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湘文化判断题1
《湖湘文化》判断题汇编
(一)1,“文化”一词的意义和概念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丰富的。(对)
2,湖湘学派的奠基者是胡安国和朱熹。(错)
3,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或称之为“复合体”),它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和习惯。”(错)
4,凡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都属于文化现象。(对)
5,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文式、情感模式、等级
观念、角色地位、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对)
6,文化具有时代性、阶级性、和地域性,但不具有民族性。(错)
7,湖湘文化就是湖湘大地居住的人们长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艺术观念的总和。(错)
8,文化的时代性决定了文化是变化的、迁移的和发展的,这也意味着各个
时代的文化都是完全不同的。(错)
9,在每个民族文化的时代性中,都蕴含着人类性这一永恒的内容和共性。(对)
10,决定文化的地域性的主要因素是某一人群所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生
活,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历史渊源。(对)
11,湖湘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是历代(包括现实)湖湘民众在湖湘大地上所创造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的总和。”(错)
12,湖湘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多层面的复合体,既包含了上层社会的主流文
化、庙堂文化和精英文化,也包含了世俗的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和江湖文化。(对)
13,湖南中北部在两汉时期才被称为“沅湘’’之地;由于湘江是贯通全省南北的最大河流,故至迟在南北朝时期湖南已经被称为“湘”。(错)
14,“湖湘”作为湖南地域之名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
(对)
15,决定地域文化特点的是自然地理环境。(错)
16,湖湘文化可以分为两大地域文化类型:其一为滨湖(洞庭湖)平原地区,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稻作农耕兼及渔业的生存方式与文化类型;其二为以湘江流域为中心兼及资江、沉江、谨水流域中下游部分地带的丘陵盆地相间地区,是一种稻作农耕与渔猎混杂的生存方式与文化类型。(错)
17,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既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历史人文环境的影响。(对)
18,湖湘文化就是楚文化。(错)
19,最早出现“湖南”这一地域概念名称的时间是在宋代。(错)
20,周敦颐是理学学派闽学的代表人物。(错)
21,明代的“生苗区”是指湘西与黔、川交界之处的“红苗区”,又称苗疆。(对)22,1938年在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为国内绝无仅有的珍品,是夏商周时期湖湘地域文化的标志性成果。(对)
23,文化包括两种形态类别:第一类文化包括智能文化和物质文化;第二类文化包括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居于第二类的规范文化包括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等。(错)
24,湖湘文化指自古以来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各种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的总和。(对)25,夏、商、西周时期,湖南属于《禹贡》所称“九州”的“荆州”之地。(对)26,秦王朝在湖湘地区(包括与周边部分省区的接境地区)先后设置了黔中郡和长沙郡、武陵郡。(错)
27,“湖南”与“湖湘”作为行政地域概念与人文地域概念的专有名词,最迟在唐代已经出现。(对)
28,湖湘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是历代湖湘民众在湖湘大地上所创造的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的总和。(对)
29,湖湘文化具有时间(历史发展)和空间(地域存在)双重内涵。(对)30,“朱张会讲”是湖湘学术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张”是指朱熹与张载。(错)31,“磨血教育家”是指徐特立,他于1903年创办了湖南最早的私立明德中学。(错)
32,先秦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思想家屈原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天文、地理的光辉诗篇《天问》;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第一次回答了屈原提出的问题写作了《天对》。(对)
33,杨昌济是最早将西方的“哲学”概念引进湖南的。他说:“个人必有主义,国家必有时代精神。哲学者,社会进化之原动力也。”(对)
34,南宋朱熹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将公利与私利区分开来,并且充分肯定谋公利的正当性。(错)
35,“茶陵诗派”的领袖,是当过宰相的著名湖湘诗人李东阳,他开了法盛唐、宗杜甫的诗歌复古运动的先河。(对)
36,湖南现代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直率而又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族传统女性的内心世界,震动了当时的文坛。(错)
37,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不朽之作。(对)38,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沅湘一带就有了供娱神而用的“歌乐鼓舞”。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巫舞,通称傩,正是湖湘戏曲艺术的萌芽。(对)39,我国现代戏曲有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湖南最早形成的是高腔。(对)
40,早在20世纪初,著名音乐家黎锦晖在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基础上,首创中国歌剧,其代表作《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儿童歌舞剧一度风靡全国。(对)
41,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沅湘一带就有了供娱神而用的“歌乐鼓舞”。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巫舞,通称傩。(对)
第二篇:湖湘文化综合练习题(判断题)
地域文化综合练习题(判断题部分)
1.关于文化的解释。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是个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习惯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些其他的能力和习惯。”---2.关于文化,我国大学问家胡适认为“文化就是赋予生命以意义的事物 ”。-------3.“文化”总是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相联系的。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发现、创造的价值,以及在发现、创造价值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4.在传世文献记载中,古代湖南是“蛮荒”之地,未开化不发达,原住湘人被蔑称为“荆蛮”、“蛮虏”。而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揭示:早在远古时期,湖湘地区就有了较高的文明,在诸多方面都能与中原文化争妍斗艳,不少成就独步领先。---5.在传世文献记载中,古代湖南是“蛮荒”之地,未开化不发达,原住湘人被蔑称为“荆蛮”、“蛮虏”。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也揭示:直到唐宋时期,湖湘地区才有了较高的文明,在诸多方面接近中原文化的发展水平。----6.长江流域文明同样是中华文明之源。湖湘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楚文化最为典型的代表。---7.古代湖湘特别盛行建立在想象与虚拟超自然力量之上的巫风巫术,体现农耕社会原始信仰和行为特征的傩文化延续至今。---8.在长期威压重逼的生存环境中,湖南人养成了剽疾顽悍、任侠尚气的性格,形成了疾恶如仇、勇于反抗的民风。---9.从屈原的《怀沙》到毛泽东的《中国应当向何处去》,从王夫之深奥的“太极”探索到周敦颐博大精深的古典哲学体系,都充满了求真的勇气与睿智。----10.湖湘四典——《怀沙》、《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爱莲说》,从世界与自我、社会与人生、向内与向外、大我与小我、执著与超脱等多个维度,抒兼济之志,述独善之怀,充分体现了湖湘文化已经具有的深度和高度以及普世价值。---11.周敦颐以强烈的经世精神写下了《筹漕篇》、《筹鹾篇》、《筹河篇》等一系列针对时政急务补阙救弊的策文。--12.魏源为了“以夷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他撰成《皇朝经世文编》一百二十卷。他还博采自清以来“切于事”、“合于今”的文章,辑成《海国图志》。---13.从湖湘文化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施为看,求变趋新是其重要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14.在特定的厉史、地域条件下形成的湖湘文化既有独特优势和卓越品格,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15.湖南省居南部中央,位于长江中游南面。因大部分区域在洞庭湖以南,所以称湖南。又因湖南最大的河流湘江白西南向东北流贯全境,简称“湘”。--16.湖南省现行行政区域在周朝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期湖南纳入楚国版图,当系湖南行政区划制度萌芽。可知,湖南是最早实行行政区划制度的地区之一。--17.周朝湖南地区设置有黔中郡、长沙郡。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与封国并行,湖南境内设有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国。---18.秦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与封国并行,湖南境内设有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国。---19.西晋时湖南分属荆州、广州和江州。---20东晋时湖南分属荆州、湘州和江州。--21.南朝宋、齐和梁前期,湖南分属湘州、郢州和荆州。陈朝时湖南分属荆州、沅州、湘州。--22.在清朝,康熙三年置湖广按察使司,湖广行省南北分治后,湖南独立建省。--23.宋太宗朝设道,湖南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和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宋广德二年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24.