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读书笔记(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00:1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向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向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读书笔记》。

第一篇:走向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读书笔记

走向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读书笔记

王银飞

这个学期我认真阅读了《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一书,获益非浅,《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是一本旨在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探索新课程和实践新课程,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我新问题的学习参考书。这本书从“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怎样评”四个方面给我们提出了100条建议。名师们把自己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的切身体会与思想精华都熔铸在每一篇文章中。有一个部分内容我个人觉得正是我们现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此以我笨拙的笔把我的学习所得记下来,与大家共勉。

一、走向新的学生观——建构知识、能力、人格型的学生。

新课程改革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就是要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都能获得成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心身发展是有规律的,必须依据其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可以获得成功的,教学中应对每个学生充满信心;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能否学得好,能否健康成长,是否幸福快乐,和他们所在的学校与任教老师有极大的关系。

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也要对自己教育好每个学生充满信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鼓励能树立信心、创造奇迹。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教学中要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他们发展的前提,我们应把这种差异视为一种财富而加以珍惜和开发,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我们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使其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体,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不是可以让教师自由宰割的羔羊。教学中,教师不可把自己的意志或知识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科学的方法手段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积极、自主的探索、体验活动中去认知、发展能力,形成良好品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感官、性格、意愿,自己的知识与思想基础,思想和行动规律,即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的物质基础,他们能以自己的学习物质基础去进行有特色的学习活动,去发展自己。

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把握“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教育思想。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师生的交流与信任。教师只有充分理解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共性和特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中根据现代学生的特点运用合适的教学模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构建起师生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才能培养出具有现代时代特征的新一代学生,才能使新时代学生既有前人的优秀品质,又具有前人所没有的现代品质。

二、走向新的教学观——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1、“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基本要素 合作学习的内涵:(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动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5)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它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目前,实践中所运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或策略种类繁多。但是,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有五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它们是:(1)积极互赖。(2)面对面的促进性互相作用。(3)个人责任。(4)社交技能。(5)小组自评。

2、“合作学习”实践的组织策略有:平衡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3、“合作学习”实践中的教学策略

(一)以情带动,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

1、帮助学生树立自尊意识。

2、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

3、换位思考,与学生达到情歌共鸣。

(二)创设合作活动,营造和谐学习环境

竞赛是促进学生互相学习的良好方法,它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在竞赛中,小组成员的好胜心促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并调动他们的合作精神,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共同努力。为了使和谐的小集体产生积极的学效果,在进行下租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任务。

2、模仿与练习。

3、赛前合作。

4、小组间竞赛。

5、赛后评价。

(三)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利用展示激励、明确努力方向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学生自评、任课教师参评,家长问卷测评等形成性评价手段。以兴趣、态度、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的评价为主,学习成绩优劣评价为辅,形成一种开放的,宽松的,友好的评价氛围。实践证明,以形成性评价代替分数,学生的兴趣更高,主动性更强,学习动机更明确,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小组内成员更齐心协力,教学效果更好。

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老师,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及时吸收最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2010年12月27日

第二篇:新课程的教学观

第二节 对比预设与生成看新的课程教学观

课程教学观决定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不同的课程观、教学观,其课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往往不同。在教案的反思与再研究中,我们可以对照预设与生成的一致程度,反思我们的课程、教学观,调整修正我们的基本观念。

一、我的教案预设体现什么样的教学观

(一)教学观的基本类别

当前,中小学教师持有的教学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一类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观,集中体现为:(1)以讲台为中心,旨在同步教学的古典式配置,是典型的教师中心的教学;(2)以教科书的内容为中心,严格执行教科书内容;(3)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垄断了沟通,其中,源于学生的问题与提问的对话,几乎是变相的不能容忍的。

这种教学观下,教师与学生是不平等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换言之,在这种教学形态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以专家的姿态,将各种经验、概念、法则与理论强制的灌输给学生,学生则记忆背诵这些现成的知识。

