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改革首先应去官本位
教育改革首先应去官本位
择校费之昂贵、好学校之不易寻、大学毕业即面临失业……谈起教育,人们总有很多意见。非他故,实因教育乃民生之基,与民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而“爱之深,责之切”。然而,人们已欣然看到,民之忧不仅成为总理之忧,更成为一项重大决策出台以系统解决问题的发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加紧制定中。正所谓“忧之深,改之切”。
10月12日,温家宝总理题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讲话稿被国内主流媒体转载。从中,人们读出了总理对教育问题的情真意切与深谋远虑。在这篇7000多字的讲话中,总理直面教育的诸多问题,亦直指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些话,说出了公众的共同心里感受,也道出了问题的实质。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教育体制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教育体制的改革未能发挥应有的威力和效用,从而使教育在中国迅速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
教育的这些不适应突出表现在,教育不遵从教育自身发展规律,还存在严重的官本位现象,有的改革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强化了官本位;教育还没有建树先进的教育理念,不太注重培育学生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不太注重公民意识培养和独立人格塑造;所培养的和所需要的人才存在严重脱节;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对学生缺少真正的“爱”与“尊重”,未能有效发挥教师作用等等。
凡此种种表明,我们的教育迫切需要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根本性的改革,才能追赶时代潮流,顺应百姓期待。
“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总理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或能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建树先进的教育理念,建构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等,系统地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教育在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获得长足发展,“让人民满意”。
也应当看到,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先进教育理念的建树有赖全社会的共识土壤。智者的选择在于,在最易形成共识的地方找到突破口,进而顺势而为地达到彼岸——这正需要决策者有相当的远见。
第二篇:转变政府职能首先应“放权”
尊敬的党组织:
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利地落下帷幕,全会中涉及的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成为大家所关注的话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20日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迟福林指出,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亮点有两大方面,一是建设法治政府,二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迟福林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重要的亮点,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建设法治政府,要推进中国的法治进程,要促进公平、正义。第二,建设服务型政府,尤其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因为我们把增进人民的福祉,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转变的一个重要职能。政府能不能建设成为一个服务型政府,是关系我们的改革出发点、落脚点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重点或者亮点就是从政府管理转向了政府治理,所以在行政体制改革上,明确地提出来,我们要有效地政府治理,这是过去很少提的,这是行政体制改革一个新的亮点。
政府职能应如何转变,迟福林认为,首先主要是放权,该属于市场的权力给市场,第二,该给社会的给社会,第三,该下放给地方的下放给地方。对老百姓,这意味着,第一,去办事不用那么多审批了,第二,去办企业,审批手续在减少,而且未来向自主企业登记制度转变,第三,需要服务,政府给你提供更好的服务,第四,办事的时候效率比过去要高了,因为减少了审批,减少了程序。第五,可能原来的审批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名堂,甚至有寻租腐败,这个也会明显减少。所以,对老百姓来讲,政府的简政放权、政府的职能转变,能让大家从多方面会感受到它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他最后谈到,这一次的简政放权不会再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因为很多的前提变了。第一,我们现在政府的改革力度很大。第二,我们现在矛盾问题比较突出。第三,社会反映也很强烈,也给了一定的压力。所以在压力和改革的大背景下,比照以往会有重大的突破。因此,本次改革不会像以往所讲来讲去,最后却也没有落实,这个局面会有所改变。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三篇:中国文化本位建设
