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教育的实施策略对我国高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时间:2019-05-15 08:5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国高等教育的实施策略对我国高师教育改革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国高等教育的实施策略对我国高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第一篇:美国高等教育的实施策略对我国高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域外扫描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O月

美国高等教育的实施策略对我国高师教育改革的启示。马凤芹

[摘要]如何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培养出适应辫令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大批创新型师范人才是我国高师院校亟赞解决砖耀题。薅美国高等教育砖交施策瘩,对我露巍蜂教弯教学砖效攀争餐鼗娃人才培养模式砖建立,有善一定酌名发,馕得我们认真学譬与借鉴。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实施策略;高师教育改革

当前,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索覆要求氇越寒越鬻。培养塞一大蹴麓索质的孛,l、学教黼沃伍是高师院较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如何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培养出适应当今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大批创新型师范人才应是我国高师院校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嚣美国高等教弯在实施策略上鹃尼点举措对我瓣凝瓣教育改革稔饿薪性入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有着一定的启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借鉴。

一、美国高等教育的几点具体做法

在20世纪后叶,美国诸多高校不敝进行教育改革与翎叛,并逐渐形成了狻奚祷色的锚耨人才培养模式,它翻酶舆体实施策略主簧表现在以下四点: 1.以生为本

美国高校共同的办学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的一切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来进行。翔美嚣大学教疼静教擎成绩对戆镯在学校能否获得奖励、甏升有很关键的影响。而大学生对教师数学表现的评价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大学对学生实行充分体现学习自由的学分制,开设的课程嚣广量多,学生选择的余地缀大,不必按菜一鬻定模式鎏造鑫蠢,猩学业上享有最大限度的宣主权。

2.课内外结合

美国大学既强调学生的课堂学习,也强调学生的课外学习。

美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很注燕探突秘戮讨。其中裁缝疆大学翦饪校长卡斯佩任内创建的“斯坦福导读”课程楚具特色。“斯煅福导读”不是单纯的~门课,而是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一系列低年级课程创新项目的集合。所肖“斯坦福导读”的课程,并不强调知谖懿系统程全蘸鹩传授,瑟是强瀵弓l 簿、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强调攀一反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强调使学生接受特定学科研究方法的训练,因而有相当的深度。

美国的课外学习也可谓丰辫多◇ 彩。美国大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和个人 自学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刚活动。例 如,在靳坦禳大学,竞志愿性学生社塑 就有596个,学生社匿每年都续缀丰 富多彩的满动,这些活动对大学生扩 展书本知识、培养实践能力都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另外在美国大学,创业已 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1999 年,美嚣巴套ll∞掰高等学校舞设剖 韭教育课羧,学生要在老雾雾懿指导下 分组撰写创业计划,并可褥到创业教

育中心提供的千元不等的扁动资金, 面向客户做市场调研,研发并销售产 品,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组钱挣的 多。麸创业教育静发展孛氆-可以看出, 既重视课囊教学,更重视课外实践,是 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3.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无论在课堂内外,美网的大学既 重视科学教育,也重视人文教育,更重 视二者的统~。;美国耱学教育穰A文教育往往跨 越了传统学科边界,许多大举生都尝 试在跨学科课程中学习与探索。哈佛 在新一轮的教改中,将用新设的“哈佛 学院课程”取代以前的“核心课程”。“哈佛学院潆程”试图整合各门学科的 矮鬟,纛不是{j至簿单个学辩酶分绥。每 一门这样的课程也许将由几位不同学 科的教授共同负责,或者豳…位对各

学科拥有广泛兴趣的教师来教授。诸 如此类的大学有很多,他们的跨学科 课程,往往更多地要求将人文教育与 科学教蛮缀合起寒,这对警生熬全瑟 磊穰谐魏发震有着镁重大的僚用。4.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目前,蒺国几乎所有的研究型大 学都设立了本科生研究计划。与20世 纪80年代必有少数学生参与不同,本 辩生研究溪矮现毫扩震到更多的学生 以及更多的学科领壤,透学习边研究 越来越成为美国大学一道十分亮丽的 风景线。大学生站在新知识的前沿,参 与高校的备种研究可以说是美国高等 教育的另一大特色。

:、美国高等教育的实施策略对我 国商师教育改革的启承 为了迎接2l世纪懿谖经济大潮 酶携战季蟊基础教育瓤潆改的挑藏,我

国高师教育改革已势猩必行。美国高 等教育的实施策略,凭疑将对我国高 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向有很大的启示 和借燃。

1.错立“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强范 生巍游两争谐连发震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 和思维原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 是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 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 挥人斡主观麓动性。凌意努教育改藜中坚持浚人鸯 率,蓠先必须做到充分尊重学生,树立 学生主体意识,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 围绕肖人这一宗旨来开展,真正促使 师范嫩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其次 就魁要交“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模 式转变为“羧学习者为巾,§”的教育模 式。冀体包括:传统的师道尊严要让位

于新趔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 的把学习者当作被动的知识储存器的 做法要让位于学习者对学习过程主 动、积极、创造豹参与;传统的单一的 人才壤养模式要诖搜予注重学生个性 和创造性发展的多样仡的人才培养模 式。

2.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师范生的综 合索质

在黧识经济时代,加强赢等师范 院较黪入文教弯,霹予培养裹素质麓 复合缀师资人才意义蕊大。入文教育 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人文素质是金俪发展的底蕴。然而从近些年的人才资源现状看,我 识不簏否试,人文教鸯憋欠缺,壹接影 响了会格繇资入才酶培养。具体表现 为文化底蕴不够丰厚,锐意参与社会

