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教育的九大基本和谐关系

时间:2019-05-13 08:2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教育的九大基本和谐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教育的九大基本和谐关系》。

第一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教育的九大基本和谐关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教育居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教育的这种地位则更加突出。作者拟在本文中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教育的九大基本和谐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

教育核心价值与社会核心价值的和谐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定向,毫无疑义,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根本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所当然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考虑人民是否满意,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全部出发点和归宿。明确和坚持这样一个价值观,我们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就可以高屋建瓴,廓清认识与实践中的迷失,为找准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不和谐明确行动坐标。我们应当自觉地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八荣八耻”荣辱观为指导,进一步搞清楚我国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应当是什么样的教育以及如何办好这个教育,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教育改革发展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和谐

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实质上是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适应与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推动作用。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是在不适应、适应、不适应、适应的周而复始的矛盾运动中存在和展现的。不存在永远的适应,当然,也不可能存在永远的不适应。问题的全部关键在于,教育应当及时地根据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进行自己的改革发展,才能够不断实现新的适应,从而建立和保持与经济社会的和谐,进而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自觉地坚持这一点,就为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不和谐找到了现实的根据和基准。

教育观念的和谐

教育观念,本质上是人对教育客观现象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人的教育实践。各个教育观念间存在的矛盾,必然导致教育实践中的困惑、矛盾甚至冲突。加上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轨过程,各种观念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如果不加以审慎的分析,就必然产生观念的大杂烩或者垃圾观念,甚至错误观念,比如教育产业化的观念、教育市场化的观念、学校就是一个企业的观念,等等,不仅导致教育观念的不和谐,甚至影响到教育实践的和谐。这既有教育外部的观念问题,也有教育内部的观念问题。应当看到,这是我们教育改革和实践中实实在在的一种存在,应当给以高度关注。其关键在于,教育观念应当是教育核心价值的具体而丰富的表现形式,各种一般观念在本质上应当是内在统一的观念体系,应当保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一致。

教育相关制度安排的和谐

“教育制度安排”是指通过立法和行政权的运用,对于教育重大关系的制度性规范。我们当下所看到的中国教育的诸多矛盾和困惑一般而言,大多都可以从与教育相关的制度安排的缺位、错位乃至不和谐中找到直接原因。比如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很长时间需要农民个人直接支付子女教育费用,经济负担迅速变得沉重。根源在于,教育财政制度没有及时得到转变。在中央决定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之后,肯定会逐步得以解决。再比如,越来越受关注的教育发展城乡、区域差距问题,区域内发展差距问题,从根本上说,仍然是制度安排的派生物。就全国而言,没有明确的保障教育相对均衡发展的制度;就区域而言,也没有对于教育均衡发展的问责制度。因此,要实现教育内外部的和谐,最根本的还是要尽快实现教育制度安排的新的和谐。比如说,城乡教育如何统筹,教育经费如何保障,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指标如何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党委、政府的教育责任如何问责,等等,都需要明确的完善的制度规范。

教育内容的和谐

教育内容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就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诸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新精神与能力、实践能力等等,都需要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的渗透。全面发展也好,因材施教也罢,都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上。这就要求必须以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为导向,以培养善于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以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哺育一代新人为目的,科学地整合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内容,科学地整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协调好各自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衔接,成为知识、真理、价值统一、和谐的有机体系。

教育结构的和谐

教育结构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教育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区域布局、实施形式等方面。追求结构的优化,换言之,追求结构的和谐,是教育的基本命题之一。应当看到,当下的中国教育,在层次方面,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够和谐,而且在高等教育内部层次不和谐的问题尤其突出;在类别方面,不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够和谐,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内部科类结构也需要进一步和谐;在布局方面,区域之间的不协调或者说不和谐现象还比较突出;在实施形式方面,由于各种形式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它们相互之间关系的和谐更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新课题。

教育城乡、区域发展的和谐

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导致我国教育普遍存在着城乡、区域发展的差距,即不和谐。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若干重大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加快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但是,距离根本解决问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认为,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比如,财政支持、师资支持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和落实。在农村,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尽快缩小农村义务教育与城市义务教育实际上的差距。在城镇,要加大薄弱学校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尽快改变名校(重点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遏制差距扩大的势头,进而逐步实现和谐。

