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发展和谐文化培育文明乡风)
文章标题:浅谈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发展和谐文化培育文明乡风)
发展和谐文化培育文明乡风
——浅谈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之一。培育文明乡风,必须大力发展新农村和谐文化,始终坚持用先进文化抢滩农村文化阵队,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的现实
需求。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就整体和宏观而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滞后经济发展,难以适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人员设施配备严重滞后,投入不足。虽然每个乡镇都设有文化站,都配备了人员,但几乎所有的文化站干部都是兼职,甚至有些纯粹是在文化站挂编,根本就不从事乡镇文化工作。各乡镇现有的文化设施面积大多不足,设备过于老化,难以发挥作用。乡镇一级的文化活动设施极其有限,充其量不过是篮球场、乒乓球台、电视室等,并且基本上都设在乡镇政府大院内,实际上变成了乡镇干部的内部活动场所,难以发挥作用,严重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和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
二是文化活动开展极其有限,形式不活。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意和创新,主要以文艺汇演和狮灯、龙灯等传统文化活动为主,而且基本上是在重大节日集中举办,没有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普及不广,内容形式单一,形成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贯制的传统格局。乡镇文化站一年到头都难得开展几次活动,即使开展文化活动,其范围也很小,缺乏群众性和广泛性。甚至有些文化站一年下来从来都没有开展过群众性文化活动,工作基本瘫痪,功能逐渐萎缩。
三、文化活动载体不够丰富,作用不大。虽然目前我县80的行政村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但有线电视在农村的入户率却很低,绝大多数农户都是接收无线电视信号,收看江西卫视和央视一套。广播在农村已经绝迹,农村文化活动室的报刊杂志种类少,更新慢,适合农民口味的书报很少,农民群众根本就不爱看。互联网虽然发展迅猛,但还远远没有走进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虽然大多数乡镇都有网吧,但基本上是青少年上网聊天玩游戏的场所。
四、文化市场管理不够到位,制度不全。当前农村文化市场缺乏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管理措施,仅靠几次集中整治行动根本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县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对乡镇文化市场这一块疏于管理,乡镇文化市场稽查力量十分薄弱,网络很不健全,经费没有落实,措施难以到位,绝大多数乡镇根本就没有文化稽查人员,农村文化市场基本处于放任自流、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于制度不全和管理缺位,很多在县城无法立足藏身的黄色书籍、影像和庸俗表演进军农村,部分未成年人沉迷网吧玩物丧志,农村群众打扑克、搓麻将赌博等娱乐方式盛行。
笔者认为,XX要想在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上出成绩,有作为,造亮点,创特色,就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一、强化责任,树立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树立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是发展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前提。各级各部门应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纳入到县乡两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到两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和管理目标,将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经费纳入两级政府财政预算。宣传文化部门应当积极主动地争取两级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支持,认真探索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的新途径、新办法,注重健全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手段,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要增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提高文化服务水平。要积极开展农村文化市场稽查,加大专项整治力度,探求长效机制,净化和规范农村文化市场。
二、完善设施,打造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加强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是发展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关键。文化阵队是开展文化活动、传播思想文化的载体。一个地方如果没有文化阵地,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更谈不上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认真落实宣传文化经济政策,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加大资金投入,结合我县农村实际,重点实施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双六工程”,即乡镇做到六个有:有文化中心站、有广播电视中心、有乡镇党校、有宣传文化长廊、有电影放映队、有农民业余剧团(文艺队);行政村做到六个有:有文化活动室、有广播电视室、有宣传栏、有农民夜校、有村民理事会、有中心文化户。在广大农村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村村通”,努力提高入户率。
三、服务农民,建设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夯实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是发展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基石
。近些年来,我县农村宣传文化干部严重流失,文艺宣传骨干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这个问题不解决,新农村和谐文化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乡村两级都要配备专兼结合的宣传文化干部,要培养选拔一批农村文化带头人,培植一批文化专业户,发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组织,确保新农村和谐文化发展有人管、管得好、见实效。要推进农村文化管理部门的机构改革,结合实际在乡
