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建成的兴奋点与他的“成长教育”
李建成的兴奋点与他的“成长教育”
成尚荣
一、李建成的兴奋点
认识李建成大约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最后几年。说“上个世纪某某年代”总有遥远的历史意味。不过,在我的记忆中,我与李建成的交往确有很久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他对某一项教育改革研究与试验的持续,以及其中所表现出的执着与踏实的品格。
记得当时是应邀参加他所主持的省级课题“自问自探”的研讨会。会上,李建成以翔实的资料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对问与探、自问与自探作了深入的阐述,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性思考的深度。我没有想到,一位苏北农村地区的县级教科室主任竟然有如此的功底,心中暗自钦佩。
后来,他到县实验小学担任校长,事务当然繁忙,但他仍然把教育教学研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且循着“自问自探”研究的思路,提出新的课题,形成新的见解,比如智慧教育、成长教育。他的思想似乎像水一样流淌,一浪又一浪,一波又一波。
和李建成的接触并不多,但每一次印象都很深刻。一次是夏天,酷热难当。他邀请我们到他兼任校长的外国语学校,讨论的是智慧教育。记得是在一个大教室里,我们和老师们交谈,教室里没有空调,只有风扇。在呼呼飞转的风扇下,大家讨论着。李建成既是提问者,又是回答者。他所问的与所说的都涉及到智慧及智慧教育的本质问题,但他并没有定论,而是以问探的口吻表达着。也许,这正是他的智慧所在。就这样,大家的智慧像是红红的火焰,燃烧着。李建成似乎并不在意天气的酷热,甚至也不考虑我们对酷热的感受,而陷入完全自我的状态,忽视了与讨论无关的信息。他心中似乎也有一团火,在“火”与“火”的对燃中,心中反而宁静下来。
又一次,省教育学会要在李建成所在学校举办名校长论坛,讨论的正是李建成关于成长教育思想。事前,他打来电话,希望先与我作一次讨论。我赶了过去,他已拿出了一份稿子,洋洋洒洒不下万言,从理念到行动,从观察到分析,从设计到实施,作了较为完整的建构。既然是讨论,我就谈了不少自己的看法,提了不少修改意见,他的表情是凝神思索,认真,严肃。我想,他记录的不全是我的意见,大概已融进了自己新的想法。他的这种表情至今仍显得那么生动,不时在我眼前浮现。结果正是如此,那次会议,他的发言是一种新的建构。李建成,就是在研究中开发
自己的潜能,以自己的方式和行动诠释着成长的意义。
还有一次,那是在金色的十月。他主持的省级课题“成长文化建构的校本实践研究”开题。会后,北京来的一位专家去洪泽湖中一个小岛游玩,我们则在学校里休息,约定下午一起回南京。李建成没有休息,仍沉浸在上午的论证研讨中,不时地来和你讨论,那么急切,那么真诚。可惜,我们没有时间与他对话,他若有所失,不过,看上去仍在沉思中。有意思的是,他用车把我们送到湖边,又返回原地,然后出发去南京。那一趟湖边的往返,完全是无意义的,我们只要在学校等候就行了,而他把我们如此这般“折腾”了一番。这就是李建成的特殊之处,也是他的可爱之处——心里想的还是他那课题,已把往返的不合理性全忘了。
由此,我总结了李建成的工作状态:他时时刻刻保持着一种兴奋点。他为着教育的理解而兴奋,为着教育的理想而兴奋,为着自己的新发现而兴奋,为着自己的新主张而兴奋。在朴实、儒雅的外表下,他藏着一颗永远不安分的心。兴奋点,透析着他的所思所想,表达着他对工作重点的理解与把握,体现着他的激情与理性。抑或说,兴奋点是人工作状态的一种标志,更是思维状态的一种标志。从这个意义来说,兴奋点实质是人的一种追求,是对意义或理想境界的渴求与探寻。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奋点,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兴奋点,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兴奋点。但是,李建成的兴奋点似乎是持续的,而且是不断深入的,那就是:对小学教育、对儿童教育的执着追求。他脑海中翻滚的波浪总是与教育有关,与儿童有关,与成长有关,与智慧有关,与文化有关。正因为如此,李建成的生活总是那么充实,工作总是那么有激情,总是用美好的憧憬去引领现实的教育。也许,兴奋点是校长们一个重要的命题。
二、李建成的成长教育
近几年来,李建成一直关注人的生命成长,努力建构“成长教育”,探寻“教育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的路径。从此,李建成与“成长教育”牵手,“成长教育”成了李建成的追求,李建成也在“成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成长。
