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永恒主题,安全文化已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安全生产的实践中,以安全管理、安全生产、安全宣传教育等形式,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念、经营作风、管理准则、企业精神、职业观念和安全目标等的总和。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已成为当前煤炭企业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有效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呢?应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
一、坚持齐抓共管是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既涉及职工观念、道德、态度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同时也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培训等各项工作。只有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各级组织齐抓共管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抓实抓好。一要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思想政治上的保障;研究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方针、目标、任务,培养安全文化意识,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注重安全文化规范;进一步明确各级领导、各级组织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责任,建立起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党政工团各级组织齐抓共管的新格局。二要突出安全文化建设的地位。要把安全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将安全思想、安全哲学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层面,唱响“安全发展”的主旋律,使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共生,协调发展,整体推进。三要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机制保障。安全文化建设不能“上头热,下头凉”,也不能“风吹树梢动,雨大地皮湿”,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为此,必须针对企业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文化创建方案,形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二、强化教育和培训是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安全教育和培训是促进职工树立正确安全观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一要采取灌输式的法规教育。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是安全文化的精华。必须要通过加强安全法规教育,着力培养职工的执行意识,实现由“外界施压、被动接受”向“自我加压、自我管理”的转变。二要采取分层次的岗位教育,加强安全教育培训要区分对象,各有侧重。对新职工要进行岗前安全技能培训;对一般工种侧重于岗位技能培训;对安全管理人员及关键岗位侧重于安全专业知识的培训;对安全不放心人员及时开展安全预防性帮教。三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班前育班前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容切合实际,形式灵活多样,切忌简单化、程序化。通过班前教育,把安全生产的人本观念与亲情文化渗透到职工思想之中。
三、优化环境和浓厚氛围,是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良好的安全环境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硬件”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因此,要加大安全文化物态建设,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橱窗等宣传舆论工具,积极建设安全文化园地、安全文化长廊、安全文化社区,广泛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有奖问答、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安全座谈会以及征集安全漫画、安全警句格言、举办安全签名等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要加强区队建设,积极改善井下安全文化环境,对井下主要巷道、重点部分进行美化、亮化、规范化,为职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作业环境。要通过安全文化的物态化,依靠环境引导人,使广大员工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从而有效提升企业整体安全文化水平。
四、强化制度的约束是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要使安全文化建设起到规范职工行为的效果,就必须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一要
完善制度设计。制度设计严谨科学、操作性强,才能对职工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因此,要充分调查研究,细化具体操作环节,不断完善制度,提高其落实的效果。二要强化行为约束。要提高职工的自控能力,使职工摒弃“三违”陋习,养成良好的生产作业习惯。要充分发挥班组长、安检员、老工人的作用,使之成为安全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三要奖罚注重实效。惩罚是为了制约,奖励是出于激发。只有奖励而没有惩罚,必然淡化奖励的驱动力。因此,对于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管理和监控,应当做到奖罚分明,促进各类安全管理制度有效落实。像协庄矿为进一步解决安全监督检查中罚款没有针对性、随意性大和“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创新实施了“NM(市场化)安全管理”,把安监员和现场职工的关系转化成买卖关系,安监人员在现场发现的安全隐患,把它作为一种劳动成果——“商品”,出售给现场责任人,责任人将这一“商品”购买后进行整改,变成自己的“产品”,安监人员再进行复查,合格后才成为“成品”,实现了用最少罚款解决尽可能多的安全隐患问题,取得很好效果,该矿已实现连续安全生产六周年,创出了全国同类矿井安全生产最好水平。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持之以恒,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没有统一模式和现成的道路。我们只能在安全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但最终的落脚点要放在全面提升人防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上。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煤炭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将安全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总体战略之中,整体推进,使两者有机结合,推动企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安全文化网)
第二篇:推进人才激励机制工作状况及有效途径
人力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富于创造力的因素,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即便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最完备的物质资料,若没有了人的准确而全力的投入,所有的一切将毫无结果,因此对于人的有效管理和高效利用,是一切创新的最基本条件,能否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直接关系到事业的发展成败,然而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需要有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
