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我国的城市化(大全)

时间:2019-05-13 11:1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分析我国的城市化(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分析我国的城市化(大全)》。

第一篇:试分析我国的城市化(大全)

试分析我国的城市化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自1949年至2003年,我国的城市数量已由132个增加到660个,全国的城镇人口已经增加到5亿多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2.5%上升到40.53%。在城市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城市的各项功能也趋于完善,城市体系逐渐形成,城市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信息的中心地位日益凸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在经济建设、制度创新、产业升级方面不断优化结构,完善功能,给周围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和带动效应,促进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可以说,城市是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展示我国城市建设的辉煌成就,交流和推广城市建设的宝贵经验,更好地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我们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举办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信息发布会,同时向大家奉献《中国城市巨变》大型历史画册。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第二篇:《关于城市化以及我国城市化问题和分析》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城市化亦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有的学者也把城市化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城市化主要有三个主要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1.起步晚,发展快;2.城市化水平较低;3.城市发展不合理。

在城市化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

(3)交通拥挤;

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

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人多件差异性极大、地区地广、自然资源与自然条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但其城市化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即改革开放后。

不过,目前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有五大问题不可忽视:

首先,把城市化率简单地当作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来追求。为追求数字指标,有的靠行政区划调整以扩大管辖面积。实际上城市化率并不能充分反映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如草原、沙漠地区和某些工矿区,尽管数字上反映的城市化率比较高,但并不能说明其城市现代化水平高。又如一个省域的城市化同一个市域的城市化,甚至一个县所谓“城市化”,具有完全不可比性,不能凑数字、比指标。城市化的实质是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构优化,非农就业岗位增加。但目前一些地方不重实质而重形式。

其次,在城市化问题上玩“数字游戏”导致了对城市、城市化基本概念的混淆与混乱。由于不少地方追求以改变行政区划来扩大城市辖区,把城市做大,导

致城市是“聚集的点(中心)”还是“城乡不分的面(区域)”变得日益模糊。近年来不少地市合并,地级市已成为区域实体,整个地区成为一个城市,但真正的城市建成区还只是区域的一个点(中心)。譬如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改地设市后,很大的乡村区域都变成“城市”了,这既不符合事实,还造成了统计上的失真。一些大城市所辖县整县改市也存在类似问题。

第三,城市核心竞争力定位比较混乱。有的城市为了展示其城市化水平,盲目建大广场、大草坪、宽马路、摩天楼等形象工程,甚至还出现城市之间的盲目攀比。在产业结构上,缺乏区域和国家的统一规划,盲目雷同,不少城市都把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建设资金上,由于急于改变城市形象但资金不足,为了筹集资金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用地,寅吃卯粮,或者盲目借贷,形成很大的金融隐患。

第四,隶属于城市政府的规划权力缺乏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而在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城市规划的审批、监管多是市议会。目前流行“规划听市长的”,而有的市长又常受开发商的影响或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造成很多短期行为和错误决策。

第五,一些城市决策者忽视或不懂城市发展的区域规划,忽视城市圈或城市连绵区的客观事实,看不到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下,城市之间联合协调的必然趋势,不是主动联合而是恶性竞争,既造成了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发展布局的不合理,又削弱了我国城市总体上的实力,降低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城市化要数量、质量并重,但更要重视质量;要速度与可持续发展并重,但更要重视可持续发展;要实体与环境并重,但更要重视环境;要硬件与软件并重,但更要重视软件;要个体(城市)和群体(区域)并重,但更要重视区域;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但更要重视精神文明。

对此有五大建议可供参考:

首先是科学定位。各城市要依据自身的资源、区位、市场潜力、历史文化条件以及总体规划,实事求是地、科学地进行城市定位,注重城市文明,充分体现特色。并且要根据城市发展过程中内外条件的演变相应调整其定位,从定位和优势出发建设特色城市。

