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民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但是,教育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整体水平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顺利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今后几年,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历史性任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强教育同科技与经济、同文化与社会的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一、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1
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1.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3.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4.建立和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5.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6.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
二、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对于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今后五年要充分集成各方面资源,统筹协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工作,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使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水平显著提高,带动全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7.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
8.加大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力度。
9.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10.启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
11.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三、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2.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13.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4.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15.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6.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
17.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优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环境。
四、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
18.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
19.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转变办学模式。20.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五、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21.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22.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
六、实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
23.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
24.面向就业需求,深化教育系统内外的各项改革。
七、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25.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26.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
八、实施“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
27.全面推动教师教育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28.完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提高教师和管理队伍素质。29.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全员聘任制度。
九、加强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
30.加强和改善教育立法工作,完善中国特色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3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依法行政,促进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32.健全教育督导与评估体系,保障教育发展与改革目标的实现。
33.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34.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十、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35.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
36.注重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多种形式发展民办教育。
十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37.加强全方位、高层次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38.深化留学工作制度改革,扩大国际间高层次学生、学者交流。
39.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积极开拓国际教育服务市场。
十二、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
40.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保证经费持续稳定增长。
41.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建立社会投资、出资和捐资办学的有效激励机制。
42.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
43.严格管理,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十三、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44.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工作。
45.实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建设计划。46.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47.抓好党风廉政及行风建设,保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四、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48.努力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49.加大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教育支持力度,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教育协调发展。
50.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研究制定《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
第二篇:教育振兴计划
教 振计划 育 兴
教育振兴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强化学校优势、改善办学条件,继续深化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的各项改革,内抓管理,外树形象,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益,为把学校打造成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品牌学校再做新的贡献。
二、学校现状
(一)有利条件
