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MIM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新的课程标准已将基本的MIM(数学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的基础知识来要求,搞好MIM的研究与教学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让人痛心的是,长期以来,一些本来生动活泼的MIM,由于被淹没在大量的“加、减、乘、除和乘方、开方运算”、“分式、繁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的技能训练”以及“大量的人为编造的以致脱离实际的所谓应用题”和“各种各样的解题技巧、解题模式的训练”中,而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和价值,学生也许学到了不少具体的数学知识,但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领悟到其内在的本质,只有知识的“躯体”而无思想的“灵魂”,谈何“素养”?那么,究竟如何通过MIM的渗透与应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层次上的数学教育呢?我的体会有三:
一、要重视数学思想史的介绍。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MIM功能,使学生学习到数学家们探索和研究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到MIM的巨大价值。如小学阶段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圆周率的推导、素数理论的建立……,初中阶段无理方程、高次方程的解法、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正n边形和圆的关系等等、等等……
二、要倡导“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未来的数课程将力求形成“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重要的现代数学观念和MIM。“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习某个问题,必须精心设计出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系列,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性的思维活动,设置的问题,要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并解决。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成功地学到知识,而且学到统摄知识的MIM,从中让他们发现数学真理的奥妙和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重点突出基本的MIM的介绍和渗透。我有幸教过八年的初中和近三年的小学,较详细地了解义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深感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渗透以下几种类型的MIM:(1)、宏观型的MIM如抽象概括、化归、数学模型、数形结合、方程与函数、归纳猜想等;(2)、逻辑型的MIM如分类、类比、完全归纳、反证法、演绎法、特殊化等;(3)、技巧型的MIM如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据我的统计,义务教阶段数学教材中MIM频数分布排列前六位的是:数学模型、演绎、抽象概括、化归、特殊化和归纳猜想。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数学教学和教学检测中,我仅对以上六种MIM中的演绎法有一定程度的重视,而对其它方法的重视则不够。事实上,另外五种宏观型和逻辑型的MIM不仅在数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其它学科甚至日常生活中有普遍的适用性,也是将现实世界数学化的重要思想方法。因此我们在保持重技巧型数学方法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宏观型和逻辑型MIM的教学,这也是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向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总之,我们进行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我们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决不能单一地就知识而教知识,而应把一个个处于游离状态的知识点(块)通过MIM渗透归类到相应知识结构的网络里,唯有此,学生才抓住了数学的内在本质,才有了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工具!
第二篇:数学教学体会
观摩 学习扬帆 起航——新老师教学体会
高一数学组匡静不知不觉间,成为梦寐以求的高中数学老师已经一月有余,这一个月,给了我人生的另一种宝贵体验——高中数学教学。
一个多月以来,我在高一数学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参与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课堂上真正有效的动起来。每个学生都有效参与、体验、理解、构建学习过程,师生共同打造幸福鲜活的“生命课堂”。那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作为新老师,在开学之前,我积极的向各位老教师请教高中数学的教学经验,通过对学案的编写,教学课程的安排,集体备课的开展,对高一数学教学有了全面的了解。另外,研究高一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开学第一周的工作:一是通过开学第一周的教育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高中数学中的地位;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衔接课”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积极的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观摩。这一个多月以来,我积极听取各位老教师的课堂教学,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其中,苑娟老师,刘纪芬老师,李雪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对我的教学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这些老师教给我,上好一节课,不仅要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做好数学知识教学,更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在知识导入时,多由实例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教案例题,然后再变式训练,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归纳及举例说明。
知识学习,重在落实!作为新老师,一定要抓好学生知识的落实工作。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会每个知识点,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有效、更顺利地接受高中数学新知和发展数学新能力。作为新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我会更加努力地向老教师请教,做到多观摩,多学习,多总结考点和重难点的教法,尽量让学生听懂,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三篇:算得对吗教学体会
《算得对吗》教学体会:
1.感受学习验算的必要性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验算,只有感受到验算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发地学好验算,逐步养成自觉在生活中运用验算的习惯,达到验算教学的首要目的。原教材创设了“妈妈带淘气和笑笑去商店买鞋的情境,用150元买一双128元的鞋,淘气认为要找回32元,笑笑认为要找回22元,谁算的对?”这一情境设计,我认为给学生体会到的可能是:淘气计算不认真,笑笑计算认真,对验算的必要性体会不充分,因此我把原教材做了一些改动。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仅仅是教好教材,而是要驾驭教材、用好教材。我把原材料中的“谁算的对?”改为“听故事,找问题”,符合了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从“口算大王”算错了这个角度让学生体会验算的必要性。
2.探索、体验验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要充分估计他们的潜能,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有成功的体验。教学中,我注重鼓励学生寻求多种验算方法,因为,在寻求多种方法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创造的成分。过去的验算教学注重把知识弄懂、记牢,其实,只停留在这个层面是不够的。现在的验算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解决许多问题的方案并不唯一,每种方案可能有利有弊,这就要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充分让学生比较、说说喜欢哪种验算方法和喜欢的理由,使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各种验算方法的优劣,选择适合自己、合理的验算方法。
看到下课后学生还能成群地围上来继续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是一件快乐的事。他们满脸的兴奋、满脸的骄傲也激励我不断地探索。
在本课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中所做出的努力。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做了大胆的改动,使验算的目的教学更为鲜明,也能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到不同的验算方法,是可取的。
教师的教学没有仅仅停留在探索验算方法多样化这个层面上,还注重比较各种验算方法,着力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
第四篇:谈谈新教师对高一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谈谈新教师对高一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 要】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我们还应成为学生活动学习的引导者。同时在教材的内容上,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要充分地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教学特色,自己的思维和想象。
【关键词】衔接初高中、关注高中生、分析新大纲、挖掘新教材
现在我们的高一数学使用的教材,是根据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编写的试验教材。而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社会化需要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材方面,新教材融进了近、现代数学内容,精简整合了传统高中数学内容。与旧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将增多,教材明显变厚,教材的难度有所降低,但高考选拔人才的水准不可能降低,高中新课程的课时数还将减少。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我们新教师怎样通过新教材和新大纲,按照现代高中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达到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原则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一年的教学,我谈谈一些心得体会,在此和大家进行探讨。
一、搞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比较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的特点,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
高中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自觉性更强。他们善于阅读分析,乐于自行钻研。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提前在头脑中形成兴奋点,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适应强度较大的高中新教材的学习。
高中学生认识事物更加全面。他们善于分析思考,勇于质疑探索。因此,我经常让学生完成值得深入思索的问题,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增强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批判性。高中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独立意识更强。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高中学生更加自尊自爱,对成功充满信心。根据这一特点,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尝试问题的解决和目标形成的实现,使每个学生均获得成功的机会,以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欲望和信心。
我采用的训练思维的办法有:多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意义的练习,促使学生思索,使学生思维经常保持活跃状态;为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我采用题组训练、变式训练、一题多解训练、多题一解训练、纠错训练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品尝解题中的闪光点。、比较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的特点,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习。
高一新教材,有许多内容都是以初中的教材为基础。在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初中的教材,进行升华与提高。例如在函数图像与性质的研究中,将初中的二次函数进行升华。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学习中,我联系到初中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正、余弦定理的教学中,我由初中解直角三角形中学到的边角关系,从而引入到斜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小、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对初中的数学知识加以推广和延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和升华。在学习方法上、自学能力上、思维习惯上,都对高中学生有了较高的要求。所以我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运用数学教材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
