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
《论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
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http://
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坚持不懈地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和谐新农村需要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凝聚力量。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打牢思想基础,化解消极因素,充分调动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建设和谐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建设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将和谐文化的技术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新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念,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引导农民在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大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物质生产、政治政策、社会管理和价值导向,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系统内涵,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通过“树立一个理念、突出三个重点、推进五项工作”,来确保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思茅”的理念。白恩培同志撰文指出“我们所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一个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思想道德和谐为核心、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衔
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一论述,为我们建设“文化思茅”指明了方向。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牢牢把握塑造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这一主题,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价值追求,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和谐文化的大发展,努力把思茅建设成为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浓郁先进文化氛围、进取文明市民形象、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新思茅。构建传承历史文化、体现现代文明、拥有高素质市民,科技型、学习型的“文化思茅”。
突出坚持共同理想教育。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建立和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就全国来讲,到本世纪中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具体到思茅,就要通过建设“绿色思茅、生态思茅、文化思茅”和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来团结干部群众、激励斗志和凝聚力量,使全市各族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是鼓舞中华民族追求、进取、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和国家就没有灵魂。1951年召开的思茅首届民族代表大会上,各民族的48位代表剽牛喝咒水盟誓,立下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半个多世纪以来,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同甘共苦,休戚与共,艰苦奋斗,保卫了边境安宁,建设了繁荣和谐的新思茅。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要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倡导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坚决与危害祖国统一、危害社会稳定、危害人民团结的人和事作斗争。激发和鼓励各族群众自觉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热情,用爱国主义精神把大家凝聚起来,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用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建设和谐安康的家园。
突出思想道德建设。能不能把思茅广大的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取决于农民群众有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们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价值追求。《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单靠法律来引导老百姓,单用刑法来规范老百姓,虽然能避免犯罪,但他们却不知道廉耻。反之,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仪来规范他们,他们不仅知道廉耻,而且会心甘情愿地归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刻不容缓。工作中要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倡导人人知行合一和诚实守信,加强对群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让他们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依托“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道德、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
抓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农民收入趋缓,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我们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主要障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应该把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联合起
来,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一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着力培育壮大茶叶、林果、畜牧、烤烟、橡胶、蚕桑等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扶持农业专业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不仅能从种养业中受益,而且还可以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二是下大力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继续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努力把产业扶贫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抓好安居工程建设,落实扶贫目标责任制和领导责任制,力争在“十一五”末期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三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充分整合各种培训资源,瞄准市场需求,充实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深入开展“思茅市十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万名茶道师培训”等技能培训,立足就地培训、就地转移安置,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四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农业,大力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强以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建设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发展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工程,无论是提升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还是原始形态的传统文化的过程本身,都将大大增强这些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带动全体成员的素质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努力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基础两馆一站建设工程”、“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等公益性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二是抓好文艺精品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普洱茶原生态大型舞蹈诗《溶化的玛瑙》,佤族舞蹈诗《司岗里》,以哈尼族叙事长诗为载体的歌舞剧《洛奇洛耶·扎斯扎依》等一批优秀作品。三是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精心策划重大群众文化活动,重点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办好“茶叶节”、“木鼓节”、“神鱼节”、“葫芦节”、“国际双胞胎节”等传统节庆文化。