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我国的金融脆弱性(旧教材试题)

时间:2019-05-13 22:4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分析我国的金融脆弱性(旧教材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分析我国的金融脆弱性(旧教材试题)》。

第一篇:试分析我国的金融脆弱性(旧教材试题)

试分析我国的金融脆弱性

1、概括金融脆弱性的主要表现

形成金融脆弱性的原因有很多,经济学家主要从信息不对称,资产价格波动及金融自由化等几方面剖析了形成金融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一,信息不对称与金融脆弱性

二,资产价格的波动与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三,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

2、分析我国当前的金融脆弱性表现的主要方面

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表现为突然发生,但实际上是经历了脆弱性的积累.爆发金融危机的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金融自由化,其经济的发展与国际资本市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金融自由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率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2,混业经营与金融脆弱性.3,金融创新和金融脆弱性.4,资本自由流动和金融脆弱性.3、你认为未来我国应如何应对此种情况?

金融脆弱性累积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时将其化解掉,最终将演变为金融危机.为了消除整个金融系统的脆弱性,防止其累积到过高的水平,从而将金融脆弱性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正常状态,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是事关一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重要课题,有待于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结合分析的结果和我国金融体系现状,就化解和防范我国金融脆弱性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对金融脆弱性的研究工作,有效识别我国金融脆弱性水平,这是防范和化解金融脆弱性的前提.(二)积极进行金融制度创新,这是防范和化解金融脆弱性的关键.随着金融活动和金融创新的深入进行,原有的金融制度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经济金融形势,结果是导致金融效率低下和金融风险累积,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程度日益加深.(三)实施金融分化战略,这是当前化解和防范金融脆弱性的明智选择.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金融体系结构上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金融体系过于单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种类和数量有限,金融产品欠丰富,那么这样的金融体系就会具有较大的脆弱性.(四)转变金融活动管理方式,加强金融监管,通过金融监管制度创新提高监管水平,这是防范和化解金融脆弱性的重要保障.

第二篇:旧教材试题

旧教材试题:

1、过度反应理论的主要内容

行为金融学中的过度反应理论认为,投资者对于受损失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悲观,而对于获利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乐观。他们对于利好的消息和利空消息都会表现出过度反应。当牛市来临时,股票价格会不断上涨,涨到让人不敢相信,远远超出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而当熊市来临时,股票价格会不断下跌,直到跌到让大家无法接受的程度。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投资者的从众心理在起作用外,还有投资者象普通人一样的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偏差。当市场价格持续上涨时,投资者会倾向于越来越乐观。因为他们的实际操作已经产生了盈利。这种成功的投资行为会增强其乐观的情绪状态,在信息加工上将造成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好消息过于敏感,而对于防空消息表现麻木。这种情绪和认知状态又会加强其行为上的买入操作,进而形成一种相互加强效应或者说恶性循环;而当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时,情况刚好相反,投资者会变得越来越悲观。因为他们的实际操作已经产生了亏损,这种失败的投资操作会加强其悲观情绪,同样会造成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好消息表现麻木。这种情绪和认知状态又会加强其行为上的卖出操作,进而形成一种相互加强效应或者说恶性循环。这就是所谓的过度反应现象。

2,过度反应现象的产生原因

其一,投资者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导致过度反应的根本原因。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倾向于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低估这种可能存在的偏差。在经验黄精下人们对自己的判断一般都会过于自信。而过于自信就会出现虚假。当虚假的结果重复呈现在面前时,人们就会从中受到强化,其经济行为表现就是过度反应。其二,羊群行为的影响。羊群行为是指由于受其他投资者采取的某种投资策略,即投资人的选择完全甚至过度依赖与舆论,或者说投资人的选择纯粹是对大众行为的模仿,而不是基于自己所挖掘的信息。简单来说就是,他人的行为会影响个人发热决策并最终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羊群行为强化了股价的上升或下跌,直接导致股价的超涨或超跌等过度反应现象的发生。其三,正反馈交易者。由于正反馈交易者存“与他人相关”的心理偏差,容易形成羊群行为,从而导致正反反馈交易者采用一种很特殊但也很简单的交易策略:在价格上升时买进,在价格下跌时卖出。这种交易策略最终会强化过度反应的产生。

