⑤关爱每一个学生,悉心研究内驱力的并不高 建议:细心诊断课堂,形成归因分析。
(2)学校要从三个方面建立好课标准,引导改进,准确评价。好课的标准:从教学目标,教师教,学生学三方面评定 ①从教学目标而言——设定确切,达成度高 其
一、全面落实“三维”(学会,会学,乐学);
其二、以简驭繁,使学生易懂,易掌握,当场问题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其三、学生受益面大,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效率高。②从教师教而言——教师有效的主导性“教”是为了“学” 教学内容——准确,整合,本体 教学思路——清晰,凸现,合意 教学方法——激活,引导,相长 教学素养——思想、专业、教态
③从学生学而言——课堂教学气氛浓厚,体现学生主体性(3)帮助教师从五个方面提高课堂有效性:
①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精细化组织、问题化组织、操作化组织)②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力求三个发展:知识体系发展,认识规律发展,激发内驱力发展;
③积极推行多种教学方式、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有效性; ④“学导式”教学法;主体:学生自主学习主线:教师的启发 编制“学案”和“教案”
⑤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教学文化的熏陶
其一,制定各学科的学习规范要求:预习读书,听课记录,练习作业,订正改错,复习整理,规范写字,朗读习作等,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
其二、规范教师的教学习惯,以教师的教学规范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在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实践上生根。
就本质而言,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实践的价值追求有三方面: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这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指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学校应以校本开发与课程实践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平台,让教师在学校中、在具体的实践中生根,在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1、树立课程意识
教师专业发展从微观的角度来说,答案很简单,也很直接,它就是课程。说得更明确一些,也就是课程中学生感觉最吃力的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课程就是指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体验到的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每单元的内容、各种作业以及思想教育的内容。课程还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的计划、展示、成果、测试等。重点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所经历的事情,即教师讲授的要对学生进行测试的那些内容。
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说,课程涉及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
丰富性课程(健身、博知、怡情、励志、广行五类)发展性课程(学科知识竞赛、科技发明等)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是教师诊断问题、发现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的研究者。
2、树立课程即教师的意识
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者。这种教师角色,倘若对于理想与理论没有充分的了解,那么,这种转化就会有很大的落差。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抛开学校去谈教师的发展或成长,那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石和依托。“教师专业化”只能依靠“学习型组织”的专业对话、自主判断、行动研究、行动伦理来驱动。从现代经营主义思想来看,“所有教师都是管理者”。特别是从课堂教学层面看,教师理应成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和班级的管理者。
目前我们台北路学校作为全市的涉台教育基地之一,开发了涉台教育的校本教材--《“拥抱台湾”教育读本》,而正在开发的是以我校校训――“小信诚,大信立;人品真,学品优”为主要内容的“诚品”校本教材。
3、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①基于“教历”的教师发展
每个希望获得专业成长的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经历或历程作全面、真实的记录与分析,这就是教历研究。这种研究要求教师通过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自身实践进行有意识地、系统地、持续不断地探究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达到改进教学实践的目的。
②基于“研究”的教师发展
“教师是教室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教室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对那些钟情于自然观察的研究者而言,教师是当之无愧的有效的实际观察者。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教育研究,都不得不承认教师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教师教学研究是教师对日常教学生活的一种自觉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和过程。
③基于“教学合作”的教师发展
教师教学合作是在原有分科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形式的何种,将各学科间有逻辑和自然联系的或者重合交叉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调整或合理延伸,使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合理的系统结构,发挥最大的整合功能,并由多个教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④基于“自主”的教师发展
在操作层面,要观念先行,树立教师的自我意识,这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前提;而后要有自主能力作为行动支持,没有行动就没有结果,一切的目标都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实现;最后自主发展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它是自主发展的平台与保证条件。
⑤基于“反思”的教师发展
“经验+反思=成长”。构建“教学情境—意识到关键问题—提出其他方法—新的尝试—专业结构的形成、改变或强化”的五步反思模型,采用“理论学习—对教学情境进行反思—自我澄清—改进或创新—新尝试”的操作程序,可运用反思日志、课堂实录、听取学生意见、与同事交流等具体方法。
⑥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发展
同伴互助是一种平等的合作互助方式,以发现和解决教师现有的问题为基础,通过团队合作、经验分享等增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活动。加强教师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经验分享,这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且也有助于学校良好组织文化的建立。
⑦基于“专业引领”的教师发展
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的核心任务是帮助教师实现新理念与适宜行为的对接,将不适宜的行为进行剖析,找出共同适宜的策略。专业引领实质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通过专业引领,将自上而下的指导活动与自下而上的教研活动结合起来,将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和理念的践行能力,这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三、时下教育最缺什么样的人?教师专业发展最需要什么人? 当今的教育面临更多的难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对教育内涵发展的呼唤、对教育均衡的要求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教育系统内部的队伍建设,因为队伍建设尤其是校长队伍建设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基于此,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的“教育家办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表示,只要是为教育作出很大贡献、取得成就的人,就是教育家,这没有什么可以谦虚的,这是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而概率最大、最容易成为教育家的是校长。因为校长有着相对独立的空间,有着一定的资源基础,有着把自己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条件,所以更容易成为教育家。于是,打造“教育家型校长”,这一鲜活而紧迫的时代命题跃然而出。“从内涵与特征上来分析,教育家型的校长应具有强烈的教育情感、高远的教育追求、忘我的奉献精神、主动的专业发展、系统的教育思想和成功的教育实践。”陈玉琨如是说。
作为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引领学校不断创新的学校决策者,必定是有着先进乃至独特教育思想的人。今天的教育最紧缺的无疑是有智慧、有思想的教育家型校长。他们最大的特点便是能推陈出新,有着自己成体系的或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有着自己的思想和善于学习、消化、吸收、创新的能力,能沿着自己的办学轨迹不断上升,而支撑他们高昂着头前行的便是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崇高的教育情怀,以及踏踏实实的不唯名、不唯上、只唯实的“以师生为本”的朴素理念。
成为教育家型的校长应是我们在座各位校长的理想与追求。只有坚定这样的信念,我们才能做个真正的领跑者,才能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
每次,当我们决定退回一个不超越自我的界限,我们就会有许多的借口,借口正好是梦想和希望的毒药。而教育名师们会适时地敲醒我们:没有任何借口!因为教育需要我们这群追梦人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用敢于担当的情怀、用激情浪漫的情怀去坚毅地跋涉、执着地追寻。
我们或许是一群把自己抛到绝境的人,不论是自愿的或是被动的绝境。只要我们坚信:心中有不灭的梦想,胸中有恒久的激情、耳畔有智者的叮咛、前路有名师的引领、周遭有并肩的同仁,凭着我们的坚毅与勇气,就有机会走出长长的黑暗隧道,就一定能看到隧道尽头的灿烂千阳!
