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我国旅游业的文化营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我国旅游业的文化营销
作者:李 庚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第03期
[摘要]文化营销是利用文化力进行营销。文化营销对旅游品牌塑造的影响是长远的,对于旅游景区来说,文化营销的作用是鱼与熊掌兼得,既能对销售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又能兼顾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提升。
[关健词]文化营销;旅游文化;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李庚,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 F59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3-0105-000
3一、什么是文化营销
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和组织结构。作为营销学里的文化营销指的是企业(或组织)以文化为主体进行营销的行为方式。在文化营销观念下,企业的营销活动一般奉行以下几项原则:给予产品、企业、品牌以丰富的个性化的文化内涵, 强调企业中的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而非产品与市场,努力从文化的角度、人的地位来考虑和检验公司的经营方针。
那么,在实施文化营销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1)人性化。即符合、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2)个性化。即要有企业自己的声音。
(3)社会性。即充分挖掘社会文化资源并回归社会。
(4)生动性。即营销技术要灵活、创新、形象、易传播。
(5)公益性。即营销活动必须对社会公众有益。将文化有机融进营销,就像将钻石镶进白金戒指,形成1+1>2的社会价值。
其构思运作步骤一般是: 总览文化态势;观察文化变化;捕捉文化观念;创造文化趋势;扩展文化外延;形成文化创意。
二、文化营销的意义
文化营销是以文化分析为基础,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为目的,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营造、实施、保持的文化渗透过程。即文化营销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以文化分析为入手点,并以文化营造与渗透为落脚点。以战略意义上讲是企业为满足差异化文化下产生的消费者差异需求而制定的实施强有力渗透的战略营销,于是文化营销便作为一种以满足消费者对文化的深层需求的新的营销观念应运而生了。其独特的文化内容完全是在文化渗透和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营销的成功所带来的是企业社会价值的实现,而且核心竞争力也将会逐渐形成,就像企业的灵魂一样提供持续的力量。在未来市场发展条件下,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细分,文化营销观念下的企业发展战略必将与社会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短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将随着文化营销所带来的差异化经营而转变,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将以体现社会文化核心价值为组织目标。
三、目前我国旅游文化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掠夺式、快餐式地开发旅游产品
掠夺式、快餐式的旅游产品开发,是各地发展旅游产业的“营销误区”(开发误区)。例如一部电视连续剧,带火一个旅游景点,带红一个旅游品牌的现象年年都有。但是这样的旅游产品、旅游品牌,犹如“昙花一现”,骤然绽放之后又悄然凋谢。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带动了山西琪县的“乔家大院”的旅游狂潮,“晋商寻源”旅游景区火爆异常。但随着电视剧狂潮的消退,“晋商文化”也迅速降温。更典型的是“三国城”、“水浒城”以及众多的古典题材的主题旅游景点,文化成为“快餐”,缺乏文化的内涵和张力,缺乏文化对消费者长期的吸引力。文化卖点“单一”、“单薄”。另一方面,对文化的肤浅认知,粗泛的商业化开发,让旅游产品、品牌不具备成长的潜力,不具备持续性的力量。
(二)“伪文化”
真正的文化,是具备独特个性、独特内涵的精神价值。很多人学历高,但不一定有文化;而那些没有上过学堂,却成为民间工艺大师、皮影大师、剪纸大师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文化”。这个道理应用在旅游产业的文化思维中,同样适用。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克隆、复制的旅游产品,一座又一座同样风格、同样香火旺盛的寺庙的时候,虽然可以看到一时的喧嚣,但这样的旅游产品,却没有任何的生命力,不具备任何文化的内涵。如果非要说它们有文化,那么只能是“伪文化”,很难为旅游产品、旅游品牌带来价值积累的机会。
(三)粗制滥造旅游产品
旅游品牌是旅游产品的整体价值表现。景区是一个大产品,景区内不同的景点,是小产品。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服务设施,同样是产品。小产品的“生态圈”构成了旅游“大产品”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产品硬件是死物,但服务、文化、人文色彩、氛围的营造,却是灵魂,是让旅游产品栩栩如生的“催化剂”。只有完整的“硬产品”和文化韵味浓厚、人文气息浓郁的“软产品”,才能形成具有良好口碑的旅游品牌。
旅游“大产品”内的“小产品”,往往被忽略,或粗制滥造。例如旅游产品、纪念品、地方特色产品,在各地的旅游产品中,产品粗糙,但价格昂贵,成为旅游景区“生财有道”的“武器”。同样的产品,价格千差万别,政府、企业、小商贩、当地农民都成了“推销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导游、旅游公司成了“托儿”。近年来,为什么“旅游购物”游客投诉最多,成了最不胜其烦的旅游“疥疮”呢?一方面,可以看出旅游产品、旅游品牌的经营者“经营无方”、“黔驴技穷”;另一方面,旅游“小产品”的品牌化经营,旅游文化的商业化开发,是旅游产品、品牌营销中的软肋。
景区、景点的硬产品大多是对自然、人文景观的开发,而游客可以带走、值得带走、乐于带走的旅游产品、纪念品,则是旅游产品的“浓缩”,是旅游品牌的“代表”,也是旅游文化商业化开发的“窗口”。但是,在国内的旅游景区,大部分旅游纪念品是雷同的。“佛文化”产品、水晶珍珠雕刻、茶叶、根雕木刻,千篇一律,既无文化可言,也无特色可取。北京的景泰蓝、老北京的鼻烟壶,在海南的海滨浴场摆得满地都是,这其中文化的“特色”又从何而来,从何谈起呢?
