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读后感需要更开放的教学教育
需要更开放的教学教育
-----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假期空闲中,我有幸拜读了袁振国先生编写的《教育新理论》一书。这本书阐述了:作为教师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论,转换哪些旧观念。
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如何去做?在阅读中给我启发最深的是“开发数学教育”这一章,可能这与我任教的科目有关吧,书中阐述道: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现象本身客观规律的揭示,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本质是发现,而数学是人们为建立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主人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的本质是发明,是主观建构。
数学中最基本的有理数、无理数是人自己设定的,几何学上的最基本的点、线、面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完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只不过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这种概念才做出有形的点、线、面来,就是最基本的1+1=2也是人们设定的运算法则之一,这一法则只有在十进位制的系统中才有意义,在二进位、八进位系统中就毫无意义了。
有时候,数学是通过“无”与“无”的运算,算出“有”来。夸张一点说,数学有时就是“无中生有”。而这种无中生有是非常重要,甚至是数学的本质。书中例举了一个事例,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有一次举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公开课,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从连加向乘法的过渡。他出了一道题目:7+7+7+7+7+7+3=?赞可夫的意思是引导学生得出7*6+3的方法。但出乎意料的是一开始一个同学就说:“我可以用7*7——4的方法来计算。”在《教学与发展》这本书中,赞可夫回忆到:当我听到这一方法的时候,我非常的激动,这个孩子非常了不起,她看到了一个不存在的7,她发现了数学的本质。既然孩子们已经具备了认识数学本质的能力,我们为什么还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呢?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发展水平,忽视学生发展的潜力,就等于是犯罪。于是他推翻了自己准备的教案,就从这个不存在的7讲起。这里既表现了赞可夫的教学机智,更表现了他对数学和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当然,我们这里不是严格讨论数学的问题,而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人是数学的主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为我所用。
说实在的,数学其实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华的工具。数学本身是人为的,是开放的,是丰富多采的,一句话,数学是为人所用的,然而不幸的是,由于教育竞争的压力,由于“应试教育”的扭曲,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变成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特别是成了寻求唯一答案的工具,书中一句句的论述,一个个事例生动地告诉我们,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思想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
教学的开放首先需要思想的开放。为了培养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数学教育。
第二篇:读书笔记(《让教学更开放》)
发散思维,拓展兴趣
———读《让教学更开放》一书有感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一直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的事情,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就成为教育界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但是,无沦如何争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确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成为了教师的重要任务与目标。
拓展性思维让学生学习的能力进一步飞速提升。《让教学更开放》一书从知识的角度延伸与扩展出发,立足于提高教师使教学和知识发散的技巧与能力,精选名师创设发散化教学的经典案例,并配以详细而深刻的案例分析,最后还提出了使教学发散化的方法与措施,为一线教师进行发散化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与范例。
从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出发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具发散性,使一线教师转换了教学思考的角度,也就能更好的营造学生喜欢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堂氛围。因此,这是一种极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开,放式课堂教学也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教学法,要开放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络,构建全新的教学目标,突破传统教学策略的局限性,摆脱重知识、轻能力的错课思想,要让学生在特定的开放式教学中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懂得和掌握先进的,更适合教学和指导学生进步的教学法是必要而且有意义的。因此,我要在未来的大学学习中多去阅读和掌握和先进教学法有关的书籍、报刊。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为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打好基础。
第三篇:《让教学更开放》读后感
《让教学更开放》读后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活动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 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 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由焦祖卿和吕勤主编的《让教学更开放(拓展延伸让学生触类旁通)》从对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出发,立足于提高教师使教学和知识发散的技巧与能力,精选名师创设发散化教学的经典案例,并配以详细而深刻的案例分析,最后还提出了使教学发散化的方法与措施,为一线教师进行发散化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与范例。
一、茅塞顿开——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境地新课程改革、新课标的说法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作为教师,我们从2001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不断接触这些字眼了。在认真阅读了《让教学更开放》这本书以后,我从宏观理论的高度认识到教育改革是世界潮流,我们中国正处在教育转型的历史时期,而课程改革正是教育转型的关键所在。课程改革的最集中体现就是综合课程的使用。透过课改实验区的种种现象,我深刻认识到那些勇挑实验重担的教师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英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最优秀的老师。这些认识犹如一阵阵清风,拨去我眼前的团团迷雾,使我对全国上下正在进行的课改热潮,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走出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境地。
