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教育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40分
一、论述题(10分)
谈谈你对民办教育的认识以及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二、综合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有人认为经济是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先发展经济,经济好了,教育自然上去了;也有人认为,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必须“教育先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请运用你所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联系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现状,分析在教育领域中学校、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的转变及现状。
一、答:
(一)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与教育需求的矛盾
当前我国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优质教育的供应缺乏。
(二)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格局
公办教育不能满足优质教育需求,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受到压制。
2007年我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的比重
普通高校 中职 普通高中 初中 小学
学校数 15.5% 25% 19.8% 7.6% 1.8%
学生数 19.9% 17.3% 9.7% 7.8% 4.6%
(三)世界各国民办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比较
1、即使发达国家的政府也难以支撑教育发展所需全部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
2、发达国家的民办教育在教育整体格局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主要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3、发达国家政府与民办教育的格局分工:由政府提供合格教育产品;民办教育提供优质教育产品。
4、基本判断:民办教育提供优质教育是教育格局发展的必然。
第二篇:当代教育改革
《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改革的目的。
2、简述国有企业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3、简述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
4、简要回答新课程管理体制的特点。
二、论述题(共20分)
1、联系我国当前教育实际,阐述一下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趋势。
三、综合分析题(共40分)
有人说,“只有先进的教育评价观念是不够的,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最为重要的任务是要拿出具体的内容和方法”。你如何看待此观点,教育评价观念、方法和内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请你设计一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评价体系(包括观念、内容、方法)。
第三篇:当代教育改革 离线作业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40分
一、论述题(10分)
谈谈你对民办教育的认识以及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二、综合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有人认为经济是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先发展经济,经济好了,教育自然上去了;也有人认为,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必须“教育先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请运用你所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联系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现状,分析在教育领域中学校、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的转变及现状。
第四篇:《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40分
一、论述题(10分)
谈谈你对民办教育的认识以及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答:
一、民办教育在教育整体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与教育需求的矛盾 当前我国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优质教育的供应缺乏。
(二)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格局 公办教育不能满足优质教育需求,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受到压制。2007年我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的比重 普通高校 中职 普通高中 初中 小学 学校数 15.5% 25% 19.8% 7.6% 1.8% 学生数 19.9% 17.3% 9.7% 7.8% 4.6%
(三)世界各国民办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比较
1、即使发达国家的政府也难以支撑教育发展所需全部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
2、发达国家的民办教育在教育整体格局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主要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3、发达国家政府与民办教育的格局分工:由政府提供合格教育产品;民办教育提供优质教育产品。
4、基本判断:民办教育提供优质教育是教育格局发展的必然。
二、民办教育发展的阻碍因素分析
(一)政策和制度的阻碍是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大阻碍
(二)融资模式的阻碍
(三)教师人事制度的阻碍
(四)民办学校内部管理模式和机制存在问题
三、民办教育发展的空间与机遇
(一)国家教育改革的难得机遇和大好局势
(二)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四、民办教育的发展思路转变
(一)发展理念的转变:转变发展模式,明确民办教育的公共性
(二)融资方式转变:创新民办教育的融资模式
(三)监管方式的转变:加强法律监管和社会监管
五、民办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抓住教育改革大好时机,在全国率先进行民办教育改革实验
(二)发挥区位优势,面向全国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三)率先转变民办教育发展模式,整合资源,创新融资模式和内部管理模式
(四)引领民办教育加强与国际著名教育品牌的合作,提升民办教育国际化水平
二、综合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有人认为经济是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先发展经济,经济好了,教育自然上去了;也有人认为,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必须“教育先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和总结了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经验,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明确提出了“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有如下含义:其一,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其二,科学技术和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科技与经济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科学技术和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已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必须“教育先行”。
2、请运用你所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联系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现状,分析在教育领域中学校、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的转变及现状。
答:①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这就是社会关系的变迁。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旧的社会关系消失了,一些新的社
会关系产生了,还有一些社会关系虽然还存在,但其性质和内容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持续而深入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发育出影响教育发展的力量:政府的力量、学校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这些新的力量正在改变教育领域原有的社会关系格局和利益分配机制,从而对现行的政策法律调控机制构成了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新的教育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必须具备多元、开放、弹性的特点,以保证政府、市场与学校这三种力量的良性互动。②教育领域的一个变化就是教育外部关系的分化与改组。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导致原先的一元社会结构开始分化出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领域,市场介入教育领域已是不争的事实。原先的教育与学校关系领域开始分化和改组,出现了政府、市场和学校三种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力量。市场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运行机制。国家与政府顺应时代的发展,对社会力量办学进行了政策的支持与舆论的倡导。
