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教育学01试题—附参考答案)
公共教育学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是(A)
A.影响人的身心发展B.促进社会发展
C.提高人的素质D.促进人类和谐
2.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D)
A.《教育学》B.《民主主义与教育》C.《普通教育学》D.《大教学论》
3.教育的出发点是(D)。
A.社会B.学校C.家庭D.人
4.在一定的前提下,对个体的发展中起着相对的主导作用的是(A)。
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会影响D.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是(A)。
A.认识教育规律B.认识客观事物C.利用教育规律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D)问题。
A.教育政策B.教育制度C.教育艺术D.教育目的7.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A)。
A.教育方针B.教育制度C.教育艺术D.教育目的8.雅典教育中“缪司”是指(C)。
A.体育B.德育C.智育和美育D.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B)。
A.教育需要B.教育理论的创新C.学校发展D.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B)。
A.领导B.教师C.学生D.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的文件是(D)。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B.《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的核心是(B)。
A.教师B.课程C.学生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A)。
A.教学B.领导C.实践活动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者是(B)。
A.杜威B.赫尔巴特C.布鲁纳D.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的实质是(C)。
A.空间结构B.三维结构C.时间结构D.立体结构
16.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是(A)。
A.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C.教学原则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C)。
A.谈话法B.讨论法C.发现法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的核心应该是(A)
A.道德价值培养B.青春期教育C.心理健康教育D.兴趣培养
19.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A)
A.集体教育B.个体教育C.正面教育D.反面教育
20.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是(B)
A.小组B.班级C.年级D.教研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到目前为止,关于教育起源问题,较有影响的说法有(ABC)
A.生物起源论B.心理起源论C.劳动起源论D.人类起源论
2.教育的社会功能的特点表现在(ABCDE)
A.间接性B.隐含性C.潜在性D.迟效性E.超前性
3.幽默意境的形成过程包括的环节有(ABCE)
A.制造悬念B.铺垫渲染C.慎重思考
D.出现反转E.产生突变
4.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BCDE)。
A.差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系统性E.学习性
5.下列属于动作技能的有(ACD)。
A.写字B.心算C.游泳D.踢球E.默读
三、改正下列划线部分的错误(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条件是语言的形成。人类劳动
2.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3.制约教育结构的是文化。生产力
4.在“五育”中,为其他各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必要前提的是体育。智育
5.教师专业精神
6.专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7.“教学相长”、《学记》
8.表格式教案
9.性道德教育属于我国中小学智育教育内容。德育
10.班级规范能够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不折不扣地执行规范。合理利用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阐述教育学的含义。
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1)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
(2)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教师能否敬职爱业,能否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3)取决于教育过程中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程度;
(5)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3.如何将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
(1)教育规律理论化
(2)教育理论目的化
(3)建立教育活动的观念模型
(4)教育理论技术化
(5)教育理论技术化
4.简述我国教师的享有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5.如何加强课程实施的现代化
课程实施的现代化主要涉及对教学进行改革,使课程内容更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和社会行为。
(1)就教学组织形式而言,应力求多样化,既应采取班级教学的形式,又应采用小组教学、个别指导的形式。
(2)其次,就教学模式而言,应注意采用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的“概念形成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社会交往的教学模式”等。
(3)就教学手段而言,应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4)为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还须加强课程研制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加强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
(5)必须大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否则,任何课程改革的实效都将大打折扣,甚至以失败而告终。
6.简述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比较流行和常用的教学原则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比较流行和常用的教学原则包括: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或智力)相统一原则;
(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原则;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原则;
(6)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原则;
(7)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原则;
(8)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38.在教学中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科学性和思想性;(3)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自然有机结合;(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评述“教育万能论”。
(1)“教育万能论”忽视或否认了遗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把人看做环境和教育的消极产物,这是不足取的。
(2)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与日俱增。在信息社会,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人们的心目中,教育在人一生发展中的意义几乎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
(3)作为一种发展战略,作为更新观念和呼吁全社会更加重视教育的策略,在理论上和宣传中适当拔高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似乎无可厚非,但在理性上必须认识到,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都是有限的。人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的发展也是多方面的,教育也不可能对人所有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对这种作用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
(4)正因此如此,所以也不能把人的发展中所出现的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都归咎于学校教育,比如,就不能把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品质中所出现的某些重大问题的根本原因归咎为是学校德育无能,尽管学校德育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般说来,学生的道德水平主要是由社会的道德水平所决定的,而社会的道德水平又主要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状态所决定的。
2.如何看待社会上对教师“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吃的是树叶吐的是真丝;扶助了他人牺牲了自己”的评价?
(1)“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吃的是树叶吐的是真丝;扶助了他人牺牲了自己。” 这是只强调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而忽视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2)教师劳动作为一种社会劳动,除了满足社会需要,具有社会价值外,还能够在许多方面满足教师的个人需要,因而也具有个人价值。
(3)当教师不仅有付出,也有不少所得,尽管目前这种付出和所得之间的关系还不那么合理。认识到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不能给人们这样一种印象,好像当教师很吃亏、很可怜,只是为了社会的利益不得已而为之,当教师是奉献了自己、牺牲了自己,好像教师的伟大就在于心甘情愿地委屈自己。
(4)教师劳动的价值是多元的,全面认识教师劳动的价值,有助于教师的专业修养,对于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在全社会日益重视教师劳动价值的同时,教师自己也应尊重自己的劳动,创造更高的价值。
公共教育学试卷一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A2.D3.D4.A5.A6.D7.A8.C9.B10.A11.D
12.B13.A14.B15.C16.A17.C18.A19.A20.B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1.ABC2.ABCD3.ABDE4.BCDE5.ACD
三、改错题(每题2分,共20分)
1.人类劳动
2.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3.生产力
4.智育
5.教师专业精神
6.专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7.《学记》
8.表格式教案
9.德育
10.合理利用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2.(1)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2)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教师能否敬职爱业,能否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3)取决于教育过程中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程度;(5)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3.(1)教育规律理论化(2)教育理论目的化(3)建立教育活动的观念模型(4)教育理论技术化(5)教育理论技术化
4.(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5.课程实施的现代化主要涉及对教学进行改革,使课程内容更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和社会行为。(1)就教学组织形式而言,应力求多样化,既应采取班级教学的形式,又应采用小组教学、个别指导的形式。(2)其次,就教学模式而言,应注意采用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的“概念形成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社会交往的教学模式”等。(3)就教学手段而言,应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4)为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还须加强课程研制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加强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5)必须大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否则,任何课程改革的实效都将大打折扣,甚至以失败而告终。
6.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比较流行和常用的教学原则包括:(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或智力)相统一原则;(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原则;(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原则;(6)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原则;(7)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原则;(8)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38.在教学中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科学性和思想性;(3)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自然有机结合;(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1)“教育万能论”忽视或否认了遗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把人看做环境和教育的消极产物,这是不足取的。(2)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与日俱增。在信息社会,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人们的心目中,教育在人一生发展中的意义几乎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3)作为一
种发展战略,作为更新观念和呼吁全社会更加重视教育的策略,在理论上和宣传中适当拔高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似乎无可厚非,但在理性上必须认识到,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都是有限的。人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的发展也是多方面的,教育也不可能对人所有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对这种作用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4)正因此如此,所以也不能把人的发展中所出现的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都归咎于学校教育,比如,就不能把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品质中所出现的某些重大问题的根本原因归咎为是学校德育无能,尽管学校德育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般说来,学生的道德水平主要是由社会的道德水平所决定的,而社会的道德水平又主要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状态所决定的。
2.(1)“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吃的是树叶吐的是真丝;扶助了他人牺牲了自己。” 这是只强调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而忽视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2)教师劳动作为一种社会劳动,除了满足社会需要,具有社会价值外,还能够在许多方面满足教师的个人需要,因而也具有个人价值。(3)当教师不仅有付出,也有不少所得,尽管目前这种付出和所得之间的关系还不那么合理。认识到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不能给人们这样一种印象,好像当教师很吃亏、很可怜,只是为了社会的利益不得已而为之,当教师是奉献了自己、牺牲了自己,好像教师的伟大就在于心甘情愿地委屈自己。(4)教师劳动的价值是多元的,全面认识教师劳动的价值,有助于教师的专业修养,对于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在全社会日益重视教师劳动价值的同时,教师自己也应尊重自己的劳动,创造更高的价值。
第二篇:现代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从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将标号填在题后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
A.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2.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C.法国D.德国
3.“研究与教学统一”原则的提出者是()。
A.德国教育家威廉•洪堡B.美国教育家杜威
C.英国教育家斯宾塞D.苏联教育家赞可夫
4.教育教学立足于发展关键期或发展最佳期的目的是为()。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5.近年来,英国学制改革使传统的“双轨制”逐渐转向()。
A.单轨制B.分支型学制C.六三三制D.五四三制
6.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从事智力劳动或从事体力劳动B.既从事体力劳动,也从事智力劳动
C.接受工人、农民再教育D.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7.在欧洲,文艺复兴前,作为教育内容的“三艺”是指()。
A.文法、修辞、辩证法B.文法、几何、天文
C.算术、几何、修辞D.几何、天文、音乐
8.课外活动是()。
A.正规的教育活动B.非正规的教育活动
C.即有正规教育活动,也有非正规教育活动D.不能按正规与非正规划分课外活动
9.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的特点所决定的。
A,劳动内容B.劳动对象C.劳动手段D.劳动方式
