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别丢了民族之魂》读后感
《教育别丢了民族之魂》读后感
张
宁
吴起县职教中心
《教育别丢了民族之魂》读后感
读了孙敬文老师的《教育别丢了民族之魂》,感触颇深,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一位老教师对于我国教育现状和教师队伍的关切与担忧。
教育,不仅关系到下一代人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还关系到亿万家庭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也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后代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考制度的恢复、教育的改革发展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功不可没,我自己就是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受益者,“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口号就是从我的同学中喊出的。
30多年过去了,中国走到了重大转型的历史关头,大多数国民物质生活较之以前有了极大改善,但竞争压力、生活压力也在增大。与此同时,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追求真理与独立人格的精神氛围似乎也越来越为社会物化所取代。如何改善教育生态,这是不能不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数亿下一代人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还关系到亿万家庭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也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后代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教育是用来培养人的。而人是什么?是千差万别的、有思维有感情有不同需求的生命个体。如何让每个来到世上的人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这才是教育的宗旨和最重要的功能。
一位外国教育家曾经说过,你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为其准备什么样的人生。人生的航向是靠教育引导、校正的。对于人这种同样但不同质的生命体,理想的学校教育应是差异教育而不是淘汰教育。应尊重个体生命间的差异,为每个人提供适合其发展的人格教育、技能培养,发掘其潜能,维护其尊严,注重其内心的发展需求,教会其知廉耻,明事理,懂得爱、尊重、敬畏和感恩,懂得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和促进生命和自然界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教育生态将直接影响中国的未来发展,这是必须直面的。所以,普通中学教师孙敬文和大学生张剑发出的肺腑之言以及其中包含的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关切之情和反省反思,就值得尊敬,也令人警醒。
学生获得知识是为了使生命的质量更高,使生命更有尊严。不能把生命当作
知识的容器,不能把教育作为实现功利目标的手段。教育,不是把真理教给学生,而是养成他们追求真理的品格。这是一位教师写在文章中的话。此话说得太好了。目前,“恨铁不成钢”式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生态的大敌。是铁就让其做铁,是钢就让其做钢,应该让每个人都能绽放出自己的灿烂。一位外国教育家曾经说过,你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为其准备什么样的人生。人生的航向是靠教育引导、校正的。对于人这种同样但不同质的生命体,理想的学校教育应是差异教育而不是淘汰教育。应尊重个体生命间的差异,为每个人提供适合其发展的人格教育、技能培养,发掘其潜能,维护其尊严,注重其内心的发展需求,教会其知廉耻,明事理,懂得爱、尊重、敬畏和感恩,懂得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和促进生命和自然界的发展。
所以,教育不能丢了民族之魂,要发扬中华民族创新务实的精神。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关于善于创新,“四大发明”就是创新的最好证明。今天的中国,更需要一大批关于创新、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教师,更需要有强大的创新精神、创新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这一点,已经被中国人所认知,那么,在重塑民族之魂的今天,教师更应该把民族之魂作为教育主旋律,大声地唱起来,唱响在中华大地上,让我们的学生时刻牢记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第二篇:教育别丢了民族之魂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别丢了民族之魂心得体会
白豹镇楼坊坪中心小学
白海燕
前几天,在校长刘振选同志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我们学习了山东省平邑县平邑实验中学孙敬文老师写的《教育别丢了民族之魂》一文,我感受颇深。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经济迅猛发展。正是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我国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才有了校舍、器材等办学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和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才有了我国教育教学设备运用先进的教学器材。我是一名80后的年轻教师,我亲身经历了学校校舍变化这一过程,在我上小学时,学校是由5孔简陋的窑洞组成,上了初中、高中、大学,我所在学校和所见到的学校,大都有漂亮的教学楼、温馨的宿舍楼、充满现代化、科技化的实验楼和图书馆等组成。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不仅影响教师的形象,而且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教好书、上好课,还要在着装、言行举止、礼节等方面加强修养,注意约束自己,做到“美其言,慎其行”,带好示范作用。
二、教师要身体力行,处处做好表率,使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做学生心目中厚德的师长、同行心中的朋友和家长心中的值得信赖的好老师。
三、教会他们知廉耻、明事理、懂得爱、尊重、敬畏和感恩,懂得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保护、促进生命和自然界的发展。
四、我是一名教师,知道教育不仅关系到下一代人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这关系到亿万家庭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也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后代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我认为教育,不是把真理教给学生,而是养成他们追求真理的品格。我们要做到是铁就让他做铁,是钢就让他做钢,应该让每个人都能绽放出自己的灿烂光芒。教会他们知廉耻、明事理、懂得爱、尊重、敬畏和感恩,懂得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保护、促进生命和自然界的发展。
第三篇:民族之魂
