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性的文化与管理关系新论(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9:4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践理性的文化与管理关系新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践理性的文化与管理关系新论》。

第一篇:实践理性的文化与管理关系新论

实践理性的文化与管理关系新论

-------------------------

编辑整理: 会计网上学习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管理的文化自觉运动”在科学管理理论之外提出了管理的新主张,认为管理行为与文化意识及文化实践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创造的,形成之后反过来制约着人的行为与思维方式,管理活动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文化正是通过人的主体活动对文化传统进行选择,制约并影响着管理的实践模式;另一方面,管理活动是人类的高级实践活动,本身也是文化活动,并非是纯粹被动的,它的变 化与进步,将冲击原有的文化模式,促进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第二篇:战略管理新论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都比较偏重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而战略联盟的出现,则使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重点由竞争转向联合,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创新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超越竞争也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与发展的一个新热点。边缘竞争战略理论

1998年,布朗和艾森哈特在《边缘竞争》一书中提出了边缘竞争战略理论。该理论基本思想是:企业应通过不断的管理变革以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根据一系列不相关的竞争力来彻底地调整和改造企业优势,以保持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的微妙平衡。边缘竞争战略理论将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实现紧密联系起来,并不断地寻找新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方法。战略生态理论

1996年,美国学者穆尔在《竞争的衰亡》一书中提出了战略生态理论。穆尔将“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这种经济联合体生产出对消费者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成员。商业生态系统不遵从传统的行业界限,它既可以在常规的行业界限内部不断发展,也可以跨越常规的行业分界线。整合的企业竞争分析理论

1996年著名美籍华裔学者陈明哲教授发表的《竞争者分析与企业竞争:趋向理论的整合》一文,综合了竞争对手分析和企业间竞争这两个核心问题、综合了基于产业与基于资源的企业战略理论的竞争思想、并给出了两个综合性指标,提出了以预测企业间进攻与反击行动为目的的竞争分析框架。战略转折点理论

战略转折点理论的提出者是布格尔曼和葛洛夫。该理论认为:在竞争环境的变化日益加剧的产业中,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测性会使企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行动之间产生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常常会引起组织中出现战略矛盾,这种矛盾将阻碍产业或企业的转型,是组织面临的“战略转折点”(SIP)的标志。因此,企业新战略的制定依赖于高层领导者从这种战略矛盾中获得有效的信息。该理论提出了以战略矛盾、战略转折点、战略认知为基础的分析框架,明确了高层管理者在其中的作用及适应性学习型组织在转型式战略变革的重要性。动态能力理论

1997年,提斯、皮萨罗和肖恩在《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中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整合、建立和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能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其中:“动态”是指为与环境变化相一致而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能力”是指企业战略管理在为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而整合、重构内外组织技巧、资源与功能性能力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动态企业能力理论框架中包含三个关键性要素:过程、地位和路径,动态能力战略框架的构建正是基于这三个关键要素。平衡计分卡

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企业战略管理得以有效执行的根本保障。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商学院的卡普兰教授和美国复兴全球公司总裁诺顿设计出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一种基于企业战略管理的业绩评价新方法,从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全面评价企业绩效,适应了企业发展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平衡计分卡将业绩评价与企业战略联系起来,有助于管理者始终关注整个业务活动的发展过程,并确保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与公司的长期战略保持一致。竞争动力学方法

竞争动力学方法是在竞争力模式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以解决在动态的竞争环境条件下企业应如何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和维持竞争优势的问题。竞争动力学方法的研究重点包括:

(1)不同条件下的竞争结果的分析和对比;

(2)影响企业竞争或对竞争进行反应的能力要素;

(3)处于竞争状态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作用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可能性。战略成本管理

在成本管理中导入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SCM)。美国会计学者库伯和斯拉莫得将SCM定义为: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之目的。获得成本优势、从竞争中取胜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理念。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在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通过对企业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持久的竞争优势。蓝海战略与红海战略

2005年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W.钱.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教授所着的《蓝海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蓝海战略理论,该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为全球的企业界寻求新的战略手段提供了一种新的战略管理范式。当今市场由两种海洋所组成:红色海洋和蓝色海洋,简称红海和蓝海,红海代表当前存在的所有产业,即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则代表当今还不存在的产业,即未知的市场空间。

红海战略以竞争为基础,是一种“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战略,属于传统竞争战略理论,是零和博弈,企业和消费者的价值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其特点包括:竞争于当前市场空间;击败竞争者;挖掘现有需求;在价值与成本之间取其一;根据差异化或低成本的战略选择,把企业运营整合为一个体系。

蓝海战略以价值创新为基础,使得市场博弈成为一个非零和博弈,给企业带来了高回报的可能性。价值创新对“价值”和“创新”同等重视。蓝海战略特点包括:开启无人竞争的市场空间;超越竞争;创造和获取新需求;打破价值与成本之间的权衡取舍;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把企业运营整合为一个体系。企业集群战略理论

企业集群战略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兴起。该理论认为:在一定地理位置上集中的、相互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可以享受集群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好处,同时又可以保持自身行动的敏捷性;企业集群还可以减少交易成本,经验、知识、技能也能够很快地在集群内传播开来,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机制的培育;集群将是未来产业组织的发展模式,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体现为集群之间的竞争。

