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教程》复习笔记(推荐)

时间:2019-05-13 08:4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法教程》复习笔记(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法教程》复习笔记(推荐)》。

第一篇:《教育法教程》复习笔记(推荐)

《教育法教程》复习笔记 1.依法治教:依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来发展教育事业,让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进行,使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依法治教的目的是实现教育法制化。

2.教育法治化:是教育法律化和制度化的简称,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并依照法律的规定来领导和管理教育事务,促进教育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教育法治化的要求:主体、内容、程序合法、救济有道 教育法制建设(或教育法制化)的主要内容①教育立法;②教育行政执法;③教育司法;④教育法制监督。教育法基本理论

1.教育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拥有教育立法权的专门机关在其职权范围之内,依据教育立法的程序制定或认可的调整教育法律关系,规范社会主体的教育行为,规定社会主体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特征:具有国家意志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国家强制性本质:①教育法是统治阶级关于教育的意志的体现②教育法具有社会性。③教育法的内容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

2.教育法的基本原则:①依法治教的原则;②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原则;③依法保障教育主体合法权益的原则;④公民教育权利平等的原则; ⑤教育活动应当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⑥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⑦增加教育投入、保障教育经费稳定来源和增长的原则。广义的法的渊源包括法的历史渊源、法的理论渊源和法的形式渊源。法的历史渊源:特定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产生的法律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法的理论渊源:对一定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学说;法的形式渊源:法的创造方式和法律规范的外部表现形式。4.我国教育法的主要渊源 ①宪法关于教育的法律规范;②有关教育的法律;③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教育的行政法规和军事法规;④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⑤地方性教育法规;⑥地方性教育规章和教育规范性文件;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教育法的司法解释;⑧我国政府加入的及其与外国政府缔结的有关教育的国际公约和条约。

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指一国现行教育法律规范所构成的完整的、内部协调一致的、有机联系的教育法律的整体系统。①教育根本法。指由宪法规定的教育法律规范。②教育基本法。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法体系的基石。③教育主体法。是关于教育管理机关、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受教育者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如《教师法》④学前教育法。⑤义务教育法。⑥中小学教育教学法。⑦高等教育法。⑧职业教育法。⑨民办教育法。⑩教育行政法。

教育法与社会主义道德①社会主义道德是教育法规定的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 ②社会主义道德的准则和规范贯彻于教育立法之中,是教育立法的道德基础; ③社会主义道德是教育法得以实现的伦理道德基础;④教育法的顺利运行和高效实现,对于社会主义道德目标的实现、推动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法与政策①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我国教育法的精神内核和灵魂,对教育法具有指导作用;②教育法是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规范化和法制化;③教育政策应当符合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要求。教育基本法颁布实施时间、立法宗旨 1995年3月18日1995年9月1日实施。立法宗旨:①发展教育事业,②提高全民族的素质,③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原则;②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优秀成果相结合的原则;③教育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④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⑤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⑥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则;⑦教育以汉语言文字为基本教学语言文字的原则。

教育基本制度是指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一国教育活动的各种机构体系和运行规则的总和。包括:①国家实行学校教育制度;②学校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③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④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⑤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⑥国家实行学位制度;⑦国家实行扫除文盲教育制度;⑧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的制度。学业证书从受教育者完成学业的情况,可分为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三种。教育投入的体制:我国在教育投入上实行的是由国家、社会、集体和公民个人分担

教育投入责任的体制。教育投入的增长幅度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不履行法律义务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时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它是以违法行为为前提,要求行为人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根据法律责任的类型,可以将法律责任分为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违宪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①责任主体:是指因违反法律、违约或者法律规定的事由而承担法律责任的人,包括责任人、法人②违法行为:这是法律责任的核心构成要素,是指行为人所为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③损害结果:是指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和伤害。④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是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果关系是归责的基础和前提,是认定法律责任的基本依据;⑤主观错误:这是指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类。《教师法》颁布实施时间、立法宗旨 1993年10月31日通过1994年1月1日立法宗旨:①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②建设具有良好品德修养和业务修养的教师队伍;③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教师的权利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改革和实验;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⑤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教师的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资格许可制度,包括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教师资格要素:①国籍要素;②思想品德素养要素;③业务要素;④学历要素。教师资格认定程序:①申请者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②有关部门依法受理审核;③颁发证书。教师资格的限制和丧失:《教育法》第14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受法律限制禁止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教师职务: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教师聘任制度《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聘任制度,是遵循“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学校与教师之间,就任职期限、任职条件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达成协议,依据该协议而形成特殊的任职服务关系的制度。教师聘任制度的特点:①教师聘任关系平等;②聘任关系表现为合同形式;③教师聘任形式多样化,聘任过程实行双向选择和择优机制。聘任形式:①招聘:用人单位直接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拔具有教师资格的所需人员,具有公开、直接、自愿、透明度高的特点;②续聘:聘期届满后,聘任单位与教师继续签订聘任协议;③解聘:用人单位因某种原因不宜继续聘任教师,双方解除合同关系。④辞聘:教师主动要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

违反教师法的法律责任①违反教师法民事法律责任:是由违反教师法的民事行为引起的,主要有侮辱、殴打教师的行为,打击报复教师的行为,拖欠教师工资的行为,教师体罚学生并经教育不改的行为,教师品行不良、影响恶劣的违法行为②违反教师法的行政法律责任:侮辱、殴打教师的,打击报复教师的,拖欠教师工资的,教师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不当体罚学生的行为。承担违反教师法行政法律责任的具体方式包括:停止或撤销违法行为、履行法定义务,返还财物,通报批评、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承认错误、行政处罚、拘留、行政处分、纠正不当行政行为等。③违反教师法的刑事法律责任:侮辱、殴打教师,打击报复教师,挪用或贪污教师

工资,教师影响恶劣的严重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刑罚包括主刑与附加刑。

《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1999年1月1日立法宗旨:①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为了依法治教,规范高等教育活动;③为了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高等教育法》第3条明确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在这一条中,可以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等教育。①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密不可分的,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②我国的教育事业始终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成长和发展的,所以高等教育同样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③我国宪法中明确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各行各业建设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的一切活动同样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④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必然要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要体现:①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②高等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③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的基本要求就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②发展科学技术文化③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①高等学校学制规定②高等教育的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高等教育的类型《高等教育法》第15条规定:“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第16条规定:“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学位:是评价专门人才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一种尺度,是由国家批准或者许可的有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颁发给相关人员的一种凭证。学士、硕士、博士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11类。高等学校设立的条件:《教育法》第26条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①有组织机构和章程;②有合格的教师;③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④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条件:①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设立章程;②拥有相应数量的合格教师;③拥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④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高等学校的法人资格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①招生权;②专业设置权;③教学自主权;④科研与服务自主权;⑤海外交流自主权;⑥学校内部人事管理的自主权;⑦财产管理自主权。高校教师聘任的原则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应当按照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包括①高等学校必须是合法设立的学校,受聘教师应当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师资格和任职的基本条件;②订立聘任合同必须遵守平等自愿的原则;③聘任合同的内容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尊重合同双方的权利,明确合同双方的义务;④订立聘任合同的形式必须合法(分成定期聘任合同、无定期聘任合同、阶段性合同)。

