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的素质教育与大的环境
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
论中国的素质教育与大的环境
摘要:教育是国之根本,教育发展的模式正确,会给国家培养一大批人才,人才多了创造力就好了,这样国家的脚步就会走的更稳更好。现阶段国内正在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但是前进的步伐却阻力重重。
关 键 词:素质教育 教育环境 学生 教育
时代进步了,生活水平高了,环境变了,这就需要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应试教育已经损害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学子。现在国家已经开始注重素质教育,并且努力实施,但是社会大的教育环境并不习惯这开始的素质教育,还是习惯于应试教育。
现在虽然国家已经出台要大力执行并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且学校也是社会中的一个环节,它仍然要遵守大的环境规则,大的环境要求学校有就业率与升学率,因此学校就只能暂时按应试教育来应对,应试教育下学生的竞争更加激烈。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对较高,而且学校的升学率也普遍上升,但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却不高,而且不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高创造性的人才,而学校培养出的大都是考试成绩高,但是实践能力与创造性不高的读书人。
现在教育体制存在很多弊端,如果只是改革教育体制,不实行综合的改革,新的教育体制很难适应陈旧的大环境,这新的教育体制就很可能会半路夭折。
应试教育中有很多学生勤奋刻苦,但是成绩一直上不去,不是笨而是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努力的孩子经常晚上熬夜学习,铁打的人也不能忍受长期的熬夜,这样第二天的学习情况就不好,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很刻苦,但是成绩一直不好,而且也上不去的恶性循环,学校只为升学率,并没有考虑到国家与社会的需求,学生也只是为了上学而学,并没有自己上学努力的目的,渐渐地时间长了,形成一个上学是必须的习惯,并没有为自己的未来和目标考虑,也没有选准方向,致使后来走很多的弯路,有的甚至于一生都在研究自己的道路。
现在孩子从小就被周围的环境教育要好好学习,可是等考上了大学,就开始放纵自己,放松起来,因为要弥补小时候没玩的,要补上,但是却不知道其实大学才是最关键的时刻。而现在国外与国内正好相反,他们会让孩子从小就与自己的空间,不会安排周末也去培训,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娱乐。国内与国外还有一个严重的对比,国内的孩子父母们是拿他们当老大一样供着养着,不舍得孩子下力吃苦,而国外就让孩子从小时候就靠自己打工赚钱,不仅让他们知道赚钱的辛苦与愉快,还让他们从小就要学会理财,自己养活自己,这样就不会像温室里的花朵,走出温室就无法生存一样。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实践能力与理财意识。
凡是有利有弊,两者相权取其轻,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怎样改,如何改,就要想的更透彻更有效一些。不要只是表面的搔痒,不能去除教育根本的毛病。
第二篇:论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
论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
张福升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摘要:在体育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体育教育界,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中小学体育中的素质教育实践已经有好些年了。然而,这些年来,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对素质教育理解不深、不透、不全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结果出现了日头上的大谈素质教育,实际中还是摆脱不了“应试教育”、“本本教育”等阴影,给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带来消极影响,出现了一些负面效果。为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深人理解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扬,确实从本质上科学把握素质教育这一理论的实质,从而真正提高我们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效果。
译文:In the education circle of sports especially sports education circle of th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 recommend implementing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launched the quality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sports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better year ago.But in these years , have to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understand darkly , completely , the whole phenomenon also in actual operation, appear some know mistaken idea that have even, result appear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of discussing of sun, can't get rid of shade such as “ exam-oriented education ” , “ this education ” in reality, bring the negative influence to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the sports education of th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 has presented some negative results.For this reason , need u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internal field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thoroughly , really hold the essence of this theory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scientifically from essence , thus really improve ability and result that we implement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the sports education of th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关键词:素质教育 改革 多样性 前言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对立于“应试教育”的一个概念,发展至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在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理论上发展起来的产物。《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可以说,素质教育的理念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所接受。素质教育也由区域性试验发展到全面实施。这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给学校体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改革契机。为此,本文试图通过探讨素质教育的概念及中小学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当前中小学学校体育的现状,为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一点建议,以供讨论。2 素质教育的概念
理解素质教育首先应弄清楚什么是素质。从广义上说,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通过自己内化后形成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知识、身体、心理等品质。从狭义上说:素质指的是从生理、心理学方面界定的先天异常素质。还有一种介于广义和狭义之间的理解是指主体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即发展潜力。我们一般所说的素质指的是广义上的素质。素质教育则是利用人的先天遗传,通过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的人将素质教育理解为:人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全体人的发展;有的则将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从“纠偏”的角度进行理解,是强调全面发展的教育;也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实际上是理解人格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和学会生活,等等。综合各种观点,发现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点,即强调教育的全面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可以理解为: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使之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以努力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标。