四是以民族文化资源、普洱茶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为依托,做好普洱茶文化挖掘展示、乡村特色文化和绿色生态健康休闲旅游等工作,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一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作物良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每年推广4至5项重大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和推广应用,加大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十一五”末期,农村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文盲率降到3%以下,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职业教育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三是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制。突出农村卫生服务,预防重大疾病流行。“十一五”末期,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每个村委会建设一个甲级卫生室,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完善医疗救助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四是努力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现全部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与县城联网,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增加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面和节目收听收视率。五是要采取自主自愿、民办公助、分散决策、标准有别的办法,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公平正义。一是要针对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薄弱的现状,建立和完善农村普法体系,通过“送法下乡”、“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法制文艺演出、农民夜校、集市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
和法律意识。二是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高度重视农村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坚持标本兼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畅通农村法律服务渠道。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今天的繁荣、稳定与发展。我们要立足思茅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的特殊市情,清醒地看到,我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还十分薄弱,贫富差距和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还在扩大,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相互交织,存在引发矛盾和纠纷的隐患。要始终把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放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高度进行研究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具体处理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教育、民主管理和共同富裕问题等实实在在的问题,形成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城乡互动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必须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共同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领导到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付出相当多的精力和巨大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构建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建设和谐文化目标与建设新农村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和谐文化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同步协调发展。要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思茅构建新农村的实际,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列入年度工作考核中,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经费有保障。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
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文化资源网络管理体系。利用城市文化、广电、出版、教育、体育等资源,对农村形成多时空、全方位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渗透力和覆盖范围,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重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
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在活动内容上力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使活动成为反映农民呼声、满足农民需求的有效载体。
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站http://
第二篇: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范文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要求,也是对新农村建设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深刻剖析。”“乡风文明”四个字准确诠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运作方式转变、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严重滞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村文化落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影响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一个主要因素。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加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实现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充分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看清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全面顺利的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一个魂,这个魂就是文化,而且
是新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文化也是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维系一个民族成长、进步、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文化的进步会带动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1、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为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眼界宽、思想新的新型农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只有顺应变化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才智,才能够帮助农民增加文化知识、增进致富技能、增强经营本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而与此同时,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却比较缓慢。在一些落后地区农村,农民看不上书报、电视,听不到广播,一年文化生活局限在几场庙会,农闲时间闲逛、喝酒、赌博打发时光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娱乐农民,满足他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2、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转变农民的思想,消除陋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与时俱进,并且蔚然成风。而当前在广大农村宗法观念、重男轻女、虐待老人、买卖婚姻、烧香拜佛,修庙塑神、信教等现象较为普遍,封建传统思想和行为还很有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鞭挞丑恶落后现象,宣传时代新风,移风易俗,陶冶世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3、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党在广大农村占领思想阵地的重要举措。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是各种落后、反动文化易于滋生、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宿命论、有神论等思想和观点在农村很有市场。实际神、法轮功等邪教人员往往趁虚而入,走村串户,宣传反动思想,蛊惑人心,扰乱社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4、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开发、挖掘、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铸就了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化,先进的现代文化,汇集、融合、同化,形成新的时期新的文化,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指引文化发展的方向,修正文化发展的角度,剔除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文化的发展向着博大、深远、文明的方向发展。