四、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营销
(一)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
旅游景区要获得竞争优势,应把文化内涵融于旅游景点的开发、设计、包装等各个环节之中。在文化的创新上要不拘一格,满足人们对旅游的求新、猎奇的心理需求,突出旅游景区知识化的特点,充分体现其文化价值的作用。
我国旅游业品牌建设的精髓应在于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但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品牌营销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还远远不够,致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不能有效延长。因此,必须首先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产品立于不败之地。比如,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图主题公园,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再现。这个主题公园正是因为很好地挖掘了历史文化的内涵,在全国主题公园旅游处于低谷的情况下,它却能以年均效益1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发展。同时,要注意“深度”挖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不断融入创新因素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地在原有基础的延续。其次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要走品牌化道路,要塑造和传播品牌形象,这是品牌营销的主要任务。依据我国旅游文化,策划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形象,赋予旅游产品品牌强大的生命力,然后根据成功地塑造品牌目标形象的要求、目标市场状况以及自身的综合条件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合传播的方式。所选择和组合的传播方式要能够全面、准确、直观地表现出品牌的目标形象特点来,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经济条件,要注意对投入与产出效益的研究,尽量花最少的钱而取得最大的效果。
(二)旅游环境的文化内涵挖掘
旅游景区要获取竞争优势,经营者的目光应该投向游览的环境、线路的设计和氛围的营造上,旅游景区环境的创新要不拘一格、放眼世界,挖掘文化内涵,努力营造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在环境上打好营销第一战。
1.理念文化环境
理念文化是营销文化的基础,强调在营销中充分体现企业的文化理念。其核心就在于寻求游客所接受的价值信条作为立业之本,从而促进游客对整个企业包括其产品的认同。白天鹅宾馆多年来以其品格魅力吸引众多中外游客,成为宾客的首选旅游饭店。这与其一贯坚持的“三高方针”(高格调、高质量、高消费)经营理念是分不开的。白天鹅宾馆从不参与削价竞争,不挖别人墙角,始终把自己摆在“世界一流酒店”的位置上,坚持以服务和设施来吸引客人,树立“精品酒店”的形象。对于同值的旅游企业而言,这无疑给旅游景区的营销方式提供了借鉴。
2.典故文化营销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与文学著作等都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在环境营造上应给予充分开发利用。众所周知,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有一座作撒尿状的小男孩雕像。这是为纪念一位急中生智的小英雄保全该闻名世界的古城而修建的。安得列啤酒城以前一直人气不足,后来经理特意在门口复制了一尊雕像,并订做了大水池,特别引人瞩目。许多人路过时闻到一阵阵啤酒的芳香,循着酒香和水声找过去,才发现是安得列啤酒城门前的小男孩正在无所顾及地欢快地撤尿,而且这位小男孩撒的尿竟带有一股浓郁的芳香,尝一尝才发觉原来这是上好的啤酒。消息一传开,该啤酒城名声大噪,许多游客纷纷慕名而来。
3.主题园文化营销
主题园是一个非日常的舞台化世界。美国迪斯尼乐园(Disneyland)最早开创了这种形式并带动了它在全世界的普及,而我国于1989年开幕的深圳“锦绣中华”,则创建了一个汇集我国风光名胜并具传统特质的“小人国”,标志着我国主题园发展的起点并成为一个成功的代表。主题园不仅仅是一种游乐方式和商业手段,它还是一种文化形态,因为它具有解释文化的功能。中国大陆在20世纪80年代建设了一批机械游乐园,带动了许多城市游乐性园林的发展。而真正具主题意义的主题园则诞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的深圳。1989年“锦绣中华”的开幕为中国大陆园林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显示了一种新的手段,其惊人的游人量(高峰时每日达
1.5万~2.0万人)和巨大的收益终于打消了许多人对这种新形式的疑虑。1991年“锦绣中华”附近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开村,又获巨大成功,几乎成为去深圳旅游的必游之所。从此,主题园这种形式便随着近年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文化营销是品牌形象塑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使销售得到长期稳步增长的条件之一。塑造品牌与促进销售增长兼顾的文化营销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文化营销方式也必定日益成为旅游景区业界关注的话题。旅游品牌离不开文化;文化的渗透、积累和传播,也是旅游产品、旅游品牌营销的关键环节。只有文化,才能成就“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余世维.企业变革与文化——时代光华培训大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刘纲.蒙牛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3]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4]贺学良.现代旅行社经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5]张文建,王晖.旅游服务管理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第二篇:我国宗教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相关性浅析
我国宗教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相关性浅析
作者:
马如强
导师:魏鹏
[摘要]宗教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同时,对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深远。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对宗教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宗教文化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近年来,我国宗教旅游发展迅速,并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实践内容,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本文分析了宗教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旅游业影响,指出宗教旅游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 宗教 旅游 现状 问题 文化