第三篇:管理沟通新论之二

管理沟通新论之二

企业管理沟通虽然如此重要,讫今为止,对它的研究却不理想。由于时代、经济背景不同,在以往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管理沟通一直没有获得独立和显著的研究与关注。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有所改变。七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一些管理学者开始从组织行为学研究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引伸出组织沟通研究,进而创造和发展出基本的管理沟通概念,并逐步细化研究,形成了沟通的一些初步理论。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信息学的出现和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沟通学的理论框架。因此,真正的企业管理管理沟通学作为一门完全独立的管理学科出现在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中,至今仍只是刚刚开始。

正如笔者所述,管理沟通学说的出现,是管理学理论在现代信息经济时代背景下理论发展的一种必然发展。事实上我们看到,整个企业管理学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的历史也很短,只有大约一百年的历史。这还包括了古典管理学的发展期在内。至于发源于美国的现代企业管理学,真正开始从经济学中分离、独立出来,世界管理学界一般公认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F.德鲁克在1954年《管理的实践》的出版为其标志。管理沟通学理论作为现代管理学理论在信息经济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新观点,必然只能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经济时代时才能产生和发展。

但这并不表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就一直没有任何管理沟通的研究和论述。其实管理沟通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各种管理实践,管理沟通理论也一直以其它的名词或方式或明或暗地存在于以往的各种管理思想、理论中,大量渗透和潜伏在管理的其它结构、功能元素中,如在管理的控制、领导、激励、员工关系、客户关系管理、企业文化之中。在本论文第二章的论述中,通过回顾和分析古典和现代管理学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以及其间各个管理理论对于管理的论述,就可以发现:管理就是沟通,管理一直与沟通紧密相伴。

对于管理沟通理论的研究,在美国,最早的管理沟通论述见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由Gerad M.Phillips所著,于1982年由Macmilaan Publishing Co.,inc.New York 出版的 《communicating inorganizations》;由Richard C.Huseman等多人所著的《Business Communi-cation,strategies and skills》second Edition一书,由The Dryden Press 1985年出版。在中国国内,以管理沟通为研究中心的专著出现时间更晚,而且一直以译著和编著为主。可查资料表明,译著及编著最早均首见于1997年。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原文版书《Effective communication》(written by Ron Ludlow and Fergus Panton,published by Prentice Hall),译作《有效的沟通》(朗.路德洛,费格斯.潘顿合著)。1999年又出现两本较好的译著,一本是由加拿大人史诺加编著、温厉女士编译的《管理沟通案例》,一本是由美国人迈克尔 E.哈特斯利等人著的《管理沟通:原理与实践》,两书均由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在编著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管理沟通》,申明、姜利民、杨万强编著,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出版;《管理沟通》,罗锐韧、曾繁正编,红旗出版社1997年出版;《管理沟通(工商管理硕士教材)》,苏勇、罗殿军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等等。

在中国最新出版的管理沟通专著也有一些,但仍然比较少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际通用MBA教材配套案例---管理沟通案例(英文版)》的引进版;2000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商务与管理沟通(原书第5版)》,该书著者为美国学者基蒂.O.洛克;由华夏出版社于2002年8月出版的原著者为美国桑德拉.黑贝尔斯,里查德.威沃尔,译者为李业昆的《有效管理沟通》第5版,此书为中欧—华夏新经理人书架系列之一;《经理人员的沟通》(Communication for Manag-ers)英文版第6版,此书由美国人Norman B.Sigband ,Arthur H.Bell 合著,由加拿大毅伟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共同策划推荐,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标明为国际通用MBA教材;2001年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管理沟通》,主编为陈春花;2001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群体与团队沟通(原书第3版)》,由多人编译,原著者为美国学者Lumsden, G.和Lumsden, G.等等一些著作。

由上可见,虽然国内外对于管理沟通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国内外大学的管理学科课程设置中也广泛增加了管理沟通课程,但笔者认为对于管理沟通的研究仍然处于比较零散、缺乏体系、不够深入系统的状态。以号称国际通用MBA教材,由加拿大毅伟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共同策划,推荐的《经理人员的沟通》英文版第6版内容为例,即可管窥当今世界管理学界在管理沟通上所处的研究水平。该书封二推介文字中说:〝在美国,沟通课程已经成为MBA学生学习科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书包括沟通的概念、商业写作、备忘录和信函、岗位沟通、报告和建议等内容。其中,着重叙述了如何进行商业沟通,如何构思并有机地进行写作和发言,如何运用沟通技巧达到最佳效果,如何运用不同的沟通风格去适应国内及国际环境中不同的对象,以达到不同的目的等一些内容。本书还就90年代中后

期出现的新问题,如沟通革命,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合作中的沟通等进行了阐述。〞笔者总结目前所见资料,认为目前管理学界在管理沟通研究上已经取得以下成就,并仍然存在以下理论空白与不足。至今为止,管理沟通的研究已经取得以下一些积极成果:

一、初步探讨和定义了沟通的原理,定义,类型及模式;

二、初步阐述了沟通在企业或组织管理中的意义;

三、区分了人际沟通与组织沟通,将两者区分开来分别进行了一些研究;

四、最大的成就主要还在于对沟通的一些基本和具体的途径,方式进行了祥尽细致的深入研究,如近年来对于倾听的研究,以往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对于阅读、演讲、谈判、会见、面试、访谈、会议、写作、身体语言、服饰、电话等等多种主要沟通方式的研究;五,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空前发展,信息、科技时代的概念深入人心,管理沟通也已经对电子沟通与网络沟通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六、由于近年来团队研究的深化,有不少管理沟通研究者已经出版过团队沟通的专著,在任何管理机构均可以理解成为大小不同的团队的意义上来讲,团队沟通研究也是在管理沟通研究上的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进步。

