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领域财务政策走向及建议

时间:2019-05-13 09:5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领域财务政策走向及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领域财务政策走向及建议》。

第一篇: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领域财务政策走向及建议

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领域财务政策走向及建议艾立民

一、从宏观角度谈文化产业在经济调整中的地位

1、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特点: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建立了文化产业的法律与政策支撑体系;明确重点扶持领域,加大资金投入。

2、我国文化产业现行政策:

(1)十六大以来,02年可以视为现行经济政策的起点,中央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有了产业的框架体系。

(2)加大财政的支持程度,扩大融资渠道。

(3)推广鼓励业态转型,数字化发展。

(4)完善法制建设,优化产业环境。

(5)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6)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行业。

现行制度的问题

(1)政府介入过度,难以打破市场壁垒

(2)民营企业享受不到政策

(3)市场秩序不够健康,存在价格垄断等

(4)文化产品走出去的质量不高,没有进入主流社会

(5)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发育不良

二、谈谈产业的经济政策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保障三、十二五时期经济政策的思考

新政策要考虑的问题

(1)如何增强竞争,破除贸易壁垒,鼓励支持跨行业,跨地区的集团

(2)减少政府职能,减少干预

(3)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4)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5)注意优化发展环境,倾斜性政策与功能性政策四、十二五时期经济政策的几点建议

1、财政政策类

(1)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继续增长,并划一定比例固定给新闻出版,专项资金

支持出版企事业单位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贴息、重大项目研发等

(2)现有的民族问题出版基金,每年有所增加

(3)走出去的专项资金也要增加,加大支持出口力度

(4)扩大国家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鼓励数字出版等

(5)设立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基金,由大型企业设立,市场运营,政府补贴,投入新

闻出版产业

2、税收方面 增扩免减调补

(1)对时政类报刊、公益性的出版单位,免征所得税

(2)对网络出版的收入免除企业所得税

(3)对财政性补贴免征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

(4)向数字出版单位提供数据服务的免征税

(5)对版权管理组织代作者收取的稿酬和著作权使用费,只对管理费部分征税

(6)保留2009 147号文件第一条第一款的政策,并增加出版物在出版环节免税

(7)实际支付作者的稿酬、版税,用比较低的税率扣除,抵扣销项税

(8)对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业的印刷和制作免征增值税

(9)对所有出版物的零售业和五个民族自治区的出版物销售业务免征增值税

(10)修改财税2005 165号文件,视同销售的结算时限从180天增为330天

(11)明确生产盲文图书进出口的生产设备等,免征关税

(12)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口的资料面增进口增值税

第二篇:关于中国外交新走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生物技术学院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号:***

名:周朗

专业班级:2014级蚕学2班

成绩:

教师签名:

浅谈中国外交政策

周朗

蚕学专业2014年级02班,学号***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以及产生的影响。外交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尤其对于有着特殊国情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交在我国的发展中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带动我国的发展,又能阻碍发展,因此,处理好我国的外交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外交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开放

我国是外交战略学的发祥地,战国时即产生了纵横捭阖、远交近攻的伟大战略思想。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外交的实质是各国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权力的极大化,即国家利益。因此,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必然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最早产生于西方。西方外交实践遵循的是马基雅维里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曾经是西方殖民地的广大发展我国家在独立后,因袭了这种处理国际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因此,国家利益至上成为几乎所有国家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准则。

首先从我国外交战略的特点来说起。中国自古为强国在唐代宋代外交十分频繁。成为亚洲乃至欧洲所向往的伟大过度。而今的中国在近代风雨以后到现在已经恢复了外交的繁荣景象——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指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大小国家一律相等,最鲜明的特点是“合作双赢”。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以合作双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喘息创新。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利益日益融合,国家之间也许存在许多不同,但合作双赢是最大公约数。中国