1.“成长教育”是对教育本质与终极意义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
当下提“××教育”的不在少数,比如成功教育、和谐教育、人格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智慧教育,等等。有人质疑:这是不是在“制造概念”?是不是对教育的窄化以至造成教育的异化?质疑不是没有道理的。的确,教育要警惕心态的浮躁,应去浮华,去刻意的雕琢,不要轻易给教育命名。此外,确实也有“××教育”造成了对教育理解的片面,把内涵十分丰富、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教育收缩在某一方面,使之狭隘化。但是,从研究的实践来看,“成长教育”还没有发生我们所担心的现象。“成长教育”有其深刻的意蕴,有其创新的意义。李建成不是在制造概念,而是促使教育的生成与创新,因为教育永远需要创造。
“××教育”往往是从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对教育进行独到的观察与发现,以此为切入点,进而予以突破,推动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这是研究教育的一种策略,更是一种对核心理念的聚焦。“成长教育”正是这样。李建成曾对成绩、成功、成长三个概念作过辨析,并作了一个排序。他认为,成功比成绩重要,成长比成功还重要。因为成绩只代表着学业上的进步,有时甚至成了分数的代名词;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但成功可能是一时的,有时囿于一域;成长则是人存在的价值、教育的价值,亦即教育的终极意义。由此,他认定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这是教育的原义和真义。
其一,“成长教育”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应试教育框架下的教育,追求的是以分数为核心的成绩,追求是一时的成功,更为严重的是以成绩和所谓的成功,妨害了学生的成长,代替了学生的成长。由此,“成长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反叛,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诠释,它生动地告诉我们,素质教育可以“成长教育”来推进和突破。其二,“成长教育”揭示了教育的深刻意蕴。人的成长既要依靠教育,又要依赖人自身的成熟。从这个角度去认识,教育应与人自身的发展相契合,并适时地促进人自身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成长教育”旨在唤醒人的生命力量。其三,“成长教育”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与意义。美国学者丹尼尔·科顿姆提出了一个批判性命题:“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他说:“如果我们全面彻底地思考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必须想想教育的无用。„„必须承认这样一条真理,即教育不得不教会我们绝望。”之所以说“绝望”,是因为教育背离了人的发展这一终极目的而毫无意义地存在着。我们应“以正视这种绝望而不是在绝望面前屈服的方式展开”(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可以这么判断,“成长教育”是以对应试教育的不屈服的方式,追求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的终身发展,若此,教育才会使“我们一生幸福成长”。
2.“成长教育”致力于“成长教育文化”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学校的核心理念学校应是学生和教师发展的文化栖息地,学生和教师在文化中才有可能诗意地栖居、幸福地成长。“成长教育”追求的正是一种新型的文化,而这一追求正是学校教育文化转型的过程。
文化何为?恩格斯明确指出: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我们向自由迈进一步。教育要迈向自由,进入教育的理想境界,必须有文化上的进步。何为文化?康德说:“唯有那能够成为最终目的的东西才是文化。”当代著名文化学家阿诺德认为“最终目的”应该是对于“完美的追求”。文化的关键是什么?在于文而化之。于丹说:
“‘文’这个东西容易。„„但是什么是‘化’,它是生命气质的养成,它是文化超越我们的血液变成举手投足的习惯,它升华为社会共同的信念。”
