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中小城市城市化发展路径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11:2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国中小城市城市化发展路径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国中小城市城市化发展路径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我国中小城市城市化发展路径的思考

关于我国中小城市城市化发展路径的思考

——以洛阳市为例

摘要:我国正在进入梦寐以求的城市化时代,我国所进行的城市化道路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具体国情制定的,但是到底什么样的城市化发展路径适合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适合洛阳?正确并且合理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对一个城市目前及未来的发展都有着强有力地决定作用。

关键词:城市化基本国情发展路径洛阳

一、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的出现大约是在150多年前,对于城市化的理解有很多,主要有四种: 第一个内涵是人口的城市化,是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人口逐渐增加的过程,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个内涵式非农产业的扩大,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是经济主体从第一产业逐步转化为第二、第三产业的过程,是第二、第三产业不断上升的过程;

第三个内涵是空间的转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管理手段、服务设施、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复合的转换或充足的动态过程,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

第四个内涵就是观念意识的转化,就是城市的思想、城市的观念、城市的意识、城市的生活方式扩散或者转换的过程。

不同的学科基于不同的内涵对城市化给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总的来说是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

1、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2、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3、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4、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5年底与1990年相比,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三、洛阳的城市化发展

1、洛阳市的概况 洛阳,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隋唐大运河中心城市,是中国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较多的千年帝都。洛阳是河南省第二大城市,华中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黄河沿岸中心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城市,是一座无愧于国色天香之美誉的牡丹花都。洛阳也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

洛阳辖6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回族区、洛龙区、伊滨区、吉利区、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洛阳下辖经济功能区:伊滨区、洛阳新区(正厅级)、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独立享有管辖权)、国家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2、洛阳的城市化发展概况

近年来,洛阳市的城镇建设突飞猛进,成就显著,城镇化进程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到657.54万人,常住人口642.23万人,常住城镇人口由2008年的273.31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83.67万人,增加10.36万人。其中,市区增加2.15万人;九县(市)增加8.21万人。在283.67万人的城镇人口中,市区141.72万人,占49.96%;九县(市)141.95万人,占50.04%。(八县及偃师市城关镇城镇人口55.86万人,占39.35%,其他镇中心区域城镇人口86.09万人,占60.65%),2010年,市域总人口为680万,城镇人口326万,城镇化水平48%;至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740万,城镇人口480万,城镇化水平65%。

3、洛阳市近期的城乡统筹总体思路

洛阳市近期的城乡统筹思路是统筹协调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改善洛阳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产业集聚,合理布局城乡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一、二、三产业持续协调发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强重点镇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以城镇密集地区为突破口带动市域城乡统筹建设。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城乡居民点空间结构有序、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良好的新型城乡体系。洛阳市的城镇空间结构规划为:中心城区建成中原城市群重要的增长极核;以交通设施建设为先导,优化调整圈层结构;市区工业适度向外疏散,促进周边卫星城镇发展;培育栾川作为南部新的增长点,带动南部地区发展。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心、两轴,三区”。

“一心”——洛阳中心城区。强化中心城区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提升功能,带动周边城镇发展,提高区域辐射力。

“两轴”——依托东西向和南北向综合运输通道形成的城镇集聚带,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地区,应优先发展。

“三区”——东北部城镇密集区,是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地带,洛阳未来经济增长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带。中西部产业集聚区,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西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区,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4、洛阳的城市化发展路径

洛阳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大概有三种征地吸入型、农民工外流型、乡村工业化型。

(1)征地吸入型。征地吸入型可以说是一种最广泛的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其特点

是农民积极主动的进入城市的生活秩序,农民职业、收入和观念的先行,而

身份和居住的滞后。但存在农民工的边沿化和农村的空巢化等问题,以及由

此带来的城乡差距的拉大。

(2)农民工外流型。农民工进城务工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

点的发展之路。其特点是农民积极主动的进入城市的生活秩序,农民职业、(3)收入和观念的先行,而身份和居住的滞后。但存在农民工的边沿化和农村的空巢化等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差距的拉大。乡村工业化型。走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其特点是以

工业化为内驱带动乡村转型,一种非依附性城镇化路径。

5、洛阳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洛阳市在城市化的大流中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发展水平偏低。2.各县(市)之间发展不均衡。3.城镇建设规模普遍较小。4.建设规划布局不尽合理。5.服务功能弱。6.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城镇的财力积累能力有限,金融支持力度不足,致使城镇建设缓慢,严重影响了城镇化弱化了城镇对广大农村腹地所应起的桥梁纽带作用。城镇化水平偏低。2003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为33.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6.8个百分点,与46%的世界城镇化水平相比差距更大。

四、面对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的思考和观点

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是关系到国家及公民权利和利益的重要环节,一条正确并且合理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在现阶段对洛阳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面对现在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和避免这些问题呢?

1、洛阳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优势 1.1、洛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兴重工业城市,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工业中心之一;

1.2、洛阳科技实力雄厚,拥有各类科技机构600多家;

1.3、洛阳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集中,拥有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等6大支柱产业,洛阳一拖、洛阳浮法玻璃、大阳摩托、HJD04程控交换机、白马棉纱、牡丹铜材等一批国际国内名牌产品,这些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

1.4、洛阳的农业结构特色突出,已经形成优质专用粮食、林果、中药材、烟叶、花卉苗木等六大支柱产业格局,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1.5洛阳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洛阳市围绕“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山水洛阳”的城市品牌形象的打造,更加刺激了洛阳的城市发展

洛阳市在全力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在以前的工业城市的基础上寻找多方向发展,提高发展速度,促进城市化的快速而合理的发展,目前洛阳城市建成面积已达205平方公里,市区道路总长近300公里。洛阳正以突出名城特色、实现洛河南北对应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文化品位,努力实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统一。2009年4月30日,省委常委正式批复洛阳新区,新区规划规划面积达438.7平方公里,洛阳新区与郑汴新区一起纳入省级发展新区。

