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2014年-2015年(绝密)
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狭义教育(学校教育)(P26):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2、教育学定义(P1):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的本质特点(P16):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4、教育的起源(P14):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判断)
5、掌握教育史上一些教育事件(P4、5判断):
(1)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2)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
1、人的发展的定义(P28):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ppt):
(1)遗传——生理前提(2)环境——外部条件(3)教育——主导(4)个体主观能动性——动力
3、人的发展规律性(p33):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第三章: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P54):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的经济功能(P57):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判断题)
第四章:
1、教育目的(狭义)的定义(P83-87):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是由人提出来的,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人们提出的教育目的却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2、我国现时的教育目的(P101):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PPT):
个人本位——注重个人个性发展
社会本位——注重社会的需要
第五章:
1、学校教育制度的定义(P114):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制的类型(P117):
双轨制——前西欧、单轨制——美国、分支型——前苏联、中国
3、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P127):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六章:
1、制约课程的因素(PPT):
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科学文化、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活动课程的定义(P139):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3、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P153):
(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目标上)
(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上)
(3)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方法方式上)
第七章
1、教学的定义(P161):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意义: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3、教学的任务(P163):(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双基)(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4、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P184):
(1)引起求知欲(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5、教学规律(P200判断):(看看书本理解)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5)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6、启发性教学原则(P219):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善于提问激疑
(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
7、班级上课制的定义(P250):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变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8、上好一堂课的要求(P264):
(1)明确教学目的;(目的)(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内容)(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
(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方法)(5)组织好教学活动;(组织)(6)布置好课外作业。
第十章
1、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德育任务的层次(P286):
第一个层次就是培养爱国、守法、明德的公民
第二个层次是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
第三个层次是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
2、学生品德构成的要素(PPT):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知情意行)
3、德育过程的多端性(P302):开展教育,既可以从知或情的培养入手,也可以从意和行的锻炼开始,可以有多种开端,具有多端性。
4、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P306分析题)七个德育原则与六个德育方法
原则: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方法: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十四章
1、良好的集体的标志(P426):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2、班主任素质的要求(P424要用一段文字展开说,看看书本或者PPT)
(1)高尚的思想品德(2)坚定的教育信念(3)家长的心肠
(4)较强的组织能力(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6)善于待人接物
第十五章
1、教师劳动的特点(P444):
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2、教师的素养(P455论述题,包含内容、举例,可使用笔记也可使用PPT):
道德素养: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核心和精髓)、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业务素养:基础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专业知识
心理素养: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坚韧不拔的毅力
第二篇: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
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
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
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
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
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
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
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
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
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
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
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
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
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
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
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
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
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
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
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件。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体手段。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一。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的一代新人。素质的使命的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