湖南地处祖国内陆,自古交通闭塞,交往不便,被称之为“四塞之省”。--25.湖南东、西、南三面峰峦起伏,南部为武陵——雪峰山脉,西部为五岭(统称为“南岭”)山脉,东部为幕阜——罗霄山脉,山蛉相连,地势高峻,中部多为丘陵和盆地,起伏和缓,只有北部为洞庭湖平原,地势低平。---26.魏源编成《皇朝经世文编》,并在此书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27.东汉时期湖南耒阳人蔡伦改良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三国时期零陵人黄盖是蜀国后期的杰出政治家,被诸葛亮誉为“死节之臣”、“社稷之器”。()28.18 61年,曾国藩在安庆建第一家近代军丁厂——内军械所,稍后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局,在江南机器制造局设立翻译馆,引进国外人才,1873年选拔第一批留学生出国。他还促进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堪称中国近代化和“洋务运动”的创始人。-----29.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探索宇宙万物演化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儒家道德具有终极意义,契合宇宙之道。-----30.唐代“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学生通过考试可以逐舍上升。湖南由此形成了“潭州三学”的升级体制。所谓“潭州三学”,即州学生月试后分高者可升人长沙湘西学院,湘西学院生徒分高者可升人岳麓书院。------31.长沙岳麓书院因位于长沙城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岳麓山下而得名,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31.距今约6500年前,湖南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大溪文化阶段。大溪文化遗址在湖南最集中的地区是澧水中下游和洞庭湖西北边缘地带。---32.史前时期湖南主要是三苗、南蛮人活动的区域,盛行作为部族文化的苗蛮文化。苗蛮文化是湖湘文化的土壤和根基。---33.楚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长江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4.楚人不仅与湖南的原住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同时也创造了新兴的封建制度文化和充满着神奇色彩的精神文化。---35.春秋战国时,湖南的原住民大都信奉原始宗教,呈现出多神崇拜的特点,楚人的入湘带来了楚人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湖南原住民的宗教与楚人带人的宗教、神话相互影响、融合,构成了春秋战国时独具湖南特色的宗教与神话。---36.中原文化主要通过王朝的统治与教化、贬官和流寓文人、移民和战争等方面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产生和形成。---37.宋代广德二年(764),中央在衡州设立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简称湖南观察使,这就是“湖南”之名的由来。----38.湖南的行政区域至唐代以后开始了相对稳定,湖湘文化产生和形成有了较为稳定的区域环境。---39.湖南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不仅使中原文化的制度、礼仪、风俗、习惯等直接影响着湖南的本土居民,也为湖南本土的文化保留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等地域文化特色创造了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一支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40.中国历代被贬到湖南地区的官员不计其数,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屈原、贾谊、柳宗元、刘禹锡等。此外还有李白、杜甫、韩愈、秦观、辛弃疾、朱熹、王明阳等文人曾流寓湖南,他们也促进了中原文化和湖南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41.中国历代被贬到湖南地区的官员不计其数,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有李白、杜甫、韩愈、秦观、辛弃疾、朱熹、王阳明等。此外还有屈原、贾谊、柳宗元、刘禹锡等文人曾流寓湖南,他们也促进了中原文化和湖南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42.贾谊开创的楚辞,不仅打破了《诗经》的诗歌体例,对后来的汉赋以及五言诗、七言诗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奠定了湖湘文学的基础。----43.柳宗元在湖南任内的活动和著述,政治见解及其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辞赋《吊屈原赋》和《鹏鸟赋》等,对于湖湘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44.贾谊辞赋在文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鹏鸟赋》是汉代第一篇散体赋,对后来散体大赋的兴起产生了很大影响。---45.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和政治家,是贬官文化典型代表人物。他被贬湖南永州后写下的“永州八记”,不仅描绘了永州优美的山水,还把自己的忧愤心情寄情于景,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46.在永州10年间,刘禹锡创造了辉煌的文学业绩,在散文、诗歌、寓言、游记、杂文、小说、辞赋以及文学理论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共留下六百多篇作品,使之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47.柳宗元在湖南期间所写的《天问》中,明确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命题,不仅在天人关系观中独树一帜,也对湖湘学风与士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8.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移民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纵观中国历史,移民主要是因战争或国家行为产生的。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以中原汉族南迁最具规模,影响最大,对其他区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49.从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五星占》与《天文气象杂占》则具体地描述了金星、木星和土星的位置、动态等情况,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50.在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介绍了283个古医方和医疗方法,计有103个疾病名称、247种药物名称,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51.东汉后期,随着《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湖湘医学有了标志性成就。
52.1897年,在湖南总督陈宝箴的支持下,湖南建立了时务学堂,成为湖南新政的一个核心机关。此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又在陈宝箴的支持下创办南学会、《湘报》和浏阳群荫学会。-----53.道家在秦汉时期就已对湖南地区的文化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以后道教在湖湘地区的传播奠定了基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三幅古地图,说明当时湖南天文学与地理学已发展到较高水平。-----54.湖南最早的一座佛教寺庙为长沙麓山寺,建于西晋初年。-----55.东晋罗含所著《更生论》是湖南最早的哲学著作。-----56.黄兴先后翻译了《日本宪法分、《国际私法》等有关国家制度和法律的著作,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57.隋唐时期,湖南还先后出现了石鼓、岳麓两书院,是见诸记载的中国书院之始,开创了湖湘以重教育著称的先河。-----58.南北朝时期,以湖湘学派的崛起为标志,湖湘文化走向成熟,并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59.南宋时期,北方的广大疆域沦入金人之手,一直居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北方的地位开始下降,南方在经济、文化方面逐步崛起,此时南方的经济文化发达程度已经超过了北方,湖南更是成为南宋王朝所倚重的重要地区。-----60.唐代是湖湘文化在全国形成自己特色并产生重大影响的时期,其标志是湖湘学派的崛起。------61.与先秦儒学和汉唐儒学相比,湖湘学者们不仅是从社会政治或者生活实践的角度大量地讨论儒家伦理问题,而且是把这一切置于“性与天道”的宇宙论、世界观的哲学角度来考虑,使先秦以来的儒学发展成一种更为精深、具有系统性的学说,重新获得了生命力。-----62.理学奠基人王夫之的《太极图说》与《通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本体系。------63.湖湘学者们在吸收和批判佛、道的宇宙论及思辨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诠释儒家经典,重建儒学体系,重振儒家信仰,创立理学,形成湖湘学派,为中华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64.“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的“濂溪”是指朱熹。------65.流寓而定居湖南成为“湖南人”(原籍福建)的朱熹,开创了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理念、以理学为学术特征、内圣外王并重并致力于弘扬民族精神的湖湘学统,成为 “湖湘学派”的奠基者。------66.名列天下四大书院的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在宋代引领着全国书院的发展,使湖湘士人获得了文化的自信,为湖湘文化和湖湘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7.王学(王阳明学说)在湖南传播的结果是与湖湘学融合,最终使得湖湘学和王学都得到了改造,同时,王学在湖南的传播对于后来王夫之学术思想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68.明中期民间流行的“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便一改而为“湖南熟,天下足”,说明清代湖南的农业生产发展超过了前此任何一个朝代。-----69.明清之际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阶段,湖湘学人谭嗣同是这个阶段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一方面,他是湖湘理学的继承者,他承传了两宋形成的理学型文化,并对理学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批判;另一方面,他又是促进湖湘文化近代转型的先行者。------70.