二 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
1、思想基础不够牢固。有的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 3 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
2、组织基础不够牢固。一是乡镇文化员队伍薄弱,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二是村级没有文化指导员,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站稳。
3、群众基础不够牢固。人民群众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受益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当前,个别地方受认识、经费等因素的限制,文化下乡活动相对较少,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不快,接受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受到限制,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宗教、迷信留有渗透和腐蚀的空间。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不够有力
1、经济支持不够有力。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基础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当前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欠发达,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
投入有限;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自身造血功能缺乏;三是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仍然缺位。
2、文化阵地建设不够巩固。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农村校舍改造、村道硬化、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而集体经济增长和投入滞后,为解决资金不足的窘境,许多农村只有变卖未能发挥更多作用的闲臵会堂、校舍等集体资产,出现了本已无力投资加强的现有文化阵地流失现象。另一方面,新的文化阵地建设较难,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新建文化阵地难度较大。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不够优化
1、政策不够配套。文化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机制。而目前文化建设方面的立法及政策性规定较少,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性支持
2、软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建设中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村落向现代文明转化过程中,触及的深层文化心理要素处于悬搁状态,如家庭、祭祀、民间信仰等。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现代的文化建设显得步履维艰。比如,村民自治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元明时期,但自治时至今日,村民自治的风气还没有完全形成,村民要求也不太强烈。这就不仅仅是制度建设和思想转变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者缺乏培育新 5
文化的耐心和勇气。
3、符合村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公益性投入大量集中在镇区,对农村的投入相对不足。面对新一轮村民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品的针对性也是不够的。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相当有限。村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一般是通过新闻媒体。
4、农村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内涵显得较为欠缺,对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也还缺乏深入思考。
三、发挥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新农村应是农民的新农村,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应该是农民,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农民才是受益者。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和目的是以农民为本,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各级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搞清楚农民们所想、所需、所急、所好,组织农民参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方案制定,这样,就可以避免主观臆断、闭门造车和搞政绩或形象工程等现象的发生。
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应该是农民,那么,农民更应该是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是主体,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另一个基本点。
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开放程度的扩大,对农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为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服务农民,更重要的是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创造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农民群众培养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如果文化都靠上面下发、社会送,尽管层次较高,满足了一时之需,却并不能解决农村的长期文化需求。鼓励、激发农村本土文化的自生和繁荣,既不必忧虑是否对路,也不用考虑经费问题,才是长久之计。农村文化活动是否丰富与经济是否发达并无因果关系,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虽然滞后,但仍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我国的民间舞蹈、戏曲、歌曲本来就来自农村,都是农民自己创造的成果,千百年来农民一直靠这些文化自娱自乐。挖掘、开发乡土文化,能够得到乡亲们的热情参与,也为心灵手巧的农民提供了显露才艺的舞台,7
让他们在交流中感受到了文化创作和表演的自豪,容易调动其兴趣,往往能事半功倍。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在农民当中,有表演才能、有文娱天赋、有组织才能的农民并不少。因此,要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开展命名活动,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文化特色乡村”、“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创建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但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和长期规划,往往只有热情没有目标,只有干劲没有步骤,这就需要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充分的发挥好主导的作用。
一是顺应民意,当好舵手。新农村文化要靠广大人民来共同建设,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力量,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一定要顺应民意。政府机构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新文化建设中的技术指导,把
握好总体的布局,制定好长期的规划,协调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关系,处理好新文化建设中的各类难题,规范好新农村的文化市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政府机构要认真监督检查,快速准确的剔除腐朽没落的思想,修正偏激文化的倾向,指引新农村文化建设向着健康、积极、文明的方向发展,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把好舵,护好航。
二是建立文化交流体系,丰富新农村文化。新农村文化的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吸取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成功之道才能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局面铺开。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间文化,多姿多彩的世界各民族文化,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涵,只有让我们原有的农村文化与他们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交流才能形成新时期新农村文化,才能使文化建设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此,政府机构要建立健全文化交流体系,通过网络、图书、电视、通信、教育等手段加大先进文化与农村的交流,增强先进文化对农村文化的渗透,弥补原有农村文化的单一,丰富新农村文化。
三是增加文化建设投入,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现今,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文化设施缺乏,文化品味低,文化生活匮乏的现象,要扭转这一局面,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尤其是农民活动中心、9