“中国本位文化论”之重提与新诠
----纪念《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发表70周年 王达三
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何炳松、陶希圣、萨孟武等十位知名教授联合署名在《文化建设》杂志第1卷第4期上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至今已有整整70年。
这个宣言也称“十教授宣言”,或“三五宣言”,或“一十宣言”,文章很是短小。但是,正是这个短小的宣言,引发了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场关于“中国文化出路到底是中国本位还是全盘西化”(以下简称“中国文化出路”)的大论战,仅高峰论战期就持续一年有半,余声则延续至20世纪四十年代末,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对中西文化比较和鉴选的最后一次,也 是最集中的一次大讨论。
然而,就是如此重要的一个文化宣言,在其发表70周年之际,中国的思想文化界竟然寂落无声,没有任何形式的纪念与反思。这不但令人遗憾,也令人值得玩味。我于之有所不忍,乃撰写此文以示纪念,并大声向疾呼:目前中国尤是迫切需要重提和新诠“中国本位文化论”,并以之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
甲部:背景与主张
一、“十教授宣言”之基本背景
在“中国文化出路”大论战之前,中国思想文化界已经围绕由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1920年)和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所提出的“西方文明破产”和“回归中国文化”的问题,而爆发了一场同样也是持续了十年之久的关于“东西文化观”的大论战。在这场大论战中,由于力主中国文化路向的一派与力主西方文化路向的一派在人数以及论战能力上的相差悬殊,特别是由于后者善于把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诸多不如意归咎于中国文化头上,所以从总体上来看,力主中国文化路向的一派呈相对的弱势地位。
“东西文化观”的大论战,主要还是就东西文化进行是非优劣的比较,而“中国文化出路”的大论战则是直接承继这种比较之结果,亦即是西方文化派相对胜出并占据了相当的话语霸权之后,明确提出了全盘西化的理论主张,而引发的一场不仅仅是中西文化优劣比较,更是一场直接关涉到中国文化路向选择和中国文化建设战略实施的辩论。因此,前后两者紧密相关连,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新高潮。
“中国文化出路”大论战的始作俑者并非像后人所了解的那样,是“十教授宣言”,而是由全盘西化论者首先挑起。1929年,在“东西文化观”大论战中出尽风头的胡适在《中国基督教年鉴》上发表《文化的冲突》一文,提出中国人对待西方文化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抗拒;第二种态度是全盘接受;第三种态度是有选择性的采纳。”他武断地宣称,中国已经没有人再坚持“抗拒”的态度。他说:“日本毫不犹豫的接受了西方文明,结果使日本的再生取得成功。”因此,“让我们希望中国也可能象日本那样实现文化复兴。
让我们现在着手去做日本在五六十年前着手做的事情吧。”尽管胡氏没有明确点出要全盘西化,但实际上是已经打出了全盘西化的旗子。这一点,胡氏在1935年3月发表于《独立评论》第142号上的《编辑后记》中予以明确承认:“我前几年曾在上海出版的Christian Yearbook里发表过一篇The Culture Conflict in China——手头无此册,记不得是哪一年的年鉴了。我很明白的指出文化折衷论的不可能。我是主张全盘西化的。”非但如此,他还对当时的吴景超、陈序经等人说他是“文化折衷派”而不是“全盘西化派”表示了失望和不满。但是,由于这篇文章,以及批评胡适全盘西化论调的潘光旦的文章,都是用英文撰写的,传播范围不是很广,故而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大注意。
陈序经说胡适是“文化折衷派”是有其理由的。陈氏1933年12月29日在中山大学发表了《中国文化之出路》的演讲。他也认为,中国文化建设的路向有三派:“
(一)复古派——主张保存中国固有文化的。
(二)折衷派——提倡调和办法中西合璧的。
(三)西洋派——主张全盘接受西洋文化的。”他说:“兄弟是特别主张第三派的,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的西化。”请注意,陈氏在这里提出的是中国文化不但要全盘西化,而且是还要彻底西化。陈氏和胡氏的区别正是在这里。因为胡氏始终认为:“文化有一种惰性,全盘西化的结果自然会有一种折衷的倾向。”(《编辑后记》)换句话说,胡氏是把全盘西化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仍然是要实现中国本位的文化。陈氏则不但把全盘西化看作是手段,还把彻底西化看作是必须的、必然的理想结果。