一、背景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宗教观光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使其成为宗教地区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渠道,并为推动第三产业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宗教旅游实现了从纯粹的朝觐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并成为我国部分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国宗教旅游的发展是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信仰提升的需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旅游者选择宗教地区旅游的动机主要有:
1.回归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恬淡的生活方式,纯朴的生活情趣,古老的风俗习惯的向往,在现代都市生活“城内人”越来越向往那种天然的“城外人”的生活。绿色、环保、健康正在成为许多人追逐的生活理念,而宗教所提倡的正好契合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2.求知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城市人群普遍缺乏对信仰的了解,宗教朝觐作为重要的修学旅游方式,受到老人们欢迎。
3.复合型需要。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宗教旅游也不例外,旅游者选择宗教地区,有的可能处于求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身心调解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美食或购买土特产品的需要等等。
二、我国宗教文化旅游的现状 世界上信教人数约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宗教信徒的信仰与求知欲望转化成旅游动机,形成了以探求宗教文化为目的的旅游潮流。各国各地区形成了许多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罗马、梵蒂冈、印度等都成为国际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宗教圣地成为旅游者到该地区必去的目的地。在我国,宗教种类齐全,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与我国的道教共同发展传播,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亿多人信仰各种不同宗教,宗教活动场所8.5万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有几大宗教的很多宗教场所在我国发展中留下的文物古迹,它们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中必不可少的人文景观。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0处中,宗教古迹就有250多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佛教为例,在我国中原地区,游客可以感受到汉传佛教的魅力;到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游客感受到的是藏传佛教的深邃。同时,佛教根据派别不同,地域不同,其寺院建筑等景观也有所不同。宗教文化胜迹成为现代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
三、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相互关系
(1)宗教文化为旅游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宗教作为人类创造的社会文化形式之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深化了人类文化。宗教包含着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这些都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阴山山脉发现的阴山岩画是较为古老的宗教遗存,贺兰山岩画也大量地记载了中国北方的原始宗教,这对游客了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有着巨大帮助。现代寺庙中,各种宗教题材的绘画也成为人们了解当地宗教文化的重要环节,从远古时期的图腾石刻,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到近代宗教题材的雕塑;从原始祭祀音乐到现代佛教寺庙的佛教音乐、基督教堂中的教堂音乐等。不同种类的宗教,其制度也各不相同,使得各国各地区的法律制度不仅受本地区其他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
宗教礼仪丰富而复杂,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只有身处宗教文化浓郁的地区才能真正感受各种宗教礼仪的区别。到中亚地区,必定要接触到伊斯兰教教徒的饮食起居、社会交往、人生仪礼等,而我们必定要尊重教徒们的各种礼仪,同时也要了解不同宗教的禁忌。所以,宗教对旅游地及旅游过程的文化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中,我们不能忽视寺院教育、医疗卫生、慈善事业等。我国的各个佛学院、西方国家由教会开办的学校、神学院等构成的寺院教育;教会医院、育婴堂(孤儿院)等构成的医疗卫生机构;它们都是宗教的载体,对旅游也有特定的价值。
(2)宗教文化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宗教和旅游自古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祭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教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前夕游历活动,到今天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略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的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的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旅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宗教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条件,而旅游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宗教文化的传播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的。旅游的本质其实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宗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不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且依靠宗教旅游的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内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又会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而,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的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就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游,而旅游又推动了宗教的发展。宗教与旅游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3)宗教文化对人们旅游倾向的影响