3、如何利用过度反应理论指导投资操作。

在人们对信息过度反应的情况下,不妨选择逆向投资策略。该策略最初有戴伟德瑞曼提出并运用,因此,他也被华尔街和新闻媒体称为逆向投资之父。逆向投资策略是指买进过去2~5年中表现糟糕的股票,并卖出同期表现出色的股票。逆向投资策略的主要依据是投资者心理的锚定和过度自信特征。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现的结果,通过一种质朴策略——也就是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作出持续过度反应,进而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绩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这一点为投资者利用逆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二、新教材试题

1、请说明经理人掠夺的主要表现方式。

答:经理人掠夺是指经理人凭借其管理权限和负责职能,采用多种貌似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据更多财富为已有的行为。经理人掠夺的表现方式分为常规时期经理人掠夺和金融危机时期经理人掠夺。(1)常规时期经理人掠夺方式,主要表现为不顾远期风险的扩张战略,以其提高其股权期权收益的方式来实现。经理人的收入构成:收入=工资+奖金+股权期权,其中工资报酬固定,但奖金补贴及股权期权都是随银行机构(企业)的资产、收入和利润增长而增加,因此,常规时期经理人不顾风险创新和扩张企业,使得银行资产、收入和利润在短期内迅速增长,一方面增加经理人奖金补贴,另一方面推动股票价格上涨,给经理人股权期权带来最大效益的收入。(2)金融危机时期的经理人掠夺方式,可以说是企业经理人通过制造危机来获得最大收益,达到掠夺的目的。金融危机时期,经理人并不对银行机构(企业)前期的高风险政策负责,只收获危机前的收益。金融危机对于企业,要么破产要么度过危机;对于政府而言,或者救助或者放任自由。无论如何,如果度过危机,经理人可以索要更加高额的酬薪;而如果企业破产,经理人被解雇时可以获得一笔补偿,经理人损失的只是其声誉,但金融危机时期经理人损失的声誉具有系统性,其个人声誉可以忽略不计,2、试结合国外分析我国有关部门规范相关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答:现今我国有关部门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来规范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具有相当的必要性,这是因为:(1)当我国的金融机构存在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率的同时,金融机构却是盈利的,以至于金融高管人员分配利润,而不良资产却留给了社会公众(2)金融高管人员通过从自己参股的金融机构借贷,然后再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转移资产,当金融机构破产时,企业贷款也就成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一个部分,而高管人员却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3)金融高管人员掠夺使得他们获得巨大的收益,但却造成金融机构的巨大不良资产漏洞,成为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素,转嫁给了社会公众。这些因素促成了我国有关部门出台相关制度来规范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必要性。

3、请从所有者(国有企业股东)和政府部门的角度,提出规范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金融企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答:针对政府、国有企业股东、企业高管三者的利益在金融危机前的重合使监管形同虚设,金融危机后,国有企业股东损失巨大,而政府的损失更大,从国有企业股东和政府部门的角度提出以下几条规范企业高官薪酬制度的建议:

(1)加强民主监督,对企业高管人员实施酬薪政策,完善制度,对高管人员的收益进行管理

(2)改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堵塞漏洞,对违规的高管

人员采取更加严厉的惩罚措施

(3)改变坏账与利润分离的财务管理方式,分配利润必须要在以利润冲抵坏账后方能进行

(4)严格执行资本监管原则,保证资本充足,通过资本监管约

束金融机构内业务夸张,同时限制机构外业务过度膨胀(5)增强金融业风险意识,防止过度竞争,对企业高管人员施

行薪酬限制

第三篇:我国银行脆弱性分析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表现和防范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的稳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银行体系脆弱性不仅威胁到银行体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因此本文从分析我国银行现有体系开始,着手在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上,并进一步找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银行体系内部的脆弱点。同时结合现状提出一些治理措施,争取把我国银行建设成更加稳健的体系,这对于防范银行危机的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银行体系

