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绿叶托起大产业——文县茶叶产业发展纪实
小绿叶托起大产业
——文县茶叶产业发展纪实
本报通讯员徐 睿
“巍巍群峰满眼绿,遍地茗茶溢馨香。”阳春三月,走进“茶叶之乡”文县,万木争荣,茶枝吐绿。文县区位独特,山川秀美,资源富集。尤其是位于文县最南端的碧口三乡一镇,清江中流,四季披绿,终年云雾缭绕,气候独特,植被良好,水质清洁,是培值优质茶叶的理想区域。该县立足县情,大力发展茶叶生态富民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之路。
文县种植茶叶已有百年的历史,2002年以前全县茶园只有1.2万亩。为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实现茶叶产业规模化发展,近年来,该县采取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走无性系发展的模式,努力扩张茶叶基地规模,从政策、科技、资金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切实增加资金投入,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立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推广有机茶叶栽培技术、低产茶园改造等十多项适用技术,大面积施用茶叶有机专用肥、生物农药,从源头上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保障了茶产品质量安全。同时狠抓茶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截止目前,认定绿色茶叶生产基地3.73万亩,认定有机生产基地667亩,认证绿色茶产品1个。将石龙沟、李子坝等几个重点茶叶种植流域定为生态观光、茶叶生产、扶贫开发、整流域推进与小康示范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区,大力实施项目配套战略,采取以培育茶叶产业、新农村建设、开发旅游景点、兴办农家乐、举办采茶节等方式,走生态茶园旅游观光的路子。通过近年的摸索和发展,文县茶叶产业带动旅游业、旅游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推动茶叶产业开发的良性经济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文县把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建设作为茶叶增效、茶农增收的重点来抓,按照“抓龙头、带基地、兴产业、促发展”的思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促进了茶叶龙头企业规模发展,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成文县御泽春茶业有限公司、文县玉兰茶业有限公司、文县玉皇茶业有限公司、文县龙池春茶业有限公司、青崖关茶叶加工厂等一批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5家,发展茶叶加工及营销企业17家,个体加工户900余户,外销茶叶30万公斤以上。在重视春茶加工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夏秋茶加工设备,开展夏秋茶加工,提高了夏秋茶鲜叶利用率,增加了茶农收入,延伸了产业链。花艳承春露,茶香凭东风。为提升文县茶叶品质,该县先后组织重点村社茶叶种植大户、技术人员到南方省、市茶区进行考察学习,请来西南农大教授、中科院茶研所教授等专家,开展茶叶种植、加工等综合技术的培训、指导,为茶叶产业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先后组团参加了第八届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上海全国农特产品博览会等节会。御泽春、紫云春等系列茶产品在全国农特产品博览会、“西交会”、“兰洽会”上多次获得金奖,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茶业效益,极大的调动了群众种茶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茶叶基地建设进程。
截止目前,茶园面积达到6.64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每年39.5万公斤,产值达到4180万元,茶区农民仅茶叶一项人纯收入达3500多元,占总收入的70%以上。茶叶产业已成为茶区农户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
(文县委宣传部供稿)
第二篇:青岛茶叶产业发展研究汇总
青岛茶叶产业发展研究汇总
一、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9月21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马连道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了《2011中国茶行业发展报告》。报告披露:2010年我国茶叶种植面积197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茶叶产量147.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农业产值530亿元,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出口30.24万吨,居世界第二位,出口金额7.84亿美元。
二、青岛茶叶发展现状分析
一、青岛自上世界五十年代末“南茶北引”以来,目前已发展茶叶10万亩,在山东省排名第二,列日照之后,占全省面积的1/3。目前,青岛市两大山脉茶园规划已出具规模,即以崂山、即墨、城阳、茶园建设微点的崂山山脉茶区和以胶南海青、张家楼、铁山等镇和黄岛区茶园建设为主的珠山山脉哈去,其地质背景、土壤条件、气候特点均具备大面积发展茶园的要求。崂山区、胶南、即墨以恒威青岛市产茶的主要区域,也是江北茶区发展茶叶的优势区域。
二、胶南市位于青岛市南南部沿海,气候温和湿润,低山丘陵较多,土壤肥沃,具有发展茶叶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胶南茶种植面积约为_______亩,产量较高,品质优,是青岛茶树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地区。2011年茶叶销售总额约______元,占全国比例的____%。
