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探索XX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符合形势发展要求、体现我县文化发展方向的战略思想。笔者按照这样的思路,对积极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探索XX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目的在于建设小康社会、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人们用于文化的支出越来越多。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仅有量的增多,而且有质的提高。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自主选择性增强,计划经济体制下按公益事业发展文化的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需求,迫切要求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改革。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选择。文化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文化产业崛起是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紧密相连的。20世纪90年代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将科技、教育、文化与经济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报刊、影视、出版、艺术、文化娱乐等产业,借助于高新技术和网络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甚至超过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其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我们综合县力的重要途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要成为综合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与经济结合形成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来进一步使群众接受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要把XX精神、XX地域文化展现出来和传承下去,使其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必须依靠新闻传媒、出版发行、文学艺术和文化教育的载体。如果离开了文化产业,其精神力量就得不到实现。在世界文化交往中,文化精神也是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来传播的。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建立社会主义XX的文化优势,增强我县在竞争中的实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文化安全的战略举措。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经济全球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领域,而且影响着文化领域的竞争。文化经济的一体化可能使一些意识形态问题被表面的经济现象所掩盖。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将经济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手段和信息网络向世界传播其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可见,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的基本特性,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先进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先进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先进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
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文化与经济结合所形成的文化经济或文化产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文化经济的硬件设施,如广播影视设备、印刷出版设备以及电子网络等,却是一种物质性的产业形态。意识形态与产业形态的统一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既要用政治的眼光看待文化产业,又要用经济头脑来经营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政治导向等特性与市场紧密相联,市场对精神文化功能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文化产品都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变成广大群众的消费品。离开市场,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导向,结果必然是既没有经济效益,也没有社会效益,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弱化,政治导向虚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检验就是群众检验,远离市场就是远离群众。要坚持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占领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才能更好地坚持“二为方向”。
实践证明,片面强调意识形态特性或产业形态特性的倾向,都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首要的任务是要解放思想,推动文化产业观念创新。要破除孤立强调宣传导向的观念,确立在正确导向下抓市场份额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思想;破除“面向市场”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失控的观念,确立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有利于发展文化经济、繁荣先进文化的思想;破除就文化谈文化、文化部门是非生产性单位的观念,确立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产业是支柱产业的观念;破除发展文化经济单纯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保护的传统观念,确立政府职能主要是“管”不是“办”、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依靠市场的观念。
(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文体体制的改革没有现存的模式可借鉴,不可能有一个十全十美、一步到位的操作方案,需要我们积极大胆地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基本属性,要求文化产业的改革既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既要借鉴经济领域的成功经验,又要借鉴外地文化产业
发展的有益经验,在实践中探索XX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
改革体制,目的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与我县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相比较,我们的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总体处于滞后状态。在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文化体制不加快改革步伐,就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很难设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阶段,文化体制还能继续依靠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垄断或半垄断地位,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很难设想,在我县文化领域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直接面对外来文化经济进入的条件下,我们的文化能够用旧有的体制守住民族文化,发挥好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能够在国内有很强的文化竞争力;更难设想,我们的文化能够在旧体制下扬长避短、主动融合、全面创新,从而确保在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安全。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市场主体的定性,即文化单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微观主体,具有事业和产业双重属性,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部门,是一个与市场无关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二是市场主体的定位,即文化产业部门是政府还是文化单位,是政企不分、管办合一,还是政企职能合理分开、管办职能适当分离?