“成长教育”遵循着以上文化的基本理念,追寻着“成长文化”。首先,这是指向主体成长的文化。其实,这正是教育文化的本质。德国文化教育学派领袖斯普朗桥说:“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既有的客观精神(文化)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成长文化”更把学生的成长作为主语。李建成说得好:“‘成长’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的目的。让‘人’得到‘成长’是教育的真正使命。„„关注成长,就是关注人的生命,促进生命自然、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其次,“成长文化”追寻的是人的灵性。“灵性”这一概念与智慧一样,几乎是无法界定的。但是李建成从人的四个方面的特性对灵性作了解释,并且概括了灵性的特质:“聪明智慧”;灵性的表征:“幸福愉快”;灵性的意蕴:“发展成长”。他的概括需要推敲,表述应更严谨。我以为,灵性实质是人的聪明才智,是一种智慧,但它指向人的精神世界。奥地利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斯坦纳认为,这是一种灵智。显然,灵性是人的心灵的敞开、智慧的开发、灵感的突至。这既是一个有关精神哲学的命题,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下的教育,知识至上,分数第一,驱赶了智慧,遮蔽了人的灵性。“成长文化”正是主张用富含着灵性的文化陶冶和提升人性,创造“生成灵性的文化”。我以为,这点击了“成长教育”“成长文化”的精髓。再次,“成长文化”更强调“化”。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长期以来的固守的知识教育转变为“成长教育”所追求的“成长文化”,这是教育文化的重要转型。二是成长的理念,教育的灵性文化将“穿越我们的血液变成举手投足的习惯”,升华为一种人生的信念。也许,这正是对“完美的追求”,是康德所说的“最终目的”。
3.“成长教育”寻求教育的策略和方式,使校园、课堂、家庭成为“成长的场所”
“成长教育”应当有自己的策略和方式。“成长教育”的策略与方式来自成长的策略与方式。李建成在这方面有几个很好的做法。
第一,“成长教育”的起点在课堂教学的“自问与自探”。教育的主体是人,但人不一定是主体;只有当人成为问题的发出者、成为活动的参与者时,才可能成为主体。李建成所探索的“自问自探”教学模式,正是让学生变问题的回答者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变教师告诉为学生自己主动探究。他说:“从师问为主向自问为主转变,在自问的前提下进行师问;师问不是问问题,而是以问促思,以问拨难,以问促问。”再次,“问”以后怎么办?学生从问出发了,再向哪里出发?途中的问题怎
么解决?力求通过学生的自探解决:“自探是对自问的探究,自探是双重的,一方面解决自问的策略,找到自问的答案,一方面探究自问的策略,不断地自探新的问题。”学生就是在主动地问、主动地探索中成长起来的。这是“成长教育”最基本又最重要的策略与方式。
第二,“成长教育”旨在让学生获得自由的成长状态。生命成长有其特有的状态,那就是自由、自在、舒展,像是阳光下花朵悄悄地绽放,像是田野里禾苗在雨露中潜滋暗长。“成长教育”就是让学生获得这种最美丽的成长状态。李建成认定学生有一种发展的“可能起点”,这是很有见地的。“成长教育”提醒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更要关注“可能起点”,不仅关注学生现实发展水平,更要关注可能发展水平。自由是创造的保姆,“成长教育”解放儿童,就是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第三,“成长教育”关注环境的创设。在洪泽县实验小学校园里,你会感受到一种特有的文化。这种特有的文化不仅体现在文化标识上,更体现在人际关系上,校长与教师的和谐,教师间的合作,学生与教师之间民主的氛围,都会让你有感触,让你感动,让你感受到,这儿还在营造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文化栖息地。其实,环境比教育技能更重要,教师人格力量超过知识的力量。环境育人的策略在“成长教育”得以体现和升华。
李建成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案例,让我们不断地解读和学习。谢谢李建成。
(成尚荣,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督学,210001)
第二篇:抓住孩子们的兴奋点教育随笔
梦瑶带来了一个小风车,引起了班里的一阵“骚动”——孩子们特别喜欢这小小的风车,争着想要玩。小风车由一根根小竹棒扎成,边缘还露着细细的铅丝,我不由得担心起孩子们的安全:万一在玩的过程中发生意想不到的危险,可怎么办?我收起了梦瑶的风车,孩子们却是满眼的期待:“老师,什么时候可以让我们玩一玩?”
安全可是幼儿园的头等大事!可孩子们对此又有这么大的兴趣,我灵机一动,何不给孩子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制作一个风车头饰?