老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宫等文化阵地的建设,使新文化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上品味。在增加投入的同时,也要充分的挖掘农村文化潜在的资源,调动广大农民为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出钱出力,整合保护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文化活动,弥补文化设施的不足,有效解决文化阵地的短缺。
四是加强文化建设队伍的培养,巩固文化建设的基础。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者,文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新农村文化的水平档次的高低。要积极扶植农村文化队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注重文化建设队伍的培养,形成从上到下素质过硬、高效务实的文化建设梯队。要重视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尊重农民的精神追求,从广大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展文化活动;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巩固文化建设的基础。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部分,同新农村建设一样是一个长期的浩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只有把农民的思想活跃起来,把农民的观念转变过来,把农民的精力集中起来,把农民的动力发挥出来,让他们自觉主动的投入到自己的文化建设中来,让他们拥有新农村文
化建设的建设权、发展权、自主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才会繁荣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才能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11
第三篇: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陈冲李新中
摘要: 建国以来,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在各级政府和财政的支持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明确定位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地位,处理好“送” 与“建”、政府办文化与农民办文化、发展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以及满足需求与提高素质之间的关系。要探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与措施,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农村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农村发展需要的文化体系。
关键词: 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 城乡统筹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需要。“农村文化” 是一个全方位的文化命题,构筑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构筑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应当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处理好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关系,使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明确的定位。
一、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文化建设有着很大不平衡。中央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但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着力点还集中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经过这几年努力,农村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经济有了相应发展,但农村的文化建设还没有得到相应地发展。农村经济是农村人民生活的基础,在生活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农民必然会增加对文化的需求,一定的经济水平与一定的文化形态与水平要相适应。同时,文化的存在也会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城乡文化发展进行统筹安排,才能使文化事业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需要,使新农村建设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深化。
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上,当前还存在不少错误认识: 一些错误认识实际上是没有认清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片面地强调了经济建设的基础地位,把文化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附庸来理解。这种观点认为对经济建设有利的文化建设就有用,而与经济建设无关、甚至要较大的经济投入而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农村文化活动是一种浪费。这是物质至上主义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错误表现。还有的观点认为,当前应该集中精力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农村的主要问题是经济问题,只有等经济发展了,才能在农村谈文化建设问题;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牺牲文化建设是加快发展经济所必须付出的一种代价。这些错误认识,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也曾经普遍存在,而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时有体现。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地区,由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没有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导致这些地区的农村经济有了增长但并没有增强农村人的幸福感,经济增长反而带来
了一些社会弊病。而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落后与经济落后相互影响,阻碍了脱贫致富进程,导致了地区发展的恶性循环。
当然,农村文化建设的落后面貌并不是一日形成的,相比城市而言,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几乎可以说没有建设,总体上还处于自然状态。近些年来,电视,包括有线电视在农村普及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电视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内容,但是看电视基本属于一种被动的接受方式。这种被动的接受方式不仅表现为电视节目多数与农村生活无关,农村群众不能通过电视了解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一些文化活动的内容和信息,更无法参与文化活动。而且电视所传递的主要是城市生活为内容的娱乐节目,城市生活方式通过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农民生活产生了强势渗透,瓦解了农村固有的观念和活动形式,没有带来新的有利于农民参与的文化形式,由此对农村文化传播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长期以来文化阵地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差别,许多农村乡镇的文化中心或文化馆(站)及村一级的文化大院或图书室往往设施简陋,农村开展文化活动面临着场地缺乏和资金紧张的困难。大部分农村由于经济上的落后,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被生存需求所压抑,加上没有一定的文化阵地,农村的文化事业是十分单调和落后的。同时,传统的农村文化活动又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挑战,出现了消亡和衰败,因此需要对农村的文化事业进行大力建设。不过,在认识农村文化落后的同时还需要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思考。文化直接的内涵和价值在于实现人对生命的理解和体验,表现人对世界的体悟。从总体上看,农村虽然在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文化活动的频率和参与对象等与城市有很大差别,反映了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和城乡的差距。但是,农村文化也有自身的特点,有适应农村生活需要的内容和形式,许多有文化传统的农村,通过民间文化形式,对文化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不比城市文化落后。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城乡人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我们在强调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候不能单纯地用城市文化建设的眼光来看待农村文化,要从农村群众文化需要和对生活体悟独特性的角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问题