首先,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一手抓好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一手抓好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发展先进文化,这两大类都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公益性文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从政府的角度讲,应当高度重视,制定政策,扶持发展;从文化单位来讲,不能脱离财力、脱离市场谈公益性文化的发展。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深化内部改革,加强成本核算,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支撑,是文化实力的核心和推进改革的重点,要坚持市场主导的方向,按照产业体制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要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外资投资文化产业中符合政府规定的有关行业,实现文化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在国家法制规范和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联合经营的新格局。
其次,按照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合理划分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能。管理部门要转变宏观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坚持依法行政,多提供政策法律保障,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细致稳妥、有序推进。
第三,调整结构,组建集团,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文化产业的规模对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很多地方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集中度不够,缺少规模化、实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品牌竞争优势。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文化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加大对文化支柱产业的投入,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尽快形成文化经济的生产和竞争能力。我们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文化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改善投资环境,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地区的文化集团和文化品牌。
组建集团要抓住四个要点:一是做好管办分离工作。按照有利于增强文化竞争力和实力的要求确定管理部门的职能;二是按照现代文化集团的组织结构理顺集团内部关系,实现“化学反应”,不搞“翻牌”集团,使集团真正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三是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保障制度,使集团在资源、投资、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能依法自主有效运作;四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打破壁垒,强强联合,提高整体实力。
第四,转换机制,培育新型市场的竞争主体。当前,文化单位内部都在推行劳动用工、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很多地方在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目标管理、绩效挂钩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是,如果不把内部改革与确立文化单位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联系起来,内部改革就不可能彻底,其活力、竞争力不可能得到加强。因此,要明确文化单位改革的目标,围绕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推进内部改革。另外,内部改革还要与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联系起来,保证内部改革的向前推进,促进市场体制的完善。
第二篇: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
一、打破组织形式和演出形式,演出团体推向市场
以编剧、导演、设计和主演为核心,人员不超过10人,松散型组织,实行节目制作人制,自负盈亏。不要乐队,用伴奏带伴奏,不用布景、导具、甚至可以不用灯光,发挥戏曲虚拟表演的长处,反而为戏曲展示自身魅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不用化妆,不制服装,角色为演员“量身定做”,随身衣服,录音机
一开,即可演出,这样不仅达到了“简”的目的,同时也使演员扬长避短,没有任何包装。各演出团体把演出市场定位在基层:县城、厂矿企业、学校、农村、以老百姓喜闻乐见和稚俗共赏为宗旨,通过小人物、小事件、小场面反映大主题,以通俗的戏曲传统手段,表现深刻的现代思想内涵,调动戏曲的表现特长。至今已有4台大戏和2台小品供正常演出。其中《希望》获市级奖。戏剧《牌坊村》、《金锁》、《遗产》及《退体之后》、《我是哑巴》获省级奖。小品《三个和尚的故事》、《角色》、《拔牙》获国家级奖。
正常演出时,因人员都是七八个人,又无服装、布景、导具和复杂的灯具,大大地节约了食、宿、运输等方面的开支,而且演出不受地点限制,田间地头、操场、办公室、车间都可演出,又节省了院租开支;另外,因是松散组织、不演出时,演员各干各的事,不存在平时养人的问题,这样每场收入在1000元左右的小剧团,就有了相当的盈余。
二、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先进文化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企业需要文化,有许多企业自发与文化团体结合,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各种文化团体就积极深入到工矿企业,为他们提供各种文艺演出服务,同时还定期进行联谊演出。如该县宛药公司、西保集团等企业,每逢厂庆或节日,就主动邀请文艺团体去单位指导或演出。用文艺开道,唱好经贸戏。该县宛药公司组织经贸洽谈会文艺演出,邀请曲艺团派专业人员上门辅导、排练、加工、提高、使节目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雄壮的气势烘托氛围,吸引了众多商家的目光,一次订货超千万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