2、洛阳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策略和建议

2.1、洛阳市的城市化发展应该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措施;

2.2、洛阳市中心城区的发展要适宜而合理,在大范围的开辟和发展新区时不能盲目,应适时适度的发展;

2.3、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生态格局,正视城镇发展条件的差别,实施分区城镇化战略,保护南部山区,集中发展中、北部地区,重点发展市域北部城镇密集地区;

2.4、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改造农村传统产业使其成为具有竞争力的高效产业,建设拥有现代文明生活及自身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

2.5、高新技术开发区、洛阳工业园区、洛龙科技园区、洛新工业园区等较大规模的工业园区的发展要合理,并且最大程度的给当地人们提供就业岗位,从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洛阳市的城市化发展要根据洛阳市的总体规划进行,在避免和解决之前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洛阳市的整体发展的发展道路,避免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打造洛阳品牌工业,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不能放弃对农业的发展和管理。在继续以前的三种城市化发展路径的同时努力寻找更适合洛阳发展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在避免各种“大城市病”的出现时,全方位的发展洛阳,全力打造中心城市的形象,合理的完善城市发展规划体系。

关于我国中小城市城市化发展路径的思考

——以洛阳市为例

指导老师:宋亚亭

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

姓名:尚桂山

学号: 201005020

第二篇:关于我国城市化的思考

社会学

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以“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为例

摘要:现代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不论任何国家都要朝着城市化的方向发展,只是进程不同而已。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市化势在必然,城市化的趋势在我国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的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城市化问题是一个更值得严肃思考、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对城市化的基本模式、发展的基本方向作了阐述,并以“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为例,进一步加深探讨。关键词:城市化基本模式发展方向珠江三角洲

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城市化不仅意味着农村人口在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中发生其居住地的改变,而且还意味着其职业、社会身份、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也就是其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发展经济,发展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和城市化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的全面发展。

21世纪以来,是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中国社会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逐渐由农村社会进入城市社会,城市化必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深远影响。

一、我国城市化的回顾

1978年以前,我国城市的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主,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个数比重相比建国时都有所上升;1978年大中城市占了我国城市总量的一半以上,小城市比重则呈现下降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呈现出新的特点:小城市增长迅速,特大城市与中等城市次之,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增长相对较慢;至2001年,我国城市规模结构已接近金字塔型。

从政策层面看,我国的城市规模控制政策从“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到“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小城市”到90年代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一直控制大城市的发展。

二、我国城市化的基本模式

(1)独立型发展模式、依附型发展模式、互动共生型发展模式

中国城市发展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先后出现有三种模式:独立型发展模式、依附型发展模式、互动共生型发展模式。

独立型城市发展模式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不紧密,社会交流较少,经济联系薄弱,农业社会时期,独立型发展模式是城市发展的主要

1模式;依附型发展模式是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密切,但是两者之间关系是不平等的,依附型城市发展模式主要是在近代以来所形成的;互动共生型发展模式是城市之间是有机结合的关系,强调优势互补、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平等关系,这种发展模式是正在形成和将要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

在新的世纪,要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必须要改变城市的发展思路,不仅强调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的分工合作,而且更应重视相互之间的互动共生,从而实现双赢或多赢。互动共生型发展模式应是我国今后的方向。

(2)“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模式与“离乡不离土”的城市化模式

中国城市化模式正面临着重大的整体性变革,变革的方向就是“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模式与“离乡不离土”的城市化模式的对接与融合。与西方经典的城市化模式相比较,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表现出一个独有的特点,不仅表现为城市的扩大和向乡村的辐射,更主要的趋势是乡村自身的城镇化。

(3)强政府城市发展战略、市场主导型城市发展战略及政府与市场混合型城市发展战略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选择什么样的战略模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代的城市发展战略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强政府城市发展战略、市场主导型城市发展战略及政府与市场混合型城市发展战略。

现代城市的发展,既需要充分利用市场制度推动产业要素向城市积聚与流动,同时也需要利用政府的推动力促使城市公共设施系统的完善,需要市场与政府、自发性与目标性等综合力量的推进。从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看,混合型城市发展战略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城市化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概括来看,大致有:

(1)有选择性的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性大都市

当今世界,国际性大都市是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中心,是联系世界的枢纽,它能带动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走向世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增强,完全有条件集中力量建设

一、两座国际性大都市,同时,全国应统一筹划,确保具有区位优势、基础条件优越、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建设成国际性大都市。

(2)积极推进超大城市内涵式发展

城市化包括两个发展过程:一是外延式发展,即人口向城市集中;二是内涵式发展,即城市自身的现代化,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

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般而言,城市经济效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提高,超大城市应该降低人口增速,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有计划地更新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3)不断提高中、小城市的聚集效应

中国有庞大的农业人口,促使其合理有序的流动是中国城市发展战略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中、小城市发展上,不能走传统大城市发展的老路,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统筹考虑,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加强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4)城市群将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顺序一般是由“点”到“线”到“面”,当城市发展向“线”两边集中到一定的程度时,城市群就出现了。此外,当城市之间的联系需求大于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的联系需求时,城市就有一种相互吸引的作用从而导致城市群出现。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已初见端倪,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沿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5)大力发展建制镇。

城市化的过程必然是伴随着一大批村庄由村发展为镇进而发展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再到大城市的过程,要加快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注意强化小城镇的集聚功能,为此应注重农村人口、农村企业、农村优质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适当集中是培育与工业化相适应的消费群体、培育农村市场的重要一环。

四、以“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为例

珠江三角洲属国内经济较发达、城镇化基础较好的地区,其目标是乡村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多种因素,通过多种形式发展乡镇工业,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城镇化的过程,目前已形成比较科学的、基本满足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可持续性较强的城镇体系规划,广大农村正在发展成为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具有现代化文明的都市群体,已有一些城镇形成功能比较齐全、环境比较优美的住区条件和比较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珠江三角洲与国内其它发达地区一道,走在全国乡村城市化的前列。