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①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②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③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④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⑤对于学校给与的处分或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⑥其他权利。

高等学校学生的处分种类分为:①警告;②严重警告;③记过;④留校察看;⑤开除学籍。”处分原则: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

高校教师违反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责任: ①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行为的法律责任;②高等学校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行为的法律责任;③高等学校教师弄虚作假行为的法律责任。(教师资格上,欺骗:撤消资格,5年内不得申请;资格考试作弊:成绩作废,3年不得参加考试)。职业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1996年9月1日立法宗旨: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表现为:①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加速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实行依法治教,使复杂的职业教育活动走向规范化、有序化;③职业教育立法是为了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指国家为实现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通过开办或允许开办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渠道,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

职业教育的特点:①办学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②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实用性; ③受教育方面的广泛性、普及性。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则:①实施有计划、有重点的教育分流的原则②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原则③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互相沟通、协调发展的原则。《职业教育法》第13条、:“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职业培训 是以就业、转业或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为目的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活动,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形式包括从业前培训、专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 职业教育实施的原则: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职业教育也应重视德育工作); ②实行产教结合的原则(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相适应 ③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原则(知识结构更新换代频率加快);④重视农业、科技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1986年7月1日。立法宗旨:①发展基础教育;②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③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立法依据:宪法和我国现实情况。

义务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特征:①强制性;②全面性;③权利性;④公共性。《义务教育法》是国家强制推行义务教育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以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概括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 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①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原则;②义务教育普及性原则;③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④统一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

民办教育法2002年12月28日2003年9月1日立法宗旨: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具体内容:①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②实现民办教育的规范有序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③积极推动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民办教育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民办教育“十六字方针”“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 民办教育的基本原则: ①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是我国教育法的基本规定,民办教育法作为教育法的下位法,不得与教育法相抵触,否则无效。②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应主体平等原则。③鼓励保护原则(保护民办教育的受教育者和教育者)。④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原则。教育权的法律救济

教育侵权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一般规定,直接或间接剥夺其他主体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使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特征①违法前提的特殊性;②违法主体的多样性③违法性质的双重性;④救济方式的综合性。法律救济的特征:①事后性、②权利性、③恢复性与弥补性

法律救济的基本含义:

①为权利受到损害的受害者提供法律上的补偿,使受损害的权利得到恢复和补救;②通过救济受害者,使被扭曲、被破坏了的社会关系得以矫正和恢复,从而使个别的法律主体仍然可以在恢复正常的法律关系中正当的享有权利。教育权的法律救济是指当学校、公民的教育权受到行政主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正当行为的侵害时,由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予以矫正、恢复或补救,使之能正当享有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法律活动。

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①事后救济的原则(救济行为均发生于教育实体法所赋予的权利遭到侵害之后);②救济主体法定的原则(有权进行教育救济的法律机关要由法律明文规定);③正当程序原则(法定的国家机关在进行教育权法律救济时,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教育权法律救济体制:主要由下列各项制度构成①教师申诉制度②学生申诉制度;③行政复议;④行政诉讼;⑤民事诉讼。教育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政府有关部门作出的影响其利益的处理决定不服,或在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依法行使申诉权,向法定的国家机关声明不服、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具体内容:1申诉主体2.被申诉主体3申诉范围4提出申诉得到形式5受理申诉的机关6教师申诉的管辖:隶属管辖、地域管辖、选择管辖、移送管辖。7教师申诉制度的程序:提出申诉、对申诉的处理和处理决定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依法可以向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原具体政行为进行重新审查并作出相应裁决的活动及其制度。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准确性原则;便民性原则。管辖:上级管辖;本级管辖;特殊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行政复议程序:申请;受理;审理;决定;执行。

行政诉讼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制度。特征:①诉讼前提的特殊性;②诉讼被告的恒定性;③诉讼主体的多元性;④程序启动的被动性;⑤审理对象的限定性;⑥举证责任的倒置性。

基本原则:①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②起诉不停止执行的原则。③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④不适用调解原则。第三人:是指同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而申请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到诉讼中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诉讼程序:①起诉与受理;②第一审程序;③第二审程序;④审判监督的程序;⑤执行程序。

第二篇:《教育法》复习笔记

《教育法》复习笔记

题型:

1、填空(1×10=10);

2、解释(3×5=15);

3、简答(8×5=40);

4、讨论(20×1=20);

5、案例(15×1=15)

1、依法治国:要将国家的治理建立在民主、理性的法律规则之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活动都要依法进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和阻碍;法律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并得到全面发展。

依法治教:依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来发展教育事业,让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进行,使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依法治教的目的是实现教育法制化。

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教的关系:(1)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治教(依法治教蕴涵在依法治国当中,如果教育的发展失去了法制化的保障,国家的发展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2)依法治教对于促进依法治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关联性很强,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能够有效的推进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

2、教育法制化是教育法律化和制度化的简称,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并依照法律的规定来领导和管理教育事物,促进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要求做到: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和救济有道。

教育法制化必然要求教育法制建设。教育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教的必由之路。教育法制建设(或教育法制化)的主要内容包括:(1)教育立法;(2)教育行政执法;(3)教育司法;(4)教育法制监督等。

3、广义的教育法是指所有有关社会主体的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宪法性规范、法律、法规、规定和其他教育规范性文件。广义的教育法有下列基本涵义:(1)教育法是调整教育法律关系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和;(2)教育法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指定和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3)教育法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的,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4)教育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

狭义的教育法仅指教育法律,即教育基本法和教育单行法律。

教育法的本质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1)教育法作为现代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具有一致性;(2)教育法必然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活动的特有规律。

教育法的本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1)教育法是统治阶级关于教育的意志的体现,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关于教育的意志的体现。(2)教育法具有社会性。①教育法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致力于全民素质的提高;②教育法依法保障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③教育法维护教育教学秩序,惩罚教育违法犯罪行为。(3)教育法的内容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

4、教育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依法治教的原则(要加强社会主义教育法制建设,为依法治教提供有利的保障,保证教育实践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进行);(2)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原则(这也是教育的根本价值目标);(3)依法保障教育主体合法权益的原则(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法律法规没禁止的行为都可以做;对于教育管理部门,法律法规明文规定或允许的才可以做);(4)公民教育权利平等的原则(对公民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实行立法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5)教育活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教育应当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教育不得有与公共利益相抵触的内容;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6)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整体进步的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层次的要求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7)增加教育投入、保障教育经费稳定来源和增长的原则(有利于保障 1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工程的顺利实施)。

5、我国教育法的渊源主要是由国家有权机关制定并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教育性的规范性文件,具体有:(1)宪法关于教育的法律规范;(2)有关教育的法律;(3)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教育的行政法规;(4)教育部制定的行政规章;(5)地方性教育法规;(6)地方性教育规章和教育规范性文件;(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教育法的司法解释;(8)我国政府加入和与外国政府缔结的有关教育的国际公约和条约。