在自己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新路,也愿和世界各国一道,再走出一条合作双赢的新路。中国的外交,将在党的领导下,奋力前行,为国家担当,为世界尽责。可见我们的国家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总之中国的外交特点就是:“合作双赢”。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

从国内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我们已经站在了可以发挥综合优势的发展新起点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最大新兴市场,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人民的生活也在持续改善。这些,都为我国继续前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国内市场和区域开发空间广阔,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资金供给充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要素综合优势将长期存在。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基础,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党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国际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战略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

从传统安全威胁来看,未来五至十年,中国最大的安全压力来自于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压力。自2009年以来,美国启动“重返亚洲”战略,不断强化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的盟国关系,频频举行军事演习,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推销美国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制造了亚太地区的紧张态势。同时,地区动荡频繁发生,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朝鲜半岛局势充满不确定性,黄海、东海和南海地区争端联动,树欲静而风不止。

从非传统安全威胁来看,随着中国与世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中国海外利益加速拓展,新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在十八大报告的不同部分提到了大量非传统安全问题,如大规模传染病、严重自然灾害、国际恐怖主义、国际金融危机、重大突发事件、气候变化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诸如此类的新安全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均可能上升为影响中国和平发展全局的总体威胁。

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已不仅把外交看作一种业务性工作,而将其看作一种使命、责任和事业,贯穿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总体布局中。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阐明了“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外交总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中国外交不仅是中国外交部门的事务,也不仅是中国政府的事务,而是党、政、军、民共同参与的总体外交事业,它的目标是“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

适应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要求,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进行了重新部署,核心是把中国定位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基础上,强调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

务,无论在心态、原则和姿态上,还是在理念和行动上,都集中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中国对外战略将强化战略导向,将更多在世界舞台上表达中国声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面对中国实力的迅速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充满疑虑,担心中国走“国强必霸”、“冲突战争”的老路。面对国外舆论的种种猜测和怀疑,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强调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和平发展,“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八大报告以否定式的思维对中国外交面临的热点问题表达了鲜明的立场和主张,明确了一切外交事务的是非标准,比如中国外交“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同时,十八大报告也以肯定式的思维表达了对全球性挑战的积极态度,比如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可见,十八大报告在对外事务上改变以前只强调不要什么的战略思维,从过去“反对什么”和“不干什么”转向“支持什么”和“干什么”,丰富和发展了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使得外交战略更具操作性和务实性。

不可否认,动力型外交越来越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新的国际战略环境中,我们要善于从挑战中捕捉和运用特殊机遇,推行外交新政,实施新的外交布局,真正做到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以便为未来争取更多主动权。

我们相信,中国外交的未来会更有看头。现在的中国,已进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新时期。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不断延伸,中国在逐步走上世界的中心舞台,中

国与世界的关系在频繁的互动中日益紧密。综上所述,中国所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并且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从根本上与中国人民的利益相吻合。中国应当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参考文献(小四号宋体加粗):

[1]《多个方向近期现异动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增新变数》作者:陈向阳

[2]《求是》理论网

半月谈——《如何看待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作者:周方银

第三篇:关于中国外交新走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未来的外交走向

校徽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任课老师: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

一、当前国内外新环境

从国内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我们已经站在了可以发挥综合优势的发展新起点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最大新兴市场,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人民的生活也在持续改善。这些,都为我国继续前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国内市场和区域开发空间广阔,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资金供给充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要素综合优势将长期存在。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基础,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党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我们党咸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国际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从周边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一方面,亚太地区仍然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是世界上最有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是这一地区的主流。另一方面,随着美国近年来“重返亚洲”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亚太地区的不稳定不确定困素增多。我国周边的不少热点问题“高烧不退” 一些周边国家政局动荡,一些涉我领土主权的问题频发,其中不少直接影响着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二、中国外交新走向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际舞台上不过刚刚亮相,中国外交的新篇章也只是刚刚开局。从中国领导入在国际舞台上繁,忙的身影,从中国外交新理念、新布局的不断出台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具有国际视野,更加重视外交工作,更加注重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互动中谋划各项工作。在确定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时,必须首先将中国置于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去认识,确定符合国家利益和发展需要的恰当外交战略。十八大报告对中国外交战略做出了系统深入的思考,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期中国外交规划了路线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个目标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战略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中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是“内政优先”,其重心是推进国内现代化建设。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是全球发展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全球发展整体而“关起门来搞建设”,“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因此,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和平、求合作,将是中国较长一段时期内外战略的核心。并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诉求,是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的中心和大局。在这一大局中,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大战略的三个支柱,也是中国对外战略紧紧围绕和服务的中心任务。