但是,也有一些因素在阻碍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同时,要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的进程,就要明确城市化的任务并落实对策。

(1)制约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制约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除了同全国各地一样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二元社会结构和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外,城乡之间的两种土地管理制度和城乡要求有别的计划生育管理政策是阻碍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剩余劳

动力及其它诸多生产要素正常地向城镇聚集和转移,阻碍着乡村城市化正常进程的重要因素。

此外,城市体系发展不协调、规划建设和管理未能适应城市化目标的要求、环境问题等也是制约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2)加快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任务和对策

实现乡村城市化,是关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实施这一工程需进行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第一,要形成区域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格局,要围绕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实现乡村城市化这个目标,促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农业是乡村城市化发展的基础,珠江三角洲要克服忽视农业的倾向,要解决目前分散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老化的问题,逐步实行规模经营;乡镇工业是实现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为此,要以城市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科技进步为动力,优化结构,加快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的发展,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规模效应;发展第三产业是加快乡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从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变为更高层次上的三业协调发展,大大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要协调各市、县和各产业发展的关系,必须确立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反对狭隘的区域发展观,为实现区域现代化、城市化打下坚实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第二,形成功能齐全、协调发展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和城镇公益服务设施系统。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建设,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实行基础设施商品化,极大地促进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落后状况。但仍适应不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建设综合协调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完善通讯和信息等设施;继续实行以火电为主,火电、水电、核电结合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第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一般地说,高素质的人口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起着促进作用。珠江三角洲要实现乡村城市化必须注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城乡全面教育系统,努力提高农村和城镇劳动者的技能,增强现代化和城市化意识。

第四,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管理。珠江三角洲要加速乡村城市化进程,务必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改善目前普遍存在的环境质量下降问题,要加强对污染性企业的治理和防治,要制止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和行为,利用自身的智慧和能动作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协调高效的城乡生

态—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系统。因此,要实现区域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一定要努力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提高执法的自觉性。

第五,形成等级规模比例协调、职能分工合理、空间布局有序的城镇体系。未来珠江三角洲将形成北起广州,南达港澳的城镇密集区,形成一个彼此密切联系和分工协作的城镇网络系统。强化小城镇的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提高小城镇的建设档次,形成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吸引力。

第六,以城市化为目标,强化规划意识,加快建设力度。在新的时期,要强调进一步提高规划意识,以城市化为目标,进一步搞好各种类型的规划。对区域未来发展实行宏观调控,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要进一步抓好区域发展规划和各项建设规划。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系统,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功能。推动城乡经济发展,推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总而言之,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整体发展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我国工业化中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城市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为保证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鼓励多种形式的城市化模式发展。同时,要搞好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主导作用和小城市、建制镇的承上启下作用。大力发展工业,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1] 叶连松《中国特色城镇化》河北人民出版社

[2] 赵明雷《城市经济与城市群》上海人民出版社

[3] 王放《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

[4] 李胜兰《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城镇化发展》 中山大

学出版社

[5] 陈安国《城市区域合作》 商务印书馆

[6] 陈忠主《城镇化与城镇科学研究十年回望:中国特色城镇化

研究报告:2009》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7] 周叔莲 王延中 沈志渔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经济管理

出版社

[8] 付晓东 《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新华出版社

[9] 傅晨 《广东城市化发展战略》 广东人民出版社

[10] 叶连松 靳新彬 《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 中国经济出版社

第三篇:我国城市化的路径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城市化的路径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张晓理

摘要:中国城市化同时肩负着辅助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构筑以城市为依托的先进生产力双重任务。由于城市化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强化农村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又是城市化的前提。因此,中国城市化应从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活力,构筑大城市群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两个方面同时推进。应注重大城市群的龙头作用,以便较快地形成先进生产力,通过多功能辐射增进中小城镇活力。

中国城市化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活力与大城市的发展是在互动中推进的,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和科学的比例关系。是否按照客观规律行事,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化进程和生产力提高。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及能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必须按照客观规律进行。鉴于我国大量农业剩余人口亟待转移的需要,以制造业吸纳农业剩余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在有条件的地区形成城市群体,并在城市化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生产力水平,是发展中小城市的主要目标。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成为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城市吸纳劳动力有其特有的优势:1.有利于农民就近转入城市。2.小城市的制造业一般集中于某一产品的生产领域。这种对象专业化形式有利于专项技术提高和特种工艺传播,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使就业扩大。3.小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单一,社会投入相应较少,因此土地价格能维持较低的水平,减小了农民进城的门槛。4.农民进入附近的中小城市,往往还能维系原有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联系有助于他们相互扶持,传授经验,保持信誉。

中小城市的发展还为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小城市单一的专业化形式,薄弱的基础设施,欠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客观上要求专业多样化配套和工业体系协调,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多种功能的影响,也离不开金融、保险、信息、高等教育体系和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等特殊功能领域的支持。这种客观上的需要是大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中小城市不仅为大城市的产生准备了经济上的需要,同时也为大城市的发展输送拥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口,因为中小城市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

但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合理的布局和过度发展也会扰乱科学的城市体系,并带来一系列问题。我国农村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高压下造成的盲目性很容易排斥经济规律。由于工业化是转移农村人口的快捷途径,相应的城市往往会受农村人口布局的影响而分散兴起。过度分散建城破坏资源、环境,过小的规模和孤立运作又为持续发展设置了障碍。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城镇肩负着大量农业剩余人口非农化就业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任务。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任务是极为艰巨的,并且需要持续相当的时间。完成这一重任取决于城市的活力和吸纳人口的能力以及城市科学的布局和结构。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发展城市,才能使每一个城市拥有自己的特长,并在相互补偿中使这种特长成为城市群体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中心城市把这种能力集聚起来,又把它辐射给每一个中小城市,进而传递给小城镇。大城市群则是这种发展的必然,大城市群的强大影响力能激活更偏远的中小城市。