变革、勇于挑战的意识不强,缺乏积极 乐观的从教心态,从而无法面对时代 的严峻考验。万方数据

蜘查蟛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月

外国来华留学生学习动机调查和对策。黄年丰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和学生或班主任访谈、观察学生课堂表现与问卷三种方式结合的方法调查了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分析其特点和对汉语学习所起的作用,探讨提高留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

[关键词]学习动机;留学生;汉语

来华文学院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既包括回国的华侨华人及其后裔,也包括非华裔的外国人。所以,对华文学院留学生的教育既有华文教育(对华侨、华人及其后裔实施中国语言文化的教育,也有对外汉语教学(对非华裔的外国人进行中国语言文化的教育,两者都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留学生的第二语言学习与本族语学习相比较,其学习过程、特点及其规律多有不同之处,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年龄、认知结构、班级规模、教师素质、教学及测试方法、教学环境以及该语言的社会地位等,还有学习者本人的情感范围的因素,如动机、态度、个性等均对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影响非凡。本文将分析华文学院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探讨激励汉语学习动机的途径。

一、动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情感因素是动机、态度和个性特征。

所谓动机,就是:(1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2为达到该目的而做出一定的努力。动机是个体积极学习和成长的一种先天的能力和倾向,是人内部所固有的,只能被激发而不能被激化。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影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决定其学习的成败,受强烈动机驱动的学生不会轻易放弃或改变学习行为,对困难有很强的忍耐力,会采取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力求达到既定目标,这种学生比动机强度较弱学生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获得的语言水平更高。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笔者的调查是采用和学生或任课老师访谈、观察学生课堂表现与问卷三种方式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的。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华文学院80名留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初级班的20人,中级班的20人,本科班的20人,高级班的15人,商贸班的5人;男37人,女43人;国籍分别为印尼、泰国、韩国、日本、柬埔寨、马来西亚、德国等;年龄最小的12岁,年龄最大的44岁。因为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不一,所以我在问卷中将常见的动机详细地列举出来,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选项并根据其符合程度给分(如果所列的选项没有适合他们的,就请他们自行填上。然后通过观察他们的课堂表

美国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方面的举措对我国高师人文教育的实施将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为此,在办学指导方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要逐步改变以往文理截然分家、单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开始走向文理渗透、文理融合,以培养每个师范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3.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突出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美国高等教育所提倡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等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验和效果,这对我国高师教育教学改革有着一定的借鉴。

目前,我国现行高师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方法的选择,把学生当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漠视学生的潜能、兴趣、愿望和个性,大大削弱了师范生的创新能力的发

展与提高。因而改革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模式,这为师范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将能提供良好的平台。在高师教学改革中,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模式: 微格教学:是师范生和教师在一定的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和训练,集中解决某个特定问题,掌握某种教育教

学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或模式,其基 本程序是教师理论引导+观摩+行为 训练和指导+评价概括。微格教学操 作简便,灵活可行,不但有助于师范生 掌握基本技能,还可培养其反思的意 识和习惯,并把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 结合起来,是师范院校加大实践环节 的突破口。

专题(案例研讨:是打破以教师和 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为主的实践+ 反思新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专题研讨的基本模式是研讨+交流, 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 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紧密联系实际,认

真思考、学习效果好,且能有效地提高 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 维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注重 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为彻底改变 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 位的状况,目前摆在我国师范院校面 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加紧构建一个更 具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践环境,以便使 每个大学生都能从中接受良好的熏陶 和锻炼,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 水平。为了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首 先,应加快建立学生实践活动的保障 机制,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和基 地,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实 地训练和考察,如让师范生到中小学 进行现场听课、评课、讲课、调查、访问等,从中汲取营养,吸取教训,这都是全面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主 要途径。其次,要加强案例教学、多 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 应用。第三,应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 度,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对教师 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进一步提出要 求,对学生的考核采用理论考核与实 践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如操作、演示、答辩、综合性研究、项目策划设计、实 际任务考核或与产学研合作单位联合 考核等。参考文献: [1]孙莱祥主编.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 革与教育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张晓鹏.哈佛教改[J].上海:上海教 育,2004(10.[3]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J].武 汉:高等教育研究,2000(5.[4]鹿琳高等师范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报,2002一ol—07 [5]杨云慧云南师范大学推出“创新学 分中[1].中国教育报,2001—3—23.(作者单位:河南,焦作师专 4541001 囝 万方数据

美国高等教育的实施策略对我国高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作者:马凤芹

作者单位:河南,焦作师专,454100 刊名: 中国成人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2008,“"(9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5条

1.孙莱祥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 2005 2.张晓鹏哈佛教改 2004(10 3.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期刊论文]-武汉:高等教育研究 2000(05 4.鹿琳高等师范人文教育的思考 2002 5.杨云慧云南师范大学推出”创新学分中 2001 相似文献(1条

1.学位论文武学超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2009 当今世界,技术创新和国家竞争力提升已成为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为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各种挑战,世界各国纷纷成立了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大学技术转移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政府把创新型国家建设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战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大学技术转移领域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亟待政府政策引导和调控。从国际视角看,美国是开展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最成功的国家 ,这主要得益于其有效的政策引导。基于此,本文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进而为我国大学技术转移提出了适宜的政策建议。