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说,素质教育更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是更高层次的教育。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三个面向的四有人才”为重点,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因为人的发展离不开身体的发展,身心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各种素质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早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精辟地指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实践证明,体育不仅可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还可以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正是体育的本质功能和首要任务,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体育。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小学学校体育的现状 4.1 “应试教育”下学校体育的现状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认识的偏见,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并没有应有的位置。这在中小学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不少学校的领导、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体育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和处境。不少学校的体育课常被占用和排挤,有的甚至对一些学习优秀、有望升学的学生放宽了对德、体的要求,这是很危险的。再者,由于不受重视,不少体育教师产生消极对待的态度,体育课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更谈不上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而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减少甚至放弃了体育锻炼,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
4.2 “应试教育”下学校体育存在的弊端
4.2.1 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知识面较窄,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单调,局限于小范围、低水平的多次重复;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动、活泼等等。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4.2.2 教学内容不全面。由于中考增加了体育加试,考试成绩计入总分,从而步入“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学内容和方法采用急功近利的做法,紧紧围绕考试内容进行教与学,考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单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应试能力,缺乏全面性,使体育课单调无味,容易挫伤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4.2.3 只注重代表队的训练,忽视了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等向运动队倾斜,使大部分学生因缺乏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和有效的组织管理而减少体育活动的参与,从而影响了身体素质的提高。不少学校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以竞技运动的成绩和在运动会上取得名次、奖牌的多少作为评价体育工作优劣的主要标准和依据,全体学生的体育发展被忽视。
4.2.4 只注重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体育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忽视了学生终生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以至于学生毕业后学校体育的后效不大。
4.2.5 体育的评价手段单一,缺乏合理性。学生考试评价“一刀切”,仅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是竞技体育中“软淘汰”的做法。对中小学学校体育改革的建议
5.1 学校体育改革首先应从思想意识形态入手,正确认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转变认识上对体育的偏见。只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把学校体育摆放到正确的位置上来,学校体育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5.2 学校体育本身也应充分剖析和认识自身的不足,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扬弃。5.2.1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师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应注意体育师资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以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推动素质的全面实施。
5.2.2 对现行的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把全民健身融入学校体育之中。使学校体育不仅教会学生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还教会学生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知识,使学生学会健体,在将来脱离学校步入社会后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锻炼身体,从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5.2.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体育教学过程应该是生动、活泼、知情意行并重的,师生关系应是“教为主导、学为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体育课教学要改变单向的“教→学”的模式,改变“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教学对象应由少数转向全体,教学手段、方法整体优化,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因材施教,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还应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练习时间,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使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5.2.4 改革评价体系,运用全面、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考试不是应试教育的专利,素质教育也要考试。考试不仅具有评定和选拔的功能,还具有预测、诊断、反馈、激励等作用。如何选择合理的、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是我们应当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考试采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全体学生的学习,这显然缺乏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认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体现出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从考察学生的时态入手,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使发展评价多于静止评价,过程评价多于终结评价。也就是说改变过去“一切量化,量化一切”的“一刀切”的做法,采用“成绩=考试成绩+综合评定+进步程度”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这样不仅可以比较客观地衡量不同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又不易挫伤学生的心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学校体育的评价体系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进步和发展。结束语 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神圣使命,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三个面向的四有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大潮中,学校体育改革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和缺陷,不断弃旧扬新,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做出切实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康宁.试论素质教育的政策导向[J].教育研究,1999,(4).[2] 周红律.关于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初探[J].武汉体院学报,1998,(3).[3] 赵立,韩桂凤.论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的改革[J].武汉体院学报,1998,(3).[4] 赖天德.试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8,(1),(2).[5] 崔冬霞,梁宝君,刘纯献.素质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永恒主题[J].学校体育科学1998,(2)5