以学生发展为中的教学观,主张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师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教学观关注课堂中的师生生态的平衡,期望师生在 认知、思维、情感、人格等方面获得发展,期望师生在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达到理想状态。

(二)不同的教案预设往往体现着不同的教学观念

不同的教学观,必然造就不同的教案预设,十分鲜明地体现出教案设计者的教育理念。例如,在小学周长的教案设计时,教科书是这样呈现有关内容的:

教科书首先呈现八张图形,这里面既有规则图形也有不规则图形,既有生活中的图形,又有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通过八张图这样一个简单的情境直接引出周长的概念,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教科书借助情境图向大家展示了三个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同图形周长的画面,这样的呈现方式背后的意思是想让学生学会不同的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经历动手测量的过程,感知数学的美。

一位小学教师是这样理解这节课的教案设计的 ①:

原来的《大纲》下的教科书没有叶子这样的不规则图形,直接导入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而现在的新教科书一开始并没有这个公式,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通过动手测量计算。然后在慢慢的练习中逐步感受这个公式的简明性。我觉得改动稍微大了一点点,如果保留老教科书上一些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发散到生活中会好一点,这会更应该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我认为,可以保留教科书中的很多内容,八张图片、定义、小组讨论这个过程我觉得挺好的。如果再在前面加上一个生活中的情境,然后把周长的含义提前,而后再出现这八张图片和学生讨论的各种方法。应该把这个周长的公式拿出来放到周长定义之前。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不把公式拿出来的话,很多学生虽然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了图形的周长,但是,他就是认为自己的方法最简便了。

不难看出,这位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科书(及其课程标准)的真正意图,这里的周长概念,其实是期望学生“从一般化的不规则图形引入周长,并在学生具体的操作活动经历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自我建构过程”,而 颠倒了学习活动与周长定义的顺序,误解了教科书的设计意图,究其原因,在于这位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停留在知识传授、“周长的概念就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学生理解”。

二、我的教案预设体现了怎样的课程教科书观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不同的课程教科书观,教案的设计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教师风格、设计理念,例如 ②:

在“课程是知识”的知识本位的课程观下,课程、教科书体系应该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组织,课程、教科书内容从相应的学科中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精心选择,因而,应该“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在“课程是经验”的课程观下,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即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体验。学生的学习绝对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程也不是把知识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的方式。因而,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求与学习者的经验相联系,课程要遵守学习者的心理序列进行设计,反对按照学科逻辑体系组织课程、教科书体系。

在“课程是活动”的课程观下,课程是人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这种课程观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学习者以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现课程的作用,提倡教、学、做三种因素的有机统一。

例如,不同的教科书设计风格往往体现了不同的课程教科书观:

【案例呈现】 对平行四边形不同的 教科书 呈现方式对比 ③

教科书呈现方式 1 :罗列学生以前曾经学过关于四边形的一些例子,例如………;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含义)以及有关概念的说明;提供一些旨在复习相关概念的例题、练习。

教科书呈现方式 2 :提供一个有挑战性问题情境(数学的或有现实背景的),或者 一个有趣的游戏、可以动手操作的活动(如,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做成的活动衣架)。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接触到“平行四边形”;列举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典型实例;提出若干供学生思考、交流的问题,意在帮助学生通过归纳、概括等活动去获得“平行四边形”关键特征(定义);叙述平行四边形的含义与相关概念。

显然,前者是以一种“范本”的形式出现的:直接向学生呈现“平行四边形”的含义(定义),以及相关的概念,一些旨在熟悉这些概念的例题、和用于模仿例题的习题;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如何识别平行四边形以及进行有关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后者则主要向学生提供了若干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有趣的、需要思考的问题情境,求解的经历,思维空间,概念的本质属性。用意在于:首先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是怎样产生的”、让通过学生自我活动(动手操纵、归纳与概括,思考与交流等)去获得平行四边形的基本含义,同时,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习一些认识新事物的基本方法,发展一般能力。

