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数学融进学生们的生活
让数学融进学生们的生活
长春市希望学校小学部
王丽丽
“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教育家弗登塔乐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原则,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求解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数学,深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中例、习题的背景一般较为平淡,缺乏浓厚的生活气息,特别是在计算教学中特别明显,如果对其大胆创新,赋予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百分数认识一课,教材中安排了“派谁去罚点球”以及“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两个主题情境,由于有些学生平时对足球接触甚少,考虑到原教材例1中的素材“罚点球”这一概念可能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并没有把足球这个一素材当成重点,而是选择把生豆芽作为例题拿出来。正好放假有三天的时间,我让学生在家里生豆芽,进行观察。然后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记下来,上课的时候再根据此实验提出数学问题,导入自然,学生也感兴趣。不禁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本课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特点,我积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探索百分数,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观察、思考,通过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多元的训练来丰富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让学生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并且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数学同其他科学知识一样,是在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既有抽象性和复杂性,但时又是那样的生动具体,富有解决现实问题的魅力。例如:树上栓着一只狼,狼的脚下长着又肥又嫩的草,一只小羊想吃到那些草,可又怕被狼吃掉,它有什么办法呢?同学们开动脑筋,认为羊应引诱沿一个方向跑,绳子就会缠绕在树上,当栓它的绳子越来越短时,小羊就可以吃到那片又肥又嫩的草了,这其实用了圆心和半径的知识,学生学起来越味横生。
数学必须融于学生的生活,变枯燥为丰富,变乏味为有趣,让学生在浓厚中感情数学、运用数学进行再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二篇:让数学与生活相融
让数学与生活相融
——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是一堂十分单调与抽象的概念课。以往的教学,在认识千米时,大都由教师示范讲解,然后通过大量的单位换算练习题,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和发展。这样的教学,学生虽然可以非常熟练地进行大量的计算,却不一定拥有这些长度的观念,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呢?怎样让学生对1千米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影象呢?我试图能跳出教材,设计和组织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过程,努力达到以下要求:
一、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导入通过我和学生比高矮这样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通过让学生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千米的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效地开展下面的活动。利用这样的活动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二、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往往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在形成1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我让学生亲自到操场上去感知1000米的长度这对异校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对我自己是一次挑战,但通过实际教学来看,学生非常适合这样的教学。另外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联系生活实际,充实创新教材,让教材焕发生活气息。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堂课,在学生学习了千米的概念以后,我列举了大家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例子:自行车,汽车,飞机,大家都看到过,但谁都不曾留心过,这些交通工具时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态度。
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让他们切实体验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充分利用起来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源泉。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数学课堂与生活相融。
抓住瞬间的灵感,激活课堂教学
[ 2007-4-11 21:43:00 | By: 雪燕子 ]
抓住瞬间的灵感,激活课堂教学
辽源市 龙山区 谦宁街小学 陈春艳 有人说:教无定法。这四个字准确地说出教学的灵活性与多变性,学生是活动的,有思维的个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些小插曲,这是在备课中所预想不到的。教师的应变能力往往绝处逢生,瞬间的灵感应对,往往能变被动为主动进而激活课堂教学。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一开始,我就遇到了麻烦,孩子们准备的玻璃球、乒乓球、小皮球等滚落一地。孩子们忙着去拾这些“小淘气”。我的存在几乎是多余的。看着这一混乱的声面,我灵机一动,这节课就从认识“球”入手吧,于是我默默地站在讲台上足足两三分钟不言语,只是认真地看他们四处去捉不听话的球,有的孩子把球刚拾起放到桌子上就又滚到地面上了,于是再去拾,经过几次折腾,他们变聪明了,有的孩子把球放到文具盒里,有的用手拿着,有的放到没有盖的圆柱体盒子上。总之,经过两三分钟的“战斗”,孩子们终于把球制服了。课堂上渐渐恢复了平静。我知道虽然我还一句话也没讲,但孩子们在刚刚的战役中已经对球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我趁热打铁,激发也们的兴趣,说:“刚刚大家认识了一个淘淘气的新朋友,它是谁呀?”(球!)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回答。“观察一下你的球,想一想它为什么这么淘气?你可以拿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比较着说。”一语击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被打开了。“老师,球没有棱角,圆溜溜的,所以桌上放不稳。容易往下滚。”“老师,球只有一个面,不象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好样有好几个面”“老师,我想说,球放在桌子上时与颗接触的地方很小,而长方体是整个一个面和桌子接触,所以球不稳定……”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教学变奏曲,竟让我的学生变得如此充满表达欲,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转变为学习动机,望着好一张张稚嫩的小脸,看着那一个个兴起的小手,我知道这一次我真正激活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成为一个亮点,这节课,我成功了。
新课改—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身边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从而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一、找数学,数学内容生活化
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源于生活实践,因此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观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比如高矮这一课中,主题图是小朋友扶盲人过马路,对于农村小孩来说,他们不认识人行道,因而这样的素材对于他们来说太陌生了,于是教学这一内容时,我让他们同学与同学之间比高矮,老师与同学之间比高矮,教室里的物体与物体,教室里的物体与人比高矮等。就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素材,学生也从有趣的比一比活动中学习了新知识,这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学中使生活化的知识得以提升,不是一举两得之事吗?
