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思考发表

时间:2019-05-13 08:3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改革与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思考发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改革与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思考发表》。

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与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思考发表

第九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新课程改革与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思考

论文类别:综合类学段:基础教育

论文摘要: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对教育方面提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本文通过对我国重庆市部分区域的教育改革及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的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 新课程 教育 改革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

(一):教师、学生、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由于新课改宣传不够,或是教育部门组织的对教师的培训不够,或是教师个人教育习惯等原因,许多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有的教师只是听说在实行新课改,有的教师知道新课改,并且自己也是实施者,但没有全面深入了解,对怎样进行新课改感觉迷茫。而学生显然也对新课堂不适应:他们被动学习惯了,要他们自己去学习,他们无从下手,在思想上也不积极的去探究。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这一方面是社会中功利思想影响,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没有为什么而学的理想,觉得反正学不学以后都是打工挣钱。另一方面是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学习枯燥,没有目的性和兴趣。而一些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又在现在的社会转型时期职业不固定,在工作和家庭之间难于同时照顾,因此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甚至于放任自流。重视教育的家长又认为:教师在新课程课改模式的课堂上不怎么讲了,担心孩子学不懂。基于这样的一些认识,对新课改的课堂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新课程改革实践情况

我国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虽然新课程改革在一些地方实践得很好,也总结出了很好的经验,如:綦江区课程改革有其成功之处:课堂采用四段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反馈与检测。学习以学生互动学习为主,教师

点拔总结引导,学习好的带动学习差的,直接或间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符合课改精神的,这样的课堂,理论上,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但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还处于理念宣传的阶段,处于在应试教育的狭缝中生存的阶段。思考其原因有:价值观不配套。一个好的课程方案的实施,不仅要求方案的制订者有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同时要求广大实施者,从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到学校校长、教师,以及社会和家长都要具有相同的教育价值取向。而现实是在我国现在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产生了严重的功利思想,加上高考指挥棒,追求高升学率,追求考试高分。这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即并没有改变以前的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其二是制度不配套。这里说的制度,指教育评价制度,特别是高校招生制度。评价制度对教育具有强烈的导向性。而制度的制订在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十八大报告中对于教育的阐述,是科学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关键在于教育改革制度的制订与执行。

二: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平衡发展,是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全面发展和均等发展的一种义务教育质量观。

义务教育均衡主要指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包括办学条件的均衡,即学校的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图书和仪器设备值等的均衡;师资力量的均衡,主要包括教师数量的均衡和教师素质的相对均衡;教育经费投入的均衡,政府应针对我国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及对教育经费投入的需求较高的现状,运用各级政府的力量,从教育经费投入上确保均衡,确保每个适龄儿童都应获得相同水平的义务教育服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制度性障碍。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但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教育的投入依然偏低。我国城乡之间从物质到精神方面存在着巨大反差,长期以来就使人们形成了一种默认城乡差别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引下,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了先城市后农村、先示范学校后普通学校的现象。即使在招生考试制度中,实行的也是城乡有别的差别政策,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要进入城市学校就读,也要付出

巨大的经济代价(如建校费),使城乡受教育机会的差距越拉越大,城市和农村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教育上,差距不断拉大,导致有条件的农村学生向城市流动,增加了他们的教育成本。留下来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和家长的重视程度都很低。这也导致学校的教育及管理难度增加,间接影响了这些学校的教师的教育积极性,他们想的不是怎样去实践新课改,而是通过考试进入城区学校。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好的资源向城区集中,农村学校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越来越薄弱。

三:推进新课改,均衡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应在教育领域和社会领域大力宣传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课程结构及教育规划,在学生中,家长和社会中形成共识,改变他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并且组织对教师新课程具体学科的培训,深化教师的改革意识,并且让他们具有操作的能力。在教育价值观导向上,最关键的是教育部门政策制订的价值取向。

(二):教育部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指引下制订科学的教育制度:如大学录取制度,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教师学习培训制度等。并提供可操作空间,让制度自上而下得以顺利的贯彻,把握好“指挥棒”,实行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正确把握教育价值观导向;其次,通过培训,观摩,实地指导等手段,让广大教师全员参与,并且能够参与。在新课程改革总精神的指引下,不囿于一种改革模式,各地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在评价体系建设中可有不同反映。

