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5篇)

时间:2019-05-13 09:0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第一篇: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数学教育工作者普遍面临着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一方面,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社会越来越依赖于数学,每个人要掌握更多的数学,才能比较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现代数学越来越只能为少数人所掌握。我们认为,正是这一难题构成了现代数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与此同时,我国的现行数学教育体制还出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现行中小

学数学内容,不少方面学生掌握不了,而且学了没用,但考试指挥棒迫使他们非学不可;而很多既有实用功能,又有智力价值的内容,却又学不到。这一现象集中反映了我国现行数学教育体制的弊端,说明当前我国的数学教育状况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必须寻求新的教育改革思路。几年来的研究表明,解决上述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用大众数学的思想改造传统的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社会的到来,数学越来越表现得与人类的生存质量、社会的发展水平休戚相关。义务教育要求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接受适应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所必须的最基本的数学教育。我国古代的数学和数学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大众数学思想,对今天的数学教育实践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唯如此,数学才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数学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组成部分。“数学面向大众”、“数学产生于学生的数学实践”——这种意义上的数学教育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数学课程改革必须建立在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数学的现代发展、数学教育的人文背景以及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潜在能力的全面考察的基础上。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试图通过构思21世纪初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框架,形成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其主要内容有:社会的未来发展对公民数学修养的需求分析;现代数学发展与数学教育改革;我国古代数学与数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今天的启示;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对我国现行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评价;形成大众数学意义下的现代数学教育思想;形成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改革思路;探讨如何以大众数学思想改进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国内外比较专题实验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性预期模型”,形成数学教育的发展框架。理性预期模型是对考察对象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点上量或质的描述。大众数学是我们对21世纪初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状况的总体期望。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背景分析

(一)重新估价未来社会对公民数学素养的要求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具有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及其他资料、信息的能力;市场经济要求人们掌握更多有用的数学,成本、利润、投入、产出、货款、效益、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一系列经济名词将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词汇,与这一系列经济活动相关的数学,如比和比例、利息与利率、运筹与优化、统计与概率以及系统分析与决策等,理应成为数学课程中的组成部分。数学提供了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简明、快捷、通用的交流信息的手段,数学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社会的一切领域渗透。

(二)重新认识数学1.数学具有了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属性。以往,人们对数学的描绘就是利用纸、笔进行运算与证明,因而很难体会到实验、合情推理、模型模拟、矫正与调控、逐步优化与近似逼近等一系列的科学活动过程。计算机的出现,使这一切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实验、尝试错误、模型模拟已经成为当今数学家或工程技术人员研究数学、应用数学的最为常见的策略,而公理化体系仅仅是整理数学的一种手段。数学具有了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属性。因而,随着计算器、计算机引入课堂,中小学生能更多地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尝试、合情推理、建立猜想与实验验证。这种研究方法的熏陶,将使人终生受益。

2.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模式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也是一门技术)。这种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传播。无论是数、关系、形状、推理,还是概率、数据分析和抽样,它们都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对客观世界的某些侧面的数学把握的反映。基于这种观点,中小学阶段,应该让学生通过“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量与计量,方程与关系,运筹与优化”等基本领域了解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全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从普通的人类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3.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数学化过程。数学家反省自身的研究生涯,发现一个基本数学过程的循环,它反复出现,形成了最基本的模式,即抽象、符号和应用。而这一模式与人类的基本认识规律是一致的。H.Freudenthal称之为数学化。实质上,学生数学化的过程,就是数学现实进一步提高、抽象、发展的过程。然而,现行中

小学数学课程绝大多数内容局限于“数、式及其运算”和“平面几何与证明”,学生们见不到数学的全貌,更无从体会数学的全过程。新的课程改革试图在此有所突破。

(三)重新认识学生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与发现法,加涅的层次学习理论,奥苏贝

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加里培林的活动理论,以及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乃至席卷原苏联的合作教育学等,所有这一切理论角度各异,但综合起来,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强调。

1.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

4.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对于每一个学习主体,没有活动、没有做就形不成学习。

5.从现实中学数学、做数学。这里的现实是相对于儿童所言。布鲁纳有一句名言,任何一个知识都能够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一个年龄的学生。我们认为,任何一个知识如果能够以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方式(即以对儿童来说是现实的方式)出现,就能被学生所感知,为学生所接受。

6.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重新估价我国的数学教育现状新中国建立4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轻视危机所在。

