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与综合实践的课程整合

时间:2019-05-13 09:0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小学数学与综合实践的课程整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小学数学与综合实践的课程整合》。

第一篇:论小学数学与综合实践的课程整合

论小学数学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整合内容摘要:

数学,传统意识中是前人总结出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中的传授,“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把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活动应是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融合过程;

二、活动课型方式应灵活多样:

1、寓教于乐的小游戏。

2、手脑眼耳并用的数学课堂。

3、综合性的研究学习。

关键词:灵活多样、综合性、有效整合正文:

数学,传统意识中大家都认为是前人总结出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中的传授,仅为单纯的解题、做题、讲题。而新《课标》的出台和新教材的实验与推广,为小学的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巨大的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呈现在课堂中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较强、实践活动为主的数学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它强调的理念是由学生亲历亲为,自主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知识不能与生活脱轨,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或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有关的数学规律。

1、活动应是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融合过程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此原则,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应该以数学知识为支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载体,是一个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有机融合过程。它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应该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选取我们生活中日常片段或是实际情境,使学生确实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合理性,感受数学不但是枯燥单调的数字亦或公式,而是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感受数学的宝贵价值与无穷奥妙。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去春游》时,结合学生的常经历的春游情境,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先通过讨论解决课

本上设定好的向阳小学的春游计划,让学生对出游时应考虑的问题有所认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如何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出合理的计划方案。紧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学校及年级实际,制定本校的春游方案。先让学生充分讨论春游前应做的准备,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地点、人数、包车数量、车费、游玩项目等。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相关准备工作制定春游方案。在此之前,要求学生自主收集可靠的相关信息,如调查并了解全校或年级的人数;通过电话询问汽车出租公司的类型和价格,选择合理的租车方案;通过网上查询,了解游玩的地点有哪些合适的游玩项目、价格等。最后将可行计划向学校提出建议。学生由于切实参与到每一个制定计划的环节,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热烈讨论,各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并充分了解数学在各行业中的应用价值。

所以教师应选择在学生身边发生的,或学生需要了解的、熟悉的事物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通过对这些事物中蕴涵的数学问题的研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活动课型方式应灵活多样

“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把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学习方式以及评价迁移到数学学科教学之中。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是以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接受为基本方式。活动的开展不局限于某一种课型,而应根据需要灵活多样,重在突出其实践性、生成性、开放性。

1、寓教于乐的小游戏。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活动与学习结合是极好的教学手段。教学《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让学生课上玩起摸球的小游戏。我的黑袋子里放了6个白球,3个黄球,但孩子们并不知道,规定全班参与摸球,一人记录结果,摸到白球多女生赢,摸到黄球多男生赢,孩子们跃跃欲试。最后结果呈一边倒趋势,男生大呼结果不公平,袋子里肯定有猫腻。我开心的问他们:“你觉得袋子里的球的分配是怎么样的?”大家都斩钉截铁的说肯定白球比黄球多好多,所以女生摸到白球的机会大。等我打开袋子,倒出球,大家大呼猜对了,老师偏心。在开心好玩的游戏中,大家明白了只有游戏双方赢的概率相等的情况下,游戏才公平。包括美妙的“杯琴”、排排站游戏也是,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

学习到了知识。

2、手脑眼耳并用的数学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接受式学习只会让孩子变成所谓的“书呆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河里的小鱼离不开水,即便听说过再多对牛的特征介绍,在它的脑海里不过是长着奇怪尖角及四条腿的庞然大鱼。听说的再多,比不上亲眼看一次;了解的再深,抵不过亲手摸一下。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数学课堂也是一样,教师绞尽脑汁将现成的结论传授的再多,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特别像几何图形的教学,让孩子亲手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自主发现特征,寻找关系,再总结发现,胜过教师干巴巴的说上十遍现成的定律。教学《怎样滚得远》实践活动时,我让孩子们自己准备材料,不同材质的板子,可以滚动的道具,支撑物,皮尺等。大概介绍步骤及注意点后,将孩子们带到室外,给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实验。每个同学都热情的参与其中,大家合作测量,共同发现问题,争论问题,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没给任何提示,学生自己将发现的进行总结: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板子与地面的角度越大,小球滚的越远;板子与地面的角度越小,小球滚的越近。角度相同时,板子材质越光滑,球滚的越远等。这些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实验中去观察思考,去感受,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的价值。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发展数学能力。