1、**学校是一所村办小学,座落在**村北,新校址建成于2002年6月,占地面积12730平方米,建筑面积1296平方米。现有10个教学班,共有学生640名,在职教师19人,在职教师本科学历11人,大专8人,学历达标率百分之百。学校有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远教室、卫生室等。
2、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全乡前茅。学校教职工教学改革意识较强,多年来,坚持以探索新课改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优化课程配置、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取得了一定成效;激活了公平竞争的机制,调动了教和学的主观能动性。
3、师资队伍素质较高。我校教师爱岗敬业肯登攀,务实能干,素质高,学校发展正处在上升的势头,学校班子战斗力、凝聚力强。
(二)、存在问题
1、教师办公场所简陋,学校操场不平整,绿化不到位,个别配套设施不齐全。
2、我校电子白板配套不全,校园网络建设不到位。教师办公缺少现代化设备,教师教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改善。
三、学校定位
根据上级指导文件的总体要求,唱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是硬道理”这一主旋律。精心打造人文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走“出名师、育名生、塑名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让师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主动和谐发展,把学校办成环境优、师资强、质量高、有特色的现代化学校。
四、发展目标
第一学期(2016—2017第二学期)
1、师资队伍: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使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大幅度提高。
2、办学条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精力广聚财源,着力美化、绿化校园,争取做到校园环境清新、愉悦、怡人,师生教学生活舒畅的境界。配齐电子白板,疏通校园网络,改善教师办公条件。
3、教学质量: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创建新课堂活动中实现教育质量及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学期(2017—2018第一学期)
1、师资队伍:(1)、开展校级示范课听评课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评比、新课堂观摩等活动;(2)、组织教师参
加教研室各学科中心组教研活动。
2、办学条件:硬化、绿化、整修校内空地,合理规划校园,为教师新建停车棚等方便师生生活的设施。
3、教学质量:继续推进新课堂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讨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提高校长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的旗帜,校长的人品、学识、才能,对于一个学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博采众长、组织培训,提高校长队伍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三人行,必有我师”。校长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博采他人之长,拓宽思路,更多地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在交流中增加学校管理经验,提高管理能力,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2、强化意识、争先创优,提高校长理论素养和办学水平。“春蚕到死丝方尽”。校长要把主要精力奉献给教育,既然担任领导职务,有一个舞台,有一个空间,就要施展身手,有一番作为,成就一番事业。
(二)、进一步开展“三师”活动,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升。进一步开展“十心”立师德,“十力”提师能,“十气”修师表为主要内容的“三师”活动,促进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十心”立师德,提升师德修养,引导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十力”提师能,加快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促进教师学历和能力同步发展,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十气”修师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引领教师以行为示范为基本准则,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文明施教,争做学生的偶像、社会的表率。
(三)、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逐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扎实开展“理念、校长、师本、生本、课业、评价”的校本革命,创建本校教学科研特色。
2、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十个一”活动,教师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逐步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更新学生观,创新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扎实开展“双爱好”活动,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逐步形成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现代学习方式。
(四)、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让校园文化起到浸润育人的目的。
1、继续开展以校园绿化、美化和净化及学生作品上墙为主要内容的 “三化一上墙”活动,强化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继而进一步开展以“校徽、校旗、校歌、校训、校刊”为标志的“五个一”活动,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向精神领域渗透。
2、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推动校园文化由外到内辐射、渗透,形成本校文化特色。
3、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每个年级、班级均设计有相互联系的文化主题,育人功能鲜明,管理精细,内涵丰富,使校园文化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五)、多渠道筹措资金,倾力改善办学条件。
1、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增添图书、仪器器材等,满足日常教学所需。
2、向社会各界筹资,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
(六)、加强综合治理,确保校园及师生安全工作有条不紊。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安全管理体系。学校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网络式安全防范体系,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
2、建立健全制度,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3、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安全教育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学校从校长到班主任、任课教师,做到人人讲、事事讲、时时讲,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
六、保障体系
(一)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各项核心制度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人文化,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二)组织保障。加强学校各级组织领导建设,充分发挥各组织的职能作用,形成学校行政的强大合力。
(三)队伍保障。加强教师的管理与培养,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不断充实人才,使我校教师队伍有一个质的提升。
(四)经费保障。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总之,在新的教育时期,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将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力争将学校打造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相信我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七、教学工作安排 一、二月份:
1、做好假期值班和安全防范保卫工作。
2、制定学期各学科教学计划,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业务培训。
3、进行卫生大扫除,做好开学准备工作。
4、评选区级教育教学先进工作者。三月份:
1、组织开展卫生防疫和疾病防控工作;
