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

时间:2019-05-14 22:2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

第一篇: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

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1-16 09:43:00 ]作者:陈晓端 闫福甜编辑:studa0714

摘 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的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先后经历了“新课程”运动、促进教育机会平等运动、“恢复基础”运动,学校重建运动、教育选择与国家标准运动和学校教育与工作需要相结合运动。每次改革浪潮都呈现出不同的时期社会对教育变革的要求与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应对,究其用意都是旨在通过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美国公民。从历史角度纵观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的特点,有助于把握美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可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美国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教育质量;课程;教学

Abstract:Since the 1950's,reform of American education has gone through a series of

waves,such as the “New Program” Movement,the Movement of Promoting Equal Opportunity of Education,the “Basis Restoration” Movement,the School Rebuilding Movement,the Education Choice and National Norm Movement and the Movement of Combin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with work demand.Each wave of reform represented social demand for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educator's attempt to keep up with social advance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And the consistent purpose has always been to training high-quality American citizens through teaching program reform and raising teaching quality.An over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waves of reform in American education will help form a general grasp of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education and present some ideas for practice of education reform in our country.Key Words:America;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education reform;teaching quality;course;teaching

20世纪50年代末期,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不仅激发了世界强国之间的科技竞争,而且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在激烈的竞争与频繁的改革中,美国的教育改革尤其引人注目,并对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果仔细考察一下当代美国教育的发展脉络及其所呈现出的特点,不难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美国教育从时间上看,虽然至今只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但改革周期转换的速度之快、改革内容变化之大是美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出现过的。其中一些改革方案或改革建议及其实施策略往往呈现出平行进发且在某些方面又相互矛盾之态势。也正是这些改革推动了美国教育的科学化和人本化进程。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考察与分析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发展与变化及其所呈现的突出特点,无疑会对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化与路径选择有所启示。

第一次改革浪潮:“新课程”运动(20世纪50年代)

在美国教育发展史上,教育改革一直就没有停止过。而且,进入50年代以后,改革周期在不断加快。考察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改革史。正如约普利曼(John D.Pulliam)和詹姆斯·范帕滕(James J.Van Patten)所说的:“美国的历史,从肯尼迪和约翰

逊的政权到里根、布什和克林顿的政权,均受社会改革运动所左右”。[1]241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改革,教育改革也是一浪接着一浪。考察自“二战”以来美国的教育改革运动,不难发现,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大的浪潮是伴随着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而揭开序幕的。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美国政府为之震惊,而公众则把目光投向了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上,责备美国的宇航技术落后是学校教育质量下降所致,进而认为这是进步主义教育偏废基础性、系统性,降低学术标准所造成的恶果。正如丹妮·里威奇(Diane Ravitch)教授在《走在十字路口的美国教育:1954—1980》一书中所描述的:“政府官员一再表示了对科技领域研究人才缺乏的关注。另外,他们批评进步主义教育忽视了基本的学术科目——英语、历史、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是追求高标准的不同结果的标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并不是因为俄国多么的先进,而恰恰是因为美国的落后所致”。[2]208于是,美国政府很快就将国防建设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确立了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该法案拨专款资助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三门“新三艺”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提供相关教学设施;推进引导、咨询和测试计划,特别重视发现和培养天才儿童。[3]158很快,新数学、新化学和其他新的修订版本被引入学校教学,暑期学校则为教师提供了新教材和新教法方面的培训。此后,学者们进一步提醒人们充分认识:“教育是我们的第一道国防线”。[2]208正如佳斯特斯·华伦(Justice Warren)在最高法院的建议案中所指出的:“今天,教育或许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功能。义务教育的立法和给教育大量的投资,均可说明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教育对一个民主的社会是多么的重要。”[2]209

第二次改革浪潮:促进教育机会平等运动(20世纪60年代)