教育主体的和谐

这是指与教育有关的不同主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在我国,我们认为与教育有关的主体主要包括党委、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员工、学生、社区、家长、媒体等方面。这些不同的主体之间存在着责任关系、管理关系、利益关系、教学关系、协作关系、监督关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关系。深入地研究这些不同主体在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建立切实有效的责权利关系明晰、各自作用边界明确的机制,促进相互关系的和谐,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最大可能的发展,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当前,特别要尽快明晰各级政府各自的教育权责,规范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真正各自定位恰当、权责关系清晰、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迸发的良性互动机制,中国教育历史、当下与未来的和谐

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中国教育历史、当下和未来的关系,追求三者间的和谐,对促进教育自身的和谐,增强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服务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其一,要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秀文化遗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百年之计,莫若树人”等思想仍散发着我们民族教育文化智慧和真理性的光彩。其二,要重视学习领会运用我们党诞生85年来领导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这些理论经验既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扬弃,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中国化,更包含了来自我们党教育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对我们坚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促进教育内外部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知道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

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

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

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

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第三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背景和基本精神

文章标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背景和基本精神

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召开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认真学习《决定》,深刻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背景、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并

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

为了加深对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理解,有必要了解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论述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时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体包括: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由此可见,十六届四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概念,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做出了深刻论述,这就为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指出:“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纳入“十一五”规划之中,表明我们党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直接奋斗目标。这在制定五年计划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上述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党中央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中央全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专门做出决定。于是就组织起草《决定》班子,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历经8个多月,形成了《决定》的初稿。经过反复征求意见,进行了50多次修改,使《决定》的内容更丰富,论述更系统,提法更准确,结构更严密,措施更实际。更有力。《决定》形成的每一稿,胡锦涛同志都认真审阅,提出重要指导意见,并先后主持召开4次常委会议和3次政治局会议,听取起草组汇报,认真进行研究,提出修改意见。特别是对群众关心的收入分配制度、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共享改革成果、落实“五个统筹”以及重视“社会文明建设”与“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等问题,更加关注和反复强调。这个《决定》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因此,它是指导我国今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纲领性文献。

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时代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根据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它既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又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它的重大意义可以从我国在新世纪所处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中加以深刻理解。

第一,从我国所处的国际背景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能够有力地应对来自国际上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和胜利。正确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国际大背景,必须从有利条件和面临风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很多有利条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我们应抓住一切机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护世界和平,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我们应抓住各种机遇搞好经济合作和开拓世界市场,加快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三是科学技术正在突飞猛进发展,我们应借鉴西方的高科技发展经验,不断促进各行各业的科技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次,还要看到“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给我国带来了各种挑战和风险。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围绕多极还是单极的斗争将长期存在,美国企图称霸世界和世界各国人民反对称霸的斗争还要反复较量。二是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和风险,比如金融危机

第四篇: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

河南工业大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院系班级:电气工程学院数控1103班姓名:王东峰学号:2011230403

32辅导老师:许文完成日期:2012-5-16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生动而有序的社会,既富有活力,也保持稳定;既包含各方面不同利益,又能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处理妥当。这是一种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和而不同、矛盾统一的社会。

【关键词】基本制度;根本利益;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今年的十七大报告中同样提出了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我们必须做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重点抓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保持社会稳定等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

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到各方面工作中。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这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这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需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一起奋斗,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快马加鞭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进而向以社会发展为中心的和谐社会开足马力,奋勇前进!

第五篇:新生代员工背景下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新生代员工背景下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的内涵

劳动关系是劳资双方在劳动过程中构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它包括权利关系和利益关系两个方面,劳动争议中涉及的劳动关系是权利和利益兼有的关系。劳动关系管理应该从处处以资方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向以劳资共赢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战略劳动关系管理。

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包括“合法”、“合情”、“合理”三个层面的内容。“合法”主要是指劳动关系管理要遵守现行的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代表的各种劳动法律法规,尽管企业担负社会责任的内容、方式以及所指向的对象不尽相同,但企业首先必须要合法地获取利润,自觉承担起对企业员工的责任,特别是对员工工资报酬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它能够让员工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经济收入,从而保障员工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维护员工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员工体面地、有尊严地继续从事生产活动,从根本上改善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合情”主要是指劳动关系管理实践要在劳资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以人为本,把员工视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动态的人性化管理,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用工过程的平滑性和可预见性,实现劳动关系的健康和谐,化解劳动争议,避免劳动冲突。企业只有通过劳动关系管理的最优实践,把劳动关系管理的政策、实践、方法、手段等构成一种控制系统,并将该系统纳入组织的发展战略,才能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合理”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的劳动关系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运行效率,获取竞争优势,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尤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础,即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当前背景