宗教文化中的人物故事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传到千家万户。如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讲述唐朝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其中佛教文化深入人心,同时也有一些风景名胜区,如被誉为“孙大圣故里”的江苏花果山风景名胜区、火焰山,等等。另外一部以佛教为题材的电影《少林寺》 影响更加巨大,无论是武术爱好者还是旅游爱好者,在影片播出之后更是大量来少林寺景区参观游览。宗教文化间接地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宗教文化对旅游饭店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弘扬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新时期,旅游者到宗教信仰浓郁的地区参观游览时必定要品尝该地区最具特色的饮食,如新疆、宁夏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较多,针对这一情况可安排到当地清真餐厅用餐,感受伊斯兰教的饮食文化;在五台山游览时,游客也可以品尝斋饭。这就要求投资一些与当地宗教文化相适应的旅游饭店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也要加大软件投入,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水平、服务意识等。
四、存在问题
第一,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初期,人们往往只看到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没有进行综合效益的评估,随着大众旅游的进一步盛行,旅游业的过度发展正严重破坏着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宗教旅游也是如此。
我们看到:宗教旅游为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促进了宗教文化交流,也对宗教文化遗迹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游客的增多,带来对景区的一些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染;游人到处乱写乱画,文化古迹遭游客践踏破坏;有的地方没有合理的规划,无序的建设宾馆和商铺,严重影响了宗教庄严的氛围;更严重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的问题,宗教景观都在名山胜水之间,环境清幽,而现在宗教旅游景区游客可以说是人满为患,文物古迹、建筑和花草树木人为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正经受着严重的威胁。
第二,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滞后我国对宗教的研究起步就比较晚,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的研究就更晚了。由于宗教文化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宗教文化旅游在各地发展很快。然而,从中央到地方,尚未有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完整发展理念及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管理政策。由于宗教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具有风险小,回报高等特点,各地方政府在利益驱动下,大兴修寺庙建佛像的热潮。新修建的世型佛像的代表如1997年完工的无锡灵山大佛,高88米;还有同年完工的浙江普陀山观音,高33米;1998年建成的广东西樵山观音,高61.9米等等,新扩建寺庙如杭州市灵隐寺景区等等。新建项目工程浩大,投资动辄数亿,形成了新的造神建寺运动高潮。
第三,宗教圣地旅游资源开发失调。我国的宗教圣地大多处在风光秀丽的青山绿水之中,堪称人间仙境、海市蜃楼。由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滞后导致了宗教圣地的城镇化日益加重,人口剧增,商业化气息浓厚,与宗教圣地不和谐的建筑不断增多,宗教氛围越来越世俗化。这一切导致了宗教圣地旅游资源开发严重失衡。
五、针对宗教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对宗教文化遗产要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开发。近年来,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多,带来旅游收入的同时,一些素质低下的旅行者也给宗教文化旅游区环境带来了破坏和污染。如一些游人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甚至直接破坏宗教文化圣地的一些文物设施等等,都给宗教文物造成了很大损害。另外还有一些不经意的损害,像声名远播的佛教石窟文化的代表敦煌壁画,由于近年来游客人数的不断增多,游人们的呼吸和汗水发生的化学反应给壁画造成了很大损坏,引起了大量剥落。因此,如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科学保护和开发宗教旅游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同时,名胜古迹和文物重建和修复,应尽力还原历史原貌,风景区内后设的人工景观,也要同旁边的文物古迹保持协调一致。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有好多地方在开发宗教资源时都发生了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比如随意搭建临建、架设缆车等等,既破坏了名胜古迹所在的自然风光,又影响了旅游景点的形象,减少了游人只有在攀登途中才能体会和感受到的独特乐趣,减少了旅游的趣味。所以我们在开发宗教名胜旅游景点时,最好能保持住宗教文物古迹原貌、意境和特点,同时再多动脑筋,便利旅游活动的开展。也就是说,既不能“保”了旅游“,丢”了宗教文化遗产,也不能是“保”了宗教资源,“丢”掉了旅游发展,致使宗教资源无法开发和利用,不能更好的服务于旅游业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财富。
第二,要充分挖掘宗教旅游的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味,自然景观带给游客视觉上的美好感受远比不上宗教文化带给游客历史文化知识的厚度和深度。挖掘宗教文化的重点不应放在形式和规模上,要注重精神层面对人的震撼,突出文化内涵,要让自然景观和宗教建筑、宗教艺术、宗教书籍、宗教仪式活动展示等有机结合起来,让游客游宗教圣地,观宗教建筑,睹宗教活动,知宗教知识树爱国情怀。目前,许多地区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特色的开发。如四川省内的乐山大佛、峨眉山,以博大的佛教文化内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由此加倍地刺激了乐山旅游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乐山的支柱产业;平凉崆峒山、洛阳白马寺、山西五台山寺庙群等都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特色景观,经过大力开发都成为当地的旅游亮点。各地的宗教名胜古迹资源开发,最好能充分体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巧妙结合,根据它们的历史渊源、自然风光的独特特色进行旅游开发。但从当前我国许多景点来看,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底蕴挖掘不够,难以整理出吸引游客的亮点和看点。今后,各地应根据自身特色,进行综合利用和开发,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开展一些群众参与性强,带有丰富宗教文化内涵的民俗文化活动来提高宗教旅游景点的文化品味,促进当地宗教旅游业的繁荣与发展。第三,要整合资源,整体规划,做出宗教文化旅游品牌。搞好宗教文化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体考虑、统筹建设、合理布局,不能各自为战,无序开发。对涉及宗教旅游的项目开发,应由当地宗教局会同规划、文物、旅游、园林、文化等部门及专家学者对方案先论证,这样既可以保护宗教活动场所的整体风格,也可以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有计划地整合和挖掘。一是要注重布局规划。应根据宗教活动场所、遗址的特点和地理位置,规划出主要景点和辅助景点相结合的宗教旅游带。二是要注重提升品牌。应立足丰富当地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潜力,突出特色,打造凸显当地特色的宗教旅游品牌,力争把具有当地特色的宗教圣地打造成国际国内知名度较高的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逐步形成大规模、上档次、有特色、效益高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