3、综合性的研究学习。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综合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程各个分立,这是不得已办法,”“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各个分立的课程能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构成有机体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 所以,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不必拘泥于仅仅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还可以把学习研究的触角延伸到课堂以外,调动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累积起来的综合素质。40分钟的课堂是有限的,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绝大部分不能在课堂上解决的大家感兴趣的课题,我们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去深入研究。比如教学《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这是个现实的问题,又是个开放的问题,因为问题的结论是不唯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于是我设计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整个活动分四步:

第一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在学校、家里及其他公共场合活动观察采访,和组员或家人讨论,查阅书籍杂志,上网搜索等活动,收集一些我国近几年人口、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造林面积等的数据或图片。

第二步:汇总小组材料,进行筛选。对于某些重复或是杂乱的数据资料剔除,太过复杂的也基本不予采用。将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制成统计图。然后集中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导致变化趋势的原因及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汇总、汇报、展示。把数据、统计图、图片制成展板,也可以设计课件展示,谈谈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体会,让孩子们在感受生存环境变化的同时,从人口增长及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数据中,感受到环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增强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第四步:最后让学生设想出提高空气质量的方法,并请各小组以空气质量为题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告诫人们或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环境。

另外,“图案的欣赏与设计”、“校园绿化策划活动”、“春秋游活动”、“买卖问题”等都是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活动素材,都可以开展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时间不限,可以是一周,一月,甚至可以是一个学期。

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深切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大大提高了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与探索欲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步,学生对于知识的索求也愈发强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改革教育手段,更新教育理念。我们必须提倡开放式学习方式,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注重让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把课本内容化为自己的知识,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乃至会用的迁移,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二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总结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的研究

第一阶段总结 实验小学

宋德兰

本学期我们学校成立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的研究课题小组,我成了课题组成员之一,自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课题研究中去,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加深对”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的理解,借助常规研修课、校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现将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

我认为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学习。为了“综合与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我们坚持将不断的学习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我们组长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的文章,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并组织一些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观摩活动,及时总结,在总结中,推广成功做法,解决存在的问题,重新完善方案,课题成员每人都要做好总结,并撰写专题教学论文。整个活动中参加课题研究人员都能积极参与研讨,自觉学习有关的文章,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撰写学习心得和制作课件,同时辅导学生撰写关于“综合与实践”实施的数学小论文;除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还经常召集数学学科教师对照案例进行探讨。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研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课题研究走向深入。

二、强化调研评估,促进合作交流

通过汇报课例、听课、参与活动、现状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检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并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估的依据。要求教师汲取经验教训,总结得失,进行反思,促进合作。每学期每个课题组成员都上了一节研究公开教学课,还撰写了一篇以上研究心得。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尤其是在我们进行了深刻反思之后,我们研究组全体成员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三、研究成果的自我评价

经过全体成员的努力,我们实验教师都认为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学习的效果比原来要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

2、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决定了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学生在相相互讨论、争辩中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四、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一但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汇报时间不够时,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综合与实践”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学习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尽量避免负面影响的滋长,发挥“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学习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在下阶段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白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2014.6

第三篇:小学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小学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孟菊

作为一线小学科学专职教师在学校学生数充足的日子里,我们没有机会任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是细细想来,我们小学科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系也是非常密切。

首先,小学科学课程强调科学与社会的联系,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这本身就蕴含了学科整合的特点。我们不能就科学原理讲科学原理,否则这样的讲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科学的发展源于社会的需要,源于人们认知的困惑与探索。反之,科学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当人类从石器时代迈向工业时代乃至信息时代,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蕴含着科学认识的加深。科学与技术相比显得更加抽象、概括,科学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往往是通过技术表达,而每次的技术革新反过来也会促动科学的发展,这个现象在科学史上也是频繁出现。