以沟通的原理为例,几乎所有的专著都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对于企业或组织中沟通模式或模型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个别一些大学管理沟通教材中,就把企业的管理沟通模型分类为五大基本模式,此研究已经触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对简单粗糙的文字定性研究的一次深化,因此也应该看作是管理沟通研究中一些有价值的进步。

至今管理沟通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一些较大的理论空白和不足:

一、有关管理沟通的模型的研究刚刚起步,如何将管理沟通的模式与总体管理模式匹配融合,即企业总体战略性的管理沟通模式的研究仍有等于深入;

二、对于管理沟通的内容与方式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未认识到管理沟通的内容和方法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性,各种方法在整体上应如何配合,也研究不足;

三、对于管理与沟通的联系与区别论述也还很初步,认识不到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沟通,因此也不能正确理解和阐述管理沟通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核心作用;

四、对于管理沟通缺乏适当有效的定义,只是简单地把管理和沟通捏在一起,因而使管理沟通要么是内涵狭窄,要么是内涵太过宽泛,概念的定义粗糙模糊;

五、最为关键的缺陷是,至今为止,所有管理沟通研究都只是把沟通当作一个管理的手段这一战术层次上来加以研究,而在笔者看来,沟通固然是管理中的一部分,但从更宏观的角度讲,沟通已经成为当今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和灵魂,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管理就是沟通,因此,有必要在原有战术基础上,把管理沟通提高到企业管理的战略高度上,结合企业管理的其它方方面面,整体完整地来进行管理沟通战略的研究,在这一方面,管理沟通研究仍是一片巨大的空白,希望能够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是笔者写作本论文的主要初衷;

六、对信息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管理缺乏深入理解,对于通信、电子技术和网络带来的企业管理革命缺乏敏感和战略意识,正是在信息经济时代,笔者所认为的管理就是沟通才尤其显得突出,管理沟通的重要性也上升到企业生死攸关的战略高度。

很明显,在新的信息经济时代,管理沟通已不再是次要的或无关企业全局的一个局部性、部门性质的技巧,而越来越多地和越来越真实地表现为就是企业管理本身,沟通的任务就是管理的任务,沟通的功能就是管理的功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沟通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胜任新的历史时期企业管理沟通的需要,新时期企业管理正在呼唤新的管理沟通理论,给企业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带来创新和突破。正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完全有必要从管理沟通入手,对现有的所有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进行一次新的发展与整合,从而尽快找到一个能够充分适应信息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需要的理论,用于指导管理实践,其意义深远而紧迫。

第四篇:浅谈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的关系

浅谈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的关系

安全管理是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为基础,以安全文化为灵魂的综合性科学。多少年来,矿业企业在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过程中,把原来的安全管理方法及经验,通过消化、融合、改造、吸收,形成了一套适应性较强、特色鲜明的矿业安全文化,并逐步渗透到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使企业的安全文化逐步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实现了企业安全由经验管理到体系管理的跨越,同时使员工树立起“安全才能生产,安全才有效益、安全才有幸福”的职业安全健康理念。就矿山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的内在关系,本人就矿山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的关系,谈谈以下三个方面的看法:

一、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健康文化管理

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完善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和安全文化推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安全工作的基础,安全文化是安全工作的灵魂。一个完整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应该是有一个专门管理机构、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文件和运行控制文件构成的循环渐进的管理体系。一个企业,从最高管理层到基层工区、队班组,都是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队组是管理体系中最基本的单元。每一个层次都有自己的结构和控制规则,制度规定了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一个完整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否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要看是否能够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格局,是否能够构建安

全与生产和谐、员工与管理和谐、企业与社会和谐、环境与发展和谐的安全环保机制,这是确保体系运作连续性和持续性的关键所在。

二、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的内在联系

安全管理的主体是对人的管理,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是人。人是企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十六大之后,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安全生产管理上,首先是要尊重人的生命权。尊重人的健康权和生存权,失去健康和生存谈什么道理都是空话。企业安全文化的特点就是重视人的价值,把关注人、关心人、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环境的改变、机器设备状况的改变、设备的操作与管理,都是靠人来实现的。环境、设备状况的改变,不仅要有必要的安全物质投入,还要靠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来制约,管理与操作要靠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来实现。

物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企业通过对工作环境的优化、劳动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满足员工追求的安全生产的需要;以合理的安全奖励机制,来满足员工追求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激励员工安全生产的工作积极性。

制度文化是对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行为规范进行约束的规则。《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各级人员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用安全生产规

章制度来明确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的行为规范。用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来明确员工从事生产经营过程的操作规范。只有形成责任明确,责权一体,在安全管理中才能做到敢抓敢管,才能确保执行力度,使员工逐步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行为文化是规范生产经营活动中个体行为的文化。要想消除事故,就必须从细节上控制住。要通过安全活动、预案演练、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等进行安全行为规范的强化。把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列入日常安全管理和生产运行中,提高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能力,使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技能,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员工自觉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

