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09:3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谈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谈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

第一篇:谈谈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

谈谈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

[摘 要]作为世界贸易大国,我国在文化产品贸易方面却属于贸易弱国,存在着贸易逆差严重、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文化企业缺少国际竞争力、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的折扣度高等。为使我国文化产品能够/走出去,政府应加大对文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国外市场,有选择、有重点地出口我国文化产品。

[关键词]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出口;电影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

统计局资料

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是指,按照2004年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常住活动单位生产过程中产出超过这一过程中间投入的价值。按活动性质的不同,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可分为三类:文化产品制造单位、文化产品销售单位和文化服务提供单位。)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文化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53.7%。

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04-2008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3.3%,高于同期现价GDP年均增长速度近5个百分点;2008-2010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4.2%,继续较大幅度高于同期GDP的现价年均增长速度。

分单位类型看,2010年文化产品制造单位实现增加值4391亿元,比上年增长23.5%;文化产品销售单位实现增加值638亿元,增长22.2%;文化服务提供单位实现增加值5937亿元,增长27.9%。

2010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5%,比上年提高0.18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0.8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步提高。

2011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3479亿元,比2010年增长21.96%,高于同期现价GDP年均增长速度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8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步提高。

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业发展较快。2011年,文化服务提供单位的增加值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55.9%,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8%,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

(一)主要文化产品贸易逆差严重

我国虽然是一个文化贸易的大国,但也是一个文化进口大国,引进得多,输出得少,贸易逆差严重是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的现状。在世界主流文化市场上,我国强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稀少。2007年,我国的文化输出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还是没有根本性的改善。

(二)我国文化产品流向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品流向单一,以图书版权进出口地区分布为例,主要引进地集中在美国、英国、台湾、日本和德国,主要输出地则集中于台湾、韩国、美国、新加坡和香港。图书版权产品进口地主要位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及地理位置接近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美国和英国的文化产品种数占总进口种数的50%以上。图书版权产品的出口地则主要是地理位置接近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在版权输出前5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美国一个西方国家,其余全部是地理位置接近、文化传统相似的亚洲国家及地区。

(三)我国文化产品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已经是文化硬件产品(生产、储存、传播文化内容的器物工具和物态载体)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但在文化贸易的/软件贸易0领域(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电影动画片和故事片、印刷品、出版物、视听艺术、表演艺术、音像制品、多媒体、娱乐、会展等)却非常薄弱,我国文化贸易逆差主要发生在这一领域。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电影业有了历史性的长足发展,但我们的电影产品在国际市

场中的竞争力依然还是十分薄弱,在世界电影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甚微。以 2009 年为例,根据艺恩中国电影市场调查报告的结果来看,中国共有 22 家制片单位在 海外销售 45 部影片(合拍片占 34 部),销往 68 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收入 27.59 亿人民币;而世界同期总票房为 200 亿美元。

3.1 产业环境障碍

电影产业化是近年来中国电影的一个热门的话题。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起步晚,发展慢。在电影产业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各方面主体 都开始尝试对电影产业进行改革,产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这个 过程中,暴露的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

3.1.1 融资体制缺陷

3.1.2 竞争秩序不佳3.1.3 市场体制落后

3.2 产品质量障碍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电影也不例外,一般我们可以从内容和制作水平来判断

一部电影好坏。中国有着丰富的故事资源,但是内容古板缺乏创新却是中国电影 的一大硬伤。另外,一直以来电影制片技术的落后也阻碍着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3.2.1 内容缺乏创新

以《花木兰》这部电影题材为例,在我国“花木兰”这个人物是一个替父从

军,忠孝仁义的代表,2009 年由马楚成执导,汇集国内各路明星拍成《花木兰》,基本上也是围绕这个线索来展开,只增加了一部分感情戏,在情节和制作上都没 有很多突破,该片在世界各大电影展中都有放映,但在海外的票房却只能在少数 地区可以得到收获,这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各路电影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能 否赢得市场获得观众却是另外一回事了。

再来反观 1998 年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电影《花木兰》,该部电影是以中国的故

事为原本,但其所反映的主题却是一种自由精神,在影片中,花木兰不是一个传 统中国女性的形象,而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打破传统的巾帼,并且还有加入 了很多神话的情节,整个电影都是有着很强的趣味和新鲜感。很明显这种弘扬自 由的主题比前者在国际市场上更加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可。同样的主题和背景,美 国就可以做出创新和发展,而在中国却无法实现,这恐怕是每个国内的电影制片 商需要思考的问题。

