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国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研究
一、引言
数字城市是继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概念基础之上提出的,是数字地球的具体演绎和体现。数字城市建设是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国内“数字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大连、青岛、邯郸、常州、扬州、中山等市均已出台“数字城市”建设规划,并在加紧实施。目前,全国已有50个城市开始进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试点建设,许多城市已建成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的虚拟城市网站在线运行平台。到2015年,我国将基本完成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当前,西部中小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说还是一个概念,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数字中国的组成部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加强西部中小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手段;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中小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地位提升的战略举措;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加速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此,本文就以四川达州的数字化建设为例,在厘清数字城市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剖析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为西部中小城市的数字化提供智力支持。
二、数字城市的涵义
(一)数字城市的内涵
数字城市是传统城市在当今高新技术背景下的功能深化与质的升华,是其发展的新阶段。广义的数字城市即城市信息化,是指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电子社区,并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狭义的数字城市是指利用数字城市的理论,基于3s(gps、gis、rs)、网络、数据仓库、知识挖掘、科学计算、可视化与虚拟仿真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其本质是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和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数字城市的内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首先,数字城市是一种高新技术背景下建设与管理城市的新战略,城市的概念必然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数字城市是一种科学理念和制胜策略,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其次,数字城市是一套城市基础设施,这包括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应用与服务基础设施。
(二)数字城市的外延
从数字城市的内涵上我们不难推出数字城市的外延。数字城市不仅包括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活和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等,还包括数字地籍、数字规划、数字水利、数字交通、数字电力、数字通讯、数字旅游、数字生态、数字抗灾、数字商务和数字金融等的数字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在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基础上,实现设施的数字化,这些设施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筑设施、管线设施、环境设施;交通设施——地面交通、地下交通、空中交通;金融业——银行、保险、交易所;文教卫生——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博物馆、科技馆、运动场、体育馆,名胜古迹;安全保卫——消防、公安、环保;政府管理——各级政府、税务、户籍管理与房地产;城市规划与管理——背景数据(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及自然灾害等)、城市监测、城市规划。
2、城市网络化。三网连接: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internet,三网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网络将分散的分布式数据库、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建立互操作平台;建立数据仓库与交换中心、数据处理平台、多种数据的融合与立体表达、虚拟技术的数据共享平台。
3、城市智能化。电子商务:网上贸易、虚拟商场、网上市场管理;电子金融:网上银行、网上股市、网上期货、网上保险;网上教育:虚拟教室、虚拟试验、虚拟图书馆;网上医院:网上健康咨询、网上会诊、网上护理;网上政务:网上会议等。
三、达州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西部中小城市信息化有所进步,但总体水平与“数字城市”建设的要求、与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的要求还有差距,就达州而言,影响数字化城市建设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政府层面看,数字资源缺乏统一规划,现有数字资源有待整合城市数字化是个超级系统,信息量巨大且来自众多部门,整合的任务极为繁重,而且软件、设备、人才、服务一样不能少。但在实践中,涉及城市管理领域的相关部门都在各自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市政、交通、公安部门,建设了大量面向行业主管部门的纵向信息系统,这些信息化项目都是由部门自主决策,各部门之间缺乏综合协调,造成各个信息系统之间
相对独立,缺乏基本的共享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相关城市仍然没有一个全面的、先进的、可行的、涵盖整个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
(二)从部门层面看,城市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发展不平衡、资金得不到保障、信息技术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
现实
中,城市管理部门机关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基层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各个部门间还存在不平衡。大部分部门没有或只有十分有限的信息化专项经费,而信息化建设除了项目实施时的一次性投入外,还有系统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二次开发、人员培训、设备更新和添加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因此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是决定性因素。再者,信息化系统需要人去操作,需要一个很好的人机之间的对话机制,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而此方面相关部门的人才明显不足,专业人才的缺乏也影响了部门信息化的水平。
(三)从效果层面看,还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规模,轻绩效”的现象
“数字城市”绝不仅是通讯网络等硬件建设,而是要利用信息数字和信息系统为社会服务。实践中有的单位用巨额投入建立品种繁多的各类信息化系统,但是众多功能被闲置,实际使用功能很单一,信息化的效应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四)从技术层面看,数据技术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漏洞
