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研究与教育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研究与教育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1)深入进行教育管理改革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要保证教育改革正常地、健康地发展下去,就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否则我们就会陷入盲目性。现在已经出台和将要出台的改革项目,如:干部任期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产学合作制、一校两制、教学评估、干部考绩、招生与分配制度改革、定员定编和优化组合、工资总额任务包干制等等,对于这些改革项目,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对其利弊得失也有不同的评价。而且事实上不可能存在十全十美的改革方案,几乎每一个方案都是利弊兼容一身,只不过是利大于弊,或是利小于弊而已。如果有正确的理论和政策的指导,方案得以正确的选择和实施,“利”必居于主导地位,“弊”一定会处于次要地位。缺乏理论的指导,造成管理上的失控,必然会影响改革的成效。
(2)实现教育管理过程现代化、科学化需要理论指导
教育管理过程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是指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最优化。我们要办好教育,就必须以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做指导。研究教育管理工作的各个因素、各个工作项目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就需要采用调查、统计、测量、评估、诊断、实验等科学方法进行合理配置和调整,达到提高学校组织对外的适应力,对内的聚合力,这是实现教育管理目标最优化的重要条件。现代科学管理中,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管理过程的指标粗放、信息缓慢和分散无序的状态,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要实现管理现代化,彻底改变管理落后的面貌,学必须学习和研究教育管理学。
(3)提高教育管理干部的专业素质,需要学习和研究教育管理学
教育管理干部的素质是办好教育的前提条件。这里讲的素质是指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品德和能力等内在特征。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也要随之发展变化。他们不仅要了解教育方针、政策和各项教育法规,而且要具有制定教育规划,进行教育调查、教育预测、教育检查与评估的实际能力,以及总结、交流、推广经验的能力。所教育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教育管理学。
第二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当前,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上大都重视常规管理和质量管理。相比较而言,对教学信息,尤其是来自社会与用人单位的信息则重视的不够。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建立起包括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状况、社会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这一系统建立与应用的意义在于完善教学管理系统,使教学信息反馈多元化、社会化,拉近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单位的距离。
课题的研究意义:
教学信息反馈是指通过多方面渠道了解掌握可靠的教学信息。这种反馈不仅来自于学生对教师,同时也来自于教师对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的反馈。我们常常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听课、师生座谈、设立教学信箱等收集这些信息。教学信息反馈的特点是随机性、简约性和范例性。教学信息反馈的随机性是指教学中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认真、耐心对待这些随机发生的事情,思维要周密,要按照“科学决策”的原则解决问题。教学信息反馈的简约性是必需的,教学信息越冗长越会影响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著名的“经济原则”:一个人了解某种情况所需的信息项目越多,他处理那些信息所需采用的步骤也越多,因而越不经济。教学信息反馈常常以现实中的范例呈现,这种范例性的教学信息体现了信息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解决好每个范例,也就解决好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学信息反馈的原则是及时性、可靠性和全面性。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是指捕捉最新的教学信息并及时处理,保证高速度、高效率地控制教学全过程。所谓可靠的教学信息反馈就是指确实反映教学实际情况的反馈信息,为师生、信息员、教学管理者所接受。全面性是指全方位、多渠道地收集信息,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不放过不易察觉的信息,全面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
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基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由此可见,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反馈又是控制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的。通俗他说,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反馈系统就是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把信息库的信息分类发送出去,得到预定的效果,改进原状态的一个系统。从反馈系统理论出发来考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该系统中的控制过程在本质上与其他系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系统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的。对独立学院而言,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就是建立教学信息库,把教学信息库的各项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制定出最佳的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然后用收集来的教学信息与之比较,发现偏差,重新调整、改进,再收集信息到信息库,使信息库的各项数据达到教学标准。当然,这些改进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院各方面的管理。此前,我院作为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中信息反馈环节是比较弱的,原因在于反馈系统有欠缺、反馈有障碍。没有反馈,教学管理也就无法改进,所以在监控体系中必须要有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揭示教学管理活动中不足之处,促进质量监控体系的调节和改革,直至达到优化的状态。
课题研究价值
教学质量的调查分析可以为信息反馈系统提供条件 当前,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其教学管理上存在对内部教学信息不够重视,即内部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次调研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建立起包括试卷、考试分析;教学督导检查分析;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分析;教学质量检查的数据分析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对策,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这一系统建立与应用的意义在于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建立和健全并有效运行信息反馈机制,探讨完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内部保障的策略,使教学信息反馈多元化、社会化,拉近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单位之间的距离。
本次针对内部教学质量的调研,主要从日常教学常规管理入手,对目前教学常规的管理状况进行总结,分别从学生考试考核的成绩、教学督导检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教学质量检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①师资情况②课堂听课状况③教学优秀奖成绩分析④试卷分析⑤考试成绩分析等五方面进行统计。
(一)在日常教学常规管理方面,先后制定并逐步规范了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师调课申请表》、《教师停课申请表》、《教师听课纪录》、《学生评教统计表》、《关于教案撰写的意见》(试行稿)、《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若干规定》、《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实施办法》、《学院督导工作办法(暂行)》、《关于加强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的若干规定》等,使得教学信息反馈得以量化,能够更好反映教学质量状况。