第二,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发展城市以满足当代人需求时,不能以危及后代的生存能力和发展为代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生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几方面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认清对城市发展的关键制约性因素,并将城市的发展限制在这些关键性制约因素的允许范围内,避免由于过度发展对环境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第三,要以城市为中心发展区域经济,加快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城市化本身就是从区域着眼观察城市现象的,而且任何城市都离不开区域的支撑,因而要处理好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的关系。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市发展要依据区域规划,从整体考虑,发挥各大城市的优势,挖掘潜能,打破行政束缚,放眼于大市场,实现区域经济规模化、集团化、建立区域共同市场。要使城市发展与区域总体发展相适应,强化区域规划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第四,以提高城市领导管理水平为核心,培养城市领导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改善城市管理,建立完善城市管理的新机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复杂的系统科学,应建立一整套科学决策制度体系,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决策的科技含量,避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决策中不科学的长官意志。建议较大城市应建立总规划师、总建筑师、总工程师、总经济师制度。

第五,建议有关部门,特别是行政、统计、城市规划等主管部门,应组织依靠专家研究中国城市行政区划和中国城市统计区划问题。建立科学的符合我国实际的城镇化统计区,并稳定城镇化统计指标,建立可对比的城市统计资料库。

从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城乡差距扩大的现实出发,我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采取两手策略,一是抓好农业的发展,二是抓好城市的发展。

如此,才能更好的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三篇: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城市化问题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城市化问题分析

来源:资源网作者:李争发布时间:2008.06.2

4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是由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稀缺地价昂贵、交通堵塞拥挤、居住人口密集、环境质量恶化,致使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企业、公司外迁到郊区,使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加低于郊区,形成相对中心区而言的离心化现象。其实质是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域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逐步向城市性因素和农村性因素相互混杂的过渡地域变化的过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的外延扩张,位于城市边缘的地带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被发展成为新的城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部分学者也提出了我国的郊区城市化问题,并指出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等。我国的郊区城市化发展模式也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对我国在郊区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进行分析。

一、郊区城市化的表现形式、原因以及实质

目前部分学者和政府官员对我国的郊区城市化的理解还存在着误区,产生了概念上的错误,造成的不利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正确理解郊区城市化的形式和本质有助于我们对我国的郊区城市化现象进行分析。

1.郊区城市化的表现形式

“郊区城市化”是指人口与经济活动从城市中心区域向广阔的郊区甚至小城镇或乡村迁移,引起城市郊区迅速发展成为新型城区,而老的中心城区出现人口减少的现象。郊区城市化首先出现在欧美等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以美国尤为突出。与郊区城市化现象相联系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原有的中心城市功能衰退,环境恶劣,导致中心城区向郊区发展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郊区化现象,如城市中心区企业外迁,郊区大型企业设施及住宅区与别墅区的建设等。目前我国城市郊区化主要是城市人口与工业及部分商业的郊区化,服务业、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仍在向城市中心区集中。

2.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

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外部因素有:

(1)技术进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繁荣是城市郊区化必要的经济条件。交通网络的完善、通讯技术的发达以及随着技术进步而产生的对生活质量的需求都是导致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交通的进步减少了人们从郊区到城市中心的成本,通讯技术的发达可以实现在郊区对城市中心业务的控制,这些为人们迁往郊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政府的政策导向。政府的政策为城市郊区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政府直接向郊区投资建设工业园区,不断改善城市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并且城市郊区的地层建筑具有较低的建设成本,吸引了众多的建设资金,使郊区的建设日益完善,并吸引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郊区不断转移,导致了郊区城市化的形成。

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内部因素有:

城市发展客观规律所导致的城市内部凝聚力的逐渐丧失。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增长核心,在形成初期具有极强的内部凝聚力,进而产生集聚一规模效应,但这种集聚是有限度的,当达到某一限度时,许多城市问题相继产生,如交通拥挤、地价上涨、住房紧张、基础设施老化、教育资源短缺、犯罪率上升、环境恶化等,称之为“规模不经济”现象。这时,城市增长开始由原来以集聚力为主导的极化阶段转向以扩散力为主导的扩散阶段。一战后,西方国家快速的城市化导致社会变迁失控和城市问题层出不穷,使城市固有的向心力逐渐丧失,严重抑制着中心城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促使富人阶层、工厂各种机构纷纷向郊区迁移的内部动因。