数据问题是当前数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数据陈旧匿乏、缺乏标准规范、管理封闭混乱。数据存储、传输、处理技术发展滞后,数据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步履艰难。
四、达州数字化建设策略
(一)建设原则
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要突出系统建设的要求,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注重实效。正确处理需要和可能的关系、近期和远期的关系、信息共享和系统安全的关系、技术先进性和技术成熟性的关系,具体实施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在建立“数字达州”时,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标准性原则。系统设计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包括统一标准的空间基础平台和数据交换格式,并尽量与国际标准兼容。
3、先进性原则。系统所有组成要素均应充分地考虑其技术的先进性,只有将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获得最大的系统性能和效益。
4、安全性原则。在确保系统网络环境中单个设备稳定、可靠运行的前提下,还需要考虑软硬件系统整体的容错能力、安全性及稳定性,使系统出现问题和故障时能迅速地修复。
5、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原则。本着实用的原则,尽量选择扩展性良好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应用系统设计也应采用开放式的体系结构,为今后系统应用的扩展和系统升级提供必要的接口。
(二)建设策略
1、协调管理。“数字达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搞好组织协调管理是实现“数字达州”的关键环节,组织协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在1993年和1994年需要克林顿总统签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法令,其基本目的是有效地协调解决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问题。
“数字达州”建设不能仅依靠某一个行政部门来组织协调,为了有效地协调建设“数字达州”,应在市政府领导下,设立信息化办公室,并由市长或主管副市长任办公室主任,设立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班子,制定”数字达州”的发展纲要以及资源共享的政策与标准,解决各自为政,互相封锁等问题。使“数字达州”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康发展。
2、基础先行。建立“数字达州”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建设和基础空间数据的生产,这两项可以齐头并进,因为基础空间数据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既费钱又费时的过程。要先下大力气尽快完成城市各种比例尺的空间数据的生产,并建立数据更新的机制,保持数据的现时性和权威性。
3、企业行为。中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it产业又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产业,只靠政府行为很难保证“数字达州”快速健康地发展。在筹划“数字达州”时应考虑引入企业行为。市政府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市政府的经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公共信息平台和公用信息数据,如城市的基础数字地图数据的生产费用,这种数据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属于社会公益数据,需要政府投入。二是控股公司,政府作为投资方参股,由公司来运作“数字达州”涉及到的一些大型工程,这种工程投资大,经济效益也高,如建立城市实时交通信息系统,它既是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投资也大。若城市的每台车都配备有这样的系统,经济效益也是十分可观的。
4、自我发展。虽然“数字达州”由政府牵头,但是持续发展要靠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支持,就是说要创造一个有效的机制和环境,能让承担建设“数字达州”的企事业单位从中受益,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使自身不断发展。要充分吸收我国网站公司发展的经验教训,既要有效控制不要一哄而上,又要引导企业不要一味烧钱,要想法让企业赚到钱。政府在“数字达州”的建设中也要从中受益,这种受益除了加快城市发展的社会效益以外,政府也可能得到直接经济效益,将收益增加的部分用于“数字城市”的再发展,即可形成自我发展的机制。
5、先易后难。“数字达州”确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许多城市都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经费,但是社会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作为政府部门,要充分估计到“数字达州”建设的复杂程度和周期。建设“数字达州”时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建立那些并不复杂、经济效益明显的系统。
第二篇:我国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研究
我国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研究
第一章 绪论(2500字以内)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选题意义
1.2国内外研究情况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1.4研究内容和结构
1.5研究的不足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3000字以内)
1.1出版产业发展简况
1.1.1分类
1.1.2 简况
1.1.2挑战(体制转型、互联网冲击、市场竞争)
1.2相关理论概述
1.2.1SWOT分析法
1.2.2教育出版社
1.2.3数字化转型(部分与数字化出版相关理论)
第三章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及商业模式分析(5000字以内)
2.1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状
2.1.1发展特点
1专业电子书阅读器走向边缘化
2海外巨头加快拓展中国市场
3智能手机领跑移动数字阅读
4电子书包上升为国家战略
5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
6立体复合出版日渐风行
2.1.2现状分析
1.传统出版社纷纷加大数字出版转型力度
3.数字出版新业态、新终端层出不穷
4.媒体融合发展态势明朗
5.娱乐化、碎片化内容消费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2.1.3问题分析
1.移动阅读:终端不是问题,内容建设才是关键
2.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尚未真正确立
3.人才仍是制约新闻出版业实现发展、转型的关键因素
4.数字出版行业的统一标准尚未形成2.2数字出版社的商业模式
2.2.1专业期刊和图书的商业模式
2.2.2教育服务模式
2.2.3电子书销售模式
2.2.4移动增值服务模式
2.2.4“用户创造内容”模式
第四章 教育出版社数字化出版的发展现况及趋势(5000字以内)
4.1我国教育出版社数字化出版发展现况
4.2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3教育出版数字化发展趋势
4.3.1技术创新将愈加明显
4.3.2从“内容为王”到“产品为王”再到“运营至上”
4.3.3数字化的平台建设将会受到重视
4.3.4消费群体的分众化需求将明显加大
第五章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SWOT分析(4000字以内)
5.1内部优势分析
5.1.1传统出版物的竞争不具优势
5.1.2读者的阅读需求提供了市场
5.1.3电子阅读器和手机阅读的出现。
