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与框架结构(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8:2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与框架结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与框架结构》。

第一篇: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与框架结构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和框架结构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改革,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展开的,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逐步进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适应(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改革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的任务;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根据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根据党的十五大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攻坚阶段做出的重大的理论和政策上的突破,对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做出了突破性的决策,把教育体制改革推到了一个攻坚性的关键阶段。

1.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主要涉及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把原先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教育体制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体制,对这一点的认识是一致的。现在的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教育运行中具有什么作用?政府、学校、市场之间处于什么关系?教育有没有市场、教育是不是产业、教育能不能产业化、市场化?这些问题直接关系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需要在改革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回答。因此,现阶段不同意见的讨论和不同改革模式的试验,是有利于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制模式的。我这里只从教育属性的定位这个角度提一点看法。我认为教育具有社会共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承认公共服务事业属性,就要确认教育具有同经济运行不同的规律,肯定政府对教育负有主要的责任,教育不能完全进入市场,实行市场化;而承认产业属性,就要肯定教育是人力资源和知识的生产部门,教育通过人力资源和知识同市场的交换,会增加社会财富,产生经济效益,也就要肯定教育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可以运用产业运作方式和市场调节机制。这里的叫题是究竟在什么范围和多大程度上运用产业运作和市场调节的方式?就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角度说,主要是涉及学校、政府、市场、社会这几方面在教育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在政府管理下,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市场的调节机制主要在民办教育中发挥作用;非义务教育阶段,是在政府宏观管理下,学校面向社会(市场)自主办学,市场调节作用的大小,依不同类别的学校和专业而有所不同。这样,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能否说主要包括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市场适度调节,学校自主办学?在这个模式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关键.政府越是转变职能,善于宏观管理,市场就有更大的活动空间,越能有序地发挥多方面的调节作用;同样,市场越是发育成熟,规范有序,政府就越能转向宏观管理;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形成制度化的调节机制的条件下,学校就能形成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自主办学的体制和机制。

2.管理体制中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中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改变统得过死的中央过于集权的体制,实行在中央大政方针下的地方分权;改变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过死的体制,确保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地位和权利。这个问题的改革思路和目标是明确的,问题在于实施到位。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明确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实行的成效也是显著的。

主要问题是,在这个体制中,中央政府的责任和权力,现在基础教育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实际上是在中央,包括基本学制、课程设置和标准、教材审定、教师资格和编制、工资标准乃至学校行政管理中的政策性问题等。但是,中央财政中除了阶段性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项经费外,没有用于基础教育的稳定的经费项目。世行的建议中就提出中央财政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是值得研究的。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主要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务,第三次全教会在这个问题上有重大的突破。一方面确定由国务院授权,把高等职业学校和大部分高等专科学校的管理权下放给省级政府;一方面继续推进中央部门办学、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共建、调整、合并、合作”,把中央部门举办和管理的高校的大多数划转地方或以地方管理为主,中央只管理少数关系全局和行业性强、地方不便管理的学校;并且提出在三年内,建立起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今后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决策统筹、规划管理等将主要由省级政府负责;这有利于高等教育同区域经济相结合,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这项改革配套,就要调整高等院校的布局结构,因为原有的高校布局是以全国和大区为主配置的,六个大区所在地的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3%,而这些高校大多是面向全国或大区的。现在多数高校由省级统筹和管理,省际之间高校分市不均衡;高校资源充裕的省份如何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而资源不足的省份又不要完全自成体系,重复建设。这就要通过统筹规划、调剂余缺、成本分担、利益分享等方法,使高校扩大为社会服务的范围,打破地方分割,实行跨地区招生和就业,使教育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是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改革的最终结果是学校能真正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真正具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能力。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理论和目标的问题,主要理由是:一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没有真正到位.其中有思想观念;组织体制、传统惯性以及既得利益等因素,需要有革命精神推进这项改革;另一方面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包括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还没有真正到位,学校从政府文件中得到的自主权由于制度和政策不配套而不能落实。因此,学校是否改变对政府的依附关系,是衡量教育体制改革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世行在其报告中提出,要把上级政府管理权限中属于学校的直接归还学校,而不要在各级政府中搞“层层下放”,中间环节越多,越容易被截留;这应该在管理体制改革中加以实施。