3.郊区城市化的实质

有学者在较早的时候指出,这种城市化由集中走向分散的现象,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形式。(杨重光,刘维新。1986)根据城市倒“S”型曲线发展规律,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历程的一个必然阶段。在城市化的第二个阶段(城市化率达到70%~90%),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现象,即不是向城市的一个点聚集,而是向一群相互紧密联系的城市点聚集,同时伴随着老点向新点的扩散,城市数量仍在增加,城市质量也在提高。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功能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将逐渐向城市郊区转移,导致城市中心区域原有的功能开始倒退,据研究表明,当一个区域的人均GDP达到4000美圆时,郊区城市化速度会大大加快。城市郊区化实质上是一种城市化发展阶段的需要,是一种主动形成的过程。

二、我国郊区城市化的特征及问题

(一)我国郊区城市化的特征

中外城市郊区化都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逐步富裕,出现为改善居住条件而离心迁移的要求,而城市交通改善、政府政策导向又拉动了这一进程。相对于发达国家的郊区化,中国城市郊区化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基础差、双向性和步伐快等方面。

1.我国郊区城市化的基础差

我国郊区化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之上的郊区化。虽然郊区化的发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我国郊区化的社会经济基础远不及西方。西方开始郊区化的时候,城市化水平就己经很高,经济己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市场经济日臻成熟。而我国的城市底子薄、基础差,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26.2%,2001年为37.7%,至2006年,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分别达到54.6%、40.4%和35.7%,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上海才达到88%,而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2001年达90%以上。

2.产业与人口发展的双向性

从宏观上看,我国日前大多数城市仍然处于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但这并不排除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国内特大城市郊区化现象的产生,只不过这些城市的郊区化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表现为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及扩散效应同时并存。中心区不但没有“空心化”,反而

更加繁荣。由于我国城市发展处在集聚发展阶段中心区仍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依然是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原有的中心区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污染较重的工业迁至郊区,而向心性很强的商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集聚中心区,加强了中心区的城市现代化功能。同时,大量资金投入旧城改造,且推行上地有偿使用制度,城区特别是市中心的各项建设获得了生机。而由于产业的外迁,以及开发区等方而的建设,我国城郊地区获得了飞快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产业带。

随着我国对人口迁移政策的放松,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富裕起来的私营企业家和个体工商从业人员从乡镇和农村迁往大城市,在城区从事工商业活动;同时,为了方便就业和子女上学等原因,一些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甚至迁往中心城区,从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人口双向流动现象。

(二)我国郊区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郊区城市化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地区。但是目前我国郊区城市化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郊区被动的城市化

从前面郊区城市化的实质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正常的郊区城市化是一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是一种因为中心城区和整个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的主动的发展。在我国,郊区城市化却是一种为了经济发展而进行的一种“圈地运动”,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城市蔓延引发城郊土地利用矛盾。城市郊区是各类用地矛盾的集中之地,因为城市蔓延不但要占用用大量的耕地,使生产城市必需的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的空问减少,而且工业区、住宅区往往在郊区建设,布局不合理,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和建设投资。

(2)土地级差效益与盲目开发不和谐。城郊是城市到农村的动态过渡带,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以及城市扩张引起土地级差收益的变化,而此时往往由于没有科学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和管理制度作指导,土地朝暂时级差收益较高的方向盲目开发利用,使得土地不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益(杨灵珍,王舟,2006)。

(3)破坏城市郊区的生态环境。郊区生态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优化整个城市生态的重要囚素,但城市的发展和郊区工业的繁荣,往往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忽略了郊区土地非农开发给郊区生态带来的影响,肆意占用耕地和不合理的非农用地使得城市污染蔓延,郊区污染增多,城市和郊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恶化。

根据郊区城市化发展的实质来看,郊区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要优于城市中心区域,而就上面出现的问题来看,我国所谓的“郊区城市化”不是一种真正的郊区城市化,而是一种变态的,由于经济发展的一种盲目需要带来的不良后果。

2.制度改革不能与郊区城市化的发展配套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原城市郊区农村不断发展成为城市,其途径是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征收,转为城市土地。在此过程中,然而,城郊农村在土地被征用后,管理上仍然普遍保留了原村镇集体管理的模式,未能纳入城市一体化的管理体系。由于农村组织自身的局限性,不仅在规