5.1.4新兴媒体业务模式的诞生。
5.2内部劣势分析
5.2.1管理机制僵化
5.2.2创新意识不足
5.2.3效益不高
5.3外部威胁分析
5.3.1赢利模式尚不成熟
5.3.2版权保护比较薄弱
5.3.3资金投入不足
5.3.4专业人才缺乏
5.4外部机遇分析
5.4.1政策支持
5.4.2集团组建
5.4.3数字产业形成规模
第六章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实例研究(7000字以左右)6.1教育数字化出版的成功模式
1.牛津大学模式
2.“高筑墙、广积粮”
3.丰富信息的接受模式
4.寻求网络公司的合作
6.2实例研究
(暂定外研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6.3思考或借鉴意义
第七章 推动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举措(7000字以左右)
7.1资源战略:整合内部资源,推动数字化转型
7.1.1整合出版社内部资源
7.1.2搭建数字化平台
7.1.3有效利用资源
7.2市场战略:洞悉市场行情,开启新的营销渠道
7.2.1加强专业数字出版的市场调研
7.2.2注意广告传播的专业化
7.2.3开辟直接销售渠道
7.3品牌战略:打造行业品牌,探索新模式
7.3.1.树立品牌战略
7.3.2.打造品牌特色
7.3.3.进行品牌创新
7.4人才战略:培养专业人才,提升软实力
7.4.1加大社内培训
7.4.2高校委托培养
7.4.3内部进行挖掘
结论
第三篇: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
(课题设计)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传统的校园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信息时代的冲击,同时也在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优点。校园数字化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及时性及开放性,将使学生和教师的概念以及互动关系均产生了变化,也会给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挑战,比如教学管理、考试、授课、答疑等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但最终将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机遇,社会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1、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
当前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技术叩开了学校的大门,作为全新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主页、网上多媒体教学、教育资源数字化、数字化服务,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使我们意识到,随着工业化以后新的“知识经济”得到来,我们教育形态与学习环境必然要发生一次较为深刻的变化。学校作为准社会组织,要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服务精神和团结精神,需要一个较完善的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动态开放社会化的学习研究环境,深化素质教育,从而拉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2、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十五”期间,学校采取政府拨款及自筹资金的形式,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加速了现代化教育硬件配置的进程,学校现拥有计算机近300台,多功能专用教室4间、网络教室3间,每个教室将于2006年9月前实现计算机、液晶投影机、实物展台、音箱及投影屏幕的安装到位(已安装了33个教室),现有18台笔记本电脑,数码摄像机,刻录机,扫描仪等多台,将于2006年3月前为工作满3年的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所有教室、办公室都有信息节点,每个节点都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连接,已建立了“湖小” 校园门户网站,建立了51个班级网站,20多个骨干教师个人网站,各科室、各完小、网上专家库,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双语教学等网站。学校现有软硬件建设已初步达到了创建数字化
校园的环境要求。
我校承担的省级“十五”课题《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已顺利结题,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师自觉运用与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技能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数字化校园”提供了研究基础。
为此,根据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设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这一课题,以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为指导思想,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本,围绕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个要素来建设数字化校园系统,依托校园门户网站,构建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探索“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断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校的跨跃式发展。
二、理论思考
1、有关概念分析。数字化校园包括数字化的网络环境,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和工作环境,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创建数字化的生活空间,创建虚拟社区空间,为学生、教师、管理者提供数字化学习与生活体验,将他们培养成为具备问题解决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高信息素养的信息化人才。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质就是在学校统一规划下,以校园门户网站为基础,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全校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实现本校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教育和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教师与学生实现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实现提高学校教育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2、数字化校园和教育信息化的关系。“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里,全面深人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一个全新的教育形态。”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社会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全新教育形态的技术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从表面上看,数字化校园说的是数字空间,教育信息化说的是社会过程,然而,在发展变化的数字空间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工具进行环境资源建设以及利用信息资源开展教学、科研、服务和管理活动,也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两者都强调了在环境、资源建设及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全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强调了资源开发