总而言之,作为科学教师在平日教学中绝不能孤立地讲科学,绝对要有一个大课程的观念。

另外,作为常识课的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虽然没有被安排显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是带领学生参加相关的社团活动,社团活动的范围其实就是隐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这在实施社团活动计划的老师,我深有感触:带领学生进行与学科有关的社团活动一定要从学校传统,教师个人兴趣爱好,学生接受能力等方面全盘考虑。

我校作为有着十来年科技先进校光荣称号的单位,显然有着培养学生科技活动能力的肥沃土壤。近年来我校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金钥匙”杯知识竞赛、校园之间竞技比赛频频获奖,这是被挑选出来的精英学生的出色表现,更是学校科学组教师群策群力精心组织的结果。作为科学组教师的一员,当我被学校安排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社团活动,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怎样把所谓的精英教育普及为平民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有参加类似竞技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更多的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快乐。

另外,带领学生进行社团活动时,我深刻体会科学与劳动技术的密切联系。我甚至幻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如果在师资充足的情况下,直接把劳动技术课程直接整合到科学学科中去,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师生就得到“做中学”的充分锻炼,真正让学生在技术操作中体验科学的魅力。

第四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

——《我校田径场“起跑线的前伸数的计算”》

一、主题的产生

通过起跑线一课的教学,及有关田径场相关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在进行短跑比赛时如经过弯道,就会涉及到相邻的两个弯道起跑线不在同一起点的问题,在学生已经掌握弯道长度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全班经过讨论、共同确定以我校田径场“起跑线的前伸数的计算”为主题,开展本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短跑比赛中的相关知识,我校田径场的规格,明白起跑线不在同一起点的原因,会进行“起跑线的前伸数的计算”。

2、通过写“起跑线的前伸数的计算”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明白起跑线不在同一起点的原因。

3、通过写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整理提练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探究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认知水平

了解短跑比赛中的相关知识及明白起跑线不在同一起点的原因。

三、安全预案

1、教师要确保学生在田径场进行数学活动时的安全。

2、过马路时,注意过往车辆,带领学生安全通过马路。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1、出示题目

标准田径场是400米跑道,我校田径场的规格是多少呢,如何获取相关数据呢?

2、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去进行实地测量。

3、组建小组,小组设计活动实施方案,小组讨论要测量的相关数据的名称,明确各小组的任务

(1)、测量组:进行实际操作,汇报相关数据。

(2)、记录组:对测量后得出的数据,进行整理,准确记录。

第二阶段 实践阶段

1、学生根据活动方案,到实地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的数据进行记录和整理,务必做到精确测量,准确无误。

2、小组将数据带回课堂,在课堂上向全班学生汇报我校田径场的规格,并辅以草图,讲解相关的测量数据。

3、学生对我校田径场“起跑线的前伸数”进行计算,小组交流。

第三阶段 成果展示

师:同学们,通过小组对田径场相关数据的测量,大家对我我校田径场“起跑线的前伸数”进行了计算并得出了结论,现在请你们进行成果汇报。

分组汇报:

1、各组自由展示,学生自由交流。

2、全班性交流活动。

五、学生收获

六、教学反思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课程设置应当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应当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教材编排应注意儿童的心理结构。杜威认为儿童有四种本能,并相应地表现为四种活动:语文和社交的本能和活动;制造的本能和活动;艺术的本能和活动;探究的本能和活动。课程设置就应当以这些本能为基础,并尽量满足这些本能的要求。他主张教材应当心理化,应当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通过教学把它变成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与隐性课程相对。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课程实施的研究价值:

1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2,理解课程变革的失败的原因,3.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作出解释4,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相混淆。

1、简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的基本观点。

根据很多美国课程学者的归纳,课程实施主要有三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

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其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