三、青岛隆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茶叶项目部占地439亩,年产量40万斤。基地位于青岛胶南藏马山畔,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由
于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基地海雾缭绕,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独特地环境条件、标准化的生产管理、精湛的制茶技艺造就了隆岳茶优异的品质特征。
三、胶南茶叶发展的优势劣势分析
一、优势
优势之一:品质优势。胶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早就了其优异的茶叶风味,所产绿茶具有“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的特色,与南方高山云雾茶品质相似,品质特别优良,伸手消费者喜爱。
优势之二:名优茶优势。胶南名优绿茶发展非常迅速,无论是从获奖产品总数还是从获奖级别,在全省都占相对优势。加上全市无公害茶园比例大、机械加工水平高,使胶南名优茶经济日益突出。
优势之三:茶文化营销开局良好。联系四届的胶南海青采茶节推动了胶南茶文化建设和经营,使胶南茶叶在扩大知名度和提高销售水平上较往年有了明显突破。
优势之四:经济效益优势。据相关部门抽样调查表明,种1公顷水稻纯收入2250元左右,1公顷玉米纯收入3000元,种1公顷茶叶的纯收入最低是30000元。可见,种茶的经济效益较高,是种植水稻的13倍、玉米的10倍。茶叶种植收益高,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优势之五:区位优势。胶南市南临黄海,北靠胶州市,东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邻诸城市、五莲县和日照市,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和大珠山杜鹃花旅游区,随着胶南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茶叶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将越来越多的倍外界熟悉。
二、劣势:
劣势之一:茶园基础相对薄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南北气候差异,胶南市的茶树仍然常奥兽冻害,而保护地栽培设施由于资金等问题还不能普及。而是茶园管理粗放。胶南茶叶种植以分散精油为主,农户种植和管理标准不一,茶园投入水平不一,导致造成茶叶质量良莠不齐。三是茶园改良进程缓慢。由于无性系茶园和有机茶园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投资回收周期长,因而茶农改良茶园积极性不大。
劣势之二:人才储备不足。胶南茶叶产业不仅缺乏科技人才,更缺乏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全市近七万亩茶园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在茶叶深加工方面的空白有待填补,劣势之三:有名茶五名牌。虽然胶南茶近年来在各种比赛中获得奖品不少,但知名品牌不多。其原因是每个品牌的产品数量不多,市场覆盖面小,产品质量不稳定。胶南茶叶一直以来以单一产业的面目弧线,没有与已经形成气候的杜鹃花卉、琅琊旅游文化周等节庆活动相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公共品牌的塑造和提升上海没有破题,胶南绿茶未能和崂山绿茶、日照绿茶一样叫响。
劣势之四:企业整体实力偏弱。胶南市现有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公司加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还局限于自产自销、散户经营的单兵作战阶段。与崂山率哈、日照绿化相比,胶南尚缺乏像崂山的青岛万里江茶叶有限公司、日照的山东雪青茶厂有限公司这样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
劣势之五:服务体系不健全。胶南茶叶的生产经营,长期以来各自为政,产、供、销分离,茶叶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产前缺乏信息咨询和指导、产中缺乏技术支持、产后又缺少市场,导致新技术无法再茶叶生产中运用,茶叶资金的筹集也比较困难,茶叶市场得不到有序管理。
劣势之六:茶文化建设落后。北方茶种植发展的历史相对南方要短的多,即使从整个山东来看,绿茶进入高速发展期只是近二十年的事,胶南虽然近几年也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形式对胶南茶文化进行了一定挖掘、整理、推介,但尚未形成胶南绿茶特有的文化。
四、茶叶产品发展可参考定位:
一、在产品的定位上,胶南茶叶应利用产品外表的改观和产品内涵的改进,突出胶南茶叶的优异之处,从而巩固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目前多数韩品的质量大体相近,要想赢得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学会提高附加值,把公司的提供物与竞争者区别开来,只有当提供的产品特性或者服务正好是客户需求的东西时,这种价值才能实现。
二、针对当地礼品市场特点,为满足客户多用于走访、公关、亲情交流的需要,突出产品的“当地特产”、“最北方绿茶”、“高品质的茶”、“健康的茶”等特色。
三、将茶文化与本市的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茶旅整合营销。把胶南绿茶与发展较成熟的大珠山杜鹃花会和琅琊旅游文化周相结合进行整体推介,举办好“中国胶南绿茶节”等宣传活动。开辟2-3条以旅游为龙头、以茶为主线、以文化为内涵、以生态为基础的茶旅游休闲项目,进一步培育胶南茶叶产业新的增长点。
五、2011隆辉茶叶销售业绩及发展优势:
一、隆辉茶叶产品销售业绩
茶叶项目部共对外销售茶叶(含去年陈茶)488.39Kg,可取得销售收入60.1万元,占胶南茶叶市场总销售业绩的____%。单位平均售价为1230元/ Kg,其中集团使用310.7Kg,金额48.9万元,占全部销售额的81.4%。年末库存茶叶737.56Kg,其中以前陈茶还剩余387.53Kg。
二、隆辉茶叶发展优势
茶叶项目部年产量40万斤,主要经营御品隆岳红、御品龙井、御品银针等高中档红茶和绿茶。
御品隆岳红(Royal Longyue black tea)
国饮杯一等奖&青岛市十大旅游商品入围产品
隆岳红茶外形条索紧结、披金毫,内质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厚,具有馥郁的甜香、花果香等香气。隆岳红茶是全发酵茶,既可单独泡饮,也可加入牛奶、柠檬、玫瑰等调饮。常饮隆岳红茶有暖胃、养胃、提神、利尿等益处,能帮助消除油腻、补充维生素、预防流感等,是天然的保健品,实乃日常饮用、馈赠之佳品。