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品德的方法。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想品德的过程。表现形式。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的基本矛盾。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第 1 页
第三篇: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1题(2)分
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是
A、奥苏贝尔
B、斯金纳
C、皮亚杰
D、维果茨基 答案:A
第2题(2)分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大学教育
B、高中教育
C、初中教育
D、小学教育 答案:D
第3题(2)分
对学习的解释着眼于外在的、可观擦到的行为,而不是内心的心智反应的学习理论是
A、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D、理性主义学习答案:C
第4题(2)分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方法属于
A、练习法
B、讨论法
C、实验法
D、演示法 答案:D
第5题(2)分
古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A、班级授课制
B、分组教学制
C、道尔顿制
D、个别教学 答案:D
第6题(2)分
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
A、校长
B、教师
C、班主任
D、学生 答案:D
第7题(2)分
“程序教学”模式是由谁推广发展的 A、布卢姆
B、布鲁纳
C、斯金纳
D、罗杰斯 答案:C
第8题(2)分
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小组中有明确的分工,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方式的学习属于
A、自主学习
B、探究式学习
C、合作学习
D、分组学习答案:C
第9题(2)分
我国考试开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是
A、科举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和征辟制
D、举荐制 答案:C
第10题(2)分
教育目的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是:
A、教学目的
..B、教育方针
C、教育目标
D、教育政策 答案:A
第11题(2)分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答案:B
第16题(2)分
根据考试目的可以将考试分为
A、个别考试和团体考试
B、测评考试和选拔考试
C、校内考试和校外考试 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
A、教育目的B、教育手段
C、教育制度
D、教育目标 答案:C
第12题(2)分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核心是
A、有意义学习
B、无意义学习
C、主动学习
D、自主学习答案:A
第13题(2)分
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答案:A
第14题(2)分
学校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答案:A
第15题(2)分
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校长
B、教师
C、班主任
D、学生
D、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答案:B
第17题(2)分 布卢姆提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到学校所教的一切东西”是以下哪种教学模式的内容
A、“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B、“发消学习”教学模式
C、“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D、“暗示教学”模式 答案:A
第18题(2)分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辅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是
A、“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B、“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C、“目标——导控”教学模式
D、“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答案:B
第19题(2)分
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于哪一年正式废除
A、1904 B、1905 C、1906 D、1907 答案:B
第20题(2)分
普通中小学的管理制度一般都实行
A、校长负责制
B、集体管理
C、教师负责制
D、校长负责与集体管理 答案:A
二、多选题 第21题(4)分
影响学习的因素有:
A、学生
B、教师
C、学校
D、家庭
E、社会
答案:A|B|C|D|E
第22题(4)分
教育目的的功能主要有:
A、定向功能
B、调控功能
C、评价功能
D、经济功能
E、政治功能 答案:A|B|C
第23题(4)分 义务教育的特点
A、公平性
B、法制性
C、强迫性
D、普及性
E、免费性 答案:C|D|E
第24题(4)分
影响考试制度的外部因素有:
A、教学课程
B、政治因素
C、人口因素
D、传统文化因素
E、教学目标 答案:B|C|D
第25题(4)分
作为教育支柱的四种学习是:
A、学会认知
B、学会做事
C、学会共同生活
D、学会实现自我E、学会独立
..答案:A|B|C|D
第1题(2)分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
A、教育目的B、教育手段
C、教育制度
D、教育目标 答案:C
第2题(2)分
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是
A、奥苏贝尔
B、斯金纳
C、皮亚杰
D、维果茨基 答案:A
第3题(2)分
学校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答案:A
第4题(2)分
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核心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A
第5题(2)分
我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3年
B、1985年
C、1986年
D、1993年 答案:C
..第6题(2)分
地方政府拥有制定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分配教育资源、制定地方教育法规等权利属于哪种教育管理体制
A、中央集权制
B、地方分权制
C、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D、地方集权制 答案:B
第7题(2)分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大学教育
B、高中教育
C、初中教育
D、小学教育 答案:D
第8题(2)分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核心是
A、有意义学习
B、无意义学习
C、主动学习
D、自主学习答案:A
第9题(2)分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方法属于
A、练习法
B、讨论法
C、实验法
D、演示法 答案:D
第10题(2)分
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校长
B、教师
C、班主任
D、学生 答案:B
第11题(2)分
教育目的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是:
A、教学目的B、教育方针
C、教育目标
D、教育政策 答案:A
第12题(2)分
课程是按什么标准分划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
A、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
B、课程的存在方式
C、课程设置形式
D、课程实施方式 答案:C
第13题(2)分
普通中小学的管理制度一般都实行
A、校长负责制
B、集体管理
C、教师负责制
D、校长负责与集体管理 答案:A
第14题(2)分
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是
A、智育
B、管理
C、教学
D、德育 答案:C
第15题(2)分
古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A、班级授课制
B、分组教学制
C、道尔顿制
D、个别教学
..答案:D
第16题(2)分
提出“儿童中心主义”、“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学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答案:D
第17题(2)分
标志着封建传统学制的结束,实行新的学制的开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第18题(2)分
规定了学科的教育目的、任务、知识范围、深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的是
A、课程标准
B、教学计划
C、课程计划
D、教学标准 答案:A
第19题(2)分
对学习的解释着眼于外在的、可观擦到的行为,而不是内心的心智反应的学习理论是
A、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D、理性主义学习答案:C
第20题(2)分
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答案:A
二、多选题 第21题(4)分
根据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可以将将其划分为
A、宗教本位的教育目的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D、要素主义的教育目的E、教育无目的 答案:A|B|C|D|E
第22题(4)分 义务教育的特点
A、公平性
B、法制性
C、强迫性
D、普及性
E、免费性 答案:C|D|E
第23题(4)分
作为教育支柱的四种学习是:
A、学会认知
B、学会做事
C、学会共同生活
D、学会实现自我E、学会独立 答案:A|B|C|D
第24题(4)分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顺序是: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说
C、拟订计划
D、验证假说
E、交流提高 答案:A|B|C|D|E
第25题(4)分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有
..A、教材编写
B、教学科目的设置及开设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E、学年考试安排 答案:B|C|D
一、单选题 第1题(2)分
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A、卢梭《爱弥儿》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赫尔巴特《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
D、福禄培尔《人的教育》 答案:C
第2题(2)分
下面哪位教育学家在其著作《教育漫画》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A、洛克
B、卢梭
C、蒙台梭利
D、裴斯泰洛奇 答案:A
第3题(2)分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B、生产劳动
C、社会实践
D、教育 答案:A
第4题(2)分
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A、培养健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培养四有公民
C、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
D、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答案:D
第5题(2)分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
B、桑代克
C、卢梭
D、皮亚杰 答案:A
第6题(2)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斯金纳
C、维果茨基
D、洛克 答案:C
第7题(2)分 教科书又称为:
A、教材
B、课本
C、试听教材
D、课程 答案:B
第8题(2)分
一般而言,中等难度的题目应占:
A、30% B、40% C、50% D、60% 答案:D
第9题(2)分
反映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是: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C
第10题(2)分
教育目的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是:
A、教学目的B、教育方针
C、教育目标
..D、教育政策 答案:A
第11题(2)分
课程是按什么标准分划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
A、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
B、课程的存在方式
C、课程设置形式
D、课程实施方式 答案:C
第12题(2)分
标志着封建传统学制的结束,实行新的学制的开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第13题(2)分
地方政府拥有制定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分配教育资源、制定地方教育法规等权利属于哪种教育管理体制
A、中央集权制
B、地方分权制
C、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D、地方集权制 答案:B
第14题(2)分
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是
A、智育
B、管理
C、教学
D、德育 答案:C
第15题(2)分
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制 答案:A
第16题(2)分
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核心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A
第17题(2)分
提出“儿童中心主义”、“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学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答案:D
第18题(2)分
我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3年
B、1985年
C、1986年
D、1993年 答案:C
第19题(2)分
普通中小学的管理制度一般都实行
A、校长负责制
B、集体管理
C、教师负责制
D、校长负责与集体管理 答案:A
第20题(2)分
规定了学科的教育目的、任务、知识范围、深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的是
A、课程标准
B、教学计划
C、课程计划
D、教学标准 答案:A
二、多选题 第21题(4)分
根据教育目的的历史形态,可以划分为:
A、理想的教育目的B、现实的教育目的C、古代教育目的D、现代教育目的E、后现代教育目的 答案:C|D|E
第22题(4)分
影响考试制度的教育系统内部因素有
A、教学课程
B、教学目标
C、教学手段
D、教学内容
E、教学方法 答案:A|B
第23题(4)分 义务教育的特点
A、公平性
B、法制性
C、强迫性
D、普及性
E、免费性 答案:C|D|E
第24题(4)分 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
A、学习能力
B、智力
C、体力
D、创造才能
E、模仿能力 答案:B|C|D
第25题(4)分
教师的职后教育主要形式有
A、教师进修
B、短期培训
C、入职培训
..D、培训
E、岗前培训 答案:A|B
三、论述题
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答案:P138—P141
我国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答案:P233
论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案:P150
简述地方分权管理模式的利与弊 答案:P40
论述教学的意义 答案:P94
第四篇:教育学复习资料
田园诗歌的杰作,人性至善之赞歌
——《边城》教学设计
课型:品读课
高二必修五教材:沈从文的《边城》节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积累一些优美句子。
[能力目标]:(1)学生反复朗读《边城》,能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2)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3)学生归纳人物形象特点,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4)学生通过学习,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边城”所表现出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以及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
二、教学设想
从阅读入手,通过多次诵读引导学生能理解文意,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结合优美的图片和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将这篇课文作为一篇美文来欣赏,并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形式去不断地感悟和体会本文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情爱美和语言美,使这节课成为一节鉴赏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能适当进行点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重点、难点(1)走进人物心理世界,体会人物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小说中的人性美
(2)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美丽的小城是哪个地方吗?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养育了一群淳厚善良的居民,他们的生活原始而自然,纯朴而热烈,透着一股浓郁芬芳的人性美。其中包括著名画家黄永玉,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沈从文。要想从一本经典著作中了解到这个山川明丽的小城,我们不得不想起沈从文的《边城》。“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2、作者的简介
沈从文是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他的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长篇小说《边城》是其中的代表作。
3、《边城》的情节
《边城》主要写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顺顺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以唱歌的方式来进行爱情的“决斗”,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也为了远离使自己伤心的人和事,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心怀内疚,抛下翠翠离开了家乡去找哥哥。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二)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出语气,体会感情。
(三)整体感悟,感受“人性”,把握主旨。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情节结构: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四)课堂讨论
1、同学们都已经朗读了课文,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你看完文章后的感受,并谈谈为什么?