三、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与执行力的辩证关系

安全管理的主体是对人的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是要靠文化,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安全文化是实实在在,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基础之上的。在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要“责权一体”,强化执行力度,使安全生产理念在员工心灵中逐步扎根,促进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员工都发自内心的做好自我安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安全管理规定的落实,靠的是执行力。管理的规则是先有行为标准,后有执行行为。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矿业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标准都逐步完善,但在执行上往往出现偏差。出现偏差的原因:

一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有意识的忽视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降低了生产设施的基本安全条件,使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出现严重的漏洞。二是基层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有规定、有标准,但对管理过程的控制和结果评估的力度不够,造成企业执行力差。三是安全行为文化的推介上重视不够,对操作人员的安全素质、技术素质、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能力、事故预防能力等培训不到位,使个人在执行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差。所以,矿业企业要在安全管理上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就必须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度。让管理行为用规章制度说话,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行为,确保执行正确、有序和高效。

管理靠制度,规章制度只有在运行中才能体现其生命力,也只有在持续改进、完善和提高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其价值就在于能够有效地规范管理行为。在安全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把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融入到日常安全管理和生产运行中去。逐步完善和细化职业安全健康指导工作,强化执行力度,使风险削减到最低限度,才能使安全意识形态逐步在员工的心灵深处扎根,才能适应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工作需要。

开拓队牛红义

2008-5-26

第五篇:化学问题解决的三维新论与实践

化学问题解决的三维新论与实践

湖南省澧县第一中学415500刘镇锋***

提纲 duy360@swu.edu.cn1、化学问题解决的三维新论

1.1.教学水平与过程特点

1.2.学习水平与心理特征

1.3.问题类型与能力要求

2、化学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与常用策略

3、化学问题设计要素把握

4、化学问题解决的综合评价

5、化学问题解决理解和表征的重要性

5.1.问题结构

5.2.问题表征模型

6、化学问题解决的综合措施及例析:

6.1.加强师生交流,把握学生学习水平,拿准学生的学习心理;

6.2.深入研究试题,全面掌握试题特点,预测不同的学习障碍;

6.3.系统掌握教法,整体了解学生状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化学问题解决 三维新论 综合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化学问题解决的三维新论模型,提出化学问题解决的三维新的理论,从教学水平与过程特点,学习水平与心理特征,问题类型与能力要求三维方向,整体把握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的设计与教学,问题的表征与解决,问题的解决与评价等等,由学生、问题、教师三维整合,提出化学问题解决的综合措施,并付诸实施,为中学化学问题解决的综合教学改革研究做出了新的有益的探索。

提高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是众多学者正在研究的课题,也是众多教师正在苦苦实践着的一个课题。在当今教育教学的环境中,如何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如何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高效培养不同层次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已是摆在当今化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根据作者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积累,拙文“化学问题解决的三维新论与实践”,以求抛砖引玉。

化学问题解决的三维新论模型:

教学水平:将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分为基础水平、发展水平和艺术水平三个层次。

学习水平:将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低级水平、初级水平、高级水平三个层次。

问题类型:将中学化学问题分为了解类、理解(掌握)类、综合应用类三种类型。

将中学化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问题设计、问题教学、问题解决评价等等,整合到三维分区系统中综合把握,从而提出问题解决教学的高效综合措施。

1.1.教学水平与过程特点

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目标等等。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估可以是过程评估,也可以是教学效果评估,更可以是综合评估。就中学化学课堂而言,根据教学过程特点和主要手段,我们可将其分为基础水平、发展水平和艺术水平。以期在化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能进行定位分析指导【1】。

教学水平

过程特点

主要手段

基础水平

对所教化学知识有较系统的把握,能较好地驾驭课堂,熟练掌握教学过程。[1]

主要采用陈述式讲述教学手段

发展水平

对所教化学知识有较深厚的造诣,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风格,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于教学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分析、判断和鉴赏能力,讲课严谨、科学、有美感,与学生有充分的情感交流。[1]

针对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教学法。如选择支架式教学法。理念较前位,方法较先进。

艺术水平

对所教化学知识有独到见解,知识面广,教学方法娴熟,教育理论功底深厚,与教学实践相得溢彰,学生得到的不仅是充实而灵活的知识,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1]

基于培养大多数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选择教学方法。如选择引导自学法、反思型教学法等。理念前位,方法先进。

1.2.学习水平与心理特征

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能否解决化学问题,涉及学生的身体状况、知识储备、心理素质等等因素。为了便于教师在化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过程的主要特点,将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低级水平、初级水平、高级水平三个层次。

学习类型

主要特点

心理特征【3】

低级水平学习

方式主要是接受、记忆,其内容结构零散,由事实、概念、原理或定律组成,但对事实掌握不全面、对概念、原理或定律的理解不透彻,对知识的复述、再认不准确。

①凌乱无章型:这类学生“乱抓乱学”,无一定程序,无一定规律,这本资料上抓一点,那本参考书上找一找,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漏洞很大,分析问题时常遇阻。

②懒惰怕苦型:这类同学是思想懒汉,不愿意深思,人云亦云,知道多少算多少,不会的搁一边,不再想问了,作业抄袭多。不愿做艰苦的脑力思维,上课或睡觉、或者昏沉沉,经常开小差。“软性作业”少完成,预习、复习不当一回事。

③逆反厌学型。

初级水平学习

方式主要是接受、理解和记忆,其内容结构良好,由事实、概念、原理或定律组成,彼此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但是这些知识与复杂的 外在世界现实相比,是过分简化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机械性、静止性和孤立性【2】。