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第二次浪潮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伴随着民权运动而开始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教育机会的平等。1954年5月27日,美国最高法院驳斥了自1850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正确的,从理论上将黑人排除在白人学校之外的、所谓的“尽管分离但地位是平等的”(separate but equal)的论调,并决定要在学校废止种族隔离。但是,最高法院的决策并没有在实行种族隔离的学校产生即刻的反响和效应。尽管一年以后最高法院下令加快废止学校的种族隔离,可是许多学区仍然反对黑人儿童与白人儿童一起就学。甚至,有些学校还成了抵抗最高法院决定,坚持实行种族隔离的“战场”(battle grounds)。正如乔·斯普林(Joel Spring)所说:“尽管最高法院和联邦政府一直在强调反对学校的种族隔离,但学校里的种族隔离现象依旧存在。一些学校尽管实行了不同种族儿童的同校制度,但事实上在学科学习和学校活动方面仍然采取了不同的做法”。[4]119

除了废止学校中的种族隔离,促进教育机会平等运动的另一策略是通过立法大力资助弱势群体。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初、中等教育法案》。该法案要求根据各学区贫穷儿童的数量分配资金,通过为小学、初中学生提供课本、器具和实物来确保贫困生有足够的学习资料,资金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控制,到1966年,这项计划的投入总额达120亿美元。1968年,国会又通过了另一补充法案《双语教育法案》,主要是为那些英语能力较差的低收入儿童提供联邦资助。该法案没有详细说明双语教育的含义而是解释说,法案为地方学区提供资金用来发展和实施新的、理想中的初等及中等学校计划,以满足非英语背景学生的需要。

[2]210在整个60年代,社会改良派在呼吁课程改革方面表现突出。他们主张的课程是为少数人和穷人更多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做准备。在他们看来,教育的主要目的变为消除贫困和种族歧视,新科学和数学课的讨论让位于补偿性教育和基础课程的提议。这些课程上的变化为贫困儿童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途径以促进他们基本技能的发展。[4]216-217

第三次改革浪潮:“恢复基础”(Back to Basics)运动(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世界的持久和平尚未实现,美国政府的公信度在水门事件后持续减低,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增加了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这10年间,美国出现了诸多教育问题,例如,入学人数减少,考试成绩下降,公众信任降低以及促进全民平等教育的进步政策的变化。其中,学术能力测验(SAT)成绩持续下降被认为是教育诸多严重问题的标志。人们开始反思到底应该怎样教育儿童对付能源危机、城市拥挤、犯罪增加以及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和教育者应该为他们的行为负责,担负起培养具有胜任力和适应性的学生。那些对众多学生低水平的学术表现不满的家长、市民团体、政客联合发起了恢复基础运动和教师责任运动。[2]211这场运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减少选修课,增加必修课,恢复教师的主导作用。恢复基础运动强调阅读、写作、数学及学生的口头交流。[2]408

在70年代,促进教育机会平等仍然是美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联邦的法案为那些处于教育体系边缘的人们带来了成功和鼓舞。1972年,国会通过了禁止性别歧视的《教育修正法案》。1975年,由福特总统签署了《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以保证残障儿童接受免费、适当教育的权利。[2]21

3第四次改革浪潮:学校重建运动(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开始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工业生产劳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和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而近年美国学生SAT成绩的下降,17岁以下人群的高文盲率等不良表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重视。1983年4月,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美国社会再次掀起了与“恢复基础”性质相近的学校重建运动。重建“意味着规则、角色、关系体系的改变,以致于学校更有效地服务于现存的目的,或者一起服务于新的目的”。[5]30

1983年,恩斯特·鲍尔(Ernest Boyer)在为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所著的《高中:美国中等教育报告》中要求强化高中学术课程的建议被广泛采纳。1987年底,美国教育部的秘书威廉·本奈特(Willian J.Bennett)提出为所有高中生开设严格的学术性核心课程,这时高中课程优异化达到了一个高潮。在美国教育部的宣传册《詹姆斯·麦德森高中:为美国学生的课程》,本奈特描述了一个理想高中的课程体系:英语(4年)、数学(3年)、科学(3年)、社会研究(3年)、外语(2年)、自然(2年),还有一个学期的艺术和音乐史。其中25%的课程计划可供学生选择。正如阿德米罗·里可弗(Admiral Rickover)指出的,“以3R为基础的真正的通才教育理想应该回归,这种教育能够铸造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清晰的书面表达能力。强迫的学术课程必须给予选择的优先权”。[2]415