一、人才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上就是通过对人的管理,创造条件使人才发挥作用,从而实现事业的发展目标。激励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重要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当前业务不断发展,做好工作、解决好问题则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通过激励可以使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性,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按时计酬仅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能发挥80%—90%。即同一个人经过充分激励后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这说明,在激励与不激励的情况下,员工能力的发挥有很大差别的。二是通过激励可以使员工充分发挥潜能、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见,激励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人才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激励的认知程度不够以及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尽管在管理中也采用了多种激励手段,但在进行员工激励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概括说来,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长期以来,管理人员在实施激励机制时,不能很好协调事业、员工二者的利益关系,往往重视事业的发展,忽视了员工的利益,因而不能总是有效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正激励与负激励不足。主要表现在:现行工资分配制度下业务骨干收入的分配上,体现不在劳动的付出上,反而业绩平平的员工,在收入分配上与业务骨干没有很大的差距。三是激励手段过于单一,偏重于物质激励和行政手段激励,而忽视了约束与激励的结合。无约束的激励将会导致员工对工作的懈怠,在获得短期的激励效果后,这种激励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同样,片面地依靠制度来管人,强调员工的责任,而忽略激励的作用,同样难以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四是缺乏与员工的交流沟通,忽视事业文化建设以及宽松的工作环境等因素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三、对人才激励机制的建议
一是建立完善科学的责任体制,采用科学手段,确定每一岗位的责任及相关要求;通过上岗培训、工作实践等,让员工明确各自的责任;根据员工各自的责任及相关要求,设计考核方案,并对其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福利、培训、晋升等各种奖惩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对组织绩效、员工满意度等方面的考察,对这一责任体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等。通过实行制度约束和责任体制来确保激励机制实施的有效性,更好地体现激励机制的作用,充分挖掘员工潜力,为事业长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1)加强员工参与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的建设,增加他们对事业的关注,增加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个人成就感,将他们的个人目标和事业的发展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2)注重亲善的沟通方式,通过沟通不仅可以了解到员工的需求,更可以改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员工更加自愿地努力工作。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具有成熟智慧的管理者会认为倾听别人的意见比表现白己渊博的知识更重要。适时地赞誉别人也是管理中极为有效的手段。采用“与人为善”的管理方式,不仅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工作气氛,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使其能继续坚持不懈地为实现事业目标而努力。(3)员工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一员,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会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怎样消除非正式组织施加于员工身上的负面影响也是当代管理者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只有个人、群体、事业三方的利益保持均衡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创造积极向上的事业文化,协调好组织内部各利益关系,是充分发挥组织协同效应和增加事业凝聚力最有效的途径。
四、激励机制应采取的有效手段
激励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人而异的,传统的激励方式如高薪、行政提升等在新时期同样是有效果的。此外,领导对员工的表扬也是对员工的一种激励、给员工提供发展平台也能激发员工的干劲、给员工一个适宜的文化环境也能让员工释放创造力。因此无论何种激励手段都会起到激励作用,但却不是唯一的,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具体概括为几个方面:
(一)物质激励。主要是通过物质激励的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工作有创新、有成效,业绩优良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
(二)事业激励。以人才自我管理为主,要让员工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职业生涯前景,用事
第三篇:推进央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文章标题:推进央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推进央行文化建设,是当前基层人民银行文明创建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之一。如何通过文化的力量把基层央行的学习理念、执行理念、服务理念、管理理念和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员工的精神动力和自觉行动,成为基层央行履行职责的现实需要。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央行文化建设:
一是激励员工从自身做
起。文化建设是一项全员性活动,需要全体干部职工的热情参与。基层央行要充分依靠广大员工的主体作用,广泛集中干部职工智慧,坚持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员工从自身做起,共同推进央行文化建设。加强员工素质培养,在抓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注意抓好员工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一种“平和、勤奋、敬业、向上”的健康心态。引导员工经常进行自我批评,多发现自己的不足,多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寻找自身的差距,立足岗位,勤奋工作,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自觉养成积极、务实和理性的成熟心态。
二是要培养员工健康的心态。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几个方面,员工的心态是会因环境随时随地变化的,稳定只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因此,要十分注意尽可能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即使有的环境条件暂时无法改变时,也应该让员工懂得: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因为和谐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三是完善文化建设内涵,走出文化建设盲区,致力创新,为基层央行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一是要创新管理。近年来,央行各项改革举措相继出台并实施,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而基层央行的管理模式和程序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继续沿用着原来的做法,基层文化建设紧随传统管理模式,与新的要求越走越远。因此,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围绕建设和谐基层央行的目标要求,实现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要拓展职能。