“农村文化” 是一个全方位的文化命题,构筑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充分重视农村文化的现状,准确把握农村文化的科学内涵,有效展开农村文化“人化” 和“化人” 的双向过程。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构筑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首先应当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避免出现将农村文化狭隘化和被动化的现象,弄清其主体性、参与性、连续性和全方位等文化问题。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实现乡村农民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农村文化不是少数人的活动,乡村农民也不仅仅是被动的受众。应当明确,农村文化主要是乡村农民自身的“人化” 和“化人” 过程,我们既不能将“文艺下乡” 活动等同于农村文化建设,也不能用“腰鼓舞” 或“秧歌舞” 取代农村文化。因为这样做,只是把乡村农民视为了简单的被动的文化受众,以部分人的文化活动遮蔽了乡村农民对于文化活动的全面参与。乡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型、健康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构筑新型、健康农村文化的过程中,乡村农民是“主力军”,具有全面、主动、自发、自觉、参与和
享受的特性。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注意维护乡村农民共同拥有的风俗习惯和历史继承
农村文化本身既具有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也有时代进步所赋予的全新内容。特别是一些民间传统节日和重要礼仪,承载着乡民们的生活理念和文化内容。共同的礼仪和习俗文化,具有强大的认同、凝聚和整合功能。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对那些糟粕和“陋俗”,应“移风易俗”; 而对于有益于风化的“良俗”,则应继承改进。据调查,“文革” 以来,优良的民俗礼仪己经残缺不全了,某些“新生代” 更知道投向“情人节” 的怀抱,很少懂什么民族习俗和礼仪。民族感情的淡化乃至丧失,是一种值得忧虑的“文化现象”。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实现乡村农民间互动的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参与性
在这些娱乐活动中,乡民们有时是被动的受众,但在更多时候则是主动的参与者,虽然他们自编自演的节目达不到某些高级标准,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其娱乐价值。目前,当一些农村文化站点功能消退、处境尴尬之时,农民们自己开办的“文化大院” 却悄然走红,“演员” 卖力,观众喝彩。这种文化现象说明,自发组织、广泛参与是农村文化鲜活生动并极具吸引力的根本所在。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实现乡村农民提高共同的生活质量的目标
我们不能把文化狭隘地等同于文艺活动,后者只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型、健康的生活方式应是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的本质内涵。其中农村的生产能力、生活状况、乡村治理结构、社会保障状况、民主管理程度、村民自治水平等各方面,都应是农村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全方位地把握农村文化的科学内涵,充分展示农村文化“化人” 的社会功能。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才能使农村文化建设有序、稳步地推进。
(一)处理好“送” 与“建” 的关系
目前农村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文化自生能力和发展能力不强,需要各级各部门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予以扶持。各地开展的“五下乡”、“政府买单,农民看戏” 活动,一定程度地满足了农村和农民的文化需求。作为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送工程”(送科普、送电影、送戏)深入到广大农村,进入到百姓中间。江苏连云港市充分利用省里每个乡镇1 万元标准的补助资金,采用集中招标的方式,采购一批农村适用、农民喜爱的科普图书,直接配送到县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再由乡镇文化站以流动文化服务的形式,将图书送至行政村文化活动室,方便群众就近读书。为保证农民经常看到健康的文艺节目,连云港市组织文艺表演团体到乡镇巡回演出,确保每个
乡镇全年演出不少于4 场,全市行政村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市财政及时拨付专项补助资金20 万元。结合实际,市直剧团送戏下乡,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三送” 补贴。截止目前,全市已送戏下乡400 余场,送电影6700 余场,从而缓解了农村地区看电影难、看戏难和看书难的问题。但“送” 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能满足一时一地的文化需要,不能满足农民长期的文化需求。因此,要把“送” 与“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送” 的力度,重点是向农村送书报、戏曲、流动舞台车和电影放映设备,鼓励和支持专业文艺团体到农村开展文艺演出。同时,总结“五下乡” 工作经验,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送文化下乡的新方法。另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此增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和自生发展能力。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的原则,在文化资源配置上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充分发挥文化阵地和设施的作用,在建好、管好的同时,把文化活动开展起来。
(二)要处理好政府办文化与农民办文化的关系
农民群众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村文化建设只有充分调动政府和群众两个积极性,从单一的政府行为变为政府和群众的共同行为,才能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任务主要是把好导向,做好规划,建好阵地,管好市场,提供服务,加强调控,而不是具体办文化。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政策,建立有效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使农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重点培育一批立足基层、年富力强、有开拓精神和带动能力的群众文化带头人,同时着力培育民间艺人、文化中心户、群众文化活动会所、民间文艺团体、民族民间艺术之乡,鼓励、激发农村本土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要处理好发展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场)和农村图书网点等农村文化阵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 二期工程、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 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努力促进服务“三农” 的重点出版物出版发行,切实解决农村长期存在的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其次,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农村文化产业要坚持以小取胜,积少成多,努力做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不要贪多求快。小有小的优势,一乡一村的小产业搞活了,汇集起来就是一个大板块,就是一个大产业。农村文化产业要结合实际,充分论证,选准项目,交通条件好的城郊地区,可以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加快培育文化产业,条件不具备的地方,主要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解决好农民自娱自乐、自我教育的问题,不要草率行事,造成资源浪费。
(四)要处理好满足需求与提高素质的关系
文化虽然可以有外在的表现形式,但是文化说到底是人的一种创造性活
动的体现,是人根据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文化活动只能是根据不同的对象的需要来开展,使文化活动真正成为人的一种主体性活动。农村由于生活环境和人的价值取向、消费习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会不同。衡量农村文化发展的标准可以通过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和人们在文化活动中的满意度来确定。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其整个生活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人们在文化活动中能得到满意,这就是一种适应了当地文化生活需要的好文化发展标准。为适应经济发展给城乡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要有针对性地对城乡不同群众加以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的文化活动。在农村则可以开展以地方特色的戏剧等活动,既继承了传统,又提高了农民文化生活的娱乐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是农民群众的迫切希望,也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由于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农民文化需求中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消极落后的一面。因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要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倡导农民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要以创建小康生态村、“ 星级文明户”、“科技示范户” 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消除愚昧,移风易俗,自觉革除各种危害健康、污染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和不良习惯,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刘鸿.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推进农村新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6(2),32-35.[2]徐学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J].理论前沿,2006(7),16-18.[3]李秀芳.新形势下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的问题及出路[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1),103-106.