④活而无序型;

⑤不求甚解型;

⑥固步自封型:这类学生思维刻板,因循守旧,总相信自己固有的学习方法,对外来新生事物有抵触或反感,总觉自己的老一套还不错。对问题的见解往往会顽固地坚持,钻进牛牛角尖出不来。考虑别人的意见不多,这类学生进步较慢,但也不退步,多处于中游。

⑦好大喜功型;

⑧傲慢自大型。

高级水平学习

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把握有关知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在不同问题中同一知识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推断新知、广泛迁移的目的。高级水平学习的内容是结构不良的、有关应用的知识。它并不像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那样意义分明、逻辑严谨和组织良好【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性习题的训练,示范好的学习策略和问题解决思维策略,是引导学生高级水平学习的良方。

⑨活而有序型:这类学生才思敏捷,思维灵活而深刻,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强,不仅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且思路清晰严密。在学习上的自理能力强。这类人为数不多,重点中学也不过10%左右。

⑩仔细严谨型:这类学生思维严密,滴水不漏,一步一个脚印,基础知识打得很牢。但这类学生多半是思维深度要差些,开拓力和创造力差一些,女生中上水平者属此类型者多。这类学生考试总分较高,但单科成绩不突出。若考题易,则总分高;若考题难,则居中。总体而言,入二类重点大学者居多。

1.3.问题类型与能力要求

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方向,必须紧跟国家高考考试大纲方向。依据考试大纲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和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将中学化学问题分为了解类、理解(掌握)类、综合应用类,以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把握问题类型。表中问题类型与能力要求不是单一对应关系,如理解(掌握)类可包含表格中三项能力要求等(4)。

问题类型

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

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了解类:

了解:对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3)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理解(掌握)类: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1)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2)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综合应用类: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2、化学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与常用策略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问题包括3个基本成分:(1)给定: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2)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这样,问题就是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解决就可以理解为克服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障碍,填补其间的空隙,使问题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5】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也称解决问题,是当个人在面对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利用时,指向于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根据个人的问题空间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和从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途径的知识差异,可以把问题空间分成如图所示4种类型:

几种类型的问题空间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1?目标2?目标3?

? ? ? ?

起点 起点 起点 起点

a b c d

(见皮连生著《智育心理学》202页)

a、表示问题空间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明确,而且达到目标状态的两条途径都是相同的。

b、表示问题空间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明确,但有两条不同效率的达到目标的途径。

c、表示问题空间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明确,但不知如何达到目标。

d、表示问题空间只有起始状态明确,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方法都不明确。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问题解决过程分解为问题的表征,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计划和监控4种过程。

不同的学者对问题解决过程划分出不同的阶段,综合各家理论模式,结合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分析,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心理机制主要经历上述程序,【6】问题解决的阶段只能说大体上是遵循上述程序的,并不是所有问题解决都要经过这几个阶段,有些情况下这些阶段可能会有一些重叠,也有些时候个体会跳过其中某一或某些阶段,或从后一阶段返回到前面的阶段。因此,不能把问题解决过程看成一个刻板的不变的程序。

化学问题解决的常用策略有类比策略、分解策略、逆推策略、探究策略、程序策略、整体策略、模型策略、推理策略、信息策略、反思策略等【5】。

我们从如下网络图中可看出,化学问题解决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与策略运用的一些规律。

“"

【6】以上分析可看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解决问题的每一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问题的表征、即问题的表层和深层理解需要陈述性知识;执行计划阶段需要程序性知识;而解决问题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策略性知识。

”“

策略性知识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但它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策略性知识有助于学习者学会学习、记忆和思维,是发展人的智力的核心部分。但策略性知识的对内组织性质意味着教学条件只能对它们的获得和改进起间接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策略性知识的发展和应用只能遵循创设“有利条件”来进行,而不能规定“充分条件”来实现。换言之,要学会思维,必须给学生以思维的机会【7】。

3、化学问题设计要素把握

试题设计的三要素

第一:以能力和态度的培养为出发点和目标;

第二:以知识为载体,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以情境让知识变得生动有意义,注重能力、态度与情境融合。

”“

举例:普通锌锰干电池的简图(如右下图所示),它是用锌皮制成的锌筒作电极兼做容器,中央插一根碳棒,碳棒顶端加一铜帽。在石墨碳棒周围填满二氧化锰和炭黑的混合物,并用离子可以通过的长纤维纸包裹作隔膜,隔膜外是用氯化锌、氯化铵和淀粉等调成糊状作电解质溶液;该电池工作时的总反应为:(8)

Zn+2NH4++2MnO2=[Zn(NH3)2]2++Mn2O3+H2O

关于锌锰干电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当该电池电压逐渐下降后,利用电解原理能重新充电复原;

B.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MnO2+2NH4++2e-== Mn2O3+2NH3+H2O

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外电路中每通过0.1 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g。

分析:迁移原电池的基本知识,解决新情境的该题,要求学生有定性、定量的类比分析推理能力。

4、化学问题解决的综合评价

问题解决过程的评价。下文概述我国台湾地区黄茂在、陈文典《“问题解决”的能力》一文中进行的问题解决能力分类及其评价所使用的方法──“三项” 评价法(包括“面对问题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和“问题解决的品质”三个维度)。

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运用的能力。黄茂在、陈文典认为问题解决过程中各个阶段包含了20项不同的能力(见表)。