(三):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得以全面推进的一个重要保障。1:在硬件实施方面,制定并严格执行办学标准。办学条件是否公平是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这一点上,国家应该出台政策,通过法律规定学校建设标准,科学合理地制定中小学基础设施标准,设定标准办学的上线和下线,约束政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国家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改革,促进教育经费投入充足合理,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大力改造农村薄弱学校,重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这样才能真正能够体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

2:在师资建设方面,完善高素质教师的补充机制,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建立教师交流制度,促进师资力量均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合理的人事制度,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村教师质量,在数量上保证农村学校对教师的需求。要实行待遇倾斜政策,通过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和补贴,吸引优秀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前往任教。针对当前农村教师素质不高的状况,有关部门应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村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体系。例如健全农村教师在职进修制度,将教师在职进修与提高学历、职称评定挂钩,以促进农村教师自觉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学习;实行校本培训,鼓励和支持当地高校和教师培训机构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深入农村学校,帮助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进行统一招聘和集中管理,在一定区域内对教师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和安排,形成教师在校际间和城乡间的定期流动制度,并将其作为职称评定中的重要因素。例如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等制度,积极引导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向农村缺编学校流动。

结束语:随着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改革也应实质性向前推进,而不只是停留在开会,发文件,建几个改革示范区,相信教育改革也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铁芳.新课改的精神与乡村教育的出路.基础教育课程,2011(12)

[2]胡百良.要创设有利于课程改革实施的环境.基础教育课程,2011(12)

第二篇: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位一线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重庆市育才中学

400050 余朝元

一、新课改到底想要什么

从2004年开始,高中新课程实验已有七个年头。各地的各种经验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露了出来。然而,人们往往忘记了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新课改到底要改什么。就像夏丏尊所说,我们关注池子是长方形的,还是其它形状的,却忘了池之所以为池的原因。我认为一切教育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呢?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下面几点最重要。

于公来说,首先是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做一个共和国的公民。也就是说有爱国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其次要让孩子具有普遍的人性。如果没有人性,就会出现开车把人撞了以后再连捅八刀的不可思议的行为,就会出现把含辛茹苦送自己留学的母亲刺伤的无法想象的行为。如果没有普遍的人性,就会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就会在面对日本遭受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时幸灾乐祸。

再次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造就永远不会有自己的大师,永远不会有自己的拔尖人才,民族也会在世界的竞争中日趋落伍。我们剥夺了孩子们太多的与生活的联系,包办了太多的应该由他们.............................自己来完成的事,承担了太多的应该由他们自己来承担的责任。所以,我们的孩............................子们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成了只会空谈,却不会做事的孩子。我们必须要让孩子回归生活,把事情交给孩子来做,把责任交给孩子来扛。

还有要让孩子学会合作。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比较偏于内向、含蓄。一般来说都比较善良,但是却很难真正信任别人;能独立成事,却往往很难合作成事。然而,现代社会里无论是工作,还是科研,都成为了非常复杂的系统任务,靠单枪匹马已经很难高效完成。所以要培养孩子们学会合作。

于私来说,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幸福的生活。什么是幸福的生活,可能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幸福更多是一种观念,你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你就是幸福的。一般来说,有健康的体魄,优雅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有温暖的家,有一生相爱而不离不弃的爱人,有几个知心朋友和铁杆兄弟(姐妹),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这样的人幸福指数是高的。我们的孩子们幸福指数高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大多数是近视眼,作业多得让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不能去学他们自己喜欢的学问;刻骨铭心的喜欢一个异性,却被父母、老师、学校棒打鸳鸯,美其名曰为了未来,却忘了孩子们活在今天„„要让孩子们在学校就学会幸福的生活,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交往,学会爱人。

