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学与职业道德

时间:2019-05-13 08:4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法学与职业道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法学与职业道德》。

第一篇:教育法学与职业道德

高等教育法学

第一章 教育法学与教育法制

1.教育法学与教育法制是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学科,具有法学与教育学,边缘性质的法学分支学科教育法学就是在现代教育和教育立法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般认为,教育法学是运用法学理论研究和解释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具有时代性、边缘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等基本特征。

2.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法律现象(是指教育法律、法规产生、发展、实施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和相互关系,一级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产生、发展规律。

3.现代教育立法萌芽于16世纪指17世纪的欧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世纪欧美各国的义务教育立法,西方国家随之便开始了对教育法的理论研究

(1)德国是教育立法最早的国家,1957年,德国国际教育研究所的黑克尔出版了与人合著的《学校法学》一书,概述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

(2)美国第一部成体系的教育法学著作,是诺尔特和林恩合著的《学校法——教师手册》

(3)日本的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了飞跃性转变,美国式的民主思想和教育价值观奠定了日本教育改革和教育立法的基础

(4)我国的教育法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立法》的颁布和施行,不仅是我国确定衣服教育法律制度和依法治教的标志,也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法制的开端,它成为我国教育界和法学界进行教育法学理论研究的起点。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即1995年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行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4.一般认为教育法学在一定意义上是行政法的分论,行政法学对教育法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5.研究教育法学的方法:历史考察、分析比较、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系统研究

6.研究教育法学的意义:(1)健全教育法制的需要(2)加强教育行政的需要(3)完善教育法学的需要(4)全面依法治教的需要 7.教育行政的含义:(1)之行国家意志的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包括国家授权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国家教育事务的决策、组织和调控等活动或 过程,以执行国家意志,即通常所说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

8.依法治教:广大公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遗照宪法和教育法及其他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教育事务,保证国家各项教育工作都依法进行,实质在“依”。9.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

(1)依法治教的核心在于教育行政的法制化、规范化(2)教育行政的革新促进依法治教持续发展 第二章 教育法的产生和发展

1.法的产生经历了氏族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从习惯法发展到文法的渐进过程。比较正式意义上的国外教育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国外教育法的兴起是在产业革命以后的资本主义经济上升期。因此早期的教育立法主要是初等义务教育立法。国外教育法的发展分三个阶段:习惯法、成文法早期、成文法体系化大量的初等义务教育立法解开了国外教育成文法的序幕成文法的体系化阶段——教育法制化阶段目前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趋势。国外教育法的功能两类:一视法律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即规范功能(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二是社会政治功能

2.教育法制,从静态意义上讲,是指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度的总称法制建设严责:社会主义、机会均等、权利义务相

一、程序法治、责任教育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三章 教育法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的人的活动

2.广义的教育法是指国家依据立法程序所指定的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教育基本法、教育单行法、以及其他法律中与教育有关的条款。下一的教育法仅指教育基本法,在中国就是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同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调整对象:实质上是教育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即教育法调整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教育关系。这些关系分为两类:一是具有纵向隶属性质的教育行政关系,另一类是具有横向平等性质的教育民事关系特征:(1)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2)国家主导性(3)政策导向性(4)行为法和组织法的结合 3.教育法律关系,是指国家通过教育法调整教育活动中发生在教育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特点:主体双方具有隶属性和平等性、受国家意志主导、具有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征(没有教育关系,就没有法律关系)4.我国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其中最主要的有受教育者、教育机构及教育行政机关。教育法律关系的保护措施:(1)教育行政执法、司法保护(2)教育诉讼程序保护 5.教育法渊源的种类:(1)制定法: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法律解释、特别行政区的教育法规、国际条约(2)非制定法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法是行政法部门的一个分支 6.根据教育法对不同行为的不同影响,可以将教育法的规范作用分为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和强制。

第四章 教育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1.法的制定,又称为立法,创制、认可、修改或废止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制定原则:实事求是、民主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一般程序:(1)提出法律议案(2)审议法律草案(3)通过法律(4)公布法律 2.教育法的实施:是指教育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方式有三种:遵守、执行、适用教育法的遵守,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教育法的规定从事某种事务和作出某种行为的活动。遵守的条件:可遵守性、良好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

3.教育法监督,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所有教育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检查和督导。

4.论述:教育法制定、实施和监督的关系

教育法的规定、实施和监督是教育法与法制建设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其中,教育法的制定是教育法的实施和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依法治教,首先要有法可依。教育法制定的目的在于实施,在于运用教育法律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调整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法的实施使书面的教育法得意在教育法律关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和落实。同样,教育法的监督是教育法制定和实施的保障。缺乏教育法律监督,教育法的制定将会流于形式,教育法的实施将会失去约束。为了实现依法治教,教育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缺一不可。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教育法制建设的发展。

第五章 教育法律责任和法律救济

1.教育法律责任是由法律关系主体的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由违法主体承担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教育法律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教育法律责任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旅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二是行为人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主要有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2.根据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特点:(1)主体的特定性和多样性(2)损害地点、时间是特定的(3)高校对在校大学生不具有民法规定的监护责任。

3.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受害者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诉讼或者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是自己的权利得以恢复,权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

实现方式:一视司法救济,即诉讼方式二是行政救济,主要指行政申诉、复议和补偿等形式,三是其他方式,主要通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内部组织或机构以及其他渠道来实施法律救济。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30日内,做出处理

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教育法》被称为教育基本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系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2.《教育法》的特点:(1)全面性和针对性(2)规范性和导向性(3)原则性和可操作性

3.《教育法》的颁行,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对于从根本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制度,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提高全民族将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4.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

5.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目标: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途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教育重视德育的原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进行理想、道德、激励、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

7.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教育机会均等(2)公共性(教育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与宗教相分离)(3)终身化(4)民主性(7)少数民族教育(8)选择教学语言(普通话和规范字)

8.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制度、扫除文盲教育制度、其他教育制度

9.根据我国《宪法》第十九条,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国家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加强管理的方针。社会各界办高等学校应以职业学校为主。目前我国的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主要实行校长负责制。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部分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实行董事会与校长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法律规定实行民主管理,设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作为实行民主管理的具体形式。10.教师是旅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素质的使命。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人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11.教师应当具有相应的法律意识:(1)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这应当具有相应的法律意识(法、权利、义务、依法治教)(2)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1)深入持久开展有关教育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教育活动2)依法治教,严格执法3)加强对教育法制工作的领导。

12.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学校和有观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对顶,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配出流血等方面享有同男子一样的权利。《教育法》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残疾人和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教育作了特别规定,以保护这些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利:《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13.受教育者的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2)受教育者获得奖、贷学金的权利(3)受教育者获得公正评价和证书的权利(4)申诉和起诉的权利(5)其他法定权利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4.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

15.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以各级财政拨款为主,以依法征收教育费附加、发展校办产业、社会集资捐资、收取学杂费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费为辅的体制。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诠释

1.《高等教育法》指出: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2.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非学历教育 高等学校可分为: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3.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按哲学、经济学、法学、极爱有血、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共11个学科门类授予。4.《高等教育法》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共利益,不得以盈利为目的。高等学校设立符合的原则:(1)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2)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3)不得以盈利为目的5.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1)依法招生的自主权(2)依法设置学科、专业的自主权(3)教学自主权(4)科学研究、技术开房和社会服务的自主权(5)依法自主对外交流圈(6)机构设置和人事权(7)财产管理与使用权

6.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工厂当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旅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高等学校教师聘任的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合法原则 7.高校学生的基本权利:(1)受教育权(2)学习保障全(3)获得物质帮助权(4)获得公正评价权(5)民主管理权(6)社团组织活动全(7)课外活动方式选择权(8)救济权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法规(2)遵守学校管理制度(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4)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旅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响应义务(5)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诠释

1.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指导评价权、获得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2)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义务(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4)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义务(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6)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是公民获得教师工作应具备的特定条件和身份教师资格的构成要件:国籍、品德、学历、业务、认定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有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教师的待遇:工资、住房、医疗保健、养老保险

教师职业道德

第九章 教师职业道德综述

1.道表示道路,以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或道理,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便称为德,两字合用始于荀子《劝学》篇

2.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谓吃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马克思主义认为,到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植根于经济关系中。(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道德的内容(3)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决定道德的变化(4)在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和道德的共同性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4.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1)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2)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3)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5.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1)道德把我的主要对象是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道德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进行道德评价(3)道德把我世界的目的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