二、一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
“导师”的理解应该为“引导型”老师,就像《让教学更开放》一书中所倡导的教师要“抛砖引玉,让学生荡起思维涟漪。”,“以教代学,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新教学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就要求我们教师做一个引导型教师,而非“输灌型”教师。新形势下的教学主体在这里发生了改变,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这里,不再是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因为老师说的与专家说的可能有很大分歧,专家说的与网上最新出现的也可能有很大不同。到底谁是正确的呢?现在,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于每个学生。学生就在我与课本、我与课堂、我与老师、我与同学、我与学校、我与家、我与人们、我与社会、我与环境、我与未来、我与„„中认识我,建设我。这就要求老师是个“通才”,不仅能引导学生学习课本适应,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去,到生活中去。在这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我们老师最应该做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三、学习是最好的阶梯
要做好以上这一切并产生效果,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扩展知识面,培养学生佩服的、过硬的教学业务水平,提升教学艺术,完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机灵,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个性魅力的人。这个目标很高,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我相信,树立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没有目标,偶然的收获只能是昙花一现。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首先,我们应该向书本学习。书本是我们永远的老师。只有不断研究、体会、反复感悟,才能深刻理解并把握教材。其次,作为老
师,要向学生学习。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本活的书本。他们有不同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学习方式。第三,同行之间,我们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特别作为青年教师,就更应该向年长的老师学习。因为他们有许许多多的经验,有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另外,老师要向社会学习。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有好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我们要多看报、听广播、看杂志等。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拓宽自己有限的知识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
读完这本书放佛脱胎换骨一般,从思想的本质上有了根本的改变,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学无止境,教更无止境。希望可以更加提升自己,丰富自己,最终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第四篇:《让教学更高效》读书笔记之一
《让教学更高效》读书笔记之一
初识学习维度论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罗伯特·马扎诺博士提出了一种应用性教学理论,即学习维度论。这一理论把学习的过程概括为以下五个维度。
维度一:态度与感受。态度与感受影响着人的学习能力。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帮学生建立起对课堂及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生动。
维度二:获取和整合知识。帮助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是学习的另一个关键层面。
维度三:扩展与精炼知识。这有赖于运用推理过程来分析已经学过的知识。对各门学科而言,共同的推理步骤有:比较、分类、抽象、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提供支持、分析错误、分析观点等。
维度四:有意义地运用知识。最有效的学习应体现在学生运用知识来完成任务上。在安排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确保学生有机会合理运用知识,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维度五:良好的思维习惯。优良的思维习惯。优良的思维习惯具有批评性、创造性和调节性的特点。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要做到:
(1)帮助学生理解习惯。如课堂讨论、树立榜样、同伴示范等。
(2)帮助学生明确与形成同思维相关的策略,如边想边说、同伴分享、与人交流和专门训练等。
(3)在学习环境中创造一种文化来鼓励学生思维习惯的西城,并给予积极强化。
倡导自主学习,激发认知兴趣
策略之一:学会放手,为学生腾出更广阔的空间
学会放手,为学生腾出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必须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学会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和强化自己的学习兴趣,自己体验、探索、交流、创造,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课堂教学也就在这种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了生机与活力。
(一)放手不等于放权。
真正有价值的教学应该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学生问教师答,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师放的是“师道尊严,言语权威”,不放的是对学生的必要的指导、帮助、点拨,要将教师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避免“越俎代庖”,又要保证课堂的导向性,避免“满坡放羊”式的随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知识的感受、疑问和设想提出来,这才是放手所追求目标。
(二)自问他答,让学生广泛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采用自问他答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广泛参与,正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于一般知识,教师应相信学生能够独立或合作解决的。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快乐学习。
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强弱,是学习效果好与坏的重要因素。
泰勒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在受学生控制的因素与学生无法控制的因素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的环境。教师放手的途径是要善于挖掘学生能动性,并有效地控制其他各方面的因素。