10.少年儿童中,一般情况下智力超常与智力低下者各约占()。
A.3%B.10%C.15%D.2.0%
二、多选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将标号填在题后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10分。
1.人的本质特点在于()。
A.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B.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C.交往性与道德性的统一D.选择性与创造性的统一E.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2.美国学制改革的特点有()。
A.由“双轨制”向“分支型”学制演变B.“综合中学”迅速发展
C.初等教育形式多样化D.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很大E.重视幼儿教育
3.在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中()。
A.培养劳动者是总要求B.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质量标准
C.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根本特点D.深化教育改革是基本途径
E.实施素质教育是保证
4.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
A.政治活动B.文艺活动C.群众性活动D.小组活动E.个人活动
5.我国宪法与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有()。
A.生存的权利B.受教育的权利C.受尊重的权利
D.安全的权利E.平等娱乐权利
三、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入空内,每空1分,共24分)
1.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我国战国时期的《____》。
2.中国古代学校主要包括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3.____和____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4.从教育内容的角度看,古代教育以____为特征,现代教育则以____为特征。
5.教育对于社会文化具有____、____和____的功能。
6.在影响人的发展的众因素中,____和____是人发展的内在因素,____和____是人发展的外部因素。
7.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五四学制实验开始于____年。
8.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人物____、____、____。
9.社区教育的实质是____与____的统一。
10.教师是____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____作用。
四、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教育目的2.学校教育制度3.课程计划4.学生的年龄特征
五、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2.简述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
3.简述当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一般趋势。
4.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5.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哪些?
六、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试述学校工作为什么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2.试论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七、分析题(本题8分)
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教了几十年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
一.1.B2.B3.D4.A5.B6.A7.D8.A9.B10.A
二.1.ABE2.BCDE3.ABC4.CDE5.ABCD
三.1.学记2.官学 私学 书院3.社会性 意识性4.人文教育 科技教育
5.传承 选择 传播 创造文化6.遗传素质 主观能动性 环境 教育7.1981
8.布鲁纳 赞科夫 瓦•根舍因9.教育的社会化 社会的教育化
10.人类文化科学 桥梁与纽带
四.1.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2.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3.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4.指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上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五.1.第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从而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与学的活动。
第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第三,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文字是记载人类总结出来的文化知识经验的惟一工具。只有在文字产生以后,才有可能建立起专门进行教育、组织教学的场所——学校。
第四,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国家建立后,统治者迫切需要培养自己的继承人和强化对被统治者的思想统治。
2.第一,教育根据培养人的客观教育规律进行文化选择。教育不能简单地用现成的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文化传递,而必须把教育内容加工成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形式。
第二,教育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必须依据科学的、时代的、民族的、辩证的要求进行文化选择。
第三,教育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可以通过培养目标、教育过程、课程标准、教师群体等途径进行文化的选择。
第四,教育在动态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
3.第一,重视学前教育。当今各国普遍把幼儿教育纳入学制体系,加强幼儿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衔接,扩大其教育规模。
第二,小学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教育要求不断加强,众多国家在学制改革中提前入学年龄,一般规定5—7岁入学;义务教育年限呈现延长态势,多数国家实施7—9年义务教育,部分国家实施10—12年义务教育。
第三,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当代高等教育基本形成低、中、高三级层次,即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当代学校类型日益多样化,各国出现多种类型的学校。
4.第一,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是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的中心和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增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第二,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现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性是教学的重要特点。通过教学可以使受教育者明确应为谁服务。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第三,发展受教育者身体,增强体质,使其健康发展。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与正确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康发展。
第四,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教学任务之一是保持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预防和治疗心理异常与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完善个人人格。总之,教学作为一种途径,它实现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各项教育的任务。
5.教师的任务、角色和劳动特点决定教师素质的特殊性。教师基本素质包括:
第一,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的武装和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树立。
第二,职业道德素质。包括对事业,无私奉献;对学生,真诚热爱;对同志,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第三,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科学发展史的知识;对文化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有所了解。
第四,教育理论素质。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掌握教育规律。
第五,教育能力素质。包括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流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第六,身体心理素质。有充沛的体力,健康的意识和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具有认知过程的良好心理品质;情感意志过程的心理表现;良好个性心理特征。
六.1.第一,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学校的产生使教学与生活分化开来,教学成为学校的独立活动。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工、农、商等部门的根本点。
第二,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在各种教育途径中,教学所占时间最多,工作比重最大,计划性、系统性更强,更能发挥学校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苏联20—30年代、我国建国后的经验教训都说明,否定以教学为中心,教育质量就没有保证。而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则可以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当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尽管各有特色,但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第一,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剧,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注意删除陈旧内容,增添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新内容,尽量缩小课程内容同最新科技成果之间的差距。为适应当代科学综合化趋势加强的需要,许多国家开设了综合性课程。
第二,重视基础学科知识的结构化。80年代以来,英法德等国继美国之后出现了“恢复基础”运动,强调统一学习基准,加强基础学科,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重视知识的结构化表现在对课程内容去粗取精,缩减描述性和经验性的知识,增强知识的理论性和概括性,突出其间的联系,把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原理等基本结构教授给学生,保证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三,重视能力的培养。适应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当代各发达国家在课程内容组织过程中,都把培养学生研究、探讨和创造态度与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力图使组织的内容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学识、肯钻研,既能掌握前人大量认识成果,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人。
第四,重视个别差异。由于学生之间在兴趣、爱好、需要以及能力、基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各国的课程设置都有较大弹性,既有群体共有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处方化、个别化的形式和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和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七.1.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有教育实践,他们都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摸索,更有效率地实现教育目的。
第二,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十分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现、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缺少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就难以取得成效,第三,孔子是个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但他不仅拥有经验,还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是孔子总结教学经验而提出来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直接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因此,真正重视教育实践的人,是不应也不会轻视教育理论的。
第三篇:教育学试卷(附答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思考题
一、单选题
1.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D)。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区教育 D.社会教育
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B)。A.四书五经 B.六艺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 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个人是(B)。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4.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A)。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B.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内容 C.教育内容、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形式 D.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内容、教育形式 5.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B)。A.模仿性 B.目的性 C.规律性 D.社会性 E.复杂性 6.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ADE)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ABCD)。
A.无阶级性 B.为生产劳动服务 C.在社会生活中进行 D.教育手段极端简单 E.在特定场所进行 8.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C)。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9.教育的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10.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D)。A.普通教育 B.职业教育 C.高等教育 D.学前教育
11.“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D)。A.强迫性 B.民主性 C.基础性 D.阶级性 12.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B)。A.生物性 B.永恒性 C.历史性 D.阶级性 13.学校教育产生于(B)。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4.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A)。
A.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 B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C.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D.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 15.教育的本质(D)。
A.教育是生产力;B.教育是上层建筑;C.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D.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16.教育的起源(C)。A生物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劳动起源说;D.动物本能说
17.“得天下英才育之”一语出自(C)。A.《论语》B.《学记》C.《孟子· 尽心上》D.《劝学篇》 18.“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一语出自(C)。A.《学记》B.《论语》C.《说文解字》D.《大学》
19.“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一语出自(A)。A.《学记》B.《论语》C.《中庸》D.《说文解字》
二、多选题
1.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会出现在哪些社会?(ABE)
A.共产主义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封建主义社会D.原始社会E.社会主义社会
2.世界上较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有:(ABCDE)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E.日本 F.俄国 3.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具有:(ABCDEF)
A.阶级性B.等级性C.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D.教学内容狭窄 E.教学方法简单F.教育目标是培养“仕”
三、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
1.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的现象 √教育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2.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两大教育思潮 √