陈序经在中山大学的演讲稿发表于1934年1月15日的《民国日报》上,并由此揭开了“中国文化出路”大辩论的序幕。但1934年上半年的辩论,规模还不是很大,而且其问题意识和思想深度之交锋也比较浅显。比如,千家驹写有《略论陈序经博士研究中国文化出路之比较方法》一文批评陈氏的全盘西化论;穆超写有《中国文化“全盘西化论”可以行得通吗?》、《再论“全盘西化”》两文,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示同情,主张中西调和,反对全盘西化。与此同时,则有冯思荣写有《关于全盘西化论的比较方法》、吕学海写有《再释“全盘西化”》等文章来论证和支持全盘西化。这些文章都不长,大部分发表于《民国日报》上,影响也不是很大。
1934年下半年陈序经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该书是陈氏在1929年留学德国期间写就的长文《东西文化观》和中山大学演讲稿《中国文化之出路》的基础之上修改充实而完成的。在《代序》中,陈氏表示自己是顺着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思考方式来分析中国文化出路问题的,只不过是他与梁氏的结论与主张截然相反而已——“东西文化观”论战和“中国文化出路”论战之间的承继转换关系由此可见一斑。陈氏在书中重申其在中山大学演讲时提出的中国文化建设的三个派别。他从中国近代史上“中体西用”(陈氏认为其是折衷派)失败的事例出发否定了“中体西用”的可行性,认为对中西文化采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静的文化/动的文化”、“人的文化/物的文化”的二元对立的划分法是不当的,因为在他看来两者之间存在着通融一体因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换而言之,陈氏否定了中西文化调和折衷的可能性。
陈氏同时也否定了复古办法的可行性,并认为中国人根深蒂固、久长深远的复古思想和保守倾向延缓迟阻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并直接造成了中国文化和现实的落后。因此,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实现中国文化的全盘西化。他认为,这不但能从近代以来中国人在态度上有一个从“中体西用”到“西体中用”再到“全盘西化”缓慢转变的过程上得到证明,也能从近代以来中国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层面逐渐全盘西化的事实上得到证明。特别是,陈氏还认为:“(1)欧洲近代文化的确比我们进步得多;(2)西洋的现代文化,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它是现世的趋势。”即是说,因为中国文化“陈旧落后”,而西洋文化“先进强大”,中国文化就必须要抛弃,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不二法门即是全盘西化,否则中国文化不但不能生存下来,而且是逆世界历史潮流而动。
陈氏一书,是一通盘整体而又深入细致的文化思考与理论表述,可以说是在“中国文化出路”大论战中起着类似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东西文化观”大论战中的导火索的作用,因此能造成特别的轰动,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巨大反响,特别是引起了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和“温情与敬意”(钱穆语)的学者的强烈反弹。“十教授宣言”即是这种反弹的代表性的立场与表述,并成为“中国文化出路”大论战真正开始的标志性事件。不难看出,“东西文化观”大论战是由中国文化派宣布西方文明破产和回归中国文化而引发,而“中国文化出路”大论战则是由西方文化派首先挑战中国文化而引发。
必须说明的是,以上描述仅仅是“中国文化出路”大论战在思想文化场域的背景,或说是导致论战的直接因素。在现实层面,山河破碎、国事陵夷、内忧外患、民生困顿、政治腐败等因素则是触动“中国文化出路”大论战的深层次原因。换句话说,这场论战的参与者都是怀着为中国找一条新的文化之路以拯救国家民族的危局的用心和情怀而参与其中的。
二、“十教授宣言”之基本主张
“十教授宣言”于1935年1月发表之后。受到了西化论者的强烈批评,因此王新命等十教授又于同年5月10日在《文化建设》第1卷第8期上发表《我们的总答复》一文,算是对全盘西化论者的批评的反批评,以及对宣言内容的补充说明。此外,王新命本人还单独曾于同年4月3日出版的《晨报》上撰有《全盘西化论的错误》一文。
第四篇:本位咖啡简介
本位咖啡简介
本位咖啡,源于绿城之都—南宁。由有十几年吧台工作经验的高级技师卢先生创办,公司成立于2007年,主要经营咖啡店加盟连锁、吧台人员培训、吧台 物料供应及器具批发零售业务。
公司有专业的人士进行专业培训和管理,有效弥补加盟的缺陷,经过不断发展,本位咖啡以独特的经营模式(18元无限续杯,咖啡、奶茶、花茶、冰淇淋任喝)吸引众多人的目光,在短短几年内,各连锁加盟迅速发展,目前在广西已拥有几十家连锁加盟店,成为广西较大规模咖啡连锁加盟公司之一。
淡淡的木质色调,给您带来森林的气息,充满着浪漫,简约的设计风格,充满着休闲与时尚。在这里,已成为都市白领休闲、商务洽谈,朋友聚会的场所。凭借着多年的经验,本位咖啡调出自己独特的咖啡和奶茶,深受广大消费者的爱好。
本位咖啡昭平分店于2010年5月1日正式开张,位于兴隆街91号(原来福满园蛋糕店),交通便利、环境优雅,主要经营原产地单品咖啡、花式咖啡、奶茶、果汁、花茶、冰淇淋以及各种小吃; 本位咖啡昭平分店内设包厢,设备齐全,环境安静。
声明:本店咖啡用咖啡豆磨成粉后现煮,懂得喝咖啡的人都应该知道工作流程,绝非用咖啡粉冲泡。本店吧台出品先上单点,然后逐步再上续杯。顾客多时续杯会慢,希望顾客理解。
第五篇:教育改革
姓名:高霞学号:41204035班级:英语师范二班
教育改革对中小学课堂的影响
高考改革的新闻继续发酵,引发社会极大关注。根据教育部最新披露的消息,教育部已制定完成有关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最令社会关注的一项变化是:探索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而是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考核方式的变化将对中小学课堂产生一系列从教学模式到教学内容的影响。