第五篇:2013秋学期当代教育改革答案
《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改革的目的。
答:教育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去除教育中陈旧的、错误的和有缺陷的东西,以改善教育之现状.说出自己的观点。
2、简述国有企业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答:第一,改革政策要逐步推进,切忌“一刀切”;第二,私有化过程中要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要妥善安置分离出来的从教人员;第四、切忌在移交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学习。
3、简述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
答: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是指教育财政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国家的教育财政,其功能虽有所不同,但基本功能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①资金筹措的功能。资金筹措是现代教育财政的根本职能之一。在当代教育发展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最重要的表现莫过于积极筹措支撑庞大教育系统所需要的巨额资金。②资源配置功能。资源配置是指将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分配到教育系统的各个部门和机构中去的管理活动。③供需调节功能。是指通过一定的财政手段(如教育财政政策和教育财政计划等)可以对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教育与该国该地区其他领域的收支,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地区单位间的利益转移以及教育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进行有效调节,从而使教育投资更趋合理,使教育及社会发展更加协调。④监督管理功能。对各级各类教育机关的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有效的监督管理,也使教育财政的重要功能之一。
4、简要回答新课程管理体制的特点。
答:(1)从课程决策和开发的行政主体来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举。
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校本课程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2)从学校课程管理的权责分配来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行政权力主体各司其职。
尽管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的学校课程整体中,是以国家课程为主,但管理学校课程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行政权力主体的共同责任,只是它们承担的职责各有侧重,范围有所不同。
(3)从参与课程决策与开发的角色来看,学科专家主宰走向各种有关人士分权。
实行新的课程管理体制后,除了中央教育官员、学科专家这些传统角色外,地方教育行政人员、课程论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工商企业界的人士等等,都在或鼓励他们以某种方式参与到课程开发和课程变革的过程中来。这无疑有助于课程科学水平的提高。
二、论述题(共20分)
1、联系我国当前教育实际,阐述一下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趋势。答:在改革前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有明确的机构设置和清晰的隶属关系,但各机构中的权限却没有明确的划分,权限高度集中于高层级的行政机构中:教育管理权、资源分配权高度集中,决策权与执行权高度统一,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必然结果。计划经济体制强调计划性和统一性,只有高度的统一,才能使计划得以由上而下的实施,垂直式层级制的组织形态,为高度的集权制提供了组织保证。权限的集中,有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强有力控制,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得以有效的实施和充分的体现,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日益表现出了它的不适应性。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政策与法律调控机制在变化了的社会关系面前不仅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了激烈的体制性冲突。
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基本属于中央集权制,其基本形式属于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也就是说,是一种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适当结合的制度。就隶属关系而言,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存在着上下级关系,同时作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教育局等,隶属于同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体现了一种从属制。虽然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把“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并且在近十年里又相继下放权限,但是,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以及相应的职能部门直接干预教育的现状并没有改变。
(1)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混乱
在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的关系上,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是从属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行政机构与一切政府机构都是从属关系,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的其他专门性职能管理机构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并列、平等的关系。在实际运行中,教育行政机构相对于政府其他专门职能部门而言,其地位低于其他专门职能部门,这影响了教育行政组织职能的发挥及教育行政效率的提高。
(2)教育行政机构内部设置的管理层次不合理
有些教育行政组织在设置管理层次时,不是根据有效管理的幅度,而是来自主观任意的构想;不是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而是为了多设置些职位以便安排干部,因而机构林立,人浮于事,从而导致了官僚主义和低效管理。
(3)教育行政规章制度混淆不清
各种规章制度十分繁杂,不能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时作出调整,致使教育行政规章制度不能起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依法治教的局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下级教育行政规章制度不能与国家教育行政规章制度相吻合,各教育机关的规章制度缺乏一定的协调性,出现多头领导,使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校长、教师们感到无所适从。
三、综合分析题(共40分)
有人说,“只有先进的教育评价观念是不够的,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最为重要的任务是要拿出具体的内容和方法”。你如何看待此观点,教育评价观念、方法和内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请你设计一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评价体系(包括观念、内容、方法)。
答:要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制度,首先就需要从传统的封闭、片面、局部、功利等评价思维方式中跳脱出来,树立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整体的、全局的、具有价值追求的学生评价观念。这也是建立新的评价标准、使用新的评价方法、开拓新的评价领域的前提。
(1)树立合理的学生评价观念
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的核心。评价只是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通过问题发现帮助学
生分析现实的状况及可能的发展路向,指导学生改进学习计划与方式,最终促进他们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评价的旨归和服务对象,而不是让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框架服务。强调过程性评价观,能深入到学生发展的进程中,及时地、动态地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收获,从而可以对学生的良性发展和持续进步实施有效的、适时的指导。倡导参与性评价观,将评价活动看成是评价者与被评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操持评价情境观,要求评价标准的设计要具有真实性和情境性,以便使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评价者能从学生实际的情况出发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而不至用先验的标准扭曲对个性发展的理解。树立评价伦理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的合理性和人本性,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的制订要兼顾适应性与超越性;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不违背社会道德;评价者自身应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不做主观臆断,也不做胡乱指导;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操持公平、公正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