镇设置集文化、宣传、广电、成教、体育、科技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宣传文化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采取有效措施,优化队伍结构,切实解决好农村文化机构设置、队伍稳定、人员待遇等问题。要稳定人才队伍,珍惜现有人才资源,努力营造优秀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岗位培训,努力提高现有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贴近群众,开展农村主题文化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主题文化教育是发展新农村和谐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化建设工作要坚决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发挥寓教于乐的优势,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文化活动吸引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以文明创建教育人,以主题教育激励人,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培训和文化活动。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六学”,即:学文化知识、学政策法律、学农业技术、学做工技能、学民间手艺、学经营本领;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做到“六进户”,即:电视电话网络进户、农技科普知识进户、新型合作医疗进户、健康文化进户、政策法规进户、村规民约进户;继续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文化活动,努力抓实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根本,以“和谐小康家园行动”和“文明信用农户”创评为载体,切实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和谐健康的社会风气,努力促进全县农村乡风文明。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文化教育活动,将人心凝聚起来,把力量整合起来,造就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
《浅谈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发展和谐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发展和谐文化培育文明乡风)。
第二篇:倡导和谐文化 促进乡风文明
倡导和谐文化 促进乡风文明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期盼。构建和谐农村社会,乡风文明是一大要义。乡风文明,顾名思义应该是“良好的乡村风(气)尚”。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谓“风气好”,就是要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好习俗、好习惯、好风尚蔚然成风,让农村的民主、文明、和谐成为一种风尚、一种境界,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急需破解的一个重要问题。
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其核心是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促进乡风文明,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有有效载体只有大力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用和谐文化熏陶广大农民,才能真正使乡风文明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一.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1.建设和谐文化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把这些要求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信心百倍地开展新农村建设。
2、建设和谐文化是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将和谐文化的技术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新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念,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引导农民在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大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需要。近年来,农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相比较农村文化建设和文明教育就相对落后了。应该看到农村的矛盾问题积累的时间很长,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社会关注。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这些人口 人口素质普遍比本地人口低,风俗习惯和思想意识又有很大差别,人群杂居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加了难度。所以,要倡导包容、开放、崇尚诚实守信的习俗风尚和“和谐文化”来化解外来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的隔阂,使之能和谐相处,共同和谐安居。
4、建设和谐文化是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群众文化需求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宽裕,农村群众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追求越来越多,期望越来越高。我们只有以建设和谐文化为目标,大力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和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和科技知识教育普及活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引导农村群众逐步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同时,加强农村优秀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和培育具有文化专长的特色农民,在广大农村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势头。
二、建设农村和谐文化任务艰巨
近些年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文明新风尚逐步树立,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农村文化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队伍比较薄弱等原因,农村文化生活还是相对贫乏,在一部分地方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有抬头蔓延的倾向,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具体来说,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在农村发展中,“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领导干部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认为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虚指标,抓与不抓无关紧要,临时突击解决问题;有的认为辖区文化阵地基础薄弱,工作与先进无缘,表现出口头上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许多基层领导干部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文化阵地建设工作,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工作被动应付,没有明显实效。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现在农村的文化活动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总量少、质量差、设备过于老化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在农村发展中,文化建设的办法不多。