3.2.2 制作水平落后

3.3 电影营销障碍

3.3.1 营销渠道狭窄

在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电影产品能够在经济规律的引导下进行生产和出口,并且有着和市场相适应的发展良好的市场运作模式。他们在电影投资之前会经过 一个周密的市场调研的过程,积极扩展销售渠道,并且会注入大量的资本到电影 前期的宣传上。以美国电影为例,好莱坞大片的生产总成本八千万美元,而用于 前期广告造势宣传和促销方面的资金就已经占据了四分之一了。可以说,缺少这 种在营销方面的投入,好莱坞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成绩。

3.3.2 电影贸易壁垒

大部分国家在电影方面都会设有配额制度,在这方面做的比较成功的国家是

韩国,韩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电影,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推行电影配额制 度,1967 年颁布一部《电影法》,该法规定所有韩国院线放映的国外电影不可以 超过韩国国产电影的三分之一,并且强制规定那些上映了外国电影的院线每年给 国产电影反映的时间要在六十天以上。

3.3.3 电影文化折扣

共同消费产品的文化贴现和市场大小的交互作用是微观经济学认为的影响文

化产品竞争力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折扣造成的直接影响便是电影产品在非 本土市场上吸引力和影响没有本土市场那么大。一种文化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 录像,在国内市场很具吸引力,因为国内市场的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他地方其吸引力就会减退,因为那儿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

(一)文化折扣度高

任何文化产品的内容都源于某种文化,因此对于那些生活在此种文化之中以及对此种文化比较熟悉的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对那些不熟悉此种文化的受众的吸引力则会大大降低,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受众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其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折扣,它是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一般商品的主要特征之一,语言、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都可以导致文化折扣的产生。

11语言障碍

语言是文化产品传播与接受中的第一道障碍,也是导致文化折扣产生的重要原因。不懂汉语就不可能欣赏我国传统艺术,正是因为我国使用的是汉语而非作为/世界语言0的英语,这使得我国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不具备美国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先天优势。

21历史传统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相对于美国而言,我们拥有大量的文化资本,理应成为文化大国,但我国却是文化弱国,原因在于文化产品也是商品,商品的价值实现要通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对文化产品价值的实现至关重要。我国由于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许多蕴含丰富文化精髓的中国文化产品难以被国外消费者所接受。

(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不够

同属亚洲国家,母语同为非/国际语言0的韩国,虽国土面积狭小,文化资源相对贫乏,但却是文化强国。韩国能成长为文化强国要得益于韩国政府对其文化产业的重视。自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政府就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于1998年提出了/文化立国0的方针,把低消耗、无污染、利润核心在创意的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予以大力推进。并成立了主管文化产业的主管部门)))/文化产业局0。先后制定了5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6和5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6等一系列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我国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不够。尽管我国在2004年出台了5关于促进国产音像制品出口的通知6,2005年出台了5关于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的通知6,并在2006年9月出台了指导我国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献)))5国家/十一五0时期文化规划发展纲要6,但却缺少税收等方面的实质性支持。

(三)缺乏引领市场、进行跨国经营的文化企业

发达国家之所以在文化贸易上具有巨大的竞争力,是因为它们拥有像时代华纳、新闻集团、索尼等一大批跨国公司,他们利用遍布全球的信息、生产和销售网络,进行文化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和文化产品的全球化销售,成为全球文化贸易的主体。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 慢、规模小,缺乏能够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进行创造、生产和推销的经验,出口产品的综合质量不高,售后服务不能到位。外国文化企业的视野是全球的,而我国文化企业的视野是本土的,甚至是局限在地方的,满足本土需求尚嫌不足,面对跨国公司和外国产品的涌入只能勉强招架,还远远谈不上去占领海外市场。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对策

(一)尽量减少、避免文化折扣

11选择文化折扣度较低的文化产品出口

动作片、杂技、武术表演、中国舞蹈等动作类文化产品的文化折扣度相对于历史剧、情景剧、生活剧较低,在以往的文化产品贸易中也证实了这一点,我国动作类文

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今后应继续重视扶持文化产品的世界品牌,加大推进力度。

21利用外国观众熟悉的文化样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借鉴世界头号文化产业强国)))美国的经验(美国曾利用5花木兰6、5宝莲灯6等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成功进入中国市场),将中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悠久文化传统融入外国观众熟悉的文化样式。