两大挑战

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中国对外战略面临着两大挑战。

一是安全压力急剧上升。从传统安全威胁来看,未来五至十年,中国最大的安全压力来自于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压力。自2009年以来,美国启动“重返亚洲”战略,不断强化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的盟国关系,频频举行军事演习,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推销美国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制造了亚太地区的紧张态势。同时,地区动荡频繁发生,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朝鲜半岛局势充满不确定性,黄海、东海和南海地区争端联动,树欲静而风不止。

从非传统安全威胁来看,随着中国与世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中国海外利益加速拓展,新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在十八大报告的不同部分提到了大量非传统安全问题,如大规模传染病、严重自然灾害、国际恐怖主义、国际金融危机、重大突发事件、气候变化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诸如此类的新安全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均可能上升为影响中国和平发展全局的总体威胁。

二是发展任务日益艰巨。十八大明确了未来十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艰巨任务,特别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结构和体制机制的调整,无异于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也不断增强,利益格局的深层调整释放了各方面参与外交的积极性,网络问政、媒体参政、社会议政,使得中国外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维护和巩固中国发展势头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阻力在加大,中国寻求和平发展的难度在加大。承受压力和化解压力的压力型外交越来越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对关系

围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十八大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强调中国对外战略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一是统筹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的关系。近年来,中国强调转变内外有别的传统外交观念,确立国际国内一盘棋的战略思想。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从复杂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的国际大局着眼,把握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国内大局,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更好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更好地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

二是统筹治党治国治军的关系。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已不仅把外交看作一种业务性工作,而将其看作一种使命、责任和事业,贯穿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总体布局中。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阐明了“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外交总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中国外交不仅是中国外交部门的事务,也不仅是中国政府的事务,而是党、政、军、民共同参与的总体外交事业,它的目标是“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

三是统筹五位一体布局的关系。十八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有对外事务,外交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政治领域,而是弥散到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领域外交逐渐从地区、国别外交的内涵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外交新概念和范畴,外交的层次化和深度化趋势明显加强。

四大支柱

适应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要求,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进行了重新部署,核心是把中国定位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基础上,强调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无论在心态、原则和姿态上,还是在理念和行动上,都集中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中国对外战略将强化战略导向,将更多在世界舞台上表达中国声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是公平正义精神。十八大报告在坚持和谐世界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若干新精神。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与一些国家推行的“新干涉主义”理念不同,中国倡导一种以国家平等、政治互信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原则。与“颜色革命”、“文化帝国主义”理念不同,中国对多种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采取了“尊重”、“包容”、“互鉴”的态度,“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包容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政治选择,互鉴不同文明的经验和成果。与一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以邻为壑,靠牺牲他国利益来寻求本国利益的做法不同,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强调“兼顾”、“平等”、“均衡”、“共赢”等思维,致力于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反映着当今世界发展的方向,是中国外交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指导思想。