御品绿茶(Royal green tea)--中茶杯一等奖
御品绿茶外形隽秀,内质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具有浓郁栗香。由于北方昼夜温差大,茶树越冬期比南方长4个月,因此非常利
于氨基酸、茶多酚等内含物的积累。经鉴定,隆岳绿茶儿茶素、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南方同类茶叶高13.7%和5.3%,叶片厚、香气高、耐冲泡的品质特点非常突出,深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隆岳御品绿茶属不发酵茶,以幼嫩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做形、干燥等工艺精制而成,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抗衰老、防辐射、明目健齿、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抵抗病毒菌、美容护肤、提神醒脑等特点。常饮能防癌和降血脂,防电脑辐射,吸烟者可减轻尼古丁伤害。
第三篇:开拓创新,积极发展茶叶产业
开拓创新,努力巩固和发展茶叶产业
进入新世纪,传统的茶叶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我县的茶叶产业如何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茶叶产业的现状和地位
我县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1万亩,2001年全县茶叶总产量7853吨,比上年的7440吨增长5.6%,总产值1.42亿元,比上年的1.32亿元增长7.9%。近年来我县加强了良种茶的改造和名优茶的生产,名优茶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1年全县名优茶产量2485吨,比上年1945吨增长27.7%,产值1.19亿元。会稽龙井品牌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会稽龙井茶去年来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名茶评比金奖、“会稽杯”浙江省精品名茶展示会金奖、2001中国国际名优茶展览会推荐产品、浙江省第十四届名茶评比一类名茶、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和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会稽龙井茶在茶叶界影响力迅速扩大,在日趋激烈的名茶品牌竞争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出口蒸青茶生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1年产量已达1340吨,产值达到545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以上。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自营出口蒸青茶3000吨,创汇1100万美元,利润1500万元,出口量占中国出口日本蒸青茶总量的四分
之一。全县建有稽东、王坛、富盛等名优茶产地市场4个,极大地方便茶叶的集散销售,有效地缓解了名优茶的卖难问题。全县精制茶厂顺利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并实现了资产重组和优胜劣汰,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县有19家精制茶厂,收购加工出口珠茶1.46万吨,销售近2亿元。
绍兴县茶叶产业属传统产业,虽然占全县经济比重较小,但意义重大。首先,茶叶产业是我县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特别是稽东镇和王坛镇,茶叶收入已分别占农业收入59%和28%。稽东镇还被命名为浙江省茶叶之乡。全县已有23个村被评为茶叶专业村,即三分之一劳动力从事茶叶产业、三分之一的农民收入来自于茶叶产业,三分之一农业收入来自于茶叶产业。从广大山区农民经济收入构成看茶、竹、果、花四足鼎立的基本格局近期内无法改变,茶叶产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将是我县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次,从绍兴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看极具现实意义。县委顾书记在全县山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山区的发展,绍兴县经济是不全面的发展;没有山区人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富裕;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就没有绍兴县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全国一流强县,如果山区经济不能尽快强盛起来,那么我们绍兴县就算不上真正的强县。
二、茶业发展机遇和挑战
进入新世纪,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国,茶叶产业发
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当前茶叶产业主要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名优茶的发展将占主导地位。传统大宗茶,如珠茶、炒青茶、工夫红茶等,国内外市场在逐步萎缩,企业整体效益连续滑坡,并且在近其内难有起色;另一方面,名优茶生产,如会稽龙井、蒸青茶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增长点,每年产量增长均在10%以上,产值已大大超过大宗茶。
二是无公害茶、有机茶将成为时尚。茶叶已被列入新世纪十大健康食品之一,人们对卫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欧盟对茶叶进口制定了更高的卫生标准,在我县加入WTO后,筑起了更高的绿色壁垒。无公害茶、有机茶已成为当今茶叶消费的新时尚。