31有重点地出口

文化产品的折扣性是不可避免的,但却可以通过选择地缘比较接近、文化传统比较相似的市场进行出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文化折扣。韩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就主要针对中国和日本。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不断完善/文化贸易与产业政策0;建立健全行业性法律法规;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实质性的支持。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0,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关键性产业,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对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品贸易情况给予高度重视,美国、日本、韩国等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强国,关键就在于其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要改变文化弱国的现状,就必须将振兴文化产业提高到文化安全的高度。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作用,给予必要的扶持和保护,借鉴我国目前对货物商品出口所给予的补贴政策,对文化出口贸易进行补贴,在税收和金融融资政策方面给予扶持,放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出口审批权,简化出口手续;成立文化贸易专门机构,协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的有关问题,收集出口情报,理顺出口关系,畅通出口环节,规范出口秩序,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对外文化贸易的协调和指导。

(三)加强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

人才的匮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是我国文化产品贸易出现大幅逆差的成因之一,为改变我国目前文化弱国地位,必须加强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力度。我国的文化产业需要既有文化专业知识又懂国际贸易、国际文化差异、国际市场规则、国际融资和海外营销渠道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此,我国一方面应努力培养各类文化人才,在高校根据实际需要设立课程,培养一批既懂文化又懂贸易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优惠政策,从国外引进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为中国文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有广.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及其原因分析[J].国际贸易,2006(10).[2]曹嘉,罗丽.中韩网络游戏贸易的逆差分析[J].时代金融,2006(11).[3]李怀亮,闫玉刚.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J].河北学刊,2006(1).[4]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詹小琦.中韩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与对策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4).[6]杨吉华.我国文化贸易逆差及其治理对策[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7).

第二篇:我国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加强对策

网带输送机

关键词:网络贸易特性影响对策性建议

内容摘要:在此背景下,研究网络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分析网络贸易发展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正反面影响,进而提出我国网络贸

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网络贸易的对策性建议。

◆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A

网络贸易(Internet Trade),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商贸活动。网络贸易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指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贸易活动,或者是指以Internet为载体,利用数字化进行的在线交易。在网络贸易中,贸易活动的各方通过不同的网络服务平台,发布贸易信息、进行贸易洽谈、签订贸易合同、支付货款等。众所周知,网络贸易的发展,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据法新社2011年1月报道,联合国电信机构负责人哈马德•图埃1月发表声明称,截至2011年,全球互联网使用人数已突破20亿人。在我国,截至201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同时,有94.8%的中小企业配置了电脑,无电脑的中小企业仅占5.2%,92.7%的中小企业接入互联网,42.1%的中小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和推广工作,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推广的比例达到了19.3%。由此可知,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企业与客户沟通、为客户服务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研究网络贸易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网络贸易的特性

(一)贸易虚拟化

网络贸易开拓了新的有别于传统贸易的贸易空间,即媒体空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贸易活动将从以实体市场的贸易转向以虚拟市场的贸易为主,比如虚拟商品市场、虚拟金融市场等虚拟经济场所和经济主体。网络贸易的虚拟化,缩减了贸易的时间成本、搜索成本、交易成本等,这提高了贸易发展的效率。不过,应该注意的是,这种虚拟化的网络贸易,并不代表没有贸易活动,因为在这种依赖网络的虚拟市场上,贸易活动正在通过网络

平台进行贸易交易的实现和达成。

(二)贸易全球化

网络具有传统市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即它可以缩短人们的空间距离,使得贸易可以摆脱其地域约束,同时为资源的全球流动提供了更加可靠有利的市场。这有助于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贸易大市场,使得国际范围内的资源流动更加充分,提高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实现经济全球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

网络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网络贸易的自身特性,我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网络贸易一方面使得我国经济在交易时缩短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又给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压力。具体来说,网

络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双面影响。

(一)网络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正面影响

1.网络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贸易的快速发展。网络贸易为更多的外国企业和消费者进一步了解我国提供了条件,使其对我国企业更加熟悉,进而为其购买我国产品奠定了基础,同时,可以享受我国更多、更有效的服务,并加强了我国与外国拓展投资、贸易和金融服务等活动。此外,可以加强我国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进行贸易往来,从而使国内企业更好

地利用国际市场,为塑造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品牌提供了条件,进而为我国国际贸易的发(转载自论文之家http://,请保留此标记。)展创造了很好的契机。