我国教育法渊源的特点是:(1)教育规范性文件是有权制定教育法律法规的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授权机关制定和发布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2)规范性文件中含有一定的教育性的权利义务的规定,含有社会主体在教育方面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3)规范性文件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教育法的适用和执行主体进行个别性教育法律调整的法律规范依据。

6、教育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教育法律规范所构成的、内部协调一致的、有机联系的教育法律的整体教育法律的整体系统。根据教育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其内部形成了(1)教育宪法性规范、(2)教育法律规范、(3)教育行政法规规范和军事法规规范、(4)教育行政规章规范、(5)地方性教育法规规范、(6)地方性教育规范性法律文件规定的规范等组成的法律规范效力等级体系。从教育法内部的横向关系来看,教育法的结构系统主要包括:(1)教育根本法;(2)教育基本法;(3)教育主体法;(4)义务教育法;(5)学前教育法;(6)中小学教育教学法;(7)高等教育法;(8)职业教育法;(9)教育行政法。

7、教育法的地位

教育法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教育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精神、原则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一致,它在法律系统中的地位是由教育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决定的。(2)教育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因为教育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教育关系,这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关系领域;在教育法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教育法特点的法律调整体系和方法。

教育法与社会主义道德:(1)社会主义道德是教育法规定的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2)社会主义道德的准则和规范贯彻于教育立法之中,是教育立法的道德基础;(3)社会主义道德是教育法得以实现的伦理道德基础;(4)教育法的顺利运行和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目标的实现和推动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

教育法与教育政策:(1)教育政策是教育法的精神内核和灵魂,对教育法具有指导作用;(2)教育法是教育政策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8、《教育法》的立法宗旨: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9、教育制度是指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关于一国开展教育活动的各种机构的体系和运行规则的总和。主要包括:(1)国家实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的制度);(2)学校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依法对适龄儿童、少年实施的一项教育制度,具有强制性和公共性);(3)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职业教育是给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成人教育是通过业余、脱产或者半脱产的途径对成年人进行的教育);(4)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是指由国家批准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测试的一种制度);(5)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学业证书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在该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正式注册并完成了相关学业的受教育者颁发的、证明其完成学业情况的凭证);(6)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位是评价专门人才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一种尺度,是由国家批准或者许可的有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办法给相关人员的一种凭证);(7)国家实行扫除文盲教

育制度(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8)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教育督导制度是县以上人民政府授权所属的教育部门对所辖地区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的制度;教育评估制度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认可的社会组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和估量,以保证基本办学质量的一项制度)。

10、学校和其他教学机构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3)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的权利;(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的权利;(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的权利;(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的权利;(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目标,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11、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原则:(1)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2)不得违反中国法律的原则;(3)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公共利益的原则。

12、《教师法》的立法宗旨: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品德素养和业务修养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广大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使教师行业成为社会上受人尊重的职业;(2)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优化和提高;(3)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13、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4、教师资格要素:(1)国籍要素;(2)思想品德素养要素;(3)业务要素;(4)学历要素。

教师资格认定程序:(1)申请者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2)有关部门依法受理审核;(3)颁发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终身有效,其效力范围及于全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15、《高等教育法》的立法宗旨: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依法治教,规范高等教育活动;(3)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高等教育的方针: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阶段高等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2)高等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3)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的基本要求就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16、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1)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密不可分,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2)高等教育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3)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4)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由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17、高等教育基本制度的主要内容:(1)高等学校学制规定(学制就是高等学校的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各国高等教育法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基础,《高等教育法》中的学制规定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层次,各类高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等内容);(2)高等教育的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学业证书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在该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正式注册并完成了相关学业的受教育者颁发的、证明其完成学业情况的凭证;学位是评价专门人才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一种尺度,是由国家批准或者许可的有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办法给相关人员的一种凭证);(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

18、高等学校设立的条件:(1)高等学校应当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设立章程;(2)高等学校应当拥有相应数量的合格的教师;(3)高等学校的设立必须拥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4)高等学校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19、高校教师违反《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责任:(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行为的法律责任;(2)高等学校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行为的法律责任;(3)高等学校教师弄虚作假行为的法律责任。对于教师的违法行为,由其所在高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直至刑事责任。

20、《职业教育法》的立法宗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实现依法治教,使职业教育走向规范化、有序化;(3)职业教育立法是为了发展职业教育。

21、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1)实施有计划、有重点的教育分流的原则(要做好小学后、初中后和高中后三个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以初中后分流为重点);(2)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原则(职业学校使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就能获得必要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培训主要面对社会人员,两者应齐头并进);(3)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互相沟通、协调发展的原则(①各级各类学校和有关机构应当依据开放性原则实现资源共享;②不同类型的学校应建立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和相互选拔的教育机制,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机会;③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④国家通过教育整体结构的调整来不断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2、职业教育实施的原则:(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职业教育也应重视德育工作);

(2)实行产教结合的原则(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相适应,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与经济部门、产业界、用人单位等建立紧密的联系与协作);(3)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原则(知识结构更新换代频率加快);(4)重视农业、科技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3、法律救济的特征:(1)事后性(在第一权利受到侵害后发生作用);(2)权利性(法律救济是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所享有的第二权利,附属于第一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这种权利);

(3)恢复性与弥补性(法律救济的前提是权利受到损害,法律救济在于通过排除权利的行

使的障碍,使受阻碍的权利及法定义务能得到实现或履行;在不能恢复原状的情况下,要对受损害的利益进行补救)。法律救济的基本含义是:(1)为权利受到损害的受害者提供法律上的补偿,使受损害的权利得到恢复和补救;(2)通过救济受害者,使被扭曲、被破坏了的社会关系得以矫正和恢复,从而使个别的法律主体仍然可以在恢复正常的法律关系中正当的享有权利。

24、教育权的法律救济是指当学校、公民的教育权受到行政主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正当行为的侵害时,由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予以矫正、恢复或补救,使之能正当享有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法律活动。教育权法律救济的意义:(1)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及其师生的合法权益;(2)监督政府依法治教。

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1)事后救济的原则(救济行为均发生于教育实体法所赋予的权利遭到侵害之后);(2)救济主体法定的原则(有权进行教育救济的法律机关要由法律明文规定);(3)正当程序原则(法定的国家机关在进行教育权法律救济时,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

教育权法律救济体制:(1)教师申诉制度;(2)学生申诉制度;(3)行政复议;(4)行政诉讼;(5)民事诉讼。

25、教育申诉制度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政府有关部门作出的影响其利益的处理决定不服,或在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依法行使申诉权,向法定的国家机关声明不服、申诉理由、请求复查或重新处理的一项法律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申诉制度由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组成(两者之间申诉主体、被申诉主体及申诉范围有所不同);(2)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申诉权是宪法所规定的,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的申诉制度);(3)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申诉制度(专门为教师和学生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设立,目的在与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4)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教育申诉制度的受理和处理按照行政程序进行,向法院或检察院提起的申诉属于诉讼程序,不属于教育法律救济范畴)。