在基层央行履职手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要通过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和手段,寻求基层央行履行职能的新思路、新策略,在职能上进行延伸和拓展,增强基层央行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为地方经济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贡献,重新树立基层央行的地位和权威,使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是营造和谐环境氛围,夯实文化建设根基。要组织力量加强对央行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明晰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着力点。确立本单位文化建设的目标方向、工作载体、实施项目、主要措施和完成时限。要采取有效措施、利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央行文化的内涵、开展央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让广大员工了解什么是央行文化、为什么要建设央行文化、本单位怎样建设央行文化,发动干部职工积极投身文化建设活动。氛围可以影响员工的感觉和想法,可以引导员工的行为。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取决于文化建设的创建者和参与者两个因素。首先是领导者的言行一致和身体力行。领导者的心胸和涵养是一个单位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单位的文化基调。因此,领导班子对事业投入、对员工关心、对自己严格,容易在员工中树立威信、形成核心,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策略的推行就会更快捷,各种制度的执行就会更到位。其次是员工的个人发展。把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纳入单位整体发展的总目标中,才能使员工深刻体会到个人发展与单位工作发展目标之间相互“双赢”的关系,才能唤起员工参与央行文化建设的激情。除了尊重、理解和信任,要真心地为员工设计好个人发展计划、学习培训计划,为青年员工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为中年员工提供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培训。通过领导者与员工两个层面的共同影响,基层央行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工作理念和管理思想就会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得到普遍认同并发挥作用。
《推进央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推进央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四篇:浅析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有效途径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校本课程重视知识学习忽视实践探索或尽管重视实践但是与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我们认为采用校本课程项目化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较为可行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或课题的运作,使学生有效地运用平时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项目化校本课程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且将知识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途径 校本课程 项目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逐渐由起步走向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使得素质教育校本化应运而生。各地校本课程的开展为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校本课程重视知识学习忽视实践探索的问题,而有些学校尽管重视实践但是与知识的结合又不够紧密,这两种现象背后的实质就是忽视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性。
我们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采用校本课程项目化也能够成为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途径。所谓校本课程项目化是指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或课题的运作,使学生有效地运用平时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该项目(课题)不仅涉及学生们平时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同时还要求参与项目的所有学生共同协作经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
一、提出校本课程项目化的思考
(一)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我们提出这一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首先是基于对素质教育的深入思考。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应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样的认识引导着我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我们发现个体不论是在生活中或是在工作中,都是通过与他人共同协作完成一个接一个不同的项目或任务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在这个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个体会用到不同的技能、知识以及经验。既然每个人今后的生活模式都基本如此,为什么不在个体接受学校教育时就为他们做好这样的准备呢?于是我们提出了实施校本课程项目化的建议。
(二)对现存的校本课程模式的改进
前面已经提到,经过多年的实践,很多学校在校本化的研究及开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根据自身实际形成了各自较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但是,现有的校本课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重知识,轻“实践”
目前,多数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停留在“学科拓展”这样的思维模式上。于是,相应的校本课程往往采用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相关知识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教学模式进行。当然,这类校本课程在教学中也会有实践环节,但我们所说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学生自主地运用知识、经验,协同合作完整地完成较复杂项目的能力,这是为学生今后解决各种问题打基础的能力。因此,重知识、轻“实践”的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缺憾。
2、实践与知识结合不够紧密
也有不少学校开始意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并开发了一些专门培养学生社会交往技能、生产生活技能的校本课程,不少学校在探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进行了非常巧妙的设计。然而,这类校本课程的设计依然存在着与知识学习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如果我们在进行这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与多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包括物理、化学以及语文、数学等,那么学生对相关技术的掌握会更为扎实,理论基础会更强,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3、学生主体性不够突出
从教学方式来看,目前绝大多数校本课程的教学依然沿袭学科教学的基本方式,更多时候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指导,学生练”。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打基础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设计一些“用”的课程,学生对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只能停留在记忆层面,无法灵活地用于实际生活中。为了突出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的主体性,我们有必要增加一些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项目式课程,从而训练他们各方面的实践能力。