2.网络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地区贸易的发展。对于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地区,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约束,交通发展相对滞后,贸易发展缓慢,使得这些地区的特色商品无法进入大城市商品市场进行销售,进而使得该地区的经济更加落后,地区贸易发展不畅。网络贸易的兴起,为这些地区的贸易发展提供了便利,只要这些地区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发展,那就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商品在网络平台上得以展示给消费者,进而为其消费提供了保障。因此,网络贸易的发展,为消费者了解交通不便地区商品的特色提供了平台,为这些商品的区域贸易

发展构建了销售渠道,进而促进了区域贸易的快速发展。

3.网络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信息的共享。一方面,网络贸易的发展为信息产业拓宽了渠道,信息产业是传递有用信息给需要的人,较之传统的信息产业渠道,网络渠道更加方便、快捷,成本更低,这使得信息产业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更加可以满足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贸易的发展,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同时,使得企业借助于网络平台,可以把商品信息以更快、更有效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大大促进了产品的推广力度,为产品营销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为企业形成了潜在的利润市场。同时,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在网上进

行交易的消费者逐日增多,这使得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效益。

(二)网络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1.贸易数据难以统计。网络贸易借助于网络平台进行贸易交易,对于依靠海关进行统计贸易的经济体来说,网络贸易使得贸易数据比传统贸易更加难以统计,它发生的瞬间性更强,因此导致统计口径等会出现偏差。与此同时,在与他国进行贸易时,存在时空上的差距,这更使得贸易双方的贸易数据在时间上存在误差,因此对于统计一国与他国的贸易情况,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2.宏观调控难度加大。网络贸易的全球化,使各国的法律制度很难对贸易交易进行统一的规范,此外,借助于网络,信息的流动较之以前更加方便,以及信息流动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加剧了国际资本的流动,进而促进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融资,资本在充分流动的时候,也加剧了要素的全球性流动,这种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流动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3.贸易的共享性导致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任何企业更加容易获得一切与贸易合作有关的信息、资源、技术等。在全球市场上,各跨国公司在网络贸易中的起点差距不大,即各方的实力在贸易中有可能是均等的,那么跨国公司在面临广阔的市场时,就会面对更多的竞争者,这些竞争者为了争夺全球市场,势必会加剧公司之间的竞争。与此同时,当跨国公司在从事网络贸易时,面临许多商机和信息,这有可能会在竞争对手前暴露自己的经济实力,而在网络贸易中,经济主体不需要接近对方,只需要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得对方的商业机密,加之网络的安全性有所欠缺,使得公司的重要信息等系统有可能被他

人破坏和窃取,这会加大公司经营的风险。

我国网络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

网络基础建设不完善,成为了我国网络贸易发展的“瓶颈”。网络基础设施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科技、人员等方面的投入,才能够使其满足网络贸易发展的需求,而我国恰恰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有所欠缺,使得网络贸易的发展比较滞后。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所使用的网络平台不统一,不利于各银行间跨行业的互相沟通、信息共享,同时也不利于与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等的调控政策的实施,最终不利于网络信息共享,出现资源浪费以及

市场配置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没有通用的各行信用卡标准,因此网上支付具有局限性,如建行的只能在建行上使用,不能进行跨行交易,且交易的安全性无法保证。因此,我国没有建成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的银行体系网络也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网络贸易的快速

发展。

(二)网络贸易相关法律欠缺

Internet是一个跨国界的网络,因此依赖于它的网络贸易活动也必然具有同样的特点。因此,若是各个国家仅仅按照自己的贸易交易方式来运作网络贸易,其结果是根本不会发生跨国界的网络贸易。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一个全球性的交易规范和标准是有必要的,这

不仅保证了网络贸易的顺利实施,而且还为网络贸易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规则。网络贸易的全球化,使得如何将全球各国的法律制度进行统一的规范,以便制止和打击网络犯罪,进而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演变为网络贸易发展面临的急需解决的必要性问题。众所周知,因特网缺乏贸易各方的相互协作,以及管理信息跨地区和跨国界的传输,导致一旦发生网络贸易纠纷,难以进行法律公证和仲裁,因此就很难做到保证贸易受害方的权益。所以,在网络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构建一个成熟的、统一的、全球性的法律体