这些国家报告在80年代横扫全美,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报告中的许多建议已被执行或在地方组织被热烈讨论,学校委员会、校长、教师、公众等热切关注这场改革。可以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以及80年代其他相似的报告引导了这个时代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各州制定了较高的毕业要求,统一了课

程的管理,增加了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考核,提升了对教师的资格要求。全国各学区进一步强调计算机知识、家庭作业和基本技能;制定了参与运动的最低标准;延长了在校时间和学年长度。[3]167

第五次改革浪潮:教育选择与国家标准运动(20世纪90年代)

美国教育改革的第五次浪潮是伴随着“2000年教育目标”的出笼而掀起的,其着眼点是强调教育的国家标准。众所周知,美国历来没有国家统一的教育制度,也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而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和标准在实践中并没有受到普遍的认可和重视,也根本无法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各州有各州的要求,各校有各校的做法。到了90 年代,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1991年和1993年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分别公布了指导整个美国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这两份文件吹响了美国教育标准国家统一化的号角。《2000年目标》继续确认了布什政府制定的六项“国家教育目标”,只是其中第三项目标引起了较大争议。新的第三项目标鼓励许多专业组织鉴定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同时,它提高了四年级、八年级、十一年级学习方面的严格程度,所规定的较高的标准也影响了各年级的水平。在内容标准上,除了强调知识,还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技巧的运用。而建立这些标准的机构是像国家科学教师协会(NSTA)和国家社会研究委员会(NCSS)这样的专业组织。此外,美国教育部为制定标准的专业团体和机构提供资金支持。[5]272这场国家标准运动是美国政府参与塑造教育机构的范例,特别是它影响了教什么、如何去教、学什么、如何评价的问题。

[5]273然而,当《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引起全国大范围的讨论和关注的同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赞成。一些人认为目标提升了国家课程,也代表了政府对教育的过多“侵犯”。争议虽然存在,但同时,除了弗吉尼亚和新汉普郡以外,其他州都选择接受了2000年目标的联邦资助,以建立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内容和绩效标准。[5]272

20世纪90年代,尽管美国学生的学术能力测验(SAT)成绩逐渐稳定,但教育改革和学校重建运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人们开始强调文化的多样性,联邦政府在建立统一国家标准的同时,鼓励学校选择(school choice)成为90年代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1990年,布什总统在《美国2000年》法案中明确支持择校入学这一新的教育实践。具体地说,家长有权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各校的教学情况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私立学校或公立学校,而不受学生家庭所在地的限制。州政府则将学生的学费以券票形式(voucher)直接付给所选学校或父母手中。这种通过券票形式分配资金的做法为家长提供了择校的后盾支持,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平等和校际之间的办学竞争。然而,这种选择具有一种市场价值取向,它冲击了美国以公立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2]286

第六次改革浪潮:学校教育与工作需要相结合运动(2000年起)