纸杯剪成风车的形状,彩笔装饰漂亮的图案,孩子们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制作风车的活动之中。你看,有的画小鱼,有的画葫芦,晨晨还画了奥特曼打怪兽……孩子们都把自己喜欢的漂亮图案画到了风车上。可是,怎么把风车固定在发带上呢?这可有点儿难度!小朋友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办法,两个小朋友互相帮忙,配合着一起安装,很快就能把风车装到发带上。
“老师,我们做好了!”孩子们一个个戴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在草地上奔跑起来。风吹风车转,孩子们变换着奔跑的方向,还不断地比较着风车转动的速度。看着孩子们的高兴劲儿,我也忍不住戴上“风车”和他们一起奔跑起来。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不管是什么活动,只要幼儿感兴趣,抓住孩子们的“兴奋点”,那你一定会成功。
第三篇:成长的足迹——谈谈我工作中的“兴奋点”
成长的足迹
——谈谈我工作中的“兴奋点”
陈堡中心小学
徐 凯
今年是我教师生涯的第四年,这三年多的时间里通过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和参加各种活动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与技能,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之前对于班主任的工作的理解只是浮于表面,觉得让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就可以了,但从上学期开始,做了一学期的班主任工作之后,我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完全有了新的理解。作为一个班主任需要每天按时到班检查学生打扫卫生的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让学生养成按时打扫卫生、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平时工作中要多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需要多花时间去监督他们,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需要及时告知主管领导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对学校、对家长尽量做好班主任应尽的责任。对于班级管理我要学的还有很多,以前做的不够好,现在看到自己的进步我好开心,也激发了我继续做班主任的动力,这也是我工作中的“兴奋点”之一。本学期为了更好的改善校园环境,提高班级文化品位,储晓荣校长委托我设计班级文化布置的方案,让我们班作为一个样板展示给各班进行借鉴。由于之前去好多学校参观过、学习过,再加上去网上搜集资料,很快我的班级布置方案就出来了,经过和储晓荣校长的再商讨,最终很快确定了布置方案。接下来的教室布置并不如方案上的那么简单,教室条件的限制,许多地方需要重新设想,着实让我措手不及,最后在匆忙之中完成了,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失败一次带来的就是经验,这周我准备重新把教室再装饰一遍,这次应该会让人满意了。每一次的失败就是一次收获,收获总是能触动我在工作中的“兴奋点”,激发我的动力。
在学习方面,从教以来每学期我都会积极参加各种公开教学活动,听取很多节公开课,其中包括学校组织的校内公开课和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教学观摩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每次的学习都是一次进步,总会有一些“亮点”触动我让我也想上一节好的公开课,这也触动了我工作中的“兴奋点”,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2012年兴化举办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 和2014年上半年参加了实小、茅山中心校和陈堡中心小学联合举办的“城乡联动、高效课堂”教学活动,我分别执教了三年级数学下学期《认识分数》和二年级下学期的美术课《虫虫虫》,在这两节课的准备阶段我都自认为准备得很充分,当我满怀期待的将教学设计和课件交给我的师傅唐建荣老师审阅之后,师傅直接给我指出了很多的不足。师傅针对这节课的内容一点一点指出了这节课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我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方才明白要上好一节课是多么的不容易。接下来我按照师傅的要求,马上修改教案,重新理顺思路,收集材料,一点一点地调整教案,看看教案慢慢开始有模有样,又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上公开课的时候我总是会有点紧张,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越是紧张越是容易出错,在经过了两次试上之后,我找出了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最终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做得令自己满意。只有上了公开课才能真正明白要上好一堂课的过程是多么艰难。公开课的准备的过程是痛苦的,结果是美好的。磨课的过程很累,但是我却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促使自己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走得更快、更好。这也是我工作中的“兴奋点”之一。
在成长的道路上总是能够获得很多的经验,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困惑。以前的我面对困惑总是束手无策,不愿意跟身边的人分享,想通过自己去解决,后来渐渐的就顺其自然,也不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了,渐渐变得麻木。在经过几位老师的批评指正之后,我遇到问题再也不是自己解决,而是把内心的困惑告诉身边的同事,请他们帮我指点迷津,感谢一直以来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谢谢你们。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感谢一直助我成长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会更加努力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为陈堡中心小学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第四篇:李镇西与他的平民教育
李镇西与他的平民教育
——成都异地研修感悟
李镇西,男,1958年8月出生于四川乐山,1982年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在乐山一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兼任班主任;1991年到成都市玉林中学执教语文课并兼班主任;1997年到成都市石室中学任教。2003年6月获得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2006年8月至今一直担任成都市武侯区实验中学校长。
初识李镇西是多年前在《教育导报》上看到他的名字,被他的文章所吸引,第二次接触是去年读他的书《爱心与教育》,书中的故事让我很感动,书中记录李镇西老师的爱心、童心、真心和信心。这第三次有幸面对面听他演讲,听他谈他的教育思想。