第四篇: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思考
[内容提要]:当前,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社会转型、基层政权软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及负面效应,改革滞后不适应新形势等因素,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对于建设农村全面小康,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农村/和谐文化/新农村
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坚持不懈地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一、和谐新农村需要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凝聚力量。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打牢思想基础,化解消极因素,充分调动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建设和谐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建设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将和谐文化的技术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新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念,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引导农民在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大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物质生产、政治政策、社会管理和价值导向,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系统内涵,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通过“树立一个理念、突出三个重点、推进四项工作”,来确保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赣榆”的理念。白恩培同志撰文指出“我们所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一个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思想道德和谐为核心、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衔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一论述,为我们建设“文化赣榆”指明了方向。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牢牢把握塑造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这一主题,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价值追求,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和谐文化的大发展,努力把赣榆建设成为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浓郁先进文化氛围、进取文明市民形象、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新赣榆。构建传承历史文化、体现现代文明、拥有高素质市民,科技型、学习型的“文化赣榆”。
突出坚持共同理想教育。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建立和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就全国来讲,到本世纪中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具体到赣榆,就要通过建设“绿色赣榆、生态赣榆、文化赣榆”和打造“海滨新城”来团结干部群众、激励斗志和凝聚力量,使全市各族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是鼓舞中华民族追求、进取、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和国家就没有灵魂。我们要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倡导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坚决与危害祖国统一、危害社会稳定、危害人民团结的人和事作斗争。激发和鼓励各族群众自觉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热情,用爱国主义精神把大家凝聚起来,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用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建设和谐安康的家园。
突出思想道德建设。能不能把赣榆广大的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取决于农民群众有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们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价值追求。《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单靠法律来引导老百姓,单用刑法来规范老百姓,虽然能避免犯罪,但他们却不知道廉耻。反之,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仪来规范他们,他们不仅知道廉耻,而且会心甘情愿地归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刻不容缓。工作中要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倡导人人知行合一和诚实守信,加强对群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让他们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依托“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道德、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
抓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农民收入趋缓,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我们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主要障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应该把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联合起来,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一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着力培育壮大海产、茶叶、养殖等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扶持农业专业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不仅能从种养业中受益,而且还可以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二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充分整合各种培训资源,瞄准市场需求,充实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深入开展“赣榆十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技能培训,立足就地培训、就地转移安置,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农业,大力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强以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建设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发展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工程,无论是提升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还是原始形态的传统文化的过程本身,都将大大增强这些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带动全体成员的素质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努力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站建设工程”、“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等公益性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二是抓好文体精品工程建设,着力打造赣榆拔河、京剧《徐福》等一批优秀作品。三是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精心策划重大群众文化活动,重点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办好“徐福海洋文化节”、“勺药节”、“茶叶节”等传统节庆文化。