因而,在教案的设计中,我们必须反思,我们设计出来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吗?其优缺点如何?符合学生实际的这种设计方案属于哪种理念?例如,一、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课堂改变了,学校教育才会改变;课堂优质,学生才会优质;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为什么要强调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呢?我们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基础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关于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方式的基本要求主要通过组织研制、发布各学科课程标准,并组织开展相应的教育质量监控来实现的。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具体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待。本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组织中小学教育专家、学科教育专家以及优秀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等研制并印发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随后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研,根据实验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于2011年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性、时代性、适宜性、可行性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进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使用情况的大面积调研,拟于近两年内完成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主要通过各学科课程标准来体现的。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学校教学人员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国民素质达到国家期望要求的重要保障。

(二)中小学教学存在着严重忽视课程标准的倾向

走进中小学,会发现实际左右着教学的是教材(含教辅材料)和考纲,也就是说教材和考纲成了中小学教学工作的现实依据。

一是按部就班教教材。应该说根据新课标开发的各学科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德育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人类文明成果,其编排体例、内容呈现方式上也更加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目前,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通过了小学9个学科100套教材、初中17个学科107套教材、普通高中18个学科68套教材,建构了高水平、多样化的中小学教材体系。这些教材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地区和中小学校多样化的需要。但是,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材专家开发的各学科教材难以同特定的班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全相适应。仅依据某个版本的教材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容易造成儿童学习内容的单调、与儿童已有知识经验的脱节;容易把某种教科书视为定论,学生的学只是围绕感知、理解和记诵某种教科书而展开,形成重复训练、死记硬背倾向;容易养成教师对现成教科书的被动依赖性,影响其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能力,关于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能力的发展,以至于某些课程如研究性学习没有了统一的教材,就不知如何指导。部分教师学科素养不足,与对教材的过度依赖不无关系。

二是按照考纲逐一教学“考点”。依据考纲规定的考点进行教学,不只在初中、高中毕业办复习教学很突出,而且在起始年级已经表现出来,某些初高中起始年级教学就按考点要求进行一步到位的训练。各类考试机构组织编印的考纲,其水平不一姑且不论,即使水平都是不错的,它也不能做到与课程标准完全对应,保持一致性。因为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学习要求是很难通过某次统一的书面考试所能衡量的,一般也就不会列入“考点”。依据这样的“考点”进行教学,就大大窄化了国家关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尤其是我们所强调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落空了。依据“考点”,进行一步到位式的训练,还常常割裂了认知学习与动手实践(实验)、情感态度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背离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严重影响着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对教材和考纲的过度依赖,各学科课程标准被搁置一边,造成了教学工作包含教学研究工作的盲目性,造成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观的偏差,甚至还造成了教学改革方向的偏离,需要认真加以纠正。

二、内涵

中小学教学是一个充满问题的专业领域,其核心问题有这样四个方面:“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本世纪印发的基础教育各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对上述关于教学的“四个核心问题”都有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新课标关于教学的“四个核心问题”的意见和要求,明确教学要到哪里去,要教什么、学什么,要怎样教、怎样学,要怎样检测学生、怎样评价和改进教学,系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一)关于教学的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价值定位所要解决的就是教学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在教学园地上前行,首要的是找准自己的方位,否则将站位不高,停留在粗浅、零散、狭隘、空洞的教学活动上,甚至迷失方向;给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建立坐标,否则站位不准,边界不清,跑到“他者”的领地添乱,做无用功。

本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如小学英语、高中技术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站位不准,边界不清的问题,不知这些课究竟要干什么。如不少教师上信息技术课,旨在让学生学会电脑操作、上网,结果某些技术操作学会了,但因为不去使用,也缺乏使用的意识与机会,学生很快遗忘了。清华大学附中李冬梅老师给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始终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问题:我能用信息技术做什么。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得自己找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找到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得想办法克服,也就练就了意志力,培养了技术思维和想象力,常常在产品开发上有了自己的想法。技术操作学习也蕴含其中。这样的信息技术课有了多方面的收益。