本文依公共政策分析的一般逻辑,运用三重螺旋理论、利益集团理论和政策网络理论,采取历史分析法、文献法、个案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首先从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历史、政策文本、政策过程、政策结果几方面分别论述,然后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的价值取向、经验和问题进行了总体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需要,为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提出适宜的政策建议。

论文共有七部分构成,各部分内容如下:

“导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缘由、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以及所采用的主要理论基础等几方面。

第一章,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的历史发展。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的“赠地运动”,大致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和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环境和科研思想变革是影响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

第二章,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的内容。第一,与技术转移相关的科学研究资助政策,这里主要指“科学和工程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它主要包括联邦政府直接资助政策、联邦政府鼓励产业资助政策。第二,与技术转移相关的科研成果所有权政策,这里主要指具有产业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所有权,它主要包括联邦资助的科研成果所有权、州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所有权、产业或其它资助的科研成果所有权。第三,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程序与项目开发政策,主要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专利——许可”程序政策、与技术转移相关的大学与产业合作项目开发政策。第四,利益冲突协调政策,主要包括时间和职务冲突协调政策、财政利益冲突协调政策、目标和使命冲突协调政策、资源利用与科研成果所有权冲突协调政策。

第三章,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这部分主要以《贝多法案》为例,运用利益集团理论和公共政策网络理论,首先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制定的背景、程序及影响因素。接下来论述了《贝多法案》的实施政策、实施机构及其实施策略。最后,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在创议网络、决策网络和实施网络中的角色关系。

第四章,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的实施结果。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的实施首先使美国高等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不但改变了大学与政府和产业的关系,促进了大学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和学术使命的变革,但也给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问题。同时这些政策的实施也促进了美国产业创新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完善和拓展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程序和

途径。另外,《贝多法案》在美国的成功实施也给其它国家大学技术转移政策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五章,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与实施的价值取向、经验与问题。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学术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大力提升国家竞争力和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从“命令-控制”到“成本-效益”的价值取向。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与实施的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自下而上”的激励措施为技术转移提供了政策保障:创新科研体系是技术转移的重要源泉

;明晰的科研成果所有权是技术转移的核心要素;独特的高等教育体制为技术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研究密集、自由竞争的产业体制为技术转移提供了良好的企业环境;科研理论变革是推动技术转移政策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及其实施中的问题主要包括:国家安全战略亟待完善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型大学科研成果商业化政策的负面效应;早期技术开发资金的缺失;在现有政策框架下有待于提升技术转移能力。

第六章,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及其实施对我国的启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和我国的现实需求,这部分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第一,转变传统学术观念,创建适宜的学术环境:第二,制定和完善大学技术转移政策体系;第三,完善大学科研成果所有权与技术许可政策;第四,健全高校技术转移管理体系;第五,疏通高校技术转移资金渠道:第六,积极发展大学与产业伙伴关系;第七,大力协调技术转移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crjy200809067.aspx 授权使用:辽宁师范大学(lnsfdx,授权号:8073cf32-e045-445e-a39c-9ddf00b09beb 下载时间:2010年8月27日

第二篇: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

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如果以英国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做比照,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模式应该是同时发生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中,在公共课课时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如增加普通话和“三笔字”技能课时,只好压缩专业课,加之教学实习又很短,造成培养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我国应该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使用时间顺序模式或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综合性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学实习效果为重点。

(二)使见习期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对新教师上岗有明确的规定,见习期一年。为保证教师质量,应对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进行二次选拔。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范生供大于求,已经开始了二次选拔。但是对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师范生通过选拔留到了大城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力有限,即使是二流、三流的师范生,农村学校也不敢要。针对新教师上岗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新教师上岗的统一标准和见习期教师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及评价和考核机制,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而且还应对担任辅导员任务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

(三)严格师范生的入口关

所谓的“严格”并不完全指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把优秀学生选出来,而是指要严格按照学校的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培养合格教师。目前,我国师范生毕业后的走向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师范院校只负责出产品,至于产品的去向就不管了。也就是说,师范院校与学校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任何联系,师范院校根本不了解学校最近的教学事件,师范生在大学以偏重于学术的理论学习为主,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只是从书本到书本,而且师范生只有到最后一学期的教学实习期间才能有机会到学校去几次。师范院校的招生计划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决定的,而上级主管部门又是从基层教育部门上报的需求计划中决定的,当然,基层教育部门的需求计划来自学校。从理论上讲,这些需求计划也反映了学校的需求,但是明显滞后于学校的需求。英国国家不断加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培养,但我国不可能实现。在现实条件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加强中小学和师范院校的联系,如召开培养目标、内容研讨会等,让中小学校长和师范院校的负责人直接见面洽谈,以保证培养计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重新认识和加强校本培训

我国经常谈论的校本培训实际是指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而欧洲国家所指的校本培训还包括职前培养,即学历教育阶段。这种教师培养方式增加了师范生联系教学实际的机会,他们的见习期可以缩短或取消,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但是操作起来较难。然而,我们可以组织安排部分在校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和一线教师座谈、听课甚至讲课等。每学期2-3次,这些学生返校后,给全班同学传授他们的体验。