2、开展听人人课、人人听课、人人参加教研活动。
3、校园绿化。四月份:
1、召开办主任会议,指定我校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方案
2、开展校级示范课听评课活动;
3、教师德育、体育、艺术论文评选上报。
五月份:
1、组织学生学习安全有关法律法规;
2、开展消防安全教育,进行时省消防安全应急演练;
3、举行学生才艺展示
4、开展校级推门听评课活动。
5、组织各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六月份
1、开展教学质量研讨会和优秀班级经验交流会;
2、组织搞好法制安全日宣传教育活动;
3、班主任经验交流总结、评选优秀班集体、三好学生;
4、评选“双爱好”先进学生;
5、做好德育、体育、艺术先进工作者及“三好学生”评选上报工作;
七月份 :
1、制定学校 教育教学各项工作计划;
2、做好放假前安全排查工作。
3、组织好学生年终教学质量检测工作,并做好总结,开好假前全体师生会议,布置假期内各班班主任有关工作,强调假期安全工作。
八月份:
1、制定各学科计划;
2、做好开学准备工作,迎接区教育局开学检查;
3、各班级上好安全教育第一课,开展安全教育周系列活动。
4、开展新课堂工作研讨交流会,全面实施新课堂。
九月份:
1、开展听人人课、人人听课,人人参加教研活动,强力推进新课堂建设活动;
2、开展“9.10”教师节慰问系列活动;
3、组织教师参加教研室各学科中心组教研活动。十月份:
1、开展教研月活动,召开专项会议部署安排活动,创设“人人研究新课堂,人人践行新课堂的氛围;
2、举行卫生评比,太极拳表演
3、开展各科教师素养赛活动。十一月份
1、开展教师教学经验交流。
2、组织学校重点部位安全排查;
3、组织学生进行“防火灾、防地震”等安全演练活动;
十二月份:
1、组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2、总结本学期工作,撰写工作总结;
3、谋划下学期工作,撰写学校工作计划。
第三篇:小学教育振兴计划
小学教育振兴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以创建“达标”学校为工作目标,以加强教育内涵建设为重点,内抓管理,外树形象,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益,为把学校打造成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品牌学校再做新的贡献。
二、学校现状分析
XXX学校,现有X个教学班,XXX名学生,教师XX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100%。
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学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学校教师工作热情高涨,上进心强,遵守纪律,但教师年龄老化,缺少音、体、美、微机等专职教师。
学校制度健全,安全防控措施到位,能保证师生的安全。
三、主要工作目标
(一)2012年工作目标
第一季度工作目标:1做好考试工作安排,取暖器才全部维修一遍,开学工作安排到位,保证开学第一天正式上课。
2维修通电线路,装备学校广播设备,进行厕所改造。
第二季度工作目标:组织社团工作,在艺术节是献上优美节目,校园文化上档次,把学校专室后墙建成文化墙、建成文化长廊,增强学校品位。
第三季度工作目标:借助进修学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强化师德建设、工作纪律。第四季度工作目标:立足课堂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建立健全各类考核,完善档案。
(二)2013年工作目标
1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均衡发展,深化行为规范教育。
2以科研为先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研究型教师队伍。
3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5完善教学实施,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6随着学生数的增加,购置40套学生桌凳。7装备实验室水源到位。
8购置图书2000本,以供学生读书需求。
(三)2014年工作目标
1加强学校规范管理,落实逐层教师岗位制,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2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加强教师科学管理,激发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形成强烈的竞争意识,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4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
5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6努力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工作,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7进一步完善提高学校教学实施,教学设备。(1)增加监控设备,使监控覆盖全校。(2)增添音、体、美器材,满足学生使用。(3)挤出资金,增添一批教学仪器。
(四)2015年工作目标
1提高管理水平,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人本管理,绩效评价合理。
2促进教师发展,提高骨干教师比重。
3打造有效课堂,加强校本研训,力争出经验出成果。4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精细化管理和课堂教学改革。
5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让师生幸福、充实、有意义的工作生活。
6创建平安校园,高度重视安全工作,重防患、重教育狠抓落实实现师生意外伤害零发生。
7加强班主任工作建设,提高班主任管理能力,加强班级量化考核,落实班主任职责。
8完善听课制度,加强教师间学习交流。9硬件配备(1)更换多媒体教室桌凳。(2)教办室内墙进行粉刷。(3)学校操场全部硬化。
(4)维修学校花池,使学校更加亮丽。
(五)2016年—2020年工作目标 1总目标:
在五年内将史东堡学校办成教学质量居上,校园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一所学校。
2师资队伍:
组织一支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到2020年教师学历80%达到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多培养青年教师业务熟练,能够承担教研课题,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3教育教学质量目标:
在五年内力争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全县前列水平,培养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硬件设施
(1)普及远程教育,做到班班通。(2)建成一个标准化实验室。(3)建造一个多功能报告厅。(4)增加图书送2000册供学生使用。5学生发展目标:
把学生培养成会做人、会学习、会健体、会尚美、会劳动、会合作具有一定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小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具体工作措施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领导班子和党政部门要组织好教育学习活动、业务培训活动,提升群体的亲和力,保证组织的凝聚力,努力办成和谐向上的温馨校园,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为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以民主和法治精神为支撑,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并结合学校的发展特点,明确学校各岗位的管理责任,从校级领导教研组长、教师和班主任各个层面上分别加强领导,倡导合作,优化管理。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形成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违章必究的工作约束机制。
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健全的绩效分配制度将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于现状,分析我校面临的形势与困难,充分利用推行的“绩效工资”改革,在稳妥推进改革的前提下,加快学校各项制度的更新、重建与完善。在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工资分配制度、职称评审、职务聘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制定相关实施细则,以保证学校运行的顺畅和高效。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学工作量、考勤、综合性等方面的考核,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实现学校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的和谐统一。
(二)以“师德师能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优化