1.数学课程目标偏离社会发展的需求轨道。这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一直在前苏联“学科中心主义”课程模式的笼罩下,固守着他们早已改变了的传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学生在校学习的仅仅是16、17世纪以前的数学。随机事件、抽样、数据统计与处理、规划与运筹、决策分析、优化思想以及数学建模等一系列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公民数学修养内容在数学课堂上几乎无处寻觅。同时,迄今为止我国小学、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仍然以计算(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为核心。事实上,信息社会的到来,对公民计算能力的要求已大大降低;逻辑推理能力则因局限于以平面几何为载体的三段论训练模式为重点,而陷于困境;“空间观念”一词虽然提得很好,但小学、初中的数学课本中,除了几个简单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计算外,几乎没有任何别的三维空间的内容。而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与数学的现代发展趋势一致的数学建模能力以及估算意识、应用意识、创造意识都被拒之于教科书之外。

2.数学课程内容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知识面狭窄;部分知识单元的教学要求偏高,耗时过多;不少内容陈旧、过时;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课程缺乏弹性。

(五)把握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方向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对本世纪以来各自数学教育发展历程作全面的考察,出台了一系列数学教育发展纲要和数学课程改革蓝图。为此,我们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日本和前苏联七国的有关资料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1.关于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1)重视问题解决是各国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2)增加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数学内容,从学生的现实中发展数学,增强实践环节是各国课程标准的共同特点。(3)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和准确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因此,强调数学交流是各国课程发展的新趋势。(4)强调数学对发展人的一般能力的价值,淡化纯数学意义上的能力结构。(5)大多数国家倾向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所要求的数学内容的同时,形成那些对人的素质有促进作用的基本的思想方法,如实验、猜测、模型化、合情推理、系统分析等。(6)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2.关于数学教学内容。(1)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尽早体会数学的全貌。(2)注重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3)重视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4)加强几何直观,特别是三维空间图形的认识,降低传统欧氏几何的地位,特别是欧氏几何对演绎推理的作用,用现代数学思想处理几何问题。(5)较早引入计算器、计算机,发挥现代技术手段在探索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我们认为,社会的进步、数学的发展、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态势,以及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所有这一切都在孕育着一个崭新的数学教育新时代——大众数学时代。

实际上,在我国大众数学思想有着良好的生长土壤。首先,中国古代数学和数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大众性。以《九章算术》为杰出代表的中国传统数学与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古希腊数学迥然不同,它们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古代数学文明的杰出成果,如果说《几何原本》是一种“贵族”数学的话,那么《九章算术》无论从思想方法,还是成果以及成果的表达形式和成果利用上都带有浓厚的大众色彩。可以说,我国古代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一切从实际问题出发,形成算法,寓理于算,并进一步应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同时,数学的内容、思想和方法的发展不受主观意志的限制,注重实际效果,并且在内容的表达形式上以归纳体系为主等。其次,新中国数学教育发展进程已经表现出向大众数学演化的渐变态势。新中国成立后,数学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进入80年代后,通过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数学教育不断调整,以适应义务教育下的新形势。尽管现行的数学教育体系与大众数学相距甚远,但40年的发展已表现出一种向大众数学演化的渐变态势。特别引人注目的是,1993年在全国试行的《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第一次在“教学目的”部分明确“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是指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一重大变化,对我们深入研究大众数学无疑是极大的鼓舞。

四、大众数学的基本目标及其实现策略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教育体系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掌握有用的数学,其基本含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没有用的数学,即使人人能够接受也不应进入课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在这样宝贵的时间内仅仅学习从属于哪一种价值(或需要)的知识,而必须设计出具有双重价值乃至多重价值的数学课程。其实,即使象“测量”这类纯“实用数学”的知识,从量化的数学根本观点来精心设计也同样可以对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数学修养和科学精神起积极作用。可惜,这种数学的精髓在“纯数学”中被抛弃了。我们认为,所谓有用的数学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数学包括重要的数学事实,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必要的处理数学以解决问题的技能。隐性的数学则集中反映为具有数学元认知作用的各种思想意识(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包括数的意识、图形直观与空间观念、概率统计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优化思想、模型化方法、推理意识、计算机意识以及应用意识等);具有智能价值的数学思维能力(如主要用于分析问题的模型化能力、主要用于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一般智力意义上的推理能力),以及具有人格建构作用的各种数学品质。