影响一 考试的科目分布更加合理化。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教育,享誉全国的大教育家不计其数,例如孔子,孟子,程朱等等,但自宋但以后,中国教育的弊端逐渐趋于明显。这一现象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等等的关系密切,但是于中国教育的内容有 很大的联系。中国的教育向来关注人的内心,怎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怎样有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领邦相望,民老死不相往来”等都是如此。而西方社会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致力于人在现实中活的更好,所以不断给个动力,发展工具,而这些方面中国无一树建,究其原因,教育的成分不可忽视。以往高考的三门主项--语、数、外,均属工具类,而多数国家为语、数、科,其导向和效果的差距不言自明;如若中国的教育改革继续深化,对教学科目的结构不断优化,在基础教育中加入兴趣类,科学类的科目,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培养观察力,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将逐步解决应试教育的学科结构问题。
影响二。英语教学内容将更加科学,合理。
中国的外语教学本身问题较大、效率极低,学生从幼儿园到博士阶段一直在学习英语,但是收效甚微,因为应试教育下的英语学习忽略了语言本身的最基础的目的-----交流。应试教育下的英语学习重心完全错误,学生多以单词和语法为主,但是听说读写能力不佳,导致学生掌握大量词汇和句法,但组织不出正确的词句,口语表现最为明显,中小学学习若干年的英语之后,做不出流利,完整的自我介绍。此外,由于教学中教师多关注学生的成绩,课堂多练习强调语法,忽略发音,语气等等,导致学生口语问题严重,发音错误,影响了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
英语教育改革推行后,英语教学将发生很大的改变。首先,语言的学习应以“交流”为目的,以听说读写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尤其应该重视英语口语与听力理解,强调学生语音的准确性,不断地提高正真正的英语能力,让学生能说出准确,流利的英语。此外,英语教学将改变单一的以课本为主线的教学,可引入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地理知识,在文化为基础的背景下学习,更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这门语言。且
可以引入英文歌曲,英语名著,科幻小说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让英语学习轻松有趣,影响三 英语教学方式将更加轻松有趣。
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以往的教育多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准,老师讲,照本宣科,不断地重复被视为考点的语法内容,不断地用汉语解释英语的语法规则。学生的任务是听讲,并记下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不断重复记忆。练习多采用题海战术,用大量的习题不断的巩固复习,英语教学难免枯燥,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丧失兴趣。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改变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引入先进的学习方法,加入活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让英语学习轻松有趣,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以兴趣为主要驱动力,切实的推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支撑中国的国际化与现代化。
影响四.学生学习更加自主
以往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压力下强制性的学习,学习的方式只是在题海中不断的枯燥重复,.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没有丝毫的热情与兴趣,但是教育与改革之后,学习会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进行,英语学习会更加轻松有趣,学生会在兴趣的激励下,采取更加积极自主的学习方法,采用观赏英语英语影片,排练英语话剧,练习英语配音等有趣的方式,自己研究更加实用的英语,以此来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英语教育在中国国际化与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或缺,长此以来英语教育存在的巨大问题已经不断暴漏并开始着手解决,此次的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从长远考虑,利大于弊,改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