制对网络贸易进行监督和规范,同时做到发生纠纷时对其进行法律的仲裁。

(三)网络贸易的诚信缺失

与传统贸易不同的是,网络贸易对贸易双方的诚信要求更高。以个人在网上消费来举例,如果消费者在网上寻找产品信息,然后再进行离线购买,这种情况下构建通畅快速的购物网络并非难事。但是,如果消费者不仅在网上寻找产品信息,还通过网络支付,这就对卖方的诚信要求比较高。例如,团购网的兴起,使得网上消费成为人们的最爱,可是在这期间,有不少消费者因商家诚信缺失而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更让消费者对网上交易难以取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网络交易快速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对于全球范围的网络贸易来说,买卖双方的诚信就更加重要,一旦一方受害,此金额要比个人消费者来说大得多,再者,全球性的网络贸易,其追踪和控诉非常难,所以一旦贸易一方遭到另一方欺骗,那后果是很可怕的。因此,如何在(转载自论文之家http://,请保留此标记。)网络贸易发展迅速的当代,建立成熟可靠的消费体系和相互信任的市场运作方式是

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加强我国网络贸易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一)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我国现行的“免、抵、退”税政策、“间接出口视同内销”的增值税政策,在解决网络贸易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因此必须要尽快实施与之相适应的税贸协作政策。此外,要加强银行和贸易主体间的协作。这样可以降低贸易交易中的汇率风险,降低卖方货款的回收风险。同时,要给予财政优惠。在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的背景下,企业的利润稀薄,加之网络贸易风险大,因此为了鼓励和支持网络贸易的发展,必须给予进行网络贸易的企业以财

政优惠,避免其出现大幅度的亏损。

(二)完善网络贸易的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相比其他国家有所滞后,这不仅阻碍了我国网络贸易的发展,更不利于信息的共享。网络贸易要想得到迅速发展,必须首先大力发展国际互联网服务,以便实质性地提高网络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以便消费者真正获得更精彩、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进而得到比传统销售渠道更加经济实惠的商品和服务。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资金、人力投入,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二

是给予政策优惠,提供融资优惠服务,为企业完善国际互联网提供融资渠道;三是尽量做到

设施齐全,这样可以提高网络贸易的效率,也可以提高网络贸易的安全性。

(三)完善网络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完善网络贸易的相关法律,以解决在网上进行贸易时所发生的贸易纠纷。此外,我国还必须要完善与网络贸易相关的电子支付制度等,以有效地规范网络贸易,并使其顺利进行。最重要的是,在与他国进行网络贸易时,一定要密切关注网络贸易的进展情况,牵扯外国公司的网络贸易比较复杂,加之缺乏全球性统一的有关网络贸易的法律,所以要做好随时颁布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条例。此外,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我国虽然有了知识产权保护法,但是该法律针对网络贸易的比较少,所以必须通过对该法的修订,使之对与网络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很好的管理。同时,我国的有关法律,应

该与国际上对网络贸易的法律接轨,这可以使我国的法律体系更加规范和完善

第三篇:我国财政金融支农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财政金融支农现状、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9日 09:39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40期)作者:万道琴

【摘要】我国目前财政支农规模不断增大,增长逐年提高,营造出了有利于更多资金投向“三农”的金融环境。但目前财政支农的力度不够,支农结构不合理;农村金融主体较少,金融资源外流,服务资金短缺。要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把财政和金融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提高融资效率,并建立信贷担保基金。

【关键词】财政支农 金融支农 农村公共财政体系 资源整合 信贷担保基金

中共中央在1982~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2009年又连续六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特别是2010年1月31日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对农业加强财政金融补贴等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了中央加强对农业财政金融支持的决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财政金融对农业支持的现状。

财政金融支农现状

财政支农现状。

一、财政支农规模较大,增长逐年提高。近几年来,我国中央财政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以及财政支持是以往的数倍,财政支出涨幅一直大于20%。其中在2008年更是一度达到了37.9%的高额度,总支出达到了5955.5亿元,包括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这几项,增幅达到了107.7%。

二、财政支农增加了直接补贴的额度。为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中央财政今年下拨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农资综合补贴835亿元、粮食直补资金151亿元。这些直接补贴的措施可以减少不法分子或地方政府截留挪用补贴资金,农民可以放心、安全使用政府提供的各种农资,避免盲目乱用、滥用,还可以进一步融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强化政府为农服务的意识,打造服务型政府。