大城市群的集聚方式和发展潜能

大城市的规模能容纳多种专业化组合,专业化形式多样化又与信息业、商业、金融业、信托业、保险业以及提供各种劳务的服务性行业相互促进,并奠定城市辐射力的基础。人口及各种要素进一步集聚,提高了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使之得以完善。但是,大城市规模超过了一定限度,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建设和相关的社会问题就会累积成难以治愈的大城市病,影响科技力量集聚和城市发展。如果大城市孤立发展,它的影响力就只能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将非常有限。

大城市持续发展亟待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形成高新技术和特殊服务业的核心引导力,二是解决城市过大带来的大城市病,这两个问题又相互牵制、相互影响。但解决的思路不能局限于大城市内部,只有用开放的方法,把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结合成综合的城市群体,在这个群体内部进行功能配置,才能突出大城市的核心引导力和中小城市、小城镇的专业特长,也才能通过大范围的生态建设和生态农业使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

1.大城市集群拥有很强的生态效应。恢复城市生态系统是解决大城市病的基础工作。城市生态系统必须拥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在解决城市诸多环境问题中发挥效能;生态系统的规模又是物种多样性的条件,只有物种的多样性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城市集群通过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的功能划分,城市农业和生态隔离带以补偿的形式强化城市生态系统。组建成的大城市群保留和发扬了大城市的优点,开拓了回归自然的建城方式,为解决大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一流的环境还是提高人口承载力,吸引人才的前提。有了各种人才,才能构筑起高新技术产业,激活城市经济。以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集聚的模式组合成的城市集群,正是按照这一规律继续拓展城市化发展的新途径。

2.大城市集群强化了创新能力。在新经济条件下,维持很强的创新能力是大城市走出困境的关键。这种创新能力首先是科学技术,然后是科技运用而派生出的生产方法和产品更新。由于创新具体包括基础、应用、开发研究三个过程,而这三个环节又日趋紧密,因此,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应该确立科学的地理空间关系,以实现上述三个过程的相对独立和有机联系。中心城市应该在整个创新链中强化基础和应用研究。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表现为学科细化的同时又相互融合,要求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多样化,需要这些研究在开放的环境中相互渗透,这对中心城市的高等教育、创新园区的规模和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大的规模和多样化的研究才能通过交叉、边沿、综合学科的发展涌流出开发研究的科技源泉,并成为中心城市辐射力的一个重要内涵。产品的具体开发过程相对集中于卫星城市进行,一方面使中心城市减少制造业而理顺功能,另一方面,卫星城市的专业化配套和工艺性补偿能加快开发研究的产业化进程。由于大城市圈包容了多样化的市场,市场需求又激励开发研究,从而促进整个科技创新链的发展。

3.大城市集群为专业化多元组合开辟了道路。分散、孤立的中小城市必须采用对象专业化形式以稳定自身能力,与此相反,城市集群是通过工艺专业化形式强化整体的生产能力。由于现代化的快速交通系统把中心城市和各个卫星城市联系成一个整体,因此,对于城市集群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它所面临的是一个多样化的环境。不断变更的市场需求与多样化的产品供给,使得生产能力首先体现于开发、研究,进而体现其产品更新和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必须依赖工艺专业化的分工原则。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科技创新也不断诞生多样化的成果。这些成果,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往往是许多学科的结晶,支撑其产业化过程也需要多

样化的工艺专业化组合。在工艺专业化分工中,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能力专业于某一加工领域,产品生产日益成为分工协作不断扩大的社会共同成果。社会分工协作把各种专业化能力衔接起来,形成不断强化的综合能力,大城市集群的潜能就是在这种“综合能力”中提升出来的。

4.大城市集群的功能互补。由于中心城市拥有研究和创新能力,加上各个卫星城市的各种专业化互补,使得大城市群具有很强的工业化配套功能,这是吸引制造业集中的重要原因。城市农业与卫星城市和城区相互交织还创新出特殊的功能:生态农业的生态功能;高效农业与高新技术结合的研究功能;观光农业带动旅游、拓展就业的功能。大城市群还拥有文化集聚功能,并由此形成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包括文化自身的产业,以及文化对旅游等产业的带动。大城市集群还具备完善的服务功能,这些功能也通过分工协作得到强化。中心城市集中了信息、金融、保险、贸易、咨询、信托、技术等重要服务,这些服务的影响能力覆盖所有的卫星城市,并波及更远的区域。而一些一般性的服务,特别是一般生活服务,在城市规模较小的卫星城市反而更能提高效率。例如,新鲜食品供给、垃圾资源化利用等。由高效快捷的现代化交通衔接起来的大城市群体,一方面继续弘扬特大城市的优点,又回避了大城市带来的各种问题。

5.大城市集群有很强的辐射能力。大城市群本身的范围是可以不断向外拓展的,拓展的能力取决于如何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完善快速交通系统,但它的影响力却远远跨越自身的范围,对周边的地区形成强大的辐射力,这种辐射能力源于特殊的服务体系、创新能力、专业化配套和各种人才培养能力。随着这种能力的增强,早先孤立单一的中小城市也会因周边大城市群崛起而被激活。城市化的龙头是大城市集群。大城市群在整个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它的集聚、辐射、影响和带动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工业化后发国家不能走分散建城的老路,应该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以大城市群带动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应以中小城市的发展促成大城市群的诞生,又以大城市群的发展为龙头,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这种模式不仅能保证城市化道路的持续发展,而且能集合成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

城市化的障碍及源头治理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障碍主要源于城市化主体自身的素质。我国亟待城市化的主体是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和相关的农村人口,其素质远不能适应城市化和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城市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农村人口实际文化程度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准,农村50%以上的青少年得不到高中教育,难以进入大城市群就业。