二、玩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包装在游戏中或创设故事情境来串联数学知识,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得有趣,愉快、轻松、主动、深刻。
如:教学《老鹰捉小鸡》这一课时,我把学生领到操场这个大课堂,实地做游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学生非常熟悉喜爱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来学习1—10数的认识。在游戏中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参加游戏?”“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等等,在数扎辫子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到数的另一个含义—“序号”。整节课来,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三、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如上完数数一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孩子们,今天我们回家找数字!看看家中什么物品上写着象0、1、2、3„„这样的数字?然后问问家长们这些数字在这是有什么用?”课堂上学生精彩的汇报让人感动,促人深思。记得我们班的一个小朋友发现最多,他一连说了五种:(1)电话机上有数字0、1、2、3„„它的作用是用来拨号打电话的;(2)钟表上有数字0、1、2、3„„它是用来表示时间;(3)空调上有数字是代表温度的;(4)体温表上的数字是代表身体的温度;(5)吊扇调速器上的数字用来表示电扇转动的快慢。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接着又有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补充。“车牌上的数字是为了区分车辆的”“我的彩笔盒上的8、12代表彩笔的数量”“鞋子上的数字表示鞋的大小”„„一个小小的问题拓宽了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空间,学生在这样的作业中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对学生而言也就不再独立于自身之外,因为他们发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时时处处可以学数学,数学原来就在身边,学习数学真有意思。
正如数学教育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数学当寓于生活,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第三篇:数学教学案例1《让数学融于生活》范文
让数学融于生活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下册中在第三单元“比例”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66至67页“自行车里的数学”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关系的数学模型;
2、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设计理念:学习知识应是一种主动构建的过程,本节课以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与自行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准备:自行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全部学生举手,这在我的意料之中,我们是农村小学,学生会骑自行车的自然就多。自然而然地就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师: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一辆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等)
师: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板书课题)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师: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可以直接测量。
师: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对同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的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生甲:我蹬一圈行了6.6米。生乙:我行了5.8米。生丙:我行了8.2米。生丁:我只行了5.5米。„„
师:这些同学的测量结果差距很大,说明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
生:计算。师:怎么算?