三是茶叶市场竞争国际化。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茶叶可出去,同时国外的茶叶也可打进来,茶叶市场竞争是短兵相接、全场紧迫式的国际竞争,并将集中体现在品牌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等。
根据当今茶叶产业发展的总趋势,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更有挑战。
首先,我县的名优茶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无论是名优茶的产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我县的良种茶改造步子还不够快,我县的茶叶良种化率,还不到全省的平均水平,离省政府提出的茶叶良种化率要达到50%的要求,差距很大。
其次,我县的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已经起步,并在全省居领先水平。全县已建有无公害茶叶基地7.2万亩,有机茶基地3534
亩。全县茶叶标准生产开始启动,制订并实施了会稽龙井系列地方标准,会稽龙井茶已被列入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但要全面实现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还任重道远。
第三,我县的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县鸿华茶厂已先后获得了茶叶自营进出口权,为我县茶叶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县的会稽龙井茶也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我县名优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够高,基本上是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为主,特别是会稽龙井茶生产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龙头,技术标准不够统一,产品质量不够稳定,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三、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面对新世纪茶叶产业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我们扬长避短、与时俱进,从战略的高度来研究茶叶产业的发展,做到坚定、清醒、有作为。
一是确定茶叶产业发展战略。根据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实际,不失时机地实施两大战略。
第一,实施外向战略。以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和鸿华茶厂为龙头,打造“三五(产值5000万元、基地5000亩、农户5000户)”牌外向型茶叶产业龙头。御茶村在近三年内,茶叶基地面积要达到2万亩,产值达到1亿元,连接农户2万户。鸿华茶厂,近三年内,实现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建立茶叶基地5000亩,连接农户5000户,争取成为我县大宗珠茶出口的主渠道。
第二,实施品牌战略。按照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会稽龙井
品牌建设总要求,持之以恒地抓好品牌建设,进一步打响会稽龙井品牌,以品牌来带动产业。加快会稽龙井合作社建设,努力使合作社成为会稽龙井产销龙头。以实施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为契机,严格产品生产标准,依法规范龙井茶生产销售秩序。进一步加大对会稽龙井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市场开拓,提高市场覆盖率,提高市竞争力。
二是打实茶叶产业发展基础。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强全县良种茶的改造工作,不断提高全县良种化率。每年县财政安排良种茶改造面积不少于3000亩,各级政府都要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茶农良种茶改造的积极性,尽快使我县的茶叶良种化率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
三是营造茶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各部门都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搞好服务。林业部门要立足本职积极主动地搞好技术培训、良种茶改造、产品开发、产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县工商、技监、卫生等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搞好执法服务,外经、国税等部门要积极做好茶叶出口的系列跟踪服务,财政、金融等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搞好资金服务。总之,全县各级各部门,都要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为我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多作贡献,我县茶叶产业的明天会更好。
第四篇:文旅产业发展情况
文旅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梅县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讲话精神。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一城两带四组团”建设,按照打造“三宜”城市范例的目标,以生态为引领,以红色、客家文化为依托,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则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加快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围绕提供优秀文旅产品和服务中心环节,不断推动文旅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做大做强文旅事业。