26、教育申诉书的基本格式和内容:(1)申诉主体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住址等(委托代理的,还应包括指定代理人的有关情况);(2)被申诉主体的名称、地址、法人的姓名、性别、职务、住址等;(3)申诉要求(申诉主体认为被申诉主体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或不服被申诉主体的处理决定,而要求受理机关进行处理的具体要求);(4)申诉理由(写明被申诉主体侵害其合法权益或不服被申诉主体的处理决定的事实依据、法律依据并陈述相应理由);(5)附项(写明并附交有关的物证、书证或复印件等)。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 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

(二)总结稿 仅供参考

作者 : 『㊣燀錡℅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

二、对新闻的认识

1,变动产生新闻。只有变动的打破常规的事实才有新闻价值。2,新闻有层次变化。马克思提到新闻有旺季有淡季。

3,新闻时效性。报纸就是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这就是报纸的一般性质。

4,新闻真实。马克思将这个比喻为一个词叫做报纸的有机运动。有机的就是不能分割的,连续的。报纸工作就是这样,一个事件发生之后,第一个报道有差误,而后面的连续报道就自然而然的纠正前面的差误。这不是报纸的错误,这是报纸的职业特征。最终的报道就应该是完全真实的,如果最终的报道都不真实,那就是报纸的错误了。

5,“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这是从人的角度来说的,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精神,而报纸提供精神。

三、党报思想

“党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驳斥和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论断。”这段话是《恩格斯全集》里面的,前后被很多人引用。

马恩关于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机关报的工作原则,其实就是两条。第一条是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出版社都要遵循“党的精神”。第二点是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有责任监督党报的原则立场。党的精神主要指党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章程决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都会犯错误,因而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党的精神。党报理论成为他们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1,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

2,新闻自由时一定历史下的产物,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3,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4,新闻自由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归根结底是维护某种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工具和手段。5,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

这些理论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新闻理论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指南。

● 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伟大口号,是促进近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在党内和公民群体内应实行普遍的新闻自由,应遵循下列原则:

1、工人阶级必须充分利用新闻自由等民主形式。

2、党内民主离不开党内新闻自由。

3、必须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即媒介的采访、报道和发布权利;人民对国家大事的知晓权利;媒介和人民群众监督和批评公仆的权利;守法的、有公共道德的团体和公民在条件成熟时创办和经营媒介的权利。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论著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形成随着世界观与报刊实践的深化,马恩思想经历由民主报刊思想(准备阶段)——工人报刊思想(《共产党宣言》出版以后工人报刊思想形成,标志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建立)——在无产阶级政党普遍建立和无产阶级报刊蓬勃发展的推动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了自己的党报思想,它标志着他们新闻思想的成熟,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初步发展。第一节 《莱茵报》时期新闻论著

《莱茵报》全称《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这一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是:

1、总体上没有超出民主主义文化范畴。

2、从政治说,他们还是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3、从报刊活动上说,他们从事的是民主报刊实质上仍属于民主报刊思想

这一时期他们是从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两个议题研究的。

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一、关于自由报刊的论述

自由报刊的命题,是马克思于1942年3月26日至4月26日撰写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提出来的“他说自由报刊的本质是自由所具有的刚毅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自由报刊的观点是在反对书报检查制度、争取出版自由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1什么是自由?

a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自由是普遍的,与每个人相关的,而与个人无关。报刊是自由的表现形式,报刊自由是公民言论自由的一种表现形式,公民抽象的自由通过报刊自由体现。《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 b公民自由?自由主体是公民

c提出“自由”的前提:人们具有理性,在理性思考人的现状,理性是自由的前提。d具体做法:反对自身的、自由的侵犯 e自由报刊也就是人民报刊。2、1841普鲁士政府颁布新书报检查令,加大限制写作自由。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用理性武器批判新法令的虚伪与反动。A指出新法令用“严肃与谦逊”的笔调限制出版自由(笔调)B追求倾向法律,取消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倾向)C剥夺报刊的批评监督权(功能)

D官方认可的人担任编辑,造成政府垄断(才能)《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

A 是马克思同书报检查制度的社会基础激烈冲突的产物。

B 体现出马克思强调出版自由在政治民主权利中的地位与作用。

C 没有新闻出版自由,一切自由都是泡影。否定了出版自由,也就否定了自由。

D 书报检查制度是政府垄断的批评,是徒有法律形式的不合法的奴隶制度,是反对人类成熟的工具,是防备和压制自由的警察手段,是党派争夺私利的武器。——如何实现新闻自由?提出用新闻出版法来取代书报检查法 新闻出版法的特点和要求:

新闻出版法就是保障新闻出版自由,是对新闻出版自由法律的认可。新闻出版法中自由是惩罚者,在书报检查法中自由时被惩罚者。

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法律自由和人民自由的概念。论证自由报刊的人民性:

(1)、自由报刊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世界联结起来的有声纽带,是使物质斗争升华为精神斗争,并且把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观念化的一种获得体现的文化。

(2)、自由报刊是人民在自几面前的毫无忌惮的忏悔。(3)、自由报刊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而自我审视是智慧的首要条件。(4)、自由报刊是国家精神。

(5)、自由报刊是观念的世界,它不断地从现实世界中流出,又作为越来越丰富的精神唤起新的生机,流回现实世界。

马克思揭示出自由出版物的人民倾向性:它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展示人民的内心境界,人民借助它实现人民之间,民族之间的联系并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所以他认为:真正的报刊既是自由的报刊,又是人民的报刊。自由报刊思想概括:

1、自由报刊是人类精神自由表现的产物,是有原则地、大无畏地以自由的人们的语言来说话,把希望和忧患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并对这些东西作出自己的判决,让国王能够听到人民真正呼声的报刊。

2、自由报刊不仅有自由报道的权利,而且还承担着对社会事件发表意见的义务。

3、自由报刊是自由与独立的报刊,同任何形式的(物质和精神的)书报检查制度不相容。

4、自由报刊具有舆论监督和社会批评的功能,包括对政府和官员的批评与监督。

5、自由报刊不是挣钱的行业,作家不能为挣钱而写作,不能奉命说话语写作。

6、自由报刊执行独立的办报方针,不受撰稿人干扰。

7、自由报刊由于绝对自由的需要,不署名。

二、关于人民报刊的论述

人民报刊:具有人民性的自由报刊,它们不围绕上流社会和个别人旋转,它们的对立面是反人民、反民族和反时代的非自由报刊。

《莱茵报》时期提出人民报刊思想基于这样几个方面的考虑:

1、最主要的动因,是德国封建专制政权实行思想禁锢,剥夺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2、提出人民报刊思想的直接动因,是《莱茵报》就《莱比锡总汇报》被查封事件同当局发生的冲突。

3、人民报刊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恩格斯接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接受它的类本质思想的结果。人的权威和人的类本质观点,在人民报刊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这一报刊思想的灵魂和基础。