第三篇:论中专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论中专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摘要]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牵涉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学校工作者,特别是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正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科学体育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中专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应起着重要作用,而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并不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为此,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的需要,我们借助文献资料法,辅以走访座谈,广泛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在对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国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素质教育赋予体育教学的使命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人的社会基本素质,即人通过环境与教育形成的、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基本思想、道德、心理、科技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强健的身体。《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体育教
学改革中,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必须改革传统的、以应试教育和单纯增强体质为目标的体育教学体系,代之以适应在素质教育需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这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体育教学的特点
(1)实践性。这是体育教学的本质特性。体育教学必须通过身体活动来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并通过具体时间活动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逐步养成自觉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2)整体性。根据体育锻炼规律,仅仅依靠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教学目的的,只有通过课内外的延伸,课上时间与课后活动的有机结合,发挥整体效应才能真正取得预期效果。(3)社会性。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形成若干小集体(如几支球队),在每个小集体中各成员都有其各自的“角色”,他们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也有对抗,体现一定的社会职能意识。(4)差异性。体育教学受学生身体条件、性别、发展方向和能力倾向的制约较其他课程更为显著,因此,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
2.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功能
由于体育不同于一般学科的特性,决定了体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多得的独特功能:(1)增强身心健康?。健康包括身体
形态、生理机能等生理素质和意志品德、调试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卫生健康和自我生存的知识和能力。(2)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性等基本运动素质以及救生、求生、攀爬、游泳等基本活动技能。(3)提高社会人文素质。它不仅体现于提高体育文化方面的基本素质,也包括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管理意识等社会适应方面的素质。
3.素质教育目标对当前体育教学的任务要求
(1)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要予以正确的认识,对学生体育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改变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及体育经费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从而改变学校体育工作的规模和水平,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供必要条件。(2)在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上,重视体育教育对人整体素质培养的作用,避免片面强调体能、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在思想上、理论上对体育深层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在体制上,改变教学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对学生管得过细、过死的现状,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3)在教学内容上,新的教材改变了一直沿用的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并且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创新性和学生自主选择性。
此外,应大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创新能力,使之具备与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能力。
二、对策与措施
1.教学目标科学化
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核心,并贯穿整个体系的始终。
认真研究体育学科的性质,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这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所谓体育教学目标就是通过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适应21世纪的结实、强壮的体魄。其中包括共性的教育目标和个性教育目标。其次,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下转第83页)(上接第54页)自主地运用知识、技能进行运动的能力和态度,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其具有稳定的体育动机和行为方式。
2.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不应只是单一的身体锻炼,而应更倾向于意志、个性情感等心理素质训练。
3.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注意灵活多样
体育教学的手段要改变过去一贯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正动作的单一模式。而要把现代的科技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另外,教学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教学组织活动交给学生带领,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教师还可以提出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让学生们自己选择练习方法。这些都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
4.课内外一体化,开创校园体育新文化
体育教学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而且还应包括课堂之外的各种体育教育活动,而这种课外的教育活动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5.教学评估动态化
现行单纯的运动成绩和动作技能考核体育成绩的体制和做法应被以多种动态考核制度所代替,应把教学评估作为一种检验和促进教学的手段,而不能作为教学的目的。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应更注重科学性、过程性、公平性、适应性观点原则,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不仅考核其绝对运动成绩,更应以动态发展的观点考查其成绩升降变化和巩固率的相对成绩,还应对其心理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能力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全面的考核,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篇:论国学经典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浅论国学经典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源远流长,从不间断,举目望世界也只有中华文明保持到今天,何也?答案多种多样,因为看问题的方向不同,答案当然不同;从文化教育上说,中华民族有着博大深厚的国学,国人有尊师重教、善于学习的传统,两者紧密联系,互为因果。