6.原始社会的道德(1)维护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最突出的特征 7.奴隶社会的道德:维护或反对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的对立和斗争,是奴隶制社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

8.封建社会的道德: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地主阶级道德最基本的社会内容

9.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它最基本的原则 10.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11.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执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1)职业道德在内容表达上,带有强烈的职业特征(2)职业道德在表达方式上,更加具体、灵活、多样(3)调节范围上,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4)在功能和效果方面,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成熟性

12.职业道德产生比一般社会道德要晚,它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1)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是历史条件(2)人们从事的各种职业活动,是实践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1)在原始社会萌芽2)奴隶社会形成3)封建社会发展4)资本主义社会大发展

13.(1)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社会基础(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经济基础(3)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历史前提

14.奴隶社会官学的教师都是由统治阶级的官吏兼任的我国民间私学的教师,始发于春秋战国,盛于两汉与唐宋。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私学是儒墨两大学派创立的。我国师范教育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张骞创办了通州师范学院,这是我国第一所私办得喝独立的师范学院。15.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1)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2)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3)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 16.论述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1)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

(2)是完成教师历史使命,培养和个学生的需要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17.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1)示范性1)向师性心理决定的2)职业的本质属性决定3)劳动手段决定的(2)复杂性(3)创造性(4)周期性 18.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意识的自觉性(2)行为的示范性(3)结果的深远性

19.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1)对学生的教育作用(2)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4)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20.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第十章 教师职业导则原则

1.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起到定向作用、指导作用、评判作用

2.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它最初是针对封建等级制度、经院哲学及宗教神学对人的身心的无情禁锢而提出来的。人道主义发展到今天,主要是指一种道德原则,基本含义是确认人的主体性地位,确定个体的地理价值,尊重人的权利,维护人的尊全,报账人的自由,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

3.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容: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人格尊严的权利)、关心人(对人关爱、同情)、爱护人(爱护人的生命、财产、人生安全和一切应当享有的权利)

4.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对教育活动的一切参与者都具有约束力(1)尊重每一个学生(2)关心每一个学生(3)学会尊重、学会爱人(4)把教育人道主义原则贯彻到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处理中。

5.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要自觉的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并把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三种错误倾向”(分家论、自发论、代替论)总之补课分割,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6.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1)及绕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2)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3)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4)拓宽教书育人的空间(5)形成全员育人局面(6)进行科学管理 第十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理论 1.师生关系的特点:(1)关系上的特殊性(2)角色上的差异性(3)人格上的平等性(4)情感影响上的相互性 2.师爱的教育意义:(1)师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2)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热爱学生的具体要求:(1)全面了解学生(2)热爱所有学生(3)严格要

求学生(严而有爱、严而有格、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3.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是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 严谨治学的具体要求:(1)树立优良学风(2)刻苦钻研业务(3)强化教育能力(4)处理好教学和治学的关系

4.未来教师的职责表现:(1)学生学习的指导者(2)未来的设计者(3)智力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智力、专业能力和创造力三个方面的能力 5.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劳动的特定要求 6.风度仪表方面的要求:(在服饰上,做到整洁高雅、神态上,做到愉快亲切、言谈上,谦逊文雅、举止上,文中端庄、处理事上,做到真诚热情)

7.热爱学生、教学相长,是指教师对学生持有超出一般轻易的崇高感情,深切的关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并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严谨治学、博学多才就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提高学文化修养,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的其他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成为可学习的表率,可笑发的榜样。第十二章教师道德规范范畴

1.道德义务就是个人自觉无私的对社会、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推翻对人们行为的要求。教师职业义务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活动时对社会和他人应承担的责任。

2.教师职业义务的特点(1)履行教师道德义务是教师自愿选择的结果。(2)处于道德义务选择的行为,教师不企求相应的报酬(3)道德义务必须附中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

3.良心是一种道德意识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应,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良心就是对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而职业良心,就是职业劳动者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职业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是一定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所谓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社会、学校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4.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选择作用、监督作用、评价作用增强时着手方面:(1)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2)具有高尚的师德品质(3)要有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

5.荣誉是社会对人们履行义务后的赞扬和肯定,以及个人因此产生的尊严和自豪感教师职业荣誉,是指教师在履行教师道德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赞扬和肯定,以及教师个人所产生的尊严和自豪感

6.教师职业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想法、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生存状态。特点:(1)精神性(2)关系性(3)集体性 7.教师职业公正的作用:(1)有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形成(2)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3)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4)有利于学生道德成长(5)有利于社会公正实现

第十三章 教师道德修养

1.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一级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实质:(1)到的必然性和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2)一定社会或借机的道德品质与他个社会或借机的道德品质的矛盾(3)到的理性与情欲的矛盾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1)人性是后天形成的(2)人性善恶是具体的、历史的(3)人性善恶是具有可变性 3.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1)社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要求(2)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3)道德品质的后天形成和可变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可能性:(1)每一个教师都有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2)社会或阶级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条件(3)人性的后天性和可塑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方法:(1)理论学习的方法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2)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3)学习党和政府关于政府的方针、政策4)学习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事迹(2)实践锻炼的方法1)增强教师道德修养的主动性2)把认识变为行动3)磨练道德意志(3)慎独的方法(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1)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标准和方法2)是崇高境界 4.教师道德内化的意义:(1)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2)实现了教师道德的规范作用(3)达到了培养新一代教师的道德目的内化的三个阶段:(1)服从阶段(2)同化阶段(3)内在阶段教师道德行为选择在本质上是一个道德价值判断和取舍的过程。

5.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原则:集体主义、人道主义、功利主义、精神价值原则 6.教师道德品质,是指以教师为职业的道德主体所特有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征,是教师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和一贯表现。构成要素: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习惯教师道德情感是以爱为基本特征的

第二篇:高等教育法学与教师职业道德论述2011

教育法与教师职业道德

1、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p15 教育行政即国家的教育行政管理,简称教育行政。特点:国家意志性、专业性、教育行政相对方的自治性。依法治教:广大公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教育法及其它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教育事务,保证国家各项教育工作都依法进行。依法治教重点是,规范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

1)依法治教的核心在于教育行政的法制化、规范化。a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各项活动的进行以法定的职权作为必要的前提;即严格按照法定的职权开展活动,而不能有任何超越职权或任何滥用职权的现象。b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活动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只有程序上的公正、合理才能最终体现法治的精神,才能真正使教育行政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c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主体的责、权、利紧密联系,特别是要求教育行政主体切实承担起各种教育行政责任。2)教育行政的革新促使依法治教的持续发展。a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教育体制改革,带来了教育行政的革新,为依法治教的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教育立法、执法、司法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b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也为依法治教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教育行政水平提高的表现之一就在于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c教育行政领域内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法制监督等各个阶段的完善,直接成为依法治教的组成部分。

2论述教师、学生的权益救济:p97

一、教师权益救济制度内容:解决教师与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行政机关之间的教育行政纠纷。有四条途径:

(一)教师申诉制度。其含义是指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法定的主管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申诉制度具有以下特征:a、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b、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c、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二)、教师行政复议制度。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对教育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对不作为违法的,对违法设定义务不服的,对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的,教师都可以申请复议。

(三)教师行政诉讼制度

(四)教师行政赔偿。行政赔偿的范围主要是:a、侵犯教师人身权的违法行政行为。b、侵犯教师财产权的违法行政行为。

二、学生权益救济制度内容:当学生与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行政机关之间出现纠纷时,可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一)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有异议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学生申诉后的救济问题可分为两种:一是学生因被学校开除学籍、不予颁发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等严重侵犯受教育权以及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情形,向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的,如对申诉结果不服,可向法院提出教育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二是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学生可以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不履行

职责的行为在法定期限内提起行政复

4、高等学校的自主权:

议或行政诉讼。

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主要有七个方

(二)学生行政复议制度。学生对复面:(1)依法招生的自主权。招生自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主权是高等学校享有独立自治权的一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个基本表现。(2)依法设置学科、专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业的自主权。(3)教学自主权。(4)诉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学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自书面申诉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对申主权。高等学校不仅是教学单位,也诉人的问题给予处理并答复。该规定是研究机构,科学研究历来是高等学中的申诉应为行政复议。校的重要任务之一。(5)依法自主对

(三)学生行政诉讼制度 外交流权。高校对外交流既是我国社 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高

等教育发展国际化的必然趋势。(6)