原有课程也不能只是停留在已有的起点和归宿上,同样有一个根据时代要求及时调整站位,向新的高度和深度迈进的问题。如语文识字教学,改革开放之初,强调遵循汉字规律识字,或集中识字或随文识字,反对机械记诵;后来强调培养学生识字能力,主动识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重视母语教学,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不只是要培养良好的识字、写字的习惯,还有一个在写字与书法教育中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各学科课程标准在“前言”及“课程目标”部分,集中阐述了关于教学的价值定位问题。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语文教学聚焦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什么?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很值得深究。可以讲这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每个人不能不去想,又永远没有最终的、令大家都十分满意的答案。数学课程提出“四基”目标,其内涵及彼此关系如何,也是需要教师结合自身实践不断体认,加深理解。再如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原有的十个方面的专题教学内容中提炼出50个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且以命题的方式加以表述,安排在显目的位置,要求生物学教学要重点地引导学生这些“重要概念”,而不只是停留在过去的初中动植物学“知识碎片”的了解以及生理卫生常识的积累上。这些都是我们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新课程各学科教学都强调不能简单传授知识,而要注重能力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渗透,在教学价值定位上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在三者关系的处理上,有这样几个观点:

一是知识中心说。认为知识技能是载体,是核心,其它是附属性的,特别是价值观教育应该是教学活动的自然生成。持这种观点容易导致教学活动中价值引导的不自觉,放任自流,以及知识学习的意义丧失、机械学习。二是“三维”说。认为三者是个整体,是三个不同的角度看教学。但在实践中常常分开表述,某些目标也不容易表述清楚,尤其是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表述不清,课堂教学中常常“贴标签”。

三是“层次”说。认为知识的表层是信息、符合、术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掌握特定的程序、规则、方法,这是中间层(中介);进一步体认到蕴藏在术语、规则中,人们在知识探索过程在积淀的各种思想情感与价值,则是知识的深层结构。还有学者将教学目标内容分为事实、概念、方法、价值等四个层面。

无论怎样的理解,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价值的培养都应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境界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关键在于看教学价值定位是否准确,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否达成。并且,这些更为重要的目标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向深度前行、不断提升理解力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通常是缓慢的,又是十分有价值的。过分强调高效课堂,当堂检测,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极易导致教学过分关注知识点的识记与初步理解,对高层次认知能力、内在精神品质的遗忘,看似高效,实为短浅,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二)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

中小学课堂到底该教什么?中小学学生到底该学什么?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交织着各种矛盾、利益与价值的冲突,同时也与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水平直接相关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有关调研情况表明,我国中小学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素养方面明显不足,离开了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习题集、测验试卷,就不知道让学生练什么;甚至离开了参考答案,就不知道如何解题。

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不只是在职前专业学习中积累的,也是在职岗位研修中不断充实、丰富起来的。在岗研修不同于职前学习,需要根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从教学的价值定位出发,在深入钻研,力求准确挖掘所教学科知识的内核、结构、关联和丰富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儿童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加工、重组,并选择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避免粗浅、零散、狭隘、空洞等,提升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质量。要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国家意志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需求的关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根据提升国民素养的需要,也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侧重对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共同学习的内容要点作了规定,课堂教学必须予以充分的保证。如小学阶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义务教育阶段背诵优秀古诗文136篇(段),主要是诗歌,也包括论语、孟子、庄子、礼记中的部分篇章,这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儿童形成民族认同感的需要,对其重要价值,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随意更改。但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还要有一个与当地经济文化背景、与儿童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特别是儿童发展的水平不一样,我们可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充实,为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开设选修课。如语文教学补充乡土文学内容,进一步充实国学学习内容,以母爱、春天、月光等为主题,集古今中外名篇,组织开展诵读活动等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校本化实施不是随意的,要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标准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精心加工,使两者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

