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俞建新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松江:201600)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提出的“ISCED5B”教育类型对我国高职教育属性界定具有很大的启示。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准确定位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在“职业方向”和“学术方向”两个方面体现“高技能人才”的内涵。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技能人才
2005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些都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然而,如何将这一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到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去,需要我们进一步从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研究和探索。
高职教育具有多个特征,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的“双师型”,等。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其本质特征,是决定其它特征的基础,其它特征都应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存在。本文在对高职教育属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并对“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等方面进行思考,以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对高职教育属性的认识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从1985年至今,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在一系列相关文件中都明确指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职业教育法》中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因此,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属性的认识,最具代表性的是“双重属性”说。该理论的研究者从教育类型的角度分析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别,认为不同类型的教育层次与所培养的人才层次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主要根据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和技术的程度来区分,尽管职业技术人才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但其程度的高低并不像普通教育那样完全与文化程度成正比;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完全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的、技术的职业高等教育。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属性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高职教育是职业教
[收稿日期] 2008-02-28
[作者简介] 俞建新(1953-),男,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主任,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
育的高级阶段。
对此,国内学术界也存在着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在国际上,职业教育普遍是指培养依靠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艺,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现场工作的直接操作者的特定教育类型,与高等教育并无交叉关系;在国内,我国教育从职能管理角度分为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块。目前,虽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被统一归口管理,但这四大块之间复杂的关系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模糊。虽然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事实性存在”,但是,无论从《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还是国家的相关文件来看,对高职教育属性的界定是比较粗放的,特别是界定的标准模糊不清。
笔者认为,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仅仅二十多年时间,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地位、性质、内涵、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还欠成熟,在发展中也欠规范。譬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可以直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这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不一定需要通过初、中级阶段,就可以直接进入高级阶段,从而造成在理论上和操作上的混乱,并使人们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产生了质疑。同样,对于高职教育属性的界定标准不清晰,是依据其培养目标,还是依据其在我国学制体系中的层次?是依据其课程计划所代表的专业水平,还是依据其招生对象所具有的文化程度?等。而且,我们对所依据的培养目标、受教育者的特点、应具备的知识范围和掌握的技术层次等前提似乎都还不甚明了。由此产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认可度等一系列问题,都对高职教育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必须看到,我国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同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发展的必要性;如果将我国高职教育纳入国际视野,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潮流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则会带给我们极大启示。
二、“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制定的,旨在为世界各国收集、整理和提供教育统计资料,进行国际间教育比较的一种工具。标准分类的最早版本是1976年制定的,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情况的不断变化,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新标准分类面世后,对于新标准分类发生的变化和特点,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将产生的影响,引起我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我国学者认为,新标准分类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新标准分类修订了原来的教育定义,拓展了教育内涵。将原来“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的定义,修改为“教育被认为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以及持续的交流”。其中,学习的涵义为“个人在行为、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及技能方面的任何进步与提高”;交流的涵义为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信息(如消息、思想、知识、策略等)的转移关系,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直接的和间接的、面对面的和远距离的等多种方法与途径。
第二,新标准分类将终身教育思想贯穿其中,拓宽了教育范围。如:“教育类型”涵盖
了常规的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成人教育、初始教育、继续教育或再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普通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职业培训、特殊需要教育等各种类型;“教育提供者”包括教育机构、商业企业、社区组织、政府部门等;“教育提供的方式”包括面对面的教育、远距离教育等多种形式;“教育计划的方向”既指学术方向,也指职业方向。
第三,ISCED将整个教育体系划分为七个等级:学前教育为0级、小学教育为1级、初中教育为2级、高中教育为3级、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之间有一段补习期教育为4级、高等教育为5级、研究生阶段教育为6级。属于高等教育的第5层划分为A、B两类:5A类为“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需要高级技术的专业课程”;5B为“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
第四,新标准分类对“课程”的界定是,按照其教学内容确定的,是为完成预先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一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目标可以是为进行更高级的学习作准备,取得从事某种或数种职业所需要的资格,或者只是为增长知识及理解力。并且,新标准分类对从初中教育到高等教育每一级教育中的直接升学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和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的短期培训课程均作了明显区分。
新标准分类的上述特点成为我国学术界在讨论高职教育相关问题时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新标准分类对第五层教育的分类中,定位为“ISCED5B”教育类型,是众多研究者认为与我国高职教育最为类似的教育类型和层次,也是学术界对我国高职教育定位达成较多共识之处。按照新标准分类,对教育类型的划分主要是根据课程而不是参与课程的个人,对各教育层次的沟通和衔接主要是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课程性质来看,定位于“ISCED5B”教育类型的课程是一种职业定向课程,其目标主要在于获得一种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倾向于体现职业特殊性和实际工作。
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对高职教育的属性进行研究,还是在实践中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具体定位,如果我们坚持以课程为导向,坚持课程的标准化和通融性,实现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贯通,将有利于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有利于理顺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对“高技能人才”内涵的认识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从中可以看到,我国政府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经历了“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几个发展阶段。这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下,可以尽量满足经济社会对高
技能人才的需求,缓解当前人才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对此,国内也有学者提出这样的看法,认为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仅仅定位于高技能人才,可能会对高职教育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会使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出现断层,不利于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技能人才”的内涵进行深刻的认识。