(二)人人掌握数学。在大众数学意义下,实现人人掌握数学的首要策略正是课程改革策略——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删除那些与社会需要相脱节、与数学发展相背离、与实现有效的智力活动相冲突的,而恰恰是导致大批数学差生的内容,如枯燥的四则混合运算、繁难的算术应用题、复杂的多项式恒等变形以及纯公理体系的几何;同时,在突出思想方法,紧密联系生活的原则下增加估算、统计、抽样、数据分析、线性规划、图论、运筹以及空间与图形等知识,使学生在全面认识数学的同时,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大众数学要求数学课程面向每一个人,因此,新体系下的数学课程将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数学与精英数学并不对立。恰恰相反,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现代数学分支的原始生长点,它为对数学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五、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数学课程的改革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观点。首先,数学课程改革应与义务教育的精神相一致,使每一个人接受必要的数学教育。然而,我国的现状是,在全国范围内,初中同龄人的数学合格率只占1/3。要使合格率从1/3提高到几乎100%,靠简单的降低难度,提高教师的水平等外部措施,则显得力不从心。其次,在我国的现实背景下提出大众数学,并深入研究大众数学,以至我们正在编写教材,试图使大众数学成为现实,其首要动机并不是因为有多少人学不好数学,而是因为我们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许多内容不是未来社会所必须的,既不体现数学的发展方向,也不为学生所喜爱;与此同时,很多既有实用功能,又有智力价值,既能反映现代数学的全貌,又能从学生的现实背景中发展并为学生所掌握的内容,学生却没有机会接触到。这就是说,即使现行数学课程人人都能掌握,数学课程也必须改革,使之与未来社会的需求相一致。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现行教学大纲的增加或删减,而需要寻求新的思路——从哲学意义上讲,人的素质中最为核心的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数学哲学上讲,数学科学中最富有生命力、最具有统摄力的是数学观和数学方法论,即数学思想方法。从数学教育哲学上讲,决定一个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看待数学,如何理解数学,以及能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事实上,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数学观。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或工作行为。如果一个学生产生了数学艰深难懂、枯燥无味、高不可攀的思想,必然会导致他回避数学课、回避数学教师、不接触数学读物的自闭行为。如果一个数学教师认为数学就是公式、法则、记忆、练习,那么他的课堂教学行为必然是满堂灌、注入式。所以,我们提出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2.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

3.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六、对大众数学意义下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在大众数学意义下,义务教育阶段应以下面所论述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来逐一审视我国现行中小学数学内容,并以此为标准来构成数学新课程的框架。

(一)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并体会——数的产生与发展来源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数学把握;数的构成及其运算规律是生活实践的总结;数学符号是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最有效手段;数量关系是刻画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现象、预测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工具;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计算机出现之后愈显其重要性。

(二)图形直观与空间观念。人类生活在三维空间,理应通过拼补、折叠、描绘、测量、计算、比较与分析,认识和理解现实几何世界;直观几何、变换几何、推理几何、向量几何以及解析几何、拓扑和分形几何是人类对几何世界的不同角度的数学把握;代数化是研究几何问题的必然趋势;而图形直观以及图形分析是人们理解奇妙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的绝妙工具,图形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直觉源泉,图形设计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没有图形人类就无所谓美。

(三)概率统计思想。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投资、贷款、股票、证券、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日常经济行为的实现,其科学性如何有赖于社会成员对不确定性、随机性及可能性等概率统计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应当对中小学生进行概率统计思想的熏陶,使他们了解条件是可变的,结论非唯一的,结论不是绝对可靠的,事物的多样性是普遍的,而必然性、绝对性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理解社会、适应生活。同时,通过概率、统计的学习,还应该使他们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习惯,了解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的道理,体会或然性的推理在研究复杂事物中的作用。

(四)优化思想。在我们的周围,优化问题几乎随处可见。例如,如何使有限的材料得到最充分的应用;如何在商品销售中,调整商品价格,薄利多销,获得最多利润;如何在体能训练中调整训练强度和练习节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这些问题抽象成为一个理论问题,即是如何使系统在给定的条件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五)函数与方程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在数学内部与外部均显得十分重要,它贯穿于数学理论和实际问题解决的每一场合。函数和方程是有效地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强有力工具,是探讨事物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

(六)模型化方法。通常人们认为,建立和处理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建立模型也是从实际情景中发展数学、“再创造”数学的绝好机会。在建立模型、形成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更加体会到数学与大自然的天然联系。为此,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将积极探索“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课程发展模型。前文已经论及,函数和方程是反映客观事物数量变化规律的一种模型。实际上,数、式、方程、函数、图形、统计以及规划和组合分析都是数学反映客观世界的模型。