湖南近代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陶澍、魏源、贺长龄等。------71.王夫之出于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详细介绍了5大洲九十多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知识,为国人提供了关于世界的崭新概念,并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72.1876年,湖南人曾纪泽被清政府任命为第一任驻英法公使,他利用jLI_I使英、法的机会,对西方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大力传播西方文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提倡向西方学习的先驱人物。------73.时务学堂的创立是湖南维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湖南成为当时中国最富朝气的省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使得湖南的维新运动成为后来戊戌变法的前奏和实践基础。-----74.蔡锷是中国同盟会主要发起人之一,先后撰写的《猛回头》和《警世钟》深刻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清朝廷卖国投降的种种罪行。------75.中原文化中对于宇宙天道的探索热情、崇巫习俗、勇武爱国、独立创新与兼收并蓄等特征,对湖湘学术思想的形成与特质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视为湖湘学术思想的文化基因。------76.现今所见的中国古代神话,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羿射九日、共丁怒触不周山等脍炙入口的神话故事,主要来源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中原著作,这些传入的著作对湖湘文化影响深远。------77.楚文化中求索天道宇宙的传统对湖湘学术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从老子、庄子、屈原开始,中经周敦颐、胡宏、张栻、王夫之,到近现代的湖湘思想家一直保持着探讨宇宙大本大原的传统与热情。-----78.严格意义上的、体系性的湖湘学术思想是从明代才开始形成的。古老的湘楚文化,是湖湘学术思想孕育的温床。------79.楚文化,与以儒、墨为代表的北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首先表现为楚人对于天道宇宙问题有着极大的热情,其次是楚人崇巫,多创造的激情和不拘礼法的独立精神,此外,勇武爱国是楚文化的另一个古老的传统。-----80.湖南在历史上被称为蛮荒之地,交通不便,地瘠民贫,清以前曾长期作为被逐官员的流放之地。------81..屈原的《离骚》既可视为一首想象奇特、气势恢弘的诗歌,又可视为一篇探讨宇宙天道问题的哲学奇文。这篇奇文一连串问了172个问题,从追问宇宙的起源到诘问传统的天命观,反映了屈原试图将人从天命神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一种尝试。------8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所谓内美是指希望通过坚持不懈的上下求索而提高政治地位,并进而通过实现美政来拯救实已岌岌可危的楚国。------83.西汉以后湖湘学术思想特别注重内圣外王的贯通,既有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又有屈原等楚地思想家思想的浸润。------84.贾谊是唐代初年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中之所以将他与屈原合并立传,是因为在司马迁看来,贾谊与屈原有着相似的抱负、才华和遭遇。------85.屈原、陆贾和湖湘大地的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故而湖南、长沙被称为“屈贾之乡”。------86.贾谊注重历史经验的总结,注重“势”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87.贾谊热衷于对宇宙本体作形而上的思考。他所言的“道”兼具了形上与形下的双重特点,而且,以“道”开其端,落脚点却是儒家的。不难看出,贾谊思想中有融合儒、道的努力。这一特点对湖湘学术特质的形成很有影响。-----88.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唐贞元年间,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湖南度过了十年的时光。刘禹锡的《天说》、《天对》等主要著作是在湖南完成的。------
89.柳宗元根据屈原的《天问》专门作《天对》,试图回答屈原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种疑问,提出了宇宙是由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天人不相预”等一系列重要的观点。--90.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被贬为朗州司马,在湖南生活了十年左右。这期间他受柳宗元《天对》的启发完成了《天论》三篇。-----91.柳宗元在刘禹锡 “天人不相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思想,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湖湘学者。------92.周敦颐的出现,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同时也标志着湖湘学术思想开始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独特形态。-----93.从《宋史》开始就肯定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到后来被推到“道学宗主”的地位。与此同时作为学术成就卓越、第一个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湖南人,周敦颐也象征着具有独特形态的湖湘学术思想的兴起。此后湖南一跃而为理学重镇,被学者们称为理学之邦、荆蛮邹鲁、潇湘洙泗。-----94.周敦颐的著作不多,今见有《太极图》、《太极图说》、《岳阳楼记》、《通书》以及少许诗文,篇幅都很小,但影响极大。------95.周敦颐的思想学说是融合儒释道的结晶,但基调是道家。周敦颐出入释老的目的,是丰富和发展儒学的思想体系,开拓儒学的新境界,取得意识形态的主导权。------96.周敦颐有三个方面的开拓性贡献:一是以太极立人极,建立了一个太极阴阳化生人与万 物的宇宙本体论模式;二是乾元立诚,以诚论性的性命之学;三是提升了儒学的思辨水平。这三个方面在中国学术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为以后的宋明理学确定了论域,而且确定了论题。-----97.两宋之时,中国社会与思想文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首先是中国文化重心南移,为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深层融合、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有机结合提供新的契机。其次是儒学地域化的出现,为新的学术思潮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最后,中国文化发展到两宋之时,面临着来自佛道两家的严峻挑战,这些变化促成了理学的产生。-----98.在宋代,理学已大盛于湖南,而且形成了有独特内涵的理学型学术文化。这一独特内涵与特质在湖南学派那里得到了集中体现。-----99.“湖湘学派”是指南宋时期以胡安国、胡宏父子和张栻为代表的,在湖南地区产生和传承的一个主张“体用合一”、内圣与外王并重的理学学派。湖湘学派以其博洽通变的学者群体、独具特色的学术主张、鲜明的精神人格而广受关注。-----100.湖湘学派中学术成就最高、并且完成了湖湘学派理论体系建构的是胡宏的学生张栻,其主要著作有《知言》、《五峰集》、《皇王大纪》等。------
101.把湖湘学派发扬光大的是胡宏。胡宏确立了湖湘学派的学术宗旨,要求“成就人材,以传道济斯民”,使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大本营,成为全国理学思潮发展的重要基地。------102.胡安国的重要学术著作《论语解》、《孟子说》、《南轩易说》,丰富并发展了胡宏奠基的思想体系。------103.湖湘学派的学者之所以被视为同一学派,除了地域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学术旨趣和学术追求。归纳起来,这种共同的学术旨趣与学术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性为宇宙本体,提出了性本论的理学体系。第二,以形而上与形而下为一体的存在论。第三,坚持“体用合一”、心性之学与经世致用结合、内圣与外王并重的学风。-----104.湖湘学派“体用合一”思想,要求把内圣追求与外王事功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以性为宇宙的本体,坚持道器一体的理论主张的逻辑结果,又对湖湘士风与学风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05.谭嗣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湖湘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古代湖湘学术思想向近伐转型的关键人物。------106.王夫之早年为抗清救亡而颠沛流离,中年以后,隐居治学,潜心著述,留下了一百多种、四百余卷、八百多万字的著作。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广泛涉及哲学、史学、文学、政治、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107.王夫之批判继承了张载的气本论的思想,明确提出“道器一体”的宇宙本体论。-----108.王夫之将人性视为与“习”相结合的建构过程,把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统一起来。这种统一不会自动发生,必须依赖于主体的“存诚”功夫。-----109.王夫之为了在知行观上突出人道之诚,又提出了“行先知后”、“知行相资以为用”等重要命题,强调了“行”在人性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110.王夫之上承南宋湖湘学派,下启近代湖湘学术思想与士风,既传承了湖湘学术思想的诸多传统,又对近代湖湘学术思想的转型产生了决定性影响。-----111.“晚清湖湘维新派”,是近代湖湘出现的第一个人才群体,其中包括陶澍、贺长龄、贺熙龄、魏源、汤鹏、邓显鹤、唐鉴、刘蓉等。------112.晚清湖湘经世派的代表人物是魏源。魏源是近代最重要的今文经学大师之一,有《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老子本义》等大量著作传世。-----113.咸丰年间,一批湖南理学经世派士人为维护纲常名教、挽救危局、中兴清王朝,实现经邦济世的宏愿而建立湘军,倡导洋务。这些人物除了曾国藩之外,还有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刘蓉、罗泽南、彭玉麟、江忠源等。-----114.曾国藩的经世理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推崇义理之学。将弘扬儒家之道的宋儒之学、义理之学作为一切学术、思想、文化的根本。第二,强调“经济之学,即在义理之内”。第三,调和宋汉之争。第四,礼学经世。第五,荷道以躬。