3.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改革是一种机制性的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是要打破单一的公办教育体制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各界包括私人参与办学在教育决策和教育运行上就会增加社会参与的力度尤其是民办教育直接面向市场,势必增强市场对教育的调节作用。投资体制的改革是增加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学校要吸纳社会其他了面的资金,就会运用某些市场机制。这些改革的深化实际上是在改变教育运行中的单一的行政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对教育的调节作用。这两项改革的政策已经有了重大突破,现在的问题是要尽快形成操作性的法规和规范。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

(1)如何从政策法规上体现鼓励各方面向教育投资,举办各种形式的民办教育;

(2)教育机构是否需要分为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以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管理原则,当然这涉及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民办学校的产权界定;

(4)民办教育投资者的投资回报;

(5)民办学校董事长和校长的权责关系;

(6)民办学校教师的地位与待遇;

(7)社会向教育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8)成本分担的具体政策原则,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在政府财政可能提供的学额之外的扩招部分,是采取普遍提高收费标准、加大对贫困学生资助的办法,还是在二级学院中实行另一种收费标准;

(9)在实行成本分担,提高收费标准之后,相当部分学生要通过贷学金上学,需要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标准,以提高其还贷能力;

(10)如何运用金融手段加大教育投资,等等。

总之,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教育转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需要有一整套制度和政策的调整和建设,教育体制改革要从体制体制转轨转向制度创新。

4.要将解决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的结合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克服教育、科技同经济相脱节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准备。要从人才培养、知识贡献和直接社会服务等方面,使教育工作的各个部分密切结合社会实际。这就需要:改革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吸取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按照社会实际需要,培养多种人才,尤其要重视培养创业型人才;面对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课题,使科研同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并加快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知识贡献;加强高新科技研究和开发,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园区建设,有条件的高校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方面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加快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第一线劳动者的科技和文化水平,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化和信息化水平;各级各类学校要以自身的知识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中小学要成为社区文化和科技传播的中心,高校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成为学习化社会的中心机构。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体制问题。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通过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尽快建立教育与经济、科技

密切结合的新机制”,继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城市教育综合改革、企业教育综合改革,实行经、科、教统筹;高校同企业可以合作建立研究机构;学校的管理机构尽可能吸收企业和社会有关人士参与等。总之,只有建立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的体制和机制,才能使教育同经济、社会的结合有制度化的基础。二是队伍建设。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缺乏生产和实践的经历,也缺少经常参与实践的渠道和条件。要改变教师队伍结构,增加有实践经验并有学术水平的教师的比重,创造条件(包括相互兼职等)让教师经常参与社会实践,建设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师队伍,为教育同经济、社会的结合创造条件。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政策

教育改革和发展最终落实在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基础教育中的“应试”倾向提出来的,经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这次全教会赋予了新的内涵,推向包括整个教育系统的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就这个意义上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建设21世纪的高质量教育,培养21世纪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与创新。