一方面表现为农村文化队伍比较薄弱,素质参差不齐。加之与农村其他事业相比,文化工作相对清苦,做出的成绩又很难得到及时的肯定,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大多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 “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同时,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文化的主角多为老人和小孩。还有因农村文化内容贫乏,活动形式单一,网吧、游戏室、桌球室等文化娱乐方式风靡,而管理的缺位,使部分未成年人沉迷在暴力和色情中,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是在农村发展中,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日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在物质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精神的需求便凸现出来。然而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资源匮乏等因素制约,农村先进文化阵地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作用,致使相当多的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都有待于提高,一些封建的落后观念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打架斗殴、酗酒闹事、聚众赌博、色情演出等违法乱纪事件时有发生。正如有一农民所说的:现在有些人是“走的康庄道,进的是小庙;肥的是口袋,空的是脑袋”。由此可见,当前,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
三、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领域涉及面广泛,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社会文化事业也将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1、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共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着眼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个人都起着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广大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点抓好三项教育:一是开展坚持共同理想教育。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建立和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结合建国60周年、即将到来的建党90周年开展各类成就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众的自豪感、激发干部群众干劲和热情、使广大农民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二是开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是实现社会价值传递和个体价值塑造的重要载体,也是协同社会价值观、激发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统一、稳定的根本途径。三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拥有良好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农民是建设和谐农村的关键因素。在新农村建设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刻不容缓。要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倡导人人知行合一、诚实守信,让他们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依托“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积极培育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努力实现“乡风文明”。
2、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构建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和谐文化重在建设。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把共享工程建设与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相结合,农村文化设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各乡镇都恢复了文化站,建起了文化广场、文化大院,文化活动中心,并按要求配备了一定了文化专兼职文化管理人员,使文化活动中心门开起来,热闹起来。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送科技知识下乡、农村图书流通站等,改善了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场所的面貌,并配送了现代化的设备、使农村文化活动日渐丰富起来,吸引了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
3、齐抓共管,切实把农村文化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任务都已经十分明确,关键是要抓好落实。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乡镇政府要实现政府功能定位,转变为真正为农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上来。这样才能树立统筹经济文化发展的理念。改变以GDP、招商引资论英雄的农村发展思路,认识到农村文化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意义,将农村文化独立列入各级政府预算及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内,切实把农村文化工作抓起来。二是多方筹资,共同建设。建设农村文化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引导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和捐公益性文化事业,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武义县公积金管理处 徐燕飞
第三篇: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长庆路文化特色社区汇报
长庆路社区东起人民东路,南靠解放东路,西接工运路,北临京杭大运河,占地面积约0.4平方公里。封闭式的住宅小区有嘉禾现代城、保利二期小区、和泰苑、吉庆苑、长庆大厦小区等;老居民区有长庆路、永勤弄、北仓门、东菩提浜、西菩提浜、后菩提浜等。居民总户数2608户,居住人口6500多人。辖区共有单位300多家,学校2所,幼儿园1家,工业遗产一处。目前各类文体活动场所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其中室外1200多平方米)。在辖区内还有一处誉满国内外的特殊文化景观——工业遗产,即无锡市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2006年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省市文物局联合发起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举办。工业遗产的新文化价值,增加了社区文化底蕴,使工业旧址挖掘出新的文化资源,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座当代艺术生活国际化交流的平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们对社区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推动社会“三个文明”建设,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社区居民的迫切要求。