第五篇:少先队活动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小学开展少先队活动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赤鹫小学
和美红 少先队是孩子们的家,在这个家庭里,孩子们应当是美好的,也应该是幸福的。每一个儿童都是鲜活的生命。那么我们少先队的建设也应该是具有生命的,让我们的少先队充满儿童生活的气息,显现儿童生活的文化。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教育的灵魂,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文化突出的表现形式。作为农村小学,不光可以从加强主题教育文化、节日活动文化等方面来开展少先队活动文化的建设,还可以结合农村当地的特色资源开展活动,使队员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更好地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加强少先队活动,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一、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激励队员争当四好少年
以校园为少先队活动的主阵地,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引导少先队员树立远大理想,养成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丰富少先队活动文化的内涵。如“学贺信精神,争当四个好少年”、“忠心献祖国,文明满校园”、“手拉手、一条心”、“尽孝励志,从小事做起”等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通过经典诗文诵读、现场演讲、知识竞赛、表演比赛等多种形式,增强少年儿童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实践:开展“争当四个好少年”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1.宣传发动阶段:第一,通过红领巾广播台、国旗下讲话,2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摄影比赛、舞蹈比赛、唱歌比赛等;“体育节”中可以组织趣味游戏活动、田径比赛、棋类比赛、球类比赛等活动;“读书节”中可以组织队员读名著,开展讲故事比赛,学写读书笔记等;“科技节”可以组织小发明展示、科技知识手抄报展评、科技创新点子征集、自然知识竞赛等等。第二、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活动,营造各具特色的节日文化。现在每个月都有许多的节日、纪念日,有些是国际性的,有些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重大事件纪念。对于这些节日,许多队员们知之甚少,有些甚至从未听说过,而这些节日、纪念日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却是开展少先队活动的极好内容。如:澳门回归纪念日、中秋节、重阳节、母亲节、春节等等。学校少先大队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给队员一些信息和思想的启迪,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去体验一下,如母亲节给妈妈洗一次脚;重阳节向爷爷奶奶说一句祝福的话语;环境日义务清扫垃圾等等,让队员们通过自己的实践由心而发“我为社会出力”,从中体会和感受节日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教育魅力,回归传统与现代节日相互融合的人文性,促进队员身心的健康成长。
思考:“节日文化”是少先队活动文化中重要部分,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将道德、情感、知识渗透于节日活动的各个方面,沁入队员的心灵之中,因此,它所带给队员的教育作用是无法比拟的,队员会从中感受到心灵世界的清澈,有一种回归传统,感受现代的人文思想情感的迸发。这些活动的选择与设立要充分考虑学校和队员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传统与实际工作,做到因人而异、因地
制宜。这些活动的组织开展要紧跟时代步伐,使之始终充满新颖性和时代感。要把这些深受队员喜爱的活动作为学校相对稳定的传统项目来开展,避免活动开展中的随意性或虎头蛇尾等现象。
三、大力开展农村特色实践活动,为队员创设体验舞台
实践:第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学会选择活水来。“探索发现”应作为主线贯穿于实践活动之中,所“选择内容”是实践活动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让队员学会选择?我们在开展活动中,需要帮助队员形成问题意识,引导队员从身边事物去发现问题。同时教师要引导队员在选题时注意抓住三字经:近、小、实。“近”就是贴近队员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小”就是范围小,问题小,切口小;“实”就是可操作,可实验,看得见,摸得着。农村孩子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只要引导队员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门前的小河怎么变黑了?养猪大户把猪粪排放到河道里好不好?所有这些问题略作修改,就可以作为活动的主题。第二、形式方法都合理,驰骋千里何足奇。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维曾经说过:“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们却不可能提供智力。”因此,实践活动必须鼓励队员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然后自主组成合作小组,并以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展开学习。只要形式和方法都合理了,那么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心情自然轻舞飞扬,收获也就不言而喻了。那么,具体可以采取哪些形式呢?
1.调查比较法。此法可在老师指导下,围绕自然、生产等现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