我国的人才培养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其中有优秀的和成功的,也有明显的缺陷和弊病。例如:我们有基本的教育标准以及相应的比较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能保证大面积的基本教育质量;同时又过于划一呆板,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我们比较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和训练,学生的知识水准相比起来还有优势;但是又偏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考核,对于学生各种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欠缺。我们的教学管理比较严格,学生学习刻苦认真;但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缺乏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等等。我们当然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问题是我国现行教育中的弊病,由于高层次和高质量教育供不应求而产生的“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严重干扰着人才培养,也阻碍着适应21世纪需要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因此,只有推进教育的整体改革,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培养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到重点地位。21世弛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例如: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劳动世界市场化等,要求未来社会的人才必须面对复杂多变、更富有挑战性的世界(比尔·盖茨说:未来10年的变化速度远远超过以往50年);未来的中国人将承担既完成工业化又迎接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应该具有比前辈更高更新的素质。综合素质既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指知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根支柱(学知、学做、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要求。这就要求改变那种把教育局限于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狭隘眼界,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即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综合素质。而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更是反映时代要求和针对现实弊端的,抓住这个重点将会突破现行教育的禁锢,带动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2.建立富有灵活性和弹性的教育教学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社会成员创造多种多次的教育选择机会。包括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放宽大学入学年龄限制;实行分阶段完成学业的学分制和工学交替制度;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使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而成为高等教育的“立交桥”等,使人在一生中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机会。

3.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推进教育模式的革命性变革,为创建“人人皆学之邦”的学习化社会创造条件。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在现有教育技术的基础上,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各种教育服务。这将会引起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结构、师生关系乃至整个教育模式的变革。

4.改革用人制度,转变社会文化心理,为优秀人才的成长创造社会文化氛围和制度化环境。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从更深的层次说,涉及国民心理的塑造,要营造一种“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的社会氛围,为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在用人制度上,要敢于打破平衡,对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衽政策上的倾斜,在制度上为才华横溢的人才创造发展的空间。

第二篇:浅谈教育体制改革

在本次学习期间,我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做了一些思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纲要》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规划描绘了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科学规定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纲要》,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观念是人们对于人才培养及其发展规律的总看法或根本观点。人才培养观念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先导,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根据《纲要》精神,我就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促进“德智体美”的有机融合全面发展观念是针对片面发展观念而言的。人的全面发展, 就个体的人而言,就是应该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重智育,轻德育;或重德智育,轻体育;或重德智体,轻美育,都是片面发展,而不能称之为全面发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都提出过全面发展的理念,我们应该继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全面发展是一种教育过程,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与培养他们的个性结合起来。总之,全面发展的观念就是要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树立人人成才观念,促进所有学生成长成才

人人成才观念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育人才观,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成长成才。二是社会用人观,应当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树立大人才观,不拘一格选人才。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片面观念,才能把人才强国战略变成自觉的实践。人人都可以成才,需要教育、社会和个人多方面的努力。

三、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

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纲要》提出: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纲要》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

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与时俱进

所谓终身学习就是说终其人的一生,都必须要不停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新技术革命带来知识的突变,不但知识总量增长速度惊人,知识的更新周期更是大大缩短。人类文明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学习为生存之道。学习的能力,就是个人将来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对所有人来说,终身学习都将成为一种回报无限的投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学习的全民性,又强调了个人学习的终身性,只有全民族的个人终身学习,才能实现整个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五、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形成体系开放的人才培养体制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安排。首先,小学、中学、大学要有机地衔接起来,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第二,教学、科研、实践要紧密结合起来。学校是教学单位,但也要重视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学中体现科研成果,特别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体现在最前沿的课堂教学之中。学校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实践创造良好条件。第三,学校、家庭、社会要密切配合,要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第三篇: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

1.1 简介

此次试点改革内容,涵盖各级各类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眼解决群众关心的“入园难”、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等重点难点,更遵循了统筹谋划、循序渐进的思路,彰显出我国以坚定的态度、稳妥的步子,勇“啃”“深水区”硬骨头的决心。中央确定深化教改“突破口”

1.2 十大改革试点将全面启动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和试点单位,各地各校申报的国家级试点项目即将全面启动实施。

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扩大教育开放为重点,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并提出了本届政府启动实施的十大改革试点,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2 试点内容三大类

2.1 涵盖各级各类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基本内容为三大类,即专项改革试点、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基本任务

专项改革包括十大试点任务:基础教育有3项,分别是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途径;高等教育有3项,分别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另外4项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包括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和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旨在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编制符合国家要求和本地实际的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统筹建立健全以