生:我觉得文章写得很普通:普通的人物,普通的故事,普通的语言,读来并不觉得很有美感。
生:我觉得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湘西美丽的风光,山美、水美,确实是一个美丽的边城。
师:确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边城。风景秀美,山川明丽。(风景美)生:我觉得边城的风俗民情也很美,象端午赛龙舟,还有最美的是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
师: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风俗美)师:在作者笔下,爱情、祖孙情、兄弟情、乡亲情,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总之,“边城”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世界,是个世外桃源。(情爱美)
2、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翠翠的淡淡的凄凉其实也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感情基调,另外还有一个暗示的作用。
3、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4、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5、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分析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6、“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对这小说的结尾,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①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着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②二老和翠翠的未来难以预料,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世界”的“理想人生形式”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隐忧。也可能终结,也可能新生。
7、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风光恬淡怡人,民风、民俗纯朴感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就养育了一群淳厚善良的居民,他们的生活原始而自然,纯朴而热烈,透着一股浓郁芬芳的人性美。让我们用几个词来概括这些普通人的人性美,并说出理由。
明确:《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纯粹的美”和“清洁的灵魂”是这篇小说的人物征:
翠翠的形象是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十五岁的纯美少女她纯真聪慧、像一只小鹿那样活泼健美。恬静、温柔、纯净、灵动、忠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这样美的人性的悲剧就更令人伤感和哀婉。她对爱情的追寻却总是呈现在梦境状态,如同期待那每夜都会入梦而来的傩送的歌声。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傩送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祖父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古朴、带点狡猾的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解说理由时必须结合文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加以阐述。)
8、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表达了他们对爱情执着。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我们了解到了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那种自然的、健康的、优美的“人生形式”,在这种生命的状态里充满了真、善、美与爱,希望我们的人生形式中也能或多或少的浸染到这份情怀。
(六)、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七)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关于人性美的小作文。
第五篇:教育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现代学校教育: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教育。
2、学制:制度化了的公共教育系统的体制,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总体制度、性质、任务 和正常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规定。
3、教学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奇妙绝是
其避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4、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5、教学日志:记录下教师自己教学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自己的反思和阐释,这是帮助教师很好的认识自己的方法。
6、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
7、课程标准: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组织者”的作用,可以确保不同教师有效地、连贯的、目的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
8、整合课程: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
9、隐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现行课程以外获得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一般包括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心理性隐性课程三种类型。
10、合作性学习:是以学习者小组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一切相关行为。
11、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或者说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
12、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教学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育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与决策。
13、班级授课制: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14、复式教学:把两个年级以上不同程度的学生编排在一个班里,由一个老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课时里,分别用两种以上的教材交叉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5、学习风格:是指影响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的所有心理特性,表现为学习者接受和加工信心的方式、对学习条件和环境的需要、认知特征、个性意识倾向、神经生理类型等方面。
16、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
17、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学工作者或学校的一线教师针对自己在教育领域、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专业教育研究者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科学的定位、诊断、制定解决的计划及具体的实施步骤,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研究者自身的水平,改善教学质量的行动。
18、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放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
19、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相对人的权益时,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调节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20、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简答题:
1、近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
(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5)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2、文化功能
文化的传递和保存,活化文化,文化选择,文化批判,文化交流、融合,文化更新与创造
3、学校德育的原则
原则——客观真实性、整体系统性、辩证发展性、正面教育性、知行一致、尊重平等
4、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应是一个引导者和设计者
教师应视自己为一个诚恳的合作者和学习者 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5、完善的情感智力和品质
赋予职业神圣的意义、心中要有爱、做自律的榜样、有热心和幽默感、有可信任感
6、灵活实际的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研究能力
7、泰勒原理的内容
确定教育目的
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 评价教育计划
8、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2)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间接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主要对象是以教材为主的间接知识。
(3)教学过程的发展性,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功能。
(4)教学过程的教育性,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也反映着一定的思想、观点和道德精神;同时,教师的品德言行,对学生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9、学生的总体性综合表现
(1)、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的选择。(2)、学生对教师主体性作用信息的破译与转化。(3)、学生对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
10、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特点
(1)、有坚实的哲学基础,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是一种“目的——手段”范式的教学理论研究。
(2)、以哲学思辨的研究方法为主,形成了“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知识——接受”的教学过程观,学科本位的教学内容观和以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观。
(3)这是一种以教师为重心的教学理论。