脆弱性

金融创新

“银行脆弱性”的概念缘于“金融脆弱性”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定的研究主要是由“金融脆弱性假说”延伸而来。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指银行体系在外部冲击的作用下,极易出现流动性困难、失去清偿力、从而最终陷入危机的一种性质,这是由银行以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以贷款为重要资金运用方式所决定的.一、我国银行体系现状

1.我国的银行体系在金融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一家独大的主导地位造成了我国融资结构单一,国民经济对银行体系的过度依赖的特点。政府对银行的担保和过度的干预以及监管不力导致银行道德风险问题丛生,从而损害了银行部门的健康。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对弱小,无力与银行机构抗衡,所以银行部门也就鲜有竞争对手,长期在金融市场上起着重要的、甚至是主导的作用。同时,在银行部门内部也同样缺乏竞争,往往是几家大的银行在存放款业务上处于垄断地位这一特点在许多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中都存在。我国主体银行仍然存在产权结构单一,银行公司治理不够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问题。银行体系的产权制度及治理结构缺陷, 这种改革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经营管理上,而没有触及到深层次的产权制度。

2.不良资产大量存在,使得资本充足率低下

不良资产是银行系统脆弱性的表现,也是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巨额不良资产的直接后果是国有商业银行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和公众对银行信心的动摇。虽有国家信用作支撑。但巨额的数目如果一直居高不下,则会威胁到银行业及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和安全。3.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的压力加大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频繁出台,加上资本市场的分流效应,导致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有所缩紧,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水平呈现结构性差别,但整体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体经营无明显影响.在货币政策从紧,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作用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的不稳定性也在增大。4.盈利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提高 一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基本上呈现出种下降的趋势。虽然各家银行皆有盈利,但盈利一直在减少,资产收益率在逐年下降。

3银企信息不对称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产生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国有企业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国有企业危机转嫁给国有银行从而导致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国 有企业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产权具有同质性,同时,社会征信体系没有建立,银企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加剧了企业道德风险 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银行将金借给企业,面临着贷款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 题。

4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

中国金融业目前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对银行干预过多,其运行效率仍然很低。现存的监管体制最大缺陷是银行监管还没有走上正轨,如在监管的理念、休制、方法等方面尚无形成适合现阶段的框架,也没有真正完成从合规性监管向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过渡。金融体系分别监管的效率也不是很高。5金融开放带来的外部冲击

我国在2006年已经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一方面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来我国设 立更多的经营性分支机构。另一方面,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服务区域 也得到进一步拓展。众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经营,其在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一 定的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对我国的金融安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6法制精神和信用文化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法制建设比较落后,常常是出了问题才制定一些专 门性条例,既缺乏权威性,也缺乏统一性,条例与政策之间、条例与法律之问、条例与条例之间经常出现不一致,一方面使银行各项新业务缺乏监管依据,另一 方面又使银行的权益得不到保护。

三、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表现

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隐蔽性、潜伏性、累积性的特点.我国银行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贷款过度扩张。是指与银行股本或存款基数相比,银行贷款比例过高现象。当银行贷款相对其股本过高时,意味着出现贷款投资组合质量恶化时,银行用于挽救贷款损失的资本缓冲金不足;当银行贷款相对其存款基数过高时,银行将不得不依赖银行间市场,融通急需的资金,银行间市场的变化(如利率)对银行的影响更加显著,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影响银行的资产平衡表的损益情况。贷款过度扩张的出现或者是由于在经济繁荣期,银行企图扩张贷款规模以获利润;或者是出于银行之间的攀比行为,当一家银行模仿其他银行实现国际化而到海外金融市场建立它自己的机构,当这家银行没有明确的贷款目标或对此行动没有恰当的控制时,贷款过度扩张情况极易发生。