三、重点投向农村社会领域。前几年,我国财政主要把农业作为支农的重点领域,而对农村社会领域的关注不够,这导致我国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欠账较多。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向农村社会领域,重点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财政支农资金总量逐年增加的基础上,资金结构不断优化,资金投入的针对性得到提高。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重视改善民生,逐步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纳入保障范围。2008年,财政预算安排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1245.2亿元,比2007年增长96.5%。

金融支农现状。为适应“三农”发展的实际形势和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各地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精神,充分发挥对金融资源的配置功能,不断增加支农信贷投放,提高支农服务效率和水平,为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提供了强大助力。

一、搭建政策平台,营造有利于更多资金投向“三农”的良好环境。中央人民银行坚持有利于“三农”发展、有利于强农惠农的政策取向,有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信贷政策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引导更多资金投向“三农”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大幅增长,年末余额达到9.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4.8%。

二、推动创新业务,满足“三农”发展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实际需求。金融机构根据“三农”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了方式灵活、手段多样的支农金融创新业务。中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在中部六省和东北三省部分县(市)开展的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有力助推了全国范围内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的开展。

三、密切关注民生,改善对农村经济和社会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将改善民生作为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当地实际,积极开展针对农村经济和社会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

四、加强体系建设,提高不断改善支农金融服务的保障能力。各地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加强协作,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服务配套体系建设,为不断改善支农金融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各地通过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区,全方位提升对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放和开展金融服务的吸引力,促进了当地支农金融服务工作的开展。二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09年年末,全国31个省(区、市)所辖的2682个县中,已有2372个县开展了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工作。三是金融服务不断向基层乡镇延伸。截至2009年年末,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已由2009年6月末的2945个减少到2792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由708个减少到342个。

财政金融支农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农的力度不够,投入资金缺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虽然越来越多,但是投入的增长速度赶不上我国财政的整体增长速度。这说明我国对财政支农仍然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财政支农的重要性。

二、财政支农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由于农业的收益见效比较慢,体现出的政绩也不太高,所以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只有少部分被投入到有长远意义、见效慢的农业项目中来,而大部分的资金都被投入到见效快、收益高的农业项目中来。这种情况导致农业项目发展不平衡,反过来又严重阻挠了整个农业的发展。

三、财政支农方式不合理,政策工具缺乏灵活性。财政支农方式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农业补贴过多地用于流通环节。1996~2000年,每年用于粮、棉、油、糖流通的补贴在300~800亿元,占农业支持总量的30%左右,占国家政策性补贴支出的70%左右,年均增幅为27.16%。然而,如此巨额的补贴主要都是补在流通环节,补在价格上。

金融支农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主体较少,服务性较差。大的、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往往选择那些风险性小的、收益高的项目,而对农村的这种收益低、风险大的项目不感兴趣,因此都纷纷撤出农村金融领域。依然扎根农村的金融机构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并没有创造出适合农村需要的金融融资方式,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较差,对支农的贡献较小。

二、农村金融资源外流,服务资金短缺。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新农村建设正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各项资金需求也逐渐显示出了刚性增长态势,与这相适应的金融政策和资金支持却呈现出了空缺的状况,而且农村金融资金供给发展机制也呈现出与预期相反的发展趋势,即对贷款的支持力度有限,部分地区贷款增幅几乎为零甚至一度显示为负增长,而存款数额却有逐年上涨的趋势;另外,由于大量资金并没有应用到农村市场的发展当中,农村资金出现了供求失衡的状态,这就限制了农村经济的积极发展。

三、信贷管理机制不畅,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由于当前农村信贷管理机制的限制,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及联保贷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本来很多曾经筹划上马的业务也呈现出了萎缩甚至停滞的状态,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农村资金供需矛盾这一根源问题。

四、农村保险业务萎缩,影响金融支农力度。在我国,农业一直是高投入、低收益、高风险的行业,因此农村的保险业务发展较慢。一方面,保险公司鉴于农业的特点往往开出比较苛刻的条件,使农民自身并没有进行较大投保的勇气。另一方面,农村的整体状况较差,农民自身也确实拿不出担保还款的财产物品。这两种因素使得农村的保险业务发展较慢,影响了金融支农的力度。

解决途径

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一是通过农村公共财政直接投资以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提高农村的技术水平和对一些经济行为给予补助。二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包括居民生活补助和救助、基础的生产生活设施和文化教育支出,还包括对农户个体生产及合作组织的补助。