3、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p114 机构设置和人事权。高等学校根据实我国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国家教育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方针和教育的有关客观规律制定的,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既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经验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按的总结,又是在批判继承历史遗产和照国家有关规定,评聘教师和其他专吸收其他国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丰富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调整津贴及工资发展而来的。

分配。(7)财产管理和使用权。高等1)教育重视德育的原则。国家在受教学校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会主义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使用。高等学校不得将用于教学和科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高度学研究活动的财产挪作他用。

重视德育工作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制约机制主要发展的一项基本原则。

有以下几种:

1、法律制约。

2、政府2)教育遵循借鉴与继承的原则。教育的宏观监控。

3、义务责任制约。

4、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社会市场制约。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

优秀成果。

5.教师的权利和义务p161 3)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公民不分民教师权利:

1、教育教学权。教师享有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宗教信仰等到,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2、科学研究权。机会。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有从事科学研究、学士交流,参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要特别注意防加专业的学术团体活动的权利。

3、指止因财产状况的不同而制约教育机会导评价权。教师有权依据学生的身心均等原则实施的情况发生。

发展状况和特点因材施教,针对学生4)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教育活动必须的特长、就业、升学等方面的发展机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遇指导;教师有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品德、学习、劳动等方面给予客观、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教育制度的公正和恰如其分的评价。

4、获取报酬活。这一规定体现了教育的公共性原权。它主要包括教师有权要求所在学则,充分体现了我国的特色:a我国教校及其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法律及教师育是人民的教育,教育应当面向全体聘用合同的规定,按时足额地支付工公民,对国家、人民和社会公共利益资报酬;教师有权享受国家规定的医负责;b我国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疗、住房、退休等各种福利待遇和优c所有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具有惠措施,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公益性,不得以营利为目的;d教育活民主管理权。教师有权向学校教育教动应当依法接受国家和社会的监督。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5)教育的终身化原则;终身教育体系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既包括学校教育体系又包括社会教育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体系,即受教育者一生各个阶段分别理

6、进修培训权。

进行不同种类和形式的教育。

教师权利实现的社会保障:

1、提供符6)教育的民主性原则。国家鼓励各种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教育关系的主体在平等的基础上,民备

2、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主参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活动,建育教学用品

3、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立民主参与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民主平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等的师生关系,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助

4、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权,以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育在经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7)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原则。《国家业道德的义务

2、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义务

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

4、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8)选择教学语言的原则。汉语言文字的义务

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生健康成长的义务

6、不断提高思想觉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通用的 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角度其他教 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 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6、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P214

1对学生的教育作用a、教师的言谈既反映了教师的品德修养,又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b、教育的举止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外观,是可以被学生直接观察到的“教师道德”c、教师行为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d、教师的喜怒哀乐具有极强的感染性,这种感染性也具有教育性e、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即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毅性能影响学生

2对教育过程的调解作用a对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作用:能促进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与信任,配合默契,使教师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创造出良好的人际氛围。b对调节教师与教师关系的作用c对调节教师与领导关系的作用 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a通过学生影响社会b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活动影响社会c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质影响家庭、亲友、邻里4对教师的激励作用:能激励教师忠于职守、认真执教。

7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p233 1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做学生的良师教师就必须有良好的专业造诣,把书教好,作学生的益友,教师就必须具有好的人品,有人生的经验,有做人的工作的热情,把人育好。

2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教师能否卓有成效的教书育人,关键在于是否按教育规律办事。掌握和遵循教育规律不仅是教书育人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且具有深刻的道德意义。3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教师影响学生的主渠道,也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每门课程的任课老师,都应结合自己所授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深入发掘课程中的育人资源,找准课程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拓宽教书育人的空间:教师应把教书育人的空间从课堂上扩大到课堂外,通过课外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锻炼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5形成全员育人局面:高校的教书育人工作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事,这是由教育的内涵和性质决定的。在高校工作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自觉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通力合作,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局面,把教书育人的使命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6进行科学管理:应当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约束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

8、教师如何做到严谨治学?p258 首先,治学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治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知识的研究,二是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的研究。其次,治学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智德。严谨治学可以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推动教师的人格朝着更加完美的方向发展。

严谨治学的具体要求: 首先,树立优良学风。治学首要的一条就是树立优良的学风,学风包括治学的态度、风格和方法等内容。其次,刻苦钻研业务。教师要想成为一名精通自身业务的专家,就不仅要具备优良的学风,还要经历一个刻苦钻研的过程。再次,强化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多方面的,它主要包括:一是教学能力。二是思想工作与组织管理能力。三是教育科研能力。最后,处理好教学和治学的关系。教学和治学对教师来说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这对矛盾,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成效和对其职责的履行。教师的职责决定了教师既要兼顾二者,又要以教学为中心,只有这样才算正确摆正了教学与治学的位置,才能全面完成教师职责。

9、教师对学生如何做到教育公正p303 教育公正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是一个十分抽象的道德原则。教师在实践教育公正目标时应当注意几个方面: 1自觉进行人生修养。自觉进行人生修养首先是由公正的价值依赖性决定的。要实现教育公正,首先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公正的人。所以教师的道德和心性修养十分重要。2提高教育素养。教育公正的实现不能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东西,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法则。教师应努力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加强修养,努力在自己的周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公正气氛,同时努力实践真正的公正。3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教师应该抵制无条件否定惩戒的教育意义的倾向,同时还要尽量控制使用惩戒的次数。滥用惩戒同样是不公平的表现。4做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教师的公正必须与教师的仁慈相结合。教师用此既可以增强教育公正的教育效能,也可以同时教会学生做一个既公正又仁慈的人。

教育公正既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同时社会公正也为实现教育公正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促进教育公正的实现。

10、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p313 教师道德修养一方面要学习相关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又要在道德实践中不断锻炼。具体方法如下:(1)理论学习的方法a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b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c学习党和政府关于教育的方针、政策。d学习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事迹。(2)实践锻炼的方法a通过实践增强教师道德修养主动性。b通过实践把道德认识变为道德行为。c通过实践磨炼道德意志。

(3)慎独的方法a所谓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它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b慎独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标准和方法。c慎独是教师道德的崇高境界。总之,教师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是由教师道德的本质和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决定的。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努力达到慎独的崇高道德境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师表和道德楷模。

11.教师道德品质构成及关系:p326 教育法与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道德品质,是指以教师为职业的1、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

道德主体所特有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

2、论述教师、学生的权益救济:p97 征,是教师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

3、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p114 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稳

4、高等学校的自主权: 定性倾向和一贯表现。

5、教师的权利和义务p161 1.教师道德认识 包括三个基本方面:

6、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P214 一是认识教师道德关系,二是认识教

7、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p233 师道德原则和规范,三是认识教育教

8、教师如何做到严谨治学?p258 学的规律。首先,对教师道德关系的认

9、教师对学生如何做到教育公正p303 识,是构成教师道德认识的基础.其次,10、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p313

11、教师道德品质构成及关系:p326 对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是教师道德行为的前提。最后,教师道德

认识还包括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教育法与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道德情感 教师道德情感是基于

1、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

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之上的,是教师

2、论述教师、学生的权益救济:p97 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形成的以爱

3、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p114 为基本特征的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情

4、高等学校的自主权: 感是构成教师道德品质的重要方面,5、教师的权利和义务p161 没有道德情感,也就不能形成道德品

6、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P214

7、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p233 质,更不能产生高尚的道德行为。

8、教师如何做到严谨治学?p258 3.教师道德意志 教师道德意志是教师

9、教师对学生如何做到教育公正p303 在职业道德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克服困

10、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p313 难、战胜挫折、超越自我的坚强毅力

11、教师道德品质构成及关系:p326 和精神。在教师道德品质结构中,道

德意志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依据某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果断地进行道德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

行为的抉择,确定道德价值的取舍,一、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并为实现道德目的排除一切来自内部

二、大学生的思维发展p34

三、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与教育p66 的或外部的干扰。

四、如何促进大学生学习迁移?p149 4.教师道德信念 相对于教师的道德认

五、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p175 识、道德情感而言,教师道德信念更

六、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p201 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在教师道德品

七、如何加强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质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师道德信念是

八、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方法p251 教师道德进步中的灯塔,它内在地规

九、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P257 定着教师道德发展的方向。教师道德

十、大学生如何提高的品德修养。P277 信念深化了道德品质,使道德品质呈

十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p310 现出稳定性、一贯性、持久性的特征。

5.教师道德行为 教师道德品质结构中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 的道德认识、道德意识、道德信念,一、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构成了教师道德品质的意识范畴,道