2.规模过快增长。为了吸引优秀的客户和取得卓越的社会金融地位,是银行追求其规模过快增长的动机。但是,追求规模快速增长会以牺牲银行稳定性为代价。首先,为使存款金来源增长迅速,银行不得不支付较高存款利息率,为此冒贷款过度扩张危险。其次,银行为四处寻觅贷款机会,可能使选择贷款对象的条件放松,贷款质量下降,出现坏帐的危险性加大。3 .低质量的贷款政策。它包括贷款集中(L o a nConcentration)、关系贷款(Connected Lending)、期限搭配不当(Term Mismatching)、利率风险(Interest Risk)、货币风险(Currency Risk)等。

4.低效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银行按照董事会制定的政策和策略,以审慎的方式经营业务,只有在得到适当授权后才进行交易,资产得到保护,负债得到控制,会计和其他记录能够提供完整、准确和及时的信息,管理层能够发现、评估、管理和控制业务风险。5 .低质量的经营计划。经营计划应描述和分析银行开展主要业务的市场,并制定银行的经营策略,使银行适应其在产品、技术和人才等方面面临的不断变化。虽然经营计划不能总有助于银行实现它的目标,但是它可以阻止银行误入歧途。如果银行存在低质量的经营计划,将导致银行经营走下坡路.实力变弱。而弱小银行往往会被其他银行兼并。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有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影响中国金融体系“健全性”的两大要 素是房地产价格和流动性,中国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还没得到有效发挥,中国金融稳 健指数很低.1.高负债经营

高负债经营是金融行业与生俱来的特点,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融资渠道单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仍是主要形式,占居民储蓄的65%,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 56%。在“借短贷长”的矛盾下,这种过分依赖传统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使风险集中于银行,企业若经营不善会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破产、倒闭的情况,使大量银行的贷款成为漏损型的泡沫资产。大量不良资产沉淀产生,会使银行流动性出现困难,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相对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而言的。

2.融资过度银行化

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导,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严重依赖银行贷款,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方式融资比重过低(见表1),这种融资结构使得全社会的融资风险过度集中到银行体系。而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方向来看,高度集中于国有企业,这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直接受制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因此国有企业经营风险大量转嫁给商业银行 3.信用环境缺失

在原有的金融体制中,政府作为贷款的最后担保者和国企预算软约束的担保者,政府信用也就成为所有行为体都信赖保证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事实上已转变成国家信用,在“银行太大不能倒闭”的心理期望下,放纵了银行的经营行为,缺少来自外部、社会的有效监督。

4.金融结构失衡

金融结构多样化可以增加竞争,提高银行体系自身的运作效率,并能使储蓄更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价值链产生的良性循环。但以四大银行为中介的垄断性金融安排,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金融需求。金融制度的供需矛盾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无效或低效,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无法实现。

四、化解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对策

就化解和防范我国银行系统脆弱性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重构银企关系

原有的产权制度中,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都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因属于同一个产权主体——国家,资金的借贷只是“自己用自己的钱”,而无实际各自利益所进行的借贷,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的债务实际上是“自己欠自己的债”。这种债务关系对国有企业是没有真正所有权约束的。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由单一股权结构向多元股权转变,并拥有独立的法人产权地位和自主经营权。商业银行应在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这样一个基本目标之下,在商业银行上市初期先选择以法人股为主,待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到国外持股。这样既有利于社会、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有利于保护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2)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世界银行曾提出,针对金融基础设施的政府政策要比针对会融结构的政策更加有效。因此,要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我国须重点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为银行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各项会融法规和制度,促进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市场条件。加快建立银行间存款人信息数据库,形成银行按照企业经营绩效和信誉度选择贷款对象的市场化机制。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披露市场信息,将政府职能部门及市场两方面监管相结合。发挥市场主体的监管作用,要求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3)进行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我国解决不良资产的必由之路,也是根本之路。在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重组要与资本市场结合。中国金融体系长期以来存在“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重股票市场、轻债券市场”的现象。加快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是健全完善资本市场的重要内容。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仅是消除不良资产再生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效迅速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所需的外部环境。金融运动具有较大的时空弹性,体现了金融富韧性,相对于金融脆弱性而言,用其来强化金融风险管理,旨在能够在有利的时空中,创造新的契约关系,以调整人们的债权债务关系,重构人们的权利与义务。4)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拓展企业多种融资渠道 针对我国金融机构类型结构的失衡现状,积极发展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及非银行的中小金融机构,推进股票、债券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以满足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中国银行体系这种过于单一的信用形式既大大降低金融资源的流动性,又会使金融风险高度集中。而新的金融机构的出现,金融活动主体多样化以及竞争的结果会增强所有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提高金融体系的自生能力。我国融资结构单一,过度依赖于银行融资这一种形式,不利于多种类型企业的发展。比如高新技术企业、中小规模企业的在我国融资困难。因此,我们应该拓展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推动债券、股票及其他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分散银行体系风险,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出现,刚好可以更好的建立与这些地方性企业的长久关系,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提高,也有利于银行资产质量的控制