划建设、环境管理、设施配置、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捉襟见肘,在就业培训、社区生活等其它方面的工作也远远不能胜任。使这些地带保持着村落的物质环境、文化观念、社会网络和生活方式,居民就业困难、或靠出租房屋与集体股分红为生,“是城而非城”,成了城市里的村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空心村”。同时这些“非农非城”的阶层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种“欠帐”式空间扩展还扭曲了土地供应的市场机制,一方面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政府竞相压低地价招商、开发商在郊区大量圈地、郊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利益分配机制向开发商倾斜,使城市收益外流、农民不能获得转变为市民的成本,不能成为有贡献的市场主体,而成为社会的负担,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张颖,2003)。

产生以上现象的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与我国的制度改革未能跟上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农地产权制度的不合理导致了征地之后大量社会问题的产生,譬如农民生活失去保障等。而我国政府财税制度的不合理导致了地方政府盲目圈地,盲目的经营城市,致使城市无规律的扩张,城市郊区环境受到破坏,郊区城市化轨迹被严重歪曲。

三、对我国郊区城市化的讨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国在所谓的“郊区城市化”中暴露了许多的问题,郊区并没有变成城市,而是仍然是城市的边缘,基础设施仍然落后,生活和社会环境落后于城市中心地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郊区城市化并不符合真正的郊区城市化的轨迹。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状况还没有达到发展郊区城市化的阶段,我国城市化的质量并不高,只有当一个城市经济发展超过了城市现有功能承载力的时候,才会主动的向郊区城市化发展。

就我国目前的各种政策体系来看,要想实现真正的郊区城市化,还需要对各种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农地产权制度和财税体制。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的不确定,导致的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将会对郊区城市化过程产生巨大的阻力。目前很多学者就农地制度改革与征地制度改革做了较多的研究,也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议,《物权法》第四十二条对土地征收补偿的依据、原则、内容及责任作了规定,体现了征地补偿安置必须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原则,为农地非农化收益分配提供了法律依据,有效的保证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另外,在当前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紧张,并且对土地收益依赖过重,会造成城市郊区土地的粗放利用,形成新的“圈地运动”,新的城区不能合理的开发,旧的城区不能被合理的利用,造成了城市结构的失调以及城市发展路径的变形,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因此有学者建议将一次性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制度改为年租制,保证地方政府的可持续性土地收益,以降低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的程度,提高城市用地效率,为主动的郊区城市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做好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实现城郊共同繁荣积极调整中心城区的产业结构,实现中心城区用地“退二进三”的调整,继续发挥中心城区在城市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提高其现代化功能。按照城市郊区化的客观要求,推进郊区三大产业之间、各产业内部及产业布局空间3个方面结构的调整。以产业为依托,加快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承接中心城区的功能转移,在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等方面加速实行城乡一体化,实现城区与郊区的协

调发展(盛广耀,2006)避免走国外城市郊区化过程中中心城区“空心化”和经济衰退的弯路。

第四篇:关于我国城市化的思考

社会学

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以“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为例

摘要:现代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不论任何国家都要朝着城市化的方向发展,只是进程不同而已。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市化势在必然,城市化的趋势在我国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的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城市化问题是一个更值得严肃思考、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对城市化的基本模式、发展的基本方向作了阐述,并以“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为例,进一步加深探讨。关键词:城市化基本模式发展方向珠江三角洲

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城市化不仅意味着农村人口在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中发生其居住地的改变,而且还意味着其职业、社会身份、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也就是其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发展经济,发展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和城市化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的全面发展。

21世纪以来,是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中国社会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逐渐由农村社会进入城市社会,城市化必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深远影响。

一、我国城市化的回顾

1978年以前,我国城市的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主,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个数比重相比建国时都有所上升;1978年大中城市占了我国城市总量的一半以上,小城市比重则呈现下降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呈现出新的特点:小城市增长迅速,特大城市与中等城市次之,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增长相对较慢;至2001年,我国城市规模结构已接近金字塔型。

从政策层面看,我国的城市规模控制政策从“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到“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小城市”到90年代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一直控制大城市的发展。

二、我国城市化的基本模式

(1)独立型发展模式、依附型发展模式、互动共生型发展模式

中国城市发展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先后出现有三种模式:独立型发展模式、依附型发展模式、互动共生型发展模式。

独立型城市发展模式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不紧密,社会交流较少,经济联系薄弱,农业社会时期,独立型发展模式是城市发展的主要

1模式;依附型发展模式是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密切,但是两者之间关系是不平等的,依附型城市发展模式主要是在近代以来所形成的;互动共生型发展模式是城市之间是有机结合的关系,强调优势互补、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平等关系,这种发展模式是正在形成和将要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