二是固化教材与动态开放的教学资源的关系。学科专家与学科教育专家、中小学骨干教师编写,经过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基本的教学质量,在我国中小学教师素质还不够高的情况下,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但中小学教材也有许多弊端:它使教学内容固定化,即使修订也有一个较长的周期,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像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本来就要求从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固化的教材缺陷是很明显的。再如外语会话题材,教材中的话题很可能与儿童生活实际相脱离,孩子在课堂上的会话也就难以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学效果就会受影响。受篇幅限制,一本教材容量是有限的,呈现方式也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开放的、活化的、多样的教学资源才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譬如语文课程,仅读单一的教科书,学生可能学不好语文,必须把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除了引导儿童学好基本篇目,还要推荐一定数量的自主阅读篇目,包括必读与选读篇目,不断丰富儿童的语文学习内容。有一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要求一学期课内阅读100万字,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降低阅读起始要求,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其改革的力度较大。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发展很快,中小学教学既要保留必要的经典内容,还要及时、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每个教师都应该建立自己的开放的、动态的教学资源库,从单

一、固定的教教材中解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会与儿童一起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三是核心观念与具体知识点的关系。课标(大纲)总会列出许多知识点。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部分,列出初中学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292个,实验实习项目51个,另外还有19个演示项目。知识要点具体到“合理灌溉”“花序”“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尿的排出”等等常识。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炼出生物学科9个专题内容。专题下设若干内容要点,9个专题共30个要点。要点下设“具体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30个要点共有105个“具体内容标准”。这些要点如“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等等,比过去的知识点少了很多。而教材正是根据这些知识点开发并利用相关素材编写的,考试也注重知识点的覆盖面。于是日常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知识点的梳理,进行知识点的逐一过关。知识点过关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其实,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有人把它分成经验水平、概念水平、方法水平、思想价值水平等。2011年底,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从每个专题教学内容中提炼出50个“重要概念”,明确要求教师在有关内容教学中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美国国家理事会2010年发布的《科学教育的框架》将科学教育的内容锁定在更少、更高、更清楚的“科学和工程内部以及交叉部分的有限的几个核心观念”上。这些核心观念对于多种科学或者工程学学科都有广泛的意义,或者说它是某一门单独学科关键性的组织性概念;它为理解或调查更复杂的想法或者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关键的工具;它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历相联系或者与要求科学或科技知识的社会的个人的关心的问题相联系;它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各个年级之间随着复杂度和深度的增加它应该是可以被教授的学习的。如生命科学方面的核心观念4个:

——有机体有对它们生命发展、成长和繁殖有利的结构和功能(从分子学到有机体、结构和过程)

——有机体有传递一代到另一代的机制和进程(遗传—继承或特征的变异)

——有机体和特定的有机体群从它们的环境中获得必要的资源,环境包括其他的有机体和物质的因素(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能量和动力)

——生物进化解释了物种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显然,这些核心观念及相应的问题引导既不同于关于若干自然与生命现象的罗列、标识而日积月累的常识,也不同于对这些现象的分类、排列、抽象所形成的概念性知识,而是更为上位的思考,是对物质与生命世界发生与发展机制的整体性描述与揭示。正是这些核心观念内化为人的素质,影响着人的一生。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点的梳理上,还要梳理知识结构,理清内在联系,并把握蕴藏在知识结构的学科思想。要根据核心观点对知识点作必要的取舍,并善于揭示知识点与核心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

1.教学方式必须同教学价值定位、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等相适应

教学方式方法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它必须同价值定位、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教师个性与教学设施条件相适应,不能只搞一种方式、一个模式。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产生了,不等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就完全被废除。如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注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因为思想感情不只是通过文字,而且借助语气、音调、重音及说话者的表情动作表达出来。思想感情不只是从文中看出来,还要读中体悟,“吃”到心中,变成血肉。注重写字书法,从描红、仿影、临摹,到写碑写贴,每天大楷一张,小楷四行到半页,天天练,雷打不动。久而久之,养成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终身受益。组织对对子,有《声律启蒙》教材。凡能对上等对子者,其人之思想必通贯而有条理。这些都值得今天的语文教学借鉴。新课标也吸收不少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