根据人才分类学的观点,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角度分析,人才按其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功能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与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属于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具有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规划、决策等能力的工程型人才;二是将设计、规划和决策转化为工艺流程、管理规范,具有技术管理、改造、创新等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三是具有技术岗位熟练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数量和所占比例有较大的增加和提高,努力缓解劳动力市场技能人才紧缺状况”。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当今和今后一段时间,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到“十一五”末,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队发展”。由此可见,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定位是具有“技术型”和“技能型”的双重属性。
由此,可以认为:“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具有吃苦耐劳、虚心好学、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等优良品质;二是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难题的技术核心骨干;三是掌握高新技术和知识,以及跨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在技术引进、改造、管理、成果转化,以及发明创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四是拥有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和高级技能等级证书。
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
目前,按照我国教育体系,研究型大学一般培养“学术型人才”,非研究型大学一般培养“工程型人才”,高职院校一般培养“技术型人才”,中职学校一般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但是,高技能人才只是宽泛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应该具有各自的特质。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不同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类型和培养目标及其具体规格进行科学分析、论证和定位。
根据对“高技能人才”内涵的认识,高职院校对高技能人才的类型和培养目标及其具体
规格定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定位。这是指,必须按照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要求,明确应掌握的专门知识、技能和具有的专业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简言之,“职业定位”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培养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学会“怎么做”,掌握相关工作的必备知识和熟练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学术定位。这是指,要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较广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以及较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技术改造、管理、研发和创新等能力,也包括学习阅读能力、思考理解能力、表达写作能力和组织协作能力等。总之,“学术定位”是以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学术基础和学术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等问题。这是因为现代技术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技术层次越高,对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管理要素的需求也越高。因此,高技能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技含量更多、水平更高的技术,以及综合性更强的能力,才能从事本职工作。而且,现代高新技术日新月异,职业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职业本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具有一定的学术基础和学术能力,能够为学生在今后接受其他教育和培训提供必要的基础,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发展空间,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周边环境发生的变化。
值得指出的是,对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需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将培养目标仅仅局限于学生的第一次就业,片面强化单一的实用技能,对学生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单项操作技能反复训练的层面上,理论教学成了一种可多可少,甚至可有可无的补充。这是对高技能人才内涵的片面理解,也偏离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和违背了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二是片面理解理论知识“必需、够用”。或是照搬或套用学科型知识体系,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理论的系统性,使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需要;或是对职业岗位人才规格需求缺乏深入的调研,缺乏对职业岗位需要的,但又是零散的、不能直接用于教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科学的整合,没有形成职业岗位“必需、够用”(包括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必需、够用”)的工作过程知识体系。这是对高职教育的特征缺乏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何光全,张涛.试论我国高职教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分析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32).[3]董步学.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理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J].职业教育研究,2005(5).[4]匡瑛,石伟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从“技术应用型人才”到“高技能人才”[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5]潘菊素.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J].教育与职业,2007(29).[6]朱冬英.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J].教育与职业,2007(21).[7]赵祥刚,梁志.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的缺失及归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35).[8]杨金土,孟广平,严雪怡.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9(4).[9]孟鸿伟.从新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看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J].职教论坛,1998(2).Considering on Cultivating Objectiv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Yu Jianxin
(Shangh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 Forestry,Songjiang,Shanghai,201600)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one typ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dvanced pha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The “ISCED5B”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inspire us on definiting the attribut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ultivating the person with high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is the essential task of higher colleges.All kinds of higher colleges should orientate 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 well and truly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embod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erson with high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in both‘occupation direction‟ and „learning direc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orientation of cultivation objective,the person with high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第二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人才规格特点,确定了高职人才质量构成的五个基本要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人才规格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贯彻江泽民总书记“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指示,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适应经济建设“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举措。本文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人才规格的特点,确定了高职人才质量构成的五个要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理论探讨。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特点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因此,高职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反映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