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六次教育改革浪潮已经初显端倪。当时改革的基点是在工作场所的需要和条件下重新设计学校教育。这次运动的教育目标包括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场所顺利过渡、信息技术的培训以及强调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团体合作的课程设置以及雇主认为今日、未来雇员应有的技能等方面。[5]29在美国,家长、社区与企业参与教育的热情日益直接和广泛,他们在参与教育的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掌握阅读、写作和计算等基本技能已经远远不够,学会学习、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思考、自我管理、目标制定、就业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团体合作等技能愈显重要。这些技能反映了社会工作需要的转变和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大量显现的趋势已经为扩展学校课程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论证,职业教育计划成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使职业教育面向所有学生而不仅仅面向工作中的人们。学校需要改变课程结构以反映工作中的科技变化。因为科技、团体工作表现、合作学习、运用交叉学科而不是单学科的概念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已被置于重要的地位,而且未来10年需要新的人际交往技巧。因此,学校课程和教学实践需要强调交流形式的多样化,不管是语言上还是非语言上的。[3]5612005年1月14日,总统布什公开强调需要为高中学生的未来做更多的准备。他认为教育要保证每一个高中毕业生具有在大学和全球性竞争的工作场所取得成功所需的技能。[6]

结论与启示

1.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不改革就没有发展,也就不会有进步。改革的成效往往与改革的力度相辅相成。改革的力度越大,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国家处在危险之中》的报告呼吁美国重建公立学校的时候,教育家们仅仅将改革看成是一种事件、一种解决具体固定的问题的一次性活动。而16年以后,改革已经变成了教育领域里一项永久都要进行的事情。”[7]同时,改革的形式、结构和范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新的世纪以后,“教育改革的特点也发生了改变,从以往的宏观改革发展成为微观领域的学校内部整体改革,从零散的改革方案发展成为系统的结构重建”。[7]

2.教育改革的周期性变化正在不断地加快。快速变化是美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同样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点。在美国,过去的教育改革可能是50年一个循环,而现在已经变成10年或5年了。有些教育观点或思想流行一阵后,失去了大众的支持,然而,一段时间后又重新会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并不是以往思想的照搬,而是有了新的认识,赋予新的理解。尽管美国丹妮·里威奇教授曾用“钟摆现象”描述美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来回摇摆和循环交替,然而,这正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规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变化不仅可以带来新的教育观点和新的教育概念,也可以带来观点的循环发展”。[1]27

3.教育改革既有外部力量的推动(主要是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国家的直接干预),也有内部的动力(主要是指教育领域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改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美国的经济条件的变化、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知识激增和快速更新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都影响着美国教育的变革”。[5]27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越来越深入和广泛,立法和教育拨款是联邦政府对各州教育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可见,国家的直接干预逐渐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这也成为以地方分权为标志的美国教育的新现象。

4.没有反思就没有教育改革的深化,没有危机意识就没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理论家研究教育改革并倡导教育改革,政府干预教育改革甚至以立法形式推进教育改革,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以往教育进行反思的结果。他们在反思美国落后的原因,反思教育是否存在问题,甚至把国家安危直接与教育改革的成败相联系。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处于危险之中》和其他许多有关美国学校的国家报告通过一些证据说明学校并没有达到他们的目标,报告声称,“如果一种不友好的外来力量试图利用今日美国教育的平庸表现,我们可以把它视作一场战争。”[2]214从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开始,美国的教育改革无一不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危机相连,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理性反思无疑是推动美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持续动力。

总之,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变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0世纪的人类文明和文明的人类发生了空前重大的变革,教育已经成为孕育和推进人类变革的富有青春活力的“生命源”。自“二战”以来,美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息,对课程结构的调整从未中断,对教育质量的追求从未放弃,从新课程运动、民权运动、回归基础运动到学校教育与工作需要结合运动都体现了美国教育创新进取的特征。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速变,教育的国际化、民主化、信息化、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美国的教育则处于变革的前沿,它的发展历程也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PULLIAM,JOHN D,JAMES J.VAN PATTEN.History of Education in

America[M].Prentice Hall,Inc.1999.[2]PARKAY,FORREST W.BEVERLY H.STANFORD.Becoming a Teacher[M].Allyn and Bacon,1995.[3]DEAN WEBB L,ARIENE METHA,FORBIS JORDAN K.Foundations of American Education[M].Prentice Hall,Inc,1996.[4]JOEL SPRING.American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Aspects[M].Longman,1991.[5]MORRISON,GEORGE S.Teaching in America[M].Allyn and Bacon,1997.[6]No Child Left Behind:High Quality,High School Initiatives,Presidential

Action[J/OL].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2005/01/2005/11/23.html.[7]ELIZABETH,C.,LARRY,L.TRENDS,ISSUES.School Reform[J/OL].http://cepm.uoregon.edu/trends_issues/reform/index.html.2002-12-21.