四是以民族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为依托,做好海洋文化挖掘展示、乡村特色文化和绿色生态健康休闲旅游等工作,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一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作物良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每年推广4至5项重大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和推广应用,加大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农村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职业教育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三是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制。突出农村卫生服务,预防重大疾病流行。每个村委会建设一个甲级卫生室,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完善医疗救助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四是努力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现全部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与县城联网,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增加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面和节目收听收视率。五是要采取自主自愿、民办公助、分散决策、标准有别的办法,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公平正义。一是要针对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薄弱的现状,建立和完善农村普法体系,通过“送法下乡”、“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法制文艺演出、农民夜校、集市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二是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高度重视农村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坚持标本兼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畅通农村法律服务渠道。
三、社会各界重视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领导到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付出相当多的精力和巨大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构建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建设和谐文化目标与建设新农村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和谐文化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同步协调发展。要完善考核机制。根据赣榆构建新农村的实际,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列入工作考核中,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经费有保障。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
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文化资源网络管理体系。利用城市文化、广电、出版、教育、体育等资源,对农村形成多时空、全方位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渗透力和覆盖范围,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重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
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在活动内容上力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使活动成为反映农民呼声、满足农民需求的有效载体。
因此,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一定要把握和谐的相对性,掌握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法,在两者的矛盾运动中,处理好和谐与不和谐的关系。以和谐为最高的价值追求、价值目标,坚定不移地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前进,尽最大努力消除不和谐的因素,但又不要盲目追求无法实现的空想,不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要创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培养和谐的社会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长期过程中,陶冶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质,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第五篇: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和谐新农村研究
新时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鉴定大纲
在当前农村改革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建设和谐社会特别是建设和谐新农村一定需要群众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群众文化一定也会促进和谐新农村的构建。
经过一定的社会调研发现,单纯的经济扶农、支农并不能根本改变农村及农民的现状并达到建设和谐新农村目的。只有发展群众文化,利用其引导及整合的社会功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并进一步达到改变农村落后现状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要求。据此我认为其在当前农村改革中有推广应用的价值并具备了鉴定条件,特制定本鉴定大纲。
一、课题名称: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研究
二、课题来源:自选
三、鉴定依据
四、鉴定内容:
1、资料是否齐全、完整;
2、本研究成果是否合理;
3、评价本成果所达到的水平;
4、本成果的应用前景及推广范围;
5、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五、会议鉴定的主要程序是:
1、成立鉴定委员会。推选主任1名,副主任1—3名,委员若干名。鉴定委员会一般设资料审查组、测试组和鉴定意见起草组。
2、讨论通过鉴定大纲。
3、课题组负责1人向鉴定委员会分别汇报“科研报告”有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效益分析、科研论文等。
4、专家质疑。
5、专家评议,并根据情况起草鉴定意见。
6、鉴定委员会对鉴定意见集体讨论表决。
7、鉴定意见表决通过后,各委员会成员分别在《鉴定证书》上签字。
六、主要技术文件目录
1、鉴定大纲
2、课题工作报告
3、课题技术报告
4、效益分析
5、科研论文
新时期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工作报告
当前的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正在逐步处于“历史机遇期”和“矛盾突显期”。特别是在农村,尽管政策逐步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在农村工作中的特点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公出现了干群矛盾等一系列不和谐的因素。国家支农扶农的力度逐步加大,但是据调查,在农村单纯的经济扶持对相当一部分农民及相当一部分地区收效甚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除采取一定的经济、政治手段外,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来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1、课题确定后,我立即展开社会调查、资料收集及论文筹备工作。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精确性及防止个人的主观偏差,我专门请从事农村工作多年的付镇长王正钦同志,黄岗镇二街村支部书记赵安臣志,前花园村支部书记孙立志同志,邓尧村支部书记陶怀华同志帮助纠正本次课题研究的任何偏差。
2、2.1 实施方案
研究对象的选择:考虑到各村经济、文化发展因素,我选择了10个具有典型代表的村,在每个村选择10个具有典型代表的农民做为研究对象。选择的标准是在同等条件下开展群众文化较好及较差的村,在同等条件下是否利用群众文化发展的平台来发展自已的个体农民。