4.教育永远具有阶级性。×原始社会没有阶级
5.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真正平等。×共产主义
6.教育只有正向的功能,没有负向的功能。×教育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7.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及了教育,扩大了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因而已经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并未实现
四、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发现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确立教育价值、优化教育艺术的科学
五、简答题
1、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①
原始社会教育:无阶级性、社会性、形式手段简单、在特定场所进行、为生产劳动服务。②
古代教育:阶级性、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宗教性
③
近代教育:现代学校出现、教育与生产结合、教育的公共性和国家化日益突出 ④
现代教育:远程化、终身化、信息化、国际化
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6)应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基本评价:(1)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2)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
3、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史(选择题、填空题)
识记:(1)《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2)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其《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专著。他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的舆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此外,他还最早论证班级授课制度。
(3)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4)卢梭《爱弥儿》,集中反映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5)赫尔巴特被称为 “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
4、教育学的主要分支有哪些? 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制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5、教育中介因素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教育媒介或教育媒体及教育中介系统,有神秘的大自然,有人类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文化生活环境,固定的学习场所,社会实践活动等。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1)专门的研究领域;(2)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
(3)科学的研究方法;(4)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六、论述题
1、举例说明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在人们传统的思维中,教育学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去学校做老师,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教书行业。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对于教育一般规律的揭示和概括,同时还要一句这些客观规律,阐述实施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主要反映在下述的各个方面。
1)学习教育学,是树立科学教育观的需要。
2)掌握教育学,是正确指定和自觉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条件。
3)学习教育学,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4)认真学习教育学,是科学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2.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
(1)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要以育人为本,教育者如果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学生,就形成教
育最大的弊端—缺乏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人格平等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丰富健康的人生观
(2)弘扬个性发展的教育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优点得以发扬,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的人生变的光彩夺目
(3)循序渐进教育观。教师应该坚信每一名学生是追求进步的,每一位学生的内心都是积极向上的,是会向前发展的
(4)以爱育人的教育观。教师要以爱为基础,以爱为支点,以爱为动力全身心的去关心学生,才会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七、实例分析
通过以下实例,看看具有教育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与社会中的一般常人在进行教育活动时的差别。
一个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选自傅道春主编《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8页)
学习过教育学的教育工作者可以遵循教育规律,对教育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并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教育问题,正如陶行知先生对这个学生行为进行了恰当的处理。学习教育学对教育工作者的重大意义在于
(一)有助于日常教育经验的科学思考;
(二)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科学解释;
(三)可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对一、二、三点可以进一步展开论述)
第二章 教育功能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D)
A、正向功能 B、筛选功能 C、协调功能 D、社会发展功能 2.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筛选功能和(B)
A、正向功能 B、协调功能 C、负向功能 D、社会发展功能 3.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C)
A、社会发展功能 B、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C、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D、协调功能 4.与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不符的是(C)。
A、教育能满足人的本性需要 B、教育使人追求真善美 C、教育不能满足人的本性需要 D、教育能让人获得幸福
5.下列不是教育的文化功能有(A)。A、谋生 B、传递 C、更新 D、创造
二、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 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指教育可以造就和培养具有谋生本领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成为推动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
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同时,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
5.教育的政治功能:是通过培养人和宣传政治路线、方针、主张,推进社会民主进程,来为政治服务的。
三、简答题
1.教育功能的类型有哪些?
答:(1)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从教育作用的性质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4)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3.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
答:(1)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2)教育可以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3)教育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4.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的功能有哪些?(1)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和技能
四、论述题
1.根据你的理解,如何看待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教育可以造就和培养具有谋生本领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成为推动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以生存为基的,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以幸福为上的。
2.论述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除了受到经济、政治、文化、人口和生态的影响之外,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1)教育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经济政治制度发展不同步。
五、案例分析题
《新疆,你怎么了?》
新疆是产棉大省,为了解决运输的困难,使棉花及时销售,国家曾实行东锭西移的战略,把上海最先进的纺织机器运抵新疆,但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无人地操作。一些人以新疆的企业考察后说,许多大企业的设备是先进的,甚至是一流的,但产品却是二流、三流,甚至是不合格的。请从教育功能的角度分析新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教育对个体,经济,政治等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其中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教育可以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 3.教育可促进经济的发展
而新疆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新疆的教育发展水平低,大部分新疆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科学文化水平不高,从而不能很好的操作先进的设备。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性.........第三章 教育目的
一、选择题
1.(A)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媒介 C.教育理论 D.教书方法 2.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D)活动之中。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一切教育
3.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并实施的第一个教育目的是1904年颁布的(D)。
A.《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B.《戊戌变法纲要》 C.《天朝田亩制》 D.《奏定学堂章程》 4.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A)。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任务 C.教育的内容 D.教育的规律 5.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D)。
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现状 B.党的教育政策和方针
C.四项基本原则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D)。
A.既从事体力劳动,也从事智力劳动 B.从事智力劳动或从事体力劳动 C.接受工人、农民再教育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B)。
A.应试教育 B.素质教育 C.特长教育 D.继续教育 8.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A)。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方法 C.教育的效益 D.教育的规模 9.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A)。
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 10.素质教育是以(B)为重点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1.确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是(A)。
A.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 B.理性价值观、个人本位 C.感性价值观、个人本位 D.社会本位、感性价值观
12.首次将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到教育目的的高度的法规是(D)。
A.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C)。
A.我国的政治政策 B.我国的教育方针 C.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 D.恩格斯个人发展学说
二、解释名词
教育目的(狭义):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个人本位论:维护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维护个体存在的独立自主性,反对各种领域对个性自由发展的压抑,倡导个性的解放。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
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教学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类型学校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关于学校教学、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等的全面安排,是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包括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学周安排等。
三、辨析题
(×)1.培养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广义的培养目标才是教育目的】(√)2.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而教育方针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社会教育目的和个人教育目的】
(√)4.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目标就是指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而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又是由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所以,教育目标是很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5.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因此,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2.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缩,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引领与激励受教育者等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激励功能:通过对未来发展的认识小,促使发展 指导功能: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评价功能:促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 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社会因素的制约;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时代的制约;未来的教育理想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4.简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体论是指教育的目的应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表现为:1)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 2)强调个性充分发展的重要性 3)做人教育比公民教育更重要
社会本位论是指教育的目的由社会的需要来决定的,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1)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因素 2)教育要在儿童身上塑造一种普遍性意识
3)教育的目的在于改造社会生活 4)学校教育要突出个体对纪律的服从 5.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从培养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方面全面发展为目的。几个基本点:(1)培养 “劳动者”或“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培养人的社会价值);
(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培养人的身心素质规定);
(4)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6、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并实施的第一个教育目的是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
7、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社会依据: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人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和人的需要。
五、论述题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在当今中国能实现吗?为什么?