1.强化城镇规划和教育功能是城市化的重要开端。由于农民平均文化素质太低,很难在大中城市中寻求稳定的就业岗位,一般只能以兼业农业的形式进入小城镇,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因此,按照人口素质和现行的依赖土地的农民保障体制,我国城市化道路势必从小城镇和小城市起步。但是,必须牢牢把握住城镇的科学规划,化大力气强化城镇的教育体系。城镇上规模,就能增强城镇的功能和集聚能力,加大辐射影响力,强化城镇之间的联系,为城市群的构架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大中城市输送有文化的人口。相反,如果以分散的形式展开,就会打乱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基本关系,破坏大中小城市的比例和结构,那么,人口素质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等都将遇到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最终影响到城市化进程。

2.建立遏制人口数量增长、提升人口素质的生育导向政策,从人口再生产的源头加大控导力度。应探索与城市化挂钩的调控方法,提高妇女地位,建立向独生子女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女孩家庭倾斜的政策,在教育、就业、进城、养老等方面,只要社会拥有能力,就要倾全力一项一项具体实施,要探索社会保障的新路子,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障问题。

3.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人口素质特别是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焦点,也是推进城市化的具体措施。要制定和尽早实施12年义务教育,为大中小城市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大城市群集聚了各种特殊的服务业,制造业也以工艺专业化深化发展的形式相互配套,对就业人口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文化水平必须达到高中毕业及以上程度,由此决定农村青年的最低教育年限应该提高至12年。此外,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素质还是农业实现科技化、现代化的需要,并直接与中小城市的发展品位关联。为此,必须探讨进一步强化义务教育的力度,延长教育年限,探讨多元化教育体系补偿的方法,确立新的战略目标,分阶段尽快进行。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离4%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教育经费不足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

4.探索把生态建设和其他公益事业与教育衔接进行的方式,强化财政支出的教育功能。例如,可以在我国生态建设规划地组建教学与生态建设联合基地。学生以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方式进行生态建设和基础知识学习(通过远程教育等形式)。这样,国家和社会就可以通过生态建设投入同时启动农村青年的继续教育,为他们进入大城市群就业进行知识铺垫。

5.建立特殊的教育保障,确保进城青年文化素质的提高。城市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条件远优越于农村,农村青年进城后,可以利用城市的教育环境,进一步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化道路的起点和发展后劲,也关系到能否通过城市化推进人口素质提高这一重要目标的实现。应该把进城青年的继续教育纳入社会保障范畴,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强化进行。政府参与引导、调控,以文化素质提高增进就业能力,以就业能力提高来减轻社会保障压力。此外,人力资本投入能有力地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还能促进城市群体内部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才交流。为了建立这种继续教育体系,应挖掘城市各种人才的潜力,可动员退休的老年知识分子参与。要研究农村土地承包权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把土地保障转变为城市就业和教育保障的经济补充,同时促进农业规模化、科技化和现代化发展。贫困地区知识青年进城,能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从而减轻生态压力,因此,贫困地区的教育也应纳入社会扶贫和生态建设的重要规划。

城市化是中国人口素质提高的重要契机,城市化又把高素质的人才聚合在一块,形成特殊的创新能力。人口素质提高和城市化的相互促进,能够尽快地摆脱落后生产方式的束缚,实现以科技创新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结语

中国城市化同时肩负着双重任务:辅助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构筑以城市为依托的先进生产力。由于城市化严重滞后,大量农民滞留农村,阻碍了上述两个目标的实现。目前,人口扩张的驱动力依旧很强,生态环境不堪负重,人口素质难以提高,这又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城市化滞后还拖延了工业化进程,压抑了第三产业发展,约束了就业能

力的扩大;大量分散的、畸形发展的乡镇工业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又限制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势在必行。我国城市化应从两个方面同时推进,构筑城市化的两大功能体系和两种发展能力,激活中小城市的活力和扩大大城市群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有机结合是它们各自实现的前提。

在这两者的结合关系中,中小城市的发展是大城市群崛起的前提,因此,必须注重搞好科学合理的城镇布局,加强小城市的人力资本投资,使之成为人才交流和人口转移的中介。大城市群是城市化的龙头,有多功能的辐射、影响和带动能力,并可以通过中型城市,延续和传递这种“能力”,从而确保小城市的活力。

只有从提高人口素质这个源头入手,按照客观规律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应走创新的道路,并与城市化相互衔接。国家应千方百计提高农村青年受教育年限,或以生态建设的方式勤工俭学,使他们拥有进入大城市群就业的能力,同时建立和加强城市各种继续教育的保障制度,确保人口素质在城市化的全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这样,大城市群的产业才能向高端发展,才能形成更强大的辐射影响力,进而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并进一步吸引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城市化只有按照提高生产力的客观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才能真正加快农民的非农化进程,减轻生态压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作者:张晓理,杭州行政学院

文章 来源:中州学刊2003年第2期

第四篇:浅谈我国城市化发展与环境保护

浅谈我国城市化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各种城市建设不断增加,城市在不断的升级和更新,在城市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给我国人民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就我国城市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途径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

城市化、环境问题、发展模式、环保意识

一、前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随着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高度密集,它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中国城市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并且长期以来延续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这带来了污染物的高排放,使得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了世界工厂,对这个成就我相当肯定,但是,中国世界工厂化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化,即其工业产业向中国转移。在这种全球生产体系下,发达国家得到了环境保护,像中国这样的工业化国家环境受到污染。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1)、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1、水资源污染加剧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水环境恶化状况也相当严重,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将成为我国城市在21世纪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球。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在我国目前66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吨以上,重点缺水城市108座,严重缺水城市50多座,如辽宁省的城市每天缺水8.5×105吨,每年因缺水而影响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