(二)使各项教学常规工作扎实、到位。如,关于教学文件的检查(1.教案2.毕业论文);关于课堂教学状况的评定与调查。宏观上以 “校本教研”为标准,从学科教学计划制定到备课、上课、评价、反馈进行教学全程管理;做到了学科教学评价过程化、全面化、多样化,反馈、调整及时化。微观上从学科教学计划是否科学全面、突出重点、具体可行、体现创新并认真落实角度进行分析;所进行的教学分析、辅导切中学校教学实际;干部深人课堂、深人教研组,指导教学措施;组织的研究课、示范课、评优课,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地将教学检查与学科竞赛结合,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对检测和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进行了总结、反馈,并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独立学院由于创办的时间不长,加之受传统教学管理思想与母体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信息反馈、尤其是来自社会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重视的不够,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建立起包括社会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从本课题确定的研究目标出发,按照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利用定量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调查、个案分析、统计分析、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开展本次调研工作。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得出相对明确的调研结论。
(一)把我院毕业生就业单位、校企合作单位按类型、按比例进行分层抽样。其中党政机关2家、科研单位8家、学校9家、金融单位4家、国有企业32家、三资企业8家、民营企业36家、军队武警3家,合计102家。
(二)按照进度计划,我们对102家单位进行了相关调查与信息收集工作。①定量调查:确定调查表格模板、确定取样单位及其代表性、确定质量要求、进行相关信息采集;②问卷调查:确定问卷调查模板进行相关信息采集;③座谈调查:确定座谈提纲、确定取样单位、座谈人员类型及数量、进行相关信息采集;④个案调查:确定个案调查对象及其代表性、确定个案调查提纲、进行现场调查;⑤信息收集:进行分析资料查新、确定资料收集要目、确定资料收集方法、进行相关资料收集。
第三篇: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从古至今,教育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等各方面的影响都是十分显著的。教育,在这个与日俱进的时代,有着它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教育对政治的价值与意义,是推进我国建设民主政治的进程。马克思曾经指出:“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教育制度。”这段话对于我们认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同样适用。我们知道政治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同时教育对政治也有反作用。民主的问题成为教育与政治的核心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知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即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参与对国家的监督和管理。列宁曾经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毛泽东也说过,民主的方法就是必须让人民“参与政治活动”。人民怎么才能参与政治活动,参与国家的管理呢?当然有各种条件,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没有一定的文化、教育水平,是难于参加政治活动,行使对国家的管理权的。列宁在强调对工农的教育问题时,就说过,“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他还说过,在一个文盲的国家是不可能建设共产主义。列宁把提高工农的文化和教育水平,同实现苏维埃民主和克服官僚主义来纳西在一起。实践表明,列宁的意见非常深刻。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让人民群众参加选举、监督、管理等政治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政治水平。教育在这些方面也肩负着重大的任务。广大群众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条件。
第二,教育对经济的价值与意义,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强杠杆。人常说“贫穷的人(国家)的唯一出路,靠教育。”犹太民族的成功,在于教育,这是铁证;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是教育促进的作用。教育发展的基础在于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而教育又将作用于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成为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同时教育是培养适合经济发展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十分紧密。它既是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一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决于该国资本形成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说,教育发展的规律和速度,应当同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相适应,量力而行,才能保证教育与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首先,通过教育,奠定发展社会生产力所需要的人才基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要求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思想、智力、体制水平。普及教育(包括初等、中等教育)之所以受到一切发达国家的重视,原因就在于它能带动奠定发展社会生产力所需要的牢固基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这是由专业教育、高等教育提供的。教育在提供专业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是人才短缺;而这恰恰是教育不发达的结果。愈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愈清醒地看到人才的意义,因而把教育提高到社会发展的头等地位。“教育先行”成为发达国家竞相采取的决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正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其次,通过教育,科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加速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成为生产力要经过几个环节,贯穿这几个环节的中介是教育。通过教育,科学第一步转化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可以说,科学作为社会生产力是通过教育而实现的。教育在把科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将愈来愈巨大。
第三,教育对文化的意义,是促进文化传递、交流、创造。首先,教育促进文化的传递。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的保存、积累与发展就将成为不可能。新的一代如果去重复他们的前辈所经历的事,人类就不可能进化,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结绳记事、钻木取火的蒙昧时代。教育传递着文化,使得新一代能较为迅速、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使一个人从毫无文化内容的“自然人”变成一个具有摄取鉴赏、创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社会性信息,因而也是人类的独有信息,独立于人体之外,不能靠生物遗传方式去为他人获得,而只能通过“社会遗传”。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文化为中介,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客观上起着文化传承和普及的作用。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经过选择、加工成教育语言和文字的形式,在与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传递给受教育者。于是,上一代的文化被传递到下一代,为他们所继承、接受、理解、掌握。文化的传承和保存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实现。教育通过使人类掌握文化传递的手段和工具实现文化的传承和保存。人类通过教育不仅可以继承文化、保存文化,而且教育亦可使受教育者掌握继承和保存文化的工具和手段。伴随着社会的前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的文化传媒不断涌现,教育一边利用这些传媒高质高效地进行文化传播和保存,同时,也把使用这些传媒的方法教给了学生。于是,学生便可利用这些新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视、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等自己去获得文化。