2020年,我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雁洋镇长教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雁洋镇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梅县叶帅故里客都人家历史文化游径入选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游径、梅县松口南洋古镇乡村游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此外,由我区精心创排选送的大型山歌剧《春闹》在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中荣获大型舞台艺术作品戏曲组一等奖;梅州文旅融合新标杆——客都人家文旅综合体项目一期(客乡老街开街和原乡展演)正式对外开放。
一、文旅产业发展情况
1.扎实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和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圆满完成了2020年文化站评估定级申报工作,并得到了省专家组的高度认可。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对全区19个文化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改造,已基本达到二级站以上标准,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健全、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此外,总分馆制建设也取得新进展,建成3个总馆,19个分馆,144个服务点,实现总分馆全覆盖。区文化馆对文化驿站、志愿服务岗等场馆进行提升,开展“文雅慕课”
“非遗展厅”等24小时线上服务;区图书馆加强馆藏建设,整合了全区图书资源,实现总分馆图书共建共享。还建成智慧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自助阅览服务;松口图书馆按照二极馆标准进行了升级改造。
2.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020年共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114场次。区图书馆开展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之悦读达人挑战活动、广东省首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暑期少儿21天阅读挑战等活动;区文化馆举办了2020年梅县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彩书家训•快乐涂鸦和竹板歌传唱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2020年梅县区文化馆总分馆联动系列活动等,还举办了暑期公益少儿艺术培训班;区松口图书馆深入开展书法培训、亲子活动、故事分享、全民阅读等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区博物馆举办“百年记忆·世纪画梦--林风眠艺术人生”展览、梅县籍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先驱“两林三李”图片展等,分别入选2020年广东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和广东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展览推介。此外
“相约梅县”综合性文旅宣传平台上线,目前共开展线上线下演出38场次。线下举办了走进名人故居——张榕轩纪念馆、宋湘故居活动,赢得了热烈的反响和好评。
3.着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开发。2020年,我区新增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3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我区还积极发动各方力量,筹集资金对名人故居进行维修保护,开展了名人故(旧)居摸底调查,完成了围龙屋普查工作,推进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开发取得新突破。一是开展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和布展工作。较好的完成了世德堂、莲塘古氏洋楼、双龙村大夫第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作。还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桥溪小学、不可移动文物辑瑞庐、将军第进行了抢修和维修;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丘哲旧居、莲塘洋楼进行了布展。二是做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创建工作。注重加强对我区非遗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点)等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提升,高标准建成了梅县区非遗展示馆。三是培育打造历史文化游径。2020年,我区申报的梅县叶帅故里客都人家历史文化游径入选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游径。