2、大气污染严重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固体废弃物不合理排放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猛增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量大幅度上涨。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我国城市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垃圾,年产量已超过5亿多吨,并且每年以8%至10%的速度增长,综合利用和处置率非常低,其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大多直接堆放在城市郊外,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以上,占地5万余公顷,形成了垃圾围城的恶劣情况,影响城市景观,污染了城市的水源和空气,孳生着各种传染病菌,同时又潜伏着资源危机。、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城市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和建筑工地。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70分贝,社会生活噪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大量的统计研究表明,长期处在高噪音中的人,容易造成精神紧张、耳聋等疾病,影响人们身心健康。

5、大量耕地被占用

城市的发展使大量耕地丧失,50年代以来,全国由于城市用地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48万亩,1981年~1985年,全国每年减少约100万亩。90年代以后,全国每年减少约500万亩。

(2)城市发展中的基础设施现状

1、城市基础设施设施落后

我国目前有50%城市没有排水管网,现有设施1/3老化;城市燃气和集中供热率低;有1/4城市垃圾粪便不能日产日清;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左右。其次,由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费用没有着落,虽然在有些城市已开始向单位和居民收取污水处理费,但所收的费用远不能维持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此外,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的实际情况亦很不乐观,由于技术的原因,很多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还处于实验阶段,时断时开,运行不稳定,处理率极低。

2、遍布公路下面的管线交叉纵横

存在多头管理,各部门报规划不能协调一致,建设资金独立。常常出现修路在前,水、电、热、排污、通讯紧跟其后,分别开控路面,造成城市天天破路挖沟的尴尬局面。各种管线所用材质不环保,不经济,经常出现跑冒滴漏,不得己对道路面进行破坏。

3、道路设计的盲目性

道路设计时只注重道路的拓宽,不考虑道路其它综合配套设施及环境设计。例如,现在城市在拓宽道路时,把原有道路旁的树木通通砍掉,拓宽后不进行重新栽种,原有的雨水排污填死等情况。

4、建筑住宅节能几乎没有纳入建筑考虑

只关注房屋外观和结构,不注意节能,使居住用能极为浪费。有关专家统计,通讯建筑保温,管网系统调节,提高热源效率三个方面的改进,我国北方地区采暖耗能至少可降低60%一70%。建筑不同于一般的消耗性物品,是资金含量高的持久性资本品或家庭耐用消费品,其宏观调控需要从长远着手,从规划着手,注重实施。、城市绿地覆盖率低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城郊农田、城郊天然植被和市区园林绿地等三部分组成,对促进城市生产的发展和保证居民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城市发展建设,自然环境被开发利用建设工厂、住宅、道路、广场、果园、菜地等,自然环境中的植被被不断地砍伐、清除,代之以稠密的人口、建筑物,城市绿地的多种环境功能正在逐步丧失,已经成为尖锐的环境问题。

6、城市通风廊道没有,热岛效应严重

大多数城市在建设中缺少总体规划,没有从城市整体的角度充分考虑空气的流动性、散热性,城市通风廊道没有或建设不好,空气流动缓慢,污染的气体不能及时排掉,热量散发缓慢,造成热岛效应。

三、环境问题的出现原因(1)、环境问题中的人为因素 1.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低

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排放废物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人口增长过快已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人口剧增,教育跟不上,人口的文化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差,法制观念薄弱,也造成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冲击和破坏。

2.法制不健全,人治代替法治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执法部门的依据。某些地方的经济规划、资源开发、工程项目上马等重大决策,仍然由少数官员做出,缺乏专家论证、缺乏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如果再加上这些官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就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3.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现阶段的某些经济活动中,决策人员没有充分认识生态规律,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有些工程项目,只顾近期或眼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认真考虑其生态效益,违背了生态规律,结果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4.生产技术落后,环境资源过渡消耗和浪费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不强,管理混乱,因而资源利用率低,废物的排放量大,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2)环境问题与发展模式

十几年前,在中国,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的反思局限于理论圈。十几年过去了,环境问题从少数人谈论变为全社会共识,到党的十七大报告生态文明被作为国策提出。这一重大的发展和变化,跟国家环保总局、跟领导们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生态意识的增长、上升跟破坏生态的实践恰恰是齐头并进的:一方面媒体到处都在谈保护生态,一方面环境破坏的速度比保护的速度还要快。为什么?其深层就是整个发展模式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地方,在一些干部心目中,为发展而发展,发展简单化为经济数量的增长,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这样的片面发展观相当普遍,而且长时间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得到纠正。片面的发展观导致了片面的政绩观。很多地方,一系列跟经济相关的量化指标,与官员的升迁奖罚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政绩甚至简单化为年终报表的数据。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有其必然性;但是,这种片面的认识和做法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纠正,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种“高增长、低发展”的畸形状态。经济从数据上看增长很快,而人民群众却没有从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甚至连经济本身的发展也不能保证。

各级政府在围着GDP转的时候,不仅忽视了老百姓的心理感受,而且在追求经济发展的时候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些地方的经济指数突飞猛进,GDP一年比一年高,环境污染也一年比一年严重,为了单纯的经济增长,而采取损害民众利益的举措,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对人文、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如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15%,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尼系数超过0.4的社会失衡临界点。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当地的经济指数,出台各种地方保护主义规定,不仅给百姓带来种种不便,还削弱了中央宏观公共政策的权威性。这样的经济发展是百姓不能接受的,实际上我国不断增长的GDP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损害政府形象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的。

四、城市化发展中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1)合理规划城市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技术研究

1、确立新的我国城市的环境战略和目标规划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要求,全国城市分布特征、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和因地理条件带来城市环境条件和环境要求的差异,综合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确立按层次分类的城市发展的环境战略,指导城市经济建设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新的城市发展环境战略,制定不同类别城市发展环境目标规划,用于修订和完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和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确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行动,达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和城市结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和人口增长,合理开发中等城市,积极并加快发展小城市。

3、制定严格的城市规划和科学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依法实施;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工业在城市发展;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改变落后的城市能源和资源利用方式。