(七)推理意识。所谓推理意识是指推理与讲理的自觉意识,即遇到问题时自觉推测,并做到落笔有据,言之有理。推理意识包括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自觉意识。在大众数学意义下,推理训练不仅仅存在于欧氏几何,其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内涵普遍地存在于数学的各个分支。如果我们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的框架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那么,数学交流、合情推理、发展模式、选择合理的方法、调整矫正模式、分析和解释结论等一系列过程中都始终包含着推理因素。

(八)计算机意识。计算器和计算机进入中小学数学课程,其必要性与可能性已不用我们再做讨论。国际上多项研究报告表明,中小学生使用计算机利大于弊。培养中小学生的计算机意识,主要包括以几个方面:①减少学生对计算机的恐惧感,成人社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恐惧、回避态度不应在孩子们身上继续扩散;②使学生养成运用计算机等更为先进的计算工具,处理复杂问题的习惯;③通过对算筹、算盘、算表、手摇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认识,理解计算工具的变化对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④借助计算机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密切联系;⑤通过使用计算机求解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先进计算工具的使用,将更有助于激发自身的探索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除明确提出以上述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构成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框架外,还应有意识地渗透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并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七、制定《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方案》,编写新世纪小学数学教科书在上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下,经过争求有关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以及第一线教师的意见,我们制定了《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方案》(试验稿),并组织部分教师编写教材,从而使教育理论研究成果,通过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目前该实验已经进行到小学三年级,初步的课程改革受到了广大第一线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好评。

八、本课题“九五”期间的研究目标“九五”期间,本课题将在编写和实验小学数学教材的同时,开展初中阶段数学课程的“单元包”教材实验,试图形成——1.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方案;2.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数学课程评价标准;3.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一份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验基础的数学课程改革蓝皮书。

第二篇: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摘自教高[1997]2号)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教委于1994年初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简称“教学内容改革计划”)。

一、这项改革的总目标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形成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近期目标是,用5年左右的时间,集中优势力量,开展集体攻关,努力形成一批优秀的研究和改革成果,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相对落后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有较大的改观,为21世纪初叶大范围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教学内容改革计划”是有组织、较系统、起点高、立意新的改革计划,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包含:研究未来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研究和改革各专业或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研究和改革主要专业或专业群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研究和改革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编写出版一批高水平高质量?quot;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三、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因材施教;要十分注意改革的科学性,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传统教学内容和现代教学内容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等;既要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要大胆借鉴和积极吸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切先进的、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努力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有机结合,勇于开拓创新。

四、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是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先导。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以微电子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为重要标志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飞速发展,正在改

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和工作方式,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促进着教育思想的变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首先研究教育思想、观念的发展和变化,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探索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的改革思路。

五、在实施”教学内容改革计划“中,要着重抓好那些影响面大、有实质性成果的改革项目。鼓励对主要专业或专业群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改革,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或教学方案,并在少数学校或专业中进行试验。鼓励对主要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进行系统的改革,并编写新的教材。凡是在内容和体系上有较大革新并经过试用效果较好,符合培养21世纪需要人才要求的教材,经过有关教学指导委员会或相当的专家组织审定,经国家教委高教司核定后,均可冠?quot;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称号、使用统一出版标记正式出版。国家教委立项项目的教材成果主要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应在编辑加工、封面和版式设计、用纸、印刷、装订、配制CAI软盘或光盘、宣传、销售等方面给予优质、优先安排,努力争取在跨进新世纪的时候出版一批高质量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六、“教学内容改革计划”实行分级立项和分级管理。经国家教委批准立项的改革项目,由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进行综合管理,负责提供部分经费资助、组织经验交流和成果鉴定等;承担项目的学校和学校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具体的领导管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目前,国家教委批准立项的项目比较多,要经过研究,分期分批确定一批基础较好、影响面大、研究力量较强、将有实质性成果的项目作为重点项目,适当增加资助经费,促其早出成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部门以及各高等学校组织立项的项目和计划,由批准立项部门和各校自行管理、提供经费和鉴定成果,如需要可报国家教委备案。

项目管理实行滚动制。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每年年终要向项目管理部门汇报研究和改革的进展情况;项目管理部门对工作进展比较好、意义重大的项目可加大经费支持;对于进展不好的项目,必要时可暂行中止项目的拨款资助、或经专家审议撤消该项目的立项资格。