第四,是注重完善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做到对宗教文化旅游的统筹安排,除宗教、风景区、文物部门外,公安、国土、发改、环保、建设、规划、林业等部门积极配合,互相支持尽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不仅在景点的建设上下功夫,而且在“行、住、食、游、购、娱”等方面的平衡配同的圣地、不同的神奇人物,不同的美丽故事和传说。因此,我们要注意利用现代的媒体资源做好宣传工作,可以通过专题片、广告片、以及网络媒介等现代化的传媒方式进行宣传,以此提升宗教名胜旅游景点的知名度,提升游人的参观兴趣。例如人们通过看电影《神秘的大佛》和《少林寺》认识了美丽的乐山大佛和少林古刹等等,这些都必然促进宗教胜地旅游业的发展。每个宗教圣地一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美丽的自然风光,都曾留下了许多着名人物的足迹和传说故事,因此可以通过拍摄风光电视片、组织撰写介绍宗教场所宣传册、节庆活动等推介方式,进行全方位宣传和包装。特别是要以宗教文化历史为背景,写出感人至深的有影响的人物故事作品,借名人手笔,提高旅游景区宗教文化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景区项目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宗教圣地可以依托自身旅游资源丰富这一优势,选好主打项目,加大招商工作的力度,借助外力,利用和开发现有宗教文化资源,有计划地对一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恢复和发掘,把一些待开发的景区和景点作为项目开发出来,逐步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最终促进整个旅游业的大发展。参考文献:
[1]包大明。宗教文化与旅游业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5).[2]高晓亮。吉林省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3]靳涛。辽宁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4]苏勇军.苏南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5]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6]吕大吉。宗教学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沈祖祥。旅游宗教文化[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8]曹绘嶷。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2(7)。
[9]李渌。贵州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第三篇:旅游业体验营销
旅游业的体验营销
文献综述
所在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市场营销0702班 学生姓名 高 伟 完成时间 2010年10月29日
旅游业的体验营销文献综述
【摘 要】体验经济时代正作为一个继服务经济时代以后又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焦点。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体现出体验营销的理念,笔者就体验经济下旅游企业发展的现实,对旅游体验的内涵以及旅游企业具体实施体验营销的策略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文献综述。【关键词】旅游业 体验营销 策略实施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背景
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B1Joseph Pine II)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1Gilmore)(2002)在他们1999年合著的《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y)一书中,对体验经济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1]。体验经济是“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提供体验为最主要经济提供品的经济形态”。这是经济界对体验经济的一次详细阐述。这也标志着体验经济的研究取得了一次重大成果。而对与旅游这样一个本质是一种“体验”(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的行业,旅游体验营销的诞生以及对它的研究是毋庸质疑的。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需求层次在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旅行社提供的单一的标准化的旅游产品或是随团队出游,因为这些都满足不了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而对于那种上车睡觉、下车看庙、到了景点就拍照的旅游模式,也越来越不能适应人们对于旅游产品所期望的对文化、生活、历史、猎奇等的体验。旅游服务的本质是为旅游者提供一种或多种经历和体验,可以说体验与旅游有着直接的天然的联系,旅游者花费时间、金钱和精力,想换得的就是一种不同于惯常生活的新鲜体验。那么,旅游者在消费一项旅游服务时,他的主观感受与反应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正是旅游企业实施营销的中心关注点,也是旅游产品的实际魅力所在。
(二)旅游体验营销意义
在旅游产业经营中引入体验营销的理念,实施体验式营销,对于提升旅游业的经营质量和经济效益,促进旅游业的更好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体验营销有助于提高游客满意度,带来顾客忠诚;有利于旅游企业找准产品定位,开展差异化经营。因而,将体验营销引入旅游业经营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体验营销概述