小学生教育,尤其是小学生素质教育与国学、国学经典有什么关系?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广义上的国学,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国学经典是国学的精华,国学经典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提高人的素质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发展的需要;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个人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符合包括小学生及其家长在内的所有人的共同的根本利益,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成人教育——培养成功的人格,是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成年人的教育。成人教育原应在婴儿教育、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其中小学阶段又是重中之重,因为小学时期是一个人高素质形成和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常言道:桑树条子从小育,中国的现状是:忽视小学素质教育,导致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经过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仍缺少人的基本素质。
小学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相对稳定性;小学生可塑性越强,小学生素质教育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小学生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这里的“基础”内涵十分丰富,长期以来,小学教育在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已异化为“应试教育”。这种异化使小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扭曲,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教学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或畸形发展。因此,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移是历史赋予的重任。而转移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小学教育回归自身、重新定位、寻求自身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过程。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由于角度不同,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不尽相同。我认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老先生的几句话,道破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和在社会、历史、人类方面的紧迫性。他说,人类现在正在毁灭自然,我们要尽快改变这种现象,急需提高全人类的素质;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而中国的国学里面或多或少涵盖这些内容。我们所熟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周易》中的。《尚书》中的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树德务滋,除恶务本。《诗经》中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资治通鉴》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韩昌黎集》中的诗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不读《礼记》,不学习《礼记》中为人处世的道理,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没办法与人融洽交往。特别是《论语》里玑珠遍地,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君子不重则不威/慎终追远/礼之用,和为贵/敏于事而慎于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可忍,孰不可忍/礼与其奢,宁俭/既往不咎/ 朝闻道,夕死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朽木不可雕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愚不可及/斐然成章/不迁怒,不贰过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文质彬彬/敬鬼神而远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举一反三/求仁而得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诲人不倦 君子坦荡荡/威而不猛/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仰之弥高/循循善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功亏一篑/后生可畏/ 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未知生,焉知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四海之内皆兄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名不正言不顺/贫而无怨,富而无骄/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不患人之不己知/以德报怨/不怨天,不尤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忧道,不忧贫/性相近,习相远/割鸡焉用牛刀/ 道听涂说/患得患失/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还有《劝学》、《师说》、《爱莲说》、《春江花月夜》、《红楼梦》等名篇名著,这些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她包含了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她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人前进的方向;她像慈祥的母亲,循循善诱她的孩子;她像一把标尺,规范人的行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出自《庄子·养生主》)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更何况小学阶段、小学生呢?所以说诵读国学中的经典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十多年前就开始有目的尝试,在所教的班级中,其中一个班有计划有系统的由浅入深地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每周两节课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本人只做有限的点评,实践了两个周期,一次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次是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几年以后细细的观察统计,发现同一个现象且惊人的相似,发现诵读国学经典班级的学生,学习自觉性、目的性普遍有所提高,不仅在语文成绩上而且在数学、英语成绩上较没有诵读的班级要好,语文平均分高了七、八分,并且在精神面貌上也不一样,诵读经典班级的学生更讲礼貌,更加自信,在小学毕业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出彩的人数更多。虽难说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有囫囵吞枣现象,有些意思不能一下子清楚明白,但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加上老师的评讲,润物细无声最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所以说诵读国学经典是提高小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学会做人——要求学生求知先学做人,先成人后成才,以德为先,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爱家的思想,有热爱劳动的意识和本领,自立、自强,成为经得起新时代考验的人才; 梁启超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诵读国学经典是提高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步骤。
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五篇:论如何加强素质教育与完善教育创新
论如何加强素质教育与完善教育创新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现代社会呼唤完备的教育体系的建立,构建市场经济的素质教育,需要选择不同的路径,需要不断深化、完善教育创新。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树立“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及总法则的教育思想,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与熏陶下,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起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
【关键词】素质教育 路径选择 教育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人才质量观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二十一世纪人才质量观的标志,是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核心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解析
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就是表达新时期时代精神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当今社会的实践形态;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为宗旨的教育,其核心是使学生学会做人。
(一)素质教育是以教育对象的素质结构因素为依据确定教育内容和课程的教育