第二篇:当代教育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40分

一、论述题(10分)

谈谈你对民办教育的认识以及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二、综合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有人认为经济是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先发展经济,经济好了,教育自然上去了;也有人认为,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必须“教育先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请运用你所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联系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现状,分析在教育领域中学校、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的转变及现状。

一、答:

(一)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与教育需求的矛盾

当前我国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优质教育的供应缺乏。

(二)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格局

公办教育不能满足优质教育需求,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受到压制。

2007年我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的比重

普通高校 中职 普通高中 初中 小学

学校数 15.5% 25% 19.8% 7.6% 1.8%

学生数 19.9% 17.3% 9.7% 7.8% 4.6%

(三)世界各国民办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比较

1、即使发达国家的政府也难以支撑教育发展所需全部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

2、发达国家的民办教育在教育整体格局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主要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3、发达国家政府与民办教育的格局分工:由政府提供合格教育产品;民办教育提供优质教育产品。

4、基本判断:民办教育提供优质教育是教育格局发展的必然。

第三篇:当代教育改革

《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改革的目的。

2、简述国有企业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3、简述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

4、简要回答新课程管理体制的特点。

二、论述题(共20分)

1、联系我国当前教育实际,阐述一下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趋势。

三、综合分析题(共40分)

有人说,“只有先进的教育评价观念是不够的,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最为重要的任务是要拿出具体的内容和方法”。你如何看待此观点,教育评价观念、方法和内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请你设计一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评价体系(包括观念、内容、方法)。

第四篇:电影《浪潮》的启示

卡罗,那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儿

——电影《浪潮》的启示

文/俗士

老师放映了《浪潮》(Die Welle)这部德国电影,在看了几篇相关影评后,就感到这是一部必看的影片,而且坚信能写出一篇观后感。然而,在看了两遍以后,竟无从写起。那些震撼我的元素和情节,早已被许多人写入评论了,我竟跳不出他们的框框。于是就打算放弃写的想法了,然而,想写的冲动挥之不去。

随着对这部影片持续的关注,看了很多有关影评,有些写得很深刻,有些则泛泛。久而久之,有了一种异样的不好的感觉——似乎大家都在重复一种调子——极权主义的起源,恨不能把《浪潮》当成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的电影版。保持审慎和独立思考是我一向的原则,当一种思潮达到极致就自然会警觉起来,疑惑也随之而来。为此,我又一次把影片找出来看,并对影片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一些点感想(一点说明:本文意不在批判极权主义,并不是我不想批判,而是因为,批判极权主义是很多《浪潮》影评的主要内容,我就不赘述了)。

一、被忽视的寓意——对“人”的反思

电影《浪潮》是改编于一个真实的事件。1967年4月,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市库柏莱高中的历史老师罗恩•琼斯(Ron Jones)在“第三帝国”的课堂上,无法回答一个学生的提问: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纳粹独裁,罗恩•琼斯进行的一次实验。那次实验给人们这样的警示:其实纳粹离我们很近——从自由到独裁只需要5天,即使是在热爱自由的美国也一样。

最后罗恩•琼斯对他的学生说:“和德国人一样,你们也很难承认,竟然做得如此过分,你们不会愿意承认被人操纵,你们不会愿意承认,参与了这场闹剧。”