115.曾国藩有一个著名的学术主张: “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 116.19世纪末叶,湖南一改过去闭塞守旧的面目,成为维新运 动时期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涌现了曾国藩、唐才常、左宗棠等一大批朝气勃发的维新志士。------117.谭嗣同作为“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不仅积极参与变法维新实践,而且兼采中西,熔炼古今,大胆构想,综合创新,构造出较为系统的广学哲学体系。尽管它带有不中不西或即中即西的色彩,并存在着杂芜、矛盾的现象,但他所采取的综合创新的思想方法至今仍不失借鉴意义。-----118.谭嗣同的《新学伪经考》一方面继承中国传统儒家仁学的优秀成分,一方面借用西方资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和近代自然科学成果对它进行改造创新,使之具有近代内涵。------119.《国语》中的《申叔时论傅太子》是一篇关于教育的专论,比我国的老子、孔子、屈原,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外著名教育家的论述分别早一到三个世纪。-----120.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王室教育和贵族教育制度,庶民的“分业而教”也比较兴盛,并出现了申叔时、屈宜臼、屈固、屈原等教育家。-----121.宋代的湖南教育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学校设立较为普遍。湖南12个州府中有11个建有学校,59县中有31县建有县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地方官员十分重视教育,如周敦颐、吴中夏、朱熹、真德秀、汪之信、魏了翁等;三是教育与湖南学术研究相得益彰。123..岳麓书院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培育出了王居广、龚梦锡、彭玉麟、王夫之、夏明翰等众多济世之材。------124.1902年,清政府管学大臣、长沙人张百熙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近代学制,史称“壬寅学制”。-----125.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在长沙设立时务学堂,它标志着湖南旧式书院向近代学堂的转变。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时务学堂改为求是书院。-----126.柳宗元贬谪长沙期间,写下了《吊屈原赋》和《鵩鸟赋》等名篇。前者借对屈原不幸遭遇的悲悼抒发个人郁积,颇有《离骚》的神韵;后者排遗作者心中忧愁,成为汉代散体赋的先声。------127.中晚唐开始,湖南本土陆续出现了一些在全国诗坛有一定影响的诗人,如唐代的李群玉、胡曾、僧齐己和宋代的王以宁、乐雷发等人。-----128.进入明代,湖南诗坛出现了湖南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派——茶陵诗派。以湖湘著名诗人李东阳为领袖,杨一清、刘大厦、彭泽等为主要成员的茶陵诗派,反对粉饰太平,歌功颂 德的“台阁体”诗风,倡导真实自然的诗歌风格。-----129.湖湘近代诗坛随着文化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学术主张的关联,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的诗人群体,有以魏源、汤鹏为代表的“经世派”诗人群体,有以何绍基、王闽运、王先谦为代表的学者型诗人群体,有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湘军儒将诗人群体,有以谭嗣同、唐才常为代表的维新派诗人群体,有以黄兴、宁调元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群体,与近代湖湘学术人才群体、政治人才群体交相辉映。-----130.湖南最早写新诗的是女作家陈衡哲。-----
131.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于20世纪20年代初发表过《游丁人之窟》、《过洞庭》等革命诗歌,并在《贡献于新诗人之前》一文中提出“做革命诗歌”的主张。-----
132.在湖南现代新诗的拓荒者中,以田汉、刘梦苇、朱湘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田汉于1921年出版的《江户之春》,是湖南诗人的第一部新诗集。由他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33.到目前为止,毛泽东传世的诗词共90首,其中正式公开发表的67首。这些经他亲自审定发表的作品,无一不是精品力作,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把中华传统诗词推向了新的境界,不少作品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堪称湖湘文化中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学珍品。-----134.唐代元结,曾在湖南留下《右溪记》、《寒亭记》等许多优美的散文。著名的“摩崖三绝”就是摹刻的元结的《大唐中兴颂》一文。-----135.大文豪柳宗元谪居永州,所作《永州八记》和《捕蛇者说》等散文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名篇。-----136.晚唐时,湖南“破天荒”出了第一个进士刘蜕。他能诗能文,尤以散文名于世,在晚唐以笔致古朴独具一格,与当时流行的夸饰造作华丽的文风大异其趣。-----137.对湖湘文化品格有绝大影响的三篇雄文都出现在宋代。一篇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篇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一篇是张栻的《重修岳麓书院记》。-----138.近代湖湘散文,与近代湖湘诗歌的思潮流派大体一致。有以魏源为代表的“经世派”散文,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桐城派——湘乡派散文,以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散文,以陈天华为代表的革命派散文。-----139.谢冰莹出版于19 27年的《从军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记述大革命的报告文学。
140.湖湘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小说家谢冰莹,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小雨点》。------141.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作、后来赢得了国际声誉的湘籍小说家中,成就最大的应数沈从文和丁玲。-----142.丁玲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创作,以《孟轲》、《莎菲女士的日记》轰动文坛。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农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巨大变革,奠定了丁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143.张天翼的小说以描写市民生活见长,如《包氏父子》,《华威先生》。叶紫的小说以描写大革命时期洞庭湖畔的生活见长,如《丰收》。-----144.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柯蓝的《我的两家房东》、康濯的《洋铁桶的故事》等都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名作。------
145.土家族神话往往是神话、传说、故事融为一体,而且通常以歌谣的形式出现。因此,土家族文学的主体形式是歌谣。-----146.田汉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京剧改革的先行者。他创作的话剧《不要忘了》、《青纱帐里》、《桃花扇》等,京剧《孔雀东南飞》、《渔夫恨》等,桂剧《木兰从军》、《梁红玉》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都很有影响。------147.田汉是我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传统戏曲改革的先驱。他创办了“南国社”和“南国艺术学院”,致力于戏剧创作和戏曲改革。他的代表作有话剧《咖啡店之一夜》、《月光曲》、《丽人行》等,歌剧《扬子江的风暴》、电影剧本《母性之光》、《三个摩登女性》等。-----148.左宗棠舆榇出征,收复伊犁,被梁启超誉为“五百年来对中国贡献最大的人”。-----149.王夫之政治思想的基本观点有:“天下之公”的君权论;华夷之辨的民族意识;“理势统一”的历史观。-----150,清初学者刘献廷高度评价王夫之的学术成就说:“其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发明,洞庭之南,天地元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151.清初学者刘献廷高度评价谭嗣同的学术成就说:“其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发明,洞庭之南,天地元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
152.尽管魏源的思想有诸多局限,但已经开启了传统士人接触西学、变法求新的序幕,他因此也被称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153.谭嗣同的《海国图志》的思想内容庞杂,包含了儒学、佛学和西学,其中西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中有政治学说,进化论原理,康有为的三世说和大同思想,以及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154.毛泽东历来强调文艺为大众服务,因此在他的诗词中,选用的词语往往是那些现代人的大众化的语言,这些语言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内涵深意但普通老百姓也能一看就懂。-----155.齐白石的画具有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 之誉。
156.湖湘民间信仰神主要有雷神、土地神、水母娘娘、仙娘等。信神活动则主要有求神茶、收吓、告阴状、中元祭祖、送灶神、还傩愿等。-----157.土地神是汉族民间崇拜的自然神,信奉土地神的习俗流行于湖湘各地各民族中。民间敬奉土地神,既为祈求保佑,亦为感谢土生万物的功德。-----158.水母娘娘是湖湘民间信仰习俗中的水神,其信仰风习流行于全省、尤其是洞庭湖区船民之中。-----
159.南岳被认为是“主福之山”,宋徽宗和康熙帝都曾亲笔题写“福岳”相赐。湖湘民间认为,南岳神乃湖湘地方保护神,善男信女遇有疾病灾难,或求其庇佑时,则前往烧香或许愿。()
160.傩祭是湖湘民间最富巫文化特色的祭祀活动之一。如三清傩、五通傩、云霄傩、求子傩、保安傩、癫傩等。-----161.湖南道县玉蟾岩发掘出的距今12000年的人工培植稻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稻作文明遗物。-----
第三篇:地域文化(湖湘文化)综合练习题(判断题)
地域文化(湖湘文化)综合练习题(判断题部分)
1.关于文化的解释。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是个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习惯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些其他的能力和习惯。”----对 2.关于文化,我国大学问家胡适认为“文化就是赋予生命以意义的事物 ”。-------错 3.“文化”总是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相联系的。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发现、创造的价值,以及在发现、创造价值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对
4.在传世文献记载中,古代湖南是“蛮荒”之地,未开化不发达,原住湘人被蔑称为“荆蛮”、“蛮虏”。而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揭示:早在远古时期,湖湘地区就有了较高的文明,在诸多方面都能与中原文化争妍斗艳,不少成就独步领先。----对