初任教师每一种教学方式及其理念,都需要认真学习,在实践中细化其实施环节、步骤及其变通方式。如讨论,需设计问题情境及其序列,从具体细节问题的分析入手,到分析关系性问题,再到所有问题的总结;组织讨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做有准备的发言,学会倾听、求同存异;还要掌握一定的应对策略,如校准,不偏离主题,阐明、举例、总结、点评、证实、引导举出证据等等。即使是讲授,也要花一翻功夫。没有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熟练掌握,谈不上变通,更谈不上形成教学艺术。

2.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知行合一

新课程从自己的目标定位出发,强调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鼓励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合作交往与动手实践。文科教学更多地强调讨论、辩论、实践体验、对话、角色扮演;科学教学强调实验探究、野外考察,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标列出了学生必做的实验;数学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许多学科还要求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能力。有个美国人创立了一家非营利性教育组织,主要利用网络进行免费授课。该项目最早给他亲戚的孩子在线视频授课,后来向周围蔓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它使教育活动游戏化,引入游戏中的满分过关理念;更好地因材施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在线学习;采取了反转式教学,儿童在家上网学习,到学校做作业、与同学讨论或接受教师辅导。

目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问题多了,思维活跃了,教师一时束手无策,难以应对,这对教师充分备课、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需要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变革,建立平等合作关系;三是要求控制班级学额,建立课堂教学新秩序;四是教学时间紧张,需要进一步精选教学内容;五是有必要的教学活动设施作保证等等。这需要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推进。因为改变了教学方法,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应付、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中解放出来,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四)教学评价的系统改革

教学评价关注的问题是: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是否达到这样的程度?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两个部分:一是课程内容部分,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学习要求,如“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等等;二是关于评价的建议。如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从七个方面逐一阐述评价建议。关于基础知识的评价注意“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关于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要“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评价学生的不同水平”。要对的学习过程及其表现作记录,如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与他人合作交流,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等等。要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不能简单地排名次,而是对学业水平及其有关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如何改进今后的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还要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

第三篇:新课程学生评价观

新课程学生评价观

传统评价只看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得到的考试成绩,结果导致了大量的所谓“差生”和失败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众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抱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觉得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如他人,严重的甚至伤害了亲子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程评价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对象、评价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转变。

1、评价理念:重视发展性,关注学生整体素质

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评价的功能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通过评价的诊断和激励作用,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帮助学生找出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2、评价标准:关注整体发展的多维标准

承认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强调用多种标准评价学生,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水平和位置上体会到进步与收获。

3、评价重心:从结果转向过程

先对被评价对象现有发展水平作诊断性评价,然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多维评价,包括学习方法、态度等,通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知识的活动、作品、笔记、设计等第一手资料,来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同时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做好形成性评价,最终再此基础上对被评价对象的各方面发展做一个终结性的评价。

4、评价方法:多样性,尤其强调质性评价

改变传统的量化评价方法,采用质性评价(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全面评价。

5、评价主体:走向多元

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社区甚至专业研究人员在评价中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模式,尤其强调被评价者对评价过程的主动参与,关注被评价者的地位和感受。

如何做好学生发展性评价

教师在任何教育教学环节中,都要始终对学生抱有期望,相信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相信评价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1、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形成合理、积极的期望。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该目标既要富有挑战性,也不能难度过大,以免使学生丧失信心。

2、教师在日常评价中通过多种渠道表达对学生的期望和激励。

3、教师在评价中要给与处于弱势的学生更多的激励。

素质教育下的学生评价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全面了解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事实为基础,进行价值判断,找出原因和症结之所在,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或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更快更好的发展。