生:看看蹬一圈,车轮转几圈,再用车轮转的圈数乘车轮的周长。师:蹬一圈是谁转动了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谁的圈数? 生分组操作,师注意引导,讨论交流后汇报。
(1)蹬一圈是指脚踏处的齿轮转一圈(前齿轮转的圈数)
(2)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后齿轮转动的圈数(后齿轮和后车轮是同心圆)师:照这样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师:怎样才能知道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呢? 生:数一数。师:我们就来数一数。
通过实践,学生发现数的圈数也不够准确。
师: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呢?大家注意观察,这两个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前齿轮转动一个齿,链条怎么动?后齿轮怎么动?(师慢慢转动前齿轮,生观察、讨论。)[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通过群体讨论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生:前齿轮转动一个齿,链条移动一小节,带动后齿轮也跟一定转动一个齿。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如果前齿轮转动2个齿,后齿轮怎么动?如果前齿轮转动5个齿呢?10个齿呢?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1:前后齿轮转动的齿数始终一样。
生2:我知道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联系到钟表,齿轮传动)它们的齿数和转的圈数成反比例关系。自行车的前后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也相当于两个咬合的齿轮。所以,前齿轮的齿数乘圈数等于后齿轮的齿数乘圈数。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根据“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圈数”,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说师板书: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归纳解题思路建立数学模型:
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车轮的周长 分组搜集数据,代入数学模型,求出答案。汇报交流。
[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充分经历“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教师要注意班上同学的不同思路,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而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也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三.巩固练习
前齿轮齿数:40,后齿轮齿数:16,车轮直径:70厘米。⑴蹬一圈走多远? ⑵小英家离学校680米,她骑车上学大约要蹬多少圈?
四.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观察、研究,我们了解了自行车蹬一圈所走的路程=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车轮大小不变时,前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值越大,蹬一圈自行车走距离就越远,速度也就越快。为了适应各种需要,人们还发明了变速自行车。
1.多媒体课件出示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图: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回忆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上衣和裤子的搭配,其实是排列组合中的乘法原理知识)
分组探究(1)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书本第65面的表格,并汇报情况。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小组
2.汇报第一个问题:12种方案。
3.汇报第二个问题:蹬相同的圈数,前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值越大,自行车走的越远。[这是生活中常见问题,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五.思维拓展
一位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各种路段,你觉得上坡时应怎样搭配前后齿轮?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还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的能力。]
六、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了自行车里运用到我们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圆的周长、排列组合、比例等)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从而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达到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线,辅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提出问题——实验——寻找解决方案——再次提出问题——实验——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具体体现在: 1.知识容量大,教学过程清晰。先以回忆与自行车有关的知识为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习自行车里的数学做好铺垫。然后通过质疑引入例题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说一说、试一试的活动中分两个层次由浅及深地全程参与到“蹬一圈能走多远”、“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的问题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仔细的观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建立数学模型并收集数据计算出结果。最后通过一组同步练习巩固新知,通过一组开放题的练习拓展学生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探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从复习引入开始就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等数学活动充分激活知识储备。在例题学习中让学生自行车实际操作、探究和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
3.教学设计梯度明显,将知识点分为两个层次组织教学,指导学生由基础开始探究,理顺了探究知识的方法,遵循了由浅入深、扶放结合的原则。
个人感受: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让数学真正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第四篇:让学生们笑起来
让 学 生 们 笑 起 来
安徽省合肥市南园学校
张晓凌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得出“让 学 生 们 笑 起 来”的真谛。以班训为主导打造班级文化。每届都由学生自己组织编写班史,出版自己的文集;培养团队精神。以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前提,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与人格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加强仁爱教育。“让学生们笑起来”是学生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的显现。
每天早晨,为了让学生笑,我总站在教室门口面带微笑。
大家听说过印度有一种笑瑜伽吗?瑜伽师带领学员们笑,笑能治病,笑能长寿。笑一笑,十年少。笑是一种心态,笑有精气神。为什么我们不笑呢?因为我们有愁的事。
我们为什么要愁呢?