把财政和金融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提高融资效率。财政和金融两者相互补充、支持、促进,形成合力,就可以产生明显的放大作用,极大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通过财政直拨或其他渠道下拨的支农资金千头万绪,要通过市场建设和融资推动的方法加以整合,改变长期以来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率低下的局面,确保资金安全运行。资金一旦整合,就能发挥集合效应,提高支农效果,产生“一个平台、一个信用、一个账户”多种功能的贷款模式。

建立信贷担保基金。可以由地方政府牵头拿出一部分资金成立一个信贷担保基金,剩下的部分由当地企业共同出资募集,形成一个以工补农的良性机制。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农民贷款时缺少担保人这个老大难问题。

整合商业性金融承担的政策性职能,将之全部移交至政策性银行。除了继续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以外,还要继续加强政策性金融支农的发展与完善,如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使其逐步发展为政策性银行;研究制定诸如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粮食生产专项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扶贫贷款等各项惠农支农的业务;中央财政也应该加大对这类银行以及这部分业务的财政补偿与支持。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第四篇: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张蕾

国贸08—1

2008148

3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劳务输出是劳动力空间流动的一种形式。包括国际劳务输出和国内劳务输出。国际劳务输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较大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据世界银行1986年统计,世界劳务市场的劳务容量约为2000万人。

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己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末。而具有一定规模的输出则始于15世纪末(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16至18世纪,殖民主义国家贩卖黑人到美洲的奴隶贸易。这是历史上大

规模远距离劳动力转移的开始。但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是殖民主义的罪恶表现,作为劳动力的拥有者即奴隶并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力拥有者和出卖者出现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而是作为生产工具——会说话的工具”被人用强迫的方式从一个国家运送到另一个国家,因此,这还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劳务输出与输人。真正是自由人,是自身劳动力拥有者的劳动力国际流动,并作为生产要素在他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最早当属18世纪初的欧洲技术工人。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受重商主义的影响,才对技术工人入境采取欢迎态度,但是由于各自的经济保护主义政策,这个时期的迁移量仍然十分有限。真正大规模的现代意义上的劳务输出与输入则是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5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二战之后,随着大量新兴国家的建立以及战后重建的需要,国际劳务输出得到了空前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经济的增长,国际劳务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

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我国近代的劳务输出,在鸦片战争(1840年)之后即有雏形。19世纪中叶,北美、澳洲大陆发现了金矿,由于黑奴买卖己经停止,加之当时的清政府把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当作“贱民”、“弃民”对待,采取不予保护的政策,殖民者便趁机通过利诱、拐骗、强拉等不法手段,掳掠了大量中国劳动力,即“华工”。这是我国近代劳务输出的开端。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派出了大量劳动力,为英、法、俄以及东南亚国家抵抗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提供了巨大的后勤支援。由于我国这一时期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并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带有很强的为战争服务的性质,因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劳务输出。

到上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劳务输出有了新的发展。但这一时期的劳务输出大都是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以援助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蒙古、尼日利亚等的经济建设为主。派遣了大批技术人员以及工人和医务人员,基本上是无偿的或是优惠的,同样并不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因此说当时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劳务输出,但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劳务输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劳务输出事业才得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真正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央“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劳务输出事业取得了更快的发展,到目前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国开展对外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劳务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国劳务输出的现状1对外劳务合作总量保持稳步增长,但仍与我国人口资源总量不相称,并且创汇能力也远低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2普通劳务依然是外派劳务大军的主力,但在少数省份已有改观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的外派劳务人员仍然占据劳工大军的绝大多数75%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科教文卫、设计咨询和IT服务业所占比重均不足1%3亚洲市场份额独大,新市场开拓举步维艰

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1外出务工人员的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与劳务输入地日益要求的高素质务工者相互矛盾2县内劳务输出中介机构不健全,劳务输出信息不灵、输出渠道不畅3政府、职能部门服务工作不到位4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应对问题的解决办法1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输出共识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输出质量3上下联动,扩大输出总量4建立信息和中介服务体系,拓宽输出渠道。

第五篇:我国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1、高等教育规模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恢复高考制度的带动作用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日趋繁荣,到现在,更是得到了规模化得发展。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发展有目共睹。其中包含了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类院校。高等学校的本专科招生规模也日渐扩大,在校生人数增多,尤其是近几年来,研究生群体的队伍日益壮大,毛入学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有资料显示,至今为止,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2、高等学校质量受到重视