二、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项目化校本课程需要通过一个一个的项目的实施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积极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协同合作能力,因此需要在课程开发的每一步做好各种准备。
(一)提升参与者对项目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项目化校本课程从形式上讲属于开发全新的校本课程[1],但是在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却离不开已有课程的支撑,这是项目化校本课程最大的特点。因此在课程开发以前,需要所有参与者充分认识项目化校本课程的编写特点、实施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
首先,学校的管理者要了解开设项目化校本课程的意义。项目化校本课程的特点是将学生的兴趣、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知识的合理运用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课程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校管理者要在了解课程实施过程的基础上,协调好参与者各项职责、程序的衔接。同时,学校应该注意课程开设的延续性,不能因为牵头组织者职务变化或工作调动而终止。而课程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课程的开发需要征集众多项目,仅仅依靠几位课程开发者是不够的,需要调动全校师生的智慧形成课程的“项目库”。而根据项目编写的教材或课程指引则需要协调各科的老师共同参与,最后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教师们进行磨合……
总之,所有参与到项目化校本课程中来的人都要认识到合作的意义,都要重视与他人的沟通,才能使课程顺利地进行下去并真正成为架设在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二)注重项目选择的多元化与实用性
开发项目化校本课程首要的问题是要有丰富的项目和课题以供教材编写,那么在选择项目之前我们不能无的放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开展课程编写的讨论或相应的问卷调查使学生将自己的期望、需求、兴趣充分表达出来。同时,由于学生的提议存在着盲目性与随意性,我们还需要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进来。通过多层面、多视角的调查最终形成课程的“项目库”。
当然,课程中项目的设置还应该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由于校本课程是针对本校学生群体的,因此在进行教材编写前就需要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以便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适当的项目。另外,有些项目对工具、场地等的要求较高,也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酌情考虑替换方案。
(三)结合学科知识编写项目实施计划
这个部分是课程开发最核心的部分,“项目库”建立后需要对每个项目所蕴涵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并且提炼出适合学生理解的部分,最终根据项目主要涉及的知识类型对“项目库”项目进行分类。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配合完成。对于“项目库”中的每一个项目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知识点分析,这个步骤应由不同学科老师进行集中讨论来确定。以“去郊游”项目为例,在该项目中拟订“郊游计划书”,撰写“郊游笔记”等就涉及到语文知识尤其是写作的运用;郊游之前的费用筹措、经费分配等就会涉及数学知识的运用;活动的具体人员职责的分派等则涉及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及团队组织合作能力的锻炼;倘若学生们想制作与郊游相关的视频、图片集等等,也许还会涉及计算机相关方面的知识……这样的讨论可以发挥各科老师的特长,将项目中蕴涵的知识、技能充分地挖掘出来。
但是,仅仅把知识点罗列出来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同样的在“去郊游”项目里,低年级学生可能就偏重于写作、数学统计等方面的训练,高年级学生可能就要对能力进行多方面的训练。那么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项目的知识点训练细分,从而确定同一项目在学生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使同一项目的学习循序渐进的进行,就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更熟练。
通过以上的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依据项目实施的步骤将每个项目的详细实施计划包括每个步骤涉及的知识点、训练科目等编辑成文,成为不同年级使用的校本课程参考材料。
三、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实施
项目化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既涉及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涉及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因此,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就需要采用分组实施、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形式来实现课程目标。
(一)分组实施
分组实施是项目化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即在项目进行的整个环节学生们都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由于课程中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参与者共同协作完成,因此需要学生们进行一定的组织和配合,通过磨合形成默契。同样以“去郊游”项目为例,由于整个过程包括策划、筹资、分工安排、活动组织、事后总结等等都非常烦琐,需要一位领导者来进行统筹,这就要小组成员共同协商选择组织的领导者,然后再由领导者来安排各项事宜。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争吵、猜疑,也会有无奈、妥协,但是正是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们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多学科教师参与
在项目化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多学科教师的参与是项目达到较优效果的重要支持。由于每个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都会分解出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同时也会拟订不同年级的重点知识点,因此在进行项目的过程中亟需各科教师共同配合。当然,由于相同项目在不同年级所侧重的知识点不同,那么各科教师在配合过程中,不同年级的项目实施就由该侧重学科的教师牵头组织。
通过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在课程项目进行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们更好的将学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同时能将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另外学科协作也会促进教师的交流,增强学科互动,有助于扩大教师们的知识面,打破过去“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分界。
(三)实施过程中的师生有效互动
项目化校本课程从开发之初就需要各方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充分互动从而确定适合各年级使用的项目,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更需要师生的有效互动来实现课程目标。那么在项目进行中师生如何互动呢?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抛出课题引导学生们思考、互动。在这个阶段,教师主要起着启发和引导的作用,逐渐地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激发出来,使他们对整个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项目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后,教师要担任指导者的角色,当学生团体在实施项目中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及时地跟进,发现并帮助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要与学生一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技能等反思,并总结经验。