1. 警惕潜在的银行系统性风险。受中国独特的银行体制结构限制,银行系统并 不是完全独立的商业机构,银行的贷款有较为严重的行政性和非市场性。因此,应该

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体系的监管,做好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增加透明度;同时,尽快出台新监管规则,把“影子银行”、表外业务也纳入监管及披露范围,降低银行的违规风险和减少盲目放贷。

2. 警惕潜在的资产价格风险。中国目前最需要警惕的是房地产市场带来的资产

价格风险。房地产行业是高信贷的行业,一旦资产泡沫破裂,必将产生大量不良贷款。因此,应该结合货币政策、金融监管、财政政策,共同防止价格泡沫;同时,采用灵活的 财政和货币政策,对价格走势进行调整,如调高房屋贷款利率、增加保障性住房、降低 部分房价上涨过快城市的购房需求、对银行的贷款操作严格监管等。

3. 警惕潜在的资产流动性问题。在次贷危机以后,中国在一段时间内奉行宽松 的货币政策,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货币超发现象。解决流动性的关键在于引导资金的流 动方向。因此,应该将资金导入实体经济、民生经济之中,从而增加资金的流转利用 率,用较少的货币创造较大的价值;而不应将大量的资金投入“铁、公、基”中。基础建 设的投资虽然可以立竿见影的拉动GDP 增长,但是却是短期、一次性的增长,不容易 产生扩大化效应。

4. 警惕国际政治经济周期对中国金融经济的波及,主要从外汇监管和使用、全球 投资多元化、合理资产配置等角度加以防范。防止“热钱”的过快流入和流出,密切监 控国际流动资本的动向;同时,对外汇资产的投资应该更加的多元化和分散化,进行全 球资本配置,以保证中国外汇资产的安全。

第四篇:试分析我国的城市化

试分析我国的城市化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自1949年至2003年,我国的城市数量已由132个增加到660个,全国的城镇人口已经增加到5亿多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2.5%上升到40.53%。在城市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城市的各项功能也趋于完善,城市体系逐渐形成,城市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信息的中心地位日益凸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在经济建设、制度创新、产业升级方面不断优化结构,完善功能,给周围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和带动效应,促进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可以说,城市是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展示我国城市建设的辉煌成就,交流和推广城市建设的宝贵经验,更好地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我们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举办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信息发布会,同时向大家奉献《中国城市巨变》大型历史画册。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第五篇:我国金融控股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作为金融组织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金融控股公司已成为我国金融与非金融企业竞相探索与实践的重点。但实践中,金融控股公司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潜藏着极大的风险,给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带来严峻挑战,因而迫切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为其健康有序发展构建适宜的法律环境。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 法律支持 监管体制 立法完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在组织形式和业务运作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强调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协同效应的大型金融组织——金融控股公司(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FHC)成为金融业的热点。处于金融全球化的时代,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巨大变革的影响,金融控股公司也成为我国金融企业以及非金融企业竞相进行创新探索和实践领域。在目前分业经营的体制下,如何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实现集团化经营,更好的整合金融资源,应对入世后激烈的竞争,不仅是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所亟待研究的一项重大的课题,也需要从法律角度探讨这一组织形式所带来的法律问题与应对之策,为其发展构建一个理想的法制空间。