(1)面向全体是国家建设和公民自身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关系密切,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是全体社会公民的义务,不是少数人的事。全面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适应是会发展的要求。
(2)为此要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价值观、根治现行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弊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改革,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虽然,现在还未完全是实现这个目标,但已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肯定会有实现的时候。
六、案例分析题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进行评价。参考答案: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而成为变相教育。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健全的。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教师:广义的教师是指有威信的、聪慧的、对人们有巨大影响的人,或者说是指把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传授给别人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训练在知识、技能、思想诸方面比较成熟,有一定教育素养的,按照国家的社会要求
2.教师角色:是指由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所处的社会位置决定的,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特征,其实质是对“教师是什么样的人”的概括。
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4.学生:教师工作的对象,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学生。
5.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6.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指教师稳定的职业品质,对其要求是从一般或现实社会条件下对老师的职业要哦球和角色期望角度提出来的,是教师履行职责和取得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二、单项选择题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B)。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2.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3.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A)。
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 4.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A)。
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 B新教师的入职教育 C自我教育和合作交流 D包括以上三者 5.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C)。
A教师的专业理想 B教师的专业知识 C教师的专业能力 D教师的专业自我 6.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最重要手段是(A)。
A.示范 B.教具 C.多媒体 D.教学语言
7.教师的教育素养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A),二是教育技巧。A.教育理论 B.教育手段 C.教育思想 D.思想品质 8.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A)。
A.学科专业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 C.品德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9.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C)。
A.管理能力 B.控制能力 C.教育能力 D.研究能力
10.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C)A教育行政人员 B校长 C教师 D学生
11.下列哪项既是教师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高尚道德素养的自我表现(A)A热爱学生 B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C热爱劳动 D热爱教育工作 12.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D)。A.权利 B.威严 C.权威 D.人格力量
13.“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特点。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14.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B)。
A.教师职业的出现 B.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 C.教育立法的规定 D.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 15.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是(C)。
A.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B.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C.创造能力 D.观察能力 16.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A)。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 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17.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B)素养。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18.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B)。A.列宁 B.加里宁 C.苏霍姆林斯基 D.陶行知
19.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D)。
A.管理学生权 B.科研学术活动权 C.民主管理权 D.教育教学权 20.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C)
A.人身自由权B.人格尊严权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21.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B)A.隐私权 B.人身权 C.名誉权 D.荣誉权
22.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点是(B)
A.教师中心 B.民主平等 C.授受关系 D.教学相长 E.尊师重教 23.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D)。
A.潜在性 B.现实性 C.特殊性 D.可塑性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于(C)。A.1978年 B.1985年 C.1993年 D.1995年
25.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A)。A.条件 B.任务 C.途径 D.结果
26.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B)。A自由发展 B自主发展 C自愿发展 D自动发展 27.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B)。
A.领导地位 B.启发指导地位 C.顾问地位 D.主导地位
28.我国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B)。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国家标准职业分类》 C.《教师资格条件》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9.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的决定颁布始于(A)。A.1985年 B.1989年 C.1993年 D.1995年
30.1959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C)。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三、多项选择题
1.教师的科研活动权包括(ABCE)。
A.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 B.有权决定是否参加学术团体 C.有权确定科研课题的科研方法
D.有权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 E.有权为改善实践而研究
2.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ABCDE)。
A.受教育的权利 B.人格尊严权 C.身心健康权 D.隐私权与名誉权、荣誉权 E.人身自由权 3.教师良好的教育能力体现在(ACE)。
A.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B.知识广博 C.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D.富有个性 E.改善实践 4.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CDE)
A.以教师为中心 B.以儿童为中心 C.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 D.在社会道德上,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E.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5.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是由(ABDE)决定的。
A.工作性质 B.工作任务 C.教育法规 D.劳动手段的特殊性E.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7.中国教师的资格条件必须包括以下要件(ABCD)。A.必须是中国公民 B.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C.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D.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E.体格达标
8.教师专业化应符合的条件有(ABCDE)。
A.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B.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C.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D.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 E.有正式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9.下列哪些政策文献作了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制度化的规定?(BDE)。
A.《教师资格条件》 B.《教育法》 C.《宪法》 D.《教师法》 E.《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10.中小学教师培训应坚持(BCDE)原则。
A.统一要求 B.因地制宜 C.分类指导 D.按需施教 E.学用结合
四、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后分析说明)
1.教师要爱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有没有严格要求是无关紧要的。(×)
因为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义务,教师不仅要爱护学生,而且还要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因此在一些涉及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2.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
因为这是由教师职责所决定的。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记忆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爱学生,保护学生等,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因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也逐渐发生转变,教师由原来学生的管理者到学生进步的协助者,为了能更好道德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4.当代教师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
五、简答题
1.对教师概念这一界定包含哪些内容?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这一界定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
答 :教师的任务与职业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如下特点:
1)复杂性。教师劳动属专业性工作,从事精神财富的生产,它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很复杂的脑力劳动。2)创造性。这是由劳动对旬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劳动既要讲科学,又要像艺术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3)示范性。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4)长期性和间接性。教师劳动的根本意义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成长,达到这一目的必然是长期的 3.专门职业具有哪些特征?
(1)职业实践须有专业理论知识为依据,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2)职业属于公共事业,要维护服务对象的利益,遵守职业道德(3)在本行业内,具有专业自主权
4.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 3)专业能力的发展 4)专业自我的形成 5.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哪几种?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学生进步的协助者;(3)教材的开发者;(4)教育研究者 6.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答: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7.简述现代学生的本质属性有哪些?(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2)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 a)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b)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主导作用
六、论述题
1.谈谈你对教师劳动特点的认识。
2.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P94(1)教师的职业道德;(2)教师的知识结构;(3)教师的能力结构;(4)教师的身心素质。3.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角色应该如何定位?
答: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 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1)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元帅、教练、导演)(2)教师将由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进步的协助者(是朋友、合作者)(3)教师将由教材的忠实遵从者变为教材的开发者(4)教师要由教书匠变为教育研究者
4.谈谈你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认识。P100
七、案例分析:
案例1:《两个孩子·两个老师》
相同的是,两个孩子都是上小学六年级,都偷了同学的10元钱,不同的是他们遇到的是两个不同的老师及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陕西省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的小学生王某,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崔某把他带到办公室,当着另外两个同学的面,将他的头按到墙上,残忍地用锥子在他的右面颊上刺了个字,以示”训诫”。事发后,王某爷爷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这位给孩子脸上刺字的老师被派出所拘留(见《北京青年报》1999年9月21日,9月23日)。
而另外一个孩子就幸运多了,当北京市光明小学的王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中有人偷拿了学生的钱后,她来到班上,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钱是怎么丢的了,是讲台拿了这10元钱!”