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2、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

第一章:概论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重要事件

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的表现形式:1)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1、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

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2、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

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现代课程形成于17世纪的原因:1)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科学知识大发展3)现代学制的确立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

4、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2、课程目标的取向 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是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如人本主义课程观就把情感与认知和学生行动的整合看成课程的核心。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2.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认为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

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和指导的目标。含义比较模糊,有一定的随意性。

行为性目标,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具体和可操作,也好评估。它的缺点是忽视情感意志的领域,枝解人类行为的整体性(高级神经的参与),有控制本位的倾向。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目标不是预定的,更关注过程。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追求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表现性目标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结果是开放而非预定的。

需要注意的,在实际课程目标撰写中,这几种形式可能出现在同一个课程目标中。即有的目标是普遍性的,有的是行为的,有的是生成的,而有的是表现性的。

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发展的需要

4、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4.运用“需求评估模式”

5、课程内容: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6、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7、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注重基础性:这源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和特征;基础性主要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贴近生活:这是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社会有紧密联系

3.尊重学生经验:课程要为儿童理解和接受,课程就必须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人控制下解放出来。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8、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

1)施瓦布把学习者、教师、教材和环境看作课程组织的四大要素2)古德莱特把课程的要素划分为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组织要素是: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等四个方面。

校本课程这一术语有多种理解。4)我们这里界定为: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9、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学科取向、学生经验取向、社会问题取向以及混合取向,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应该是不一样的。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

泰勒提出要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要点 3)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 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关系 第四章: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1、课程开发的具体机制: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学校自主机制

2、课程开发的模式:泰勒目标模式

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个经典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3)组织学习经验4)课程评价———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也称为泰勒目标模式。

3、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4、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方是学校和教师,是一种较为民主的课程决策机智;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它作为一种课程开发的模式,在开发主体、开发范围、教师脚色、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均有自身特色;也有人把校本课程这一根本特征理解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1)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参与的、开放性的课程决策过程(2)校本课程开发注重具有情境性和适应性的课程结果(3)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必要补充

5、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1.是体制上的变革,走向课程管理的民主化,激发地方和学校办出特色2.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是促使学校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开发出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各色课程,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长在体制内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4.也有利于民间社区的资源走进学校的课堂。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1.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2.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它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3.它也丰富了教师的教育理论4.给教师提供一种实验机会。

6、校本课程实施的局限性:(1)与国家课程的共同、平衡相悖(2)容易走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得不到保障(3)对教师的专业精神、技术要求过高(4)评价基础薄弱(5)对课程资源要求较高

第五章:教学的基本理论

1、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学生、教师)三要素说: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四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法 五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和媒体 六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媒体和目标 七要素说: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

3、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1)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的种族经验,作为个体在遗传上不能自然获得。个体通过教育掌握种族的经验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实现人类文明的传递和再生产。从教学内部看,教学内容是学生的认识对象,而学生又是认识的主体。这样,教学内容制约了学生的认识方式,同时又建构了主体。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有多种描述,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动说、师生合作说等。

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双方任务侧重点有别,互动实现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授业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对整个教学活动负责;学生一般是受业者、参与者、学习者和管理对象,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师生关系还可以从伦理、情感角度来描述。

4、现代教学的形成

现代教学的产生以17世纪为起始,19世纪基本形成。有如下特征: 1)普及义务教育,扩大教学对象。2)课程体系变革。

3)发展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4)教育科学发展。出现一大批现代教育理论著作。5)教学方法体系日益丰富,班级授课制日渐成熟。

5、现代教学的分化和多样化

到20世纪,现代教学出现分化和多样化新局面。首先,美国出现新教育;

现代教学就分化出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

一是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为主的班级教学模式,一是以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为主的活动教学模式。二战以后,多种流派共存共生的教学新格局(如前苏联、美、德)。

6、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 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第六章: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2、教学目标表现形式:1)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2)明显目标和隐蔽目标3)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激励、标准