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的发展与实践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是由1998年美国《金融服务业法》创设的,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银行业金融组织创新形式在立法上的最终体现。标志着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金融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金融分业经营制度趋于终结,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主体的大型金融集团将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随着发达国家金融制度创新步伐的加快,金融控股公司也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探索与争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入世以后金融领域的逐步开放,我国的金融竞争将变得日趋激烈,金融机构间的跨行业、跨国界收购、合并,以及金融机构的多样化经营,金融控股公司必将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尽管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法律也未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但实际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类似于集团混业经营、子公司分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在同一个控制权下面所受监管的实体明显在银行、证券、保险之间从事两种以上的业务。”根据巴塞尔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这一界定标准,我国事实上已经存在着众多的金融控股公司的实践者。具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类:以中信、光大、平安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控制模式;以山东电力集团、海尔集团等为代表的产业资本控股模式;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银行金融机构控制模式。

因此,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的出现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我国相关管理机构已逐步放开政策之门,严格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因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而开始松动。如在尚无正式立法的情况下,针对实践中不断涌现出的具有金融控股公司雏形的组织所引发的监管问题,2003年中国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举行的“金融监管第一次联席会议”通过的《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中对金融控股公司作出了规定。该备忘录认为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国际金融竞争的加剧,在我国当前法律明确规定了分业经营的模式,并且短期内改变立法成本太高的现实状况下,金融控股公司为实现金融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提供了组织平台。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所指出的,“金融混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大趋势,对中国的金融机构来说,一方面要坚持分业经营的原则,一方面又必须应对跨国金融集团混业经营、全程式服务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两者兼顾的金融控股公司是一个不错的中间过渡平台。”

金融控股公司所引发的法律问题

从现实来看,由于法律对混业经营的限制以及尚没有对金融控股公司明确的法律界定,我国尚缺乏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基本环境,目前出现的所谓金融控股公司也只是在形式上具备了类似于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在正式的法律法规中也找不到“金融控股公司”这一词,2002年2月我国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诞生,就经历了我国在相关法律上尚无“金融控股公司”一词的困境。中信最终拿到的牌照不是“中国中信金融控股公司”,而是“中国中信控股公司”。而更为突出的问题是,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对我国金融法制提出严峻挑战,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缺乏明确的政策和法律依据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是在严格的分业经营政策下在法律的空隙中自发地产生与发展的。目前,我国的金融法律制度主要是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和《信托法》等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组成的法规群构建起来的。在这些法律法规之中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均无明文规定,但同时相关法律对此亦无明文禁止,这样就在我国现有的金融法律架构中存在着一条法律的灰色地带。这个灰色地带为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空间,但也使金融控股公司具有一定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个灰色地带不仅暴露出我国现行金融法制的空白与缺陷,使得实践中大量涌现的金融控股公司实际上游离于法律之外,而且,长此下去,极有可能引发大的金融风险。

(二)使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受到严峻的挑战

我国现行金融法律体系是在严格“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条件下制定的,由于法律规范的缺失,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风险缺少监管的法律依据和监管标准,对于金融控股公司运营中防止关系人交易、异业间利益冲突等弊端的监管束手无策。那么,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企业极有可能借助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进行一些日后会被明令禁止的行为,给国家金融秩序的稳定埋下隐患。以我国企业集团投资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为例,这类金融控股公司不仅直接违反国际通行的“金融业与工商业相分离”的基本原则,而且其完全可以利用掌控的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联交易在股票发行市场“圈钱”,或者通过发行新股,在股票交易市场上操纵价格获取暴利,或者利用证券公司的交易通道和账户便利以及银行的资金实力和担保手段融资,构造庞大的资金链条,从关联交易及股票交易市场获利。从而形成“银行融资—购并—上市—再购并—银行融资”的循环。由于其起点和终点都是银行融资,一旦资金链条断裂,银行将遭受巨大损失。“德隆事件”再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使人们意识到对我国当前不规范的金融控股公司予以有效监管的紧迫性。除企业集团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之外,其他类型金融控股公司中,当集团内一个子公司经营不善或倒闭时,亦将导致严重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牵连集团其他单位。