居民对社区文化生活的渴望越来越强,越来越需要在自己居住的社区进行文化娱乐活动,学习文化知识,享受各种文化服务。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繁荣社区文化生活,成了建设和谐社区的一条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们长庆路社区坚持以人为本,立足长庆,创出特色,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以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味,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促进社区文化可持续性发展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提高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覆盖面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伴随着利益格局、分配方式、经济成份的多样性,也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方式的多元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促进社区和谐、化解矛盾、保持政治稳定、消除不稳定因素的一项有力举措,因此社区文化在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教育娱乐群众、促进社区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就成为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社区党总支近年来,始终把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为党总支全年工作的一项中心工作,并制订规划,落实措施,责任到人。长年由一位党总支专职副书记和一位党支部书记负责社区的文体活动,并且要求社区六个党支部对文化建设工作必须全覆盖,年终作为考核支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增强了社区文体活动可持续性发展,使社区文体活动有了牢固的组织保证,确保了社区文体活动长盛不衰,队伍日益壮大。目前社区有三支文体团队活跃在社区的广场、小区、庭院中,“长青扇舞队”把现代交谊舞融合进传统的秧歌扇舞中,创出了新意,更具有观赏性和强身健体功能;“长庆戏曲队”秉承传统折子戏的精华,把“双推磨”、“十八相送”等剧目,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吸引了广大老年居民眼球,回味无穷的历史传统剧目得到了发扬光大;“长寿太极队”以静制动,动静结合,使繁华的商业区——保利广场的早晨增添了一条全民健身的独特风景线。
我们还以三支文体团队人员为骨干,向全社区进行辐射,举办太极拳、通俗舞蹈、戏曲演唱等辅导班,进行文艺培训,不断壮大了文体活动的队伍,把思想品质好、组织能力强、善于联系群众、热心社区工作的文艺人才,充实进各个文体团队。长庆戏曲队队长赵荫薇、吴忠权夫妇,离休不 离岗,退守不退志,长年活跃在社区的文化建设事业中,省吃俭用筹措资金,购置音响、表演服装、道具等设施,组织了“长庆戏曲队”在社区中演出,并带动周边居民踊跃参加,在全市社区中享有盛名,被群众称为“妇唱夫随”热心社区文化的金搭档。从而形成辐射效应,带动社区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文体队伍的扩展,把社区文体队伍建设纳入可持续性发展的正常轨道中来。
二、狠抓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社区文化成果
去年以来,在街道和辖区单位的支持下,我们建立了三处文化健身娱乐处,即“社区文体活动中心、保利广场晨锻炼坪、嘉禾花园长庆小舞台”、吉庆苑等场所,设置了“乒乓球室、健身房、图书阅览室、健康棋牌室、琴棋书画室、花卉盆景观赏房、网球场”等各类活动场所。图书馆藏书达5000多册,硬件设施的完善和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强身健体、吹拉弹唱、舞文弄墨、载歌载舞的舞台,同时使社区居民中隐藏的各种艺术才华和特长,得到了弘扬和展示,传播和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展社区文化已成为居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提升社区居民素质的重要因素,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居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文化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也使广大居民就近、方便、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各种健身器材和活动场地的利用率越来越高,群众投身到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人员越来越多。
三、重视社区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实现区域文化资源共享 长庆路社区坐落在商业群体之中,充分利用和调配辖区单位的文化设施为民服务,实现区域文化资源共享,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求,是推动社区文体活动的又一重点。我们已与辖区内多家单位紧密团结,相辅相成,达到优势互补、文体共建、双赢互利的共同目的。今年重阳节,家乐福保利店与社区联合举办了“长寿长乐在长庆”第二十个敬老节的综艺联欢会,用戏曲、歌舞、趣味活动等各种形式,活跃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凝聚了群众向心力、感召力,同时宣传了商家的品牌,提高了商家的知名度和辐射力,博得了多家媒体争相报道,效应轰动。市统计局出资数千元,修建了科普长廊,把统计法、科普知识等材料送进了社区,使“科学生活、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节能减排”的科普理念深入人心,提高了全体居民的科普素质。我们还与崇安区中心幼儿园吉的堡分园在“六一”儿童节共同举办了老少和谐共享天伦“开心果”歌舞会,弘扬孝道、尊老爱老,使幼儿从小得到孝道文化的教育,促进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活跃了社区的文化生活、文化内涵,社区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丰富了企业和社区文化的内涵,使社区文化得到了补充和延伸。
四、新老市民共享文化成果,流动人口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离不开大量外地来锡务工的流动人口所作的贡献,关注、关心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充实他们的精神食粮是新形势下社区文化建设的又一个课题。社区党总支积极探索对流动人口(新市民)文化服务的新方法,围绕“亲情化服务,民本化管理”这一主线,提出了“四同”“三有”“二服务”的文化管理原则。“四同”即同一社区,同等待遇,同等活动,同等权益;“三有”即事有人办,难有人帮,话有人听;“二服务”即为新市民提供免费借书、读报服务,为新市民开放影像放映服务。积极帮助新市民解决业余生活的匮乏、寂寞感,赢得了新市民的民心,消除了许多不稳定因素。今年我们和上海四建公司驻锡一百多位民工开展了题为“五湖四海大家唱”卡拉ok娱乐周活动,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展示了艺术才华,唱出了当代新市民的精神风采。我们还联系有关单位定期放映露天电影供他们观看,使他们感受到了身在异乡胜似故乡的亲情,新老市民的关系日显和谐。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改变了他们一些不良习惯,现在民 工中寻衅闹事的人少了,看书读报的人多了,酗酒赌博的人少了,学电脑学文化的人多了。民工宿舍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改观,礼仪文明之风吹进广大流动人口心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展社区文化工作是一条艰苦、漫长、前景又非常光明的道路,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将遵照党中央的精神,把充满先进文化的阳光洒向社区每个角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旗帜下,把我们长庆路社区的明天建设的更灿烂。