孩子们惊愕地瞪大了眼睛,王老师笑眯眯地说:”咱们全班每个同学都走过来对讲台桌说一句话,提醒它改正缺点,好吗?”聪明的孩子们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有的说:”讲台呀!,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们应当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有的说:”我相信你是一时糊涂,可改正后就是好孩子!”王老师最后总结说:”大家讲得很好!讲台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了,相信明天它一定会把钱放回原处!”第二天,丢钱的孩子果然在书包里发现了那10元钱。王老师开心极了,激动而高兴的说”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是谁拿了钱,可这有什么关系呢?改了就行了。这件事肯定让这孩子记一辈子。”(摘自《中国青年报》1999年7月12日)
[问题]:你更喜欢哪一位老师?为什么?你心目中的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参考答案:关系:教师与学生在角色上是相互依存的;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互尊的;教师与学生在人际关系上是民主合作的;教师与学生在心理情感关系上是互容互信的。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能力结构;教师的身心素质
案例2:有一次上课时,初二(3)班的刘强不好好听课,而把旁边的同学推来搡去,扰乱了课堂纪律。青年
教师小李发现后先是高声喝斥,说刘强是“害群之马”,“朽木不可雕也”;又将刘强推出教室,罚站在楼道走廊。请分析说明:
(1)小李老师的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哪些要求?(1)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3分)(2)小李老师侵犯了学生的哪些合法权益?(2)人身权、名誉权、受教育权;(3分)(3)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做才对?(3)正确做法多种多样(略)。(4分)
案例3:种下“当教师的种子”
我是一名山村中学的教师。我从小喜欢做老师,儿时做游戏,我总是喜欢扮老师的角色,去“教”其他小朋友。到了小学时,又感到教师真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在我的心灵中,就种下了一颗“当教师”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尤其发生了这几件事后,我就更加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了。
在小学四年级时,我们的班主任姓胡,他教我数学和语文,还当班主任,他讲的课非常有意思,尤其数学讲得特好,使我这个最不喜欢数学的“笨孩子”在期末考试时,竟然考到90多分,这使我很感动。教师的力量是多么神奇啊!会让我这个平时考试不及格的孩子在一年之内考到了90多分,使我感到教师是多么伟大。如果有朝一日,我成为一名教师,我也要象胡老师那样,去教好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得到发展。胡老师还非常和善,特别关心我们。冬天的时候,教室里要生炉子取暖。以前,炉子总是接近办公桌,后面的同学感到很冷,胡老师却把炉子放在教室的中心,使每位同学都感到温暖,不仅在身体上,而且心里也是暖洋洋的,我想我要成为一名教师,就一定要像胡老师那样去关心爱护学生。
总之一句话,胡老师对我的影响很深,我走上教师这一行业,与胡老师有很大关系。现在我已成为一名教师,我要用我的爱去关怀每一位我教过的孩子,我将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曹长德.教育学案例教学[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135.)请分析思考:
(1)教师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2)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
参考:这则案例的作者从小就有当教师的愿望,并且对教师的有关要求有初步的认知,这主要得益于胡老师的行为示范作用,这位胡老师首先是个讲课生动有趣,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伟大;另外胡老师又是一个对学生充满爱心的老师,他用自己的爱心激发起学生的爱心,用自己的灵魂去唤醒学生的灵魂。曾经一段时间,甚至在当前,仍然有不少人不愿意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社会发展到现在,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仍然在全社会处于中等地位,教师职业仍然是个强调奉献和牺牲的职业,那么,对教师职业理想的培养仅靠认知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更要靠情感的认同,要“以情动人”。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如此,教师的职业理想培养也如此。
案例4:《老师,我们还是您的学生吗?》,评价这位教师的行为,并谈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谈谈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一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语文课上,老师又把那几个好学生提问了一遍,其他的同学连看都不看一眼,更不用说被老师视为‘另类’的我们这几个坏学生了。哎,哪有教师不喜欢好学生的呢?谁让我们学不如人呢?可是我想问问老师,大家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为什么我们会被分为三六九等”,为什么您的眼里要有好中坏差,为什么您总是把几个好学生挂在嘴边,我们几个还是您的学生吗,这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参考:(1)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观即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新课程提倡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人本化的、个性化的和发展性的学生观。
(2)爱护尊重学生:只有爱,才能使师生之间彼此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达到师生关系的和谐统一。(3)提高与学生沟通、交往的技巧。
第六章 课程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
1.在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最早出现在:(C)
A.《教育漫话》 B.《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
C.《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D.《大教学论》
2.____认为,课程就是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B)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隐性课程论 D.显性课程论
3.结构主义课程论是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课程理论,其代表人物是(A)A、皮亚杰和布鲁纳 B、皮亚杰和布鲁姆 C、马斯洛和罗杰斯 D、布鲁纳和布鲁姆
4.把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表述为四个主要方面:确定教育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奠定了现代课程设计研究的基础的人是(C)。
A.拉特尔 B.斯滕豪斯 C.拉尔夫·泰勒 D.施瓦布 5.课程的现代表现形式指的是(D)A.课程指导 B.教学光盘 C.教学平台 D.课程包
6.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A)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C.斯金纳 D.兰德
7.以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为逻辑范畴划分的课程类型是(B)A.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必修课与选修课 8.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是1973年由(C)提出的。A.麦克来伦 B.菲吕马克和麦克来伦
C.菲吕马克 D.菲吕马克和巴格莱 9.出版于1918年,标志着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著作是(A)A.《课程》 B.《课程编制》 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0.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B)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
三、名词解释
1.课程:是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简言之是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课程计划,是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它是课程的具体表现之一,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
3、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4.课程标准:也称为教学大纲。它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确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5.校本课程: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课程,课程有什么作用?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作用:(1)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2)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3)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
(4)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
2.课程的文本形式主要包括什么?P123 课程计划(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教科书)3.简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答:学科课程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4.谈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用性。
5.如何开发和设计校本课程?
一种校本课程的开发至少需要考虑9个方面的要素:
第一,课程目标;第二,课程内容或专题;第三,学习材料;第四,学习方式;第五,教学策略;
第六,教学组织;第七,评价方法程序;第八,时间安排;第九,空间和环境。
四、案例题
1.这是罗杰斯本人执教的一堂课的情况:这门课程完全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师本人都不知道课堂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出现哪些讨论课题,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情绪。„„他用一种友好的、轻松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围着一张大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寂静,没人说话。最后,为了打破这种沉默,一位学生羞怯地举起手,发了言。又一阵令人不快的安静,然后,又有一位学生举手。此后,举手更多了。教师从没有催促任何学生发言。„„
以上材料表达了什么教学思想?结合上述材料对这种思想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如何运用这种思想?
2.有理论批判杜威感伤地看待儿童,声称教育价值就是文化要素的传承,认为人性有缺陷,经验靠不住,儿童中心的课程难以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按儿童心理逻辑组织教材很荒唐。而知识最有价值,教育和课程应当将人类文化知识要素传授给下一代,因而必须突出教材的逻辑性,坚持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逻辑组织教材。
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课程理论?应如何看待这种理论?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 参考答案:杜威最大的贡献在于使教学研究及实际教学从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和教师“三中心转到儿童身上,儿童成了教学研究和教学实际活动的中心
3.夸美纽斯曾经写道:“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他决不应强迫他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教学思想?应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 参考答案:我认为这段话主要表达了教学思想的兴趣与自发原理。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自发学习。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同时也展示了教师所担任的社会责任之重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了培养未来社会高质量的人才,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素养。如何实践:充分注意和发展学生个性。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提出教学要循序渐进。要注重兴趣教育。注重启发性教育。
第七章 教学理论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是(B)A 布鲁纳 B 布鲁姆 C 赞可夫 D 夸美纽斯
2.首先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思想的教育家是(C)。A 布鲁纳 B 杜威 C 赫尔巴特 D 夸美纽斯
3.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B)。A .上课 B.教学 C. 智育 D.考试 4.学校工作应以(D)为主。
A.上课 B.后勤工作 C.行政工作 D.教学工作 E. 提高升学率 5.苏联著名教育家(D)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A、凯洛夫 B、维果斯基 C、斯宾塞 D、赞科夫
6.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A)在1980年提出的。A.巴班斯基 B.赞科夫 C.维果斯基 D.戈里 7.教师和学生要从教学活动中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这是(B)。A.最优化原则 B.反馈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民主性原则 8.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的教学要求是(B)的核心内容。
A、教育性原则 B、学生主动性原则 C、最优化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下列直观手段中,(D)直观程度最高。
A.语言直观 B.多媒体教学 C.模象 D.实物
1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出自(A)。A.学记 B.大学 C.孟子 D.礼记 11.教学的基本因素包括(C)。
A.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环境
C.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D.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媒体
12.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A)。A、特朗普制 B、道尔顿制
13.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学原则是(B)。
A、教学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最优化原则 D、巩固性原则斯特制 E、分组教学制
1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这是我国教学论专家(C)在其他代表作《教学论稿》中提出的观点。A、李秉德 B、吴文侃 C、王策三 D、滕大春
二、辨析题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P153 人类通过认识过程不仅改造着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教学过程中师生同样是在传授、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区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2.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就发展了他们的智能。×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之中。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智力、能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但是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3.教学就是教育。×
P145-146 教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学: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4.巩固性原则要按教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心理顺序进行教学。√
三、名词解释
1.教学:广义: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是教师所期望的,经过教学活动后,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行为变化。
3.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进行交往,以促进学生丘全面发展,并追寻与实现价值增值目标的过程。
4.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5.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四、简答题
1.简述布鲁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的主要内容?
答:(1)认知领域的目标: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2)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体系的形成
(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答:明确教学目标、引起求知欲(激发动机)、感知教材(领会知识)、理解教材(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3.教学活动中怎样准确理解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作用?
答:1)直接经验是个人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个人通过交往等活动获得前人、别人的经验。
(2)教学过程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过程,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3)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的学习;
(4)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要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4.谈谈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辨证统一的。(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2)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3)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5.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2)理论直观性原则(3)联系实际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发展性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五、论述题
1.试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答: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建立教学相长的平等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使中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成为可能
(4)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断获得成功体验,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2.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应试教育下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教学原因(提示:没有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答:造成这种高分低能现象的教学原因是:没有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关系:智力,能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智力水平的高低。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
3.为什么班级上课制一直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有没有不足之处?