(五)统一规划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分阶段的连续体。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但是要保证每个师范生从进入师范院校到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这一漫长的时间内,专业成长的前后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师是在动态环境下成长的。然而,有一点可以做到,给每个在校的师范生建立专业成长袋,成长袋里记录学生专业成长变化的关键过程、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等,成长袋和人事档案一起随学生到终身。见习期间师范生的培养计划以原有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制定,之后的在职培训也是如此,这样就基本保证教师职前职后培训的一致性。

三、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促进其全面发展

尽管英国20世纪60一70年代的“开放教育”使教育质量有所下降,我们还是能从中借鉴一些先进经验。例如,根据儿童的活动和经验组织课程,以小组活动或个别活动代替传统的班级教学。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在立足本国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就可以在儿童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组织活动课程:教师采用灵活的时间表;教室设计成各种不同的活动室;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组成一个个非正规的小组在各自的活动室里活动„„培养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及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兴趣,鼓励儿童逐步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感,启发儿童的想像力和同情心。

开设活动课程,重点是要开阔儿童的眼界,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儿童在课堂上如何学,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根据教学大纲,顺应儿童爱动、容易转移兴趣的特点,随时随地由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英国中小学课程演进的整个历程显示,它的发展轨迹经历了从注重基础课程到注重儿童发展,再到注重基础课程的循环过程。当然,这种循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1988年改革后所确立的基础课程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基础课程有着根本的不同,它在注重基础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并未抹杀英国注重儿童个性发展的传统,而是试图在儿童的经验活动与基本学科素养方面谋求相对的平衡。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然也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但以学生发展为本决不是以儿童为中心,学生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教学,同时,学生发展既是根据社会需要又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

英国新的国家课程将目标确定为传递国家政治形态的核心价值,而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尊重个人的价值。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应该反映有利于达成促进机会均等、身心健康、公正民主、民主法制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并肯定了对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可见,新国家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逐步成长为“自由民主”大国家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摆脱贫困、毒品、恐怖、被忽视、受支配等诸种束缚的能力,而能自由地选择一种有价值的生活。

2000年英国新实施的国家课程不仅调整了课程结构,还提出提高“学力”的基本方针。英国新课程从提高学生基本学力出发,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本国语和数学的指导。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英政府将以前的“信息技术”改为“信息和交流技术”(简称ICT)。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是为学生有能力参与快速变化的世界生活作准备,学会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创造性和独立性地学习。为使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教育落到实处,英政府还制定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提出“人人上网,校校上网”的口号。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提高,对学生的交流、探究等技能的发展,基础教育面貌的改善,教育质量的提高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从英国的传统来看,人文科学历来是最受重视的学科,而自然科学则往往在一定范围内被视为“二类”学科而得不到重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英国也开始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强调自然科学课程应反映最新成就和新的研究方法等,因此,大大加强了课程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课程目标既要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两基),同时又要培养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基本观念和态度。如理想与道德观念,诚信与法制观念,民主与合作意识,使命与责任意识等。课程改革要兼顾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综合和分科。当今教育投入的大幅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课程多样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我国在课程设置方面曾出现过偏重人文科学或偏重自然科学、注重学科性课程忽略综合社会实践、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的现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适应性都受到了影响,为此,我国这次课程改革也提出重建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提倡综合活动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促进其全面发展。

科目: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

层次:专业: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本科函授 小学教育

2005级 小教本科班

王冬萍

90520013

第三篇:印度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印度各级教育改革特点的分析,吸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对我国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印度教育改革

一、印度的教育现状及改革措施

印度教育经过独立后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多数邦已实行“十、二、三”新学制。但由于印度两极分化严重,广大人民生活贫困;由于宗教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增长率过高,愚昧落后的现象很普遍。因此,印度的教育存在着许多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困难。例如教育浪费现象严重,文盲多,流生率高,印度独立后制定了不少扫盲计划,但收效不大,主要是由于经济落后,人口剧增.原有文盲没扫除,新文盲又不断增加;课程偏重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脱节,忽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操作课。一些活动、学习脱离就业的需要,学生离校后面临失业的危险;高等教育急剧扩大,盲目发展,超出国家经济水平的需要,造成大学毕业生过剩,人才外流等。这些问题在发展中国家颇有一定的代表性。

2O世纪8O年代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年代。印度总理拉·甘地在1985年1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宣布。要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同年,印度政府发表了题为《教育的挑战——政策透视》的文件,并在全国广泛讨论的基础上于1986年制定了新的教育政策,即“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为印度今后的教育改革制定了一幅宏伟的蓝图。根据《政策》的要求,印度教育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初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普及和提高14岁以下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提高初等教育质量。改革措施要采取最好的方法激励学生入学;规定了小学的基本设施;提出了系统的非正规教育计划。

2.中等教育改革除了继续扩大儿童接受中等教育机会外,重点发展“标兵学校”。设立标兵学校是为了使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有机会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更快地成长,特别是对那些来自全国各农业地区的天才儿童,这样做有利于国家的团结和平等,更重要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改善学校教育。“标兵学校”实行寄宿和免费制度。

3.高等教育改革的最主要方面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包括大力发展自治学院,成立学术人员学院。成立鉴定委员会以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价。此外.印度还努力发展开放高等教育,以确保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积极帮助发展高等教育和扩大高等教育经费的社会来源等。