七、国家教委设立“国家教委直属高等学校教学建设和改革专项基金”,基金的一部分用于资助“教学内容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同时,还从高教出版社上交利税返还款中、境外有关赠款中等多种渠道多方集资,想方设法支持这项改革计划。也希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部门以及各有关学校积极筹集经费,对“教学内容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给予必要的经费和条件支持。

项目主管部门的资助经费,按正式立项的大项目上进展情况和下的任务轻重进行分配,拨至大项目总负责人(或第一负责人)所在学校,专款专用,校、系均不得扣留或提成。项目总负责人应会同项目组的各位负责人根据大项目的总体目标和计划、各子项目的进展情

况和贡献大小安排经费的使用方向。

八、各项目的研究和改革成果应具有可操作性,要在少数学校或专业中经过两年以上试验,并就试验结果作出报告。项目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填报《“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成果鉴定申请表》,由立项和项目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或委托有关部门组织鉴定。

九、广大教师是搞好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力。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胜利完成这项改革计划的关键。各校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提高对这项改革迫切性和重要意义的认识,使积极投身改革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要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这项改革。对承担和参与这项改革计划的教师、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人员,要与参加同级科学研究工作一样同等对待,并按各校的规定计算教学工作量。对于要进行教学改革试验的,要给予必要的条件和环境的支持。

要充分发挥学术水平高、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在这项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这项改革的研究和实践。现在的青年教师,将是21世纪初叶大学讲台上的骨干,他们的参与不仅对当前的改革,而且对改革成果在下世纪初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为了加强对这项改革工作的指导,国家教委特聘请有关专家、教授成立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顾问组,负责对这项改革工作进行咨询、指导,对改革中重要的政策和学术方向等问题提供咨询,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指导面上的工作;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对有关项目或有关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

为了加强各级、各科类所立项目研究和改革工作的经验交流,积极推动这项改革工作的顺利进展,国家教委高教司将编印《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进展情况简报》,各级项目管理部门、项目主持学校、项目负责人均可积极提供稿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领导要加强对这项改革工作的领导。这项改革是思想性、政策性和学术性都很强的改革,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倾听广大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形成各具特色的改革思路,扎扎实实地推进改革,争取把一个具有科学的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高等教育带进21世纪。

第三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关键词: 高师学前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师学前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体制的整体构想。

我国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在学习前苏联体系及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专业口径过窄,培养目标单一:仅为幼师培养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学前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面狭窄。与培养模式密切相关的课程体系结构呆板,课程设置不完善;有些课程教学内容老化、陈旧,缺乏理论价值;有些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师本位”和“课程本位”严重;尤其是适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课程还不完善。师资队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不能适应学前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为寻求发展,各高师院校学前专业也曾对课程进行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更多是治标不治本,没有透彻地从整体上对学前专业进行改革,不能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首先是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变更

21世纪对高质量、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门人刁„的需求,首先触动的是长期形成了的计划经济卜传统教育思想与观念,集中体现在高师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上。我国自建国以来到本世纪60年代,学前专业培养目标一直以“培养幼师教育学心理学教师”为卜,70年代末增加了“兼培养幼教行政和管理人员”。这样的培养目标使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无一例外地都培养幼儿师范学校的专业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和幼教科研人员。而从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全国20多所高师学前专业都为全国60多所幼师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培养需要量较少的人才,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幼儿园所数和人园幼儿逐年增加,需要补充大量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深化幼教改革,进一步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也需要幼儿园有高素质的教师。然而,在一些人的观念中,甚至在一些管理部门的领导观念中,对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及幼儿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幼儿园不需要大学生。学前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进不一r幼儿园,难以从师资素质和能力上保证幼儿教育质量。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观念,严重制约着高师学前专业培养日标与规格的调整。

纵观国外幼儿园教师,其基本学历均是大学专科以仁,以本科为上,很难找到中等师范学历的幼儿教师。我们国家为了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师资素质,国家教委从1985年起进行了中师毕业生再读两年大专的试点,并在师范院校开设了小教专科和学前专科,逐步使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学历提高到大学专科以上的层次。再从未来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看,要适应21世纪对幼儿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这些都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了挑战:应当把培养幼儿教师作为培养目标的个上要方面,这是高师学前专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笔者认为,高师学前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应该面向21世纪,结合社会需求,将重』i.."下移,定位在培养幼儿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为_上,包括共他儿童工作机构的人才。至于幼师和高师学前专业课教师,则应当由更高层次的硕十生或博十生来补充。