在中共中央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号召下,我国各大高校深入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改变以前教育落后的旧模式,与时俱进,把培养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人才作为目标。滨海学院在这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两年,学校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并且成立相关研究小组,要求教师上课时以创新为机制,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成效显著,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都得

以提升。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日益得到重视。

3、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经费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财、税、费、产、社、基”的六字方针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进展非常顺利,特别是高等教育收费改革与建立对家庭贫困大学生“奖、贷、助、补、免”为主体的助学保障体系同步进行,使改革平稳推进。就我个人而言,在国家政策的惠利下,申办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这使得我们这些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也能顺利解决学费问题,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在学校综合成绩优异的同学,更是能受到政府下发的奖学金奖励。这一切都得益于政府在高等学校经费投入的体制改革。

4、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随着办学体制改革的推进,现已形成了公办、民办高等学校共同发的格局。新中国建立后不久,由于当时认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实际上取消了私立高等学校,形成了仅由政府举办高等学校的单一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1982年中华社会大学等学校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恢复。20多年来,民办高等教育突破了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状况,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方面,滨海学院20年来的发展壮大又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的师资数量逐年有所增加,但是赶不上学生的增长速度,而许多大学教师还担任成人高等教育和许多非学历教育工作,实际负担更重。新教师的学历多为“博士„‘硕士”,但缺乏培养人的理念和教学的经验。同时,每年平均要有6%的老教师“退休”。而教师的学术精神倒退、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导致教师队伍学历职称上升、而学术和教学水平下降也是一大隐患。

2、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之中,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而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也无疑加剧了有限的高等教育的资源紧张和匮乏程度;另一方面,在公平第一还是效率第一的争论上,还没一个很好的定论,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不稳的一个诱因。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监控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总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而不断被人们关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扩招”所言生的高等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的问题凸显出来。如果不能把教育的“量”的扩张

与“质”的稳定和提高有机结合,必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处理好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的质量监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有可能冲走别人走过的弯路。

4、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已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影响到家庭与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亟待解决。

三、相关解决方案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加大师范类高等院校的经费投入,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教育事业,壮大教师队伍;增加对博硕类教师培养人的理念和教学的经验;完善教育者的文化和道德修养监督机制,强化法律意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2、公平效率方面

追求相对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公平原则。首先应完善助学保障制度,建立相对合理的奖、贷、助、减制度,尽可能保证亲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建立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利益”制度,包括对地区弱势、经济弱势、身心弱势的群体的利益补偿,及高等教育向这些弱势群体倾斜。最后,针对不同高校的发展起点的不同所衍生的二次不公平问题,可以建立对弱势高等教育机构的资助制度,鼓励如是高等教育的机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渠道。

3、大众化与质量监控方面

要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适应性和质量的延续性,就必须建立高等教也质量的监控机制。具体地说,一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样化,即学术上的质量观、满足社会需求的质量观和整体性质量关;二是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把质量与法制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依法治教,依法保质;三是建立内控质量监控机制和外控质量监控机制,即内部建立校、院、系、班四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外部应建立政府、社会和相对独立的评价机构三方互动有互不干涉的质量监控机制。四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标准化和数字化,从而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达到世界的教育标准。

4、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

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不要一味眼高手低;其次,高校可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就业,解决学生向就业者转变的一系列问题;再次,国家可以通过加大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也可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载谈谈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谈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煤炭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模版)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我国煤炭产业进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李梦柔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1102班陕西汉中 723000) 指导老师:马静 [摘要]随着国......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推荐]

    提要 旅游业是投入少、效益好、创汇多、可带动一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并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产业。我国虽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因对旅游业缺乏投资,设施落后,又因长期受......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要: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发展新体制。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服务贸易比重显......

    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初探解读

    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初探 【摘要】随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

    我国网络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加强对策

    我国网络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加强对策网络贸易的特性(一)贸易虚拟化 网络贸易开拓了新的有别于传统贸易的贸易空间,即媒体空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贸易活动将从以实......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

    我国对外加工贸易中的商标侵权问题分析

    我国对外加工贸易中的商标侵权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迅速,然而随着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有关知识产权的争端也越来越多,其中商标纠纷尤为严重,侵权案件层出......

    我国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 应 强 摘 要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正在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这带来了消费者行为和动机的较大变化,消费动机与行为更加趋于理性和实效。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