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总的来看,试点任务涵盖了各级各类教育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每项任务在确定试点地区时统筹考虑了东、中、西部的布局。教改“深水区”

4.1 教改已进入“深水区”

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改革的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比较多,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为了尽可能地少走弯路,避免折腾,使改革的收益最大化,改革的风险最小化,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改革,做到统筹谋划,系统设计,循序渐进。一是重视顶层设计,对各项改革都有一个前瞻性的通盘考虑和设计,明确目标任务和操作步骤。二是突出重点,抓住那些长期困扰教育科学发展的难点问题和社会充满期待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争取突破,不能全面铺开、平均用力。三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

4.2 教改领导小组由20部门组成注重跟踪调研确保试点取得成功

为加强对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成立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20个部门组成,主要职责是审议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和政策措施,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统筹协调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改革试点启动后,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立督促检查机制,按照试点实施的计划进度,开展跟踪调研,及时了解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对于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要深入分析和系统评估,做好预案,积极化解。对于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妥善处理,避免出现大的偏差。

4.3 着眼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

教改试点要在四方面取得突破

着眼于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突出矛盾,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力争在4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二是在办学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三是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建立健全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深化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四是在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四篇:中小学生德育目标与模式探讨

中小学生德育目标与模式探讨

作者 钟雯怡

摘要

“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是把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在实际操 作中,应正确认识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现状/

方式

最近,教育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 理解接受能力,对德育进行整体规划,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要求标准,使德育要求更加系统化。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同学们只有了解和牢记德 育目标要求,明确努力方向,才能更加主动、自觉地接受德育教 育,深刻理解德育的内容和要求,并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一、德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们学校的德育大多似乎已经变成了扣分的代名词,从进学校大门开始,扣分就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出校门没有带卡会扣分;发型不合乎要求要扣分;校服穿着不配套要扣分;中午不在教室休息要扣分;在教室休息时,大声说话或下棋也要扣分;饮料带进教室要扣分……扣分已经深入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让学生高度紧张,同时也让班主任们提心吊胆,生怕哪里一疏忽就被扣分,每周的班级评比就倒数。总而言之,学生累,老师也累。

我常常想,德育的目的是不是就是让学生紧张,让老师喊累?这样的扣分形式是不是德育的最佳方式?且不说这样繁多的清规戒律是否合理,单是这样动辄扣分的方式又能有多大的成效呢?更何况这些规定的合理性还值得商榷,因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什么是德育?

导致这种有令难行,或令行不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反思这种现状:为什么学生有抵触心理?是我们的要求太苛刻,还是我们的要求远离了学生的实际?是我们不了解学生,还是学生真的难管?是学生的思想变得太快,还是我们的方式太陈旧?是我们对学生要求得太多,还是学生太过自我?德育是应该做在问题出现之后,还是应该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德育到底是什么?它是关于人的科学。人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和感情的,那么德育就要改变过去那种以事、以任务为本,把学生作为被改造的客体的模式,改变学生一切服从老师、服从学校的局面,就要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说话和辩解的机会;就要建构把理解、关心、尊重、自主作为活动准则,以人为本的新型的人性化德育模式。

三、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有这样一份调查可以显示出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一些问题。

1、学生的道德观日趋现实,并且不少是以个人为中心。

有69%的学生赞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说法,而只有2%的学生赞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13%的学生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说法。在对待学校中的作弊现象时,有34%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不诚实的道德问题,而有42%的学生则认为作弊是出于无奈并不一定是道德问题,有19%的学生认为最好不作弊但偶尔有一两次也无妨,甚至有6%的学生认为人人都可能作弊,为此没有什么大错。

2、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功利化的倾向。

在讲究人与人的对等关系时,有些学生则更多地认为是等价交换、是相互利用。15%的初中学生和19%的高中学生认为“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有的学生还认为“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是渣滓;而多讲奉献,少讲索取,则是傻子。