教师应该: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由去支配; 给他们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他们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给他们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化解; 给他们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放手,将会给教师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倡导自主学习,激发认知兴趣
策略之二:预习指导,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预习是课堂教学上的“前奏曲”,是学生自主学习、思索、发现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复习更重要。学生一旦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就找到了自主学习的途径,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并为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授以学生预习之法,才可使学生少走弯路,径入厅堂。
(一)结合语序,启发学生自主解难。
1.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高有低,把预习放在课前完全交给学生,不能保证人人参与训练,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在课前预习,教室看不到学生预习的过程,得到的情况也只是检查的结果。这种注重结果,忽略过程的预习训练,十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把预习纳入课堂,结合预习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二)细化预习要求,指导学生有序预习。
对于学生学习来说,要想做到心中有数,就要学会预习。在预习前,教师要细化预习要求,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有序自学。
(三)授人以渔,让学生更有效地预习。
由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往往很难深刻理解教材,不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多给与预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更有效地预习。
倡导自主学习,激发认知兴趣
策略之三:抓住关键点,点燃学生自主探究的导火索 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言,教师要做的是组织、指导、鼓励,让学生自学、自疑、自品、自悟、自得,从疑到悟,从悟到用,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把握时机,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从而点燃学生自主探究的导火素,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抓住关键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知识的系统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形成体系。教师应通过抓住关键词,经过层层深入的引导,点燃学生深入探究的激情,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
(二)以学定教,以读为本。
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教师应该通过指导,引导他们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读书,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感悟。
(三)抓住讨论的时机,点燃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是判断学生能否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的重要标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抓住讨论时机,引导学生善思、会思,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倡导自主学习,激发认知兴趣
策略之四:精简讲课内容,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为了让学生自学,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在有限的课堂上,减少讲课时间,给学生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注重启发,让学生自主释疑。启发式教学是各种教学方式的灵魂。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注意对所教内容进行设计,使问题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会放手,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教师通过放手,让学生选择信息,列式计算;进行分类,说明理由;概括理解;加强应用等四个步骤,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唱独角戏,倡导师生主动学习。
让学生参加互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既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使他们用掌握的课外知识解决课内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谓一石三鸟。
总之,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把握节奏,有等待的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第五篇:教育故事:小草更需要呵护
下午第一节是我的自习课,我说:“同学们,上周老师让你们借字典,拿出来让老师看看。”同学们纷纷拿出字典放在桌子上。桌子上的字典真是五花八门,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残缺不全,也有几本新买的。我逐一“检查”。突然,我发现一本新字典的封面上有明显的刮痕,这不是“此地无银”吗?显然这是刘倩的那本字典。我刚想大发雷霆,可是当看到字典的“主
人”时,我忍住了。是她——郑送花,她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啊!我接这个班的第一天就知道了。她是一个弃婴,被一个残疾人收养了,取了“送花”这个名字。如果不仔细看,她哪像个女孩,穿着与时代相隔甚远,皮肤晒得黝黑。听同事们讲,她每天放学都要帮助养父捡垃圾。生活使她变得寡言少语,在班里几乎没有朋友。命运实在对她太残酷了,本应还是撒娇的年龄,却过早地尝到人生的辛酸。我拿着这本字典,感觉很沉很沉。此时郑送花低着头,脸涨得通红。我怎么忍心再去伤害她那已经脆弱到极点的自尊?只是轻轻地将字典放回原处,若无其事地说:“要爱护字典,别乱涂乱划。”我只字未提刘倩字典被偷的事,怕同学们怀疑她。她已经不堪重负了!第二天,我到十里外的书店买了一本新华字典,在封面上精心摹上“刘倩”的名字。在班上我宣布:“刘倩的字典找到了,是邻班的同学捡到的。”我发现郑送花的眼里流露出诧异和悔恨的神情。下午放学,同学们都走了。郑送花站在办公室门口,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地流泪。这也许是特殊性格的她认错的方式吧。我真想说,孩子,贫穷不是你的错……可是,我害怕触动她那敏感的神经,仍旧轻轻地说:“老师知道你认识到错了。不要多想了,就权当那本字典是老师送给你的吧。”
这件事埋藏在我的心里,一直到今天。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现在郑送花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店,生意还不错。她不必再和养父靠捡垃圾来维持生计了,终于自食其力了。
我们常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嘲中有牛顿。实际上,我们身边的学生更多的是一些小草,她们将来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注定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她们甚至弱不禁风,但为了生存,顽强地拼搏着,奋斗着,她们更渴望阳光与雨露。教育,就是让乔木长成更高大的乔木,让小草长成更茂盛的小草。难道小草不更需要呵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