二、大学生的思维发展p34 德行为则是道德品质的外部表现,是

三、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与教育p66

四、如何促进大学生学习迁移?p149 道德品质的实践范畴。教师道德行为

五、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p175 是教师在一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

六、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p201 支配之下所采取的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七、如何加强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行为,是衡量一个教师品质、道德水

八、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方法p251平的客观标志。

九、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P257 6.教师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是在道德行

十、大学生如何提高的品德修养。P277 为的反复实践中形成的,是道德意识

十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p310 和道德行为的直接的高度的统一。

教师道德品质结构中的道德认识、道

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大学教学论

行为、道德习惯六个要素,之间有着1.2.古代大学教学的特征:建构主义对大学教学的启示(P63)内在的必然联系。道德认识是整个道3.编写大学教材应注意的问题:p81 德品质发展的前提,道德情感、意志、4.信念、行为和习惯都是在一定的道德5.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怎样进行研p117 认识的知道下形成的。道德情感则使究性教学?p143 整个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注入了内在6.7.大学教学质量推进的具体策略实践教学的作用、地位p153

激情,使道德品质呈现出强烈的情感8.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和原则:p277 色彩,并由此加速了从认识到行为的 转化。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是道德品

质的外部状态,是道德品质的实践基大学教学论

础。它实现了道德品质的社会价值,1.并成为评价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道2.古代大学教学的特征:建构主义对大学教学的启示(P63)3.编写大学教材应注意的问题:p81 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则是整个道德品质4.结构中的精神支柱,它们渗透于道德5.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怎样进行研p117 品质的各个层面。可见,教师道德品究性教学?p143 质中的六个要素是密切联系、不可分6.割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7.大学教学质量推进的具体策略实践教学的作用、地位p153

8.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和原则:p277 互作用,互为前提,互为条件,构成 了有机统一的教师道德品质。

高等教育学

1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2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建构 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 4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5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整合基础及渠道 6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和改革重点和趋势 7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

高等教育学

1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2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建构 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 4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5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整合基础及渠道 6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和改革重点和趋势 7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

第三篇:高等教育法学与教师职业道德大题八号

1试述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1)依法治教的核心在于教育行政的法制化、规范化。1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各项活动的进行以法定的职权作为必要的前提,即严格按照法定的职权开展活动,而不能有任何超越职权或任何滥用职权的行为。2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的各项活动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3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主体的责、权、利紧密联系,特别是要求教育行政主体切实承担起各种教育行政责任。(2)教育行政的革新促使依法治教持续发展。1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教育体制改革,科学合理地划分了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的权限,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权限,从而带来了教育行政的革新。2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也未依法治教的发展提供了动力。3教育行政领域内的教育行政立法、教育行政执法、教育行政司法乃至教育行政法制监督等各个阶段的完善,直接成为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法的特征。教育法除了具有阶级性等法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自身的不同于其他法律体系组成部分的特征。(1)教育法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法。法的本位是指法的基本观念,或者法的基本目的。教育法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法。所谓社会整体利益,是公民对社会文明状态的一种愿望和需要,它包含有丰富的内涵。(2)教育法的国家主导性。教育法是国家有意识、有目的地发展教育事业、管理和参加教育活动的产物,调整的社会关系为直接体现国家意志的教育关系,从而与国家的管理和干预有密切关系。教育法对教育关系以纵向调整为主。人们在教育法律关系中存在较多的限制,不能完全依赖自己的意志。(3)教育法的政策导向性。教育政策是指执政党和国家为了实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目标而制定的指导性行为准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诞生加快了我国教育基本法的制定进程。(4)教育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法律理论上的实体法是指以规定行为主体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规范,程序法是指以规定该种权利义务的形式和实现方式为内容的法律规范。教育法既非纯粹的实体法,又非单纯的程序法,而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有机结合。(5)教育法是行为法与组织法的结合。行为法是指用以调整、规范和约束某种或者某类行为的法律规范;组织法是指规定某类社会组织的设立、组织机构及其运行的法律规范。教育法具有行为法和组织法的双重特征。教育法调整的行为主要是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管理行为。

3教育法的作用。法的作用,实际上是指法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教育法的规范作用。根据教育法对不同行为的不同影响,可以将教育法的规范作用分为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和强制等。教育法的指引和预测作用,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对主体行为的导向、引导作用,以及主体根据法律规范预先估计相互之间将怎样行为和有什么行为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教育法的评价作用和教育作用,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对他人行为标准所起的作用以及通过教育法律规范的存在和运作而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影响,教育人们正当行为的作用。教育法的强制作用,是指教育法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和惩罚来维护教育法律秩序的作用。教育法的强制作用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强制社会主体做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做出某种行为,二是强制社会主体对他人或者数额会所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或补偿,三是对违法者科以行政或刑事制裁。(2)教育法的社会作用。教育法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教育法是保证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法是按照教育规律举办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教育法还是我国全面实现依法治教,使教育事业步入法制化轨道的客观要求。

4联系实际说明教师权益救济制度的内容。解决教师与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行政机关之间的教育行政纠纷有以下四条途径:(1)教师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法定的主管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具有如下特征: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2)教师行政复议制度: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严格的法律制度,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国务院发布的《行政复议条例》是其根本依据。教育行政复议是教育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解决教育行政纠纷的行政行为,而不是司法机关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3)教师行政诉讼制度:教师行政诉讼制度是指教师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审理,作出判决,给教师的合法权益以特殊保护的法律救济活动。(4)教师行政赔偿: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其赔偿主体是国家。在我国教师管理中,行政赔偿的范围主要是:侵犯教师人身权的违法行为;侵犯教师财产权的违法行政行为。

5联系实际说明学生权益救济制度的内容。(1)学生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有异议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2005年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内部申诉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要求学校成立由学校负责人、只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专门申诉受理机构—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2)学生行政复议制度:当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除了向学校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外,学生权益救济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寻求外部救济:向高校所隶属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行政救济。(3)学生行政诉讼制度:司法救济是大学生受教育权受到侵害后进行救济的最终渠道。启动教育行政诉讼制度,为学生提供一条最权威、最终极的救济途径。高等学校可以成为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受理范围:关于学生学位证和毕业证的颁发、授予问题,允许学生提起行政诉讼;涉及特别权力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事项,以及其他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

6联系实际说明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1)依法招生的自主权。(2)依法设置学科、专业的自主权。(3)教学自主权。(4)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自主权。(5)依法自主对外交流权。(6)机构设置和人事权。(7)财产管理和使用权。

7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权利8:受教育权;学习保障权;获得物质帮助权;获得公正评价权;民主管理权;社团组织活动权;课外生活方式选择权;救济权。义务6: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8联系实际说明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应承担的行政责任:1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2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3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严重放碍教育教学工作,拖欠教师工资,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的经费,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2)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规定:1侮辱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殴打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46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4挪用国家教育经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侮辱、殴打教师给教师造成经济损失的,教师有权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赔偿损失。

1为什么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教育实践证明,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道德修养的高低。(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和最崇敬的人,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老师。(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无论新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到多么高的程度,教育或学校总是不会取消的;作为学校主体的老师,对社会的作用是不会削弱的;其道德素质对学生、对社会的影响是不会消失的。(4)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中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会诱发人的私欲,使一些人不讲市场规则,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通过损害特任和社会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

2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1)对学生的教育作用。首先,教师的言谈既反映了教师的品德修养,又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其次,教师的举止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外现,是可以被学生直接观察到的“教师道德”。再次,教师的喜怒哀乐具有较强的感染性,这种感染性也具有教育性。最后,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影响学生。(2)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首先,对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作用。教师运用其吸引力量团结学生,运用其奖赏力量扶植学生良好的表现和正气,运用其强制力量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等。其次,对调节教师与教师关系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正确对待不同教育观点的通识,正确对待优秀教师,正确对待新老同事。最后,对调节教师与领导关系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努力完成上级领导分配的工作任务,以实际行动支持领导的工作等。(3)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通过学生影响社会;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活动影响社会;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质影响家庭、亲友、邻里。(4)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能激励教师忠于职守、认真执教。有了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就会有献身职业的崇高追求。