4、具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

1、美国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1)认知领域——知识、理解、运用、综合、分析和评价六个层次(2)情感领域——态度、兴趣、理想、欣赏、适应方式

——接受、反映、价值判断、价值的组织、价值的个性化

(3)动作技能领域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加涅的教学论思想融合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及控制论等观点,是西方教学理论集大成者之一。(《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学习的条件和教学理论》)

3、奥苏泊尔的教学目标分类——抽象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

4、罗恩特里的教学目标分类——求生技巧目标、方法目标、内容目标

5、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思想——教养目标、教育目标、发展目标(班级授课制)

6、中国学者顾泠沅的教学目标分类模式——技艺水平的教学、说明性理解水平的教学、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

5、教学目标设计基本原则:整体性、科学性、灵活性 第七章: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理论的演绎或对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即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

2、近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

1、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

2、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

3、杜威的教学模式

3、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由单一到多样

2、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

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4、由刻板到灵活

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

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

4、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

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2、研究性教学模式

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第七章:教学模式

1、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评价优缺点)1)讲授法①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只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②具体方式主要有四种: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③讲授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讲授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且对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依赖很大④注意事项:第一,注意讲授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第二,注意讲授时的启发性和直观形象性。第三,注意讲授的时间。第四,注意讲授时的语言艺术。

2)谈话法①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②根据教育任务不同谈话法的具体方式有4种:复习性谈话、启发性谈话、总结性谈话、研究性谈话③谈话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对于学生智力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它的不足之处在于,与讲授法相比,完成同样的教育任务,它需要较多的时间。此外,当学生人数较多时,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谈话法经常与讲授法等其他方法配合使用。④注意事项:第一,设计好问题。第二,善于提问、第三,做好谈话后的总结工作。

3)讨论法①是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辨明是非真伪,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②根据参与讨论的形式可以分为:班级讨论跟小组讨论。根据讨论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综合性课堂讨论、专题性课堂讨论、研究型课堂讨论③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年龄和发展水平相近的学生共同讨论,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有助于学生听取、比较、思考不同意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种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讨论法能够普遍而充分地给予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机会,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有效地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讨论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限制,容易出现讨论流于形式或者脱离主题的情况。④注意事项:第一要注意讨论法使用的对象和范围,第二要注意讨论法使用的时间跟频率,第三注意组织好讨论的过程:(1)讨论前,要选择好讨论的题目或内容。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其次,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拟订发言提纲等。(2)讨论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不轻易地对学生的各种意见加以评价(3)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克服讨论法的不足(4)讨论结束时,要及时地予以总结,并帮助学生整理结论和答案等。

4)实验法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②根据实验目的和任务不同,可以把实验法分为三种类型:感知性实验、验证性试验、复习性实验③采用实验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规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意识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④注意事项:第一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第二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第三做好实验后的总结。

5)演示法①是指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给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式,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②演示法优点在于,直观、具体、生动使学生在直接的感知中认识事物,主动获取知识。适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征,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演示如果选择对象不合适或出示时机不成熟,会造成课堂教育零乱,不紧凑等。

6)参观法①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并紧密配合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一定场所进行直接的观察、调查和研究,以此获得知识、锻炼能力的方法②参观法是一种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它对学习起着补充和验证作用,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采用参观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的知识经验和体验,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和验证所学的知识,另外还有助于密切学校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7)研究法①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②采用研究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体验③注意事项:第一选好研究课题,第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自主研究活动,第三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第九章:教学手段

1、教学手段: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2、教学手段的一般功能:1)影响课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2)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学生的关系3)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4)影响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1)综合性原则2)经济性原则3)教学最优化原则4)健康和安全原则

4、选择与使用教学手段的制约因素1)教学任务和目标2)学习者因素3)教师因素4)经济因素5)时间、资源和环境因素

5、教学手段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必然结果

6、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的影响1)丰富教学内容2)扩大教育规模3)提高教学质量4)提高教学效率 第十章:教学组织形式

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1)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班级人数确定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4)分科教学