素质教育下的学生评价,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评价活动的开展完全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

素质教育下的评价实际上是发展性评价,是为了学生发展,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奖惩的评价。

素质教育下学生评价是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都应该得到各有特色的发展。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的,通过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使学生从评价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足,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取长补短,获得持续的进步和全面的发展。

1)评价要注意学生原有的基础,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2)评价要注意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3)评价也是一种导向,为学生的发展确立目标。4)学生任何的发展、进步都需要爱的鼓励。

第四篇:观名师教学心得体会

观名师教学心得体会

魏凤华

前几天我到石家庄参加了小学语文全国名师教学艺术观摩展示活动,聆听了江苏的薛法根、北京的武琼、浙江的虞大明三位名师的讲座和他们执教的四节语文课,我们感受颇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虞大明老师,虞老师讲了两节语文课,一节是五年级的《祖父的园子》,一节是四年级的《父亲的菜园》,这两篇都是略读课文,虞老师还有一个有关略读课文教学的讲座——《略读教学——让孩子擅读、好读》。通过对虞老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反思和对讲座的学习,我领略到虞老师这堂课的精妙所在,对略读课文教学也有了更深更高一个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下面我就结合《祖父的园子》一课谈谈我的收获:

一、多次浏览 渗透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与浏览。虞老师在课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推荐给他们一种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多遍读,反复浏览。课堂中精心设计了三次浏览。第一次浏览,让学生紧扣课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第一遍浏览,想到什么词了,就可以写在课题的旁边。第二次浏览,让学生把刚刚提练的词语变成问题,如“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应有尽有、生机勃勃的园子?”等等,并强调将这些词语变回问题,并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学习,就能使学习更深入。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第二遍浏览,找到相应的句子,把这个词语写在了这个句子的旁边,进行交流。第三次浏览,又让学生带着“为什么是自由快乐的”这个问题,用圈关键字的方法,想想萧红在园子里干了哪些事情?又以“这些事情中最重要的是哪件事?”来引领学生精读重点部分。看似简略的三遍读,实则一遍比一遍深刻。那么整堂课正如虞老师自己说的那样,“让学生学习略读与浏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是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逻辑起点。”而在此基础上重点部分采用精读,真正实现了略读课文的简约但不简单,教师教的简,但学生学的丰。整堂课上,教师引领学生用笔阅读——随时圈画,随时批注,让学生用笔记录阅读探究的成果,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二、无痕引领,渗透写法

整堂课,虞老师在写法的渗透上是“无痕”的。如“为什么说铲地这件事情写得最具体?”,当学生说到(1)写了对话。老师马上引导,在平时写作中如果想写具体,可以加入人物的对话。这样的指导写作十分简单、有效。(2)写得比较多,用了好几个自然段。老师顺势引导,平时写作中多写几个自然段,你的文章一定会具体。(3)抓住了祖父的神态。老师马上引导到理解祖父的几个“笑”上去,同时强调写写人物的神态可以把事情写得很具体。虞老师就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中作者把事例写具体的方法,并告诉学生在今后习作中进行运用;再如学生交流到“愿意”在文中重复运用时,虞老师就拿出了自己的一段写景的文字与文中段落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照中获得启示:同样的事物用不同的写法就会体现不同的特点,表达了不同的写作目的。

三、两处设计最为巧妙

1、这节课结尾的设计

课的结尾虞老师播放了罗大佑的《童年》,在孩子们轻轻哼唱歌曲后,虞老师将自己的多个童年趣事的下水文片断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老师自身的童年趣事通过文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时候,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在一件件趣事中感受到了老师童年的快乐,在欢乐的笑声中自然也调动起了自己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触发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住童年的永恒的想法。最后屏幕上出现:“聪明的,你用什么方式让你的童年留下永恒呢?”这样的资源开发非常巧妙。