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长庆路社区党总支 2011年7月
第四篇: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和谐新农村研究
新时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鉴定大纲
在当前农村改革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建设和谐社会特别是建设和谐新农村一定需要群众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群众文化一定也会促进和谐新农村的构建。
经过一定的社会调研发现,单纯的经济扶农、支农并不能根本改变农村及农民的现状并达到建设和谐新农村目的。只有发展群众文化,利用其引导及整合的社会功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并进一步达到改变农村落后现状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要求。据此我认为其在当前农村改革中有推广应用的价值并具备了鉴定条件,特制定本鉴定大纲。
一、课题名称: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研究
二、课题来源:自选
三、鉴定依据
四、鉴定内容:
1、资料是否齐全、完整;
2、本研究成果是否合理;
3、评价本成果所达到的水平;
4、本成果的应用前景及推广范围;
5、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五、会议鉴定的主要程序是:
1、成立鉴定委员会。推选主任1名,副主任1—3名,委员若干名。鉴定委员会一般设资料审查组、测试组和鉴定意见起草组。
2、讨论通过鉴定大纲。
3、课题组负责1人向鉴定委员会分别汇报“科研报告”有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效益分析、科研论文等。
4、专家质疑。
5、专家评议,并根据情况起草鉴定意见。
6、鉴定委员会对鉴定意见集体讨论表决。
7、鉴定意见表决通过后,各委员会成员分别在《鉴定证书》上签字。
六、主要技术文件目录
1、鉴定大纲
2、课题工作报告
3、课题技术报告
4、效益分析
5、科研论文
新时期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工作报告
当前的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正在逐步处于“历史机遇期”和“矛盾突显期”。特别是在农村,尽管政策逐步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在农村工作中的特点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公出现了干群矛盾等一系列不和谐的因素。国家支农扶农的力度逐步加大,但是据调查,在农村单纯的经济扶持对相当一部分农民及相当一部分地区收效甚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除采取一定的经济、政治手段外,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来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1、课题确定后,我立即展开社会调查、资料收集及论文筹备工作。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精确性及防止个人的主观偏差,我专门请从事农村工作多年的付镇长王正钦同志,黄岗镇二街村支部书记赵安臣志,前花园村支部书记孙立志同志,邓尧村支部书记陶怀华同志帮助纠正本次课题研究的任何偏差。
2、2.1 实施方案
研究对象的选择:考虑到各村经济、文化发展因素,我选择了10个具有典型代表的村,在每个村选择10个具有典型代表的农民做为研究对象。选择的标准是在同等条件下开展群众文化较好及较差的村,在同等条件下是否利用群众文化发展的平台来发展自已的个体农民。
2.2 研究方法:在获得各村支部书记及老干部老党员的支 持下展开论证。主要做好以下问题的论证研究工作:一是对5个平时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行政村及5个平时不太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行政村的政治、经济状况、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程度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二是对5个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村50个典型农民及5个不太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村50个典型农民分别对其政治素养、个人经济状况及人际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对比。三是对这10个村中的100个典型农民中平时是否利用群众文化这个平台来发展自已,来分别对他们的政治素养、个从经济状况及人际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比。
3、研究的结果、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那5个平时注重开展一些积极的群体性活动,利用各种手段发展群众文化的村的干群矛盾较少,经济发展较快,不和谐的因素较少。这5个村的村民则大都平时政治立场坚定,个人素质较高,经济状况校好。相反另外的5个村及其村民则出现明 显的差异。对总体那100个典型农民的对比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
于是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发展群众文化能大大提高人的素质,减少社会矛盾并促进经济的发展,能够起到政治干预,经济刺激所起不到的作用并能顺利推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进程。
新时期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技术报告
为了加快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步伐,配合党中央以先进文化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及其它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于是我针对作为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群众文化建设对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作用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就是在党中央政策的前提下,如何充发挥群众文化的功能特别是在建设和谐新农村中的作用,以帮助解决当前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做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缺乏精神支柱的问题,广大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以及化解农村中存在的干群矛盾等一系列不和谐因素。
1、课题研究指导思想及依据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离不开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群众文化在发挥其功能的同时能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想处与发展。它能为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提供精神支撑、智力支持并能为建设和谐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改变当前农村中落后的群众文化发展现状,才能适应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2、课题研究的技术方案 2.1 本课题的几项技术指标(1)基本条件相似的行政村因群众文化发展程度不够而造成整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2)居住在不同类型的行政村的村民因群众文化发展不同所造成的个体发展的差异。