二、新课改到底要改什么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人其实是人云亦云,根本不知道新课改到底要改什么。还有的是各种理论满天飞,说得云山雾罩,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新课改要改的很清楚,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改课程。过去的课程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不足。比如,学生没有选择性。每个孩子天赋不一样,兴趣不一样,然而却学着完全一样的课程。有的孩子被这种完全一样的课程折磨得失去了自信心,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实,教育不是生产,而是服务,它应该成为课程的超市,除了为学生提供必需品之外,也应该为不同的学生提供自己想要的产品。再比如,过去的课程也很呆板,缺乏丰富和生动。所以,新课改增加了校本选修,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增加了通用技术等等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之外,还在于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

其次是改课堂。过去的课堂也有很多优点,比如高效率。能在较短的时间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比如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优秀资源。但是,过去的课堂以传授为主,比较忽视学生的生活基础、知识基础、心理基础,也不顾及学生是否亲身经历,不顾及学生是否消化得了,不顾及学生的差异性。所以,学生很快就出现分化,甚至出现“马太”效应,优秀的越来越优秀,差的越来越差。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要学生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学会自己看书、记笔记,学会监督自己,学会评估自己,学会自我调整。新课改强调学生探究学习,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自己思考,发现问题,然后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大胆的求证,最后得到自己的结论。新课改强调合作学习,就是要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分享,学会一起解决复杂的问题。总之,新课改改变课堂,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不管遇到什么新知识,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因为学到的知识是很容易遗忘的,一般来说,一生之中,一个人能够记住所学知识的20%左右就很了不起了。而学习的方法却终身不忘。现在是终身学习的时代,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让一个人终身受用。

最后是改评价。过去评价学生,高考分数是唯一标准,至于这个学生道德怎么样,身体怎么样,学习能力怎么样是不管的。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变化在两方面。一是全面评价学生,不仅看分数,还看其它方面,所以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二是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不仅看考试结果,也看学习过程,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有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等等。过去评价教师,也是看高考成绩,不管学生是否喜欢教师的课,不管学生在教师课堂上是否得到人文素养的濡养,也不管学生是否有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能力,只要高考分数上去了,就是教师最大的成功。新课改要求教师成为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成为孩子学习过程中平等的首席,不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孩子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三、对当前新课改的反思

近一年来,我很有幸参加过全国和市内的多种学习、培训,作为分管新课改的教务主任和一位学科老师也亲身经历了新课改。我以为全国各地的新课改虽然轰轰烈烈,但新课改却存在着失败的危险。不要以为这是危言耸听,任何改革都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何况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多还都是失败的。新课改的确存在着很多问题。

问题一,重课堂轻课程。前几年,新课改的热潮主要集中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选修课和通用技术的开设。而最近这两年,在全国风头十足的新课改经验则转向了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关注课堂教学的变革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为那些只抓高考,只抓分数的学校又提供了理由,课程的改革可有可无,抓好课堂就行了。于是校本选修、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等课程只是存在于课表,只是检查时才存在,根本没有常态化。学生每天在教室学习的时间仍然很长很长,课业负担仍然十分沉重,依然没有任何选择,还是与社会、与生活严重脱节,还是找不到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春。我相信这与新课改的初衷是违背的,也是教育的巨大悲哀。

问题二,课堂变革平庸化。现在一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概的流程是这样,学生先自主学习或者叫结构性预习,然后是就老师预设的几个重难点问题进行合作学习(讨论),学生再分组汇报展示,老师和同学进行简单的点评,甚至没有点评,也没有小结,最后完成练习。这样的课堂变革,在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做了不少的探索,应该说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存在难以深入和平庸化的倾向。首先,问题是真问题吗?很多问题是不是值得讨论?在书上就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需要讨论吗?没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讨论吗?学生确实动起来了,但更多的是假动,而不是真动。外在动起来了,实质并没有动;浅层次动起来了,深层次的思维还没有动。创造力更无从培养。其次,就算问题是真问题,学生能深入的,有效的讨论吗?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他对问题的思考一定是浅薄的,所谓的讨论只能是隔靴搔痒。而现在我们的社区和学校还做不到给学生们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们可以很方便的查阅图书吗?可以很方便的上网吗?可以很轻易的与社会生活接触吗?合作学...习很好,但不能代替独立思考。现在的很多新课堂,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却忘了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会合作固然重要,但我认为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因为一个人在很多时候需要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同时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变得人云亦云,失去主见。老师作为一种优质的课程资源并未充分得到利用。一些新课堂,学生活动的时间占了70-80%,甚至更多,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编制学案,组织讨论展示,少数做得好的能够引导学生。但是,老师毕竟比学生阅读量大得多,思维深刻得多,方法掌握得更好、更多,这个现成的优质资源不应该好好的利用吗?还有就是学科特色逐渐失去,所有的课堂千篇一律,变得平淡如水。那些生动的讲述,那些以前教师翻遍文献才找到的经典的语言,那些丰富而生动的细节,那些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故事,在课堂上找不到了。