四、对当前中小学德育现状的分析

1、理论上空谈、操作上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行为机械练习。这个应该是我们一贯的通病:重理论而轻实践。

2、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足,造成德育效果不理想。国外一些学者曾经作过统计调查,认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外界对学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排列顺序是:家庭、学校、社会、同学和媒体;而从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影响顺序则逐渐转变为:同学、媒体、社会、学校、家庭。当前的教育工作者,还是过多地强调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作用,这种教育是成效不大的。

3、德育过多地成人化,学生的主体被忽视。德育被过多地以成人的观念、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使德育要求不切合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他们自己的成长需求,非常的空。在学校德育中,学生一直是出于被动的地位,学什么,怎么学,甚至为什么学都是由大人、社会和老师来决定,学生成了等待加工的产品。

4、只偏重学校德育,而且途径方法单一呆板。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唯一的,还有家庭、社会、同学群体等,也都可以成为德育的辅助方面。

5、德育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反思我们的学校德育,其实只是在教授和推广社会伦理,还不能说是进行德育教育。这样的教育排斥了生活的偶然性、掩盖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压抑了学生的需要。它远离了生活真实,与生活严重脱节,它不是为了学生的生活,只能称是为了社会目的进行的伦理教育。

五、德育工作急需转变

中小学德育工作有它的规律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遵循其规律,采取科学的态度,重视过程,使德育教育入心入耳达到预想的目的。

一、学科渗透,拓宽途径,全方位育人。

挖掘中小学各科教材的德育因素,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科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从教材中挖掘德育资源,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拓宽途径,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面向全体,课堂渗透。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必须要增强意识,时刻牢记思想政治课在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语文课是特殊的潜隐课”,在思想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教育性优势。语文课:

(一)以人育人。如云周西村的刘胡兰,三九一高地的邱少云,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从他们身上可以体中华民族精神之博大,爱国思想之精神。

(二)以事育人。如阿累的《一面》是写鲁迅先生送书给青年卖票工人的故事,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卖票青年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

(三)以理育人。如《劝学》一文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以及学习可以改变人性的道理。

(四)以景育人。如《天山景物记》通过写景状物,激发读者萌生爱国之情,无形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五)以情育人。如《百合花》一文开启学生感情闸门,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一旗高树万旗红的效果。

(六)以文育人。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人生真谛、自我价值、理想情操、社会公德等教育因素无所不容,这些都是借助语言文字凝结在人、事、情、景之中,从而具备了思想教育、净化灵魂的潜在可能。理科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艺术课程要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学校必须改变课堂教学重智轻德的倾向,寓教育于教学之中,逐步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完美境界。

二、常抓不懈,推陈出新,加大教育力度。

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更新观念常抓不懈,方法思路要推陈出新,加大教育力度和广泛,要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为了配合德育教育,学校和家庭要紧密配合,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学生家长会,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娇、懒、任性等坏习惯,要求中小学生在家里起 “道德品质监督台”,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在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上找到结合点。克服中小生在家不听话、任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孝敬颠倒等坏习惯,使中小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融洽和密切两代人的关系。

三、拓宽渠道,利用活动,寓德于教。

利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班团活动、第二课堂、德育基地活动、远足、科技文艺体育节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每周一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内容、每周的主题班会和每天的课前谈话,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还可根据我国的重大节日,领袖和英模人物的诞辰或逝世纪念日,重大事件纪念日,大好河山,矿产资源等,编写演讲材料,读书报告会、罪行申讨会、宣誓会、演讲会等,根据形势和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德育教育。在蓝天白云下,面对庄严的国旗,使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在呐喊助威的赛场上,集体主义精神得于发扬,班级凝聚力明显加强;在长途跋涉的远足中,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花朵处处绽放

四、以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育人。

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一种持久的隐性教育作用。这种影响暗示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它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五、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培育他们的健全人格。