人力资源学说的发展,使得劳动力从原来简单的劳力转变成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具有自主性、投资/收益性。企业对人才有了新的定义,不再是片面追求高学历,而是转变为对知识、能力、情商等具有综合性素质的适合的人才;作为劳动力的员工方也越来越意识到自身权益,由此产生新型的员工关系。

随着85后这样一批人逐渐进入社会,个性鲜明的新生代员工又称为当今企业管理的一个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新型而又和谐的劳动关系将如何构建,下面从员工方和企业用工方两个视角分别分析。员工方

认同企业的企业为文化、价值观,建立关系型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由员工需求、企业激励方式、员工自我定位以及相应的工作行为四个方面的循环来构建而成,虽然心理契约无形,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企业以自身的人力资源和个人需求结构为基础,用一定的激励方法和管理手段来满足和引导员工的心理需求,促动员工以相应的工作行为作为回报,并根据员工的反应在激励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员工则依据个人期望和企业的愿景目标,调整自己的心理需求,确定自己对企业的关系定位,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和自身特点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因此决定自己的工作绩效和达成与企业的共识:个人成长必须依附企业平台,离开企业这个平台谈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就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契约循环过程,也是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核心部分

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长期发展一致,形成利益一致的共赢关系。重视并珍惜沟通机会,主动与管理者沟通,主动参与企业管理 新生代员工适应自己的角色,在组织中成长,学会尊重并服从于企业的安排

在与企业有劳动纠纷时,注意有理有据,要维权但讲究办事风度,尽量沟通、协调

企业方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新生代员工的需要,做出积极、有远见的反应与决策,才能更好地吸引、激励、留住新生代中的优秀员工。

1.以更个性化的招聘方式吸引新生代员工。

建立了招聘主页,除了在网页上增加公司的视频材料、fla

2.人尽其才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

为新生代员工提供有挑战性的、能充分发挥他们特长的工作,是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的最有效的措施。有时企业需要改变传统的层级制度或职务头衔,让新员工在工作中扮演更复杂的角色,更多地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与才能。

3.以开放式的双向沟通了解新生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

他们更渴望企业主管能与自己面谈,进而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绩效表现。此外,新生代员工都渴望得到鼓励、肯定与提升。4.采用个性化的激励手段。

与基本工资、养老金、失业保险等福利待遇相比较,晋升机会、弹性化工作、培训机会对调动新生代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有更强的作用。企业可以在基本的薪酬制度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员工的需要,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些所需要的福利项目。

5.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同时给予员工充分的授权。

新生代员工渴望对事物拥有更多的控制权。企业在制定目标、明确责任的同时,应给予他们适当的工作自主权。

6.管理年轻员工的挑战还在于如何转变他们对权威与权力的看法。

新生代员工与上司的关系通常是影响他们是否愿意继续留在企业工作的关键因素。无论管理人员采用哪种领导风格(家长式或权威式等),他们都应在管理决策中公平、公正地对待员工,同时应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尽力为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成长,这样才能赢得新生代员工对权威的尊重和服从。

7.平衡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对新生代员工而言,尽管物质激励是重要的,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可能对他们有更重要的意义。企业应设立弹性化的工作,让员工在完成工作目标的前提下,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此外,新生代员工的亲属朋友在他们的工作中扮演了更多的参谋策划角色。

下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教育的九大基本和谐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教育的九大基本和谐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对和谐社会纲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民主程序与法治政府,乃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民主意味着民众拥有平等的权利,政府给不同群体平等地提供与政府沟通的渠......

    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对和谐社会纲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民主程序与法治政府,乃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民主意味着民众拥有平等的权利,政府......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农村成人教育.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农村成人教育作者:翟粉荣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3期[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农村是重中之重。要使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跟上时......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近年来,浙江以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为主要载体,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取得了明显成效。劳动合同制......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助推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助推和谐社会建设 ——市政协对全市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情况调研的汇报 连云港市总工会 (2007年4月25日)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立足战略和全局高度,主动顺应党......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市委党校开设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一课程是市委党校教学改革的又一新的举措,在全国各级党校教学中是一个首创。本文就围绕教学中所学......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建设

    党课教案: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 一、授 课 人:王振龙 二、授课时间:2009年9月17日 三、教学目的:了解什么是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和发展途径以及构建和谐校园......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教育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教育教育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归根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