3联系实际试论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1)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作学生的益友。做学生的良师,教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造诣,把书教好;做学生的益友,教师就必须具有好的人品,有人生的经验,有做人的工作热情,把人育好。(2)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勇于进取的精神,勇敢地在实践中探索。教师要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法等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把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实际能力和艺术。(3)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教师影响学生的主渠道,也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教师要深入发掘课程中的育人资源。(4)拓宽教书育人的空间。教师应把教书育人的空间从课堂上扩大到课堂外,通过课外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锻炼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5)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在高校工作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自觉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通力合作,把教书育人的使命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6)进行科学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约束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

4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严谨治学。(1)树立优良学风。学风,即学习和治学方面的风气,它包括治学的态度、风格和方法等内容。认真求实、勤奋刻苦、虚心踏实、科学严谨。(2)刻苦钻研业务。教师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业务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3)强化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思想工作与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4)处理好教学与治学的关系。教学和科研两者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治学促教学,以教学促治学。应围绕教学搞科研。5如何做到教育公正?。教育公正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是一个十分抽象的道德原则。教师在实践教育公正目标时应当注意几个方面:

(1)自觉进行人生修养。自觉进行人生修养首先是由公正的价值依赖性决定的。要实现教育公正,首先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公正的人。所以教师的道德和心性修养十分重要。(2)提高教育素养。教育公正的实现不能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东西,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法则。教师应努力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加强修养,努力在自己的周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公正气氛,同时努力实践真正的公正。(3)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教师不仅要敢于同职业范伟内的道德弊病进行斗争,而且应当具有对社会丑恶进行批评、斗争的勇气和策略。(4)做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教师的公正必须与教师的仁慈相结合。教师用此既可以增强教育公正的教育效能,也可以同时教会学生做一个既公正又仁慈的人。

6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教师道德修养一方面要学习相关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又要在道德实践中不断锻炼。

(1)理论学习的方法。教师在道德修养过程中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党和政府关于教育的方针、政策,学习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事迹。(2)实践锻炼的方法。道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必须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修养水平。a通过实践增强教师道德修养主动性。b通过实践把道德认识变为道德行为。c通过实践磨炼道德意志。(3)慎独的方法a所谓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它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b慎独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标准和方法。c慎独是教师道德的崇高境界。

7爱岗敬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严谨治学、博学多才;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1试述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1)依法治教的核心在于教育行政的法制化、规范化。1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各项活动的进行以法定的职权作为必要的前提,即严格按照法定的职权开展活动,而不能有任何超越职权或任何滥用职权的行为。2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的各项活动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3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主体的责、权、利紧密联系,特别是要求教育行政主体切实承担起各种教育行政责任。(2)教育行政的革新促使依法治教持续发展。1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教育体制改革,科学合理地划分了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的权限,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权限,从而带来了教育行政的革新。2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也未依法治教的发展提供了动力。3教育行政领域内的教育行政立法、教育行政执法、教育行政司法乃至教育行政法制监督等各个阶段的完善,直接成为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法的特征。教育法除了具有阶级性等法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自身的不同于其他法律体系组成部分的特征。(1)教育法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法。法的本位是指法的基本观念,或者法的基本目的。教育法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法。所谓社会整体利益,是公民对社会文明状态的一种愿望和需要,它包含有丰富的内涵。(2)教育法的国家主导性。教育法是国家有意识、有目的地发展教育事业、管理和参加教育活动的产物,调整的社会关系为直接体现国家意志的教育关系,从而与国家的管理和干预有密切关系。教育法对教育关系以纵向调整为主。人们在教育法律关系中存在较多的限制,不能完全依赖自己的意志。(3)教育法的政策导向性。教育政策是指执政党和国家为了实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目标而制定的指导性行为准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诞生加快了我国教育基本法的制定进程。(4)教育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法律理论上的实体法是指以规定行为主体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规范,程序法是指以规定该种权利义务的形式和实现方式为内容的法律规范。教育法既非纯粹的实体法,又非单纯的程序法,而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有机结合。(5)教育法是行为法与组织法的结合。行为法是指用以调整、规范和约束某种或者某类行为的法律规范;组织法是指规定某类社会组织的设立、组织机构及其运行的法律规范。教育法具有行为法和组织法的双重特征。教育法调整的行为主要是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管理行为。

3教育法的作用。法的作用,实际上是指法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教育法的规范作用。根据教育法对不同行为的不同影响,可以将教育法的规范作用分为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和强制等。教育法的指引和预测作用,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对主体行为的导向、引导作用,以及主体根据法律规范预先估计相互之间将怎样行为和有什么行为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教育法的评价作用和教育作用,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对他人行为标准所起的作用以及通过教育法律规范的存在和运作而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影响,教育人们正当行为的作用。教育法的强制作用,是指教育法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和惩罚来维护教育法律秩序的作用。教育法的强制作用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强制社会主体做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做出某种行为,二是强制社会主体对他人或者数额会所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或补偿,三是对违法者科以行政或刑事制裁。(2)教育法的社会作用。教育法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教育法是保证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法是按照教育规律举办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教育法还是我国全面实现依法治教,使教育事业步入法制化轨道的客观要求。

4联系实际说明教师权益救济制度的内容。解决教师与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行政机关之间的教育行政纠纷有以下四条途径:(1)教师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法定的主管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具有如下特征: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2)教师行政复议制度: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严格的法律制度,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国务院发布的《行政复议条例》是其根本依据。教育行政复议是教育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解决教育行政纠纷的行政行为,而不是司法机关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3)教师行政诉讼制度:教师行政诉讼制度是指教师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审理,作出判决,给教师的合法权益以特殊保护的法律救济活动。(4)教师行政赔偿: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其赔偿主体是国家。在我国教师管理中,行政赔偿的范围主要是:侵犯教师人身权的违法行为;侵犯教师财产权的违法行政行为。

5联系实际说明学生权益救济制度的内容。(1)学生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有异议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2005年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内部申诉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要求学校成立由学校负责人、只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专门申诉受理机构—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2)学生行政复议制度:当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除了向学校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外,学生权益救济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寻求外部救济:向高校所隶属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行政救济。(3)学生行政诉讼制度:司法救济是大学生受教育权受到侵害后进行救济的最终渠道。启动教育行政诉讼制度,为学生提供一条最权威、最终极的救济途径。高等学校可以成为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受理范围:关于学生学位证和毕业证的颁发、授予问题,允许学生提起行政诉讼;涉及特别权力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事项,以及其他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

6联系实际说明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1)依法招生的自主权。(2)依法设置学科、专业的自主权。(3)教学自主权。(4)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自主权。(5)依法自主对外交流权。(6)机构设置和人事权。(7)财产管理和使用权。

7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权利8:受教育权;学习保障权;获得物质帮助权;获得公正评价权;民主管理权;社团组织活动权;课外生活方式选择权;救济权。义务6: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8联系实际说明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应承担的行政责任:1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2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3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严重放碍教育教学工作,拖欠教师工资,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的经费,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2)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规定:1侮辱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殴打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46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4挪用国家教育经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侮辱、殴打教师给教师造成经济损失的,教师有权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赔偿损失。

1为什么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教育实践证明,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道德修养的高低。(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和最崇敬的人,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老师。(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无论新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到多么高的程度,教育或学校总是不会取消的;作为学校主体的老师,对社会的作用是不会削弱的;其道德素质对学生、对社会的影响是不会消失的。(4)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中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会诱发人的私欲,使一些人不讲市场规则,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通过损害特任和社会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

2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1)对学生的教育作用。首先,教师的言谈既反映了教师的品德修养,又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其次,教师的举止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外现,是可以被学生直接观察到的“教师道德”。再次,教师的喜怒哀乐具有较强的感染性,这种感染性也具有教育性。最后,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影响学生。(2)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首先,对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作用。教师运用其吸引力量团结学生,运用其奖赏力量扶植学生良好的表现和正气,运用其强制力量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等。其次,对调节教师与教师关系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正确对待不同教育观点的通识,正确对待优秀教师,正确对待新老同事。最后,对调节教师与领导关系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努力完成上级领导分配的工作任务,以实际行动支持领导的工作等。(3)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通过学生影响社会;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活动影响社会;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质影响家庭、亲友、邻里。(4)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能激励教师忠于职守、认真执教。有了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就会有献身职业的崇高追求。