独立至今,印度已颁布过三份关于国家教育政策的文件。然而,政策的制定与颁布,只有在得到全面的、真正的贯彻时才会起到它们应有的作用。这些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发挥太大作用,年复一年累积起来的入学、教育的质量、数量和财政支出等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二、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是好的.但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中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问题之一是教育经费缺乏,严重妨碍教育的发展。这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全国性的中小学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教师待遇过低,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现有的教师队伍不稳定且素质不高,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尽管中央制定了对教育投资的倾斜政策,一段时期内加大了教育投资的力度,但教育经费紧张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问题之二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偏低。不少地方盲目追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由于学历教育中把关不严,出现了办学过乱的情况,一些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与素质水平严重不符,对国民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潜在威胁。

问题之三是基础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转为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是整体教育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根本环节。它不是单纯的升学教育,还要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打基础。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从“升学教育”到“提高民族素质教育”的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很普遍。

问题之四是教育体制仍需完善。从2O世纪8O年代到现在,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二十多年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制度改革中的指导原则定位存在偏差,教育改革追求社会效率和功利、忽视乃至回避了教育公正的问题,没有一个健全有效的教育体制。以大学体制的改革为例.概括地说,迄今为止,改革有几个明显的问题。一方面是高额的学费。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社会底层家庭其子女缺乏学习的动力,因为即使他们成绩再好,他们也承受不了高额学费的负担。这些年来,考上了大学却因没有钱而无法上大学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些学生或者其家长还因此甚至走上了自杀之路。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找工作困难,而公司找不到有用的技术工人。教育应该配合这种经济发展趋势,我国有基础研究成果,但很多还没有转化成为产品。即使可以转化成为产品.也没有好的工艺水平。这和德国、日本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教育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缺乏高技能的工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这种制约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会越来越明显。

三、印度教育改革给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我国与印度相似点极多,都是多民族的文明古国,独立时间相近,人口众多。印度教育虽然还没有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毕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要从印度教育改革发展中汲取经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印度政府一直在努力进行教育改革,建立统一的学校制度,极力扫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尽量为所有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改革时应该学习借鉴的地方。

我国教育的发展要避免印度教育发展的不足。印度虽然抓住了机遇进行一系列改革,但是由于经费、人口等问题,教育政策收到的成效不大,教育失衡的现状仍然很严重.我们对印度教育发展多持批评态度,认为其基础教育十分薄弱,高等教育发展过度,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

教育改革,谈来谈去,关键还是在于建立好的体制。教育改革的动力来源于政府,毕竟教育资源掌握在官员手中。如果改革进行不下去.就需要有人推一把,让改革动起来。稳定为上,利益集团,个人业绩的考虑……造成很难改革的局势。逐步的改革很困难,会碰到相当大的阻力。一旦改革就必然伤害一些人的即得利益,触动一些教育体制的传统弊病,没有政府的配合改革也难以成功。就像ahouseofcards,一栋用扑克牌搭的房子,要想逐步地改造,抽掉任何一张扑克牌,整个屋子可能就会倒塌。整体的改革又不符合实际,可以用“试点”的方式来做比较合适。不影响已经存在的系统,但是如果做得成功,每个学校都会有压力和动力来改革,就像深圳的例子一样。从最有价值的科系做起,试点学校不能有过去的包袱,可以从新干起,可以作为某某大学的二级学院,也可以作为教育部隶属之外的学校(例如:香港的大学,美国名校)在中国的分校。

教育改革缺乏社会制度支撑。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体制改革,而教育体制改革又必须依赖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应是教育改革的基础。我国的教育改革目前仍是“带着脚镣跳舞”,体制问题成为教育改革中无法回避的结。如果不试图解开这个结,那么所有的改革都将难以深入。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教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教育改革的初衷是解决教育领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随着改革的深入,许多原有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却随之暴露出来。中国教育何去何从不仅是每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普通民众所应关注的。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的教育也应是全民的教育。我们相信,只要理性地思考,扎实地实践,中国教育就一定会走出困惑,步入新的天地。

第四篇:美国校车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校车对我国的启示(转)[博客帖]

文章提交者:Will.nan 加贴在 社会聚焦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68-0-1.html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校车作为孩子每天上下学都要乘坐的交通工具,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可以肯定地说,校车,为孩子们上学放学提供了便利。但遗憾的是,一些校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安全隐患,让人担忧:有的用报废车,有的租黑车,有的校车司机责任意识不强,还有的校车严重超载„„据调查,我国每年有超过1.8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儿童因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是欧洲的2.5倍、美国的2.6倍。本文通过介绍美国的校车制度,以期对完善我国校车制度有所帮助。

一、美国的校车历史简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美国,人们经常都会见到一些橙黄色的大型巴士出入于街头巷尾,早上将孩子接到学校,下午再送回家。这些独具一格的大型巴士就是美国中小学校用来接送学生的校车,但校车并不是学校配备的,而是由校车公司按学区统一调度和管理,承担各个学校学生的接送任务。校车的利用率很高,按照学生在校时间分批次接送,一般是先接中学生,后接小学生,先送小学生,后送中学生。

校车在美国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汽车发明之前,美国就有了专门接送学生的校车,不过那时候的校车是马车。第一个生产校车的公司叫做WayneWorks,至少在1837年就开始生产一种可以乘坐25个小孩子的马车,专门用来接送学生。不过,那时候的校车大多是用于农村,而不是城镇。这是因为农民住的分散,小孩子上学不方便,没有校车接送就很难上学。而当时的城镇都很小,小孩子走几个街区就能走到学校,家长接送也方便,所以用不着校车。大概在1886年前后,人们就称这种马车为“Schoolcars”或“Schooltrucks”了。