在新的世纪,要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必须要改变城市的发展思路,不仅强调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的分工合作,而且更应重视相互之间的互动共生,从而实现双赢或多赢。互动共生型发展模式应是我国今后的方向。

(2)“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模式与“离乡不离土”的城市化模式

中国城市化模式正面临着重大的整体性变革,变革的方向就是“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模式与“离乡不离土”的城市化模式的对接与融合。与西方经典的城市化模式相比较,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表现出一个独有的特点,不仅表现为城市的扩大和向乡村的辐射,更主要的趋势是乡村自身的城镇化。

(3)强政府城市发展战略、市场主导型城市发展战略及政府与市场混合型城市发展战略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选择什么样的战略模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代的城市发展战略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强政府城市发展战略、市场主导型城市发展战略及政府与市场混合型城市发展战略。

现代城市的发展,既需要充分利用市场制度推动产业要素向城市积聚与流动,同时也需要利用政府的推动力促使城市公共设施系统的完善,需要市场与政府、自发性与目标性等综合力量的推进。从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看,混合型城市发展战略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城市化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概括来看,大致有:

(1)有选择性的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性大都市

当今世界,国际性大都市是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中心,是联系世界的枢纽,它能带动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走向世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增强,完全有条件集中力量建设

一、两座国际性大都市,同时,全国应统一筹划,确保具有区位优势、基础条件优越、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建设成国际性大都市。

(2)积极推进超大城市内涵式发展

城市化包括两个发展过程:一是外延式发展,即人口向城市集中;二是内涵式发展,即城市自身的现代化,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

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般而言,城市经济效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提高,超大城市应该降低人口增速,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有计划地更新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3)不断提高中、小城市的聚集效应

中国有庞大的农业人口,促使其合理有序的流动是中国城市发展战略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中、小城市发展上,不能走传统大城市发展的老路,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统筹考虑,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加强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4)城市群将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顺序一般是由“点”到“线”到“面”,当城市发展向“线”两边集中到一定的程度时,城市群就出现了。此外,当城市之间的联系需求大于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的联系需求时,城市就有一种相互吸引的作用从而导致城市群出现。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已初见端倪,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沿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5)大力发展建制镇。

城市化的过程必然是伴随着一大批村庄由村发展为镇进而发展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再到大城市的过程,要加快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注意强化小城镇的集聚功能,为此应注重农村人口、农村企业、农村优质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适当集中是培育与工业化相适应的消费群体、培育农村市场的重要一环。

四、以“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为例

珠江三角洲属国内经济较发达、城镇化基础较好的地区,其目标是乡村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多种因素,通过多种形式发展乡镇工业,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城镇化的过程,目前已形成比较科学的、基本满足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可持续性较强的城镇体系规划,广大农村正在发展成为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具有现代化文明的都市群体,已有一些城镇形成功能比较齐全、环境比较优美的住区条件和比较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珠江三角洲与国内其它发达地区一道,走在全国乡村城市化的前列。

但是,也有一些因素在阻碍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同时,要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的进程,就要明确城市化的任务并落实对策。

(1)制约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制约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除了同全国各地一样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二元社会结构和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外,城乡之间的两种土地管理制度和城乡要求有别的计划生育管理政策是阻碍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剩余劳

动力及其它诸多生产要素正常地向城镇聚集和转移,阻碍着乡村城市化正常进程的重要因素。

此外,城市体系发展不协调、规划建设和管理未能适应城市化目标的要求、环境问题等也是制约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2)加快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任务和对策

实现乡村城市化,是关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实施这一工程需进行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第一,要形成区域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格局,要围绕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实现乡村城市化这个目标,促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农业是乡村城市化发展的基础,珠江三角洲要克服忽视农业的倾向,要解决目前分散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老化的问题,逐步实行规模经营;乡镇工业是实现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为此,要以城市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科技进步为动力,优化结构,加快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的发展,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规模效应;发展第三产业是加快乡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从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变为更高层次上的三业协调发展,大大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要协调各市、县和各产业发展的关系,必须确立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反对狭隘的区域发展观,为实现区域现代化、城市化打下坚实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第二,形成功能齐全、协调发展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和城镇公益服务设施系统。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建设,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实行基础设施商品化,极大地促进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落后状况。但仍适应不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建设综合协调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完善通讯和信息等设施;继续实行以火电为主,火电、水电、核电结合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第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一般地说,高素质的人口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起着促进作用。珠江三角洲要实现乡村城市化必须注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城乡全面教育系统,努力提高农村和城镇劳动者的技能,增强现代化和城市化意识。