教育思想与观念更新还体现在高师学前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学前专业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与素质。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高科技和教育现代化的时代,高师学前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这一时代特点的需求,必须具备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不仅掌握学前专业的基础与专业知识,还应加强人文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的培养;不仅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知道如何学习,更要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这既是21世纪对人刁‟的要求,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应用科学特点的需要。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改革

高师学前专业长期存在的培养日标、课程体系等一系列问题没能很好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前专业课程的设计人员、科研人员和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整体意识。过去的改革,往往各自为阵,并没有从整体卜考虑培养日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设计人员对学前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一直未能真正转移到为基层幼教机构培养专业人员上来,虽有部分转移,但不彻底。体现在课程设置尸上并没把学前专业学生从事幼儿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比率摆正,仍以培养幼师专业课教师的目标去设置课程,其结果是重学科专业理论课程,轻实际能力培养的课程。学生到幼儿园工作在观念上、从师技能上均有很大的不适应。从科研人员看,开展科研往往只注重对具体的某一课程进行研究,对学前专业整体改革研究探索不够。从教师看.他们更关心的是把自己这门课程教好,关心的是本学科的教材建设与改革。其结果是学前各科课程之间内容艰复、交叉、陈旧、不能充分体现最新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因而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由课程设计人员、科研人员、教师相互协作,将目标、内容、方法等多层面、全方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行整体改革。

三、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实行学分制运行机制

1,培养目标学前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展对人才培养的基础需要。高师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当从过去狭窄的、需求量较少的幼师教师转移到为幼儿教育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上来,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前专业,其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掌握宽厚的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从事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技能,能够胜任托幼机构保教工作和研究]-.作的幼儿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儿童工作机构的专门人才”。这一目标的定位,是符合21世纪人刁培养教育需求。我们应该及时地作必要的调整。

2、建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课程是为目标服务,受制约于目标的。围绕高师为基层幼教机构培养人才的目标,恨据高校课程设置宽n径、厚基础的原则,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包括限定性选修课和」仁限定性选修课)组成。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外语、体育、普通话、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专业茱础课: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教学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钢琴、声乐、舞蹈、美术。专业课(含选修

课):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n生学、学前教育学、幼)L科学教育、幼儿语言教育、幼儿数教育、幼儿体育、幼儿音乐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管理、幼儿教育评价、幼儿家庭教育、中外幼教史、比较幼儿教育、外国儿童发展理论、幼儿心理测量技术、特殊幼儿教育、幼儿心理几生、优生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一与指导、玩教具制作、数据库语言、计算机辅助教育、教育实习与见习(在原实习与见习周数与学时上加大比例)、毕业论文。(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U4}介绍》)为使学前专业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上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激发和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适合白己特点的全而发展的条件与机会,根据学生不同的才能、特长因材施教,使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尽快地服务F社会,必须实行学分制,提供大量选修课程,让学生自上选择,并允许学生在修满学前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和必修、选修课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情况下提前毕业。此外,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造型人刁‟,发挥学生更大的学习潜力,并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在本专业课程学习达到良好、三年级时,鼓励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取得第二学历。同时,通过学分制的运行,进一步促进学前专业课程体系,尤其是课程内容的改革,使其更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四篇:面向21世纪的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

面向21世纪的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

-------------------------

编辑整理: excel视频教程下载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会计改革已迈出了稳健、有序的步伐,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会计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其在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均应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本文以党的十五大所提出的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及目标模式为依据,对面向21世纪的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作一展望。

第五篇:面向21世纪医院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面向21世纪医院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21世纪将是我国整个社会从小康走向富裕,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的世纪。在这世纪之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各个领域的巨大变革,给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挑战。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深化医院改革,探索大医院的发展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的课题。21世纪医院面临的挑战

我国卫生改革2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其它领域的改革相比,医院改革仍然比较滞后。当前,在这世纪之交,医院的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医院面临着“四大变革”的挑战。

1.1 医院的发展必须主动适应宏观经济体制的变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的社会公益事业”。公益性的本质是公众共同受益,政府的福利主要用于健康教育、预防、重点学科建设、特殊病人的治疗与救护等,国家对医院的投入将会逐渐减少以至“断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服务领域在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又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能完全按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原则,医疗价格与价值背离的现象仍然会长期存在。医院运行中一方面要按照一定的“福利价格”向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另一方面要按照市场价格支付各项开支,而补偿机制又不完善,使医院的发展步履艰难。