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师表形象。要始终如一地把打造合格过硬的教师队伍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要抓住争创邯郸县师德师风建设,继续大力开展师德教育活动,规定每周五教师例会前为集中政治学习时间。通过学习使每位教师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建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增强教师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禁止一切伤害学生身心的行为。尊重每一个家长,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教育沟通,形成教育合力,禁止一切有损教师、学校形象的言行。对于教师的师德考核,我们将吸收学生及家长参与考评,并把考核结果进行通报。严格执行师德师风,凡师德考核没达到优秀等级的,考核一律不得定为优秀。
加强校内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进一步实施教师成长工程。结合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进一步重视教师的学习,组织多层面的教师学习和培训,帮助教师确立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积极为教师搭建学习、展示、交流的平台。本学期将组织五项教学活动(组内研讨课、家长开放课、师徒同课异构、外出参观学习、优质课堂教学评比),每次活动教研组要有讨论、有记录,教师个人有笔记,学校和教导处及时检查总结。抓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如:课件的制作和多媒体的使用等,坚持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教师个人要努力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学校规定的教育技术能力,真正使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四篇:振兴计划2013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省“十二五”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陕西省“十二五”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
2006年以来,我省大力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以下简称振兴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状况得到改善,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继续深入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十一五”期间好的经验和做法,围绕“十二五”期间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对基本公共服务事业的要求,以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一手抓扩大队伍规模,一手抓提高队伍素质,把振兴计划工作引向深入,在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目标任务
集中精力建设一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力争“十二五”期间为农村基层选派10000名高校毕业生,培养20000名基层专业技术人员。
1继续实施医疗卫生、教育、涉农等专业招录优秀高校毕业生项目。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省级有关部门每年为我省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基层农技站(所)统一招录1500名高校毕业生,除部分特殊专业外,所招录毕业生原则上应为本科以上学历。实施范围主要考虑国家、省重点扶贫开发县。对招录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有关规定给予一定奖励。此项目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三支一扶”项目合并执行。
2继续实施在校大学生助学金项目。每年在省内高校医学、师范、涉农专业设立500个助学金名额,按学制每生每年6000元,资助家庭困难、有志在毕业后到我省乡镇以下农村基层从医从教从农的本科以上学生(特殊专业可放宽到专科生)。获资助的学生与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签订协议,师范、涉农专业最低服务年限5年,医学专业最低服务年限6年。受助生毕业后由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安置,省教育厅负责办理派遣手续。3继续开展学历教育项目资助。鼓励乡镇、街道办事处事业单位35岁以下、不具备国民教育本科学历的工作人员,通过成人教育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对其所支付学费予以报销。每年资助2000名。
4继续加大对招录到基层毕业生的培养培训力度。省、市有关部门对振兴计划招录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对在服务期内从事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进行后续培养培训,保证所有招录人员在服务期内至少接受一次正规专业培养培训。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机构。省实施农村基层人才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振兴办)负责全省实施振兴计划的日常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各市、县(市、区)要加强对实施振兴计划工作的领导,切实完成好振兴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2继续设立“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资金”。省财政每年出资3750万元,与中央财政每年支持我省“三支一扶”的资金合并,设立省级“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资金”(以下简称“振兴资金”)。省上确定的振兴计划奖励金、助学金、学历教育、后续培养等项目所需资金全部从省级“振兴资金”中支付。省级“振兴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使用。省财政厅、省审计厅要加大对资金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与审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规范和有效。市、县(市、区)要按照省上模式建立相应资金,配套用于振兴计划项目,并可结合实际增加项目和提高资助水平。
3建立人才投身基层的导向机制。一是保证振兴计划招录人员所需编制和经费。乡镇事业单位自然减员后的空缺编制,应主要用于振兴计划招录人员。当地财政要确保招录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省上对国家级贫困县按当年振兴计划实际招录人数和助学金项目报到人数给予一定补贴,用于振兴计划招录选派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二是对振兴计划招录人员给予奖励。对招录到农村中、小学和乡镇涉农服务机构工作,且签订5年以上服务年限的本科毕业生,给予奖励金1万元;对招录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且签订6年以上服务年限的医学专业本科生,给予奖励金3万元;对紧缺专业毕业生和选派到特困乡镇的毕业生可适当提高奖励标准。奖励金按照服务年限分期支付。振兴计划奖励金、助学金政策,每生只能享受其中一项。
三是对招录到农村基层参加振兴计划且在基层服务满3年者,经所在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同意,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和县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可以在本县境内乡镇同类事业单位之间流动。
四是对参加振兴计划,招录到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的县(市、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的大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大专毕业生薪级工资高定1级,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薪级工资高定2级。
五是把在农村基层一线工作经历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教育、卫生、涉农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时,在同等条件下有农村基层工作服务经历的优先。
四、实施步骤和要求
省振兴办每年初制定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经省政府同意后印发实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明确任务,各负其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并在每年底对照计划认真做好自查验收。省振兴办每年初组织对各地、各部门上实施振兴计划情况进行检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并将检查情况进行汇总。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不断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从解决食宿、交通、通信等生活小事入手,为人才到基层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建立“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考核责任制,把人才的吸引、培养、稳定和使用作为考核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振兴计划招录选派的高校毕业生,对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人才政策落实不力等现象进行责任追究。要努力创造一个拴心留人的工作、生活环境,真正做到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参加人员考核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定期考核。对优秀人员予以表彰,对违反协议不到基层工作或不履行服务年限的,予以通报,追还奖励、资助经费,并不得录用为本省境内财政供养单位人员。