11、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加强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2)、开发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3)、坚持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2、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从评课的角度来说,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如下几个方面:(1)教育理念:促使人上进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3)教学活动:丰富多样
(4)教学素质:教学态度、方法、语言、板书、学科专业技能、教学组织、应变能力、教学媒体、教学设计等充满生命活力
(5)教学效果: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使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13、评课的标准
(1)、教学态度
(2)、教学方法
(3)、教学组织安排
(4)、教学语言
(5)、课堂板书
(6)、教态(7)、学科专业技能
(8)、应变能力
(9)、教学媒体(10)、教学设计
14、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
(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2)、学生的概括水平(3)、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4)、学生的智力水平(5)、定势
15、学校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1)、依据过错责任原则,学校人身伤害侵权责任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2)、学校的侵权行为造成了损害事实(3)、学校的行为违法(4)、学校行为须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5)、学校主观上有过错
16、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1)、诉讼方式,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2)、行政方式,包括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赔偿。(3)、仲裁和调节等方式,主要通过教育组织内部或机构以及其他民间渠道来实施法律救济。
论述题:
1、个体发展功能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现代学校教育的所有职能归根到底都是依靠人来实现的,因此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是最为直接和内在的功能。具体来讲,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程
第二、加速个体发展的社会化进程。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加速作用,一方面表现在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上,即通过教育来促进学生掌握先进的知识、科技文化,抵制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因其传授人类科学文化具有简约化、高速化的特点,指导或规范人的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目标水平,进而对人的智力、特殊才能的发展起着催化作用。
第三、发展人的主体性、个性化功能。人的个性化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教育的作用。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性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增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2、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2)、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经验的积累。
3、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1)、教师不经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3)、4、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学习——实现自我超越; 实践——改善心智模式; 培训——建立共同愿景; 合作——整合团队智慧; 研究——学会系统思考
5、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成长重要作用(P51)
(1)、教师计划自己的活动,通过“活动中的反思”观察所发生的行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动态因果联系。
(2)、教师又进行“对活动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分析所发生的事件,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决策的结论。
(3)、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4)、帮助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6、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确立校本教育宗旨,学校必须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体现自己独特的教育宗旨或教育哲学。
(2)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建立课程行动研究协作队伍是关键。
(3)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课程建设必须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资源,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制定也不例外。
(4)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环境,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体现自身教育宗旨的教育环境,以营造一种大家分担责任、积极推进教育革新、勇于追求成功的氛围。(5)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
7、挖掘课程内容的方式(P83)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2)、确定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材料
(3)、创造开发和使用教学用具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6)、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场馆资源(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8)、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
8、新课改的基本特征
强调课程的发展功能。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
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
9、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发展态势(P92)
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
2、进一步体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
3、进一步实现学科知识和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4、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5、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创新取向;
6、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0、当代教学发展的新取向(P125)
1、倡导多元的教学目标;
2、强调整合的课程内容;
3、提倡建构的知识学习;
4、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活动;
5、主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6、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7、强调发展性的学习评价。
11、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内容(P203)
1、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
2、评价目的是为学生发展提供契机;
3、评价来源应该是学生活动;
4、评价的核心是“全人观”;
5、评价的方式尽量采用档案袋和活动法。
12、建构主义思想对教学评价的启示(p205)
1、有效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学习者应该参与教学目标的提出或确立,要让学生在“做”中进行学习;
2、有效的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过程;
3、有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以及时间、空间上的保障;
4、有效的教学旨在是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5、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6、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1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的特点
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强化师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
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强化定性评价。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与创造性的评价。
14、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改革。
教师成为研究者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5、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
16、中学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中学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负有特殊使命的教师,承担着全面管理班级的重任,其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是:(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3)、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4)、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17、班集体建设
班集体的建设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设计班集体建设环境 选拔和培养学生班干部 组织班级活动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