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运用的能力 【9】

问题解决的过程

相对应的“四阶段”

各阶段运用的能力

发现问题

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①对境况的发展能保持正向、积极的心态。

②面对问题能够先作合理评估,并具有勇于承担的态度。

③借助批判和想象等思维活动,意识到问题情境中还可能有许多开拓空间。

确定问题

④能根据情境演变的脉络,确定“问题”的意义。

⑤能准确评估问题的初始状态和预测问题的最终状态。

⑥能洞察问题的各层次结构,并从结构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

⑦能适当和准确地评估可运用的资源和所受到的限制条件。

⑧能恰当地表述问题。

形成策略

寻求答案阶段

①能借助推论和想象来开拓“问题”的发展空间。

②能同时拟定多种解题策略,能合理地进行决策。

执行实现

执行计划或尝试解答阶段

①能以行动来处理问题,具有动手实做的习惯。

②具有行动能力,能控制变量并作有条理的处理。

③能随机处理预料之外的情境变化,使工作持续地沿主轴推进。

④养成能在过程中随时做好对 “要达成的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三者之间进行相互校正的习惯。

整合成果

评价结果阶段

①对所获得的信息,能统合整理出成果,并作出合理的评价。

②能根据事件的前因后果,发现其中的意义并做解释。

③能观察到处理问题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推广应用

④体会处理事件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并作合理的调节。

⑤了解事件后续的发展,并作适当的处理。

⑥获得经验,并应用于解决其他的问题上。

5、化学问题解决理解和表征的重要性

5.1.问题结构:

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解决过程的四阶段之一,从信息学角度看,问题表征即转换问题中的信息,是问题解决者接受和转译问题中的所有信息并以一种自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把它们贮存或输出的过程。表征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正确的问题表征就没有问题解决活动的顺利完成。如果一个问题得到了正确的表征,可以说它已经解决了一半。

问题解决的首要任务就是分析问题的结构,明确问题的疑项和定项(内在结构),把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可能的子问题,然后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识,结合对问题的认识状态,使问题解决能够在充分、有利的条件下开展进行。研究发现,学生问题结构的分析能力一般较低。

问题信息难度为影响学生问题表征的另一重要因素。问题中所含信息的质和量两个方面都会影响这问题解决者的表征。其中质是信息组块的种类,可体现在以一个概念为中心的语句上:量是指信息的多少,信息量越多,对问题解决者去除冗余信息和干扰信息的要求就越高,问题中的概念种类和数目是计算信息的重要依据之一【10】。

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化学问题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用多种方式表征化学问题,如符号表征、图文表征、言语表征、数学表征等。

5.2.问题表征模型:

认识轴:问题任务→外部表征→内部表征共三个层面,通过问题要素的阅读和把握,知觉了解到问题的孤立、静止的表层信息,进而结合自身知识体系经思维加工形成动态的、融合的、抽象的信息及问题解决可能方案;

“空间轴”: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是从视觉角度进行区分的, 两种表征方式所表征对象的空间尺度不同;

“抽象轴”: 一个抽象维度,从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到符号表征,是从直观逐渐过渡到抽象的过程。

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学生学习化学的三类知识信息表征,构成的表征三角形

即三者的共存依赖与促进关系。

我们从学习的过程和特点出发,依据认知的深刻程度将认知过程划分为“三个世界”:

现实世界、知觉世界和认知世界。

现实世界是外在于学生头脑的客观存在,例如可以是某个现实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也可以是电子显微镜所提供的细胞运动过程,还可以是教师所提供的某个观念等。这些都是外界提供给学习者的,学习者还没有对其进行知觉和认知,因此属于现实世界中的对象。

知觉世界是学习者对现实世界对象的一种知觉反映,即仅仅进行知觉但还未予以认知加工时所产生的一种表象,多为形象化的对象。根据知觉理论可以认为这通常是对现实世界对象的一种有选择的知觉过程,所形成的是一种简约化的、直观的、形象化的知觉对象。知觉世界所形成的表征属于外部表征或者称为感知表征。

认知世界是由学习者利用已有经验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所产生的众多认知产物所构成的,是学习者对知觉世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和场所。我们将这种过程称为内部表征或者意义表征。【11】

研究结果:

学生的符号表征能力远远强于微观表征能力。团体调查和个别访谈都表明:学生善于利用符号表征进行算法类问题解决,而拙于利用微观表征解决相关概念类问题。通过系列教学实践初步说明,在化学教学的相关领域中实行基于多重表征的问题解决教学是可实行的,且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教学论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六条问题解决教学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知识问题化原则;多维度合作性原则;

探错容错纠错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发展性原则。【11】

6、化学问题解决的综合措施及例析:

6.1.加强师生交流,把握学生学习水平,拿准学生的学习心理

高中学生知觉和观察的水平不断提高,更富有目的性和系统性。高中学生在知觉和观察事物时比以前更全面、更深刻了。他们能发现事物的一些主要细节和事物的本质方面,稳定性、持久性都比初中生有了很大的提高。

高中生更多地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来识记材料,机械识记的成分逐渐减少。记忆材料时,力求理解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机械识记。

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反省性和监控性特点。他们能够用理论作指导分析综合各种材料,以不断加深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抽象逻辑思维趋向理论型。

高中学生想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创造性成分的增加和理想的形成、发展方面。高中生更重视现实,他们的理想不仅考虑到自己的兴趣,而且还考虑到有无实现的可能和条件,一旦有可能如愿,他们还会为之而奋斗,争取实现自己的理想。