素质教育以学生需要发展的素质因素为依据确定教育的内容和课程,具有明显的“素质化”特征。人的素质是分层次的,其中
质的发展,需要从外界摄入营养物质来满足其基本的需要;文化素质的发展,需要从社会环境中接受文化信息的刺激。因此,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地促进人的生理同化和文化内化进而促进素质持续、和谐地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而进行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意识观。
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和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进步和突破。知识、素质、能力构成人才培养的三个基本要素。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素质是在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下,通过认识和实践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素养和品质;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旨,它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人的全面能力的体现,人越能够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鼓励拔尖,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可以通过人的终身教育来完成。
(三)树立教育服务观念
树立教育服务的观念,对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尤其是教育经济理论,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对于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使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获得经济效益;对于促进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对于顺应“用户第一主义”的潮流具有现实价值;可以促进新型教师观的建立等。
(四)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要知难而进,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历达标,而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全方位地完善教师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等方面,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五)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
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包括: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约束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及广泛社会参与机制等内容。按照市场的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变革,吸收和借鉴其源远流长的教育思想理论,把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中进行整体规划,以体制和制度的创新为支撑实现素质教育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并要注重改革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等内容,改革不合理的组织管理,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层次。
三、完善教育创新的思路
教育创新包括教育思想的创新,教育体制的创新,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等。其目的在于“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完善教育创新的思路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创新的先导是教育观念创新,它是教育事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教育观念创新是教育主体适应客观教育环境的发展和变化,科学、准确地把握教育活动变化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正确的方式构建新的思维、理念和思想,来形成对变化了的教育环境新的正确的认识。教育部门的创新教育,在内容上就是要抛弃落后的组织观念、制度观念、运作观念等,准确认识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个能够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育系统结构。
(二)提高教育的适应性效率
教育的“适应性效率”是指教育创新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结构转换的有效性,它是教育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具体体现在:
一是建立选择性高考模式,改变现行的一些模式,增强高校的自主选择权,推动基础教育的根本变革;二是增强教育的国际服务贸易功能,建立富有特色的国际教育平台,培育自身的指示乃至课程创新的创生土壤;三是改进知识生产模式,强化研究生教育,这是学科发展在综合化、系统化和跨学科的基础上重组和创新,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四是从以升学率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到关注教育主体生活质量的提高上来。
(三)调整和重组我国的教育科研
教育创新应以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科研的创新水平,是实现教育创新和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
完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和程序,把教育科研纳入教育决策的程序之中;建立开放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科研系统,吸纳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为教育事业出谋划策;发展教育科研的社会中介机构,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应用;不断扩大研究队伍,是科学研究成为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的创新在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内容更新,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实现教学观念更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可以实现测试手段更新,对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成才;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个性的知识结构的品质。
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实施素质教育根本的根本是要努力提高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一)德高为范的政治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师者,人之模范。社会对教师的品行风范要求最为严格。因为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的品行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德无以为师”。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德高为范的政治素质。教师的政治思想渗透于全部的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必须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起光辉的榜样。只有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与熏陶下,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
(二)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教育学生学会求知
德高为范固然重要,但学高才能为师。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为目标的。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了解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同时还要不断更新知识,把自然科学和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用于教学之中。
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敢于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吸收,变知识传授为方法指导,变单纯的理论学习为业务技能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业务技能、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学会求知的方法和做事的本领。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新概念.素质教育广场网.[2] 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J].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5月20页—22页
[3] 胡耀宗.教育服务的价值刍论.当代教育科学[J].2008年7月60页—63页。
[4] 徐晨光.观念创新:教育创新的先导[J].高教参考.2009年6月18页—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