4.全力创建旅游示范。一是精心培育文旅产品。雁洋镇长教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雁洋镇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梅县区松口南洋古镇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入选第二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二是积极推动“厕所革命”。今年是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总结评估之年,三年来我区超额完成了18座新建改建厕所的建设任务;三是重点项目取得新进展。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一期于12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此外,还注重培育发展新文旅项目。通过多次考察调研形成了伟光汇通梅州古城和梅西水库调研报告;四是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自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坚持党政统筹、领导带动、部门联动、乡镇参与,举全区之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今年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5.注重打响文旅品牌。2020年共组织开展了各类型文艺演出、送戏下乡、进景区、进园活动近300场次,创作抖音宣传视频作品22个。印制了15000份梅县区全域旅游宣传手册和折页,更新制作了梅县文旅宣传片。还积极参与大型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参加了2020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魅力广东˙客都梅州、和美汕头、古韵潮州”旅游(南昌、泉州)推介会、第八届广东自驾旅游日暨精彩梅州自驾旅游日活动、世界长寿之都授牌暨客都人家开街和原乡展演系列活动、2020“世界客都,长寿梅州”马拉松文旅产业博览会等一系列文旅宣传推广活动,进一步打响梅县文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专业人才短缺。文旅队伍人才年龄结构老化,无论知识结构还是专业技能等均已无法满足新时期文旅工作的需要。由于编制原因,文化艺术人才存在着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现象,人才难留,剧目创排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文旅发展资金缺乏,扶持政策力度不够。文旅项目建设资金缺乏,用地难,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对民宿、农家乐以及旅游厕所的的扶持力度较小,扶持资金、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建设需要,不能起到较好的鼓励带动作用。
3.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有限。尤其是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等建设的资金投入压力大,精品节目创作、排练资金缺口较大;乡镇文化站职能弱化,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缺。
4.文旅商品、纪念品种类少,缺乏“梅县手信”品牌,鼓励研发旅游商品资金不足。目前我区文旅商品研发力度不足,现有文旅商品种类较少、品位不高、附加值和收藏价值较低,无法满足广大游客的多层次购买需求。
5.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及后续维持运作所需资金缺口较大。我区大多数红色遗址散落于偏僻乡村,交通可进入程度较差,难于达到发展红色旅游大进大出的基本条件要求,且保护传承手段单一,缺乏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的专业人才和讲解人才,不利于红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6.社会发展与遗产保护的矛盾突出。非遗保护仍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措施,且工作经费匮乏,难以对乡镇基层展开文化遗产工作拓展培训。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大力培育和发展文旅融合新业态。
抢抓高铁等交通环境改善的契机,招大引强,积极引进和培育以休闲农业、健康养生、乡村度假、特色民宿为代表的文旅新业态。加快推进特色民居—“辑瑞庐”保护开发利用建设项目、梅南镇红色旅游小镇项目、麓湖山创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项目、梅州古梅梦景文化旅游项目等在建文旅项目建设。同时要大力促进文旅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继续在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上下功夫,多培育雁南飞茶田景区、大观天下文化旅游产业园、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等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范例。还要充分盘活乡村旅游资源,立足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的目标定位,以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发挥雁南飞景区的头雁作用,突出雁南飞景区的核心辐射作用,整合周边客都人家、叶剑英纪念园、灵光寺、雁山湖等旅游景区以及阴那村、南福村等多个美丽乡村资源,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构建雁洋粤东第一名镇,不断提升文旅融合力度,打响“美丽梅县·客都明珠”文旅品牌。(二)着力打造文化惠民品牌。
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文艺活动”、“文艺轻骑兵演出”“送戏下乡”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推动山歌、木偶等传统技艺、表演等非遗项目进广场、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景区、进名人故居,打响“相约梅县”文化惠民品牌;继续推进深化文艺院团机制改革,努力探索一条“院团管理、市场化运营”的共建共享新路子,打造一支一流的优秀文艺团队,以客家山歌、木偶表演为主打产品,以旅游景点景区、名人故居等为平台,推动文艺演出与文旅产业相融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齐发展,助力我区文旅事业繁荣发展。