答: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变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其局限性是:班级上课制是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
七、实例分析
1.指出下面实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并简要解释。
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答:提示: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为他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全体学生,包括后进生在内的人,都得到高效率的发展。
2.请分析下述案例遵循了什么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有哪些要求?
上《鱼》一课时,教师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的表面、背鳍、胸鳍、尾鳍。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这时,教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了;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了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答:直观性原则。在运用直观手段时,要适当地配合讲解;根据教学目的,教材性质和学生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不可为直观而直观 运用感知规律,加强直观教学效果;但要注意和防止直观教学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3.请分析下述案例遵循了什么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有哪些要求?
奥地利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少学校都规定任课教师必须研修过心理学,或具备“心理医生”的+资格。瓦格纳是维也纳一所中学的女教师,她班上有位学生被校方认为属于“智力迟钝”,孤僻寡言,功课常不及格。瓦格纳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这个学生特别喜欢绘画,就经常和他探讨绘画的问题,并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美术大赛,该生与瓦格纳从此有了共同语言,终于向老师倾吐了他积郁已久的心思。他从小父母离异,心里极度自卑,感到别人都在嘲笑他。找到症结后,瓦格纳便对症下药,让他当上了绘画小组的组长,这位学生因此信心大增,渐渐地变得合群了,不但赢得了国际中学生绘画比赛的银牌,而且各科学习成绩都上来了。
答: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是保证全体学生都获得符合各自特点的发展的前提,它的实现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
第八章 教学实践
一、选择题
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D)。A、教师教的方法 B、学生学的方法
C、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的形式 D、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2.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C)。A.观察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3.现代教学方法突出了教学的(A)。
A、情感性、双边性、发展性 B、双边性、教育性、情感性 C、教育性、情感性、发展性 D、教育性、情感性、发展性
4.(A)教学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5.(B)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较大的应用性,但对太复杂、太简单的内容及资料性的内容不宜采用。
A、实验法 B、发现法 C、练习法 D、讲授法 6.教学的辅助形式主要有(A)。
A、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B、作业、参观、讲座、辅导、上课 C、参观、讲座、辅导、上课 D、讲座、辅导、上课、课外活动
7.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B),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A.写教案 B.课后辅导 C.制作课件 D.熟悉学生
8.课时备课的结果是(D)。A.上课 B.熟悉教材 C.布置作业 D.编写教案 9.教学策略具有目的性和(A)。
A.主体性、调控性 B.知识性、调控性 C.调控性、趣味性 D.主体性高效性
10.在备课的所有资源中,(B)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资源。A.学生 B.教材 C.课程计划 D.课程标准 1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有(A)。
A.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B.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C.讨论法、参观法、实验法 D.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发现法 12.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A)。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D.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13.我国的考试制度主要由(A)两个部分组成。
A.考查、考试 B.期中考试、学期考试 C.书面测验、闭卷考试 D口试、笔试 14.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行为分教学行为和(C)两大类。A.主教行为 B.助教行为 C.管理行为 D.对话行为
二、名词解释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论基础上改进设计,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过程。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具体活动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言语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 导学式教学法:是在教师启发下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辨析题
1.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具体活动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2.只要学生获得了知识,那能力就会自然得到发展。×
错误,学生能力的发展虽然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但知识不等于能力,传授了知识不等于训练了能力。学生的能力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取,不是主观自生的东西,而是客观事物的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在掌握和运用知识、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认识与行动的内化,是在这个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
3.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与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成正比的。×
错误,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思想,因为由知识的掌握到思想提高的转化,不仅有认知问题,更重要得还有一个情感问题、态度问题、联系个人修身或生活实际的践行问题。
4.考试与考查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式。√
正确,常用的检查方式有两大类:平时考查和考试,平时考查包括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试等;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等进行总结性检查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
5.“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首先,教学有法。在教学中,有许多常用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等可以供我们选择与采用。每种方法的
操作均有一定的程序与要求,我们必须首先掌握它。
其次,但无定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生硬使用已有的教法,这样就不会取得理想效果。教学的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为了取得好的教学结果,教师只有明擦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呈现出无定法。(重点)
四、简答题
1.备课的常规要求都有哪些?(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4)准备媒体
2.教学设计活动的基本步骤包括哪些?(1)分析学习需要(2)确定教学目标(3)优化教学策略
(4)设计教学流程(5)设计教学评价方案(6)编写教学设计方案(7)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并修订方案 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4.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恰当;(5)教学语言艺术精湛;(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5.教师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做到条理清楚、内容正确、难点明确、重点突出。(2)讲授方式要多注意多样性与有效性。(3)讲授语言要哟感染力与艺术性。
(4)恰当地“以姿势助说话”,以板书和现代教育技术撇和讲授。
五、论述题
1.教师做好教学内容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在上述三种类型知识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要求:
(1)内容选择要适宜贴切。其一,与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必须删除;其二,所选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既以学生的心理水平为基础,又有发展性;其三,所选内容具有启发性,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启迪其心灵。
(2)内容组织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逻辑顺序即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性,心理顺序即学生学习活动内在的认知规律。因为二者组织很多情况想不一致,例如“细胞”是逻辑上单纯的知识,但是学生理解起来远比理解复杂的高等植物和动物要困难,所以,设计教学内容是必须考虑二者的顺序。
六、案例分析题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提示:基本态度: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常规做法: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
第九章 学校德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德育又称为(D)。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品质教育D.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方法是 C。
A.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 B.教师德育手段的总称 C.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4.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D。
A.提高品德认识 B.陶冶品德情感 C.激发品德发展的动机 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5.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主动地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等来提升自己修养的德育方法是 C。A.说服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6.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是以下哪种方法的重要性。B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7.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德育方法是 C。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8.成长记录袋法是属于下列哪种德育方法。
自我修养法
A.说服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陶冶教育法 D.榜样教育法
9.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教育技巧和艺术。”这段话强调德育的过程具有以下哪种特点。A
A.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 B.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
D.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
10.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A。A.说服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二、名词解释
1、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儿童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系统的道德、思想和政治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把一定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弄懂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3、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已经形成的优良品德或不良品德给予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方法。
三、简答题
1.谈谈你对德育的认识。
答: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2.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特点?
(1)是知情意行的转化过程;(2)离不开活动和交往;(3)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4)是从他律到自律转化的过程。
3.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德育组织形式。我国中小学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和校外活动、共青团、少
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校园生活 4.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1)政治思想理论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5)劳动教育(6)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教育(8)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9)心理健康教育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答: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1)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
(2)情,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3)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4)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2.联系实际,谈谈应如何抓好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
答:(1)应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抓起。(2)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3)要特别强调训练和强化。
五、实例分析
1.材料分析: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协调一致教育原则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
(1)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都是片面的。
(2)分析说明:
①他们的说法违背了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教育原则。
②合力教育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家庭的,也有社会会的。养成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③贯彻合力教育原则,必须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而王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显然都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原则。
(3)结合实际分析说明。
2.案例分析: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问题: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方法
参考答案:陈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餐,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从德育方面来看,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疏通原则,并在运用中“活化”了原则,以及运用了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德育方法。
第十章《班级管理》测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D)。
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2.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著作是(C)。
A.《论语》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理想国》
3.19世纪初,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导生制”出现在(B)。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4.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B)。
A.任课教师
B.班主任
C.教导处
D.校长 5.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A)。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6. 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7.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B)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8.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9.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A)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A、班主任是与学生家长间单向传输的发动者 B、班主任是教学班的主要负责人
C、班主任是教学班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D、班主任是争取社会力量参与班级管理的动员者
二、名词解释
1、班集体: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的学生集体。//经过以班主任为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培养而形成的具有正确的奋斗目标,具有较强的核心与骨干力量,具有良好的纪律、舆论、班风,能够促使班级全体成员德、智、体各方面素质不断提高的高级班级集体。
2、班级: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
3、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在一定的目的要求下,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4、主题班会:围绕一个教育主题而召开的班会,是班主任通过学生集体教育和影响学生的一种较为普通采用的教育形式。
三、简答题
1.简述班级组织的历史发展过程?