第四,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管理。珠江三角洲要加速乡村城市化进程,务必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改善目前普遍存在的环境质量下降问题,要加强对污染性企业的治理和防治,要制止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和行为,利用自身的智慧和能动作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协调高效的城乡生

态—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系统。因此,要实现区域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一定要努力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提高执法的自觉性。

第五,形成等级规模比例协调、职能分工合理、空间布局有序的城镇体系。未来珠江三角洲将形成北起广州,南达港澳的城镇密集区,形成一个彼此密切联系和分工协作的城镇网络系统。强化小城镇的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提高小城镇的建设档次,形成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吸引力。

第六,以城市化为目标,强化规划意识,加快建设力度。在新的时期,要强调进一步提高规划意识,以城市化为目标,进一步搞好各种类型的规划。对区域未来发展实行宏观调控,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要进一步抓好区域发展规划和各项建设规划。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系统,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功能。推动城乡经济发展,推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总而言之,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整体发展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我国工业化中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城市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为保证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鼓励多种形式的城市化模式发展。同时,要搞好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主导作用和小城市、建制镇的承上启下作用。大力发展工业,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1] 叶连松《中国特色城镇化》河北人民出版社

[2] 赵明雷《城市经济与城市群》上海人民出版社

[3] 王放《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

[4] 李胜兰《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城镇化发展》 中山大

学出版社

[5] 陈安国《城市区域合作》 商务印书馆

[6] 陈忠主《城镇化与城镇科学研究十年回望:中国特色城镇化

研究报告:2009》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7] 周叔莲 王延中 沈志渔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经济管理

出版社

[8] 付晓东 《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新华出版社

[9] 傅晨 《广东城市化发展战略》 广东人民出版社

[10] 叶连松 靳新彬 《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 中国经济出版社

第五篇:关于我国城市化的问题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分析 题目:关于我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 研究报告

关于我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

【摘要】长久以来,中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贫富差距大,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如何让我过的城市化进程健康迅速的发展成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小城镇主导型城市化模式成为我国特色城市化的道路,研究其优势与不足和解决方案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城市化 小城镇主导型 土地集约化

城市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交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域,它是各种利益关系变动最频繁、经济社会矛盾和生态环境问题最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各种先进的技术与文化最先被接触和吸收的地方。因此,城市化进程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集聚而逐渐转化成城市的经济要素,进而城市成为经济的主要动力的过程。加快城市化进程,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破解“三农”难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因此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农地的合理补偿和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由此,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政府部门、经济学界、法学界与社会各界共同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城市化的背景与模式

1980年以来,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涌入。但由于大中城市向农民开放的就业行业大多是“苦、脏、险”的行业,而且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也受到诸多限制和不公平的对待,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涌向政策限制相对较少的小城镇,从而推进了小城镇数量和规模的迅速增长。这就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与大多数国家城市化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镇主导的城市化模式。

小城镇主导型城市化,顾名思义是指城市化过程中以小城镇的发展为主导力量,在小城镇、市郊、城乡结合部等地区进行的农村人口农转非的工业化的过程。对于像中国这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巨大的国家来说,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化的要求,迫使中国走上这样一条道路。

二、小城镇主导型城市化的特点及优势

小城镇的发展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合理的城乡人口结构的重要途径,对建立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以至消灭差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人口的“蓄水池”、“节流闸”,小城镇可以更好的防止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以便更好地发挥大中城市的作用。

首先,城市化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人民的生活水平无法提高就失去了城市化的意义了。进行小城镇主导型城市化模式对于资源的利用更加灵活,而且在合理的政策下,资源配置也将更加有效。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向工业、服务业,耕地可以有效的进行配置,人民的收入也因合理配置资源、自由从业而