在汽车发明后,WayneWorks在1914年将这种马车的车厢装到汽车底盘之上,于是就发明了动力驱动校车。不过,那时的校车座位不是像现在这样一排一排对着前面,而是在车厢周围装一排板凳,小孩子团团坐下,上下车则由后门进入。这个后门直到今天的校车上还保留着,作为有紧急事故时出入之用的安全门,正常上下车时只是用侧门了。

在1927年前后,WayneWorks和另外一家校车厂商——BlueBirdBodyCompany开始生产全金属车体的校车,这种动力卡车大概就与今日的校车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了。后来其他的厂家也纷纷效仿生产校车,其中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校车还十分畅销。

二、美国校车制度

1.美国校车的法律制度基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美国校车作为一种制度的源起有两个重要的法律制度基础。第一是12年基础义务教育法案:首先,所有美国儿童必须接受12年的基础教育,否则违法;其次,儿童所在的社区必须提供完全免费的教育,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免费乘坐校车。

另外一个法律制度的基础就是:乘坐校车是强制性的。其来源是60年代,美国各地出现了以消除种族隔离为目的的公民运动。因此,政府又制定了《公民权法》和《经济机会法》,平等价值开始影响教育政策。为了改善贫困阶层和少数民族(黑人、墨西哥移民、亚洲人等)的教育环境,实施了启蒙计划,对那些不具备教育条件的孩子进行补偿教育。为保障少数民族的入学机会,扩大了奖学金范围,并制定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名额比例制度。另外从6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促进校内的种族融合,实施了强制性的乘校车上学制度。

2.美国校车的资金来源

美国中小学校车的资金,主要通过发行市政债券筹集。同时各级政府财政对校车产业给予补贴,每年每个学生的校车补助为400多美元。

3.美国校车的管理机构

在美国,国家、州以及当地政府共同管理着校车服务。因为这个涉及到学生交通安全的行业,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要求国家更多规范和介入的行业。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联邦政府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如州政府那样巨大,但是如果没有联邦政府制定的标准,也许整个产业都会不复存在。简言之,联邦政府负责发布规范以及校车安全各方面的底线。偶尔,国会也会出台新的法律如《校车安全修正案》来影响整个产业。与大众交通不同,联邦政府并不负责为学校的交通拨款。目前联邦政府的校车管理机构主要有:NHTSA(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联邦领导机构,确保校车安全,它管理着60多个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其中包括若干专门适用于校车的标准;NTSB(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负责处理校车特大事故调查报告及各种问题;FMCSA(联邦车辆安全管理局)主要任务为降低与车辆相关的伤亡。校车服务也在其管理范围内,它是联邦中负责学校相关运输的最重要机构。它通过严格执行司机驾照管理、商业运行车辆司机管理、提高商用汽车技术、强化商用汽车设备、操作标准、提高安全意识等等来保证安全;FTA(联邦运输管理局)负责公共运输系统中学生交通的问题。

更为日常的控制来自于州政府层面。目前,有超过500部法律以及众多的要求被各州记录在册来管理校车产业的方方面面。通过联邦车辆安全标准,联邦政府控制着校车的制造,保证它们能够达到安全标准。而校车一旦上路,则由州的法律、规范来管理了。

4.美国校车的标准

国际上校车标准最完善的当属美国。美国境内不同管理机构自1966年至2000年,一共颁布了37项联邦机动车辆安全标准(FederalMotorVehicleSafetyStandards(FMVSS)),各个标准涵盖了诸如:刹车、转向、灯光照明、燃油系统整体安全、视镜、加热除霜设备和压缩天然气压力容器等等各个部件标准。在美国,有4个联邦标准是专门针对校车的。

FMVSS131《学童客车行人安全装置》要求,在校车停止、学生上下时,校车左侧要求伸出停止手臂的装置,以警示校车前后的其他车辆,提高校车附近学生的安全性;

FMVSS220《学童客车翻滚保护》要求,校车顶部有足够的强度,目的是减少校车在翻滚事故中由于顶部塌陷而导致的学生伤亡; FMVSS221《学童客车的车身连接板强度》针对的是校车车身连接件强度性能,目的是减少碰撞事故中由于车身板件撕裂而导致的学生伤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FMVSS222《学童客车乘员座椅和碰撞保护》提出了对校车乘员座椅系统、约束栅栏和碰撞区域的要求,目的是减少在事故和突然加速中乘员撞击到车内结构上而产生的伤亡。

除了专门针对校车的联邦标准之外,美国还有6个联邦标准中对校车有相应规定。

FMVSS105《液压制动系统》对校车的制动距离做了特殊规定;

FMVSS108《灯具、反射装置和相关的装置》要求校车停止、打算停止或是上下乘客时,能够发出红色和琥珀色的警示光;

FMVSS111《后视镜》要求校车后视镜能够提供给司机前方和车辆两侧的清晰视野;

FMVSS217《客车紧急出口及车窗》规定了紧急出口的数量和位置,提出车窗保持力和开启力的最低要求,并要求每个校车应有一个在紧急出口开启情况下防止发动机启动的锁止系统,当发动机运转而有一个紧急出口没有关闭的情况下,报警装置应能发出报警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FMVSS301《燃油系统的完整性》和FMVSS303《压缩天然气燃油系统的完整性》,要求在障碍物碰撞时要保证燃油系统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美国其他一些涉及校车的规定还包括:车辆内饰材料的燃烧性能、外表颜色;车内外无其他易导致乘员伤害的突出物;不允许有站立乘客等。