民族之魂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宜昌市六中707班 赵姝铖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说得上是一位精忠报国、富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的确,钱学森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是我们民族的英雄。他为了我们祖国的崛起而戎马一生,直到最终仍然不放弃自己的责任与工作。在看这部传记体电影之前,我对这样一位英雄的认识一直很模糊,但是,在真正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对这位伟人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敬佩之情。毕竟,像他那样肯为了祖国而放弃自己的一切,始终不折不挠,时刻透着十足的秉性与骨气的人,是甚少且带领着那个时期的中国走向辉煌的我们无法缺少的人们。
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与富强,他坚毅地踏上前往美国的道路,并决心学成归国后,带领祖国的科技走向新的高地。他虽然在美国享受着无比舒适的生活,也本可以在美国安居乐业,但是,他的心中一直坚定着一个唯一的信念:我是中国人,我一旦学成,就一定要回到我的祖国去,为了祖国而奉献出自己的一生。的确,他做到了,从公然提出回国的要求到愤然拒绝留美,再到被软禁多年后,被我国伟大的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迎接到祖国,他一直坚定着,坚持着,并为之付出着不懈的努力,无时无刻不想着能回到祖国,回到家乡,这其中除了思念,更为强烈的是他那建设祖国的信心与责任感。
一如既往地坚持着,他也终于回到故乡,然而当他风尘仆仆地回到自己的祖国后,他丝毫没有歇息地开始着手国防事业,将毕生精力投入“两弹一星”工程。在美国时,他教导他的学生时从来没有在自己的祖国教祖国的人民这样认真,这样有耐心。这并不是一种不屑的表现,而是他的内心在经过了变故之后,在决心为了祖国的崛起而努力之后,在最终回到故土之后,内心所升起的那份谦逊、沉着与踏实,更重要的是他那决心胜利的心。
他也十分严格要求于自身,他从来都是谦虚、坦诚,纵使有才也不显露过多的锋芒。他又是勤奋的,为了工作和学习,他可以废寝忘食;而且他对于自身的不满总是占据着自己上进的心,不断完善自己;更为令人佩服的是,他对于自己的要求从来都高于他人,他的手稿被评价为“艺术品”,他在对于科学的追求之中仍然近乎完美地追求着艺术,这也是他的一种伟大的真实所在。
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他的那种潜藏在对人的严格要求之下的领导力,让他带领出一支优秀的科学的队伍,让他领导成功了“两弹一星”的工程,他让“两弹一星”的工作提早了至少20年之久,我们不得不说,他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工作了一生,在他逝世之前,他还为了我国的建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是我国不可缺少的一位伟人,更是我国的民族之魂。的确,我国无法缺少这样一位伟大的人,因为正是在他的精神的影响下,我们的国民才会有如此强韧的精神,带领我们的国家走向繁盛。
第四篇:民族之魂
民族之魂——爱我中华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我叫陈珂,是六年级76班的一名学生,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民族之魂——爱我中华》。
梁启超先生说得好,国家的未来靠年轻的一代,年轻人永远是最敏锐、最勇敢的。这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
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起,青年就站在爱国的前沿,当时,北京和各地爱国学生为了维护国家民族挺身而出,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任务,与工人阶级一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这次运动的光辉胜利。凭着一股力量,学生们最先站了起来;凭着一股力量,他们勇敢地游行示威,不怕军警的镇压和逮捕。这股力量,是从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心灵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而可贵的爱国思想。这股力量多么伟大啊!在它的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么呢?在那个黑暗践踏着光明的旧生会,面对着帝国主义侵略者疯狂的侵略行为;面对着军阀政府可悲的卖国行为;面对着武装军警可怕的镇压和逮捕,北京的爱国大学生们——这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毅然勇敢地站了起来。“爱国高于一切!”这是肖邦说过的话,这一点在北京学生身上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们用自己尚还稚嫩的血肉的胸膛,迎向了北洋军阀那闪亮的刺刀。中国现代女作家,翻译家冰心说过:“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北京学生不正是这样吗?那种视死如归、豪不退宿的可贵精神,不正是来自那颗炽热火红的爱国心吗?
真正的爱党和爱国不应该仅仅表现在漂亮的言辞中,而是应该表现在为祖国、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中。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又该怎样去做呢?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远去足音凝重,再创辉煌更撼心”!
看看那些伟大的人,他们用一颗爱国的心将自己的名字庄严地印在五星红旗上。既然他们能做到,那我们这一代人也能做到!
第五篇:民族之魂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民族之魂
作者:湖北考生
来源:《课外阅读》2007年第12期
血脉中流淌的是中华民族赐予的光荣,长江、黄河交织成几千年历史的经纬。
我们的文明,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华文明便是这样地冲出了宇宙与变迁,绵延了中华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横跨千年的时空,为我们世代所传承,所发扬。
汉语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它可以很豪迈很大气,亦可以很精致很婉约,它可以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式感慨,亦能传达“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李式风情。这是无论多优秀的外文译制品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与深度。
因为,汉语承载了中华儿女的魂呢!它不仅是“母语”两个字那么简单,我们的母辈,祖辈经历泛黄的历史所赐予我们的是“母语”背后沉沉的文化使命。
楼兰古国消亡了,玛雅文化消亡了,古巴比伦文明亦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为语言的覆灭,语言丧失了载体便渐渐葬于荒漠中干涸的河床与幽幽的叹息。
汉语言文明是博大而沉重的民族责任,在西方文化无止境地涌入街头巷尾时,在“三国”与“论语”相继被戏说时,在全球化的呼声下学英语的浪潮正天翻地覆时,小学课堂内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反而显得弥足珍贵,英语培训机构满街遍是,可怎寻不到一个国学教授机构?
这是前进中的市场化快餐,还是,一个大国的浮躁,抑或,是百年后文化断层出现的民族悲哀?
母语——汉语教给我们的,怎又仅仅是与人沟通,交流。母语不是工具,而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失却的民族的骨气与精髓!
让我们重拾古文的经典吧!让我们运用汉语所真正给予我们的扁担,去挑起历史的竹简一捆捆,真正进入原味的古籍,去寻找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道,一个大国的崛起之途。
汉语的传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生来就应向祖辈们许下的承诺,不要让昔日繁盛的古国衰落的故事重演。这庄重的承诺将是我们一生所肩负的重担,它让我们在历史中找到珍贵的内核,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