3联系实际试论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1)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作学生的益友。做学生的良师,教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造诣,把书教好;做学生的益友,教师就必须具有好的人品,有人生的经验,有做人的工作热情,把人育好。(2)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勇于进取的精神,勇敢地在实践中探索。教师要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法等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把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实际能力和艺术。(3)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教师影响学生的主渠道,也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教师要深入发掘课程中的育人资源。(4)拓宽教书育人的空间。教师应把教书育人的空间从课堂上扩大到课堂外,通过课外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锻炼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5)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在高校工作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自觉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通力合作,把教书育人的使命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6)进行科学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约束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

4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严谨治学。(1)树立优良学风。学风,即学习和治学方面的风气,它包括治学的态度、风格和方法等内容。认真求实、勤奋刻苦、虚心踏实、科学严谨。(2)刻苦钻研业务。教师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业务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3)强化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思想工作与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4)处理好教学与治学的关系。教学和科研两者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治学促教学,以教学促治学。应围绕教学搞科研。5如何做到教育公正?。教育公正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是一个十分抽象的道德原则。教师在实践教育公正目标时应当注意几个方面:

(1)自觉进行人生修养。自觉进行人生修养首先是由公正的价值依赖性决定的。要实现教育公正,首先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公正的人。所以教师的道德和心性修养十分重要。(2)提高教育素养。教育公正的实现不能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东西,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法则。教师应努力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加强修养,努力在自己的周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公正气氛,同时努力实践真正的公正。(3)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教师不仅要敢于同职业范伟内的道德弊病进行斗争,而且应当具有对社会丑恶进行批评、斗争的勇气和策略。(4)做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教师的公正必须与教师的仁慈相结合。教师用此既可以增强教育公正的教育效能,也可以同时教会学生做一个既公正又仁慈的人。

6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教师道德修养一方面要学习相关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又要在道德实践中不断锻炼。

(1)理论学习的方法。教师在道德修养过程中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党和政府关于教育的方针、政策,学习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事迹。(2)实践锻炼的方法。道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必须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修养水平。a通过实践增强教师道德修养主动性。b通过实践把道德认识变为道德行为。c通过实践磨炼道德意志。(3)慎独的方法a所谓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它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b慎独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标准和方法。c慎独是教师道德的崇高境界。

7爱岗敬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严谨治学、博学多才;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四篇:教育法学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法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简答教育法学的特性

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指向性;教育法学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教育法学具有综合性;教育法学具有边缘性。2.简答教育法学的发展特点。

经验法学逐渐从行政法学中脱离出来;教育法学的研究内容更为系统;出现了教育法学的专业学术组织和专业学术杂志;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开设教育法学课程;出版教育法学著作 3.简答教育法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是教育法的基本理论。这部分内容具体包括教育法学的基本原理、教育权与手教育权的法律性质、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的运行等。二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这部分内容具体包括我国现行教育基本制度体系,学校、教师、学生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权利与义务等。三是法律责任与救济。这部分内容具体包括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构成要件、归责原则、责任方式,教育法对法律责任的规定,法律救济等。

二、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请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教育法学的意义。(一)学习教育法学是适应依法治教形势的需要

近些年来,依法治教做为一个基本方略在教育工作中显得越来越突出。所谓依法治教,就是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和发展教育。它是各类国家机关、各级教育机构、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各种教育主体所参与的,包括实施教育教学、管理教育事业和其他有关教育的法制活动。实行依法治教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从总体上看,实行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到了重要日程,提出和确定了“依法治国”、“行业依法而治”。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的高度。国家管理的法治化,必然要求教育也要依法而治。? 其次,实行依法治教是教育的地位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而事实证明,保证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仅仅靠“人治”,靠领导人的“开明”,或者单纯靠行政手段干预,都是不稳定的,必须实行依法治教,保证教育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教育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三,实行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关系已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纵向型的行政管理关系,逐步转移到以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横向型的教育关系与一定范围的纵向型行政关系并存的教育法律关系的新格局。改革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平等主体关系。教育机构之间的协作关系,各种社会组织的联合办学关系等,都是合同关系。教师管理也要逐步转移到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聘任制,它的基础就是一个聘任合同。教育法律关系性质和格局的重大变化,使依法治教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初步形成了教育法体系框架,为教育活动确定了基本的法律规范,标志着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必须学习和掌握教育法学知识,以适应依法治教的要求,指导依法治教的实践。(二)学习教育法学是提高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的需要

法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制度和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已有很长的历史。自从社会有了法,人们就感受到法的力量,受到法的保护或受到法的惩罚,自然就要思考法是什么,评价现行的法及人们的法律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法制工作不仅全面启动,而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不能不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已经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遵守和全面执行;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于法的本质和作用的理解,对现行法律规范的要求和态度,对于法律的评价以及对于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和法制观念等方面的知识欠缺,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因此,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是国家对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要求,在全面实行依法治教的新形势下,则更为重要。不能设想,一个对教育法缺乏了解的干部、教师,会严格遵守法,正确执行教育法。因此,必须普及教育法学知识,并将教育法学理论和知识变成教育工作者牢固的信念,落实在行动上

(三)学习教育法学是正确履行教师职责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法的形式规定了教师必须履行的六项义务,其中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是第一项义务,这也是国家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该法规定教师应履行的其他五项义务,如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提高政治、业务水平等,也都要求教师应具备教育法制的基础知识,熟悉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提高依法施教的水平和能力,掌握依法维护自身及学生、学校合法权益的方法。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中 开设教育法学课程,比较系统地学习教育法学有关知识,无疑会提高他们从法律角度分析各种教育现象,运用法律方法规范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调处有关纠纷的能力,更全面、准确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四)学习教育法学是教师带领学生并推动人民群众学法用法、自觉遵守教育法的需要

学习教育法学,不应当只看成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要通过学好教育法制基本知识,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依法治教的形象,并且带领广大学生、家长和公民认真学法用法,自觉遵守教育法。只有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及公民懂法、用法、自觉遵守教育法规,才能使依法治教具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和人民群众懂法、用法、自觉遵守教育法规之日,就是依法治教实现之时。广大教师负有带领学生、家长和人民群众学习教育法制基本知识的责任,必须首先自己学好,才能担当起这个责任。

2.请谈谈如何用比较研究法学习教育法学。

答;比较研究法对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教育法进行比较,并结合其他方法,揭示出教育法的本质,进而认识教育法的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学习方法。比较研究法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依据一定标准对同时并存的教育法及教育法律现象进行的比较,纵向比较是对同一教育法及教育法律现象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进行的比较。运用比较研究法,应当注意教育法及教育法律现象的基础上,对可比的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或教育法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才有意义。

3.我国教育法的特性如何?

教育法的特性是指由教育法特定的调整对象和特定的内容所决定的不同于其他法律的个性特点。如果将教育法作为法律整体的一部分而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较,他便具有一般发的强制性、普遍性和规范性的特征,如果将教育法作为法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较,教育法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法律以人们之间的一定关系作为自己的调整对象,统一社会性质的社会关系,由于涉及不同的社会领域而分为不同的种类,教育法的调整对象是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这是教育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特性,二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又有行政机关和学校,学校和老师,学校和社会,学校与家庭,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等主体之间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等方面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及其复杂的。

4.教育的公共性原则在我国教育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教育法》中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教育法之所以要确立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首先,教育事业是国家、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共同事业。其次,个体发展的活动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而,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体活动就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成为整个社会活动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最后,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为社会发展作贡献。(2)教育的公共性原则主要表现为:《教育法》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5.简述公民受教育权的内容体系。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机会和物质条件。如某一个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无法上学,他就丧失了受教育权;如果缺乏教育的物质保障或法律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也可能落空。

三、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案例一:广东河源惩处高考作弊师生 7名涉案人员受处分

2001年7月高考时,广东河源市紫金县某中学的6名考生与2名社会青年互相勾结,利用手机将试卷答案信息发送到考生所携带的传呼机上。还有一名考生通过紫金某中学体育教师刘某,用8000元收买监考老师,这些监考老师收款后,对该位考生在考场作弊均视而不见,甚至还有一名监考老师帮他填写答题卡。案发后,紫金县招生委员会和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立即进行调查,很快就查清了这宗考场作弊案。为严肃法纪,该县对涉及违纪作弊的老师和考生作出严肃的处理。紫金某中学体育教师刘某被开除公职,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6名监考教师分别受党纪政纪处分;违纪作弊的6名考生被取消考试资格,并停考3年。请依法分析这一案例。

答:这是一起严重违反《教育法》的案件。此案件中,涉案人员的行为不但违反了国家《保密法》的有关规定还违反了《教育法》,《教育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高考是重要的国家教育考试,涉案人员违反国家法律,应当依法处理。

2.案例二:国家奖学金是否应该被二次分配

“为了倡导一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湖北省荆州师范学院日前“建议”对该校35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奖学金进行“二次分配”,以资助更多的未获奖的贫困生。为达目的,该院院、系领导“亲自”出马,拿着已经填好了“建议捐款数额”的“自愿捐款协议书”对获奖学生进行“动员”,终于使除家庭特别困难、所得奖学金不够交清所欠学费的3名学生之外的其他32名学生捐出10.4万元奖金。你认为湖北省荆州师范学院的这一做法是否妥当,对此应有哪些思考?