和高效利用,强调了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管理水平,所以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
三、研究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学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1、教学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建设数字化网络环境,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并同时促进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更好地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2、管理方面。引导和组织全校师生参与数字化积累和数字化服务,实现职能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迅速便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3、培训方面。增强教师数字化意识,促进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使他们能熟练地运用网络、计算机等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学习资源。
四、研究内容
(一)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研究。
1、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内容。
(1)媒体素材。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
(2)课件与网络课件。分为网络版和单机运行的课件。网络版的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被大家共享,而单机运行的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到本地计算机上来运行。
(3)专题性学习包资料。建立研究型专题学习题库,每学期以教研组为单位制作1—3个专题性学习包,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型专题学习,并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体会、成果等充实学习包。
(4)学科教学设计。对学校积累的优秀教案,集体备课的资料,教师个人的典型教案,以及各类教学参考、教学设计等分学科建库,并注意随时吸收外界新增教学设计。
(5)电子作品。学生和教师可将他们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运用现代
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表达出来,如用Word制作电子作业、PowerPoint演示文稿,FrontPage和Dreanweaver制作的主页,Authorware制作的多媒体报告等等。
2、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方法。
(1)师生共建资源库。
教师根据学生能参与互动、自主学习、结合实际、符合时代的要求建立信息资源库。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可以是自主开发、设计,也可以从互联网上直接获取,还可以购买现成资料并进行改造。
(2)同行交流、互通有无。
与省内外、市内外同行加强交流、互通有无,有些项目可以合作开发,丰富学校资源库。
(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建设信息资源库。
建立资源建设评审小组,信息库资源实行具名制,每学期组织一次评审,通过评审收入资源库的素材、课件等发给入选证书或获奖证书,并与考核和奖励挂钩。学生输送的资料也通过评比发给证书。
(二)数字化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研究。
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实现学校办学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1、学校管理:包括人事管理、设施管理、会议管理、收发文管理、信息发布管理、文件档案管理等,实现学校行政管理的智能化,办公的无纸化、自动化。
2、资源管理:包括海量素材应用系统(图形、图片、音乐、视频、动画)、资源点播系统(课件、教案、电子图书、教学案例、文献资料、视频点播),以先进的技术平台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的建设为重点。
3、教务管理:包括学期教学计划、电子课表、电子备课、调课互动安排、计划总结、教案汇总、教师(学生)获奖汇总等。将学校的教务管理通过网络数字化实现,并建立起规范的教务电子资料档案。
4、学生管理:包括新生报名、学籍管理、奖惩资料、课外活动、学生成长历程等,系统、全面、科学地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以数字方式详尽地描绘。
5、家校联系:包括学生信息查询,学校邮件系统(利用学校的大容量邮件系统,通过公布每位教职工的邮件,增强与家长的沟通),以及校园网站栏目中的家长论坛、家长留言板,家长委员会等栏目,有效地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投入到教育中来。
6、网络教学:包括视频授课点播、在线视频辅导、在线答疑、网上习题、习作天地、网上作业等,成为和课堂教学互补的不可缺少的第二教学环境。
7、校园电视台:包括实况转播、影视天地、教育活动录像、课例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以视频播放形式,真实展现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活动的过程。
8、图书馆:包括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借阅查询、新书介绍等。
(三)数字化校园的培训研究。
1、培养一支数字化意识强,能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充分运用到教学教育实践中去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关键。为此,我们将继续以校本培训为主,每学期专项培训,分期分批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扩大数字化建设的队伍,使全体教师都能投入到数字化建设中去,提高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保证教师能积极参与到数字化建设与应用中去。
2、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意识的小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字化。利用专题特色网站,发动学生广泛参与网站的建设和应用,建成红领巾网站,开辟主题式讨论区,开展网上大讨论,使学生能进行网上的学习和交流。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以实证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
六、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1月—3月,启动阶段。形成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组织有关教师参与讨论,聘请专家论证课题方案,明确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2006年4月—8月,理论研究阶段。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讨论各研究内容的研究思路和具体策略,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2006年9月—2008年6月,行动研究阶段。按照课题方案在实践中探索,撰写经验总结、论文,积累研究资料,完成阶段成果报告。
第四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结题阶段。整理材料,完成结题报告和相关结题材料。
七、研究组织
组长:奚亚英(湖塘桥中心小学校长 小学高级教育管理研究)
副组长:庄惠芬(湖塘桥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 小学高级数学学科研究)
吴小江(湖塘桥中心小学教科室副主任 小学高级科学学科研究)