1.2 医院的发展必须主动适应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国家为了建立与市场经济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在城市实行职工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这对城市医院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提出新的挑战。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后,医院将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医院之间竞争进一步加剧。医保部门与参保职工对医院的选择性增强,“优质、适价、高效”成为病人选择就医诊所的基本标准。选择性定点医疗一方面增强了参保人员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性,造成病人在医院之间的重新分布。另一方面,把竞争机制引进了医院,医疗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医院组成行业,病人组成市场,病人选择医院,医院展开竞争。

(2)医院业务收入受到限制。医疗保险基金筹资率与职工工资总额挂钩,实行“以收定支”的原则,使医院从参保对象所得的业务收入总额受到限定,加上医疗保险基金对医疗服务的付费结算方式改革,项目付费方式将由多种定额付费方式取代,使医院就诊人次、住院日、标准病例等单元服务收入受到限定。

(3)医院的管理力度增加。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必然带来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必然带来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医疗纠纷或事故将通过手段来解决,这就要求医院管理者不仅要懂得管理,更要依法治院,规范行医。如果医院不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强化竞争意识、经营意识、服务意识,使医院的运行机制与医疗保险制度接轨,医院将失去深化改革的大好时机。

1.3 医院的发展必须主动适应医院补偿机制的改革

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后,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与收入结构调整愈趋紧迫。目前药品加成收入仍然是国家对医院实行的政策性补偿,以我院为例,每年药物收入占医院总收入52%,如取消这种补偿,打破医院长期以来“以药养医”局面,在目前国家对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医院将减少一笔可观的收入,这就要求医院必须挖掘内部潜力,深化医疗体制改革,靠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强化“一切以病人中心”的思想,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进一 步占领医疗市场。

1.4 医院的发展必须主动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深化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医院服务模式单一,其中心任务是以医疗为主。随着现代化医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现代化医院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四项任务相辅相成,成为大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在医学模式发生转变,疾病谱发生变化,慢性病、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原医疗模式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人群的需要,更由于遗传、行为、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影响,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预防残疾、康复医疗在健康全过程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因此,医院从单纯医疗型向综合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型发展,扩大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功能已成为趋势。同时,随着21世纪基因医学工程和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人们对医院医疗保健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医院如果有积极开展以临床医学为主的科研工作,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不断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拓宽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医疗质量,那么,医院就会因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医院的需求,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深化医院改革,抓好三个转变,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上述种种形势,医院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摆脱困境,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根本途径在于围绕医院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积极推进医院的深化改革。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指出,卫生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不断增强卫生事业的活力。医院的深化改革关键在于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形势,在经营机制、服务模式、竞争方式等方面实行战略性转变。

2.1 医院经营机制的战略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经营模式已从供给型向经营型转变。国家强调宏观调控,卫生行政部门给医院以相当的自主权,鼓励医院建立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运行机制。对此,医院必须以经营的手段调整成本、利润、质量的关系,实行成本核算和科主任负责制,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效益与效率,保障医院生存和发展。另外,国家还明确把卫生事业列为第三产业,医院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寻求发展之路,通过开办经济来源,建立立足于内涵发展、拓展办医渠道的运行体制,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使医院走上规范经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2.2 医院服务模式的战略转变

《决定》中指出:“新时期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应当是: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两个”服务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根本要求。医院要依据客观环境的变化,遵循医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加强职能转变,主动适应这一要求。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展开,社会对医院的服务态度、服务程度、服务方式、服务效率、服务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要主动适应这些变化,一方面改革传统就医方式,变坐等病人服务为上门主动服务,积极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树立一切为病人的思想,适时高速并优化医疗服务的结构和布局,医院的传统诊疗布局要努力向预防保健(健康体检)、院前急救(紧急救援)、急性病区、慢性病区、康复区(心理、体疗功能锻炼)发展。为适应高层次医疗消费者,家庭保健医生、个人健康顾问将随之诞生。要完善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根据自己的实力,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努力改善门诊就诊环境,检查诊疗环境和住院条件,增高病区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为病人创造良好的诊疗康复环境,适应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预防医疗保健多层次需求。

2.3医院竞争方式的战略转变

前一段时期,医院把扩大外延规模、增加投入、上新项目作为医院竞争的主要方式,虽然医院建设取得较快的发展,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高精尖设备大战,医疗费用高涨,仪器设备资源浪费的负效应,导致了医院改革的畸形发展,有悖于我国的国情。新时期医院竞争,主要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服务质量贯彻国家“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技兴院。(2)结合临床工作,正确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应用开发研究三者的关系,加强与临床工作相关的应用性研究,形成专科技术特色。