二是和平发展道路。面对中国实力的迅速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充满疑虑,担心中国走“国强必霸”、“冲突战争”的老路。面对国外舆论的种种猜测和怀疑,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强调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和平发展,“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八大报告以否定式的思维对中国外交面临的热点问题表达了鲜明的立场和主张,明确了一切外交事务的是非标准,比如中国外交“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同时,十八大报告也以肯定式的思维表达了对全球性挑战的积极态度,比如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可见,十八大报告在对外事务上改变以前只强调不要什么的战略思维,从过去“反对什么”和“不干什么”转向“支持什么”和“干什么”,丰富和发展了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使得外交战略更具操作性和务实性。

三是互利共赢战略。十八大报告对互利共赢战略进行了新的发展和提升,将互利共赢提升到世界理念、国际规范和外交战略的高度。从世界理念来看,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首先把“共赢”作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是中国对世界理念的一次重大改变。为此,中国不仅继续依靠和支持发展中国家,“中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而且将“加强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还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总之,中国所寻求的是积极参与全球化分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发展贸易,推动投资,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这是一种开放的发展思路,更是一种与世界同兴衰共命运的战略观念,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一次深刻调整。

四是和平共处原则。十八大报告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对处理不同类型的国家间关系做了创新和发展。在发达国家外交上,提出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在周边国家外交上,提出“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的新诉求;在发展中国家外交上,提出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等新提法;在多边外交上,明确提出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四大平台等发挥积极作用。还首次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海外合法权益”、“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等主张。所有这些新提法和新主张都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是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产物,为未来中国外交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应对外部威胁

支持多边主义

中国注重以多边主义为外交重点实现多重目的,一方面弱化美国及其盟友的影响,一方面展示自己作为负责任大国与合作伙伴的形象,并推动以中国为领导的多边行动,扩大中国的影响。

推动军事外交

中国政府正大力展现其军事领域的透明度。中国已与22个国家建立防务与安全的协商对话机制,并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军事交流来展现更加开放透明的军事形象,通过参与各种国际行动来提升解放军的形象,以及改善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关系。

推动经济外交

经济外交已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中国利用贸易投资等手段支持中国的外交关系,运用传统外交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向周边小国保证,中国的发展对他们有利;积极参加国际经济组织来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并加强在全球的经济合作。

不可否认,动力型外交越来越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新的国际战略环境中,我们要善于从挑战中捕捉和运用特殊机遇,推行外交新政,实施新的外交布局,真正做到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以便为未来争取更多主动权。

我们相信,中国外交的未来会更有看头。现在的中国,已进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新时期。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不断延伸,中国在逐步走上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频繁的互动中日益紧密。

当然,中国外交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也是必然的。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有自己“成长的烦恼”。这种烦恼必然会体现在与世界的复杂互动中,体现在外交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世界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更会给中国外交带来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会风平浪静,中国的周边形势同样是波谲云诡。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不会一蹴而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暗流涌动。全球性问题带来的挑战不会消失,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仍会持续。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深化蔓延、世界经济整体衰退的风险仍然如影随形。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适应新的角色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世界各国适应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纠葛进程。但成长中的中国外交会在磨砺中更加精粹,会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更加成熟自信。

第四篇:铜产业“十二五”投资机会及重点领域投资建议咨询报告

【引言】

近几年,我国铜产业发展迅速,产品产出持续扩张,国家产业政策鼓励铜产业向高技术产品方向发展,国内企业新增投资项目投资逐渐增多。投资者对铜产业的关注越来越密切,“十二五”期间铜产业的重点领域及其投资机会研究成为热点问题。

报告研究思路

“铜产业“十二五”投资机会及重点领域投资建议咨询报告(重大课题)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本报告侧重铜产业重点领域投资机会的分析,从发展概况、生产领域、消费领域、进出口市场、产业技术研究水平、“十一五”发展、“十二五”重大问题、投资机会分析与建议、在建拟建项目产发展预测等多个角度的进行细致研究。我们通过定性分析和统计数据来揭示铜产业当前发展的规律、特点、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目 录

第一章 铜产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2009年铜产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规模及其增长情况