答:首先,荆州师范学院此举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生得到资助,这是应当肯定的。但问题是,那些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本身就是贫困学生,有的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没有着落。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获取国家奖学金的机会,本来可以借此摆脱困境,现在却因为捐出了“数额巨大”的奖金,使自己在经济上再次陷入困境,这显然不合情理,也不公平。

其次,由于获奖者对奖学金的支配权得不到保证,必将打击贫困大学生竞争国家奖学金的积极性,这违背了设立国家奖学金的初衷。《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荆州师范学院的做法显然侵犯了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的这一权利。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必须在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依法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原则的实现。

3.案例三:一个和齐玉苓案雷同的案件

1994年,张广荣参加高考,虽然自我感觉还不错,但她的结果也和齐玉苓一样——名落孙山。没能上成学的张广荣回到了家乡干农活。可是四年后,张广荣听一个朋友说起来一所中学里有个与她同姓名的女老师,那个“张广荣”大学读的学校恰好是张广荣当时所报考的。

张广荣几乎没有费太大的劲就查清楚了那位“张广荣”老师的真名叫任敏,让张广荣吃惊的是,为任敏一手操办冒名入学的人正是任敏的公公——他是张广荣当年的数学老师,正是他对张说,“你没有考上。”而张广荣却信以为真。

1998年9月,张广荣将任敏告上了法庭,张提出了被告应向其赔偿物质损失5万元,精神损失5万元和赔礼道歉的要求.经过2年的时间,总算有了结果,2000年8月,法庭裁决,被告向张广荣赔偿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费共9000元。

请依法分析张广荣一案的侵权性质。对这一案例我们应有哪些思考? 答:此案属于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性质,受教育权是宪法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体现为民法上的人格利益。任何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限制、妨碍、剥夺他人受教育机会的行为,都是对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侵害,因此造成损害结果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赔偿相关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

思考: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防止侵犯受教育权的行为发生,避免对受教育主体构成伤害。

第五篇: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

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

法学教育离不开法律实践,不能只是单一地在课堂讲授教材理论知识。推行实践性教学是一种法

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的教学模式,建立应用型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法学教育改革的一

种尝试。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无法传授学生必要的法律实践经验和技巧,因此,有必要改革现行法学

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

力。在学生课外开展一系列的法律实践活动,组织

和聘请法律界具有丰富司法实务经验的人士走进课

堂,让学生收获更多的司法实践经验,应是较好的教

学模式,它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和司法实

践知识的收获。

一、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是法学教育的改革方

纵观各高校的法学教育,普遍的模式是注重课

堂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教与学相脱节,教学的侧重点

在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较少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培

养,也没有重视学生法律实践经验的交流和培养。

总而言之,目前的法学教育仍属于低层次的教育,教 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水平不高,没有较

好地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相结合。

法律的价值在于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法学教

育,难以培养出合格的法律人才。当前不少高校法

学院开始注重实践性教学,在开设14门核心课程之

外,还开设了不少实务性的课程,如律师实务、模拟

法庭、法律诊所及各种案例教学课程等。同时在课

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更多地注重案例的分析与

讲授,借此培养学生的实务知识。

但由于目前高校法学院师资水平还难以支撑实 践性教学,绝大多数法学教师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多是高校一毕业又走进高校从事法学教学,不具备

司法实务经验,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法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法学教学需要司法实践

经验丰富的教师,缺少这一条件,实践性教学的郊果

将大打折扣。没有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进行案

例教学时,只有从书本上或者网上寻找案例来讲授,因为没有经历过办案程序,对办案的环节无法认知,分析案例枯燥无味,多数情况下像是“念”案例,缺少

吸引力,学生也不愿昕,感觉不如自己去看。所以,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和社会

阅历,有学者呼吁,“要建立必要的人事机制,以使法 学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从事实际法律事务的能力”[”,但目前要使这一做法得以实现,使大多法

学教师具备这一条件,在体制上存在一定困难。

同时,当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模式,使多数教

师不肯花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宁可垃圾文章满天

下,也不愿桃李满天下”。在教学上多是应付性对

待,法学教育所倡导的实践性教学,更多停留在形式

上。要提高法学教育特别是实践性教学的成效,就

需要对现行法学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加强法学院

与司法实务界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实践性教学,重视

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使一些优秀法律实

务人士走近学生,走进课堂,在学生课外开展一系列

法律实践活动,重视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

革和创新。

二、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是指在传授法学

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法律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组织司法实务界人士走进课堂,参与学生相

应的法律实践交流活动,使学生能够学到各种法学理

论以外的司法实务知识、能力和技巧,使学生被动式

接受理论转变为主动性学习法律和运用法律。重视

法科学生的法律实践,重视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使 法学理论教育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具有以下作用。

1.有利于促进实践性教学

单一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

地接受知识,难以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难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导致教与学脱节。尤其是法学,理论深奥难懂,法条多如牛毛。有限的教材内容,学

生多能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作为学生而言,不愿

意单向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他们更愿意主动式的学习,更愿意接受司法实践经验和技能的知识内容。

在课堂教学之外,有必要举行和开展审判观摩、辩论

技巧、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司法交流、法律咨询和案

例讨论等实践性法律教学活动。

通过组织校外法律界人士开展相关法律实践活

动,让他们接近学生,开展系列讲座,把自己的司法

实务经验传授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

理论教学的不足,增加学生必要的法律实践经验知

识。例如,经常邀请公、检、法相关专家及律师、企业

法律顾问为学生开展相应法律实践活动,加强教师

与法律实务人员的联系,提供机会让学生与法律实

务工作者的交流。同时,教师也因常与法律实务人

员交流,可以弥补自身法律实务知识的不足,提升教

学质量。所以,现代法学教育,应有相应机制,重视 和71=展法律实践交流活动,从而使实践性教学落到

实处。2.有利于提高法科学生学习法学的兴趣

兴趣对学习好法律很重要。法学理论,多是枯

燥无味,如果-LI:初学者一YF始就接受满堂灌的教学 模式,被动接受深奥的法学理论知识,多数学生难以 适应。如果创造条件和机会,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 法律实践活动,使学生能与更多的法律实务人员交 流,有机会学习优秀法律工作者的成功办案经验,能 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法学的兴趣。成功的法律人 士,是法科学生的一面镜子,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实务 经验,对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课堂教学之外,加强学生与外界的交流,重视学生开 展相应法律实践活动,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 兴趣,增加学好法律的动力。这需要研究加强法学 教育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充分认识到法 律实践交流的重要性。

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指法科学生运用法律 知识针对案件事实进行法律分析,适用法律条文,提 出司法建议或参与法律诉讼的能力。一般包括逻辑 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谈判能力、诉讼能力、调研能力

和随机应变能力等l2]。这些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必须在法律实践中得以锻炼和提高。学习法律重在实践,没有法律实践教学等相关环节,难以培养出合格的法律人才。组织和开展相应的法

律实践交流活动,能碰撞出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和交

际口才能力的提高。实践经验是搞好法学教学的有

力保障,实践经验的作用体现在“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更加透彻,能抓住重点,把课堂上讲授的重点与实践

中的重点统一起来,使书本知识具体化”[a]。而法律

实践,可以给学生体验运用法律的机会。因此,组织

类似司法交流、法律咨询、模拟签订合同、模拟法庭

和法庭旁听等法律实践活动,很有必要。

3.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通过组织系列法律实践交流活动,学生参与法

律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老师

可以较好地认识学生,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老师,这不仅可以增进师生的交流,也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之外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指点

学生,其效果往往胜过讲好几节课。时下,不少教师

下课就离开教室,远离学生,只“授业”而不“传道

解惑”,偏离了教育的目的。而通过开展一系列法律

实践交流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会增多,使教 师真正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这对学生而