有关专家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四类。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
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我们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否则,即使有一流的产品设计,最好的研究成果,也很难制造出一流的产品。高等职业教育正是为满足这种需要及时发展起来的。因此,其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例如,工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机电设备或生产线的安装、调度、检测、运行、维修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工科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它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和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开发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其中,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属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艺术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到文化部门从事艺术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5.培养手段的多样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有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实施教育的参与对象上,既有学校的专职教帅,又有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帅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双向化,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料、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求者,教和学成为双向式教学过程。在教学手段上实现现代化,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迅速、高效地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各种所需信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构成要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规格体现在德、智、体三方面,它有以下五个构成要素。
1.思想政治素质要素政治思想素质要素体现了培养目标的政治标准和思想素质,要求高职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具有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于群众的思想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知识素质要素知识素质要素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付变革的始发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和组合,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职业岗位,这就要求高职人才还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才能丰富“接口”能力。
3.能力素质要素能力素质要素是人才规格的核心,是学校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具体体现。能力要素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在任职岗位上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在急剧变革的21世纪,工作环境、人际环境、思想环境的动态变迁和国际化、开放化的社会环境的形成,对高职人才的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和交往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在知识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能力对高职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4.身心素质要素身心素质要素包括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它体现了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素质,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体能,才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的工作;只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工作中讲求协作,对在竞争中遭遇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艰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难.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创造热情。
5.劳动素质要素劳动素质是人才规格的基本素质,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高职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希望他们早日成才,宁愿自己多吃苦,也不让孩子受委屈,因而高职学生劳动素质较差。如果不对他们加强劳动素质教育,即使他们在学校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不可能成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对高职学生加强劳动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劳动素质教育,使他们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情感沟通,了解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本领,做好将来从事艰苦工作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l]赵晓东.高等职业教育的跨世纪走势[J].职教论坛,1998,(8).
[2]张圣勤.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J].上海机电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3]谷鸿溪.中国职业教育跨世纪走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4]群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0-3-13
第三篇: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宽,经济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并注重素质全面提高的复合型的,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优秀人才。其实质,是要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我校基地建设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丰富知识:就是通过共同基础课、核心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的学习,使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扩大知识范围,加强知识基础,更新知识内容,使其在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工具和手段性知识等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培养通才、经济大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能力:就是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协调能力、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开拓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具备上述能力,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才能成为21世纪的优秀人才。
3.注重素质:就是要改变目前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素质”的状况,通过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工具运用素质,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德操品位,切实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智商情商俱佳的高品位、高素质人才。
根据上述要求,在我校基地人才培养模式上,试行本科——硕士——博士“直通车”的培养方式。从第二学年末开始实行中期筛选制,第三学年末确定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预选名单。对于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成绩优异,科研成果突出,具备继续深造能力的,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试行跨学科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制度。
第四篇: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EDP网站www.xiexiebang.com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厚学网合作的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厚学网合作的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厚学网合作的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厚学网合作的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厚学网合作的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厚学网合作的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厚学网合作的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xuexiao/37394// 通过在厚学网报名学费可优惠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微博http://t.qq.com/zjuedpmd
第五篇: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基础文档
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基础
一一以新疆高等工业专科学院为例
杨智勇