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

个别辅导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辅导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对教材的复习和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的辅导,目的是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是对学科内容相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的辅导。

在进行个别辅导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个别辅导,一般是个别进行的,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有效地进行指导。个别辅导就是个别指导,而不是通常的课堂教学,而不要搞成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教学。2)个别辅导,是以学生的自己的独立学习为基础的,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自己独立完成有困难的情况下,才求助于教师。3)在个别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问题给予帮助,而且要指导他们学会正确的学习和思考方法。4)平等地对待学生。现场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①分类:1)根据学习某学科知识的需要,组织学生到有关现场进行教学。2)学生为了从事某种实践活动,需要到现场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②现场教学的作用(1)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2)现场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更为生活,丰富。(3)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知识、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4)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一对班级授课的完善与发展:巴塔维亚制、曼海姆制和冈不里治制、圣巴巴拉制和生活学校,二对班级制的否定和抛弃

1文纳特卡制2设计教学3开放教学

4、组织现场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教学目的要明确(2)准备要充分(3)重视现场指导(4)及时总结。

5、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因素:㈠客观因素:1)社会的变迁2)学校的教学设施3)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性质4)师生的特点(师生的数量、学生的差异)㈡主观因素:1)人们对于教学过程的理论认识2)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3)教育者的已有经验和教育视野 第十一章: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调节功能

3、教学评价的类型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4、教学评价的改革(发展趋势)1)重视发展功能,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3)强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科学化4)自评与他平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5/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式

1、学生学业成就的量化评价:学绩测验

2、学生学业成就的质性评价(又称为自然主义评价,通过自然调查,全面充分的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的评价方法)1)观察,通过对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外部行为表现的观测,能够反映学生的能力、技能、习惯、情感、态度创造能力、方法水平等方面的特征2)表现性测验评价他的形式有1口头测验2论辩3短文题考试4写作测验5实验技能考核3)成长记录袋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成果型记录袋、过程型记录袋和评估型记录袋 第十二章:课堂教学管理

1、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1)目标导向性2)规范性3)整体性4)灵活性5)发展性原则

2、制定课堂规则的依据1)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2)社会及家长的期望3)学生对课堂规则的认识规律和态度4)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熟水平5)学科特点

3、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秩序和效益的基本行为要求或准则

4、制定课堂规则的要求1)课堂规则的要求要科学合理(合理性、科学性、可执行性)2)课堂规则的内容要规范明确3)课堂规则的数量要少而精4)课堂规则制定的过程要有学生参与5)课堂规则的表述应以积极的语言为主6)课堂规则的执行要公平公正

5、课堂时间优化管理策略一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的减少时间损耗 要做好以下:1做好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和组织工作2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3建立一定的课堂惯例二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三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争取更多时间用于学习五提高学生专注率,提高学术学习时间的效率

6、课堂问题行为:这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

7、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美国威克曼把课堂问题行为分成扰乱性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奎伊等人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成人格型、行为型、情绪型。我国学者把课堂问题行为分成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适。还有的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攻击型)和内向性问题行为(退缩型)

8、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1)实施预防性管理,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积极开展行为矫正,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第十三章: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

1、教学设计:是指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2、教学设计的特征:指导性、统整性、操作性、可控性、创造性

3、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1)确定教学目标2)分析学生情况3)制定教学策略4)设计教学评价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㈠备课(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单元)教学进度计划(3)课时计划㈡上课(中心环节):讲授课、演示课、讨论课、阅读指导课。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教学效果好㈢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延续)㈣课外辅导(必要补充和必要环节)㈤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重要环节)

5、教学设计的模式:㈠系统分析模式㈡过程模式㈢目标模式基本程序:1)确定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分析3)分析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4)列出操作目标5)确定测验项目的参照标准6)确定教学策略7)选择教学材料8)进行形成性评价9)修正教学 杜威经验中心 儿童中心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做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反省思维包括五个要素:1问题的感觉。2问题的界定;3问题解决的假设;4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5通过行动检验假设。