组员:黄亚芬(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导处副主任 小学高级语文学科研究)
龚秋玉(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导处副主任 小学高级数学学科研究)
路瑾(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导处副主任 小学高级英语学科研究)
许淼(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高级音乐学科研究)
壮亚芬(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高级语文学科研究)
霍小玲(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语文学科研究)
张文艳(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数学学科研究)
陈春艳(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高级体育学科研究)
王小波(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科学学科研究)
徐华荣(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信息技术学科研究)季军(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信息技术学科研究)周纯文(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信息技术学科研究)宋瑞(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信息技术学科研究)
八、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研究的组织机构。成立以校长为首的数字化校园创建领导小组。
2、聘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武进区、常州市、江苏省电教馆专家等担任本课题指导专家。
3、建立研究与实验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性考核评价机制。
4、过程管理。①建立五会制:学习会、研究会、座谈会、汇报会、交流会。目的是为了解情况,宣传信息,推开经验,解决问题,使研究成为动态的滚动式发展。②建立研究档案。
5、成果管理。①鼓励研究教师出经验、出成果;②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总结与论文,并根据成果的层次,质量分别给予奖励(制定奖励条例);③把研究成果与过程与考评挂钩。
九、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数字化资源库、数字化校园网络信息平台、研究论文集、典型研究课例、教师教学个案等。
第四篇:中小城市国资监管运行机制研究
中小城市国资监管运行机制研究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国有资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力地推进了国资监管体系的构建和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小城市的国资监管工作是 国家国资监管体系的基础,在运行机制上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作好中小城市国资监管工作要按照矛盾特殊性原理,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目标,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科学地诠释出资人职责。
一、中小城市国资监管工作的现状
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后,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相继建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中小城市国资监管工作经过几年探索与发展,国有资产监管的组织体系、法规体系、保值增值责任体系初步建立,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经营迈出坚实步伐。然而,随着国资监管工作的稳步开展,中小城市的国资监管工作面临的问题逐步显现。一是国有资产比重逐年降低。一方面,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分别由中央政府、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直接管理,地方中小城市所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量在逐步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稳步推进,一些地方国有企业通过改革重组,退出国有序列或被中央、省属大型企业兼并,失去控股地位。从全国总体情况看,多数国有企业已 经实现了改革,有的省份已经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十五”末期与“九五”初期相比,地方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国有资本更多地集中在大型企业,更多地集中在工业领域的重点行业,更多地集中在省本级和大城市。从辽宁省2007年的情况看,国有资产在省本级的比重达到38%,沈阳、大连、鞍山、本溪等大城市所占比重分别为18%、24%、7%、7%,省本级和四市合计为94%,其余10个中小城市的国有资产总量仅占6%。二是地方国有经济现状不容乐观。首先,缺乏领军式的、重量级大型企业。以辽宁省为例,全省及9市183户监管企业中,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双超百亿元的仅有6户,双超50亿元的仅有14户。其次,企业素质和运营质量不是很高,存在着经营机制转换不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是很好。三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优惠政策被逐步取消。国家关于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优惠政策截止到2008年。2008年以后,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解决遗留问题,争取国家优惠政策的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四是社会稳定压力大。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改制企业的一些遗留问题逐步显现,加之没有完成改制的企业因改制成本不足,导致工资、保险等无法落实,社会稳定工作压力较大。
由此可见,中小城市国资监管工作与国家、省以及大中城市国资监管工作有一定的差距,处于国有企业数量逐年减少,国有资产比重逐年降低和优惠政策被逐步取消的尴尬境地。
二、中小城市国资监管机构工作的特殊性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行政机构设置中,一直实行“上下对口”、自成体系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小城市在政府职能分工时自然将与国资监管职能相关的工作交由国资委办理,而中小城市的国资监管机构与国务院、省政府的国资监管机构在监管范围,工作方式上有着显著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一)壳企业处理任重道远
国家和省级国资委授权管理的大型骨干企业是国有企业的精华部分,是发挥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的重要载体。而中小城市国有企业除占总数很少的公益性企业外,多为小型竞争性企业,处于改制退出范围之内。这些企业规模小、包袱重、资产存量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形成了大量的“壳”企业。“壳”企业是指长期停产放假或有少量生产经营活动及改制留守的各类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壳”企业占中小城市全部国有企业的比重较大。“壳”企业的成因复杂,形式多样,在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规范、冗员多、损失大、监管不力等情况。“壳”企业处理是中小城市国资监管机构面临的特殊性工作,工作中缺少有效办法和典型经验,一些“壳”企业暂时还难以改制或做销号处理,处理工作任重道远。