(3)农民群众是否以群众文化发展这个平台来进行自我发展所造成的个体发展的差异。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为了充分证明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对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促进作用,我们有针对性的抽取了有典型代表意义的10个行政村,每个村有针对性的抽取了10个有代表意义的村民并分别对他们进行对比分析。2.3 研究方法:
为了使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客观、公正、符合实际,决定采取调查访问、整理资料、对比分析三步进行。
(1)首先展开对各村的情况调查,通过对选出来的十个行政村的固有文化设施及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各村的经济规模数量,个体户多少,群众整体素质,治安稳定情况,村民之间的关系情况,干群关系情况及有无上访,整体的村容村貌等情况分别予以记录,以备后面的分析考证。
(2)然后再对这十个村所抽出来的100名典型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经济状况,平时的学习情况分别进行调查、记录。(3)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抽取了年长有阅历的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对调查得来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比。
3、结果分析
通过整理资料发现重视发展群众文化的5个村即邓尧村、二街村、前花园村、渡口王庄村、段阁村,他们通过自购的文化器材或者远程教育设备定期对广大群众进行生产、生活知识培训并适当的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这几个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元,大大超过了全县及全镇的平均水平;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打架斗殴的几乎没有;干群关系良好,没有出现上访现象;村容村貌整洁卫生并被多次评为县、镇先进单位。而另外5个村:董庄村、大黄村、泮店村、李六村、耿许庄村情况则大不一样,他们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100元,村民之间矛盾重重,几乎每个村都有上访现象,村级班子软弱无力。
通过这一百个村民的调查也基本上反映了可以预见的结果。那些来自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较好村的村民,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个人面貌,人际关系都要远远好于另外五个村的农民。
最后一项的调查结果更是显示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这一百名农村居民中,有自动利用群众文化开展这个平台主动进行各种学习来提高自已的32名,他们人均创收达到年均20000元,而且和群众干部关系和谐,并逐渐成为本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另外的68名,有的没有条件学习,有的是有条件也不怎么学,据统计他们的人均创收年均不到一万元,而且其人际关系也是一般,甚至还经常出现和干部邻里闹矛盾的现象。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要想建设和谐新农村离不开先进的群众文化的开展,而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也必将大大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4、本课题的研究要点 4.1 充分认识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为建设和谐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能为建设和谐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认识其功能和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的去开展好工作。
4.2 要想进一步发展群众文化以适应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认清落后农村文化现状并着力去改善之。
5、经验与体会
在此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广泛走访群众,尽可能详细的收集数据,并采用横向与纵向对照方法,显示了一定的可比性。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发展群众文化对建设和谐新农村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特别在现在的情况下,非常适合各级从事农村工作的各级政府官员。
新时期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效益分析
在农村中改变固有文化现状,充分发展群众文化,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甚至不同程度的促进经济匠发展,能起到采用行政干预和经济刺激所起不到的效果,会大大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适合各类从事新农村建设的政府人员掌握。
第五篇:加强县域文化建设 促进文化和谐发展
加强县域文化建设 促进文化和谐发展
市文化局课题组
党的十七大把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指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市紧紧抓住十七大召开的历史机遇,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县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持续提升宜宾文化软实力营造了和谐发展氛围。
一、发展县域文化的主要做法
(一)打造一个品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以“一县一品”为着力点,努力打造凸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了县域文艺创作。目前已获得国家级金奖2个,银奖1个,铜奖4个,优秀奖4个;省级金奖11个,特等奖1个,银奖28个,铜奖22个。每两年一届的全市戏剧小品比赛已连续举办七届,“酒都风情”、“翠屏之春”、“玉壶之春”等为代表的群众性品牌文化系列活动已成届制延续开展,在全省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夯实两馆基础,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巩固和扩大图书馆、文化馆两馆建设成果。目前全市已建图书馆10个,文化馆11个。其中:珙县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市图书馆新馆工程已竣工试运行,达标国家二级馆;县级图书馆9个,达标国家三级馆5个,占县级图书馆总数的55.56%;市文化馆摆脱了20多年来“有馆无舍”的窘境,达标国家三级馆;县级文化馆10个,达标国家一级馆1个、二级馆1个、三级馆3个,占县级文化馆总数的50%,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
(三)实施三大工程,推进文化惠民行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三大社会文化工程有序推进。去年,我市启动了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国家援建项目工程,目前已完成或基本完成项目土建工程的乡镇达8个以上。今年将再启动16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国家援建项目工程,依托市、县两级图书馆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已建成宜宾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和江安县、宜宾县等县级支中心。全面推进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去年全市2414个行政村(未含扩权强县试点的宜宾县,下同)已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8968场,观众达450多万人次,全面实现了“每村每月放一场电影”目标。