4、人民报刊思想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撰写的《摩泽尔记者的辩护》和它围绕《莱比锡总汇报》被查禁所撰写的一系列批驳性文章中,以及恩格斯《普鲁士出版法批判》 人民报刊思想的主要内容:

1、就内容说,人民报刊应着重报道本国的事件,把人民目光从国外引向国内,集中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成为人民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者,把人民同国家和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

2、就性质说,人民报刊应当成为人民的喉舌,人民报刊具有人民性,这是人民报刊思想的灵魂。

3、就社会使命说,人民报刊一方面对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和思想方法加以不偏不倚的评价和批评,使治人者和治于人者平等地批评对方的原则和要求。另一方面,人民报刊又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是人民在自己面前公开忏悔。(简言之,对当局者来说,人民报刊是孜孜不倦的揭露者;对人民来说,它又是人民自己的教科书。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是报刊的使命。)

4、就报刊存在和发展的动力说,人民报刊通过对事实的真实报道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而正是人民的依赖,人民报刊才得以存在和发展。

5、从发行看,人民报刊以方便群众为宗旨。

6、从历史看,人民报刊具有自己产生和发展的独立个性即历史个性。马克思提出了人民报刊自由发展的两个条件:

1、外部即客观条件:毫不阻碍,独立自主;

2、内部即主观条件:各向一面,各成一行。

人民报刊为了按历史个性所决定的独立方针办报,一要以人民的意愿而不是官僚的前提为出发点,二要摆脱私人利益以及有关私人利益需求的纠缠。

三、《莱茵报》时期新闻思想评价

主要是: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两种观点组成了思想主体。这种思想具有承上启下,开拓前进的特点。

1、《莱茵报》时期的新闻思想顺应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步潮流,吸收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以及其他思想家的思想成果,体现了人民群众政治解放和要求言论出版自由的愿望,总结了《莱茵报》等民主报刊和国外资产阶级报刊的经验,正确地规定了人民报刊和自由办刊的使命、作用和特点。

2、《莱茵报》时期的新闻思想第一次提出了自由报刊的人民性,清算了黑格尔轻视和蔑视人民群众的贱民思想。

3、《莱茵报》时期的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准备阶段,他粗线条地勾勒了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基本范畴,预示了他的发展方向,是我们探求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宝库的一个入口

4、(不足)还存在唯心主义色彩、在某些方面缺乏科学性、无法通过经济学的深刻剖析来阐述问题的实质。

第二节 《新莱茵报》时期的新闻论著

《新莱茵报》——革命无产阶级的最好机关报正是在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血与火的斗争中,诞生了第一批作为真正的无产阶级的喉舌、旗帜、武器和阵地的工人报刊。一《德法年鉴》的办报方针

《德法年鉴》德国第一个社会主义刊物,采取独立方针的杂志,马克思已完成由唯心到唯物,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三大工人起义——无产阶级工人报刊,马克思工人报刊思想是从总结各国工人报刊的经验,指导工人报刊的实践中形成的。

恩格斯同赫斯等人筹备出版《社会明镜》。它们合拟的创刊词——致读者和撰稿人的信,体现了恩格斯当时的办报思想。1845年4月,恩格斯也搬到了布鲁塞尔和马克思并肩作战共同组织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无产阶级第一个通讯社)写了报刊活动中的第一个反对机会主义派别的文件《反克利盖的通告》

1、马克思摒弃从理论回到理论的路径,找到世界本身的原理,为世界阐发新原理。

认识世界的基础:为世界阐发新原理

落脚点:现实斗争 给它一个真正都真的口号。

认识世界的目的:行动与斗争

杂志的目的(方针):对当代斗争和愿望做出当代的自我阐明。在自我阐明中说明世界的物质性,斗争与行动的原因,认识世界的方式、目的。杂志是帮工人阶级认识世界的手段。

最早表达对党的报刊性质、任务的认识:《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批判敌对势力,探讨实现民主制的可能性

二、《新莱茵报》的灵魂

《新莱茵报》的政治纲领有两个要点: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和对俄国进行一场包括恢复波兰的战争。

《英国工人阶级现状》亲身调查的第一手材料

提出无产阶级新闻记者:实地调查法、书面资料详尽、重社会科学研究,并不追求抽象认知为最高目的,抽象认知是帮助更好的梳理日常生活的武器。

《新莱茵报》实现了《德法年鉴》的办报方针。《德法年鉴》理论上准备,科学的唯物论证中,加上当时工人运动的催动,《新莱茵报》时期工人报刊思想形成。《新莱茵报》表现出刊物的性质,服务于现实的工人革命,报刊与革命斗争密不可分,首要任务是破坏现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础。

《新莱茵报》副标题:民主派机关报(策略上考虑)

策略:扩大报刊发挥作用的环境,使各种斗争因素都聚集于无产阶级,把报刊领导权置于无产阶级手中,把无产阶级工人运动通过报刊普及。

红线:无产阶级革命立场,《新莱茵报》的立场就是无产阶级的立场。立场决定对反动派毫不妥协,以破坏现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础为首要任务。报纸能干预运动,能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反映当前整个局势,使人民和人民报刊联系。“战法”风格:嘲笑、讽刺

三、马克思工人报刊思想: A工人报刊的性质任务:

工人报刊是工人运动的中心,它是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的思想武器。

a工人运动中心。办报是革命的一部分,报刊活动与工人运动密不可分,报刊赋有启蒙工人觉悟,领导工人运动。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有效的方法,给工人阶级指出正确的斗争方向。全面报到局势中,要指出内部缺点,落实全面、客观、真实、公正的报道。报刊本身可成为革命的领导机关,办报人可为领导者。

工人报刊作为新型的上层建筑,它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团结和教育工人群众,孜孜不倦的揭露反动当局,破坏现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础。

1、工人报刊要启蒙工人的觉悟,向工人再现工人当牛做马的艰苦情景,控诉资产阶级对工人的重重盘剥,启发和唤醒工人阶级起来斗争,推翻这个吃人的罪恶制度。

2、为了广泛联合工人群众,必须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这就是:报刊要向工人介绍当前的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有效的方法,给工人指出正确的斗争方向。

3、工人报刊还应向读者提供活生生的、真实的、全面的生活图景,使工人了解整个局势,把握事件的全过程。

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提出了报刊在流通中的社会价值问题。他说“当报刊匿名发表文章的时候,他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工具;它是国家的第三种权力。每篇文章都署名,就是报纸仅仅成了或多或少知名人士的作品集。每一篇文章都降到了报纸广告的水平。在撰稿人自由报道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条件下,报刊是舆论的真诚表达与交流,是可以依赖的社会舆论工具,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是不同于政府也不同于公民的第三种权力,这是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对报刊社会价值的正确解释。

b改造旧世界的武器,报刊揭露抨击反动派,针砭时政,干预运动。

工人报刊要无情地揭露和抨击无产阶级的敌人。为此,他们要求工人报刊干预运动,针砭时政,鲜明地表明对事变的态度。

工人报刊的喉舌作用表现在:当革命不断掀起高潮,夺取敌人一个又一个堡垒的时候,工人报刊是冲锋陷阵的号角,而当革命被反革命镇压,工人报刊暂时仍占据着岗位的时候,工人报刊依然不能退缩,应该勇敢地为被压迫者辩护,为英雄们戴上桂冠(这是工人报刊的权利,是工人报刊执行自己使命的一种特权)。