(3)优化人才结构,在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创造良好的人才流动环境和人才激励机制。通过优选、优育、优用,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合格、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的专业技术队伍。(4)高度重视服务质量,强化服务观念,把服务与技术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充分认识技术与服务质量的优劣是关系到医院在竞争中生死攸关的根本所在,真正做到病人至上,质量第一,服务第一,(5)组建医院集团。特别是在城市建立医院集团,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优劣互补,扬长避短,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防止不正当竞争,加快医院技术建设,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实现医院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法制化管理

加大医院内涵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卫生资源,把医院建设成为技术精湛、管理严明、保障有力、环境优美、服务一流的现代化医院。

3.1 立足于医院内涵建设,走优质、低耗、高效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与医院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在近几年的医院发展中,医院在硬件建设上已初具规模,而软件建设仍比较滞后。医院改革走的基本是一条高投资、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经营型道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实行,医院必须实行低耗、高效的集约管理,通过挖掘潜力,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使医院走优质、低耗、高效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3.2 突破经验型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化决策的管理程序

医院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即医院的内部管理。实践证明,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管理出成果。强化科学管理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

(1)医院管理不能局限于注重实际操作的技术管理,要逐步扩展到对整个医疗服务过程的全程管理,医院院长要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要走出经验管理的误区,建立现代医院科学管理制度,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事务型管理向政务型管理转变,努力做到“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体制系统化、管理方式科学化、管理效能高效化、管理行为法制化,以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2)建立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医院把目标管理的总目标分解,做到横向到位,纵向到底。全院上下都有具体的工作标准和明确的工作目标。同时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使每个工作人员工作的数量、质量、经济指标、人员素质等指标具体化,定量化、可操作化。全院上下以多层次工作岗位目标为目的,以规章制度为行为准则,通过自我控制,检查评估,定期总结,努力达到预期目标,实现医院管理科学化。

3.3 建立精干的管理机构,实行定岗、定编,减员增效

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机构,理顺关系,实行定岗、定编、减员增效。对医疗资源进行重组,对富余人员实行转岗、待岗、下岗。切实引入竞争机制,做到机构精干,办事高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后勤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增强保障功能,搞好增收节支,逐步向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过渡。

3.4 建设医院文化,大力开展文明医院活动,使医院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医院是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行业,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窗口”,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程度,也关系到医务人员能否从心理、治疗等多个层次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我们要深入持久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纪律教育,把医德医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按照《决定》中对行业作风建设提出的“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忱、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为目的和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医德好、医风正、医术高的专业技术队伍,从而提高整体职业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下载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面向21世纪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程实践篇

    面向21世纪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程 实践篇 班主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展现自己的立体形象 班主任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所带班学生素质的优劣,因此,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

    浅谈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合集]

    浅谈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 涟水职业高级中学 付从峰 【内容摘要】 随着教育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占据重要地位的数学,它的教育功能在职业......

    面向21世纪的文艺基础理论

    面向21世纪的文艺基础理论 一、认准坐标:我们选择什么从纵向上讲,我们正面对“传统与未来”的价值选择。建设新世纪的文艺理论需要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开凿自己脚下的理论岩层......

    面向21世纪的领导科学

    面向21世纪的领导科学论文关键词 ,论文来源 领导科学,论文单位 郑州,点击次数 95,论文页数 28~29页1999年1999月论文免费下载 http://paper.dic123.com/paper_95846341/中国领......

    面向21世纪的管理和管理科学

    面向21世纪的管理和管理科学信息革命将在强化管理功能、改变管理组织、完善管理方法、革新管理思想等方面发生根本变化。21世纪的管理和管理科学,其发展趋势是创新管理的发展、风......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 周爱兵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25日 01 版) 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这艘巨轮开始驶入机遇和风险都前所未有的新征程。在这样一个关键......

    第三章制造技术面向21世纪

    第三章制造技术面向 § 1 1简介21世纪敏捷制造 快速,严重的,不确定的变化是最令人不安的市场现实,企业和人民必须面对今天。新产品,甚至是整个市场出现变异,以及更短的时间内消失......

    面向21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

    面向21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21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受今后的中国走向和世纪风云变化所制约。从当前的中外格局去观察,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大方向不会变,而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