4、积极筹资,加强和改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控制水体污染的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和完善城市供排水系统,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步伐。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箱式收集、密封清运;建立家庭和社区分类收集体系,实行分类处理、回收利用;建设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强市政道路建设,提高道路运行能力;适度发展立体交通,实现街巷路面硬化。对城市进行生态重建,推行以绿化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和恢复野生生物的生境,加强旧城、城市废弃土地的生态恢复,建设立体绿化示范工程,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5、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强制性监管

限制小汽车数量,完善并健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开发利用电能、磁能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逐步取代汽油。

6、积极开展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研究 推广国外新技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有效地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推行集中供热,普及型煤,积极开发燃气和清洁能源技术,重点解决烟尘污染。研究推广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使生活垃圾资源化。推行节水和污水治理技术,使废水资源化。研究和推行城市绿化技术,增加绿地覆盖率。在工业企业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在工业生产全过程中控制污染产生,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标。研究提高城市工业污染防治和基础设施水平的科学技术,保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雄厚的技术能力和较高科学水平。

(2)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督制度,提升全民环保意识

1、建立健全城市环境法规

适时地推出《城市环境法》和有关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和试行城市环境审计制度,制定强制性的环境管理规定和措施,实施依法管理和保护。

2、制定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参与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

3、鼓励公众参与

公众有时并不清楚他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权利,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管理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公众参与的必要性,设立专门的人员和预算,使公众获取到清晰易懂的信息,同时增强公众的环境知识,环保意识,使环保宣传社会化、环保意识全民化,形成环保事业人人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环境保护工作局面;另一方面通过新闻自由及信息法律自由使他们有条件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承认他们有权代表自己的成员作出决定。公众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义务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使环境保护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充分发挥公众的能动性,切实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4、明确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中的职责

加大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的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起环保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权威性;再次要加强对环保工作人员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提高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和重要性。对于那些能为地方带来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的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决不能视而不见。

5、环境保护教育要从小抓起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求知欲强,好学上进,对周围自然界充满好奇心,他们的环境意识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环境保护的发展。在中小学校有计划地增设和开展一些环境保护课程和宣传教育活动,使他们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6、环保意识融入政绩观

工程上马等一系列经济活动,都是通过政府部门的统筹决策而付诸实施的,错误的政绩观可能会由于大量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逐步摧毁,所以强化领导决策层的环境意识尤为重要。必须使环境保护意识扎根于他们心里,所想所做都是从环境出发,切忌“说起来重要,计划中重要,实施中不要”的环境意识倾向。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环保政策,要从决策源头控制住环境问题的产生。

五、结语

面对我国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现实,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重新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走出全球生态危机的困境,消除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困惑。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社会经济的进步都离不开人,适当数量的高素质人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着人们的行动,环境意识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原因,因此必须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萍,王延华《浅谈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2、吕斐宜,陈 静《国民幸福总值应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新指标》

3、吴家骅《环境史纲》

4、范伟《政绩考核的新坐标》

5、余谋昌《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

6、刘兴俊《试论城市规划要考虑环保节能意识》

第五篇:关于中小城市发展公交的几点思考.——1oc

关于中小城市发展公交的几点思考

江西省上饶市公共交通公司张广兴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城镇化的建设步伐日新月异。我国也不例外,由于人口众多,车辆保有量剧增,城市交通问题尤为突山。目前快速发展和扩张的中小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矛盾也在日益加深。

一、中小城市公交发展的战略高度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先导性、公益性的社会职能,事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城市人民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自然资源量少,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化必须走集约式发展的道路,不可能像欧美国家的城市那样走郊区化之路,更何况欧美国家目前也在对城市郊区化在资源有效集约利用的方方面面进行着反思。因此我国城市化、城镇化必然是人口高密度,居住方式集中,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一些中小城市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很可能发展成大城市,甚至是超大型城市。在这样的城市化态势下,为何确保交通顺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在中小城市膨胀式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交通问题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由于私家车的迅猛发展,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已远远不能与私家车保有量的增长相适应,中小城市的中心城区交通由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起点低,交通拥堵现象也和大城市一样已越来越严重。去年初,温家宝总理指出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适合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选择。概而言之,城市的道路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道路资源,来实行大交通,必须抓住交通中人员流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机动车化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必须去变换我们的思维视角,考虑如何让人流动起来,而不是一味想着怎样才能最好地让车子动起来。就是说如何更好地让市民出行,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行“公交优先”的战略。中小城市相对大城市来说,在公共交通方面发展的

1空间比较大,灵活性也比较大。“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英、法、德、美等老牌发达国家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尚嫌不足,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真正从城市发展战略高度,建立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公共交通体系。

二、中小城市公交发展的现状问题

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模式、管理模式、投融资模式,准入程序都有一套完整的方式方法.在体制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资金紧缺,运力严重短缺的情况,在政府财力有限城市发展又对公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的情况下,不少城市对公交融资体制改革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个国有公交(政府投资)为经营主体,融入海内外个私资金,控股公司对行业宏观调控的多重局面。而我国的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情况更加五花八门,有的是国有企业“一统天下”,有的甚至带有事业单位性质,职员工资由财政拨款,有的是“公私混血”,有的是分片承担,有的整体承包,发展到了21世纪初,由于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与乡村交通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政府提出了一个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概念。有的地方又借“国退民进”之风,大量引进个私经济,对国有公交企业实行改制,例如我们华中地区的兰溪、上饶甚至合肥都有此现象。上饶市公交改制由于动作缓慢,等待到2005年底国发办[2005]46号《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的下发,私营的“兴荣城乡公交公司”还没有挂牌,更谈不上经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特种许可。于是,一场对公交线路的争夺战至今都还在炮火连天。而当地不但没承认政府又没有果断的处理措施。兰溪公交的三起三落也是公交的公益性与赢利性发生矛盾冲突的结果。合肥公交公司实行个体分线承包,出于利益最大化驱使,承包者作出驾驶员必须几点几分到某站的规定,驾驶员密度绷紧着每一根神经,甚至憋着尿驾驶车辆,使得公交车在四个月中发生25起大事故,导致9位市民死亡,45位市民受伤。公交由于受基础和公益性行业特点的影响,其体制投融资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主要表现在:受公益性行业性质影响,如低票价,营运时间间隔的刚性,线路走向的刚性,造成行业总体投资回报率低,不少城市公交行业还有亏损现象。