班级组织是历史发展的产物。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增加,这样班级组织应运而生,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默斯。18世纪,在西欧一些国家创办的古典中学出现了班级组织的尝试,使用班级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出行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之后,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始采用了班级组织的形式。2.班级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抓好学风建设;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3.班级活动的类型有哪些?
班级例会;主题班会;学习活动;班级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劳动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4.如何做好优秀生的教育工作?
第一,要辩证地看待优秀生;
第二,要帮助优秀生制定明确的目标,长远目标、中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是他们有目的、有方向、有信心、有步骤地全面学习,正确认识升学和学习之间的关系而不片面地卫生学所困,放眼未来,在成绩面前永不知足,一步一个台阶,脚踏实地,不骄不躁;
第三,要创造条件,帮助优秀生搭建发展的广阔平台;
第四,要加强理想教育,不断地向优秀生提出新的要求。5.如何做好中间生的教育工作?
第一,了解关注,促其进步;第二,因材施教,目标激励;第三,提供机会,体验成功。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2)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3)建立健全各项班级规章制度(4)培养正确的舆论(5)培养良好的班风。2.联系后进生的特点,谈谈班主任要怎样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1)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好胜、逆反、疑惧、思想与行为的矛盾性、意志的软弱性。
(2)对后进生的教育: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要创造适合后进生进步的环境,为其提供尝试进步、体验成功的机会。善于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帮助后进生弥补基础学力;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结合小学(中学)实际,谈谈召开主题班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主题要明确,既要有教育意义又要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第二,内容要集中,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时代感、说服力;
第三,形式要生动活泼,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第四,准确要充分,班主任必要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指导、注重实效,但不得包办代替。4.联系实际谈谈班主任家访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家访目的;确立坦诚、平等、合作的态度;家访要经常、全面地开展,避免告状式的家访; 家访时应让学生在场;争取科任教师的参与支持。
五、案例分析
1、有一个四年级的班级,是学校有名的乱班,打架成风,一些学生动辄舞棍弄棒,乱打一气,课堂纪律混乱,上课怪叫起哄,爬桌子,翻窗户,成了一些学生的嗜好,曾有一青年教师上课时被学生乱哄气哭了,发誓再也不上这班的课。曾刚是班上一个著名的“调皮大王”,打架时,只要他一挥手,其他人就会蜂拥而上。而曾刚家长对他唯一的办法就是痛打,但曾刚也有优点就是爱劳动,有组织能力。班级同学之间不团结,正气不能抬头,也有少数同学希望好好学习,对班里的现象不满,但敢怒不敢言,怕受那些捣蛋的同学的报复,班级干部软弱无力。班级学习成绩差,是同年级中平均成绩最差的班级。
根据以上情况,如果你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你应如何着手进行工作,改变这个班的面貌?
答:(要点)如果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应当做好如下几项工作:(1)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对症下药。(2)做好班集体工作,特别是班干部的培养工作支持和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特别是曾刚的工作。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寻找和点燃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曾刚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爱劳动,可以吸收他参加班工作,创造条件,使他的能力得到发挥,缺点错误得到改正。(4)有计划地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增强师生间、同学间的情谊,创设班内良好的人际交往的环境,培养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班风,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5)做好家长工作,尤其做好曾刚家长的工作。(6)教好自己担任的语文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以此为起点,加强与任课教师的联系,教育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搞好班级学习,提高班级学习成绩。
2、班干部是班主任顺利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因此,班主任都非常注重班干部的任用与培养。在选择班干部时,有的班主任认为为了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让学生轮流坐庄,轮流当班干部;有的班主任认为,班干部就应当选择那些学习好的同学来担任。您对此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答:上述两种看法都存在片面之处。好的班干部应具备以下几点条件:一是思想品质好;二是有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和热情;三是能以身作则,团结同学;四是有一定的组织活动能力;五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
如果班干部实行轮流坐庄制,那些不具备当班干部的同学当上班干部后,不能形成榜样的作用,不能起到团结同学的作用,就会影响班集体的建设。同时,学习好的学生未必思想品质好,也不一定有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和热情,因而也不一定是好的班干部。
3、上课铃响了,王老师拿着课本轻快地走上讲台,开始上课。当课上到十分钟左右时,两位学生突然打了起来。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王老师只好将课停下来,要求他们到外面去打。两位学生收起了“手”,改用“口”,开始互相辱骂对方。王老师说自己是科任教师,此类事情请他们找班主任解决。那个似乎受了委屈的学生对王老师的话不以为然,出口说道: “你这是什么老师?”这下王老师生气了,喝道:“给我出去!”可是学生就是不动,王老师便动手去拉学生,学生死死地拉着课桌,坚决不出去。王老师非常愤怒,说:“好,你不出去我就不上课!”于是,双方进一步僵持起来。
你如何看待王老师的言行?假如你是班主任,你将如何处理此事?(参考答案)答:(1)从王老师的地位而言,其错误有三点:一是他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师道德,管理课堂秩序是他的职责之一,当学生发生打骂事件时,他有责任教育批评学生,而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学生去找班主任(1分);二是王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应该赶学生出教室(1分)在师生关系上,违反了民主平等性的原则(1分)三是王老师没有运用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仅仅是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1分)。从学生地位而言,在课堂上互相打骂的两个同学的错误有两点:一是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相互打骂,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违反了学校的纪律(1分);二是缺乏尊重老师的爱心(1分)。(2)作为一个班主任,应该运用多种策略,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例如渗透性策略、随和性策略,在学生发生打骂事件时,应及时进行调查、关心爱护和批评教育多种方法来教育管理学生(2分);其二,班主任要加强同各门学科的科任教师的沟通与协调,当科任教师跟学生发生矛盾时,要慎重处理,切忌在一方说另一方的坏话,避免师生之间矛盾的激化(2分)
第四篇: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3附答案
2017-2018年电大专科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3
一、填空题(每小空1分,共10分)
1.虽然“课程”的定义存在诸多分歧,但是将其归类,仍然大致可以归纳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课程即经验、-------、---------。
2.泰勒认为,在课程编制中,编制者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它们是:------------、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幼儿园综合课程中教育活动设计的两种倾向:---------、---------4.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理念来自3个方面,它们是---------,一----------以及战后意大利的左派政治改革。
二、选择题
1.以学科维度定义课程,课程通常表现为()。A.学习者的经验 B.教学大纲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2.具有下列哪些特征的幼儿活动通常可以被认定为游戏?()A.非真实性 B.积极情绪 C.目的导向 D.自由选择
3.知识是儿童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这反映了()的价值取向。
A.课程内容即教材 B.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C.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D.课程内容是教学计划 4.下列关于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的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过程模式把课程设计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B.过程模式绝对反对课程目标的存在 C.过程模式是由布鲁纳提出的
D.依据过程模式,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内容的选择而非目标的预设 5.“ECCD”词汇的出现说明了()的趋势。
A.保育和教育相结合 B.反偏见课程的出现 C.课程全纳化 D.课程多元文化化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生成性目标 2.形成性评价 3.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 4.光谱方案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方案教学主题的选择需遵循哪些原则?