(二)城市经营在探索中前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经营城市工作在很多省市成功开展, 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些中小型城市依靠城市经营使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地位快速提高,影响力迅速扩大。城市经营有多种成功模式和典型经验,但核心是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资源进行集聚、重 组和市场化运作,使城市资源实现了“投入、经营、增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城市经营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处置问题,中小城市国有企业负担沉重,改制成本严重不足,一些企业的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在银行抵押,有的转入长城公司等四大债权公司。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与国企改制成本不足这对矛盾要求各中小城市国资监管机构勇挑重担,千方百计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妥善安置国有企业职工,为城市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并在实践中摸索出成功的工作经验。
(三)厂办大集体改革刚刚破题
厂办大集体企业是国有企业批准并资助兴办的劳动服务公司或其他形式工商登记注册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办大集体依附于主办国有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曾经为发展经济和安置社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厂办大集体企业规模小、冗员多、产权不清、机制不活、管理不善、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妥善解决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问题,减轻国有企业负担,维护社会稳定,国务院制定了《国务院关于同意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批复》(国函„2005‟88号)。但由于改革成本不足等原因,一些中小城市的厂办大集体改革还没有全面启动实施.三、中小城市国资监管工作的主要思路
中小城市国资监管工作虽然有一定的特殊性,面临许多不 利因素,但在实际监管实践中,一些城市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开创了国资监管工作的崭新局面。
(一)推进改革,提高国有资产质量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对改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决定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则、方向和成效。当前中小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处于竞争领域的中小企业要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国资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推进改制中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做到“两个结合”。两个转变是:从单一企业推进向全局统筹转变;从单一推进改制向改制与破产销号并重转变。两个结合是:改制与发展相结合;改制与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相结合。二是对一些资本运营类、基础设施类、公益性等暂不具备股份制改革条件的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各地区可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精心谋划,科学组织,通过公司制改革,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国有骨干企业。同时,积极推进市本级企业与中央、省直属企业以及区域企业之间的重组,引进域内外的战略伙伴,提升本地区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三是做好改制企业的履约监管工作。中小城市国资监管机构要注重已完成改制操作企业的监管工作,巩固改革成果,维护职工权益。要在改制程序、手续、文件等方面进行审查。要按照改制时签定的协议,督促检查各项条款的落实情况,跟踪资金的到位情况,承诺项目的实施情况以及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情况。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做好对改革成效的考量评价。
(二)扩大监管范围,提高行政效能 国有资产不仅仅指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国家、国有单位和有国有经济成份的企业投资所形成的国有资产、国有权益,国家依法拥有的资产、资源、权益、权属、特许行为等,都属于国有资产。中小城市国资监管机构由于监管对象较少,在实际中工作中往往被授权为全管理,即将上述资产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全监管”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完善,一些城市国资委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能,因地制宜的得到扩展和强化,这符合精简机构,提高效能的政府机构改革的宗旨,诠释了国资委作为特设机构的内涵,为中小城市国资委监管机构在运行机制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工作经验。这方面辽宁省鞍山市国资监管工作很有借鉴意义。鞍山市在市委九届十次全会上明确: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全部国有资产纳入国资监管范围,市政府又具体授权“四全”管理。“四全”管理包括全范围、全过程、全规范和全监督四项基本内容。“全范围”是指国有资产的监管要包括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等属于国有性质的一切资产;“全过程”是指国有资产的管理从国有资产的取得,对外投资、资本运营,到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及国有资产处置、再投入等全部过程;“全规范”是指对整个国有资产监管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的管理方法、手段、管理行为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法定的管理程序;“全监督”是指一方面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照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对国有资产全范围、全过程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是指国有资产的监管行为要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纪检监察、行政监督和全社会的监督。“四全”管理的经验,受到辽宁省国资委的高度评价。
(三)搞活经营,做大国有资产总量