5.在传世文献记载中,古代湖南是“蛮荒”之地,未开化不发达,原住湘人被蔑称为“荆蛮”、“蛮虏”。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也揭示:直到唐宋时期,湖湘地区才有了较高的文明,在诸多方面接近中原文化的发展水平。----错
6.长江流域文明同样是中华文明之源。湖湘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楚文化最为典型的代表。----对
7.古代湖湘特别盛行建立在想象与虚拟超自然力量之上的巫风巫术,体现农耕社会原始信仰和行为特征的傩文化延续至今。----对
8.在长期威压重逼的生存环境中,湖南人养成了剽疾顽悍、任侠尚气的性格,形成了疾恶如仇、勇于反抗的民风。----对
9.从屈原的《怀沙》到毛泽东的《中国应当向何处去》,从王夫之深奥的“太极”探索到周敦颐博大精深的古典哲学体系,都充满了求真的勇气与睿智。----错
10.湖湘四典——《怀沙》、《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爱莲说》,从世界与自我、社会与人生、向内与向外、大我与小我、执著与超脱等多个维度,抒兼济之志,述独善之怀,充分体现了湖湘文化已经具有的深度和高度以及普世价值。----对
11.周敦颐以强烈的经世精神写下了《筹漕篇》、《筹鹾篇》、《筹河篇》等一系列针对时政急务补阙救弊的策文。--错
12.魏源为了“以夷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他撰成《皇朝经世文编》一百二十卷。他还博采自清以来“切于事”、“合于今”的文章,辑成《海国图志》。---错 13.从湖湘文化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施为看,求变趋新是其重要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对 14.在特定的厉史、地域条件下形成的湖湘文化既有独特优势和卓越品格,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对
15.湖南省居南部中央,位于长江中游南面。因大部分区域在洞庭湖以南,所以称湖南。又因湖南最大的河流湘江白西南向东北流贯全境,简称“湘”。---对
16.湖南省现行行政区域在周朝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期湖南纳入楚国版图,当系湖南行政区划制度萌芽。可知,湖南是最早实行行政区划制度的地区之一。---对
17.周朝湖南地区设置有黔中郡、长沙郡。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与封国并行,湖南境内设有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国。---错
18.秦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与封国并行,湖南境内设有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国。---错
19.西晋时湖南分属荆州、广州和江州。---错 20东晋时湖南分属荆州、湘州和江州。---对
21.南朝宋、齐和梁前期,湖南分属湘州、郢州和荆州。陈朝时湖南分属荆州、沅州、湘州。---对
22.在清朝,康熙三年置湖广按察使司,湖广行省南北分治后,湖南独立建省。---对 23.宋太宗朝设道,湖南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和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宋广德二年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错
24.湖南地处祖国内陆,自古交通闭塞,交往不便,被称之为“四塞之省”。---对 25.湖南东、西、南三面峰峦起伏,南部为武陵——雪峰山脉,西部为五岭(统称为“南岭”)山脉,东部为幕阜——罗霄山脉,山蛉相连,地势高峻,中部多为丘陵和盆地,起伏和缓,只有北部为洞庭湖平原,地势低平。---错
26.魏源编成《皇朝经世文编》,并在此书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错)27.东汉时期湖南耒阳人蔡伦改良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三国时期零陵人黄盖是蜀国后期的杰出政治家,被诸葛亮誉为“死节之臣”、“社稷之器”。(错)28.18 61年,曾国藩在安庆建第一家近代军丁厂——内军械所,稍后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局,在江南机器制造局设立翻译馆,引进国外人才,1873年选拔第一批留学生出国。他还促进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堪称中国近代化和“洋务运动”的创始人。------对 29.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探索宇宙万物演化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儒家道德具有终极意义,契合宇宙之道。------对
30.唐代“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学生通过考试可以逐舍上升。湖南由此形成了“潭州三学”的升级体制。所谓“潭州三学”,即州学生月试后分高者可升人长沙湘西学院,湘西学院生徒分高者可升人岳麓书院。------错
31.长沙岳麓书院因位于长沙城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岳麓山下而得名,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对
31.距今约6500年前,湖南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大溪文化阶段。大溪文化遗址在湖南最集中的地区是澧水中下游和洞庭湖西北边缘地带。----对
32.史前时期湖南主要是三苗、南蛮人活动的区域,盛行作为部族文化的苗蛮文化。苗蛮文化是湖湘文化的土壤和根基。----对
33.楚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长江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34.楚人不仅与湖南的原住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同时也创造了新兴的封建制度文化和充满着神奇色彩的精神文化。----对
35.春秋战国时,湖南的原住民大都信奉原始宗教,呈现出多神崇拜的特点,楚人的入湘带来了楚人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湖南原住民的宗教与楚人带人的宗教、神话相互影响、融合,构成了春秋战国时独具湖南特色的宗教与神话。----对
36.中原文化主要通过王朝的统治与教化、贬官和流寓文人、移民和战争等方面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对
37.宋代广德二年(764),中央在衡州设立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简称湖南观察使,这就是“湖南”之名的由来。----错
38.湖南的行政区域至唐代以后开始了相对稳定,湖湘文化产生和形成有了较为稳定的区域环境。----对
39.湖南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不仅使中原文化的制度、礼仪、风俗、习惯等直接影响着湖南的本土居民,也为湖南本土的文化保留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等地域文化特色创造了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一支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对
40.中国历代被贬到湖南地区的官员不计其数,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屈原、贾谊、柳宗元、刘禹锡等。此外还有李白、杜甫、韩愈、秦观、辛弃疾、朱熹、王明阳等文人曾流寓湖南,他们也促进了中原文化和湖南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 41.中国历代被贬到湖南地区的官员不计其数,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有李白、杜甫、韩愈、秦观、辛弃疾、朱熹、王阳明等。此外还有屈原、贾谊、柳宗元、刘禹锡等文人曾流寓湖南,他们也促进了中原文化和湖南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错 42.贾谊开创的楚辞,不仅打破了《诗经》的诗歌体例,对后来的汉赋以及五言诗、七言诗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奠定了湖湘文学的基础。----错
43.柳宗元在湖南任内的活动和著述,政治见解及其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辞赋《吊屈原赋》和《鹏鸟赋》等,对于湖湘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错 44.贾谊辞赋在文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鹏鸟赋》是汉代第一篇散体赋,对后来散体大赋的兴起产生了很大影响。----对
45.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和政治家,是贬官文化典型代表人物。他被贬湖南永州后写下的“永州八记”,不仅描绘了永州优美的山水,还把自己的忧愤心情寄情于景,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对
46.在永州10年间,刘禹锡创造了辉煌的文学业绩,在散文、诗歌、寓言、游记、杂文、小说、辞赋以及文学理论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共留下六百多篇作品,使之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错
47.柳宗元在湖南期间所写的《天问》中,明确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命题,不仅在天人关系观中独树一帜,也对湖湘学风与士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错
48.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移民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纵观中国历史,移民主要是因战争或国家行为产生的。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以中原汉族南迁最具规模,影响最大,对其他区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对
49.从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五星占》与《天文气象杂占》则具体地描述了金星、木星和土星的位置、动态等情况,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对
50.在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介绍了283个古医方和医疗方法,计有103个疾病名称、247种药物名称,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对 51.东汉后期,随着《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湖湘医学有了标志性成就。
52.1897年,在湖南总督陈宝箴的支持下,湖南建立了时务学堂,成为湖南新政的一个核心机关。此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又在陈宝箴的支持下创办南学会、《湘报》和浏阳群荫学会。------对