增加。其次,由于各城市长久以来的保护政策,国内无法建立统一的市场,某些领域可以买到的商品大多都是各地自己生产的。保护主义虽然保护了本地厂商,但在无形之中也带来了差别定价和寻租的可能。而进行小城镇主导型的城市化模式,可以避免城市规模过大所造成的垄断。另外,小城镇相对于大城市便于农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向城市的转化,同时维持了原先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而且小城镇更适合于普及教育的公平进行,避免了城市中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象。

三、小城镇主导型城市化的问题

1、产业的集聚效应不足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甚至部分沿海发达地区,不少小城镇人口数还不到1万。这些小城镇规模过小,导致城镇功能不健全。另外,基础设施的投资成本高,使用率低,配套服务能力弱等,进一步妨碍了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影响小城镇的产业形成和升级,导致小城镇缺乏辐射带动能力。

2.、土地有效利用率低

中国人均土地资源非常稀缺,这就意味着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如果土地规划不到位,就会导致道路拥挤、交通混乱、公共绿地不足等问题的发生。尤其是土地的有效利用问题,没有规划的乱建至少会造成5%的土地浪费。一些城镇的实践表明,同样面积的土地,城镇建设如过能够合理规划和布局,可能多出70%以上的使用面积。

3、城市用地浪费现象严重

不论沿海还是内地,现在几乎没有几座城市没有新城区。一些城市为了要使城市全新,一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拆迁,造成大量的居民迁徙,加上拆迁政策不统一、政出多门、拆迁行为不规范、补偿方式和数额不足,使拆迁矛盾非常突出;另一方面,许多城市又不顾老城的历史、不顾老城的延伸,完全的去造一座新城,号称“新城运动”,比如许多城市脱离实际扩宽马路、大广场,城镇建设盲目外延扩张等,而且是规划刚做好,政府部门先搬迁。政府搬迁推动新区建设无可厚非,但是不是每个城市都要建立新区呢?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大城市的边缘确实都有新城区,这些都是由于大城市的发展,它本身的一种历史延伸、经济辐射、文化推动的客观要求。而我们的一些城市、甚至县级市也一味地搞新城区、新城市,老的城区的资源还没用足,根本就不具备形成新城市的条件,这中间存在的浪费是非常严重的。

4、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带来巨大影响

城市化发展的任何时期,都以占用大量耕地、扩大土地面积的外延方式为发展途径,这就导致城市化建设必然会不可避免的占用土地,甚至耕地。但我们都知道耕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又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因此耕地保护形势极其严峻。但是受城市土地利用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制约手段不得力、政策引导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粗放现象也很突出: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指标,为要政绩,不惜以牺牲耕地资源为代价,盲目招商引资上项目、扩大城市规模,无视土地规划,违规设立各类开发区、经济园区、大学城,造成大量耕地闲置浪费等。

四、造成城市化问题的主要原因

1、关于城市化的认识有所偏差

一些地方的领导,对城市化的认识存在偏差,推动城市化的指导思想不正确、不科学的。认为城市化就是“多盖房子多修路”,致使一些地区为城市化而城市化。在生产力的发展没达到足够水平,城市的实力、经济能力、人口的聚集也没达到一定条件,特别是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市场化程度等要素和客观体系都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仅凭领导的一些主观意志,脱离地方实际盲目城市化。另外,有些当政者为体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城市化的进程搞成自己追求形象的工程、政绩工程。为了实现领导任期间的目标,不顾环境资源承载力和经济条件,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热情与严格执法的矛盾目前十分突出,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上往往只强调自身情况的特殊性,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之上,在资源利用上急功近利,不惜违法。

2、在保持耕地动态平衡上困难重重

土地管理法规定: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我国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主要目的是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然而现实中,由于建设占用的耕地多是城市周围和主要交通沿线的农业生产条件好的良田,而新开垦补偿的耕地大多位于距离城镇较远、生产条件差的地区,且大多数在数量上与原占有土地有很大差距。因此,目前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中存在的多占少补、占优补差、补偿耕地基金不到位等现象突出,导致我国耕地数量逐年减少,且减少趋势有增无减。

3、城市用地增长速度过快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增长需要相应的土地供应,从而占用部分耕地,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但是,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盲目扩大占地规模,把城市的合理发展变成乱占耕地的现象日趋严重,这就导致了耕地资源日益短缺、土地粗放利用等不合理现象并伴随着严重的浪费。