2、拓展延伸上

虞老师在拓展延伸上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虞老师说到:萧红的童年时快乐的、自由的,所以她写下了《呼兰河传》,当学生说到《呼兰河传》里一定写下了萧红的快乐自由的生活时,虞老师出示了茅盾先生的评价这本书是“一串凄惋的歌谣”?太让人震撼了!为什么呢?愿意解开谜团吗?自己去读读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老师这样的设计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阅读这部作品的欲望与期待。

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过死、过窄,其实对于小学生我觉得我们不必挖得有多深,不必学得有多深,我们应让孩子读得广一些、远一些,应让孩子们懂得一篇文章学习的结束,应是孩子另一个崭新阅读活动的开始。

我想,只要我们也能在课堂上做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做学生的伙伴、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活动的实践者,我们的孩子也能做到擅读、好读!

第五篇:名师教育教学观心得体会

名师教育教学观心得体会

“心”好,一切都好

石苑学校

贾婷婷

前几天我听了教育局在镇政府5楼举办的名师教育教学观演讲活动。参加演讲的六位教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了自己的亲生经历,谈了自己的教学观。我听了之后,感受颇深。现在我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根本的改变

唯“分”是重的社会偏见像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在这种狭隘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在一种尺度的衡量下,学生是痛苦的,教师也是痛苦的。我们暂时不能改变这种现状,但能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不应该仅仅培养学生成为生存与社会中的人,它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获得自我实现的,具备能够缔造更美好人生和美好社会的人。”本着这样的教育观,教师的心态、行为都将随之改变。

二、保持良好的心态——思想的改变

培养心智健康的学生是每个教师的追求,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智健康的学生。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承受压力;学生会给我们带来不快。这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改变的。但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如果我们能换一种角度去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也许就是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拥有怎样的心态,就会对学生实施怎样的教育。以积极心态面对学生,你的学生都是可爱的;以积极心态面对工作,你所从事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三、聆听学生心声——行为的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在电视中,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中小学生只因为老师、家长的一句话,就做出匪夷所思的行为,叫人心痛不已。我们不禁感叹:现代孩子的心灵为何如此脆弱?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也许会花大量的时间用来“教育”,用来“补差”,我们也许从来没有或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有时,发现了学生心理上有问题,就把责任推给家长、医生,认为那不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殊不知,每个班主任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对每一个学生予以心灵的关怀,这就对我们每个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堂上,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确保教学有序、高效的展开。课后,我们是学生的心理导师,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流,聆听他们的心声,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健康的正确观念,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下载走向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读书笔记(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向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读书笔记(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进新课程转变教学观

    走进新课程转变教学观 江西省新余市新钢中学肖勇【内容摘要】:语文新课程改革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

    谈新课程的教学观范文大全

    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读完《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一书后,这本书深刻地阐释了课程改革是创新和继承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自实践,是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新课改,新教学观

    传统教学观的核心是仓库理论,它以教师为圆心,把学校当成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把书本当作主要教学内容,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工具,把分数看成是评估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

    浅谈教学观

    浅谈教学观 一、思想影响行为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理念与行为的脱节”,这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原因何在呢?2009年4月27日,天津师大教育学院李素......

    名师教育教学观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名师教育教学观学习心得体会]这学期,教育教学观宣讲活动在我县教育系统铺开,3月19日,阳城县名师教学观宣讲团莅临北留政府,学校组织全体老师积极学习,学习名师的教学观念、教......

    名师教育教学观宣讲团听后感

    听名师教育教学观宣讲有感 区“名师教育教学观”宣讲团一行八人来到我校作报告。聆听了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我受益匪浅。这次学习不仅是业务理论的学习,也是一次思想认识的提......

    新课程的物理教学观(五篇材料)

    新课程的物理教学观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观念是教学行动的灵魂,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引发出来的。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在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考试中,教育观可以说是高频考点,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内涵+新课程教学观的转变,考试会以单选+材料分析出现,可谓是重中之重。现在将有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