从总体来讲,高中生的认知发展已接近成人的水平。他们精力旺盛,思想敏锐、能言善辩,反应迅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但毕竟还未完全成熟,对他们还不能完全用对成人的要求来对待。在对高中生进行心理教育时,要结合其认知发展的特点,全面、辩证地晓之以理。论证要有力,论据要充足,并要充分估计他们可能产生的各种认识,讲清道理,和他们友善地商讨问题。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批判性,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同时针对他们认知发展的不足,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其克服思维发展中的主观性、片面性,开阔其视野,促进思维的进一步成熟。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课间谈话、作业批改等多种师生交流形式,形成师生心理相融、情感相通、信息反馈流畅的氛围,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学习方法特点、学习水平层次;进而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问题特点和层次,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解决化学问题。

6.2.深入研究试题,全面掌握试题特点,预测不同的学习障碍

不同学习阶段的化学问题呈现不同的特点和具于不同的层次,如通常可将化学问题分为了解类、理解(掌握)类、综合应用类三个层次。教师通过研究试题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学习方法特点、学习水平层次,可预测不同特征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学习障碍,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

举例:(2010年全国理综卷1的30题)有机化合物A~H的转换关系如下所示: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链烃A有支链且只有一个官能团,其相对分子质量在65~75之间,1 mol A完全燃烧消耗7 mol氧气,则A的结构简式是,名称是 ;

(2)在特定催化剂作用下,A与等物质的量的H2反应生成E。由E转化为F的化学方程式是 ;

(3)G与金属钠反应能放出气体,由G转化为H的化学方程式是 ;

(4)①的反应类型是 ;③的反应类型是 ;

(5)链烃B是A的同分异构体,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共平面,其催化氢化产物为正戊为烷,写出B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

(6)C也是A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它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不考虑立体异构,则C的结构简式为。

【解析】(1)由H判断G中有5个碳,进而A中5个C,再看A能与H2加成,能与Br2加成,说明A中不饱和度至少为2,又据A1mol燃烧,消耗7molO2,故A分子式为:C5H8,再据题意A中只有一个官能团,且含有支链,可以确定A的结构简式如下:(CH3)2CHCCH,命名:3-甲基-1-丁炔(炔烃的命名超纲);

(2)(CH32CHCCH与等物质的量的H2完全加成后得到E:(CH32CHCH=CH2,E再与Br2加成的反应就很好写了,见答案(2);

(3)二元醇和二元酸发生酯化反应,注意生成的水不能掉了!反应条件用”“应该也可以,或者用 应该也可以,见答案

(5)难度增大,考查了共轭二烯烃的共面问题,超纲!注意有的同学写CH2=CH-CH2-CH=CH2是不符合一定共面这个条件的,球棍模型为:”“;CH3CH=CH-CH=CH2(存在顺反异构)是共轭二烯烃,中间单键不能旋转可以满足;CH3CH2CCCH3可以满足,三键周围的四个碳原子是在同一条直线的,那另外那个碳原子无论在哪个位置都是和这4个碳共面的,因为(因为: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个平面)

(6)难度更大,超出一般考生的想象范围,其实在早几年的全国化学竞赛试题里已经考过,要抓住1氯代物只有一种,分子中只有一类氢,逼得你想到两个环,5个碳只能是两个环共一个碳了!

【答案】

”“

【命题意图】考查有机物的转化关系,结构—官能团—性质,这条主线一直是高考的主干题型,今年的题目试图烃和烃的衍生物连续起来考查官能团的转化关系,涉及到具体的知识点有:通过计算确定分子式和结构简式,并对其命名;三键的加成,双键的加成,卤代烃的水解,二元醇与二元酸的酯化;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类型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与书写。

【难度点评】继续延续2009年的题型,将烃和烃的衍生物联系起来考查,考了多年未考的炔烃结构简式及其命题(命名是超纲的,与2009年卤代烃的命名一样),(1)~(4)一般考生能顺利完成,(5)难度增大,其中二烯烃的书写,并且要写共面的共轭二烯烃,这里能力要求太高,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6)书写同分异构体要求过高,明显这是竞赛题的要求,而且是前些年竞赛的原题,根本不是高考要求!

【思维要求】整合信息的问题综合分析能力,如A的分子式、结构简式的推导。有机分子结构的碳四价、原子共面、三维空间的推理想象能力,如(5)B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6)C的结构简式的推理书写。分析试题结构,完成问题表征是解答此问题的关键。

【试题层次】有机物性质、结构的综合应用类难度较大试题。

6.3.系统掌握教法,整体了解学生状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常见教学法有讲授法、练习法、探究法、自学法等。目前中学生可以从学习心理特点方面将其分为活而有序型、仔细严谨型……逆反厌学型等10种类型,按学习过程的综合特点分为低级、初级、高级学习水平,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学习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针对逆反厌学型的低级、初级学习水平的学生应主要采用讲授法针对活而有序型的高级学习水平的学生主要采用探究法和自学法。

针对活而有序型的高级学习水平的高中竞赛培训学生采用讲授法、探究法和自学法举例:

问题1.注意氧化还原细微条件(讲授错例,探究正例)