B工人报刊编辑方针:编辑方针是报纸必备的,办报必须贯彻。

a要坚持无产阶级立场,立场不是抽象的存在,而表现在具体的采访报道编辑中。党报是党组织的一部分,立场是党的第一生命。

b立足事实报道事实,既要有明确的性质,又要用事实进行宣传。c采取灵活的策略。

d组织工人共同办报,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革命力量办报,通讯员网、撰稿人网。C加强工人报刊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素质修养,注意文风,编辑部制度。他们特别注意在工人报刊工作者中倡导嘲笑和讽刺的手法。

在指出编辑部工作制度时,恩格斯强调指出总编辑负责制的重要性。

在编辑业务上,主张先做好组织工作,动员各方面力量为报纸供稿,其次才着手进行具体的编辑业务。主要包括:

1、根据质量而不是根据作者的头衔选稿件

2、指出稿件不足之处让作者自行修改

3、确保稿件的时效性

4、文字上要就修饰,赋予优美的形式和适当的格式。D新闻出版自由

作为政治口号提出,是近代科学推动社会发展的结果,新闻出版自由是由资产阶级提出,为资产阶级经济政治利益服务,并对整个人类精神发展起着杠杆作用的伟大口号。资产阶级新闻出版自由对人类有推动作用,但虚伪性明显。无产阶级应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斗争。

强力和自由是同一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闻出版自由问题上的至理名言。

自由:a 19世纪70 自由博爱平等(人类理性的体现、唯心)

b《共产宣言》问世后,科学的世界观,自由是历史范畴、阶级范畴。

新闻出版自由,标志着马克斯新闻学的确立。民主报刊时报刊属于第三因素,纯理性的仲裁人,用批判精神来阐明国家大事和国家机构人的活动。工人报刊时是无产阶级斗争武器,具有阶级性倾向、党派倾向。报刊任务给人们必须的支柱的新原则,破坏现存制度。

6、评价《新莱茵报》时期新闻思想:工人报刊思想

1是《莱茵报》民主报刊思想发展的结果,《新莱茵报》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由观,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观。它奠定了马恩新闻思想的基础,但在许多方面不够成熟全面。2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确立还成为它初期的主体;质变:共产主义代替革命民主主义,唯物代替唯心,民主运动到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初步克服其他派别走上独立自主的阶级。在民主报刊思想阶段,马克思对报刊的社会属性有一个典型的概括——第三个因素。他们把报刊当作在治人者与治于人者之间进行评判的纯理性的仲裁人。3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初期的基础,深化发展。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先后成立,无产阶级政治机关报纷纷创办,作为对这种新的报刊实践经验总结的党报思想也随即问世。党报思想是报刊思想的新的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走向成熟的标志。第三节 《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的新闻论著

第一国际于1864年成立之后,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报》(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报)为代表的各国工人党报,为他们党报思想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和实践经验。

一、马恩党报思想的提出

1、机关报《共产主义杂志》试刊号提出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宗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而斗争,促使无产阶级解放尽快实现,鼓舞一切被压迫者联合起来。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新莱茵报》思想得到发扬光大,为马克思党报思想打基础。《社》是对《新莱茵报》继承发展,明确提出报刊是党活动中心,传达着党的立场,指导工人运动。

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一个民族国家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847正义者同盟——没专门的机关报,一个政党是难以存在的 《共产主义杂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9世纪70 把党报看做政党存在的标志,看做联系工人的组织中心、思想中心

1871法国工人起义→巴黎公社→马克思唯一一次无产阶级专政实践.提出对人民实行普遍的自由,对敌对势力实行封闭。

党报思想开始为大多数工人运动活动家接受并用以指导党报实践,主要有:

1、每个社会主义的报刊都是第一国际的中心,是党的中心。

2、工人阶级有觉悟的组织迅速发展的最好证明就是它的定期报刊数量不断增加。

3、每一张党的报刊的出版,总是意味着党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这些观点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报思想已经形成。党报思想的形成,既是他们对一系列党报工作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的成果,又是反对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办报方针的结晶。

二、《社会民主党人报》和马恩的新闻论著

《社会民主党人报》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中央机关报,是《反社会党人非常法》生效时期在德国境外出版的周报。这份党报是马恩党报思想的实践者和传播者。由于马恩毫不妥协的批评与斗争,这份报最后终于拟定并坚持了正确的办报纲领和方针。恩格斯后来欣慰的称其为“无疑是党曾经有过的最好的报纸”“是德国党的旗帜”。在他的历史上,经过长期的斗争,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确立了这样的关系原则:党的领导机构在道义上拥有领导党的机关报的权力,但必须建立在党的道德和党的纲领的基础之上;党报也拥有监督和批评党的领导机构的权力,但同样必须建立在党的道德和党的纲领的基础之上。

《苏黎世三人团的宣言》中马克思痛斥了机会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企图让工人阶级把自己的解放寄托于资产者的领导,这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十足的背叛。这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在白色恐怖面前,不是采取坚决反对的立场,而是要求全面地和解;不是对政府和资产阶级作斗争,而是企图争取他们,说服他们;不是反抗从上面来的迫害,而是想逆来顺受。这是把阶级斗争一笔勾销的机会主义纲领。无产阶级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要求批判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和改良主义。

《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就报纸的性质与地位、资金来源,编辑人选进行论述。

1、马恩指出,党的新机关报必须是政治性的机关报,因而它要明确地,鲜明地打着党的旗帜前进,严格地执行党的纲领。为此,必须为党的机关报拟定正确的、革命的纲领与方针。

2、马恩指出,党的新机关报应有经过考验的真正的社会民主党人担任编辑,而不能让那些资产阶级和极左分子把持党的舆论机关。

3、马恩对新机关报的财政基础即资金来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有谁掌握钱袋,归根结底是由谁指导报纸方针具有原则意义的问题。

三、马克思党报思想的提出:

党报思想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党报的性质:工人政党力量的象征与标志,用党的武器和党的阵地来概括党报的性质,是马恩的一贯思想,是他们表述党报性质经常使用的词语。同时,他们还常常用“政治中心”、“组织中心”来表述党报的性质。

2、党报的使命:(1)阐述党的政治纲领

马恩认为,党的报刊作为党的武器和阵地,其首要使命是阐述党的政治纲领,高举党的旗帜前进。党的政治纲领是党的旗帜,也是党报的灵魂。党组织加强对党报的领导,党报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目的都是一个:更好地阐述和贯彻党的政治纲领。党报要忠实地履行阐述党的政治纲领的重大使命,不仅政治上要坚定,要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而且要有正确的策略,要讲究战术。(2)监督党的领导 马恩指出,监督党的领导,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是党的报刊又一个使命。在党报思想阶段,他们在继续要求党报开展对反动当局的揭露的同时,强调指出要把监督党的领导人,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看作党报的一种神圣职责,并且认为这种公开的批评是工人运动的要素,是党巩固壮大,具有战斗力的前提。