要对中小学生的进行抗挫折教育。教师和家长应创设一定限度的挫折情境,如野炊、夏令营、家务劳动等,让学生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对中小学生青春期教育要“堵”、“疏”并举,一方面要堵住污染纯洁心灵的“黄源”。另一方面加强对青春期学生的性教育和心理疏导,使他们破除对性的神秘感。教师还要经常教育中小学生注意培养自己的控制能力,让清醒的理智驾驭奔放的青春激情。教师和家长要经常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指导,让学生既敢于承认以往的失败,更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并尽量在人多的地方多表现自己。教师还应引导中小学生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科学方法来评价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发育水平进行评价测试,六、对学生实施德育评估,促进德育工作科学化。

可采用通过思想品德课着重考查“知通过德育评定活动着重考“行”,然后把“知”和“行”考查的结果综合起来,作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的评定。在评定活动管理上,既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管理自己,另一方面坚持以教育为主的指导思想,不在 “惩办”上着眼。

总之,加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教育是对人的工作,只要是对人的工作就是长期的、细致的。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中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为此,应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倡导道德领导,建设精神家园,让全体成员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下,团结在一起,把学校的奋斗目标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学校无小事,事事受教育;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空地,处处能育人”的目标,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培养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新世纪人才。【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纲要》--------------教育部1993年颁布

2、《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

3、《校访---一种新的家校沟通方式》-----------2005.5《教学与管理》

4、《将德育引入新境界》--------------徐吉志

5、《师爱的力量》--------------------朱先云

第五篇:浅谈广西教育体制改革与函授教育

浅谈广西教育体制改革与函授教育有志往教育方向发展的朋友、亲爱的老师们,请注意啦。到网上查找一下这个文件:《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开展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注册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看一下呀,广西教育要规范化啦。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资格考试机制,严把教师入口关,逐步形成较完善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建立能进能出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再看一下“该试点的阶段目标的2.到2015年,形成较科学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培训、考试、认定的新机制,形成较完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办法,初步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然后我们再看一下“为实施该试点方案,广西壮族自治区拟定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1.严格教师资格考试

(1)教师资格考试纳入全国统考。非师范类人员从2011年起,师范类人员从2015年起申请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申请人参加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申请参加初中、高中和中职教师资格考试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2.加强教师资格培训

3.实施教师资格注册制度:...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实施工作,负责监督检查;...” 看完以上这的些,朋友们,有感觉到了广西的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的教育都在规范化了,不是吗?所以,快人一步,现在就提升您的学历吧。广西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欢迎您报读专科、本科,详情可以来电咨询钟老师。附招生专业:

①高起专:学前教育、初等教育、行政管理、物流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法律事务、思想政治教育、市场营销、文秘等。

②专起本: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行政管理、法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等。

下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与框架结构(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与框架结构(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

    文化体制改革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中央外宣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和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展望(范文)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展望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这三个目标展开。政府组织体系逐步优化,政府职......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展望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展望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这三个目标展开。政府组织体系逐步优化,政府职......

    泰勒目标模式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的七个步骤 1)确定教育目标或课程目标 首先我们要确定教育或课程推进过程最后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这实际上是一个目标系统,这个目标系统在我们的课程计......

    部队体制改革教育

    部队体制改革教育 军队改革2015:裁军启动军队改革 9月3日上午,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表示,将裁军30万人。国防大学教授......

    教育体制改革建议书

    建议书---------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建议尊敬的校领导:我叫郁迎海,是电信学院1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喜欢琢磨事。以下就是这段时间我的所想。自我感......

    教育体制改革 新闻发言人

    1.现阶段有网友热议,英语将在2016年退出高考,并且语文的成绩将会提高到200分,针对这一新的改革,请你以社会成员的身份阐述你是如何看待的?改革,必然会众说纷纭,例如以下社会现象,如......

    浅议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模式探索

    浅议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用地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模糊、产权主体缺位等,农村经济在城市化的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