名词解释:

1、课程目标:在博比特看来,课程目标指的是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3、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的,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成的内在要求。

4、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怎么样、个性展示得怎么样是相一致的。

5、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为达到预期的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系列的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

6、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研究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的产物,它主张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教学现象与教学活动看做由各因子、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教师水平、学生状况、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都处在系统联系之中,并与外部的教学情境发生关系。

8、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形式,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简答题

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

答: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这两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发展与要求的内在一致性。同时,由于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成分是学科知识。因此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生、社会及学科进行研究,并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2、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贯彻要求: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并通过教学各环节,如上课、作业、考试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以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修养影响学生

3、课程和教学管理的意义

答:

1、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建立稳定的课程与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2、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3、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提高课程与教学的教学质量

4、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答: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2、为了达到这些教育目标所能提供的教育经验是什么?

3、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被有效地组织起来?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被得以实现?

5、影响学校课程实施的因素?

答:

一、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是影响学校课程规划实施的重要因素,落后的教育观念可谓阻挡学校课程规划实施的认知根源。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课程规划的实施。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去理解课程,然后将课程解释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意。

三、学校课程的领导:对课程规划提出“美好的愿景”并对变革参与者的情意与行为进行持续关注给予以合适“干预”。

四、学校政策:着重强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政策,对学校课程实施和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教学过程的动力

答:教学过程的动力就是从教学中产生的认识任务和实践任务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智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内部动力是教学过程的内部矛盾,是指学习者的兴趣、需要、爱好等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外部动力即教学的外部矛盾,指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和期望与学习者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7、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答:课程与教学研究是以教师为主体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完成的。研究目的的确立,方法的抉择体现其研究的实践性特征。研究主体的形成,研究结果的表达体现其教师主体性的特征。

8、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减轻学生记忆负担,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加强情意教学,培养高尚情操

9、在课程与教学管理中,如何实现人本化管理

答:

一、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1、管理要依靠人,依靠学校师生员工;

2、管理中要尊重人;

3、管理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

二.创新人本管理制度:给教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这样做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较大程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三.变革管理方式:强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人格,顺应环境,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人性化管理

4、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优越性:

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4、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局限性:

1、学生的个性、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4、教学实践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

5、缺乏有效的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教学过程的性质和特点

答:

一、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二、从学生角度来说,教学过程是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的认知过程而且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

三、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学过程是值得哦学习的过程、是以个管理和服务的过程。

四、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双向和多边交流的过程。

6、怎样进行日常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改进和完善

答:

一、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教师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素养

二、日常课程和教学改革中的“教育性”与“教学性”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教学性是教学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域,教育性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领域。而且教学具有教育性,也是实现教育的基本途径。

三、日常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重建”与“发展”问题:发展是对原有事物进行质和量的提升与扩充;重建是在对原有事物特质彻底否定的前提下创生新的质和量。重建和发展二者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前进的。

下载论小学数学与综合实践的课程整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小学数学与综合实践的课程整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练习题(一)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

    初一数学综合实践课程计划

    初一数学综合实践课程计划 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初一备课组一、 设综合实践课程的意义我们已深刻认识到,培养人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增强国际竞争力,是21世纪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的整体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的整体教学实践 摘 要:教学中更加重视整体教学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的运用,它是一种最新的教学方法之一。“小学数学教学论”是一门集理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A卷姓名:专业:学号:学习中心:成绩: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课程答: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产物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答:(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框......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比较教学论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比较教育学重建以来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为我国课程和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教育学知识基......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教学体会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教学体会 实验小学桂林校区魏新琴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独立的内容领域进入小学课堂,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课程标准》中目标结构体系的一个特色。......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综合与实践”(合集)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综合与实践” 杭埠中心小学 赵文兵 摘要: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学生以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具有强烈的生活性......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教学体会(定稿)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教学体会实验小学桂林校区魏新琴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独立的内容领域进入小学课堂,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课程标准》中目标结构体系的一个特色。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