实施振兴计划,是全省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系统和具体的工作。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实施振兴计划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正把我省人才资源优势转化成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篇:人才振兴计划
人才振兴计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日前,**正式发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作为**省乡村振兴战略的配套专项规划之一——《**省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在近日召开的**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18年第二次会议上,已通过审议。从2019年开始,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将纳入14个市州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保障。
《行动计划》聚焦总书记提出的“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围绕乡村引才、育才、聚才、稳才四个方面,加强政策和制度创新,提出实施“四项计划”、17项政策措施。
一是实施农业高端人才引培计划
围绕吸引农业高端人才,重点加强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团队的支持手段和力度,支持企业发挥培养引进人才的主体作用。
比如,《行动计划》提出,对依托重点实验室、农业科技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引进的海内外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给予50-100万元一次性补助。聘任农业领域芙蓉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按聘期每人每年资助10-20万元。
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以粮食、油料、棉麻丝、茶叶等十大特色产业链为重点,每年引进10个国内外农业顶尖人才创新团队。对依托顶尖人才创新团队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投资项目和创新创业技术投资项目,按“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最高200万元人才津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创新创业团队。
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生物种业、食品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引进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分级每年给予补贴,最高补贴150万元。支持省属企业对引进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二是实施乡村人才队伍提升计划
围绕解决乡村人才资源短缺问题,培育好乡村本土人才,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基层农技推广和农村经营管理队伍、农村技能人才队伍、农村社会事业人才队伍、农村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中国人民大学农村规划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叶舟舟,毕业时获得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却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选择到**永州上岭桥镇做一名基层公务员。
《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健全以“教育培训、管理、定向扶持”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体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林农)职称评定试点。构建“政府主导+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重点打造14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育示范基地,每年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以上。启动实施“千名优秀农民境外培训计划”,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或骨干赴境外培训。
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每年公费培养农技特岗人员500名。建立乡镇农村经营管理人员专项编制,实行“实名编制、人走编收”,打造一支适应农村改革发展需要的基层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探索制定“乡村工匠”评价办法,建立“乡村工匠”认定发证制度,每年培育1000名以上有一技之长、带动能力强的“土专家”“田秀才”。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和基层卫生人才本土化免费培养等工作,毕业后由县级编制管理、人社和卫生健康部门落实编制和岗位聘用。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持续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力度,确保每村配备1-2名优秀年轻干部。
三是实施支农助农人才聚力计划
通过引导科技人才上山下乡,引导城市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引导青年人才回乡下乡创新创业,引导第一书记更好发挥“一线尖兵”作用,形成支持乡村振兴的人才合力。
《行动计划》提到,依托科技专家服务团队,引领带动1万名左右科技人员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每个科技专家服务团队每年支持20万元。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建立健全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依托县域医共体,推进基层卫生人员“县管乡用、乡管村用”。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乡村旅游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每年乡镇级公务员招录中,专门面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员会主任设置职位,原则上不低于考录职位总数的2%。对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中级及以上职称、全日制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可由县级人社、卫生健康部门采取直接考核或面试方式招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由同级编制管理部门落实编制。
四是实施人才发展环境创优计划
《行动计划》重点从人力资源开发、基层人才选拔、基层人才评价、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保障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动力,释放人才活力。
比如,坚持把乡村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主阵地,对政治过硬、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允许市州、县(市区)拿出一定数量的职位面向本地户籍或在本地长期生活工作的人员招考。
《行动计划》提出,全面推行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适当放宽长期在贫困县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定条件。实施“扎根基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支持计划”,每年各评选支持100人,每人支持2万元。设立“**省十佳农技推广标兵”“**省十佳农民”资助项目,每人每年资助5万元。
乡镇事业单位对聘用的高层次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方式,所需经费在绩效工资总量内单列。探索建立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社区)建设乡村人才公寓。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四项计划、17项具体政策措施,给力的政策,将给各类人才在农村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广袤“湘村”一定会焕发活力,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