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9:2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读后感》。

第一篇: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读后感

很有幸可以拜读日本设计大师的著作,乍一看这书名《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读后感。一定以为它只是一本讲究怎么整理的书籍——平庸的整理(就是收拾东西)。但是这本书还是很有深度的,我读这本书大多在汽车上或是在等车,但是还是有好好看看的,好的东西应该与大家分享不是嘛,就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读后感吧!

看书名超整理术一定会想到整理房间吧,嘻嘻!没错啊!这本书就是从如何整理物品讲起的,想好好工作就需要把自己的工作区域好好整理,把常用和不常用的东西去分开来。所有的物品整理整齐,这阶段就是整理空间,下一阶段就是整理信息。作为一个设计人员,需要和客户好好的沟通,要知道客户想要什么、想达到什么效果。由于一些东西难以表达,所以就需要设计不断的假设提问,这样以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去碰撞顾客的思路,进过几次试探后就会并发出思想的火花。这一步书中说是真理信息,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步,作为一个刚刚跨进设计的大门的新手来说,我的阅历和人生经历太少,顾客有不同的年龄层次,所以用自己的设计思路很难去贴近他们的想法。比如说我的顾客——My Boss(他是个留过美的人,年纪和我老爸一样)他的想法真的有点难搞定,我想世界上最糟糕就是每很多的文字表达他要你设计出某物,仍然后他没有很多的时间与你讨论他的想法,读后感《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读后感》。在这个公司他是皇帝,谁都得听他的!也许他是错的他也不知道,哈哈后来发现错了又来找你的麻烦!

(有点扯远啦!抱歉啊!)我以前没在看这本书之前,使用过这种方法与他交流,效果挺好的我想我还可以适用下去。这个方法反而还会显得我很机灵!

书的最后几章也是这本书的重点就是“思考”的整理,让自己的思绪化为自己可用的信息。客户给的信息是有限的,自己翻译过来以后的信息还是有些飘的(不是很实际)。所以找出信息的共同点,找出信息的关键。结合设计理念最终设计出美好的做品。这也就是为什么设计大师佐藤可士和的成功之道。书中的一句话说的很对:设计就是在整理中加入创意。我想这创意似乎也来自于对信息及思考的整理吧!

呵呵!通过此书也了解美指这一职位,我对这一职位充满了好奇,也很想探索。!呵呵!最近看的书多多少少与这有关吧!让我更加向往这个职位啦!呵呵!可惜本人还是一只在奋斗期的丑小鸭,我想在过个冬天也许我也会变成天鹅 吧!嘻嘻!加油咯!

第二篇:《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读后感

在阅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你觉得生活一片混乱的时候,在你觉得问题一筹莫展的时候,在你觉得思绪杂乱无章的时候,在你觉得处于混沌状态的时候,那么,有一条万能的解决方法:你可以动起手、动起脑来,整理了!“整理”一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内务方面,人人都需要整理。在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我们同样需要整理,我们需要整理自己的思绪。就连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我也同样需要整理自己的写作思路。那么,整理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何不将它运用于设计呢?整理,使设计更为成熟。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我工作的桌面上东西摆放得十分混乱时,我会变得没有心情去做东西、写东西,即使硬着头皮做了,也是效率很差的。而如果我将桌面收拾得十分干净,那么我工作的心情也会变好,效率自然也提升了不少。整理并不是为了整理而整理,而是一种“如何提升工作效率,享受舒适生活的根本方法论。佐藤可士和在书中主要介绍了一些商品包装设计以及企业识别标志设计的案例,我认为他的这一套整理术的步骤或许还可以运用于建筑设计或者是景观设计中去。在这一套整理术中,我看到了其逻辑性、缜密性、科学性。

要做好设计,必须身体力行,先通过身体将自己的设计环境整理干净,然后工作。这样整理的目的是使人保持清醒的精神状态来面对工作,将自己的事务与思路处于井然有序的状态。

对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整理了之后,还要对委托方的信息进行整理。明确委托方想要的是什么样风格的建筑,具备什么功能的建筑,多少尺度的建筑体量等等。从小至大,从粗到细,了解的委托方的要求之后,方能交出对甲方来说满意的答卷。很多时候,委托方向设计师提出的要求因为没有用语言完整解说,导致想法并未确实地传达给设计师的情况,实在是太可惜了。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者为了整理信息,可能需要像母亲一样,循循善诱地给“孩子”做选择题:今天是想吃这个?还是这个?还是那个?如此一来,将无形的`意识有形化,将模糊的信息清晰化,答案自在其中。

整理对方的思绪,掌握设计的本质。

最后,便是要将自己的思路进行整理,对自己的思考以及思维方式进行整理,将自己的思绪信息化。譬如,当今建筑界炙手可热的论题就是建筑生成学。建筑设计通过诸如衍生式设计与性能驱动式设计的极富逻辑性的设计手法,生成出最终建筑的形态与效能。这样的方法,便是将无形的有形化,无逻辑的逻辑化,无意识的意识化。另外,整理还可以给你的设计带来一些新的灵感,通过引导、组合,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是之前从未想到过的东西。

整理可以使你的生活有条不紊,可以提升你的工作效率与生活品质,可以灵活运用于你的社会人际交往,亦可以始终贯穿于你的设计中,为你的设计所服务!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读后感