2.2 研究方法:在获得各村支部书记及老干部老党员的支 持下展开论证。主要做好以下问题的论证研究工作:一是对5个平时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行政村及5个平时不太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行政村的政治、经济状况、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程度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二是对5个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村50个典型农民及5个不太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村50个典型农民分别对其政治素养、个人经济状况及人际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对比。三是对这10个村中的100个典型农民中平时是否利用群众文化这个平台来发展自已,来分别对他们的政治素养、个从经济状况及人际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比。
3、研究的结果、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那5个平时注重开展一些积极的群体性活动,利用各种手段发展群众文化的村的干群矛盾较少,经济发展较快,不和谐的因素较少。这5个村的村民则大都平时政治立场坚定,个人素质较高,经济状况校好。相反另外的5个村及其村民则出现明 显的差异。对总体那100个典型农民的对比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
于是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发展群众文化能大大提高人的素质,减少社会矛盾并促进经济的发展,能够起到政治干预,经济刺激所起不到的作用并能顺利推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进程。
新时期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技术报告
为了加快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步伐,配合党中央以先进文化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及其它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于是我针对作为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群众文化建设对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作用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就是在党中央政策的前提下,如何充发挥群众文化的功能特别是在建设和谐新农村中的作用,以帮助解决当前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做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缺乏精神支柱的问题,广大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以及化解农村中存在的干群矛盾等一系列不和谐因素。
1、课题研究指导思想及依据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离不开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群众文化在发挥其功能的同时能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想处与发展。它能为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提供精神支撑、智力支持并能为建设和谐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改变当前农村中落后的群众文化发展现状,才能适应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2、课题研究的技术方案 2.1 本课题的几项技术指标(1)基本条件相似的行政村因群众文化发展程度不够而造成整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2)居住在不同类型的行政村的村民因群众文化发展不同所造成的个体发展的差异。
(3)农民群众是否以群众文化发展这个平台来进行自我发展所造成的个体发展的差异。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为了充分证明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对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促进作用,我们有针对性的抽取了有典型代表意义的10个行政村,每个村有针对性的抽取了10个有代表意义的村民并分别对他们进行对比分析。2.3 研究方法:
为了使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客观、公正、符合实际,决定采取调查访问、整理资料、对比分析三步进行。
(1)首先展开对各村的情况调查,通过对选出来的十个行政村的固有文化设施及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各村的经济规模数量,个体户多少,群众整体素质,治安稳定情况,村民之间的关系情况,干群关系情况及有无上访,整体的村容村貌等情况分别予以记录,以备后面的分析考证。
(2)然后再对这十个村所抽出来的100名典型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经济状况,平时的学习情况分别进行调查、记录。(3)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抽取了年长有阅历的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对调查得来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比。
3、结果分析
通过整理资料发现重视发展群众文化的5个村即邓尧村、二街村、前花园村、渡口王庄村、段阁村,他们通过自购的文化器材或者远程教育设备定期对广大群众进行生产、生活知识培训并适当的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这几个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元,大大超过了全县及全镇的平均水平;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打架斗殴的几乎没有;干群关系良好,没有出现上访现象;村容村貌整洁卫生并被多次评为县、镇先进单位。而另外5个村:董庄村、大黄村、泮店村、李六村、耿许庄村情况则大不一样,他们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100元,村民之间矛盾重重,几乎每个村都有上访现象,村级班子软弱无力。
通过这一百个村民的调查也基本上反映了可以预见的结果。那些来自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较好村的村民,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个人面貌,人际关系都要远远好于另外五个村的农民。
最后一项的调查结果更是显示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这一百名农村居民中,有自动利用群众文化开展这个平台主动进行各种学习来提高自已的32名,他们人均创收达到年均20000元,而且和群众干部关系和谐,并逐渐成为本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另外的68名,有的没有条件学习,有的是有条件也不怎么学,据统计他们的人均创收年均不到一万元,而且其人际关系也是一般,甚至还经常出现和干部邻里闹矛盾的现象。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要想建设和谐新农村离不开先进的群众文化的开展,而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也必将大大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4、本课题的研究要点 4.1 充分认识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为建设和谐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能为建设和谐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认识其功能和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的去开展好工作。
4.2 要想进一步发展群众文化以适应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认清落后农村文化现状并着力去改善之。
5、经验与体会
在此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广泛走访群众,尽可能详细的收集数据,并采用横向与纵向对照方法,显示了一定的可比性。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发展群众文化对建设和谐新农村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特别在现在的情况下,非常适合各级从事农村工作的各级政府官员。
新时期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效益分析
在农村中改变固有文化现状,充分发展群众文化,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甚至不同程度的促进经济匠发展,能起到采用行政干预和经济刺激所起不到的效果,会大大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适合各类从事新农村建设的政府人员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