(三)统筹做好名人故居和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革命老区的各项政策支持,在抓好革命旧址修缮保护的同时,结合全域旅游的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串珠成链,将本区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与现有风景旅游区有机结合,培育打造历史文化游径,推出更多研学、寻根、名人故居、文化遗产等专题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同时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快推进“同怀别墅”革命遗址修复和“辑瑞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将名人故居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文化礼堂或纪念馆、陈列馆、博物馆、精品民宿等。连片开发叶剑英纪念园、梅南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松源同怀别墅、蛟花堂及周边,打造红色旅游景区,大力发展红色教育、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红色产业,建设红色拓展基地、开展红色教育培训,打造集展览学习、场景教育、爱国教学、国防训练、团队建设于一体的广东省乃至全国一流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老区群众走上致富路。(四)积极探索公共服务领域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加快推进博物馆新馆建设。大力推动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雁洋镇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试点(丙村镇芦陵村)、公共文化设施进旅游行业“粤书吧”等试点建设。完善公共文化配送体系,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送戏、送书进农村、社区、学校、企业、景区,创新办好“相约梅县”“群众文艺汇演”、“百村行巡演”公益少儿培训班等文化惠民品牌,打造文化亮点。(五)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
一是制定可行的人才激励制度,活用编制政策留住文旅人才。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通过购买补助公益性演出和服务、资助基础设施建设或资源整合共享、扶持精品艺术创作生产及文旅产业发展等方式,更好地培养和留住文旅人才,为文旅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二是注重与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的交流对接,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力度。政府主导,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加强对外文旅合作交流,扶持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和文旅产品走出去,推动文艺团队走出去,积极参与有影响力的文化节、展会等活动,拓宽文旅市场;三是建立高端文旅手信产品研发激励机制,提升产品品牌附加值,努力打造特色“梅县手信”。、注重融入客家、长寿、金柚等元素,加强“细柚”文旅IP手信产品的宣传推广打造,形成地方精品手信品牌。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1年1月29日
第五篇:xx镇务实发展茶叶产业
xx镇务实发展茶叶产业
——镇茶叶产业办公室
为深入实施产业兴县战略,全县印发了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2010年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xx镇结合本地实际,把茶叶产业作为全镇秋冬季农业开发的重中之重,务实新建了茶叶基地1000多亩。共栽植茶苗500.85万株,涉及农户449户,目前成活率约95%。
明晰思路,科学发展
根据全县实施“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生产标准化、产业品牌化、经营产业化”战略,我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xx镇2010年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晰了全镇茶叶产业建设思路。即以适茶条件为基础,打造茶叶专业村;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实现规模化生产;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提高茶叶质量;以农技服务为保障,提高茶农和生产经营者的技术水平;以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依托,走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最终实现产业发展,群众致富,财政增收。我镇泉口片区茶叶生产具有良好的气候、土壤条件,且有较好的基础,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对外贸易规模小。加之种植规模小,难于引进加工企业实行规模化生产,群众组织化程度不高,使十几年前就创下的“泉口杯”品牌没有 1
得到及时发展壮大。现在全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我们努力把握机遇,全力发展。在发展茶叶过程中,我们结合全镇茶叶产业思路和今年的目标任务,做到“四有”和“四优”(“四有”指有基地、有企业、有专业合作社、有品牌;“四优”是指优化布局、优良品种、优质服务、优良产品),完成了新建茶叶基地1000亩的任务。
完善政策,激发活力 在发展茶叶产业的过程中,我们结合外地先进经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以保证产业发展能够健康顺利进行。一是财政支持。在县政府给予茶叶产业发展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我们镇政府也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用于基地建设、茶农培训等。二是金融支持。在全县的统一安排下,县内各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茶叶产业发展。我镇今年新发展1000亩茶叶需自筹资金24万元,在农户每亩出资50元筹集到5万元的基地上,由镇政府出面担保,村干部承贷,信用社积极发放贷款19万元,确保了茶叶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三是项目支持。茶叶产业是我镇今年秋冬农业开发的重点,同时也是我镇产业发展的重点,我们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泉口三个村打造成茶叶专业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围绕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民居改造等争取国家项目,集中力量将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将茶叶产业专业村打造成新农村的亮点村。四是科技支持。