发挥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优势,组建小而精的艺术轻骑队,与县民政、计生、教委、文明办等部门联姻,自编、自导、自演以反映计划生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知识、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题的文艺节目,到全县各地巡回展演。每到一处,与当地文艺爱好者同台演出,培养了一大批农村文艺骨干。该县被省文化厅授予2004河南省“群星奖”。
三、开动脑筋,找准市场,发展文化产业的办法多
西峡县把“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做为两个转动的轮子,大胆进行市场开拓。一是以西峡旅游、恐龙蛋资源为载体,制作专题片,开发旅游产品,向县内外单位客人馈赠、销售和发行,同时达到扩大宣传西峡、推介西峡的目的;二是在民间文化艺术、优秀的民间节目上做文章,兴办地方戏曲楼、民间艺术展演茶座等,提升文化演出品位;三是利用西峡文化传播发行这个宣传渠道,组织好文化艺术的宣传,培训中介、演出活动等。尤其在团体演出、音像服务方面探讨一些新的模式;四是利用剧团、文化馆、图书馆、西峡书画院等文化阵地、抓好舞蹈、音乐、表演、戏曲、绘画、文化创作等培训班。一方面培养文化艺术人才,另一个方面创造经济效益;五是对地方民风民俗民间故事,戏曲表演进行充实和改装,打响各旅游文化牌子。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使西峡的文化事业与全县政治、经济同步发展起来。
四、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实体
该县在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如吸纳社会力量,创办了西峡文化传播服务中心。该中心投资近30万元,占地800平方米,装饰典雅,环境舒适。它集少儿舞蹈培训、女子形体训练、电子琴、器乐演奏、美术书法培训、演出中介服务、专业艺术团体演出等互为一体,交相融合。它具有管理模式先进,文化品位起点高,师资力量雄厚、规模大、覆盖广、环境优雅、收费低廉等特点,适用于社会各界。面向大众,老少皆宜,是广大群众文化健身、文化健心、文化健神、文化健感的最佳场所。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造就业机会,拉动内需,又有利于多元化、多渠道地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第三篇:德江县积极探索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精选)
德江县积极探索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城市让德江人生活更美好,现代城市气息决定了德江人城市生活的品质,让老百姓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也彰显了德江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
近年来,德江县结合省委、政府政府提出的“三化”同步战略的思路,紧紧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盘活现有资源,积极探索走新型城镇化之路,让德江的城市建设一路高歌,驶上了城市建设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起步强劲、推进有力、经营有序、风险可控,蓬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县城区面积从2010年的7平方公里拓展到15平方公里,人口从10万增加到17万,城镇化率从2009年的28%提升到35.6%;地方生产总值从33亿元增加到59.亿元,财政收入从1.亿元增长到6.1亿元。
用活政策:掌握城市用地主动权
2010年9月,省委省政府以黔党办发[2010]年9号文件,依托我省东北部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建设,把德江培育成为贵州东北部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
在全省功能区划分上,德江被列为重点开发县,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依托铁路主轴,加快把盘县、黔西、德江、仁怀、榕江等有条件的县城培育发展为区域性重要的中等城市”,今后国家和省里在投资及发展的优惠政策上,将会对德江等进一步倾斜和转移,同时也会对黔东北地区的资源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可吸引更多、更好、更大的工业等类项目落户县内,加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机遇来了,德江县决策层决定:政府严格掌控土地一级市场,实行政府负责征地拆迁,打造环境,然后净地出让,不把土地打捆给开发商„„”。在城市建设征拆工作中,该县提出“让利于民、和谐拆迁”,深入调查、细致研究,出台拆迁方案,让拆迁户利益最大化。不到3个月时间,拆除房屋570户9.8万平方米,收储土地1.2万亩,实现“零上访、零强拆、零事故”。
随后,该县就对收储的土地实行招拍挂,做到既合法,又合规,还可以形成竞争,最大限度降低市政工程建设成本,提高土地出让价格。严格执行好规划,采取网络化管理的办法有效控制了“两违”,坚持有序开发土地,根据市场需求,每年控制适量土地投放市场,既调控了土地市场,保证了土地升值,又防止了房开过多过滥,形成泡沫。
滚动开发:筹集城市建设资本金
政府要征地拆迁,要建设市政道路,打造环境„„没有钱怎么办?这样的难题摆在了德江县委、县政府面前。
“城市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哪里筹钱?不能‘等、靠、要’,得想办法,用土地建城、用土地养城。”当时的县委、政府征求多方意见,大家出谋划策。
2010年4月,该县通过实施风险评估,把经营土地作为撬动城市建设发展的杠杆,县 财政整合上级相关项目资金1.8亿元,对城南344户村(居)民进行拆迁,收储土地3000亩,当年11月,该县就出让了300亩土地,出让资金就达4.亿元,先后又出让了余存的2700亩土地,在该县掀起了滚动开发为主的城镇化带动战略。
随后,该县在保证市政设施配套、民生事业及土地有序开发的基础上,挂牌国有土地使用权60宗2045.亩,获得土地收益14.3亿元。
同时,该县还结合实际,组建城市建设、土地开发等9大投融资公司,融资
36.5亿元用于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腾笼换鸟”的改造,先后投资6.3亿元收储土地19680亩。
目前,该县在收储的城市建设土地中,除去各种市政设施及公益事业用地以外,还有1.2万亩土地等待开发。按目前每亩最低价100万元计算,可价值120亿元。除去各种债务,政府的净资产还有100亿元,而且县城容纳30万人规模的市政道路已建好,近3年县城新修道路50公里。每年500亩土地投放市场,最低可收入5个亿,既破解了财政困局,又防范了负债风险。
合理规划:拉动城市发展内动力