53.道家在秦汉时期就已对湖南地区的文化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以后道教在湖湘地区的传播奠定了基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三幅古地图,说明当时湖南天文学与地理学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对
54.湖南最早的一座佛教寺庙为长沙麓山寺,建于西晋初年。------对 55.东晋罗含所著《更生论》是湖南最早的哲学著作。------对
56.黄兴先后翻译了《日本宪法分、《国际私法》等有关国家制度和法律的著作,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错
57.隋唐时期,湖南还先后出现了石鼓、岳麓两书院,是见诸记载的中国书院之始,开创了湖湘以重教育著称的先河。------对
58.南北朝时期,以湖湘学派的崛起为标志,湖湘文化走向成熟,并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错
59.南宋时期,北方的广大疆域沦入金人之手,一直居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北方的地位开始下降,南方在经济、文化方面逐步崛起,此时南方的经济文化发达程度已经超过了北方,湖南更是成为南宋王朝所倚重的重要地区。------对
60.唐代是湖湘文化在全国形成自己特色并产生重大影响的时期,其标志是湖湘学派的崛起。------错
61.与先秦儒学和汉唐儒学相比,湖湘学者们不仅是从社会政治或者生活实践的角度大量地讨论儒家伦理问题,而且是把这一切置于“性与天道”的宇宙论、世界观的哲学角度来考虑,使先秦以来的儒学发展成一种更为精深、具有系统性的学说,重新获得了生命力。------对
62.理学奠基人王夫之的《太极图说》与《通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本体系。------错 63.湖湘学者们在吸收和批判佛、道的宇宙论及思辨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诠释儒家经典,重建儒学体系,重振儒家信仰,创立理学,形成湖湘学派,为中华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
64.“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的“濂溪”是指朱熹。------错 65.流寓而定居湖南成为“湖南人”(原籍福建)的朱熹,开创了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理念、以理学为学术特征、内圣外王并重并致力于弘扬民族精神的湖湘学统,成为 “湖湘学派”的奠基者。------错
66.名列天下四大书院的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在宋代引领着全国书院的发展,使湖湘士人获得了文化的自信,为湖湘文化和湖湘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
67.王学(王阳明学说)在湖南传播的结果是与湖湘学融合,最终使得湖湘学和王学都得到了改造,同时,王学在湖南的传播对于后来王夫之学术思想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对
68.明中期民间流行的“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便一改而为“湖南熟,天下足”,说明清代湖南的农业生产发展超过了前此任何一个朝代。------对
69.明清之际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阶段,湖湘学人谭嗣同是这个阶段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一方面,他是湖湘理学的继承者,他承传了两宋形成的理学型文化,并对理学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批判;另一方面,他又是促进湖湘文化近代转型的先行者。------错 70.湖南近代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陶澍、魏源、贺长龄等。------错
71.王夫之出于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详细介绍了5大洲九十多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知识,为国人提供了关于世界的崭新概念,并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错
72.1876年,湖南人曾纪泽被清政府任命为第一任驻英法公使,他利用jLI_I使英、法的机会,对西方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大力传播西方文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提倡向西方学习的先驱人物。------错
73.时务学堂的创立是湖南维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湖南成为当时中国最富朝气的省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使得湖南的维新运动成为后来戊戌变法的前奏和实践基础。------对
74.蔡锷是中国同盟会主要发起人之一,先后撰写的《猛回头》和《警世钟》深刻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清朝廷卖国投降的种种罪行。------错
75.中原文化中对于宇宙天道的探索热情、崇巫习俗、勇武爱国、独立创新与兼收并蓄等特征,对湖湘学术思想的形成与特质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视为湖湘学术思想的文化基因。------错
76.现今所见的中国古代神话,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羿射九日、共丁怒触不周山等脍炙入口的神话故事,主要来源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中原著作,这些传入的著作对湖湘文化影响深远。------错
77.楚文化中求索天道宇宙的传统对湖湘学术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从老子、庄子、屈原开始,中经周敦颐、胡宏、张栻、王夫之,到近现代的湖湘思想家一直保持着探讨宇宙大本大原的传统与热情。------对
78.严格意义上的、体系性的湖湘学术思想是从明代才开始形成的。古老的湘楚文化,是湖湘学术思想孕育的温床。------错
79.楚文化,与以儒、墨为代表的北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首先表现为楚人对于天道宇宙问题有着极大的热情,其次是楚人崇巫,多创造的激情和不拘礼法的独立精神,此外,勇武爱国是楚文化的另一个古老的传统。------对
80.湖南在历史上被称为蛮荒之地,交通不便,地瘠民贫,清以前曾长期作为被逐官员的流放之地。------错
81..屈原的《离骚》既可视为一首想象奇特、气势恢弘的诗歌,又可视为一篇探讨宇宙天道问题的哲学奇文。这篇奇文一连串问了172个问题,从追问宇宙的起源到诘问传统的天命观,反映了屈原试图将人从天命神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一种尝试。------错
8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所谓内美是指希望通过坚持不懈的上下求索而提高政治地位,并进而通过实现美政来拯救实已岌岌可危的楚国。------错
83.西汉以后湖湘学术思想特别注重内圣外王的贯通,既有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又有屈原等楚地思想家思想的浸润。------错
84.贾谊是唐代初年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中之所以将他与屈原合并立传,是因为在司马迁看来,贾谊与屈原有着相似的抱负、才华和遭遇。------错
85.屈原、陆贾和湖湘大地的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故而湖南、长沙被称为“屈贾之乡”。------错
86.贾谊注重历史经验的总结,注重“势”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对
87.贾谊热衷于对宇宙本体作形而上的思考。他所言的“道”兼具了形上与形下的双重特点,而且,以“道”开其端,落脚点却是儒家的。不难看出,贾谊思想中有融合儒、道的努力。这一特点对湖湘学术特质的形成很有影响。------对
88.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唐贞元年间,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湖南度过了十年的时光。刘禹锡的《天说》、《天对》等主要著作是在湖南完成的。------错
89.柳宗元根据屈原的《天问》专门作《天对》,试图回答屈原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种疑问,提出了宇宙是由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天人不相预”等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对
90.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被贬为朗州司马,在湖南生活了十年左右。这期间他受柳宗元《天对》的启发完成了《天论》三篇。------对 91.柳宗元在刘禹锡 “天人不相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思想,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湖湘学者。------错
92.周敦颐的出现,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同时也标志着湖湘学术思想开始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独特形态。------对
93.从《宋史》开始就肯定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到后来被推到“道学宗主”的地位。与此同时作为学术成就卓越、第一个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湖南人,周敦颐也象征着具有独特形态的湖湘学术思想的兴起。此后湖南一跃而为理学重镇,被学者们称为理学之邦、荆蛮邹鲁、潇湘洙泗。------对
94.周敦颐的著作不多,今见有《太极图》、《太极图说》、《岳阳楼记》、《通书》以及少许诗文,篇幅都很小,但影响极大。------错
95.周敦颐的思想学说是融合儒释道的结晶,但基调是道家。周敦颐出入释老的目的,是丰富和发展儒学的思想体系,开拓儒学的新境界,取得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错 96.周敦颐有三个方面的开拓性贡献:一是以太极立人极,建立了一个太极阴阳化生人与万 物的宇宙本体论模式;二是乾元立诚,以诚论性的性命之学;三是提升了儒学的思辨水平。这三个方面在中国学术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为以后的宋明理学确定了论域,而且确定了论题。------对
97.两宋之时,中国社会与思想文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首先是中国文化重心南移,为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深层融合、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有机结合提供新的契机。其次是儒学地域化的出现,为新的学术思潮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最后,中国文化发展到两宋之时,面临着来自佛道两家的严峻挑战,这些变化促成了理学的产生。------对
98.在宋代,理学已大盛于湖南,而且形成了有独特内涵的理学型学术文化。这一独特内涵与特质在湖南学派那里得到了集中体现。------对
99.“湖湘学派”是指南宋时期以胡安国、胡宏父子和张栻为代表的,在湖南地区产生和传承的一个主张“体用合一”、内圣与外王并重的理学学派。湖湘学派以其博洽通变的学者群体、独具特色的学术主张、鲜明的精神人格而广受关注。------对