(1)(2010年湖北高中竞赛向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SO2的离子方程式,

错误为:ClO+SO2+H2O=Cl+SO42+2H+

正确为ClO+SO2+2OH=Cl+SO42+ H2O

(2)(2010年浙江高中竞赛在亚硫酸中加入过量的次氯酸钠溶液的离子方程式,

错误H2SO3ClO===Cl+2H+SO42-

正确为H2SO32ClO===Cl2+H2O+SO42-

问题2.预测氧化还原产物(讲授方向,探究产物并配平方程式)

(2010江苏高中竞赛已知当溶液的pH10左右时,铝元素主要以Al(OH)3的形式存在。如果饮用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NO3将对类健康产生危害,NO3能氧化体血红蛋白中的Fe(II)使其失去携氧功能;NO3还能被水中还原性物质还原成强致癌的NO2。为此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饮用水中NO3N含量必须小于10mg/L。为了降低饮用水中NO3的浓度,某研究入员提出以下几种方案:

甲.微碱性条件下用Fe(II)还原NO3,还原产物为NH3

乙.pH=10.25时,用铝粉还原NO3NO3中的N98%被还原成N2a),2%被还原成NH3b

丙.用氢气催化还原NO3,还原产物主要为N2(c),还有少量NH3d

写出以上三个方案中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甲:

乙:(a

(b

丙:(c)

(d)

乙方案中,若pH值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 的利用率降低。

乙方案中常选用生石灰或熟石灰调节pH,理由是

与甲方案相比,乙方案不产生难以滤除的Fe(OH)3,也不产生对环境有害的NH3但仍存在的明显缺点是:

与甲、乙方案相比,丙方案的优点是:

【答案】(1)甲:8Fe(OH)2+NO3+6H2O==8Fe(OH)3+NH3+OH

乙:(a)10Al+6NO3+18H2O==10Al(OH)3+3N2+6OH

(b)8Al+3NO3+18H2O==8Al(OH)3+3NH3+3OH

催化剂

丙:(c)5H2+2 NO3==== N2+4H2O+2OH

催化剂

(d)4H2+2 NO3==== NH3+2H2O+OH

(2)铝

(3)引入的Ca2+对人体有害 价格便宜

(4)引入对人体有害的铝

(5)还原剂来源广泛,氧化产物为不污染环境的水

问题3.建立三维思维模型(启发、建模、探究)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由100个碳原子构成具有完美对称性的C100原子团,每个碳原子可形成4个化学键,最内部是由20个碳原子构成的正十二面体,外层的60个碳原子形成12个分立的正五边形,处于中间层次的碳以单键方式将内外层碳原子连接在一起,当它与氟的单质反应形成分子时,其分子式应为【

A.C100F60B.C100F20C.C100F12D.C100F40

(图中只有内层的碳原子画出4个碳碳单键,中层、外层的其余碳原子的价键省略)

【解析】解答此题采取空间建模方法:每个碳原子可形成4个化学键,最内部是由20个碳原子构成的正十二面体,最内部每个碳原子与中间层次的每个碳原子以单键方式结合,中间层次的每个碳以单键方式与外层的3个碳原子结合,外层碳原子连接在一起形成12个分立的正五边形,故只有外层60个碳原子各剩一个价键,故选A。

主要参考文献

【1】治教方略,人民教育,2003第2期

【2】探讨化学教学中高级水平的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刘超,山东泰山学院初等教育系,2003第1期,教师论坛

【3】当代高中生心理特征及学习对策,厦门第一中学,任 勇,360doc--个人图书馆

高中生物网络集体备课 收录于2009-03-31

【4】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5】化学问题解决的策略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王后雄,华中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

【6】吴江明,安徽无为县陡沟中学,化学教育,2005年第4期

【7】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M].王祖浩,张天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3 版,P40-41。

【8】2010年考纲分析与后期复习策略2010年3月PPT顾建辛,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9】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余林,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首页>>心理研究>>专题研究>>课堂教学评价

【10】中学生化学问题表征现状及特点的实验研究,①何永红,徐祥风,②吴星

①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扬州 22 5002;②江苏省金坛市第四中学,江苏金坛

【11】化学教育博士专题研究论坛,化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的研究,任 红 艳,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下载实践理性的文化与管理关系新论(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践理性的文化与管理关系新论(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与中国式管理的关系探讨的文献综述

    文化与中国式管理的关系探讨的文献综述姓名:李君 学号:201107115历史一再证明,最有生命力、最有创造性的管理理论往往产生于经济迅速起飞的国家和地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

    文化与中国式管理的关系探讨的文献综述

    文化与中国式管理的关系探讨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君 学号:201107115 历史一再证明,最有生命力、最有创造性的管理理论往往产生于经济迅速起飞的国家和地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浅议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概述 现如今,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旅游文化。那么,什么是旅游,什么是文化,他......

    浅谈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一、文化的释义 (一)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至今仍然没有统一起来,这主要原因在于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对文化进行研究、梳理和分析......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

    浅议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释放乡村文化魅力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半郭半乡村舍, 半山半水田园。”清代诗人李密庵在《半半歌》中用通俗的语言展示了乡村生活给人带来的娴静与豁达。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关于文化和经济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化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常常把文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热衷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文化视为花钱的事业,甚至于认为文......

    文化与营销的关系

    文化与营销的关系一、 命题:文化与营销的关系二、探究过程:1. 由组员各自搜集关于文化营销的正反例,并对其进行思考分析。2. 将案例汇总,集中讨论探究文化与营销的关系。3. 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