有了把德江建设成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德江原城市规划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需求,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突破定式思维,按“先策划、后规划、再建设”理念,立足于把德江打造成黔东北教育中心、医疗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物流中心的思路,再次启动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通过征求各方意见,结合德江的区域优势和用地条件,德江提出了将城市规划区按照远景扩展到100平方公里、100万人控制,远期50平方公里、50万人规划,中期40平方公里、30万人建设,近期建设成为20万人口的城市。
2010年初,该县委托同济大学对城市建设进行了规划,之后又委托西南规划院对房屋的立面造型、主色调、天际线等进行了策划。县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城建、交通、水利等城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作,不断优化城市建设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打造区域性产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文卫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城市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城镇化带动战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德江县委、政府结合德江实际特点,科学定位发展方向,依托“三高五铁一港口”的交通优势,以老城区为中心,实施“南连———北拓—— — 中改”和“一城三区五中心”老城改造和城南新区、城北工业园区、共和港区以及行政中心、教育中心、文体中心、商业金融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同时,完成了煎茶、合兴等19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和100个村庄规划,规划履盖率达100%。截至2012年4月,该县进入市“十二五”规划的项目达398个,投资额达l842亿元,有力推动“实业德江、活力德江、满意德江”建设。
在完善城市功能上,该县在城南新区新建成了能容纳6000人占地320亩的德江一中,占地355亩的县职校新区,占地80亩的县中医院,引资15亿元正在建设容纳1万人占地1200亩的贵州信息工程学院等。近3年来,投入2.亿元资金,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9818套63万平方米,招商引资30亿元开工建设惠田、世纪明珠、玉龙湖、多维国际等250万平方米的商住楼。
在提升城市品位上,该县在县城中心最具开发的优势地段投资1.5亿元建成了占地500亩的人民公园和人工湖,正在建设县城大犀山森林公园,城区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8.平方米。由于打造好了城市景观,提升了城市品位,县城商品房价格从2010年的每平方米1200元涨到3200元以上;商业门面价格从每平方米1万元涨到3万元;土地价格从2010年每亩60万元涨到现在最低价130万元/亩,最高533万元/亩。
由于环境的改善,先后吸引了川渝商会、湖南商会等88家会员企业入驻德江,这些企业年产值达6.8亿元,创税收8000万元以上。
在城市公共服务的经营上,德江县将市场能够经营的项目推向市场,仅通过出让公交车停靠站20年广告经营权,就向社会融资3200万元。下步,该县还将把电影电视等有经营收入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向市场,每年既可以减少1500万元的财政刚性支出,还可以产生新的税源,并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功能的完善,城市广告牌、冠名权等无形资产的经营还有很大的潜力。
产城互动:带动经济持续发展
坚持“兴城必先兴产,强县必先强业”的理念,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配套建设了城北核心示范园区、共和重工业园区、煎茶农特产业园区,依托产业园区平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帮助入驻企业开工建设、投产达产,全面提升园区产业集聚能力,切实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一圈圈钢材盘绕在生产线一端,经过机床加工,另一端便吐出了一颗颗螺杆、螺帽。这就是德江县城北工业园区内通过“以商招商”打造的“园中园”经营模式的第一家投产企业—— 三诺机电。
近年来,德江县坚持“让大利、招大商、抓大项目、促大发展”,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和毗邻重庆市的产业转移。目前,已建成5平方公里城北核心示范园区,入驻企业50家,全部投产达产,年产值达3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2万余个,创税收2亿元。
正是看中了德江逐渐显现的交通优势和发展潜力,重庆三诺机电决定在这里生根发芽。作为主产摩托车、汽车工具箱及标准件和非标准异型件的企业,三诺科技担忧上下游产业难以配套;德江想做大整个机电产业。双方一拍即可,建设总投资30亿元、占地1050亩的黔东北机电产业园,园区集生产、销售、物流、商住于一体,由三诺科技牵头建设并负责至少引进15家相关企业入驻。目前,三诺机电园区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完工,有8家企业入驻。
不少在外发展的德江籍商人也纷纷返乡创业。蓝山水晶和三和玻璃相距约百米,其投资人均是本地人。据介绍,两家企业全面建成后,年销售额均可上1亿元,创税收800万元以上,可解决800多人就业。
德江还依托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重点发展汽贸、建材、机电等物流园区,并引进大润发等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引资建设总投资约8亿元、占地200多亩温州商贸城。
在培育新产业的同时,德江发展壮大传统特色产业,扶持壮大颐年春酒业、黔东油脂集团、亿源生态、洋山河生物科技、鸿泰茶业等农特产品加工企业。
洋山河生物科技是最早落户园区的企业,依托德江优质天麻资源,生产中药饮片和天麻保健系列食品。今年初,该公司投资近千万元研发的天麻系列保健酒———麻王智酒正式上市。元月份以来,销售收入就上千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以来,德江在拓宽工业园区承载力、发展力、支撑力上下功夫,在园区创建微型企业产业园。已建成5平方公里城北核心示范园区,入驻企业50家,全部投产达产,年产值达3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2万余个,创税收2亿元;累计建成茶园18万亩,核桃15万亩、50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0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家庭农场18个;投资1200万元修复扶古城,引资15亿元开发洋山河景区。这些产业建成发挥效益后,提供就业岗位20万个以上,带动农民人均创收5000元以上,使更多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目前,已有110家微企入驻,形成了轻纺加工、木器加工、铝材加工、特色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带动创业就业700余人。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4000余万元,创税逾百万元。