2013年11月5日,我们一行八十几人来到成都武侯区实验中学参观学习,一进校园,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很有品味的文化公园,各种建筑和设施都包涵着很深的文化底蕴。武侯区实验中学占地85亩,校园共分为三个园:陶园、苏园、晏园,在三个园里分别塑着三位教育家的雕像,可以看出武侯区实验中学践行的是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与爱心教育。每层教学楼都设有书吧,像是文化长廊,图书分类摆放,学生自由阅读。在教学楼之间分别竖着刻有“读好书”、“做好人”的两块大石头,处处体现了学校的素质教育思想。
来到阶梯教室,首先欣赏到的是学校的一个宣传片,它没有一般宣传片的套路,没有介绍学校有多少面积,有多少学生,也没有介绍学校所获得的各种成绩和荣誉,而是用微电影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新老师和转学生成长的故事: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刚到学校,便遇到一位成绩比较差的转学生,在转化孩子的过程中,女教师渐渐成长起来,孩子也有了进步,彼此都因对方的存在而感到了幸福,片子的确很感人,虽然不长,却有许多温馨的画面和感人的细节。
为了近距离的了解武侯区实验中学的素质教育和平民教育,我们走进了课堂,欣赏到了一节真正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数学课。上课的班级是小学直接升进来的“预备班”,所以现在学习的是七年级下的课程,内容是“幂的乘方”。教室除了投影大屏幕以外,学生周围是两块大黑板,划分成几版,每个小组一版,学生分组围坐,便于讨论交流。课前学生已经进行了充分预习,上课老师进行了简单引入以后,学生就进行分组自主讨论,小组长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完成后面的环节。小组讨论完后就是小组展示,先由小组代表到黑板完成指定的习题,然后分小组讲解,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每人完成一部分,讲解过程中,学生先要分析题目,解析包含哪些知识点,应用哪些法则,做完题目之后要分析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哪些易错,该注意些什么,一个个都是训练有素的小老师。课堂上学生方位和队形也随着教学环节的变换而随之变换,时而围拢到黑板前,时而又回到各自的小组位置上,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很羡慕很敬佩上课的数学老师,上的轻松,上的潇洒,教师少有的提醒与点拨真的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堂上学生也非常活跃,讨论时畅所欲言,对小组展示也是各抒己见。大课间活动已成为各学校的必要课程,武侯实验中学也不例外,学校为学生专门量身定制了“武侯实验中学素质操”,然后是跑步,每班学生绕着自己区域内的锥筒来回跑,场面壮观,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3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公园式的校园里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的美丽,全身心的放松,让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真正是用阳光体育培养处阳光的学生。
很荣幸,大课间活动后我们得到了李校长的会见,虽然时间很短,而且大师带着一些不情愿,但我们从李校长简短的演讲中看到了他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情怀。刚从国外回来的李校长正忙于2013年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筹备与布置。是因为老朋友的介绍,加之从家乡来的参观团,所以李校长才答应了我们的参观学习,而且他说这是最后一批,以后不再接待这样的参观学习因为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太功利,教育应该回归本源,远离喧嚣和浮躁”、“教育要像呼吸一样自由,像潮汐一样自然”。他希望还学生一个安静的校园,所以我能理解,大师一开始说的对于我们的到来并不表示欢迎,他不喜欢吹捧和宣传自己,他考虑的是怎样让老师上好每一堂课,他主张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李校长担任的多年的班主任,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他每接一批学生都要送给学生见面礼,总是一句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2006年9月,刚刚出任武侯实验中学校长的他在开学典礼上也把这句话送给了全校师生,这句话也就成了武侯区实验中学的校训,在这种爱心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总会因自己的存在而让别人感到幸福。结束他的演讲时,大师告诫我们:教育者要坚守良知,遵循常识,保持朴素。看着李校长离去的背影,我再次对这个大师肃然起敬,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参观结束后,我查阅了李镇西校长的有关资料和武侯实验中学的介绍,也拜读了大师李镇西的微博。在“武侯实验中学发展刚要”中,我对大师践行的平民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解读,大师认为:平民教育是对所有孩子进行全面素质培养的教育,是和生活与生存相联系的教育;在本质上就应该是来自生活、联系实际,因而清澈明净、朴实无华的。平民教育是一种平和朴素的教育,实事求是的教育,从容不迫的教育,是为教育对象终身负责任的教育,是陶行知所倡导的“真教育”。
夹江县黄土一中
赵学智
2013年11月14日
第五篇:教育与成长演讲稿
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我叫程海红,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教育与成长”
人类社会不断的在进步,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是:人。所有的高新科技都离不开人的创造。所以说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要靠人的力量,而人的进步要靠教育来支持。一个人从小开始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光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乃至社会的发展。所以,可以说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催化剂。
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才能称之为完整的教育,缺一不可。
首先说家庭教育,一个人从孩提时代开始,接触的第一个教育环节便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不仅关系到孩子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的未来。所以,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教会孩子辨别对错好坏,引导孩子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孩子人生的起步阶段,家长要把好关,为孩子掌握好人生正确方向的船舵。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学会倾听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声,及时、正确的调整孩子的人生轨迹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打牢人生的基石。