2对于茶叶的栽植、管理、生产、加工等,我们将按照相关的科技要求进行,全面提升茶叶种植水平,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平,以保证生产标准化。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发展一个产业、宣传引导很重要。通过宣传相关政策、可以统一群众思想、转变发展观念,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统一起,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我们一是召开村组干部、党员代表、专业合作社成员会议,通过讲解全县发展茶叶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划,让这一部分产业发展的骨干真正明白发展茶叶产业的可行性、机遇性和必要性;二是让村组干部、村民代表等以基地、村民小组为单位,层层开好群众动员会,将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镇党委政府的决策上来,并付诸实施,确保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率。三是镇广电中心、镇中心报道组通过网络媒体大力宣传我镇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所在和致富典型,引导农民认识种植茶叶的良好前景,改变农民传统种植思维定势,从而积极主动地发展茶叶。四是镇农业服务中心进行茶叶种植管理技术培训,重点加强对抓茶干部、种茶大户、茶农代表进行技术培训,确保培养一批懂种植会管理的茶叶产业发展骨干力量。同时农业中心干部经常性地深入种茶区域,指导茶农整地、移栽、剪枝和管理,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创新方式,积极发展
创新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发展水平,是做大做强产业的一个重要助推。一是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今年8月18日,成立了泉口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泉口三个村有400余农户加入到专业合作社。在落实茶叶面积和自筹茶叶发展资金时,茶叶专业合作积极发挥组织和带动作用,首先是召开合作社成员大会,商定从农户手中每亩收取50元钱作为投入,接着是主动与茶农签定发展茶叶协议书,承诺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并保证泉口茶厂在茶叶收购时市场行情好就按市场价收购,否则就按保护价收购,促使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二是种茶大户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形式,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资金,租种闲散土地,成功流转土地经营权,使自己成长为种茶大户,最大种植户有近40亩。这种方式不仅利于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茶户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农村闲散土地的充分,还有利于改变家村小生产的传统方式。
强化保障,全力推进 一是组织保障。我们成立了镇茶叶产业领导小组,由镇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经发办、扶贫办、财经所、农业服务中心、林业站、广电中心、相关村
4驻村干部、村主职干部及相关茶厂负责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等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茶叶产业建设的日常工作,专门负责茶叶产业工作的组织协调、政策制定、任务分解、资金调度、考核验收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并成立生产技术、后勤保障、加工销售、工作督办四个工作专班,各负其责,协作配合,全力搞好茶叶产业的发展。二是服务保障。在茶叶产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茶农主体、部门服务”的原则。镇直相关部门,特别是茶叶产业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调配合,全力搞好配套服务工作。镇经发办围绕茶叶基地与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加大项目申报争取力度,力争通过项目带动,加快茶叶产业发展。财政、金融部门积极筹措调度茶叶生产所需资金。镇农业服务中心积极搞好茶叶发展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及物资调运等工作。镇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加强全镇茶叶产业发展的宣传推介力度,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xx镇的茶叶产业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实效,我们会继续做好后续各个阶段的茶叶管理工作,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力争三年后,泉口的茶叶基地能成为全镇的产业亮点,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主渠道,成为xx镇名副其实的主打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