5.美国校车的特权

在全美国所有校车是实行统一的标志,即黄色车身加黑色大块条纹,并喷以SchoolBus的醒目字样。校车的“待遇”与警车、救护车、消防车是一样的,甚至优于救护车和消防车。以田纳西州为例,按照田纳西州的交通规则,因为对后者,交通规则上只是一般性的规定,即遇有救护车、消防车鸣笛通行时,其他车辆应当尽量、尽快避让,仅此而已。但对于校车则有专门的、详细的“校车避让规则”一节。其规则远比后者复杂和严格,包括:其一,当校车准备停车时,司机会在驾驶室外预先伸出一个红底白字的“Stop”牌,并闪烁停车信号灯,此时无论从校车前方与校车相向而行还是从校车后方与校车同向而行的所有接近校车的车辆都必须立即减速并完全停车;其二,在校车停车、上下学生的时候,任何车辆包括警车、救护车、消防车必须处于完全停车状态,且必须停在离校车不少于20英尺的距离之外,在全美国50个州,都有同样的一条交通规则:超越正在停靠和上下学生的校车是最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之一;其三,所有车辆在经过有SchoolZone的标志区域时,必须减速,当SchoolZone标志上的黄灯开始闪烁时,所有车辆的时速不得超过15英里。田纳西州《驾驶员手册》上在介绍了有关校车避让规则后,有一段用红色大号字体标示的警示语:“在田纳西州,孩子的生命安全超过一切最有价值的财富!”

三、对我国的启示

1.校车管理立法先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鉴于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需要校车接送的现实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关规定,规范地方和全国校车的运营。我们可以参照美国法律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校车必须由专业厂商制造,载客量、安全系数都有严格要求;校车司机必须由特别专业的司机担任;校车行驶过程中享有某些特权,比如只要校车停靠在路边上下乘客,它旁边的车辆都要停驶且保持车距等。

2.制定校车生产的安全标准

校车不同于普通的客车。由于儿童(尤其是幼儿和小学生)的身材与成年人差异很大,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也比较差,乘坐按照成年人标准设计的客车,很容易因为座椅尺寸和座椅间距不合理、缺乏特殊的安全设施等原因,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美国陆续出台了很多单独针对校车安全的标准。迄今为止,美国针对校车的标准已达37项。我国应该结合国情加紧制定《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

3.赋予校车特权

在美国,所有驾车人都要对校车抱有一份“敬畏”:只要校车停在路边上下乘客,它身后、身边、以至对面车道上的车辆就一定停驶,而且保持距离;校车不动,其他所有车辆就不会移动。这份“敬畏”来源于法律。翻开美国50个州中任何一个州所制定的交通法规文本,都能找到相应的答案。美国人把儿童的安全置于更高位置,所以,校车必须由专业厂商制造,由特别挑选的专业司机驾驶。在我国,政府应该赋予校车同样的特权来保护我们孩子的安全。

4.发行市政债券,破解校车资金难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离开市政债券,美国的地方政府和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一样,也不可能有给中小学开校车的资金。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情况,通过发行市政债券,完全能够解决中小学校车的资金来源问题。进一步说,要普遍解决中小学校车的资金来源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行市政债券。同时政府要给予校车一定的补助。这样才能够破解校车资金难题。

第五篇: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我国职业教育现状

(一)政府的支持。

自2002年以来,国务院召开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力有效的保证:200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荐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00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11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

(二)社会对职业教育意识的提高。

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说,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规模持续扩大。2007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83万人,在校学生达到861万人,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和在校生人数的一半。

这些数字有力地说明了在选择教育层次和职业方向上,经过了近10年的磨砺,国民的受教育观在理性地改变,传统“上高校,高收入”的传统观念在逐渐转变,职业教育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高职教育对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要实现社会的充分、合理就业,使求职人员具有就业能力和职业资格,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传统学科体系,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面对2011年巨大的就业压力,示范建设院校一次就业率超过了96%。此外,示范建设院校探索高考选拔制度改革,开展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报考人数达到计划招生数的5.3倍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个部分。德国的基础教育相当我国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他们的学制一般是孩子三岁进幼儿园,六岁入小学,小学学制是四年,一般10岁前完成基础教育。小学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和学习状况实现第一次分流,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一流的文理学校(约40%),相对较差的进入二流的实用学校(约35%),最差的进入三流的实体中学(约25%)。分流的标准是老师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和智力水平向家长提出建议,由家长决定选择哪一类学校。多数学生一开始升入这个阶段,就初步确定了今后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较明确。

一流的文理学校以进入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中学年结束后,通过考试获得高中文凭,然后凭高中文凭可以自己选择哪一所大学。上大学不一定要在高中毕业的当年,高中毕业证书作为上大学的资格,终生有效。因此,也有部分学生在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后,会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一门技能去工作,到自己认为适当的时候再去上大学。二流的实用中学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对差一些,以进入高等的职业院校和科技型大学为目的。中学的学制是六年,然后升入职业高中学习专业课(2年),职业高中毕业后升入专业对口的科技大学或高职院校。三流的实体中学是学业成绩最差的学生,以直接就业为目标,中学学制为五年。中学毕业后,这部分学生会按照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就业信息去选择工作。但德国是实施12年义务教育,所以这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年限,因此他们会一边在学校里学习,一边在企业里当学徒,这就是盛名的双元制了。在三流的实体中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双元制的,有一部分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不愿意工作,就必须就读职业学校中称之为“职业准备”的班级,学制一年。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以接受过较低层次的职前教育(培训)为基础,并应有一定的职业实践经验;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既可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时间也可以灵活安排;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真正实现了先培训后就业,然后再培训再就业。