100.湖湘学派中学术成就最高、并且完成了湖湘学派理论体系建构的是胡宏的学生张栻,其主要著作有《知言》、《五峰集》、《皇王大纪》等。------错
第四篇:湖湘文化精神
从“新时期”湖南小说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
摘要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系文化,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湖湘文化名人对湖湘文化的塑造及定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时期”湖南小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长期受湖湘文化影响和浸润的作者创作的作品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湖湘文化精神的“影子”,“新时期”湖南小说从小说中的人物这个侧面反映出了湖湘文化的强烈的担当精神。
关键词“新时期”湖南小说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秉笔直书
文学的地域性,一方面表现为同一区域的作家在题材、主题选择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精神的传承。随着源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文化湘军”的兴起,带有典型“湖湘文学”烙印的“新时期”湖南小说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些土生土长或者长期生活在湖湘大地上的湖南作家创作的小说或多或少融入了以湖南人、湖湘地域及湖湘文化为创作背景的素材。这些小说题材、内容虽有不同之处,但源于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却一脉相承。
一、“新时期”湖南小说
从时间方面界定,“新时期文学”是指76年4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尤其是78年12月十一届山中全会“拨乱反正”之后开始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还很短,作为一个独立时段的文学成就还有待历史的验证,但毫无疑问这个时期的文学是与这个时期的经济一样繁荣。这个时期社会现实急剧变化,受到冲击的文化观念不断变化,不同时空的价值共同交汇,大众文化的兴盛、精英文化的转型、主流文化的分化使一些貌似对立的命题和谐地共生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之中。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文化湘军”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成为文化界的一朵奇葩。这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深刻的变化,反映社会思潮的文学作品雨后春笋般的呈现出来。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真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本文拟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古华的《芙蓉镇》以及阎真的《沧浪之水》为例,探讨一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
二、湖湘文化的影响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湘文化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一支地域性文化,自有其特点。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一种特定的“生态文化”,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关于这一点,钱基博先生曾就湖南的地理环境对湖湘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发表过独到的评述:
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
强不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1]
湖南东西南三面环山,峰峦起伏,交通不便,所以主要靠发展小农经济。贫乏的土地资源促使人们不得不精耕细作,长期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孕育了湖湘民众吃苦耐劳的品格,钟灵毓秀的山山水水,使得湖湘子弟的思维更加敏捷,周遭山水阻隔封闭的地理环境,培养了湖南人的独立意志,同时促进了湖南人如魏源“开眼看世界”敢为天下先的一种开拓进取精神的形成。作为最基本的土地不会增多,也不增值,即使从政经商也受制于资源贫乏的限制,使得湖湘子弟中有志者大都能走出家乡,走出湖南,也总是渴望外部世界,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显聪明才智,这与近代湖南大地上走出众多的革命家军事家有莫大的关系。他们心系天下,关心民众,以天下为己任,这就是湖湘文化担当精神的体现。
三、小说中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 小说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都是以生活中的某些人或者某些事为蓝本的,都是通过对现
实的描绘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尽管采用了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作者也仅仅是通过艺术手法对某些人物形象进行了艺术的处理与加工,使其更加具有代表性,更加生动形象,但是其内在逻辑却是真实的,是一种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艺术作品。
“新时期”湖南小说的内在精神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心忧天下,敢于献身的爱国精神;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秉笔直书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三是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四是舍我其谁,慷慨赴死的牺牲精神;五是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六是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韧不磨的奋斗精神。
(一)、心怀天下,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
心忧天下,敢于牺牲的爱国精神也就是一种忧国忧民意识。对这句话最恰当的注解大概
就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了,这就是湖湘文化所浸润下的湖湘人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反映。
张扬的《第二次握手》主人公苏冠兰、丁洁琼、叶玉涵就是科学报国的典型。留美物理
学家丁洁琼作为发明原子弹的核心成员之一,在目睹美国政府将原子弹投入到日本广岛和长崎,使日本遭受生灵涂炭之灾后历经千辛万苦毅然要求回国,放弃美国政府提供的优厚待遇,就是明证。而苏冠兰、叶玉涵这对中年夫妻更是精忠报国的代表,他们终生致力于中国的医疗研究事业而无怨无悔。在古华的《芙蓉镇》中,以“芙蓉姐”胡玉音的人生遭遇为主线,借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左”倾思潮对人心灵的戕害,揭露了“文革”的反动本质。作者通过对文革期间的种种压制人的行为的控诉与反思,实际上就是作者心忧天下精神的体现。阎真的《沧浪之水》中池大为涉世之初,四处碰壁,依然坚守着信念,内心充满了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使命意识和天下千秋的承担情怀。身居高位后,池大为并未完全充斥庸人气息,游刃于官场的波诡云谲之间却时常告诫自己做个好官,尽力做好事。池大为作为一个接受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继承了父辈的[1]钱基博著.近百年湖南学风.一套传统的价值理论,即使在后来的仕途中与父亲预设的轨道相脱离,仍心怀百姓,不得不说是湖湘文化的爱国爱家情怀的一种体现。
(二)、以天下为己任,秉笔直书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就是对此的最好诠释。在任何一个社会,知识分子和知识精英永远都要做道德的守护神,做丑恶的鞭挞者,做社会的中流砥柱。一个健全的社会,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充当社会底线的捍卫者这么个角色。时代敬重那些奋笔疾书针砭时弊的鲁迅式“下笔见血”的英雄人物。他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抱负,铺纸握笔则见世间冷暖。这种秉笔直书精神作者做到了,作者笔下的人物也做到了。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张扬写出了曾被列为“禁书”的《第二次握手》的首版,并
因此而入狱甚至险些丢掉性命。书中歌颂科学救国,赞美知识分子,讴歌了主人公为了理想和信念,勇于牺牲自我,报效国家和民族的优秀品质。另外,作品颂扬了“小资产阶级爱情”,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下,文艺作品以革命样板戏一枝独放的社会氛围里,刻意去描述和赞美所谓“才子佳人”、“一见钟情”之类的小资故事,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背道而驰的。这便是张扬的那种秉笔直书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阎真的《沧浪之水》写了年轻知识分子池大为在官场上的异化过程,道破了某种长期被
遮掩的用人潜规则。池大为兢兢业业、关心群众却处处受制,连孩子上个幼儿园也费尽周折,后来他学会了吹吹拍拍、弄虚作假,立即飞黄腾达,官至厅长。无论这些作家对生活是讴歌的,还是批判的,我们都不难看出他们那种家国天下的情怀和对国家、民族出自内心的热爱。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相承的,是湖南小说源于湖湘文化独立根性的秉笔直书精神。池大为下乡调查全省的血吸虫病状况,坚持按照实际情况汇报调查状况,就是源于知识分子的一种秉笔直书精神。
(三)、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张扬的《第二次握手》中,留美女物理学家,在美国各学术权威的学术霸权的欺压下,毅然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学术水平,推翻了学界大师的理论,并在自己严密的思维逻辑的支撑下创立了鼎鼎有名的“丁氏理论”,便是湖湘文化敢为人先开拓精神的一种体现。阎真的《沧浪之水》中,池大为在官至厅长身处体制内中之后,在当下官场的混乱之中,仍然能够抵制住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诱惑,依然能够以一个“清官”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着实是一种对当代浑浊不堪的官场环境的一个“颠覆”,对体制的强烈碰撞,是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的真实再现。
(四)、舍我其谁,慷慨赴死的牺牲精神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对这句话的生动阐述。《第二次握手》
中丁洁琼回国后得知自己一生的挚爱苏冠兰已经成家的事实后,下定决心放弃首都优厚的条件到遥远的云南边陲高寒山区为国效力,这种坚定地态度就是湖南担当精神的真实写照。《沧浪之水》中池大为不也可以为了坚持自己心中的信念置自己的前途而不顾,勇敢地承担了社
会正义的重担吗?戴妙良这个形象的刻画不就是当代优秀的共产党员的一种典型吗?