马恩主张利用党的报刊对党的领导人进行公开监督和公开批评基于三点考虑:

1、当时党已经有力量经受公开批评的打击,已经坚强到足以用自己的力量通过批评纠正自己的错误;

2、群众有能力开展批评并使这种批评受到良好的效果;

3、对党的领导机关和领袖人物进行民主监督,是包括党报工作者在内的每个党员的民主权利。

根据多年的党报工作经验,他们对党报如何正确履行批评监督的使命提出了以下原则:

1、党报开展监督批评,要公正和坦率

2、党报批评不能违背党的道德、党的纲领和党的既定策略;

3、党报批评要注意不使敌人获得“窥视内幕”的机会;

4、进行党报批评还要注意把个别领导人的错误和整个党的错误区分开,分清责任。(3)用科学原理武装工人

普及科学原理,开展理论斗争,是党报的又一个重要使命。马恩总结了当时党报的宣传经验:

1、必须确保理论宣传的科学性;

2、理论宣传要实事求是、联系实际;

3、要特别重视杂志在科学原理宣传中的优势,办好党的理论刊物。

他们指出杂志在普及科学原理中具有特殊功能: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各种学派和观点,由详尽的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而这都是身着“轻便时装”的报纸难以做到的。

(4)党报业务指导思想:

1、要更多地依靠工人办好党的报刊,组织培养工人通讯员,设立工人发行网。

2、让工人执掌钱袋,由工人集资办党报。

3、党报报刊要满足读者的需要。(5)党报工作者的素质与修养:立场、责任感、纪律、策略、调查研究

四、评价党报思想:

马恩在《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的新闻思想即党报思想,是他们的政治思想和科学观点处于成熟时期、无产阶级运动处于政党建设新阶段的报刊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已经走完民主报刊——工人报刊——党的报刊三个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任务已告最终完成。评价:

1、这一时期的党报思想,是马恩的建党学说和党报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战胜形形色色机会主义思潮,反对一系列机会主义的报刊活动的结晶。成为马恩新闻思想发展中的最高阶段、最高成就。

2、《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形成的党报思想经过各国党报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新闻思想,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如德国党的中央机关报:《民主周报》—《人民国家报》—《前进报》—《社会民主党人报》几个阶段)

3、马恩以后的工人政党的报刊事业,以至整个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发展的事实表明,他们的党报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将与世长存。

4、《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的党报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党的建设的具体条件和党报发展的特定环境,决定了这种思想的某些方面和某些表述,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第四节 马恩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探索

一、信息传递:人类精神交往的重要形式

二、报刊是主体反映客体的产物

三、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倾向性

四、舆论和舆论载体

五、报刊的分工和报刊的有机运动

传播学名词解释:

热媒介:指传递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着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如广播、书籍、报刊等。

冷媒介:指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行为方式上“跟着感觉走”。收看电视在狭小空间中进行,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养成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容器人”:日本,中野收。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一定距离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不认同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很容易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横向传播: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

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意见领袖: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不同于舆论领袖,意见领袖的一般特点是:1)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2)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3)影响领域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4)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对大众传播信息接触量大.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效果性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过滤作用,传播媒介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重视意见领袖的存在.

新闻事业:是人们通过新闻机构进行的传播新闻和引导舆论的经常性的社会活动。宣传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含有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的思想主张的素质。

报刊的有机运动

马克思提出的一个新闻术语,用以说明报刊是通过一个有机的运动过程来逐步揭示事物真相,全面报道客观事实这一观点。YIot|w

1843年,马克思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写道:“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揭示出来。最初,这个完整的事实只是以同时发展着的各种观点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些观点有时有意地,有时无意地揭示出现象的某一方面。但是归根到底,报纸的这种工作只是为它的一个工作人员准备材料,让他把材料组成一个统一点整体。报纸就是这样通过分工——不是由某一个人做全部工作,而是由这个人数众多的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担负一件不大的工作——一步一步地弄清全部事实。” Y;wx

这一术语已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中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通常用于论证新闻的真实性问题。

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是阶级斗争发展到高层次的必要产物。在阶级社会中,任何政党都要借助各种手段维护自己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从而体现出自己的倾向性、阶级性和党派性。党性原则是代表和体现政党利益的基本原则。

三字方针★★——1954年,毛泽东提出了报纸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针。开,就是要开展批评。好,就是开展好,新闻批评要讲究正确的原则和方法的问题。管,就是新闻批评的领导和管理问题,要把这件事管起来。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第四篇:《教育法》笔记

紫云自治县第三中学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程

《教育法》学习笔记

培训时间: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培训地点:学校会议室 培训内容:《教育法》 培训方式:集中学习培训人:章宇川 学时:3学时

第一学时 1、1981年1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年9月1日起施行。它的颁行,标志着我国进人全国依法治教的新时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教育法》的颁布和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标志着我国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制定其他教育单行法律均应以《教育法》为依据,4、依法治教的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学校管理秩序和教育教学秩序,为实现学校的宗旨提供保障。(1)依法治教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基础。(2)依法治 教是确保教育战略地位的需要。(3)依法治教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益的需要。总之,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系统的具体体现,是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之 上,以一定的教育法律体系为基础,依据法律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规范,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和手段。

5、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必依,首先要增强人们的教育法律意识。其次是必须遵守教育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等,要做到正确行使权利,要严格履行义务,要坚决执行教育法中的禁止性规定等。

6、教育法的作用:教育法的社会作用(1)表现在确认和保障教育的社会义性质和方向上。(2)教育法促进和保障教育平等。(3)通过教育法的实施能够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7、教育法的表现形式:(1)宪法中的有关教育的条款、(2)教育基本法律、(3)教育单行法律、(4)教育行政法规(5)、部委教育规章、(6)地方性教育法规、(7)地方政府教育规章等。

8、学校设立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条件:(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学校审批制度和登记注册制度。审批程序一般包括审核、批准和备案等环节。登记注册制度适用于幼儿园类教育机构。

9、学校的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最基本的权利。(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 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0、学校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 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 法接受监督

11、教师的权力:(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称简教育教学权(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 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简称科学研究权(2)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简称管理学生权(4)按时获取工作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 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简称获取报酬待遇权(5)对学校教充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 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简称民主管理权。(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简称进修培训权。

12、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 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 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 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法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学时

1、学生较容易受侵害的权利:(1)学生的受教育权(2)学生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3)学生的人格尊严(4)学生的身体健康权(5)学生的人身自由权(6)学生的通信自由权与通信秘密权。

2、教育法规定的学生权力:(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 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庆的学业证书、学痊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不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3、学生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4、对学生的处分方式有六种:即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

行政处罚对未成年人有什么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5、教育行政法律救济:当教师、学生或学校的权利受到某种侵害时,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请求国家有关机关以强制性的方式来实现其权利,这时他们的权利才是真实的,才能被尊重,这种途径或手段,就是教育行政法律救济。根本作用就是保护教师、学生及学校的合法权益,保证依法行政。