二、铜产业地域分布格局

三、企业竞争情况

第二节 铜产业存在问题

一、铜产业结构问题

二、产业盈利能力变化

三、产品技术水平问题

第三节 铜产业政策

一、产业政策

二、进出口贸易政策

三、市场准入政策

第四节 影响铜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环境

二、经济危机

三、上下游市场

四、产业特殊性(季节性、周期性等)

第五节 铜产业竞争环境的SWOT分析

一、SWOT分析

二、当前发展战略定位

第六节 2007—2015年铜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章 铜产业生产领域调查

第一节 铜产业产品生产调查

一、产品构成

二、2007—2009年铜产业主要产品产量

三、地区产出份额

第二节 生产企业调查

一、主要生产企业产能、产量对比

二、主要生产企业近期投资情况对比

第三节 铜产业原料供应

第三章 铜产业产品消费市场调查

第一节 铜产业产品消费调查

一、产品消费领域结构

二、2007—2009年铜产业主要产品国内消费量

三、地区消费份额

第二节 需求市场调查

一、主要领域产品消费特点及需求规模

二、影响产品市场容量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铜产业产品价格变化

第四节 产品经销渠道及推广模式研究

第四章 铜产业进出口市场调查

第一节 进口市场

一、进口产品种类

二、2007—2009年主要产品进口情况

第二节 出口市场

一、出口产品种类

二、2007—2009年主要产品出口情况

第三节 主要产品出口基地

第四节 影响我国铜产业国际贸易格局的因素分析

第五章 铜产业技术研发现状

第一节 铜产业技术现状

第二节 铜产业主流生产工艺及装备

第三节 铜产业技术发展动向

第四节 铜产业技术研发投资情况

第五节 铜产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关注技术

第六章 铜产业“十一五”重点投资领域

第一节 铜产业“十一五”规划回顾

第二节 铜产业“十一五”期间重点投资领域发展现状

第三节 铜产业“十一五”期间重点技术开发情况

第四节 铜产业“十一五”取得成果及其重大意义

第七章 铜产业“十二五”重大问题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铜产业“十二五”重大问题研究

一、问题一

1、问题描述

2、研究必要性

3、研究现状与主要成果

4、未来发展变化

5、对“十二五”规划的影响

6、解决措施及规划建议

二、问题二

1、问题描述

2、研究必要性

3、研究现状与主要成果

4、未来发展变化

5、对“十二五”规划的影响

6、解决措施及规划建议

三、问题三

1、问题描述

2、研究必要性

3、研究现状与主要成果

4、未来发展变化

5、对“十二五”规划的影响

6、解决措施及规划建议

第八章 铜产业“十二五”规划重点领域及投资机会分析

第一节 铜产业“十二五”规划重点(2010-2015年)

一、产能建设

二、产品研发

三、技术装备

四、政策法规

第二节 铜产业重点领域投资机会与投资建议

一、产能建设领域投资机会与投资建议

二、产品研发领域投资机会与投资建议

三、技术装备领域投资机会与投资建议

四、政策法规领域投资机会与投资建议

第三节 国内大中型企业如何把握铜产业发展机遇

第四节 铜产业兼并重组机会分析

第五节 如何提升铜产业全产业链竞争能力

第九章 铜产业在建拟建重大项目分析

第一节 铜产业在建及拟建项目分析

一、环渤海

二、东北地区

三、长三角地区

四、中西部地区

五、珠三角地区

第二节 典型项目投资概算及带来的市场机会分析

(主要从典型项目概算、社会经济效益、市场投资机会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十章 铜产业发展预测