五、城市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1、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城市化模式

我国地域宽广,区域之间从自然环境、生产要素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以至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城市化不可能按照某一个完全固定的模式来发展。从城市规模看,在东部地区,小城市、小城镇发展比较有活力,对城市化的贡献较大,同时,沿海、沿江跨省区的城市群、城市带发展也很有特点、有规模,集中型与分散型城市化方式并存;在中西部地区,大城市,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是区域经济城市化发展的核心,适宜走非均衡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具体到每一个省(区、市)发展模式又会有所差别。

2、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城市空间,提高城市土地产出水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严格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划和建设。在城市中心区不能过度开发住宅而应重点发展金融、商贸、旅游业等新兴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拓展中心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品位和地价,避免造成存量国有土地资产的浪费。(2)充分发挥城市立体效应,提高土地容积率。城市化还可通过提高容积率,在有限的用地面积上增加更多的城市活动空间来提高土地的相对供给能力。发展地上地下空间,大力支持城区内的工业企业迁入工业园区, 实现城市土地资产效益的最大化。

3、土地集约化利用

面对土地的巨大需求,我们能够做的无非“开源”和“节流”,而我国储备土地不足,宜垦荒地已基本开垦殆尽。实施土地集约利用是解决我国建设用地需求旺盛及土地供应不足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施耕地保护的需求。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生态退耕工程,这些都对耕地保护有一定影响。在新形势下,要加强耕地保护宏观政策研究,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的关系,既为国家经济建设搞好服务,又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2)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从严审查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审查补充耕地方案和补充耕地资金落实情况。实行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项目挂钩制度,坚决落实耕地“占一补一”制度。推进耕地储备制度的建立,逐步做到耕地先补后占。加强征地管理,严格执行政府统一征地制度和征地费用标准,确保被征地农民依法获得合理的补偿和安置。研究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保护农民群众的土地权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4、要有大规模产业的支撑。

城市化发展非常重要的核心要素,在于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有城市的产业,有相当实力的产业链的支撑。没有产业支持,仅仅停留在建制城市化和城市规模扩张的城市化,是不能实现城市化的宗旨的。因为没有产业支持,城市人口就难以充分就业,没有就业居民就没有足够的收入,没有资金收入就不能拉动消费,而一个没有足够需求刺激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城市化就更无从谈起。

未来20—50年是中国城市化、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化水平会有一个大的飞跃,经济发展也会上升到较高平台。因此,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对中国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妍,尚金城,焦连成,宋涛,.城市化战略环境评价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作用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7,(4).[2]王月英,李燕梅,.追求健康城市化——克服城市化发展中的误区,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J].陕西建筑,2005,(12).[3]周建国,.从“半城市化”到城市化:农民工城市化路径选择探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9,(11).[4]金东海,谷树忠,沈镭.城市化发展的营力系统分析——兼论我国城市化影响因子与可持续城市化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5]陈甬军.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化研究——兼论新型城市化道路[J].东南学术,2004,(4).

下载试分析我国的城市化(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分析我国的城市化(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化进程分析

    城市化进程分析 王建康201***1工商4班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大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

    浅谈我国城市化发展与环境保护

    浅谈我国城市化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各种城市建设不断增加,城市在不断的升级和更新,在城市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给......

    关于我国城市化进呈的调查报告

    一影响土地利用的各种因素分析 (一)受访农户状况 在受访的农户中,1家养鱼和种藕、2家只有菜园子自给自足外剩下收入的来源都是多源的,大体情况如下: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打工所......

    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一、 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 我国的专家学者曾先后提出过三种不同的城市化模式,这就是大城市模式、中等城市模式和小城镇模式。目前,在实践中三种模式有并行的趋势。 小城镇模......

    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

    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 李翠玲,蒋一昭2011-04-08 摘 要: 我国正在经历一个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不仅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引擎,而且也深刻改 变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山东师范大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地理本0901 段雪梅 200901410119)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分析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

    试分析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试分析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技术的创新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中国歼十战机的研制成功以及歼十五战机在航母上的成......

    期中分试分析

    高一语文阅卷分析13题【阅卷标准及答题概况】 多数同学得2分。第一句译为“新皇帝还没有定立(或登基、确立)”或意思相近皆可得分。第四句译为“在床上(或家里)休息”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