下面来讲一下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可以理解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因为一个人的主要知识来源便是学校教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教会孩子掌握文化知识。从小学到大学,学校教育伴随一个人从幼稚转变为成熟,从无知孩童转变为国之栋梁,学校在一个人的知识积累黄金阶段,源源不断的提供所需知识。所以,学校教育的成败,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未来甚至一个国家的未
来。学校教育不光要不断的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还要帮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人生,学会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用先进的学校教育为孩子构建人生的框架。
最后,说一下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人们经常把社会比喻成人生的实践大课堂。社会是个复杂的整体,是由一个个的细胞组成,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细胞。这里有好的部分需要不断的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当然也会有一些不好的部分需要摒弃,所以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学会师夷长技以制夷,广收百家之言,内炼自身,最后才能立足社会,也才能说为社会所认可,也才能说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社会教育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
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要靠人的不断成长,人的成长靠的是良好教育系统,一个良好的教育系统要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三者相互协调,相互弥补,这样才能把一个人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之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让我们携手一起,综合应用三种教育资源,把我们的学生打造成国之栋梁!
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各位老师、同学们:
时光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地溜走,伴随着一场场冬雪的飘落,在我们的日历表上有一个光辉的日子已经悄然临近了——1月1日元旦佳节。这个日子标至着一个新年的开始,这个日子标志着华夏神州又增添了一道年轮,这个日子标志着我们又将在成长路上迈出前进的一步。随着喜庆节日的临近,我们同时迎来的还有即将对自己学习成绩的阅兵检验。期末考试即将到来,期末考试是对一学期学习成绩的鉴定,是对我们一学期努力成果的检验,所以我们都要高度重视,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呢?我给大家提几点建议:首先要做到有效复习知识、查漏补缺。要全面梳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结合平时作业、练习,找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为自己制定一个有效、明确的复习计划。其次,在课堂上我们要跟着老师的复习进度,注意力集中,要敢于提问。重点的和不理解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对于老师在复习期间留的作业一定要独立思考、认真完成。最后在考试中,要做到认真审题,保持清晰地解题思路,自己工整,并要反复认真的检查。当然要提高学习成绩,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在复习阶段要注意休息,适当的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才能既有助于提高成绩又保证身体健康。
同学们,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一定能收获到丰富的回报。同学们,佳节来临,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一个愉快的节日,并借元旦之喜庆为自己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开始。最后,提前祝愿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节日快乐!并预祝所有的同学都能在本次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同学们,加油啊!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我们要珍惜时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东西,既看不见的,又摸不着;既是最多的,又是最少的;既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既是最平常的,又是最珍贵的。它是什么?它就是时间。
有人把时间比作金钱,那是因为它的珍贵。的确,时间的流速真令人难以估计,无法形容。树枯了,有再青的机会;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回来的时刻;然而,人的生命要是结束了,用完了自己有限的时间,就再也没有复活,挽救的机会了。正如“花有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就这样一步一步,永不返回。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圣贤视时间如生命、财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经常是:三更未睡五更起,他认为珍惜时间就等于延长生命;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凭着惜时如金、不断进取的精神,在与时间的赛跑中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然而,在我们的身边,却有许多的同学在消磨时间,虚度年华,逐流随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你在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2006年了,我们生命的年轮又多了一圈。当“神舟六号”进入太空寻觅神奇时,同学们我们怎么办? 我们应该知道 时间是公平的,它给每个人一天都是24小时,就看你怎么去对待它。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悔恨。同学们,只有珍惜时间,我们才能掌握更丰富的知识,迎接未来的挑战;只有珍惜时间我们的生命才能绚丽多彩;只有珍惜时间,我们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