我从教26年,担任过普通高中班主任、职业高中班主任、成人中专班主任,现在一直担任初中班主任。比较起来,初中班主任压力最大。这么多年来,我发现让学生每天都笑起来,蛮难的。但我一直努力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我曾经教过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们。在我到南园新村学校带的第一届学生中,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都是父亲去世了,与母亲相依为命。开学的第一天,在我开完入学教育班会后,男孩的妈妈在教室外说:“把孩子交给张老师我放心了”。当时,我觉得这是家长的恭维。后来,我注意到了,他的爱人刚去世不久,她很疼爱儿子,所以她特别在乎班主任。教师节那天,这个男孩送我一张他自己画的国画。画也画得不错,想起这孩子的背景,我把他的画张贴在办公室我的办公桌旁的墙上,逢人就夸。一遇到班上出版报,男孩总是美滋滋的,笑嘻嘻的,自愿承担绘画工作。同时,他还喜欢上数学。现在男孩上大学了,在学校学生会里担任宣传工作的学生干部。学生有了成长支点,成就感就是笑的源泉。再谈谈那个小女孩,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原因是我观察到她在六年级时就与我当时任教班的初三男生交往密切。她上初一正巧被分配到我带班主任的班,我了解到她父亲去世得早。在小学时她是班长,进入初中后她没有竞选班干,我也没有委以她重任;同时,我也没有武断地阻止她与男生的亲密交往。经过一学期的观察,我发现她是多情的孩子,特别容易动情,显然,她把自己的亲情用另一种感情在替 代。上课时时分心,无法阻止的好奇心,无法阻止的情感洪流像滔滔不绝的江水汹涌澎湃。上初中时文化课成绩出现下滑。母亲的叹气使得她感到危机的来临。有时自己也想自己是早恋,不能这样对不起自己生活中最亲近的人——妈妈。她无控制情种的自我,在她的身边和眼里不能没有男孩。她喜欢跟男孩玩,愿意与男生聊天。有一次同班的一个男生与同学打赌说他敢在教室里亲她,果然他亲了她。女生们的奇怪目光使她更加讨厌这些唧唧喳喳的群落。她成了学校的交际花,她成了男孩子们的追逐对象。这期间她没有笑声。由于情绪不稳定,她的学业成绩或上或下的。我没有责备她的成绩为什么下滑,只是经常代表班级出席各种文艺活动,增强她的影响力,初二通过普选,她担任了班长。担任班长后,我让她充分发挥自己的公关能力,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同时,对她与男孩交往采取软化的态度,正面引导的方法。她找到了自信,脸上有了笑容。文化课成绩明显上升。到初三时,她母亲来校说出自己女儿考“168”的担心。我肯定说考上“168”是没有问题的。事实上,到中考前,那个以前在六年级时交往的男孩,在放学时还到校园门口来接她。这个女孩当年考上了六中,她在微笑中度过了人生的变化系数最大险期。后来,她考上了一个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
我也教过一些离异家庭的孩子们。07届毕业生的一位家长,在07年中秋节给我发的短信其中一段是这样的:“张老师,我孩子遇到您是她的福气。您关爱她的成长,使她乐观向上,笑口常开,您做到了。在这中秋之夜祝您笑口常开。”这个同学家庭离异,父亲又重新成了家庭;母亲是本市某大学的系主任,工作忙。这个同学学习偏文科,学习理科困难,在家经常与妈妈吵闹,如果妈妈有事出去不在家,她就看电视。上初三时,她妈要带学生到皖南实习,要去二个月的时间。她妈安排她白天在外婆家吃饭,晚上在自己家写作业。她妈走后,我发现她作业马虎、漏写。我知道情况后,没有批评她。问其原因,她说她是因为看电视造成了作业马虎、漏写。我笑着说:“我给你想一个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你承诺做不做”。她也笑着说:“当然做了”。我说“好,明天把你家的有线电视天线带给我,我替你保管二个月”。她说“行”。果然这招有效。她作业认真了,平时测验成绩上去了。二月后,她妈回来见到我就笑着说:“张老师,真她听您的。”我说:“那就好”。星期一早上,我拿着有线电视天线在教室门口等她,遇到她。我说:“你不看电视成绩进步显著,你是很厉害的。”她说:“那当然”。“你想不想考上 ‘168’。”“当然想。”“如果你把这有线电视天线让我保管到中考,你考上‘168’是肯定没有问题的”。“真的”。后来,她上了八中。
还记得教过一个姓郑的孩子,开学以来已经打了五架。打架对象从七年级同学一直到九年级同学,究其原因就是找一个释放能量的地方。郑同学的父母离异,与母亲住在一起。母亲对其平时不当行为的态度是坦护的多,能正确引导其明辨是的少。入学以来,抄袭作业,甚至是用钱变相买同学作业抄。郑同学的父母因为时代的原因没有读多少书,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劳,算是在城里买了房,有了店铺,安了家。只是一心想要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不惜用重金培养孩子,送孩子上围棋班,画画班,请家教,能用上的都用了。然而孩子的学业很不理想。母亲的自尊、自卑化为对孩子的责骂和罗嗦。这样的学生,我通过家访,发现他会烧菜。每逢节日,他都给他妈烧几个菜。根据这一点我在班会上给予郑同学重点表扬。郑同学找到了自信,笑了。他学习有了进步,违纪行为少了。
最后,关爱有特殊困难或问题的学生,有爱才会笑。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老师关心、呵护。我曾经看过一部电视连续剧《胡杨女人》,剧中奶奶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更深刻地理解宽容与关爱这两个词。作为一名教师,宽容和关爱是必备的素质。要宽容、关爱后进生,宽容学生的不当的行为与语言。心胸要像大海一样广阔,像大地一样包容与承载。这位剧中的奶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宽容别人,接纳别人,给人以帮助和关爱。像一尊佛。每一届学生中都有个别品行需要修正的学生。如小华有拿别人东西的习惯,小文有偷钱财的行为。每次班上丟东西,大家都怀疑他们。那么,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学生有偷东西的习惯与家庭教育有关,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当孩子第一次有偷窃行均为被家长发现,应当严正治理,不可轻易放弃。根据孩子所偷的东西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晓之以理,如果孩子有需求且是合理的,家长是能满足的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也要讲清道理;如是无理的,则坚决制止。家长的是非观是孩子是非观的楷模。家庭环境差,生活条件差的,也应有道德底线。这两个同学的行为,有时很明显,只要稍用一点调查手段就能使其偷窃行为露馅。事实上,如果查出,他们就会被同学们唾弃,就会被贴上小偷的标签,可能会影响终身。例如,刚上七年级时,小文的同桌准备交书本费的两百块钱在课间丢失,通过分析最大可能是小文拿的,在没有证据的情 况下,只能防范;即使查到是他拿的,也只能淡化处理。笫二次小文同桌的手机丢了,我在班上沒有调查,只是说:同学如果捡到东西交到我这里,在班会上表扬,且加综合素质分。不出所料,小文捡到了手机。我也肯定是捡到的,并在班会上表扬,因为同桌的手机因其不小掉落到座位上是有可能的,如果一开始就说小文同桌手机被偷,小文有口难辩,只能就作偷罢。即使是小文一时胡涂拿了。这样处理她也有改过自新的机会。通过仁爱,包容学生使每位学生能健康成长。之后班上就再也没丢过东西。