2.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有哪三种取向?这三种取向会如何影响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
3.简述单元教学和方案教学的差异。
4.简述海伊斯科普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根据综合课程的特点及设计原则,评价目前幼儿园综合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状况。
2.举例说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启示。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3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空1分,共10分)
1.课程即科目 课程即目标‘ 课程即计划
2.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3.教师计划为主的教育活动 儿童生成为主的教育活动
4.欧洲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潮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理论(或建构主义理论)
二、选择题((每题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 10分)1.BC 2.ABD 3.C 4.AD 5.A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实践理性”,强调在儿童、教师和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课程的目标。
2.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旨在通过对课程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材料的分析和判断,调整和改进课程方案,使正在形成中的课程更为完善。
3.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就是将幼儿园课程分为若干学科(领域),以学科或领域为单位组织和实施教育的课程。4.“光谱方案”建立于1984年,是哈佛大学“零点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学前和初小教育的评价和课程的改革所作的研究。其理论依据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光谱方案的研究者相信每个儿童都有其能力的长处,富有材料和活动的环境和教育机会能促进智能发展。光谱方案在8个知识领域里为教师提供了不同类型活动的样板,使教师能够看到儿童的长处,并能够在儿童长处的基础上有所作为。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1)选择的主题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并能被用与他的日常生活。
(2)应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并能运用已学的技能。(3)应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4)应有益于平衡幼儿园的课程。
(5)应能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
2.(1)课程内容即教材的取向,将课程内容看作是向儿童传递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在选择
幼儿园课程内容时必然会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的取向,强调儿童主动参与各种活动。
(3)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的取向,会充分顾及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使课程内容能够通过儿童与环境之间的有意义的交互作用而被儿童同化。
3.(1)与单元教学相比较,方案教学在整个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2)方案教学以主题为综合方式的网络更具动态性,整个教育活动计划的弹性也较大。
4.(1)目标:强调运算要素,主要以皮亚杰的研究结果作为课程目标的直接来源,到该方案的第三阶段,目标发生了一些变化:①增加了”主动学习”;②具体的目标领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数概念的目标从排序中分离出来;③考虑了儿童社会情感方面的目标。
(2)内容: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者们认定,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他们根据这一信念和皮亚杰论述的有关前运算阶段儿童最为重要的认知特征,确定了49条关键经验,以此作为制定课程内容的依据。
(3)方法: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实施是由“计划一做一回忆”三个环节以及其他一些活动组成的。
(4)评价:49条关键经验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指标。
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1.(1)综合性课程的特点:(7分)综合性课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不管以哪种方式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在结构上都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化程度。结构化程度高的综合性课程,仍然反映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的行为目标为导向,以结果为评价标准的课程特征,在这种课程中,教育活动可能成为各学科教育活动的凑合,从而使综合性课程成为“大拼盆”。
相反,结构化程度低的综合性课程,则能比较理想化地反映以儿童为中心,以课程的过程原则为取向,以活动过程为评价依据的课程特征。这种课程具有如下长处:是有关联的课程;能促进主动的学习;由儿童一起参与设计,能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能使儿童发展与知识结合成一体。但是也存在不足:不可能达到知识完整性的要求;失却了每个科目的独特性,不利于把握不同科目的学习方法以及表述方式。(2)综合性课程的设计原则:教育活动应与儿童的个体差异相适合;教育活动应与群体儿童相适合;教育活动应与文化差异相适合;教育活动应将发展与学习连结一体。(3)对现状的评价(7分)
2.(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行为水平与其依靠帮助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维果茨基认为,教育要针对儿童发展的这两种水平,不要只关注儿童发展的过去,更应关注儿童发展的未来,只有走在发展之前并能指引发展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育。(7分)(2)举实例说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启示:
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既能适合的儿童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
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不仅只是去评价儿童的独立行为水平,而且能够发现儿童在 各种帮助水平下的能力。
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特别强调老师在互动中应起到的作用,特别强调鹰架教学。
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能正确地组织情景,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即课程应有足够的弹性,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能及时地弯化课程内容和方法。(7分)
第五篇:现代教育学及答案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狭义的教育是指(B)。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个人教育 D.社会教育 2.《大教学论》的作者是(C)。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洛克 3.社会环境的本质是(C)。
A.制度 B.风俗 C.文化 D.人际关系 4.在个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
A.社会环境 B.自然环境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5.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形成(A)。
A.教育风格 B.教育质量 C.教育方法 D.教育思想 6.教育理论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C)。
A.教育内容 B.教育规律 C.教育目的 D.教育制度 7.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是(A)。
A.教学工作 B.教育管理 C.教育目的 D.教育内容
8.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作明确区分的是(C)。A.杜威 B.卢梭 C.洛克 D.裴斯泰洛齐 9.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是(A)。
A.舒尔茨 B.贝克尔 C.丹尼森 D.闵塞 10.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是(C)。A.行政部门 B.领导 C.教师 D.校长 11.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是(A)。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六三三学制” D.“新学制” 12.教学改革的核心是(A)。
A.课程 B.教师 C.学生 D.教材
13.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B)。A.信念 B.性格 C.理想 D.动机 14.“产婆术”的发明者是(A)。
A.苏格拉底 B.昆体良 C.赫尔巴特 D.布鲁纳 15.学、思、行的学习过程理论的提出者是(B)。A.孟子 B.孔子 C.老子 D.荀子 16.衡量学生会不会学的重要标志是(A)。
A.学习策略 B.学习目标 C.学习内容 D.学习过程 17.教授策略的实质是以(D)为主体的策略。A.学生行为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教师行为 18.德育与政治教育是(C)。
A.不同的两个范畴 B.是一种包容与被包容关系 C.是一种辨证的内在关系 D.两者没有关系 19.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皮亚杰 B.科尔伯格 C.米切尔 D.洛塔尔 20.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最常见的班级自主活动是(D)A.球赛 B.野炊 C.演讲比赛 D.主题班会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四阶段是(ACDE)
A.明了 B.引入 C.联想 D.系统 E.方法 2.教育的言语艺术主要包括(ABC)
A.口头言语艺术 B.书面言语艺术 C.体态言语艺术 D.活动言语艺术 E.参与言语艺术 3.下列属于个人生活和发展中非理性因素的有(ABCD)。A.情感 B.意志 C.性格 D.想象、顿悟 E.思维 4.教师的基本素质成分包括(ABCD)。
A.知识结构 B.个性品质 C.教学能力 D.教育观念 E.教育内容 5.教学活动设计与开发原理包括(ABCD)。
A.“人—物”互动原理 B.“物—物”互动原理 C.“人—人”互动原理 D.“个体与自身”互动原理 E.“家庭—个人”互动原理
三、改正下列划线部分的错误(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是《大教学论》。《普通教育学》 2.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必须抓住人发展的关键期。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3.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的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4.在“五育”中,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的是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德育 5.教师职能体现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专业精神。业务素质
6.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正式施行的时间是1995年。1994年 7.教学设计与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开展。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8.教学评价中把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是一种相对性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 9.班主任被人冠以“班级导师”之名强调班主任应该是教育者。指导者
10.操行评定是我国中小学班主任最常用的一种学生评价方法,采用的形式是口头说明。书面报告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2分)(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2分)(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1分)
2.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性作用有哪些?(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分)(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1分)(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1分)(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1分)
3.教育艺术及其特点是什么?
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3分)特点:(1)情感性(2)双边性(3)创造性(4)审美性(共2分)
4.教师的职业理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及意义的认识。(1分)(2)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的理解。(1分)(3)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基本特征的认识。(1分)(4)把握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
(5)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对教育教学的制约性。(1分)(6)理解教师工作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7)对教育的献身精神。(1分)
5.如何加强课程评价的现代化?
(1)不能只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对象,评价对象既应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又应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对课程的领导、组织、课程研制的成效。(1分)(2)评价技术不应只重量化,而应是量化与非量化的结合。(1分)
(3)评价手段既应有测验、考试,也要有“非考试性”的测评,如学生在游戏化竞赛和自由创作中的表现等。(1分)
(4)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不应只限于教育行政部门、课程专家、教师,还应包括学生及家长,并加强他们之间的互动,这样才能提高课程评价的最终指向者——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将评价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2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实际分析为什么学校教育能够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1分)(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1分)(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1分)(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1分)(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1分)
(6)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1分)(7)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1分)
2.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创新不足;而美国学生基础薄弱,创新素质较高”的现象。
(1)这种概括暗含的结论是学生基础牢固,创新素质就会低下;而基础薄弱,创新素质则会较高。(2分)
(2)其实,这种认识是对基础与创新关系的误解。因为基础是创新的前提,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就不可能有创新素质真正而持久的提高。(2分)
(3)美国中小学生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基础不牢固,相反,恰恰是因为他们有着赖以创新的牢固的基础。(2分)
(4)我国中小学生之所以创新素质低下,并不是因为他们基础太牢固,而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单纯为“应试”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获取的“死知识”。这种通过机械、呆板方式所获得的“死知识”,不仅不具有创新素质意义上的训练价值,反而会对创新素质产生抑制和排斥。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不是要不要基础的问题,而是应具备什么样性质的基础以及如何获得这种基础的问题。(2分)评论,观念,各有不同做好自己那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