我们江西的公交企业除南昌公交经营状况稍好(不能说绝对赢利),其余中小城市的公交由于实载率低、票价低、工资成本高、燃油价格上升、政府补贴不能全部到位等因素,全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在同一城市内,企业间投资同报率也存在较大差异,部分企业效益长期难于提高,加上政府补贴机制不健全,很难保证公益性投资的收益。公交行业公益性目标比较明确,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社会义务,这与市场经济单纯追求赢利目的有矛盾的地方。如果政府对完全私营的公交企业经营式个体承包的公交企业控制不力式有恻隐之心,或者对市场经济的效益性目标考虑不够完善,没有建立弥补企业公益性损失的配套性制度,忽视公益性企业带来的损失,就会直接影响公交投资的效益,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以上所举实例就是最好的验证。

另一方面,政府在90年代初期鼓励社会参与公交投资的政策,造就了公交低水平粗放型发展,公交实体一哄而起,鱼龙混杂,公交客运的市场的分割比较严重。随着中小城市的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线路效益状况差距逐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企业间公平竞争。另外,城市公共交通线路是一个动态的网络系统,各条线路之间都可能由于城市的发展和扩张而进行调整,中小城市的中央区域的路段,实载率稍高,各线路在此重复行驶,各公交线路只有沾了中心区域的边,才有生命力、生存力。中央区域路段复杂,高密度行驶,造成了不同经营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为了避免一条线路经营权的重复交叉授予,造成混乱无序的状态,一般中小城市公交企业不宜过多,最好是一家经营。从中央到地方,现行公交政策是国有企业为经营主体,也就是说,中小城市的公交最好由一家国有公司或者是国有性质进行了改制的企业来经营。此外,政府终将建立弥补企业的公益性损失的配套性制度。如果中小城市公交行业独家经营者是个私企业,那么这种弥补,很容易出现官商勾结,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中央对公交的组建原则是“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中小城市组建一家国有为主体,公私合营,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公交企业,也符合“多方参与"的原则。如果中小城市的人民政府在体制改革和公交投资中造成公交粗放型发展,形成多家经营的混乱局面,必须勇于承担失误的责任,补偿受损的经营者,再慎重利用公交特种许可的权柄,将请来之神顺利的送出去。

三、中小城市公交发展中的管理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是要保持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精髓就是要节约能源,建设生态,保护环境。也许中小城市在目前不乏道路资源,但能源的缺乏是全球性的,当今世界能源已在悄悄地决定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甚至影响国际政治走向。二十辆左右的的士、私家车在人中流动上才能抵得上一辆公交车,前者耗油是后者的九到十倍,尾气的污染比较大抵也是如此。如果中小城市都见不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将会失去竞争力,失去竞争的优势地位,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优先发展城市的公共交通,不仅能缓解城市的道路资源的紧张,也符合中小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实际,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中小城市城市化进程,保障中小城市经济和夯实管理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交通拥堵,保持和改善中小城市优越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中小城市公交站点密度布臵比大型超大型城市的密度要大,前者约是后者的三分之二,道路交叉口红绿灯的布臵也比大城市要密一些,大城市还在不断的开辟公交专用车道,并严禁其它车辆入内行驶,而且还实行了路口优先通过等提高公交车通行能力的措施。所以,目前中小城市的公交车行驶速度还不如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公交车的行驶速度和通过能力。有的中小城市公交车发班的间隔密度又缺乏刚性,所以在大多数中小城市,市民乘坐公交车仍然很不方便,市民选择的士出行仍然大于选择公交车出行的比例。中小城市发展公交的优势是道路资源丰富,特别是一些行政新区,道路通行能力有一定的前瞻性。可是,由于没有加强交通管制,没有重视提高公交车的通行能力,致使公交车在人群中,在非机动车中,在机动车中艰难地穿梭;在交叉路口、在红绿灯前、在密集的公交站点前走走停停,大大降低了道路资源的利用率。从客观条件上来说,中小城市应该是更容易发展公交事业,更容易提高公交车的通行能力。有的中小城市诉苦难以建立公交发展基金,诉苦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大,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中小城市发展公共交通不是缺乏资金,而是缺乏公共管理知识。

下载关于我国中小城市城市化发展路径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国中小城市城市化发展路径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宁夏城市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宁夏城市化发展的思考中卫市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沈海滨城市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对社会生产力......

    关于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思考(精选五篇)

    关于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思考一、关于科技服务业 (一)科技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关于科技服务业的概念,至今没有没有一个系统的定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晶教授通过应用系统......

    随笔:内陆中小城市发展策略的思考

    内陆中小城市发展策略的思考 在中国经济、社会、政治转型的当下时空,中国城市的发展面临新的考验和抉择。这有两个体现:一是大城市和东部大部分城市的发展依托的新思虑;一是内......

    乡镇工业发展路径思考

    乡镇工业发展路径思考 乡镇工业发展路径思考2007-02-10 16:48:08乡镇工业是乡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

    中小城市电子商务发展思路

    中小城市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与应对方案浅析 (09电商刘志元091144036) 当前,我国以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发展较为迅速,并形成了产业辐射效应和......

    关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路径的思考

    关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路径的思考 当前,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职业学校也出现了招生难,办学难的诸多困难。为了能招收到更多的生源,不少职校竞相压价,甚至互相拆台。招生大......

    《关于城市化以及我国城市化问题和分析》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城市化亦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

    关于我国城市化的问题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分析 题目:关于我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 研究报告关于我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摘要】长久以来,中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贫富差距大,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