6、教育行政法律救济,是指教育管理活动的相对一方当事人(即被管理者),因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管理部门的违法或不当行为,致使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请求国家有关机关予以补救的法律制度。

7、教育行政法律救济的途径主要包括:教育申诉、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诉讼以及教育行政赔偿。

8、教育申诉:作为解决教育行政争议的途径,是教育管理相对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9、教育申诉制度主要包括:教师申诉和学(受教育者)申诉两类。

10、教育申诉的受理机关:A教师如果是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机关为其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B而受理学生申诉,只有“有关部门”,有可能是学校或所在教育机构的上级主管,也可能是学校指定或特别设立的专门受理学生申诉的部门。

11、教育申诉的范围:一是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二是认为学校或者行政部门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12、教育申诉的处理:(1)教育申诉的处理时限(2)教育申诉的处理决定。

第三学时

1、学校事故:狭义是指因过失或者意外而导致的学生人身伤害;广义的学校事故则将故意导致的学生人身伤害也包容在内,如将教师体罚学生致伤也视为学校事故。

2、学校事故的表现有:

1、学校管理不严造成的事故

2、因学校建筑物存在质量问题造成的事故

3、因学校设施设备陈旧造成的事故

4、体育课和运动会上出现的事故

5、上文化课和实验课时出现的事故

6、劳动和卫生扫除时出现的事故

7、学生之间在校自由活动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出现的事故

8、因食物中毒造成的事故

9、因校内车辆行驶造成的交通事故

10、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出现的事故

3、学校事故发生后,加害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应向受害人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实质是赔偿问题。学校一般依“过错原则”进行赔偿,即有过错应赔偿,无过错就不赔偿。“有无过错”是确定学校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条件。

4、民事行为能力人分为:(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2)限制民事行为能 力人,称部分民事行为能力人或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 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监护人代理。

5、学校订立合同应注意的问题:(1)订立合同一般应采用书面形式(2)合同的内容应全面、明确。包括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二是标的。三是数量,四是质量,五是价款或者报酬六是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七是违约责任八解决争

6、学校有关的犯罪行为:(1)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是学校管理人员)的犯罪行为(2)教师的犯罪行为、学生的犯罪行为和其他犯罪主体对学校、师生的侵害所造成的犯罪行为。

7、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可能触犯的罪名:1教育设施重大责任事故罪,2玩忽职守罪

3、贪污罪,4、挪用公款罪,5、受贿罪

6、非法剥夺人身自由罪。

7、招收学生舞弊罪。

8、其他犯罪,如故意杀人罪,过失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过失伤害罪,强奸罪,诈骗罪,行贿罪等。

8、教师常见的犯罪行为:

1、过失致人死亡罪

2、过失重伤罪

3、故意伤害罪

4、侮辱罪

5、玩忽职守罪,6、强奸妇女和奸淫幼女罪、7强制犯猥亵、侮辱妇女和猥亵儿童罪、8、其他犯罪,如行贿罪、故意杀人等。

9、学生常见的犯罪行为:

1、故意杀人罪,2、故意伤害罪

3、盗窃罪,4、抢劫罪

5、放火罪

6、强奸妇女罪和奸淫幼女罪。

7、其他犯罪,如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寻衅滋事罪、抢夺罪等。

校外人员常见与学校有关的犯罪行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2、寻衅滋事罪,3、故意伤害罪、4、抢劫罪,5、敲诈勒索罪和绑架勒索罪

6、拐卖儿童罪和拐骗儿童罪

7、交通肇事罪

8、其他犯罪,如故意损坏财物罪、诈骗罪等。

第五篇:教育法笔记 (9)

第九讲 教师常用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由于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这些法规为权利救济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教育法律救济的渠道:1诉讼渠道;2行政渠道;3其他渠道(调节渠道;仲裁渠道)。

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申诉制度和受教育者的申诉制度即属非诉讼意义上的申诉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在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教师申诉的范围;第一教师认为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第二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第三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教师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提出申诉。

教师申诉的程序:1申诉的提出;2申诉的受理;3申诉的处理。

受教育者的申诉权来源于《教育法》的规定。

教育申诉的范围;第一受教育者对学校给与的处分不服的。第二受教育者对学校或教师侵犯其人身权利的。第三受教育者对学校或教师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的。第四受教育者对学校或教师侵犯其知识产权的。

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做出该行为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院处理机关提出申诉,受理行政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做出裁决的活动和制度。

教育行政复议的范围;1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2对教育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3对侵犯其合法经营自主权不服的;4对不作为违法的;5对违法设定义务不服的。6对行政机关做出的决定不服的。7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教育行政复议的程序:1申请;2受理;3审理;4决定;5执行。

教育行政诉讼,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给予法律补救,并有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判的诉讼救济活动。

教育行政诉讼的特点:1诉讼专属于管理相对人;2主管机关只能使人民法院;3标的恒定为具体教育行政行为;4被告负有举证责任;5结案方式不适用调解。

教育行政诉讼的程序:1起诉;2受理;3审理;4判决;5执行。

教育行政赔偿制度,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失,依照法律规定,有国家给予的赔偿的法律救济制度。教育行政赔偿制度的特点;1行政侵权主体恒定;2行政侵权行为特定;3行政赔偿主体唯一(教育行政机关);4行政赔偿程序法定。

教育行政赔偿是因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侵权行为而引起,所以教育行政赔偿只能是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时,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引起的。

我国的行政赔偿程序有非诉讼程序与诉讼程序两个部分组成。原则上讲,行政赔偿请求人必须首先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要求,现由行政赔偿义务机关通过行政程序予以解决。

下载《教育法教程》复习笔记(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法教程》复习笔记(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法笔记 (7)

    第七讲 教师的法律地位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师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育教师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育法》考试内容笔记

    1教育法:国法系一重组部,是有教立权专门机在职范内依教育立程序制可调教育法系,规社主体教行,规社主体教权和教义法规范的总 2教法本质:指内在规定性,是教法作殊法现象内在据,是教......

    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A、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1、 什么是传播制度? 传播制度即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的起着制约作用的部分,传播学教程笔记。 2、 为什么说传......

    义务教育法学习笔记

    义务教育法学习笔记 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我懂得要时刻用《新义务教育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

    学习职业教育法笔记

    学习职业教育法心得体会 为认真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制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

    义务教育法学习笔记

    《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体会 黄修俭 指明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根本方向。上个世纪,由于各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形成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乃至学校之间较......

    义务教育法学习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习笔记 时间:2014年11月12日 地点:一楼会议室 主讲人:朱峰 学习内容:学习义务教育法 一、 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

    PS教程笔记(五篇)

    导航器:放大、缩小和定位的作用,放大时按住空格可以遥移图片; D:设置默认的前黑后白; X:交换前景色和背景色; Alt+Delete:填充前景色; Ctrl+Delete:填充背景色; Ctrl+D:取消选择;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