关于“体验营销”的概念,最早出自美国专家伯恩德“H”施密特(BerndH.Schmitt)的《体验式营销》一书。施密特博士的理论认为,所谓“体验营销”(ExperientialMarketing)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和联想(Relate)等五个方面,重新设计、定义的一种营销方法,旨在突破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其消费前、消费中和消费后的“体验”才是购买行为与消费品牌的要害,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的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徐丹妮(2009)在浅谈体验营销一文中把体验营销概念界定为企业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与精神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事件 情景的安排以及特定体验过程的设计,让客户在体验中产生美妙而深刻的印象或体验,获得最大程度上的精神满足的过程[2]。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当物质极大丰富时,人们对商品的价格变得不再敏感,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变得越来越重要,精神需求逐步超越物质需求而成为人们的主导需求体验营销作为未来营销的方向,具有一定的特征。白翠玲,董志良,钟伟(2005):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有独特的优势,体验营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产品企业和消费者进行行为或服务为媒介和心理的互动从而实现两者的深层认同从消费者的感觉、感受、思维、行动、关系五个角度重新定义设计产品,形成混合的、综合的、全面的营销体验价值,取代传统的产品功能价值[3]。曾蓓,崔焕金(2005)把体验营销概括为两大特点:是个性化,二是活动性。这也是体验旅游的特点[4]。刘茂红(2007)体验式旅游营销强调的是产品服务和相关环节带给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而不是简单强调景点美丽、干净和服务周到等功能性价值,那是不是体验式旅游[5]。总结了3个体验营销的特点,关注游客旅游体验,以体验为向导开发旅游产品,满足顾客情感需求。肖煌(2005)体验要有一个主题,关注顾客的体验,以体验为导向设计、制作和销售产品,检验消费情景,方法和工具有多种来源[6]。
消费行为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作为整个营销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早已得到普遍认可为适应体验经济时代的营销新环境和消费行为新趋势,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以商品为主导的营销策略,应该有针对性地实施体验营销策略: 1.关注心理需求,满足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设计体验场景,营造独特的环境氛围 3.构建体验主题,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体验 4.实行定制营销,吸引消费者互动参与 5.塑造体验品牌,提升消费者的体验价值
三、体验营销环境下的旅游业
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不再简单地停留在旅游产品上,不仅追求旅游产品或服务的结果,更强调旅游是一个过程,旅游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候,,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旅游者的体验是旅游消费者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旅游体验营销就是旅游企业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为目标,以旅游产品为舞台,以有形产品为载体,为他们提供高质量体验产品的一切活动的总称[7]。
李海娥(2004)从体验营销的引入意义上分析了体验营销对与旅游业的重要性,体验营销为旅游营销提供了一格主导性理论,体验营销能够在深层次上带来旅游云作思想上的一大变革,提升旅游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提升旅游企业生产管理的科技含量[8]。段鹏程,洪名勇(2005)认为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旅游企业影响深远,其中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营销观念和战略选择方面[9]。罗达丽(2004)指出这是旅游企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企业要发展,不能消极的等待旅游者表现出有某方面的需求,而应该积极发现需求,引导需求。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对于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针对体验经济时代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企业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意识不到营销规则的变化,任你曾经如何辉煌终将走向毁灭。这就要求旅游企业用体验营销的思想指导企业,将体验营销的思想贯穿企业整个经营管理过程的始终,从而全方位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10]。杨杏月(2006)在旅游业体验营销刍议一文中指出,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体验,在体验经济的时代背景,旅游企业必须转变传统营销观念,树立旅游体验营销理念,借此来达到宣传并引导消费的目的[11]。
王丽丽,张龙(2007)在旅游业体验营销浅议一文中总结出旅游体验营销的特点:旅游体验营销关注的是顾客体验;旅游体验营销面对的是一对一的市场[12]。而陈君(2009)在旅游体验营销模式及其运用一文中补充说道旅游业体验营销的特点还包括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以顾客的沟通为手段[13]。杨杏月在旅游体验营销刍议一文中则认为旅游业体验营销在运作实施过程更强调双向沟通、更注重消费情境、更强调个性服务[11]。
四、旅游业的体验营销策略实施
就目前国内旅游的现状来看,仍以观光旅游与风情旅游为主,大部分情况下游客来去匆匆,看的是独特的地貌植被,游的是青山绿水,留念的是各地区、各民族的多文化生态的奇风异俗,这种旅游产品当然本身没有什么坏处,但仔细一想,这种旅游产品实际上只是提供给旅游者一些粗加工或者未加工的原材料,那么除了旅游资源的垄断性带来产品本身的独特性可以不断吸引不同游客的购买外,很难提升旅游产品本身的竞争优势,大同小异的旅游资源不仅无法吸引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重复购买,甚至无法吸引新游客的注意力。以体验经济的尺度来衡量,这就是旅游体验营销做得不深不透。游者需求的变化呼唤着旅游市场营销思路与营销方式的转变 旅游行业的内在本质决定了旅游业必须以体验经济为依托进行发展,体验营销成为旅游企业营销发展的新模式。消费行为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作为整个营销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早已得到普遍认可为适应体验经济时代的营销新环境和消费行为新趋势,旅游业必须改变传统的营销策略,应该有针对性地实施体验营销策略。
余建辉,张健华(2005)根据旅游体验因素调控的难易程度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于不可控因素采取补救措施,对于可控因素把它作为游客体验管理的切入点,通过调解和管理那些可控因素可以达到对游客旅游体验进行管理的目的[14]。阎会心,王生平(2003)从战略的角度来讨论体验管理的方法。全过程顾客参与管理,加强顾客与企业的互动,在产品中附加体验,用服务传递体验[15]。黄其新等(2002)也从战略角度来论述旅游体验管理的方法,即TEM战略,把企业界定为体验型企业,关注游客的体验价值活动,创建以游客为导向的体验服务系统[16]。杨康民(2006)旅游体验管理的战略上分析,认为企业应抓住机遇坚持旅游体验导向注重体验的综合性,打造整合体验传递系统,注重员工体验,造就体验提供团队[17]。胡婷婷(2009)认为旅游企业实施体验营销要确定一个鲜明的旅游体验主题,设计有特色的旅游体验产品,培育高素质员工队伍,提供个性化服务,注重旅游结束后的管理[18]。
五、结语
旅游体验营销就是旅游企业有意识地将设施环境作为背景,将服务人员设定为一定角色的演员,设计他们的服务表演,通过将旅游者个性化地融入其中为他们创造难忘的旅游经历的营销方式。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是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还应该反省企业自生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员工的服务水平,做好旅游体验结束后的管理,设计有特色的旅游体验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等等。做好旅游体验营销以顾客体验为服务中心,首先应该把企业自身的各个方面做好,其次才是运用这些设施服务去满足顾客的需求。