35岁的德国导演丹尼斯•甘赛尔(Dennis Gansel)将这一事件发生地移植到现代的德国,但他不是对事件简单地重复,而是做了提升——成功的将这一事件引向对在那个“恐怖而疯狂的年代”(虽然故事是现代)德国人的反思,而不仅仅是机械的对极权主义进行批判。影片刻画了反叛者——莫娜和觉醒者——卡罗两个人物,以告诫人们:即使在那种“疯狂思潮”下的盲从和狂热之外,同样也有反叛和觉醒。她们反叛和觉醒的深层原因,源自于她们对自由的热爱和对自己根本权利——自由权的捍卫。

我们知道,当年,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和德国一样面临经济危机。但德国却从一个民主政体(虽然还不长久)一步一步走向独裁。然而,美国却战胜了走向独裁的种种诱惑,日益强大。这里,导演似乎想告诉人们,究其根源,或许就在于,德国人当时没能意识到自己失去自由的恶果,因而盲从、狂热,或者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最终,或成为狂热份子、或助纣为虐,当然大多数是所谓的“平庸的恶”——由“普通德国人”变成“普通法西斯”。如果,当时的德国人能像莫娜那样反叛、能像卡罗那样觉醒,那么德国就一定不会有那个“恐怖而

疯狂年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德国人深思的,也是《浪潮》真正意义所在。

我认为这是《浪潮》这部影片对“库柏莱高中纳粹实验课”的升华,但很遗憾,这恰恰是被大家忽视的(在我看过的影评中,没有一篇提到这点)。似乎大家更愿意从对影片中寻找制度的原因,或许“制度之恶”可以成为个人行为之恶的借口,至少可以为“平庸的恶”心安理得。却忘了,从自由到独裁只要五天,恰恰不是对制度的批判,而是对人的警示。

如果,人们不对一些看似正确的事保持警惕、如果,人们为了利益轻易放弃自己的自由权,即使,有民主制度的保障,也遏制不了别有用心的人,践踏法律制度,最终走向独裁。

二、卡罗,那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儿

开始,所有的学生都是自由和具有叛逆精神的,而且也讨论值观之类的问题,对社会上和同学中那种颓靡之风深感到担忧。对纳粹也是深恶痛绝的,只是这种深恶痛绝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所以,赖纳老师用集体意识和“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等说辞一下子就让大家痴迷和盲从——走向“通往奴役之路”。

但是,作为智者和勇者象征的莫娜,在赖纳要求大家穿统一服装后,选择了反叛——换课。之前,她总是很敏锐的发现赖纳的问题,并曾多次挑战过赖纳的权威。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其实,第一个离开教室的是凯文,但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叛,他对自由的理解也是模糊的,所以,他后来又重新加入了“浪潮”。凯文的离开只是自己感到自己受到限制——不自由了。但是,这只不过是个人主义,虽然,个人主义看上去有许多自由主义的元素。

卡罗没有莫娜敏锐,开始她对赖纳的课程很认同、很投入。所以第一天,回家后她很兴奋地向母亲讲述课堂上的所学。而且,她还活学活用地想让母亲用纪律约束自己那个不学好的弟弟,她说:“纪律对利昂绝没害处。”而她母亲的答复很令我这个为人父的非常震惊,她说:“你弟弟应该自己发现他的底线。”(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但不便在这里讨论)。第二天,她也积极参与了制服的讨论。

促使她觉醒的是,她内心深处最根本的对自由权利——“女孩子爱美的天性”的伸张。

这一天,她穿了件红色的上衣去上课。路上,他男友马尔科说她自私;课堂上,在一片象征圣洁的白色之中,她的红衣服像一团火。她遭到了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指责,以及老师的冷遇。不过,在别的同学都为集体取了很激进的名字的时候,她还是试图用“变革者”这个温和的名字,希望集体保持某种温和的姿态。不过,在整个集体都已开始步入疯狂的时刻,她的意见显然不会有人响应。集体最后用了“浪潮”这个看似中性的名字,而且,命名过程似乎是民主的。然而,这个民主,用当下时髦的话语方式,我把他称作:被民主(原因后面详述)。