增加资本收益,做大资产总量,是中小城市国资委的重要职责,而搞活国有资产经营是做大国有经济总量的重要途径。搞好国有资产经营,要牢固树立“资产资本化、资本市场化”的理念,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同时,积极开展国有资本经营,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搞活经营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一是做好城市经营。把城市的空间当作重要的国有资产来管理,把城市的开发建设作为商品来经营,挖掘城市无形资产,通过有效运营,形成新的增量和优势产业。城市无形资产外延相当广泛,主要包括城市的独特历史人文景观、独特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独特的城市布局规划和区位优势、独特的城市社会发展战略等,它体现了城市的价值,是城市经济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之源。中小城市国资委在搞好城市无形资产工作中,可先将工作重点放在挖掘、整理、估算城市无形资产存量上,条件成熟逐步量化,逐步转化为实体经济。二是搞好资源性及尚未启用的资产经营。资源性资产即自然资源,比如:风能、太阳能。它是不通过人类劳动而在自然界运动中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有经济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它作为人类生存的根本和人造财产的源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和作用。还有一些由国家投资形成或属于国家所有的尚未被人们所认知的资产,它体现出与时代特征相对应的价值。中小城市国资委监管机构可组织专人对这类资产、资源进行调研,逐步将各类资产纳入监管和经营范围。三是通过不良资产打包回购,盘活一批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 发展,处于城区内的国有企业抵押资产中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有较大增值空间,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可通过打包回购,盘活这部分资产,并将这部分资产与城市规划发展结合起来处置,在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同时,促进原企业产品结构和技术的升级换代。四是对经营性、非经营性、资源性国有资产进行科学整合,通过有效开发,合理使用,规范管理,优化重组等方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国有资产的收益。五是增加投入,在基础性、支柱性和科技先导型产业中适当增加国有资本的投入力度,发挥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四)妥善处理遗留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规范的过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一些触及面宽、涉及利益层次深的问题凸显出来,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系统性与风险性都大大增强,为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稳步推进,必须下大力气处理改制企业的一些遗留问题,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1.分类处理“壳”企业。处理“壳”企业应该采取“分类管理、分批处理”的办法。一是建立组织机构分类管理。设立各类企业托管服务中心,按行业对各类“壳”企业进行整合和管理。企业托管服务中心隶属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可设置为自收自支、不定规格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受托管理“壳”企业的资产,承担改制重组、招商引资、资本运营和管理等职责;对利用资产安置职工遗留下来的不能推向社会的问题进行集中管理,具体包括遗留企业“协保”人员管理,重工伤病号管理,没有移交社会的离退休人员管理,企业精简人员、供养直系亲属、家属工管理,企业档案管理、宿舍管理;负责企业债权、债务的处置。二是积极推进分批处理。对于有部分有效资产,且没有在银行抵押的“壳”企业,可采取产权转让、招商引资等方式进行改制重组。对于有部分有效资产,但大部分土地、房屋等在金融部门抵押或被债权人起诉查封的“壳”企业,组织企业与金融部门协商,回购债权,然后再通过产权转让等方式进行改制重组;对于债务包袱重、有一定数量资产、资产变现后不足以安置职工,且职工债务绝大部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出台之前形成的“壳”企业,可按照新《破产法》实施破产;对于无人员、无资产、只有少量历史欠债且形成时间较长的“壳”企业,移交托管中心管理;对于无人员、无资产、无职工债务及其它债务的纯“壳”企业予以注销;对改制留“壳”企业移交托管中心统一管理,企业应收账款由资产经营公司通过法律等渠道变现。
2.积极推动厂办大集体改革。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是国务院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举措,加快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对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小城市要牢牢地抓住这次机遇,妥善解决厂办集体改革问题。在工作中要坚持分类指导,通过重组改制等多种途径,分类解决职工安置等问题。对于能够重组改制的厂办大集体,采取多种方式,重组改制为产权清晰、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对不具备改制条件或亏损严重、资不抵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厂办大集体,实施关闭或依法 破产。
3.妥善处理各类改制遗留问题。改制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能否得到妥善处理,是改革任务完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国资监管部门的责任。对于破产矿山遗留问题、国有企业不良债务处理、国有企业职工拖欠等问题中小城市国资委必须高度重视,明确责任,认真做好处理工作。首先是要摸清各类遗留问题的底数,对于市本级可以解决的问题要制定解决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完成时限,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其次是对政策性、区域性问题做好调查研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再次是做好信访稳定工作,真诚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解决来访群众的实际困难,及时调处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努力从源头上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的发生。
第五篇:中小城市停车难问题对策研究
中小城市停车难问题对策研究
2010-12-20
近年来,经济发展带动了交通事业的长足进步,也给道路交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中小城市由于基础薄弱、停车功能欠缺,停车难问题尤为突出,不仅直接影响城市交通秩序的规范化管理,也给群众的出行需求造成困难。为寻求破解中小城市停车难问题的良策,笔者结合当地实际,对市区道路条件、停车配套设施以及静态交通管理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制定停车设施规划、架建“多点诱导”、挖掘停车资源、合理组织交通等的若干对策。
一、停车难问题及现状
(一)停车泊位供给不足。根据专家测算,一个城市停车位数量与机动车数量之比至少要达到1:1.2,才能基本满足城市的停车需要。也就是说,一辆车除应该拥有一个固定停车之外,包括工作、娱乐、消费还至少应该有0.2个停车位。而从中小城市情况看,由于城区处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居住人口密集,区域面积狭窄,大型超市、商场、行政机构、医院、学校集中,吸引了大量的车流、人流、物流,形成了巨大的交通向心力,停车难现状最为突出,普遍存在停车泊位不足的问题。
(二)道路通行功能弱化,停车难趋向恶性循环。在中小城市,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大多存在道路街道化、街道市场化问题,在有些县(市区),城区街道的人行道还大多划归城管部门管理,由于职能定位的不同,城管部门会更多地考虑人行道的有序摆放,没有过多地考虑人行道的通行功能,造成人行道被摊位摆放、被临街商店占用的问题突出,无路可走的行人只能借用车行道路边通行,造成并不宽敞的路面更为狭窄,通车难、停车难问题雪上加霜。
(三)停车难衍生出的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造成占道停车现象突出,严重影响市区整体交通环境。在中小城市,街道普遍狭窄,行车路面宽度一般只有7-12米宽。为解决停车问题,许多地方只好采取权宜之计,在狭窄的街道上刷划临时停车位,严重挤占了正常交通流的通行空间,加上大量的残疾车、人力车等多种因素的混合交通,致使交通拥堵,秩序混乱,道路通行能力差。二是车辆乱停乱放引发交通事故的概率高。占道停放车辆阻挡了行车视线,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三是停车难引发的治安纠纷和涉车犯罪多。停车资源紧缺和停车难问题,必然引发治安刑事案件:有的是车辆长期停放在路边商店门前的临时泊位,影响商店营业产生纠纷;有的在停车过程中因抢占停车泊位,引发斗殴,直至伤人夺命,如哈尔滨6名警
察打死人案件,就是争夺停车泊位引起的;还有的是把车辆停放在夜间无人看管的地方,造成车辆被划、被盗、车辆牌照被撬和车内财物被窃的案件屡屡发生。
二、停车难原因分析