旅游设施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旅游体验却是难忘的。在其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体验营销的理论虽然最初是产生于包括旅游业的服务产业的营销理论研究中,但毕竟还是一门较新的营销理论。它研究的是一个新方向,由于体验经济的到来以及其体验的本质,使得其正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对旅游体验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多样化,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旅游体验正成为旅游研究的一个大方向。同时,大规模体验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出现也使得旅游体验研究更加注重与实际的结合,在理论基础等方面的研究相对可能要滞后。但无论从哪方面看旅游体验研究的前景非常光明,将成为旅游研究的核心。它的发展还有赖于旅游企业在自身的实践中摸索和完善。
第四篇:营销渠道冲突、、、旅游业
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是指旅游产品从旅游生产者向旅游消费者转移过程中经过的一切取得旅游产品的使用权或协助使用权转移的中介组织和个人。因为旅游产品营销渠道是由各个独立的旅游中介组织和机构组成,他们的经营目标不同,追求利益差异,因此,在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冲突。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冲突即指渠道中的一个企业认为另一个企业的活动防碍或阻止了其目标的实现,因此二者发生矛盾。
1.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上述种种冲突的表现形式都说明了旅游渠道成员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是渠道成员之间冲突的最根本原因。因此,为了解决这些冲突,就要在渠道成员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用机制促成渠道成员的利益共同化,这是解决冲突的根本出路。
2.进行渠道企业之间的目标管理
渠道成员之间的经营目标上的分歧也是导致旅游产品营销渠道成员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因此就要在渠道成员之间进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主要方法就是建立超级目标。一个良好的超级目标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特点:第一,应该是各个渠道企业为之努力的共同目标;第二,应该是各个渠道企业共同努力的长期目标。满足以上两方面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地将旅游渠道成员团结在一起,解决矛盾冲突。
3.细化各个渠道成员的责任和权利
明确渠道成员之间的责任、权利也是解决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明确权利,可以明确不同分销商的市场范围,明确大客户的归属。明确责任则可以明确各个渠道企业在广告、促销、服务等方面的责任,从而解决上述冲突。
4.加强渠道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行人员互换
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渠道企业之间对市场理解的差异,从而引起一些渠道冲突。因此,加强渠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冲突的主要方法。而渠道成员之间的交流,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人员互换,特别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互换。人员互换让不同企业领导者进入到合作企业中,有利于他们更加理解对方的处境,更容易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更有益于彼此交流和解决冲突。
第五篇:旅游业营销论文
生态旅游的市场营销策略探究
摘要: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但实践证明, 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需要积极地培育旅游市场, 培育生态旅游管理、经营的队伍, 必须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本文从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出发,以陕西省商洛市的生态旅游建设为例,论述了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应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关键词:生态旅游、营销策略、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 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却面临下降的威胁,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 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却面临着许多旅游区 已不同程度地遭受污染和破坏的被动局面,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甚至掠夺式开发,对旅 游区及旅游景点的粗放式管理,以及旅游设施的不和谐建设等,都损害了旅游业赖以生存 的环境质量,威胁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如何使旅游业的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怎样 既发展旅游业,又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既开发旅游资源,又保证其持续利用,诸如此类 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解决办法和应对策略。在这种背景下,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出路。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这个概念强调两个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
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 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 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 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方面的论证, 认真研究了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之后, 方能将其纳人旅游产业链, 否则, 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与其他旅游主题相比,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二、陕西省商洛市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 商洛市地处陕西省东南部,与豫、鄂两省接壤,西邻古都西安,东瞰南阳盆地,北接八百里秦川,南带江汉平原。雄伟的秦岭主脊、蟒岭、流岭、鹃岭、郧西大梁和新开岭五条主要山脉,像五根粗壮的手指,由西北向东北、东、东南延伸在古老的商洛境内,洛河、丹江、金钱河、乾佑河、洵河蜿蜒其中,岭谷相间依次排列,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把商洛造就成为一巨大的掌状山地。北亚热带与南暖湿带的气候过渡,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以及高山低谷的垂直差异,秦楚文化的交流融会,更是给这“魔掌”般的山地上蒙覆了神奇的面纱。使商洛成为一块神奇的土地。神奇的山,神奇的水,神奇的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演绎了一串串神奇的故事:像“契佐禹治水有功,帝舜封契于商”;卫鞅破魏,秦封之商於,号称商君;“商山四皓”出山助吕后扶太子,居功不受而隐居采芝;李自成兵败进商洛养精蓄锐,驰骋中原;五支红军进商洛,撒播了革命种子;李先念率师突围,建立了陕南革命根据地;贾平凹著书戏说商州等等,这些都让商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中多次闪光。