劳动就业部门既管理就业、失业救助,又管理培训工作。各行业协会、各州政府、各企业为实施《职业教育法》各司其职,中央政府实行宏观管理和协调组织工作。德国的这种教育体系,既使绝大部分学龄儿童及青少年能尽早地接受到至少一项职业教育训练,直接掌握一门技术,被企业雇用,同时又能为想继续深造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这种教育体系的特点就是纵向实现了渐进式地逐步发展,横向实现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彼此联系与沟通。

(二)企业主导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度,“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德国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但德国不是所有的职业教育都是双元制,双元制的学生大约只占三流实用中学学生的一半左右。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以企业培训(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为主导的教育,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学生与企业是签订合同的,学生的学费由企业承担。双元制学生具备双重身份,他们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们一个星期有3天时间在培训企业,另2天时间在职业学校;学生定期或分期在企业里接受实践教育,在职校里接受理论教育。职校大约60%的课是专业课程,40%的课是普通教育课程;学生要通过两类考试,一类是企业操作技能考试,另一类是职校专业课考试;学生毕业拥有两类证书,一个是考试证书,另一个是培训证书。双元制学生如果要晋升为管理层或技术骨干,或者想上大学,必须先工作四年,然后要经过职业高中的相关培训学习,成绩合格的进入相应专业的高职院校学习。所以,在德国在理论上说,任何一个学生无论何时都有上大学的机会。

(三)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办法

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考试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化教育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

核、成绩认定与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试分为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两种,从考试形式上包括口头考试、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通过考试的学徒工才能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获得毕业证,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四)政府、行业的全面参与

德国联邦教育部在职业教育问题上起着综合与协调作用,负责主管联邦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工作,监督教育法的执行情况;制定职业教育的重大和具有原则性的政策;负责颁发职业继续教育条例和实训师有关教育学资格条例;资助职业教育中“受歧视者”和“尖子生”;资助职业教育的模块试验和研究计划。联邦经济部及其他业务部负责对有关培训职业的承认和废除,他们通过法律的形式发布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条例,统一这个行业的培训内容、规格、要求、做法,实训教师的资格,组织培训的原则,注意事项和培训结束后有关考试的一系列规定。

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保证德国的教育事业在共性和可比性上有一个必要的起码标准。它是各州文教部长们自愿自我协调的一个工具。

联邦各州对学校拥有主管权,全面负责职业教育中一些特定的经费资助,对行会主管职业教育的过程行使法律监督权。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具有强制性,这些行业的任务是代表本协会成员的利益,维护保持工商界久有的信誉传统。行业协会除必须完成促进本行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外,还承担一些国家委托的任务,职业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行会对职业教育的职责主要有:对承担培训企业的资格认证和监督;缩短和延长培训时间;负责审查企业与学徒之间签订的培训合同;负责考核;职业教育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监督和咨询;仲裁委员会等。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是对全德国职业教育进行指导和服务的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协助经济界,尤其

是德国工商业行业大会,推进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弊端

(一)职业教育的业务管理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经费是财政部门的事情,教育主管部门只有事权而无财权。

(二)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阻碍。

(三)职业教育仍然实行学历教育的模式,从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来看,仍然是“三段式”,即第一学年是公共课,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是专业课,真正的职业技能学习只能占三分之一时间,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没能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我国职业学校 的教师一般都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进入学校任教后,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但实训课程的培训和进修难度较大,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五)与行业、企业的联合教学模式、互助互利的运行模式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现行的教育模式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

下载美国高等教育的实施策略对我国高师教育改革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国高等教育的实施策略对我国高师教育改革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国保险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保险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人类在从事各种生产和社会活动的时候,总会伴随着许多风险。为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生活的安定,人们对其所遭遇的风险总要采取这样或那样的处理......

    美国乡镇自治对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启示

    美国乡镇自治对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启示 孙晔 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权,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民主政治的推进具有基础性作用。当下,乡镇政府的民主改革已势在必行,乡镇政治民......

    美国人口登记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人口登记制度对我国的启示2011年02月17日12:42中国经济网高剑清 姚彩霞我要评论(92)字号:T|T美国较系统的人口登记制度称为“出生死亡登记大纲”。由于几乎所有的婴儿都......

    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 -> 中小学校长培训平台 作者 标题 关键字 编号:密码: 当代社会与教育| 当代教育理论| 课程与教学改革| 学校管理|......

    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及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范文]

    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及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各级教育的改革也随之越来越普遍,其中对基础教育的改......

    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

    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1-16 09:43:00 ]作者:陈晓端 闫福甜编辑:studa0714 摘 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的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先后经历了“......

    日本农村教育的实施及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

    张颖:日本农村教育的实施及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 作者:张颖 时间:2011-03-30 浏览次数:189 次 日本与中国同属东方文化的范畴,而且日本有着百余年的义务教育经验,日本农村的教育属......

    美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江玲 教育探索 2010,7 摘 要:美国在教师工资制度上进行过多次的变革,绩效工资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走向完善。美国教师绩效工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