第一节 2009—2015年铜产业产能规模成长预测

第二节 2009—2015年铜产业产品市场容量预测

第三节 2009—2015年铜产业技术水平发展预测

第四节 2009—2015年铜产业盈利能力预测

第五节 2009—2015年铜产业主要关注政策

第六节 2009—2015年铜产业投资规模预测

【部分图表】

图表 2009年铜产业总体规模及其增长情况

图表 2009年铜产业地域分布格局

图表 2009年铜产业企业竞争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铜产业盈利能力变化

图表 铜产业产品技术水平问题

图表 铜产业主要政策

图表 铜产业进出口贸易政策

图表 铜产业市场准入政策

图表 铜产业SWOT分析

图表 铜产业当前发展战略定位

图表 铜产业产品构成

图表 2007—2009年铜产业主要产品产量

图表 2010-2015年铜产业 “十二五”期间产能建设

图表 2010-2015年铜产业 “十二五”期间产品研发

图表 2010-2015年铜产业 “十二五”期间技术装备

图表 2010-2015年铜产业 “十二五”期间政策法规

图表 铜产业 “十二五”期间产能建设领域投资机会分析

图表 铜产业 “十二五”期间产品研发领域投资机会分析

图表 铜产业 “十二五”期间技术装备领域投资机会分析

图表 铜产业 “十二五”期间政策法规领域投资机会分析

第五篇:形式政策论文-中国发展新“国计”——“十二五”规划

中国发展新“国计”——“十二五”规划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一直以来,民生问题都为全民之焦点。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十一五”,“十二五”又有怎样的亮点呢?它又能带给全民怎样的惊喜呢?在富民的大基调下,“十二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领会十二五精神,以便以后更好的服务社会。关键词:十二五规划富民经济转变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国际的战略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了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变革和调整,各种国际力量博弈更加激烈,我国面临十分复杂的外部环境,外部压力不断增加。其中特别要注意的,一是我国正面临全球一体化的诸多挑战。全球一体化是全球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现在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以美元为主要贸易结算货币、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基本架构开始出现松动,受到各方更多的质疑。美国不断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引发更加剧烈的汇率战、货币战或者贸易战。二是改革开放 30多年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速在 9.6%以上,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11.4%2009年的 GDP是 34.5万亿,位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 8.5%,比2005年上升 3.6个百分点。去年,中国的 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将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也将直接影响我国与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之间的关系。

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一、“十二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趋势,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完善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十二五”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

三、“十二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体制机制改革没有到位。没有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十二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扩大内需最根本的是扩大消费。通过消费的扩大拉动生产与投资的扩大,才是可持续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因此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 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使我国从全球生产大国转化为消费大国。

五、“十二五”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 反而呈扩大趋势, 其根本原因在于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相联系的城乡要素的不平等交换, 广大农民不能共享工业化、城镇化成果。.十二五规划建议针对我国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趋势, 特别强调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 特别强调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 以及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要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 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六、“十二五”加强社会建设,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如果说,我国以往的11个五年计划(规划),其侧重点是放在强国上面的话,那么, 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开始,则应当把重点逐步转移到关注民生和促进人民共同富裕上,即较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不断缩小穷富差别, 促进全社会成员共同富裕。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政府保障能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二五规划议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此, 要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七届五中全会描述了十二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其中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这一目标更加引人注目。因为它是各族人民对未来生活的莫大期待。

一直以来,都是以GDP来衡量经济发展,但我想“十二五”应该会有所变化。大学校园只能体会不到那种变化。十七大报告说: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温家宝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也说: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尊严”。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根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了人的幸福。经济总量较快增长虽然是民众幸福的必要条件,但不等于幸福,也不与幸福正相关。现在世界上民众幸福感较高的国家并非经济最发达国家,而是经济较好,全面协调发展,重视民生和社会和谐的国家。所以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国家(地区),应同时以显示人的幸福程度的幸福指数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指标,这样既可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又可消除过去实行经济增长观

和以 GDP为综合指标所遗留的问题。幸福指数则与民众的利益和幸福直接相关,民众必然十分关注幸福指数,政府的认识与民众的意愿就会统一起来。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十二五”应该去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纲要)》

下载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领域财务政策走向及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领域财务政策走向及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