总之,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迅速、规模巨大,若是长期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一旦发生经营风险,那么受损失的可能不仅仅是其自身以及其客户、投资者和债权人,极有可能波及整个金融行业,威胁到国家的金融秩序与安全。

构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建议

面对我国当前金融控股公司大量客观存在并不断发展的趋势,规范、有序地发展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已摆上了议事日程。有关方面需要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来筹划金融业的发展规划,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推进金融创新战略,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法律制度,这不仅是迎接金融全球化,实现金融创新的要求,也是保证我国金融业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我国现行金融法制框架中,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规范与调整涉及到《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因而采用什么样的立法形式是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从我国目前金融立法的实际情况分析,相关法律主要是采取按机构分别立法为主线的方式。与此相对应,金融监管也是基本以机构监管为主线,按照上述立法方式,要对金融控股公司予以法律规制,也就是说需要一部专门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的单独法规,这是遵循立法惯例,保持法律体系协调一致的一个基本要求。

而且,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金融跨业经营的模式,其运营过程中将涉及到公司法中的人格否定和关联交易、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及金融法律制度中的信息披露制度等问题,因而需要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法对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及公司法等法律的修正汇集,在立法过程中整合各个法规中相关条款,使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与整个金融法律体系相互衔接与融合,减少规范的冲突,保障法律适用的公平。同时从借鉴当代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经验的角度来看,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采取整体修法的立法技术,形成以金融控股公司法及配套法规为核心的完备的法律体系。

鉴于上述原因,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形式也应当采用这种整体修法的先进立法技术,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通过整合和修改《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中不符合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条款,加入经营规则、监管制度等必要内容,从而形成内容完备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金融法律。这样,不仅可以节省立法成本,加快立法速度,而且亦有利于与其他金融法律法规协调配合,减少法律冲突与空白。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更能够对当前迅速发展的金融控股公司这一法律主体方方面面的行为与关系进行规范,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能够更好地实现保障金融控股公司健康规范发展的立法目标。

但在具体的立法步骤上,就现阶段而言,鉴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单独立法要涉及金融基本法和分业经营制度的重大调整,在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下,在我国尚不完全具备混业经营的条件下,全面制定较高层次的金融控股公司法的时机尚不成熟。因此,可考虑借鉴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先行制定特例法,即先将公司法、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规中的相关部分汇总修改,形成金融控股公司适用的法规,也可借鉴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的制定,制定相应的金融控股公司管理条例,随着金融基本法及其他经济法律的修改,视条件成熟再制定完备的金融控股公司法。

下载试分析我国的金融脆弱性(旧教材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分析我国的金融脆弱性(旧教材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金融营销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金融营销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加入WTO之后。 金融业面临巨大冲击.金融市场营销成为发展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介绍西方国家 金融营销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金融营......

    我国金融领域问题分析论文

    内容预览: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既不是所有制及产权的改革问题,也不是进一步促进国企破产的问题。而是必须以一切政策全面促进和提高社会就业,疏缓庞大过剩人口压力,......

    农业旱灾脆弱性与我国农村贫困的灰色关联分析[定稿]

    农业旱灾脆弱性与我国农村贫困的灰色关联分析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灾害脆弱性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联性的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方法分析农业旱灾脆弱性各影响因子与农村贫困之间的......

    试分析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试分析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技术的创新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中国歼十战机的研制成功以及歼十五战机在航母上的成......

    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

    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金融信息化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总体来说,与世界先进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本文在分析国内金融信息化现状的......

    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

    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金融信息化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总体来说,与世界先进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本文在分析国内金融信息化......

    我国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我国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张新美 张重阳 李素霞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415)摘 要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针对高......

    第二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第二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将其技术扩展到金融行业,但是由于互联网安全技术有限,使得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系统性的技术风险、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