(四)做好四篇文章,拓展文化发展空间。一是持续开展“双创”活动。以创建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双创”活动为载体,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目前已创建四川省文化先进区县8个,占区县总数的80%;中国民间艺术之乡4个,占乡镇总数的2.27%;四川省文化先进乡镇46个,四川省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10个,四川省文化示范乡镇13个,共计69个,占乡镇总数的39.2%;市级文化先进乡镇97 个,占乡镇总数的55.11%。二是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宜宾建城史已达2193年,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达17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35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有馆藏文物9222件,其中珍贵文物1569件。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到去年底,全市共普查文物1713处,新发现文物658处,核实消失文物301处。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五粮液传统酿造技艺”等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五粮液传统酿造技艺、江安竹簧工艺、宜宾面塑、珙县珙石雕、兴文大坝高装”等6类11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强化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依法行政,净化市场环境。到去年底,活跃在全市各级文化市场的各类文化经营单位(场所)已达1020家,累计吸纳资本27余亿元。四是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我市文化产业相对集中于音像、文化娱乐、网络文化、印刷、图书报刊等行业,去年底,各类文化企业(经营场所)已达1883家(含新闻出版部门统计数据,下同),从业人员16503人,生产(经营)收入22.67亿元,上缴税金总额0.87亿元,利润总额1.98亿元。
二、发展县域文化的三点体会
(一)必须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始终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作为文化工作的根本主线,围绕服务大局深入开展文化各项工作,奋力完成了“2008宜宾早茶节”文艺演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优秀文艺节目展演、《走向繁荣——宜宾市改革开放30周年文化巡礼》展览、“2008 中国宜宾酒圣节”文艺演出等系列文化活动。在抗击严重冰雪灾害和“5.12”特大地震的过程中,组织开展了“四川省2008真情移动‘文艺直通车’到基层百场巡演”、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巡回展演等多种形式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及“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主题文艺创作活动,创作各类文艺作品达504件,编发专辑3集;举办了2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7周年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文艺演出,充分体现了对文化发展的高度自觉和科学把握。
(二)必须始终不渝坚持改革创新。启动和调研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市电影公司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提出了公司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意见,加大了清理人、资、债等改革前期准备工作力度,组建了宜宾市映三江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部分区县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四川宜宾九彩虹观光生态农业科技园被评为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试点基地“莱茵时代影城”年票房收入已达400多万元;酒都剧场、杂技哪吒、川剧笔点江天等3个四川省文化产业品牌已向省文化厅申报争取品牌扶持资金,努力形成文化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
(三)必须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树立“政府不必是唯一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的理念,用政策引导、表彰奖励、评估定级等手段,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以大项目推进基层文化设施改善。去年,我们全力推进酒都剧场迁建工程前期工作,工程项目监理、土建和舞台机械等招标工作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全年完成投资计划1200万元;有序推进宜宾市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工程前期筹备工作,力争年底开工建设。按照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要求,宜宾市及江安、长宁、珙县、屏山等4个文物大县,已向发改部门申报文化馆、博物馆等拟建项目10个,预计投资3.21亿元,必将强力推进我市各县(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强化措施,创新方式,进一步发展县域文化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县域文化中虽成绩明显,但仍存在着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人才队伍不稳,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扎实抓好文化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全面规划。坚定实施县域文化建设“一把手”工程,把县域文化建设列入全市各县(区)委、县(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形成领导重视、部门配合、人人参与、共促文化繁荣的局面。
(二)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绩效考核。加大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出台和完善有关政策,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事业,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县域文化建设投入格局。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同步奖惩,确保县域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整合文化资源,搭建发展平台。以向家坝水电站开工建设为契机,把握历史机遇和文化发展趋势,着眼于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凸现当地文化特色和文化个性,塑造宜宾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建设文化强市。
(四)创新体制机制,培养文化人才。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力争在创新上有所突破。增强文化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形成一套育人才、引人才、选人才、用人才和留人才的机制和制度,为县域文化建设增添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