三、商洛市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为商洛市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随着“退耕还林”、“南水北调”水源地治理等政策的落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将眼光瞄准了生态旅游,曾经“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商洛山开始了漫长的产业升级之路。经过几年的发展,商洛的生态旅游建设初具规模,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再者商洛地区经济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困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景点分布“ 多而散, 小而全”, 集群景观效应差, 景点规模不大, 资源丰厚、出入适度较小;二是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景点景观损毁严重,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也难以形成开发集团效应;三是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全市旅游从总体上尚处于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 的境况;四是认识不尽统一, 领导力度和政策引导不够, 投融资力度不大, 旅游业发展环境、旅游经营环境、旅游者旅游环境不很宽松;
五、管理不规范, 旅游市场混乱;
六、生态旅游起步晚, 起点低, 投入较少, 旅游业发展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
四、商洛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
产品规划、设计突出生态学、美学、科学和环境教育学。生态旅游产品规划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它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环境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进行合理布局。根据商洛市旅游资源、设施和交通状况,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应当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结合,以森林公园、丹江漂流、地质公园为主体,围绕这一主体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打造探险游、养生游、农家乐等生态旅游项目,优化旅游景观的集群状况。
同时, 保护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不遭受破坏,本身就是一种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 从这个意义上说, 保护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产品策略。
2.促销策略
1)广告。综合运用因特网、报纸、电视、广播、路牌广告、宣传画册、声像资料、人员推
广等多种营销手段和市场推广工具,全面加强旅游者对商洛作为一个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的关注和信息接受程度。
2)公共关系。继续丰富“秦岭生态旅游节”这一节事内容,广泛吸引大型媒体的关注,在国内主要的旅游交易会上展示本区形象,积极参与其他所选定目标市场的交易会。借“南水北调”之势,在北京、天津等“南水北调”工程受益地推出“饮水思源”旅游产品,借以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消费人群,扩大影响力。
3)销售促进。在主要消费市场发放发放介绍本地区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方面的宣传册,制作并广泛散发交通图、导游图、旅游指南等;举办宣传本地区主要的事件、节日的节庆等,提供可能引起顾客注意的消费信息。在旅游旺季如节庆和黄金周期间,可发行低价甚至免费门票,在不同季节发售不同价格门票,用以挖掘潜在的消费人群。
3.人员策略
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队伍, 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创新旅游人才工作机制, 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加强旅游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努力培养一大批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涉外人才和熟练技工。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管理, 严格执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 树立和维护商洛旅游的良好形象。
4.过程策略
完善各旅游景区景点、交通沿线的通信、邮政、电力、银行、医疗、供水、餐饮、厕所、环保等服务设施和功能,解决住、吃、行、游、娱、购、娱的问题, 使游人有一种“ 宾至如归”的感觉, 给游人一个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
5.有形展示
建立相应的生态旅游产品研发部门,统一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开发、宣传、监督和保护,从大的层面对这一地区具有相似性的旅游产品进行统一的包装和宣传,采用统一的商标,形成旅游产业的规模效应。负责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在住宿、交通、餐饮、娱乐等方面,可采用具有本地特色的方式,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同时,该部门要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结合环境的承载能力,对游客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控。
五、结束语
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当前,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人们对生态环境也有了新的认识,从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角度考虑,不失时机的推出生态旅游这一旅游项目,不仅迎合了人们对低碳消费的需求,而且对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积极的作用,对贫困地区经济驶入高速发展之路的贡献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2.王璇璇.我国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探讨.[J]扬州大学,2007.3.刘龙龙.浅论商洛生态旅游发展对策.[J]商业研究,2009.4.付杰.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J]旅游经济研究,2010.5.宫敏丽.青海生态旅游营销策略.[J]发展战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