问题三,看不到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评价学生?高考分数仍然是目前各高校录取的唯一标准。各高校也进行自主招生,但其录取或者降分的标准更是五花八门,甚至很难用科学来评价,而且数量极少。很多省市区也已经为学生建立了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或者实行了学分制,但更多的是一种形式。首先是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和学分制的科学性存在问题。各个地区和各个学校没有统一标准,甚至整个国内都还没有一套比较好的评价系统。其次是可信度存在问题。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学生的很多东西都未必是真实的,比如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等。学校、老师对学生也会手下留情,让每个学生都顺利拿到学分。这样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和学分制当然不能、也不敢作为录取的依据。所以,政府陷入两难。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评价教师?其实这是一个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新课改后才存在的问题。如果一个教师凭借渊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受学生欢迎,但高考成绩一般,这样的教师是不是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讲课非常沉闷,学生并不太喜欢,但是他教的学生高考成绩就是很突出,这样的教师是不是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文章写得多,写得好,但是他的课不受学生欢迎,这样的教师是不是好教师?不要以为这是我胡编乱造,上述三种教师在各个学校都存在。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评价学校?如果一个学校高考成绩非常优秀,但是却完全是靠时间加汗水堆出来的,学生以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代价,以失去自己的青春为代价,这样的学校是不是好学校?如果一个学校每年考上50个北大清华,500个重点大学,但是却有1500个学生考试失败,这样的学校是不是好学校?如果一个学校有自己的特色,学生在校园生活很幸福,但是高考成绩一般,这样的学校是不是好学校?新课改的评价成为了目前所有学校、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目前新课改的瓶颈问题,也是目前最没有进展的一个问题。

还有一些其它问题,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我想,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的教育需要变革,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新课改的理念,所有的人都不想我们的新课改失败。在这里,作为一个基层教师,我想提出我的建议。

必须以行政力量强制执行新课程改革。具体到一个地区,必须要以当地政府................的力量强制推行,严格执行新课改的课程设置,严格执行新课改的课时安排。现在是有令不行,监管不到位。很多学校根本不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任意增加课时,尤其是高考学科,准备两张课表应付检查。他们担心的其实是如果我不加课,其它学校加课,那我就吃亏了。政府的督查机构要深入学生、深入教室、深入课堂进行督查,而不是听学校的汇报。对督查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对屡次违反的要对校长进行降级、降职或者撤职处理。中国也是一个行政力量至大的国度,只要政府认真,敢于逗硬,学校是能执行的。目前中国的教育改革既需要观念的转变,也面临利益的冲突,需要有商鞅变法的勇气和魄力,否则不可能会成功。