随后,她越走越远,终于决定用行动制止这场闹剧。她和莫娜一起撰写、印制,并到学校发放揭露“浪潮”的传单。在她们去发放传单的时候,整个校园黑暗(是晚上)、压抑而有些令人恐惧。看到这里,我竟想起《希望与抗争》中绍尔兄妹发放传单的镜头,也许是导演有意这样安排的。

一般来说,莫娜的睿智和勇气是我们无法效仿的。而卡罗从盲从到觉醒,最后到抗争的经历,也许使她更贴近我们。正是这个原因,我给本文取了现在这个名字。其实,无论绍尔兄妹还是林昭,他们都经历了“盲从——觉醒——抗争”的历程。

三、几个有意思的细节

1.谎言

一般认为,专制和独裁的统治基础是:暴力和谎言。然而谎言并不都是统治者别有用心的宣传,有时它产生于普通参与者某种高尚的行为。影片中就有这么一幕,延斯为了大家都能穿统一制服上课,主动对一位不愿意花钱买白衬衫的同学说:“我家里有两件衬衫,可以给你一件”,实际上,他一件也没有。他的谎言为他赢得了一个表扬,赖纳说:“这就是团队精神,延斯!”

而莉莎,在商店买白衬衫时,看到延斯买了两件同样的白衬衫时,并没因意外察觉延斯撒谎感到惊讶,反而,会心地一笑,克服了穿白衬衫不漂亮的心里障碍,下定决心买下一件白衬衫。

这里是个隐喻:在独裁政体下,人们为了某种看上去崇高(高尚)的事业(情),撒谎是自热而然的,并不需要统治者进行强压。你心中的神圣感会有一种魔力,让你去为了个人荣誉和集体利益撒谎。所以,独裁者只需要不停地宣扬某种荣誉和集体主义精神就可以了。

2.制造歧视和仇恨

在第二天,赖纳将调整座位的原因说成是:“我想打破平常的小团体。你们都有要好的朋友,这很重要。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团结力量大。……所以我让一名成绩差的学生,坐在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边上。”歧视是很明显的,但他的理由却是团结。而且,在莫娜提出质疑“我无法相信,所有的坏学生现在像是被拎出来展览一样”的时候,他抓住莫娜一个用词狡辩说:“莫娜,我从没提到过什么坏学生,只提到过成绩差。对于我来说,不存在坏学生,比如你,我的课你成绩很好,但数学课成绩差,利萨数学很好,你们可以相互帮助。”将两个人的缺点明白的指出(这点我们中国人可能并不在意,因为从小就这样,习惯了),借口却是很光鲜的。

顺便,他还认可了作假(抄袭)行为,当有同学问:“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互相抄袭吗?”时,他回答说:“如果这意味着,你们最终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那么是的。”

在大家还没醒过味来的时刻,他紧接着话锋一转,说:“整件事还有另外一个好处,我们班作为一个整体,表现会更好,起码比楼下的无政府班好!”成功的制造了一个假想敌,把大家带到一种兴奋地状态,于是,“仇恨开始了”①。

利用集体意识掩盖歧视、支持作假、利用假想敌制造仇恨,一气呵成,几乎没有痕迹,学生们完全失去了判断。其实,只要稍微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些已经颠覆了人类最基本的善、恶价值观——尊重他人、诚实和友爱,但大家非但对此毫无警惕,反而随之疯狂。正如:“纵然希特勒的行动是在颠覆一个法制国家,他仍然得到了大众的普遍拥护。大多数人

相信这首先可以摆脱运动中的无政府主义极端分子。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错误。”②

3.被民主

在给这个集体命名的过程中,程序看上去是民主的,最终“浪潮”以最高票胜出。然而,整个过程都在赖纳老师的掌控之中。他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对名称表示出了明显的好恶,在马尔科提出“浪潮”后,他说:“就知道你会起这种名字。”这时他已明确的把自己的意识传达给学生了,所以“浪潮”胜出其实是他操纵的。这就是我说:“被民主”的原因。