3、高一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根据我的实践,我认为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如讲映射时我举“某班50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桌上有多少种分 配方法”等直观例子,为引人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我对他们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搞模仿性的证明,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意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通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 的正常教学。同时,开学第一节课,我就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我要求他们限期改正。对学生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如第一章我分为三块进行教学,每讲完一块都要复习、测验、及格率不到70%应重新复习、测验。课前5分钟小测经常化,用以检查、巩固所学知识。实践表明,上好课与严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4、了解高中学生学习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一学生从初中升上高中,进入一个新环境,遇到的全是新事物,注意力容易被新事物所吸引或困扰。而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转折点是高一,并且高中数学学习课时紧、容量大、进度快,他们的学习基本上变成了被动的听课、练习、记忆、考试等单调的过程,甚至认为数学学习不再是有意义的事情。从而导致他们对高中数学学习的不安情绪,遇到问题也不敢问,以至于考试成绩下降,对抽象难懂的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为此我认真按照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中适当介绍数学史,开展一定的数学活动等。可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数学教育的关键所在,数学教师怎样调动、培养和发挥数学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
二、努力学习、实践新课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引学生学习等三方面功能。我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按照整体性、一致性、针对性等原则,准确恰当地制定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活动中始终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所以我认为对课标的分析和了解是必要的,并在教学中坚持贯彻新的课程标准。
刚过去的20 世纪,我国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基本停留在18、19 世纪的旧知识体系上,不少陈旧知识占去了学生相当多的学习时间,学习知识老化与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极不相
称。所以在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近代和现代的数学成果,我们要重视这一部分的教学。比如19 一20 世纪发展起来的“向量数学”,在物理学和生活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进而很快形成了一套具有优良运算通法的数学体系,现已被纳入中学数学基础教程中,成为数学新教材改革的一大闪光点。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截止1980 年,当代人类知识体系中,人类有史以来100 多万年积累的知识占10 %,近30 年积累的占90 %,而90 年代后,人类知识积累速度更加迅速。显然人类新知识体系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膨胀的短周期效应,这就使人类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怎样解决这一系列矛盾呢?现代化的电子媒介技术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的新的广阔前景,这也许就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教学相长”吧,教育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样进步了的科学技术反过来又会推动教育向更高层面上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辅以现代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如网络、电子读物、多媒体手段等。
三、新教材的挖掘
新教材所表现的是经过逻辑加工的严密的演绎体系,表现为“概念― 定理(或性质、公式)一一范例”组成的纯数学系统,往往看不到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只看到完善的结论。新教材在更适合学生阅读上作了大幅度的改革。鉴于此,我们对新教材必须进行较深的挖掘。
具体来说,对于新课引入,我在教学中一般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予以迁移和转化。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充分暴露新旧知识的联系,即问题既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有思考的余地,又要在此基础上向新课作自然延伸,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又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状态和新课情境中来。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单纯的讲解。数学上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有其形成过程,或是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抽象,或是对旧知识进行归纳、类比后推理得出的结论,这种数学抽象或推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学生能掌握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沟通知识的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将知识学“活”。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将其分解成若干个问题,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去探求、去发现。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思维能力在不断形成、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中得以提高,进而避免了知识上的死记硬背,应用上的生搬硬套现象。
我们在使用了高中新教材后,应该进一步结合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更加具体地、深入细致地研究,使学生较快适应高中新教材的学习,教师更快适应新教材的教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体会
2012年8月10日,踏着对梦想的追求,我来到临县南临学校应聘,8月20日开始上班,2013年1月28日,抱着满载的成果,结束了我的实习生涯。
在实习期间,我所带的是三年级数学,并担任班主任。教学第七单元时年,月,日时,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当讲完如何判断平年与闰年后,有个学生问我:“老师,那如何判断一年中的闰月呢?”这个问题其实在备课时我也想过,但是由于自己的愚笨,当我查阅完相关资料后还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策略模糊不清,并且看了一下教学大纲也没对此作具体要求,所以我决定舍弃。很遗憾,直到自己实习生涯结束,都没有给那位同学解答了这个问题。
今年返校后,系里为我们开设了小学数学解难这门课程,<:莲~山 课件 >看到这门课,我很欣喜,因为这对于我日后的教学将会产生极大的帮助,尤其是当老师讲一年中的闰月判断方法时,我更是高兴。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懂得了很多。
但是我在想一个问题,既然是小学数学解难,为什么用的方法都是高中和大学知识呢?假如要给小学生讲这些,我在质疑:她们能听懂吗?我在想咱们这门课程是否能换种方式来教学呢?让这门课能够真正的应用于实际教学。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主欢看法,望老师能能考虑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