加大课程设置改革力度。课程设置改革的原则是既有利于学生活在当下,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幸福。建议增加体育、艺术的课时。体育增加到每天一节,艺术增加到每周两节,其中一节音乐,一节美术。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周都能接受音乐、美术的熏陶,让学生从小开始就有强健的体魄、高雅的情趣,我想少上一节语文、数学、英语等课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应该强制要求各学校每天上课时间不能超过七节,下午四点钟以后不准安排学科教学,只能安排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等活动课程。让我们的校园真正吸引学生,是生机勃勃的校园。建议增加安全教育课,让学生形成安全意识,拥有处置危险状况的能力,拥有逃生的技能。我担心现在的学生在面临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或者面临战争,甚至是一些小的安全问题,都可能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大胆删减教学内容。新课改之前,大家都说要删去繁难偏旧的内容。新课改........之后,教学内容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繁难偏旧的内容是不是都删去了呢?我看不是。各个学科都从自身的学科利益、学科地位出发,巴不得把所有有价值的内容都写入教科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除了我们的专业之外,我们其它的学科知识到底有多少还记得呢?到底有多少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呢?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基础教育?哪些是我们一生需要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素质就是离开学校后还能留下的东西。我想说基础就是离开学校二十年后对你还有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不删减教学内容,就无法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者正如前文所述,陷入平庸化。建议删减掉那些与生活实际离得很远的内容,建议删减掉那些对大多数人终身的基础没用的内容。我看,把每个学科的内容砍掉一半,然后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己思考、自己学习、自己探究,没什么不好。至于那些更高深的内容,就让那些专业的人去学吧。

提供丰富而且方便的资源,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经常听到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报告,练习题很少,作业基本都是课题。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学会自己调查、访问、查阅文献,对问题必须要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很羡慕这些学生,很羡慕这样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往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生是真正乐在其中。但我想,这样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很容易、很便捷的能够获得想要的资源的基础上。我国目前很多中小学没有像样的图书馆,没有方便的电脑网络,想主动探究学习却缺乏必要的外部资源条件。尽管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特殊资源,但文献资源是无法代替的。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政府拨出一笔经费,真正解决学校图书配置不够的问题,解决学校没有电子阅览室的问题,尤其是薄弱学校。同时政府要花大力气在社区、街道、农村建立起公益的、免费的图书馆,包括数字图书馆,让全中国每个地方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很方便的查阅他们想要的资料。不要舍不得这笔钱,这是真正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转变。否则,就算学生想转变,也很困难。

一切要其大成,在变评价。我相信有很多机构和专家在研究这个问题,要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也是我力所不能及的。但我想说一说我心目中的好学校、好老师、好学生。

一所好学校,需要有优质的课程资源。比如优秀的师资、丰富的图书、宽广的运动场、各种功能的综合活动室等等。一所好学校,需要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属于学校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且是全校师生身体力行的。一所好学校,需要有自己流传百年的校本课程,比如伊顿公学。一所好学校,需要有一种积极上进、勤奋好学、师生友爱、生动活泼的氛围。一所好学校,需要给所有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无论他是学习优秀、文体优秀,还是善于交往、演说,或者暂时没有发现任何突出的长处的人。一所好学校,一定是所有的学生都为之自豪的学校,一定是所有的学生都终身留恋的地方。

一位好教师,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永远也不会打瞌睡。他需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需要尊重学生;他需要始终和学生保持相似的话语系统;他需要始终与学生保持亲近;他需要与学生共同成长,终身学习。一位好教师,一定是对学生终身产生积极影响的教师。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能力、方法,更主要的是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包括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等等。一位好教师,一定是学生一辈子怀念的老师,是经常想要回到母校看看的老师。

一个好学生,他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他需要有爱心、同情心。他需要是健康的,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他要悦纳自己。他需要是乐群的,能尊重不同的人,能与不同的人进行合作。他需要是乐观的,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他的心里、脸上总是有着笑意。他的考试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至少在良好以上。他需要有创造力,在面临各种情况的时候,总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需要有做事的能力,交给他的大多数事情,都能很好的完成。

作为一个一线最基层的教师,我特别希望这次新课改能够成功,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也关系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

第三篇:农村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农村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渠县义和乡中心学校:潘传江

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广大青少年中,蕴藏着巨大的艺术潜能;学生课业负担减轻以后,开发这一潜能获得了极佳的机会。但农村小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弊端,严重地阻碍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1、艺术教育未被重视。

农村不少学校仍然把音乐课、美术课为主的艺术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即使在课程表上体现了规定的音乐、美术课时量,但在实际执行中,大多数被敷衍了事,成了唱歌课、图画课,有的被语、数等“主课”所占用,更有的干脆让学生自习。安排在课表中的音乐课、美术课形同虚设。个别学校的毕业班甚至取消了音乐课、美术课,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