(一)规划滞后造成停车位短缺。中小城市是由小集镇发展起来的,在城市发展初期时,汽车的发展及作用并不显着,政府和有关部门没有长远认识到车辆的快速发展,造成在城市规划建设住宅、办公、商住楼的设计时,降低国家规定的配建标准,没有建设或低标准建设相应的停车场地,导致自身停车需求难以满足,许多应该停放到建筑内的车辆,不得不转移到街道上停放,无疑使市区的停车难、难停车问题愈来愈突出。
(二)交通诱导功能欠缺,停车压力过于集中。得益于国家宏观政策,近些年,中小城市建设进度很快,城市框架也越来越大,但由于在城市建设时没有考虑诱导功能,市民的向心力仍然集中于狭窄的老城区。在许多地方,城市发展后,但政府的行政体系和商业、娱乐、休闲依然局限在老城区,使市民出门办公,以及外出购物、休闲、逛街,并没有因为城区的发展而改变出行习惯。与此相反,新建成的城市新路,由于不具备购、游、娱一体的诱导功能,人流、车流远较老城区稀落,注定了市民外出都争相开车进入老城区,使得本就紧缺的停车泊位捉襟见肘。
(三)单位自有停车场利用率低,配建停车场挪用、改建现象严重。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自有停车场仅仅限于“自用”,明明本单位院内留有足够的停车场地,但往往凭借一块“外来车辆禁止入内”的牌子,将前来联系工作的车辆拒之门外,造成大量机动车停放在路边,加剧了道路资源的无谓占用。
(四)管理制度和手段相对落后。首先,当前停车场管理没有真正的主管部门:规划部门负责停车场建设的规划管理,物价部门负责制定收费标准,城管部门负责人行道管理,包括人行道上的停车管理,交警部门只负责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的交通秩序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交警部门可以依法对停车场实施管理,但由于涉及部门的既有利益,交警部门介入停车场管理阻力大,实施难。这种“多头管理”现状和交警“缺位”问题,造成了规划必然滞后、管理相对混乱。其次是缺乏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和管理办法。目前,许多中小城市城市还沿袭小集镇的管理模式,没有利用市场经济的调节杠杆来调控车辆,大量的街头停车泊位均属于无偿停放,制约了停车场建设的长远发展。再次是市区内停车场标志不清,指示功能缺乏,标准不一致,没有停车诱导和停车信息,造成外来进城车辆找不到收费停车场,有的只好乱停乱占路边的临时停车泊位。
(五)交通参与者良莠不齐,人为因素造成停车难。目前相当多的市民现代交通意识、法律意识薄弱,只享受通行权利,不愿承担交通义务。许多人开车外出办事或购物,明明附近有停车位,但为了自己少走几步路,往往把车直接开到商店或餐馆门前停放。部分出租车、人力三轮车把个人的利益放在城市的整体利益之上,为抢生意,恶性竞争、违法乱停屡禁不止;一些党政单位司机特权思想严重,开车、停车有恃无恐,想停哪就停那,加剧了市区的停车难。
三、解决停车难对策
停车难不仅仅是一个静态交通供应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城市形象、牵动市民生活的大问题。从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笔者认为破解停车难,应本着建管结合的原则,从加快停车设施建设、架建“多点诱导”体系、挖掘停车资源、净化交通环境四个方面入手,实施四轮驱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停车难、难停车问题。对策
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快制定和实施城市停车设施发展规划,解决管而有据问题。
其目的是,根据城市发展、车辆增长,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交通发展思路与目标任务。按照公安部和建设部制定的《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上组织编制公共停车设施专项规划。其总体思路应包含以下三个主纲:一要明确以发展大型建筑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面临时泊位为补充,形成布局合理,比例适当,使用方便的停车设施和管理体系。二要按照鼓励经营、促进使用的原则,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积极吸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公共停车设施。三要支持多种经营方式开展“咪表”停车收费管理,实现“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力争实现三年内城区路内停车泊位控制在总停车泊位的15%以内,城市停车泊位与机动车拥有比达到1.2:1至1.5:1的目标。
对策
二、大力架建“多点诱导”体系,引导车辆均衡停放。
一要建立有偿停车,发挥价格杠杆的诱导作用。在按照国家停车场建设标准,完善停车场配套设施的基础上,还应全面取消无偿停车做法,实施停车有偿收费,进而通过分级收费的价格杠杆引导车辆有序停放。参照大中城市的“区别收费”做法,可在中小城市的城区范围划定几个区间,按照交通密集度,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间段实行差额收费,老城区范围、高峰期时间段的停车收费,实行半小时或一小时累进制,停车时间越长费率越高;其他区域的停车收费则明显低于中心闹市地段,以此诱导入城
市民乘车、骑车或步行进城,或引导车辆在老城区之外的停车设施上泊车,减轻老城区停车压力,整合停车资源。
二要建立集聚人流新区,发挥区域优势的诱导作用。中小城市的区域优势仅局限在老城区,使周边的市民外出购物都争相往老城区拥挤,交通压力显而易见。如果在城市建设中,能够突出区域优势的诱导作用,在临近老城区地带开辟政、商、娱、游一体的新城区,将会大大减轻老城区的交通压力。
三要“做强”公共交通,发挥公交出行的诱导作用。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运行看,社会车辆与公共交通是一种正负关系,此消则彼长:公共交通弱则社会车辆多,反之也然。如果能够立足“做强做大”公共交通的发展思路,乘坐公交十分方便的市民就会减弱购买私家车代步的欲望,停车难问题也将得到很大缓解。从目前情况看,各地中小城市虽然开辟有:市内公交、城乡公交、环线公交,但普遍存在公交班次不够、乘客等车时间过长的问题,远未达到吸引市民首选公交乘坐的程度,很有必要进一步“做强做大”公共交通,完善高效快捷的、廉价方便的、省时省力的公交网络,吸引市民乘坐公交,减少社会车辆发展,减少私家车出行密度。如此,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停车难矛盾。
对策
三、挖掘停车资源,解决停车供需矛盾
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停车秩序,降低静态交通对道路动态交通造成的影响,有效缓解市区停车难问题。重点是要争取政府立项支持,形成部门共管合力。要对城区现有建筑的配建停车场进行全面调查,对被挪用的配建停车场进行清理,恢复原有停车功能,对擅自改变配建停车场使用性质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依法处罚,拒不整改的,依照有关法律程序强制执行;对停车场自身配建比例不足占用人行道停车的,必须进行改建或增建;对于使用率较低的单位自有停车场,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其对外开放使用,提高停车泊位的利用率,盘活、用好现有停车资源。
对策四:通过科学管理,合理组织交通,净化交通环境。
其目的是,在以上对策付诸实施尚需时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的管
理,对交通流向和流量进行重新组织,解决现有条件下的停车难问题。
一是实行局部限行和定时单向,缓解中心区停车难。在停车难最突出的地段划定一个限行区,禁止黄包车、残疾车、小货车进入闹市区域,并视情在交通高峰时期对进入中心区的车辆开展单向行驶管理,尽可能地扩大限行区域的通行空间。
二是加强公德教育,提高全民文明交通意识。要取得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充分利用和组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营造氛围,赢得人心,争取广大市民及有关单位对交警工作的理解、支持、配合,向市民灌输应该承担的交通义务,提高全民交通文明意识和守法意识,提高城区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利用效率。
三是强化路面管理,加大处罚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公交车、出租车、人力三轮车、残疾车等“乱源”车辆的整治,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加大执法力度。对出租车违法掉头、违停上下客,残疾车、人力三轮车非法营运行为,以及其它车辆在城区范围的乱停乱放行为,发现一辆查处一辆,该暂扣的暂扣,该拍照的拍照,需要舆论监督的,坚决给予电视公开曝光,以此净化道路空间,还路于交通,有效净化城区道路交通环境。(作者:渭滨大队付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