谈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英国,为了不让女王(国王)的好恶影响大选,英国女王成了英国唯一没有选举权的成年人。而且,她也不能对候选人表示自己的立场。虽然,她的好恶究竟会对选民有多大影响很难说,英国人还是怕“被民主”。

4.告密

告密在《浪潮》中并没有真正出现,但片中赖纳老师关于告密的话很值得深思。在蒂姆想向他表功,准备告诉他市政厅大楼上的“浪潮”标志是自己刷上去的时候,他以为蒂姆要向他告密。他马上制止了蒂姆,因为这不是课堂,而是现实生活。

蒂姆:“文格尔先生,我知道市政府大楼的涂鸦是谁做的。”

赖纳:“蒂姆,我要求告诉我是谁干的了吗?我不想知道是谁做的!因为要是我知道了,我就必须告诉校领导和警察,这是损坏公物。我希望这一周的经历教会了你要团结,而不是相互出卖。”

同样一件事,蒂姆说出来是告密、是出卖,而赖纳报告校领导和警察则是职责。

四、一点反思

我觉得,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思潮需要审慎对待,即:对专制和极权主义制度的批判过于消极、机械和片面。似乎一谈到这个方面,就全将责任推给制度,完全不对人的行为进行批判和反思。以至于,对个人的批判和反思会被批为伪道德,或者“五毛”。

人们把一切都归咎于制度,有一个深层的潜意识,那就是:把“制度之恶”当成“个人行为之恶”的借口和挡箭牌。所有的“烂桃子”都往“制度的破筐”里扔,什么:“集体无意识”啦、什么“平庸的恶”啦,甚至“清官比贪官更坏”啦……

对于这些无意再多说,最后,用另一部反思二战的德国影片《帝国的毁灭》的女主角(希特勒的秘书),在结尾的一段自白来结束本文:“在纽伦堡审判期间,我听到那些可怕的事情——600万犹太人、持不同政见者和其他种族的人惨遭杀害。他们的死深深震动着我,但我没有将这些与我的过去联系起来。我一直安慰自己,作为个人我并没有过错,对此毫不知情,也不知道问题如此严重。直到有一天,我经过竖立在弗朗兹•约瑟夫大街的苏菲•绍尔的纪念碑时,我看到她我看到她和我同年生,她在我开始当希特勒的秘书那一年遇害。我这才认识到,年轻并不是借口,反而,更有机会经历一些事情。” ③

第五篇:当代教育改革 离线作业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40分

一、论述题(10分)

谈谈你对民办教育的认识以及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二、综合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有人认为经济是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先发展经济,经济好了,教育自然上去了;也有人认为,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必须“教育先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请运用你所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联系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现状,分析在教育领域中学校、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的转变及现状。

下载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40分 一、论述题(10分) 谈谈你对民办教育的认识以及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答: 一、民办教育在......

    2013秋学期当代教育改革答案

    《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改革的目的。 答:教育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去除教育中陈旧的、错误的和有缺陷的东西,以改善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的实施策略对我国高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域外扫描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O月 美国高等教育的实施策略对我国高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马凤芹 [摘要]如何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培养出适应辫令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大批创新型......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流派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分析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流派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的基石,是教育之本,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标志,对个人、国家的未来发展都具有决定......

    东北师范大学《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大全

    《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改革的目的。 教育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去除教育中陈旧的、错误的和有缺陷的东西,以改善教育之......

    2013年9月《当代教育改革》考试题目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40分 一、论述题(10分) 谈谈你对民办教育的认识以及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答:民办教育发展的格......

    当代教育改革__练习题答案(共5篇)

    《当代教育改革》练习题一 论述题 1.有人认为经济是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先发展经济,经济好了,教育自然上去了;也有人认为,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必须“教育先行”。对此,你有什么......

    96分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奠定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模式的是:D A.联合国家宣言 B.14条计划 C.门罗宣言 D.租界法案 2. 美国曾经的外交独立宣言--要避免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