2、专业师资十分匮乏。

目前,在农村小学教师中,艺术课教师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对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音乐课美术课完全由语、数等“主课”教师兼教,而且现有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学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与艺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艺术教学设备短缺。

目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学设备的配置,虽然在“普九”、“两基”、工作中得到了改善,但仍有部分学校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导致艺术教学设备损毁、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农村大多数学校的艺术课因为没有设备,无从开展。

4、家长轻视艺术教育。

在农村,学生家长的思想封闭,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低,知识面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只关心孩子语数外等“主课”的学业,认为自己的子女既不是歌唱家的“料”,也不是画家的“料”。音乐和美术,孩子学与不学,教师教与不教,没有多大关系,以至轻视甚至阻碍孩子学习音乐和美术。对于学校的一些相关的艺术活动,家长也不支持,有的甚至阻碍。

二、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1)、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艺术教育。通过学情调查,我们发现课程太多,作业太重,书包太沉,是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普遍问题。顺应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把艺术教育搞上去,开创学校工作生气蓬勃的新局面。

2)、学校教育转轨需要艺术教育。以往,由于各中小学,育的指挥棒是升学考试,所以,学生学习的内容,仅限于几个考试科目,而音体美则被排挤在外。不少学生会解很复杂的数学应用题,却不会唱《歌唱祖国》,有的甚至连国歌也不能完整的唱下来。这种严重情况,迫切要求学校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

3)、艺术教育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群众致富步伐不断加快。致富之后的群众,不但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念十几年书,而且很大一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写善画,能歌善舞。在一些富裕家庭中,有许多家长为子女购买了钢琴、电子琴,有二胡、笛子等普通乐器的家庭更是比比皆是。这说明:群众心向艺术,艺术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了。我们应该顺应群众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强烈愿望,把艺术教育乘势抓紧抓好。

2、加大投入,为落实艺术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1)、不断增加投入,创造良好条件。农村大部分学校艺术教育的设施装备条件不如人意。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搞好艺术教育的物质条件建设。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学校购置艺术教育设备。同时,要建立音乐、舞蹈、美术活动的专用教室,又要购置钢琴、风琴、电子琴、大小号、画箱画板画架、颜料、调色盘等音美常用器材,要在较短时间内,尽量依靠自力更生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自制部分教学用具和器材。鼓励学生自带或自购一些民间乐器,如二胡、笛子等。另外,应妥善保管各种教学用具和器材,避免损毁和流失。

2)、大力培训师资,提高教学辅导水平。面对音、美教师一缺二低的情况,学校应该狠抓艺术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包括音乐教师全员培训,针对教师知识水平实际情况缺什么补什么的专题培训,动员教师参加艺术院校函授学习和开展大练音美基本功活动等等。对学习和研究卓有成效的教师要进行表彰鼓励,并在教学辅导中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

3)、正课与活动课相结合。各中小学应开足音美课程,不得任意删减或挤占。要像上语数课一样,认真备课和讲课。上课做到知识讲解与形象感受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听讲与实练相结合;复习与迁移相结合。

4)、要十分重视上好活动课。要制定上好活动课的长远计划,指派有专长的老师辅导。活动课的组织可分普及与提高两个层次。普及课一般不打乱年级与班级;提高课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分别成立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活动班(或队、组)。这样做,有利于在大面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多出和快出艺术特长人才。

5)、举办多种活动,大力培养典型。艺术教育最忌沉寂无声。只有不断开展活动,才能使它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可以组织学校师生,每年举办一次文艺汇演;也可以国庆、元旦、春节等节假日,组织青少年为周边群众举行文艺演出。书法、美术活动则可以定期不定期地展出师生的优秀作品。

第四篇: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与发展

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与发展

富县实验中学——王艳玲

1.研究目的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形式发生了巨大地变化。当前作为中学体育课程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要求,取而代之的《课程标准》应用而生,体育教学走进了一个新的理念,“健康第一”这是一个实质的飞跃,也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在当今社会不完全适应。《课程标准》它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并将改变了教师的课堂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对“课改”进行相关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性。2.研究方法 2.1课堂实验法:

根据课堂研究的目的,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按照一定的课堂设计来实施计划。并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性格张扬的程度以及运动后的享受程度来获取研究对象的第一手材料,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2.2调查法:

通过问卷、座谈、课内外师生交流以及建立学生“快乐体育”的发展的档案等方式来获取课堂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课堂设计,积累课堂经验,真正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享受体育的快乐。3.结果与分析

3.1课程改革后教师课堂行为的分析 3.2教师在教室中课堂组织形式的转变

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学,如可教会学生摆在教室面前的主要问题。体育课传统组织教学普遍存在教法枯燥呆板缺乏新意,一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没有完全被打破,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课堂组织最求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而新的课程改革力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平等,更加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和进行独立创造的余地,使学生在欢快和谐的氛围中,互帮互助、边想边练,这种主题学习方式已逐渐成为主流。课改前后,在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中,教师组织课堂仍占选项中最高的,但与课改前相比,却降低15%除学生协助教师组织课堂“没有变化外”“教师指导学生组织课堂和学生自主组织课堂”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为2.5%和12.5%。在体育课堂组织形式上,虽然以“教师组织课堂”的形势仍被多数教师所采用,但已有明显好转,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与积极学习的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正被更多的教师采用,这种主体学生精神一旦被发掘出来,将是我们的教学具有无限生机。

3.3教师教学形势与手段的转变

新一轮的课堂改革促使教师形式与手段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师要有学生意识,课堂上教师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学习。3.4教师安排教学活动内容要灵活

多年来,我们一直习惯教学大纲对我们的约束,教师年复一年地教授同样的内容,一块秒表,一个篮球陪伴着我们走过了整个人生。《课堂改革》为我们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教师可以依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和发展的水平,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逐渐扭转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3.5教师课堂多形势,多手段引导学生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好动,但当今不少学生对学校的体育课并不太感兴趣,这是由于我们的体育教学无论是组织安排,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太或与成人化,太注意传授运动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造成学生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类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寓教材内容于各种有益的活动情境之中,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实物演习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到一定情境当中,使他们产生愉快的心理和情绪体验,提高他们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建力的目的。3.6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观念

学生是主体,是教学的对象。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是学生学的情况如何?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而不是教师讲解的情况和示范动作做的如何?当然,正确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生动形象的讲解也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最基本、最首要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和差异,根据他们的特点去组织教学。俗话说:“口动百遍,不如手动一遍”。体育课的学习更是如此,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认真的练习,才能最终达到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的目的。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在体育课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如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学习的主人翁。教师在教法上,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也体会到自己对教学的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动作掌握好的同学为大家做示范,同时给大家讲讲自己在掌握动作的心得体会。这样一来,既给了一些同学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也让他们有了竞争感,只要有了竞争感,学生们才能做的更好。

3.7教法要灵活多样,学生的情绪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

在练习时,有的学生部太认真,就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对症下药。变换练习的方式和方法。讲解动作技术要领,要形象生动简洁明了;做示范动作时要正确、优美;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善于发现学生做的好的一面,给予表扬鼓励,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此外,要多用美的直观教具来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师生默契配合,共同进去的目的。

4.结论与建议

课堂教学时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新课程强调目标统领教材,根据课程特点构建了七个领域,三个层次的目标体系,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因此,课堂教学的开展应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进行。由此可见,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七个领域三个层次的目标制定学年教学目标,再按学年教学目标来制定目标,依次类推,最后到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的制定。教学目标应主要设计的具体性,科学性和可测性,课堂教学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4.1课前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激励学生达标

教师应在每堂课的开始,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本课的目标,然后 围绕目标展开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4.2精心设问,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主动、探究、合作、最新的学习方式的三大特征,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体现,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探究、尝试。问题的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注意好难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探究尝试,在探究尝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4.3采用游戏、比赛、情境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兴奋占优势,兴奋抑制转换快,好奇心重,上进 心强,故适度变换教学手段会取得表较好的课堂效果。4.4加强理论指导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必要的理论、体育 常识的知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实践和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学生探究尝试后,教师应及时指导鼓励,对错误的结果加强分析指导,并尽可能地和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再去实践提高。4.5逐步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蕴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有稳定而 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程序和方式。现阶段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我们应大胆借鉴、创新和发展。教师应在认真学习把握新课程标准、性质、理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杨洪辉.影响体育校本课本开发的教学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项建初.中学体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3] 尹