(五)、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在湖南的活动及其文化创造,以及他在湖南怀沙
自沉的壮烈举动,给湖湘文化注入了一种新的精神,新的价值,即超越了巫傩文化过分关注现实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功利主义原则,而注入了一种超越现实功利的精神追求,对民族、对国事、对时局极度关心和重视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民族、为道义理想而九死不悔、不屈斗争的坚韧意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及为真理、为道义而勇于探索、永不止步的求索精神。这些都是屈原精神的实质所在,也是其为湖湘文化所注入的新的精神和新的价值。这些对后来湖湘文化的正式定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第二次握手》作者借丁洁琼这一优秀的中国女科学家留美期间奋发图强取得巨大成就的描写,弱国子民在外国取得了超越众多学术权威的成果,科学救国的思想跃然纸上,这就是作者在新中国当时国内安定的环境下对美帝国主义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经济封锁外交孤立政策的一种强烈担忧。《芙蓉镇》的作者无疑对文革的思考达到了一个高潮,反思文革的荒谬本质,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的热忱在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沧浪之水》末尾池大为将父亲生前留下的《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付之一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池大为精神世界彻底坍塌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人们的价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得到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池大为作为“庸俗的雅人与儒雅的俗人”的化身,不仅仅是个人的代表,而是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是一种主流价值观念的反映。作为知识分子,社会中流砥柱的池大为,甚至从事“社会良心”的媒体行业的胡一兵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发生了的“蜕变”,这就是令作者忧心的源头,寄寓了作者对当代年轻人的价值重构的一种期盼。池大为在父亲坟头的一股清风扑面而来,不正是一股社会主义新风的降临吗?
(六)、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韧不磨的奋斗精神
杨度“若到我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湖南人这种奋斗精神,不是杨度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来做证明的。二百几十年前的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冰蹄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仗,他们是何等坚韧不拔的军人!”
这三部小说都是催人向上的经典之作,以生动的形象勾画出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借主
人公命运的起伏把作者心中的那种对祖国最虔诚的热爱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不管是《芙蓉镇》似的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还是《第二次握手》、《沧浪之水》对主人公的精致刻画,都将作者心中的理想寄托在了主人公身上,以此相衬的便是作者对湖湘文化坚韧不磨的奋斗精神的推崇。
四、结语
小说里的人物就是现实中人的再现,“新时期"湖南小说在湖湘文化的根性上深入挖掘,作品深深了打上了“湖湘文化”精神的烙印,我们管窥蠡测,仅以少量的几本小说来解读拥
有深厚底蕴的湖湘文化,虽有有失偏颇之嫌,但是多多少少可以窥见湖湘文化的一点“影子”。言而总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是一种传统的强烈的出仕精神的表现。
参考文献:
(1)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湖湘文化大观[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发行,2000
(2)文选德著.湖湘文化古今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M],2006
(3)田中阳著.湖湘文化精神与二十世纪湖南文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0
(4)刘洪涛著.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刘旭主编.湖湘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第五篇:湖湘文化的主要内容
湖湘文化的主要内容
2011-07-01 13:41:05
打印文 章 发送给好分享按
友 钮
湖湘哲学思想: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
湖湘文学艺术:禀承着屈原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这一特点,在毛泽东身上也鲜明地反映出来。
湖湘史学: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也在湖湘史学中反映出来。湖湘史学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一、经史并重。以经义作为批判历史的最高依据,述史是为了阐发经书义蕴,阐发经书内蕴是为了维护历史传统。
二、说古是为了道今,批判以往是为了针砭时弊。研究历史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检讨兴亡教训,寻求国家中兴和救亡图存的历史借鉴。“这种为经世致用而重视史学的精神,为当前政治服务而重视史学的传统,影响了湖湘史学的发展方向。”
湖湘教育:湖湘教育大兴于宋代,历时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岳麓书院就是此一传统的见证与代表。
湖湘宗教:湖湘文化对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南岳大庙中的佛道儒共处就是典型事例。对于后者,湖湘文化采取坚决的批判态度。湖湘学者从宋代的湖湘学派开始,都主张“入世”,坚持“实学”,强调“学以致用”,所以都从社会学与认识论的角度对宗教进行过批判。特别是对于基督教的阴谋活动,抵制尤力。湖南是我国近代“教案”最多的地区。抵制洋教成了全地区的一致活动。
湖湘民俗民风:湖湘是我国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各个民族由于历史沿革、居住地域、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又互相渗透,彼此影响,汇合而成一种个性鲜明独具—格的湖湘民俗文化。
湖湘科学技术:由于对实践与实用的重视,湖湘科学技术素称发达。早在商周,青铜冶炼已具相当规模。近代的锑都,更为全国冶炼之冠。马王堆出土文物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将湖湘文化独特的科学品格尽现无遗。
中国近、现代史“放湖南人出一头地”,使三湘人才喷薄激涌的景象蔚为壮观,这一放便放出许多的轰轰烈烈,放出无数的可歌可泣。孙中山曾在诔词中称道宋教仁:“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湖南从来就不缺少这样的第一人,魏源是中国早期洋务派中极力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第一人,郭嵩焘是中国外交界中仗节出使欧洲的第一人,谭嗣同是中国维新派中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唐群英是女性中加入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人,陈天华是中国留日学生中为正义事业愤然蹈海的第一人……。杨度在《湖南少年歌》唱出了湖南人的最强音:“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这可不是只图悦耳的花腔,而是他代表湖南人打从火辣血性里吼出的一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