其次,教育促进社会文化的交流,教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是内在的教育过程本身。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整合,形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二是外在的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等,促进不同民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
最后,教育促进文化的创造。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批判和融合功能,也就是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教育不仅直接产生新的文化,如新的作品、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学技术,还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来从事文化创造活动首先,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培养了一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为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可能性。人是文化的主体,人不仅是文化的承担者,同时又是文化的创造者。教育作为形成人、发展人的手段,就是利用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去影响人,塑造人的个性把社会文化转化为个体文化,外在文化转化为内在文化,使人由愚昧的野蛮人成为开明的文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无限地发掘了人创造文化的潜能,增强了人创造文化的力量。其次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创造活动正成为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有科学研究就有科技成果,有科技成果就有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就有新文化的不断产生。因此,从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历史 来看,高等教育创造新文化是积极的、推动社会发展的。总之,文化的生命不仅在于它的保存和积累,还在于它的更新和创造,只有时时更新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而教育是实现这一切的最好手段。
同时,教育对人的发展影响也是相当大的。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发挥着它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让他们从小就能形成良好的幸福观,一生受益;第二,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理所当然的要为提升人的幸福服务,因此,教育必须在提高学生幸福追求水平上下功夫,不仅对个体有利,而且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第三,教育能提高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学生只有在创造过程中,才能感知到真正的幸福;第四,教育帮助学生成长和获得幸福。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幸福,而科学的教育应该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让他们感受到教育过程的幸福。
外国语学院2013级2班
第四篇:社会工作研究与评估的价值与意义
社会工作王兆伟
社会工作研究与评估的价值与意义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在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专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政府、大社会”局面的形成,许多原来由政府、企事业单位负责的工作都开始由社会统筹处理。同时,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机构如医院、学校、企事业、军队、农村、非政府组织等,都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社会工作在维持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社会,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Social work in foreign professional has hundreds of years of history, and in our country or a new professional.As China's economic system and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small government, big society” the formation of the situation, many original, enterprise or business the unit by the governmen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work started plans as a whole by the society processing.At the same time,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system, and the people's standard of living increased, more and more social services such as hospitals, schools, enterprises, army, rur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so on, all need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ers involved.Social work in maintaining the social stability,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solve various social problems, establish and perfect all kinds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评估重要性必要性
一、中国大陆社会工作背景与近情
专业社会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传入中国,1952年的院系调整被取消。
1987年民政部和北京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的协议,决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标志着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内地开始恢复。
第五篇:小班化课题提出意义与研究价值
小班化课题提出意义与研究价值
根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重点课题通知,我区申报了《中小学小班化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为了落实西岗区教育局《关于实施小班化教育研究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确保此项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意义与研究价值
1、实施“小班化教育”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的需要。21世纪的教育必须以培养现代人¬¬¬――即具有独立个性和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并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实施“小班化教育”就是使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批量生产式的大班教学,向适应个性充分发展的小班化或个别化教学转化,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更为优越的条件。
2、实施“小班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小班化教育” 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平等、充分的使用显性教育资源和享受隐性教育资源提供保障。
3、实施“小班化教育”是区域教育发展的必然。大连基础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数量扩张,满足需求阶段;二是追求内涵式发展,提升质量阶段;三是个别化教育,因材施教阶段。第一阶段在08年已完成,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预计到12年实现。随着我区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期望不断提高,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
2008年,我区已有4所中小学校率先进行了试点研究小班化教育,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做法。2008年西岗区政府将“小班化教育研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2月,西岗区教育局成立了“小班化研究推进中心”,并给予政策、经费的大力支持,研究小班化教育已成为区域教育的一项重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