除抓好工业产业发展的同时,该县扣传统农业不放松,在煎茶建了农业产业园、共和建了物流园区,并扶持了20万担烤烟、20万亩茶叶、40万亩核桃、100万平米天麻、100万亩草100万只羊五大农业产业带和旅游产业发展。
通过工业发展带动农业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提质服务业,发展壮大城市经济,以充足的就业创业机会为城市发展聚集源源不断的人气,以欣欣向荣的产业为城市扩容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以城市持续稳定发展的后劲提升人民幸福的指数。
第四篇: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我校办学优势:1.台塑集团投资,硬件建设达标;2.师资力量雄厚,学历职称合格;3.老中青年结合,分配比例均衡。学校特色:在学科均衡发展提高的同时,努力打造英语教学特色。以学校为中心进行教学研究,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这是适应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需要的紧迫任务,也是我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为此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我校根据自身实际采取以下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保驾护航
为了有效地推进校本教研基地校的建设,我校构建了以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为主体的三级教研网络体系。
1、加强领导,发挥校长室在校本教研中的领导作用。
2、健全制度,发挥教务处在校本教研中的中枢作用
3、凸显骨干,推动教研组在校本教研中的带动作用二、三维培训,夯实理论基础
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决定了课改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及时地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上的理论指导,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有效保证。对此,我校从各个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证对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培训。
1、理论培训,更新观念
根据学校实际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先后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师德教育、新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及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培训等,使老师在观念上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2、专家引领,提升素养
为此,我们邀请教研室领导来校做专题讲座,以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使教师们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提高了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参观学习,拓宽视野
我们先后派出多位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到石家庄、高阳、武邑等地接受培训和参观学习,相互交流,拓宽视野。
三、多种举措,实施有效教研
为实施有效教研,我校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教师的发展需要,采取了多种举措。现举例如下:
1、有效开展教研组活动,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2、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3、确立与同行“对话”机制,促进共同发展。
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动,鼓舞了我校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实践的热情,促使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总之,当我们真正走进校本教研,就会发现,路其实就在脚下,只要去实践,相信清秀小学的明天会在以校为本的基地学校建设中更加美好!
第五篇: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项目申报材料清单
附件2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项目申报材料清单
(一)申请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奖励
1.《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奖励资金申请表》(样表见附件6);
2.营业执照、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等资质证明材料复印件。
(二)申请其他项目
1.《项目申报承诺书》(表样见附件4); 2.《项目基本信息表》(表样见附件5); 3.《申报单位财务信息表》(表样见附件8); 4.项目可行性报告(包括项目在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项目建设地点和规模、项目基础和前景预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项目建设进度、财务分析、风险分析、建设期管理安排等);
5.营业执照、相关行业经营许可证等资质证明材料复印件;
6.经审计的最近两年企业财务报告复印件(其他单位提供最近两年财务决算表); 7.项目涉及的项目立项、投资许可、土地审批、环境评价、节能审查、社会安全评估等主要环节审批材料复印件;
8.能够证明项目建设运营的重要业务(如生产用固定资产采购、项目建设施工等)相关合同复印件;
9.PPP项目还需提供:(1)PPP立项或改造文件;
(2)社会资本方采购、招标等文件;(3)纳入本级政府中长期财政预算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