四、项目化校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的促进
项目化校本课程从开发到实施都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不论是项目的选择还是项目对应的知识点的分析,包括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都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科课程的学习往往是学生们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项目化校本课程中,学生是整个项目的运作者,他们主导着项目实施的方向和效果。当学生的主体性被充分尊重,他们就会主动地去课本上查找相关知识,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更丰富的学科知识来解决项目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一旦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会被调动起来,他们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就会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项目化校本课程重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更重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独木难成林”,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金字塔尖的精英,我们更要培养的是在不同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人才。因此,项目化校本课程强调以学生团队的形式来实施。让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又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充分了解自己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并乐于扮演这样的角色。
从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效果来看,我们认为由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且将知识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页.参考文献:
[1]方建文,丁祖治,武宝瑞主编:全面素质教育手册[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7版.[2]叶澜,李家成,杨小微:推进素质教育:转换思路才能打开新局面[J].人民教育2005年第21期.[3]李志宏主编:体验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4]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美国温特贝尔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著,王文静、乔连全等译: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贾斯珀系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五篇:班组建设的有效途径
班组建设的有效途径----“班组建设示范班”创建
旗山煤矿张 冰
班组是煤矿生产经营活动最基本的单元,是企业发展战略执行和目标实现的主体。一个企业的安全形势好坏,经营效益如何,产品质量高低,有没有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组。可以说,没有优秀的班组做支撑,企业要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在深入调查研究后我们发现目前班组建设工作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问题一:认识与重视不一。个别基层单位只把班组看作一般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完成生产任务的单元,上级的一些重要精神传达不到班组,没把班组建设看成是煤矿企业各项工作实施的重要保证。问题二:以方案代替执行。个别单位热衷于方案制定,而忽视抓落实。认为只要方案好,其他问题就不用多考虑了。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就是基层单位刻意追求新意,将所有的成绩归根于这项工作产生的效果,导致一件事情翻来覆去,不断变换角色,久而久之养成管理浮躁,不踏实的习惯,造成很难自觉去执行,形成应付现象。问题三:班长素质参差不齐。班长在企业基层班组中被称作为“兵头将尾”,这一“角色”在提升基层班组工作水平,筑牢基层建设根基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班组搞得好坏,关键在于班组成员的群体合力,核心是班长。现在部分班组长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知识面比较窄,政策的理解能力、综合的管理能力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形势;不愿学习新东西,习惯按老观念、老规矩办事,班组管理缺乏生机和活力;视野不够开阔,对企业面临的形势缺乏了解;少数班组民主意识不强,不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上下左右的矛盾,工作处于被动状态等等。因此,加强班组建设,提高班组管理水平,是企业加强基层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开展“班组建设示范班”创建活动,对企业加强班组建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有效推进煤矿企业的班组建设工作开展,探索班组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笔者结合近几年工会工作相关做法认为加强“班组建设示范班”创建工作是夯实班组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从五个版块入手,分步实施开展“班组建设示范班”创建活动:第一、安全生产好。认真贯彻落实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始终坚持群监群防的原则,积极开展“安康杯”竞赛等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实现班组安全生产“零事故”,达到无“三违”班组创建标准,杜绝工伤和重大生产事故。班组安全质量标准化达一级,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达到全优,无
等外品。第二、学习能力强。紧密结合岗位实际,开展“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学习活动,班组成员学习规划全面,自主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工作业绩突出;“学习型、本安型、创新型、和谐型”班组创建工作有序。第三、业务技能佳。深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牢固树立节能减排意识,积极推广应用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探索先进操作法,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职工适应岗位要求,刻苦钻研业务,技能水平和创新成果居集团企业领先水平。第四、制度规范全。建立班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上墙。模范遵守集团企业和矿各项管理制度,注重思想作风建设,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职业技能。第五、民主管理广。班组民主管理制度规范,班组成员满意。坚持以“任务公开大家干、出勤公开大家看、岗位系数公开大家算、先进评比公开大家评”的“班务四公开”制度。“班组建设示范班”每年择优选树典型,命名表彰一次。荣誉实行动态管理,获得“班组建设示范班”的集体企业班组建设管理委员会将专门制作并授予“班组建设示范班”牌匾,在班组工作场所悬挂。建立跟踪考核制度,每年复查一次,并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考核检查。对不符合条件,起不到先进作用的撤销荣誉称号,收回牌匾。
通过扎实有效的创建工作,确保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基层执行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让“班组建设示范班”品牌成为引导班组成员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刻苦学习,忘我工作,不断进取,甘于奉献的载体,让班组成员凝聚“我的班组我的班的”团队精神,使创建工作成为长期坚持、职工认可、影响广泛的班组建设品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