人才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对 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顾明远主编的 《教育大辞典》认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指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和规格(培养过程完成后,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类型与层次)方面的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则是指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种类、规格和要求。〔日对于高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不同高职院校也有不同的认识。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教育及学院自身特点,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 “‘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定位体现出五个特点,即规格的高层次性、素质的综合性、技能的专业性、发展的持续性和服务的区域性。规格的高层次性体现在总体要求上,即人才必须是高技能的,且拥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一技之长;素质的综合性是指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价值观,又要有作为“职业人”的良好的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技能的专业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即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和态度完成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发展的持续性表现在对人才职业拓展能力的要求上,即培养的人才在达到基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其能力能够在以后得到进一步延伸、扩展或提升,这既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纵向提升,也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横向扩展;服务的区域性是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该区域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为进一步阐明这一极富特色和内涵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下面拟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个层面进行淦释。
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了 “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经过发展,这一学说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论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教育学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是: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劳动能力来说,是指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统一发展,同时还包括人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状态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几方面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人的片面 发展是社会分工造成的,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3.马克思主义提出 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这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z1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既包含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方面,还包括思想、道德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均衡发展,不等于丧失个性发展,它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正因为如此,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体现综合素养,还要有所专长。因此,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又以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统揽,构建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学会做人,将就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之中.二、心理学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对于智力的结构,有人主张单因素说,有人主张二因素说,也有人主张多因素说。多元智能理论是多智力多因素理论的集大成者和典型代表,它是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
德 ·加德纳在 1983年提出来的。加德纳在 《智力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给“智能”下了新的定义,即是 “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且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具备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能(spatial intelligence)、身 体 运 动 智 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和自然认知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各智能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但不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恰当的教育可以促进或强化这种优势.传统的智能理论大多只承认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从而只对智商加以重视。由此演化出来的模式化教育,既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又抹煞了地区与学校的特殊性,结果导致以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去塑造同一规格的人才。而多元智能理论则不同,它肯定了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对智能多元性的肯定,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有了心理学理论支撑;而对智能差异性的肯定,既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又进一步揭示了个性化教育的可行性,这为地方高职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依据多元职能理论,可以确立新的学生观、人才观和评价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提出要培养具有 “一技之长十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不仅仅是对就业需求的现实反应,它更多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性思考与运用。
三、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价值论
教育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根本在哪里呢?根本在服务于人的发展,也从多方面保证和推动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人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人的社会的发展。[31教育,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其基本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发展则无从谈起。因此,教育的本体价值在于培养 “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而非 “制器”。正如王国维在 《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4]。作为教育之一部分,职业教育同样需要尊重教育的本体价值,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使人成为一个 “完整”的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在论述职业教育时始终强调这一点。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其代表作 《林哈德与葛笃德》中主张:教育和劳动相结合,重视职业教育,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 《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明确反对纯粹出于“经济目的”和“实用利益”而进行职业教育,主张职业教育应力求促进个人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在论述职业教育目的时,将“谋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个性之发展”摆在首位。等等。[6]具体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人才培养而言,其价值应包括四个基本内涵:
一、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养的是 “人”,因此必须培养学生 “为人”的基本素质;
三、培养的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培养的是专业人才,因此必须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技之长十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较好地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不仅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掌握就业需要的“一技之长”,而且突出了综合素质培养,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人的身心和谐为核心的身心素质;以兴趣爱好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发展。
四、教育学基础二: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是社会和国家所确定的培养人才的总要求、总规定,是一种反映一定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育人标准。由于教育目的总是受制于社会发展、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人们往往看法不一。正如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怀特在 《再
论教育目的》中写到那样:“一些人认为教育应当从其自身出发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或者知识、推理能力以及智力);另一些人则认为,教育应当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有些人把 ‘个性’和 ‘自治’看作头等重要的东西.有些人相信全面发展,相信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成就之间,在艺术和科学之间达成某种平衡;另外一些人则更重视在一些专门领取杰出成绩。„„总之,教育目的之多几乎无穷无尽。rf(61虽然学者们对教育的目的莫衷一是,但作为一个国家,总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具有普适意义的育人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以基本法律的名义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进一步对职业教育目的做了表述:“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三部法律,从不同层面确立了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总目的,为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提供了法律依据。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技之长+综合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即是对我国教育总体目的要求的个性化表述,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目标特色,丰富了高等教育的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