以班训为主导打造班级文化。每届都由学生自己组织编写班史,出版自己的文集;培养团队精神。以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为前提,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与人格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加强仁爱教育,无论是汶川地震、门卫老爷爷生病、还是云南旱灾,在我的影响下我班同学捐款都是全校最多的。
让学生们笑起来,是学生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的显现。
作者
张晓凌
安徽省合肥市南园学校
邮编:230022 电话 *** 4
第五篇:让学生走进生活 感悟数学
让学生走进生活 感悟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认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将会对数学教学效果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
丰富的内涵,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该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结
合起来,让数学亲近现实生活,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一、对数学的认识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
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
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
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
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二、对新课改数学教学的思考: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
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
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
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一般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
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
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界
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大众数学”的实质是指对数学教学进行再创造,使之顺应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需要。在理解大众数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下列
理念:①数学对任何人都有价值。②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大量的数学。③数学教
学应鼓励各种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④学校数学不仅限于算术、代数、几何,在各个阶段都应扩充内容。⑤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⑥问题的主要根源在课程。
⑦教师应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责任心。
三、新课程下教师要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
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
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
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一)、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
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
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三)、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标志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言语、思维有的产生“奇思怪想”,有的是“平淡无奇”,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引导或利用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数学课堂通常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感悟数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一种真实的状态让教学融入生活,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基本问题为依据,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与发展中取得进步。
朝阳县柳城镇十二台中学
姓 名:孙 艺 静
电 话:***
201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