贞.中国学校体育;1983年06期

第五篇:对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文章标题:对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一般认为,社会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保障人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教育公平的工作重点,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平等。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个中原因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也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普及性”和“民主化”,即人人应该享受教育,也应该接受教育。接受教育是每一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必然要求体现和注重人人平等。教育公平还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特征首先体现在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和起点公平,即宪法意义上的“权利平等”,并且通过法律形式予以保障。尽管从客观上说,我们不可能排除社会个体之间存在的先天差异,但是后天的起点不公平则主要源于政府和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与教育政策选择。当前出现“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公共教育资源分配和享有的不平等,而这一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

除了起点公平,义务教育还必须保障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公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教育公平的实现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均衡、合理分配。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不能把贫困地区、贫困学生的消费权利排除在外)。因此,公益性是义务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主要属性,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在于教育机构之间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分享资源,并最终落实到受教育者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条件。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教育公平属于历史范畴,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实现教育公平同样是一个需要我们为之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教育公平只能是相对公平,不可能绝对公平,其衡量标准只能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区域范围内评价教育公平才具有现实意义。另外,在坚持教育公平这一价值原则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现实中的教育差距,教育均衡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防止这种差距过于悬殊,阻碍教育发展和社会公正。当前,教育公平首先要求体现义务教育阶段个体权利的平等。

湖北义务教育事业的现状与特点

从总体上看,湖北省义务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主要表现为区域不均衡、城乡不均衡和学校之间的不均衡。通常来讲,考量一个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状态均衡与否,可用不同指标进行描述。其中,分析公共教育财政经费的分配状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从湖北来看,全省义务教育经费财政投入区域分配不均衡,主要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城市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内部差异,基本上都大于城乡之间的差异。城市“窗口”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断扩大,成为“择校风”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乡镇中心学校与村办小学之间的办学条件差距不断扩大,导致村办小学的青年教师大量流失,留下“爷爷奶奶教小学”,村办小学日趋式微。分别以城市内部或农村内部的角度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并不太大。但相对比较而言,义务教育资源的分配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不均衡的义务教育资源分布现状,必然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

第二,多数市(州)的内部差异小于市(州)之间的差异,表明省内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更为突出。从省内区域差异来看,2005年,全省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基尼系数分析结果显示,17个市(州)中小于或等于全省数值(0.34)的市(州)占67%;普通初中“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基尼系数小于全省数值(0.35)的市(州)占75%。这一现象说明,大部分市(州)之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大于市(州)内部差异。

与此同时,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公共投入水平同样存在着明显差距。从2005年我省财政拨款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来看(表1),农村小学生均投入水平低于全省平均值84元,农村初中生均投入水平低于全省平均值88元,若与城市、县镇学校生均投入水平相比,则差距更大。此外,从保障义务教育学校运转的“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比较来看(表2),农村小学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农村初中

下载新课程改革与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思考发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改革与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思考发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快速发展的思考

    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快速发展的思考 满族中学 孙丽荣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关键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如何促进教育快速健康......

    教育均衡发展思考 Microsoft Word 文档(合集五篇)

    关于我县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其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5篇材料)

    学习实践活动“献良策征文”·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教育事业,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已初步形成学校布局合理,办学条件基本具备,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基础教育网络。198......

    城镇化进程与教育均衡发展

    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基于政府责任视角的分析摘要: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为实现城镇化,国家把统筹......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建设教育强县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一体化的责......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思考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思考 作者:谭中和 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社会保障制度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统......

    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及改革出路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三年来,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经......

    教育均衡发展整改

    新汶实验中学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整改方案 (图书阅览) 一、 我校图书室、阅览室概况 1、 2、 3、 4、 面积:标准为144m²,实有面积为200m²。 藏书:我校现有在校生836人,藏书共计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