言,无疑是个与教师充分交流的大好机会。

4.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大多要经过面试关。面试能展现一个

人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口才交际和应变能力较

好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经常组织学生参

加法律实践交流活动,可以使得他们这一能力能有

较大的提高。由于高校扩招,导致法科学生数量激

增,就业难度加大,近几年法学专业的就业率很低,一

度排名靠后。因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口才

交际能力及分析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显得更为重

要。而实行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和外界的法律交

流与联系,组织开展法律实践交流活动,使学生获得

定法律实践经验和技巧,提高学生Ys"析案件的能

力,拓展学生社会关系面,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

力,无疑有较大的帮助。就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了,会

给学生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三、广西师范大学法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法律实践经验

不少高校法学教育较少重视法律实践,忽视学 生与#1-界的交流,忽视学生法律实践知识的培养。

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比较重视法学教育与

法律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学生法律实践交流活动,从2008年以来,建立法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开

设司法实务专题课程,开展系列法律实践活动。这

些活动获得了学生的喜爱,赢得了社会的认可,这一经验值得推广。活动内容主要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之

外,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法律实践知识与经验,组

织法官、律师开展法律实践工作经验谈系列讲座、到

沿海发达地区律师事务所进行法律实践交流,聘请

律师参加学生组织的法律咨询,等等。

1.组织律师开展法律实践经验系列讲座,并与

学生互动交流

2008年以来,法学院通过桂林市律协,先后组

织了数10位优秀律师多次给学生讲授法律实践知

识和办案经验,取得一定成效。

2008年5月,邀请桂林市劳动法专业律师为学

生讲授新《劳动合同法》,讲述律师多年承办有关疑

难劳动案件的办案经验和技巧;2008年12月,组织

10名律师、法官开展了《桂林律师金状之讲,法律服

务进校园》,律师、法官把自己学习法律的方法和从

事法律工作的有益经验、体会传授给学生,并进行互 动交流;2009年12月,组织了4位优秀律师专题开

展了《律师就业、创业、执业经验交流会》,与此同时

进行的还有6位律师在模拟法庭通过一问一答的形

式,给应用法学专业学生讲述律师办案的经验技巧;

2O10年4~5月,组织了多名律师,其中部分律师在广州执业,多年从事企业法律顾问工作,他们共同为

二、大三400多名学生讲述了《法学专业就业方向

谈及如何在企业担任法律顾问》经验体会。

以上活动主要是通过组织部分优秀律师、法官

开展法律实践工作经验系列讲座,开展相应法律实

践活动,并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律

师、法官,学习他们司法实务经验。这类活动在学生

中引起较大反响,不仅目睹了律师和法官的风采,分

享了律师、法官办案的经验和智慧,而且激发了学生

学好法律的积极性。

2.邀请律师参与学生组织的法律实践活动

从2009年开始,创新实验区有意识地邀请律师

参与学生组织的法律实践活动,成效明显。如开展

模拟法庭,邀请l~3名律师参与,对学生的活动进

行指导和点评。律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案情,找到

突破点,对如何把握辩护技巧等进行指导,给了学生

新的收获。同时,邀请律师参与学生组织的法律服 务活动,如送法下乡、开展法律咨询等,有律师的参

与,其效果大不一样。如2009年6月,我院开展“送

法下乡”到资源县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当地农民咨询

了不少法律问题,由于学生们知识经验的局限,难以

回答部分复杂的案件,而有律师在身边的指导以及

律师精彩的答疑如同给现场的学/-4=上了一堂案例

课。

在邀请律师来学校开展相关法律实践活动同

时,为进一步加强学生与律师们的联系,拓宽学生的社会关系和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有意识地组织律

师和学生举行相应的联系交流活动。2009年5月,组织了2O名律师等司法实务工作者在七星公园与

法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学生举行联谊互动交流

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与律师之间的友谊,也提高了

学生的活动能力。

3.主动与发达地区律师事务所合作交流

20O9年l1月,组织了26名师生前往广州律师

事务所、法院和重点大学法学院联系交流。先后与

广东厚诚律师事务所、广州中级人民法院、暨南大学

和中山大学法学院进行了交流,聆听了律师、法官的奋斗经历及办案经验技巧。这次活动不仅增长了学

生们的见识,拓宽了视野,获得了不少法律实践经 验,而且提高了他们从事法律职业的信心。活动最

后,学院与广东厚诚律师事务所签订了《合作框架协

议》,为学生创造了前往发达地区律师事务所法律实

践的机会,也使经济发达地区的律师能来到内地高

校开展法律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契机。

以上系列活动是在广西师范大学法律人才培养

创新实验区倡导组织下开展的,活动的效果明显,广

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同行的认可,大大地提高法

科学生学习和运用法律的兴趣,也提升了学生从事

法律职业的信心。有机地将法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实

践活动结合,在学习法学理论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法

律实践知识和经验,因此,经常开展一些与公检法及

律师的法律实践交流活动,甚至引入优秀法律实务

工作者开展实践性教学,显得很有必要。我国法学教育仍然处于一种摸索和开创的阶

段。无论是在法学教育的指导理念、培养目标、结构

设置等宏观方面,还是从教学模式、方法、内容和课

程设置等微观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还没有形成系

统的成熟经验和模式。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无法真

正学好法律的,但是传统的法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

忽略了这一实践过程,轻视实践中的实际技能 2。

法学实质表现为前人经验的总结,法学教育,不只在 于使学生认知和理解其深奥复杂的法学理论体系,更重要让学生学到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法律问题的方法。正如美国伟大的大法官霍姆斯所说的,“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而我国法学教育实践

往往偏重知识传递和学术研究的方面,忽略或抛弃

了职业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方面。这种状况显然

有悖于法学教育的宗旨[5]。因此,在重视传统的理

论性的教学和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引进实践性法

学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使法科学生

学会从实践中学习法律,从实践经验中认知法律,变

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法的方法和运用法律。

法学教育离不开法律实践,没有经过法律实践

是无法真正学好法律的,而让学生有条件有机会接

触更多的司法实务界人士,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学习他们的优秀法律实践经验,开展一系列法律

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法学教育的成效。近年来,部 分高校法学教育也开始重视法科学生的实践性教学 和开展法律实践活动,但由于缺少具备丰富法律实 践经验的教师,法学院与司法实务界的联系交流不 足,相关法律实践活动仍处于自发状态,如何使法学 教育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改革法学教育的现状,还 需要继续探索。因此制定相关制度,建立法律实践 的长效机制,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加强法学 院与司法实务界及同行之间的联系交流,聘请优秀 法律工作者为兼职教师,提高教师组织和开展法律 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对改革和完善法律实践性 教学显得很有必要。

法学教育改革的道路漫长,强调与法律实践相 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注重法科学生综合 素质和实践经验的培养,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法律 和运用法律,是法学教育的改革方向,也是应用型法 学教育所必需的。

下载教育法学与职业道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法学与职业道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律师教育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律师教育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0-11-10 07:54:34 【我要纠错】 【字号 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高等法学教育改革是最近几年颇受社会关注......

    法学教育的比较与探索[5篇模版]

    内容摘要:当前,经济的全球化,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不再陌生。在这样的情势下,不同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思想认知以及各式各样的世界......

    教育法学(精选5篇)

    一、判断题 第1题 (2.0) 分 学校是是教育法律关系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 正确错误答案: 正确 第2题 (2.0) 分 当学校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时,它就是......

    教育法学练习

    《教育法学》试题 一、判断题 1. 依法治教是指教育部门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管理教育事业。 2. 我国教育法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

    教育法学作业

    什么是教育申诉制度?在什么条件下,教师和学生才能提起申诉? 教育申诉制度是指当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向有关的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或重新处理的制度。它......

    美国法学教育

    美国法学教育 —起源与发展 美国的法学教育反映了美国民主的发展过程,从几乎没有专业标准,自由职业被男性白人有产阶级垄断的共和国早期,到让后殖民地时期,那些唯一受过的法学......

    教育法学研究

    研究生作业封面 (中学教师硕士研究生班)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名称:教育法学研究 课程类型:专题 开课时间(学期):2009年—2010年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姓名: 田鹏慧 研究生学号: 09 研究......

    2014学年法硕(法学)法律职业道德试题

    2013级法硕(法学)法律职业道德考试题目撰写小论文: 学习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4工作报告,选择一个近5年来关于司法改革的新举措,并运用所学的法学知识及我国相关规定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