2.佐藤可士和的超级整理术的读后感

3.《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读后感作文1000字

4.超级整理术读后感3篇

5.艺术夹子的教案整理

6.公司章程可自主约定的事项整理大全

7.爱的艺术读后感整理

8.《超预期》读后感范文

9.失和的造句

第三篇: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这一段时间读了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刚拿到这本书时,翻了前言没有看懂,觉得这本书很有难度,反复看了前言几遍还是一知半解,现在虽然看完了这本书,但是很多内容还没来得急细细消化,不过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书中提到的: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当我看到这一内容时,我心中的疑问豁然开朗:为什么我不缺一节课但是教学效果却总是一般般?原来我的课堂缺少倾听,尤其是缺少用心的倾听。

每节新授课前我会根据内容的安排要求学生课前或者是课上预习,班级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理解能力强、接受能力快,但是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接受能力慢一些,于是课堂就变成了优生的课堂,他们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只想着自己的见解,并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对于那些接受慢的学生,由于课堂节奏太快,他们听是听了但是没有时间好好的消化,就和我一样,书是看了但是没来得及细细消化,因此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反思我的课堂教学,我认为要想改变现状,那必须让课堂变成用心倾听的课堂,不光是要学生学会相互倾听,我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他们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要用委婉的语气,适当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学生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接下来我还要再仔细研读这本书,结合书中的许多理论和案例,改变我落后的观念。

第四篇:冯士超的前期报告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本科2011届毕业论文前期报告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本科2011届毕业论文前期报告

毕业论文题目:雄县米北乡初中生自愿性辍学问题研究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学生信息:学号:077528姓名:冯士超班级:公管C072

指导教师信息: 教师号:31010姓名:刘树君职称:副教授

报告提交日期: 2010-4-10

一、工作过程

选定好论文题目后我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及期刊、报纸文章等相关资料,了解当前学界关于初中自愿性辍学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分析资料,从中提取观点、总结经验、形成体系,在此基础上撰写前期报告。在此过程中,我不仅对有关初中生自愿性辍学问题的研究有了全面充分的了解,确定了自己论文的写作方向,还获得了以前从未涉及到的知识,并且提高了自己对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能力。

二、文献综述引言

随着经济文化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水平的“辍学率”,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学生辍学率依然居高不下。而且部分农村地区初中生已经由过去的因经济困难被迫辍学变为了学生主动性辍学,即“自愿性辍学”。“辍学”字面意思是中途停止上学,指学生没有完成规定学业发生的中途退学行为。我们将在外部强迫下导致被动性辍学相对减少情况下学生主动弃学的现象称为“自愿性辍学”。合理有效控制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现象,对不断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问题也引起了学界的热切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下面结合选题,对学界有关“自愿性辍学”问题的研究作归纳性论述。初中生“自愿性辍学”问题的相关研究

目前已有的文献中,学者们对初中生自愿性辍学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初中生辍学现状、辍学原因、控辍对策等几方面:

2.1 初中生辍学的现状

对于初中生辍学现状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引用比较直观且具有较强说服力的调查数据进行描述。例如袁桂林等人在2001年9月至2003年10月对14个省(区)、33个县(市、区)中选择6个有代表性的县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农村初中阶段3年累积辍学率,又称“届辍学率”,平均值分别为37.08%、54.05%、28.06%、36.6%、35.55%、20.96%。另外,补充样本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届辍学率”最高达到74.37%,最低的为5%。姚金赞根据对驻马店市泌阳县近五届农村中学生的实地调查得出农村中学生的辍学率均在55%以上的结论,在以乡镇为样本抽样调查的15所农村中学中发现,平均辍学率约为56%,大大超过了“普九”关于把农村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这些数据清晰准确地表明了我国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十分严重的状况,而且辍学之风已成蔓延趋势。

2.2 初中生辍学的原因

对于初中生辍学原因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不同的分析。多数学者如李忠双、郭良波、袁桂林等都认为农村初中生辍学是经济困难、国家教育政策体制不完善、社会文化意识缺乏、学生个人问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也有学者如高璐、马丽认为农民因贫穷无法供养子女读书只是少数,学生因厌学而辍学等也只是表象,而初中生辍学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中国城乡之间教育质量上存在巨大差别造成的。陈兵兵则以康定县农村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从家庭地理位置、家长文化程度、家庭人员结构和经济状况、家长的思想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将康定县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家庭原因归纳为家庭经济贫困和家长思想观念落后两方面。

2008年我国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但是农村初中生辍学率仍旧居高不下。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金东贤、曾盼盼、单志艳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提出, 在社会进步且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下,农村地区初中生因家庭贫困、劳动力不足和父母对子女教育不重视等原因引起的辍学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约占25%,而因学生本人厌学引起的却占有较高的比例,约占65%。他们认为传统的导致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因素已由过去的被动性辍学,转变为学生主动性弃学为主,即“自愿性辍学”。继而许多学者又对造成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黄春荣、龚艳萍从宏观角度出发认为“自愿性辍学”并非“自愿”,他们通过对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出现的新一轮初中生辍学浪潮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变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同辈群体和各种宣传媒体的影响等方面。欧贤才、王凯对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率不断回升的现象,从新形势下的经济、教育和个人心理等诸方面进行了综合性分析,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并倡导整个社会用新的思维和方法去削减这些影响力量,从而有效控制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率。高倩倩认为虽然存在来自社会、家庭的强迫性辍学,也有学生本身的自愿性辍学,但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未能满足学生各个层面的心理需要。刘刚认为“自愿性辍学”现象是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一个新趋势,并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将促成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读书无望的主观认识、厌学情绪以及经济逐步开放给农村学生带来的“城市情结”等方面。

2.3 解决初中生辍学问题的对策

关于初中生自愿性辍学问题解决措施的研究,学者们有的从宏观层面入手,如李忠双提出政府应切实承担起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加快农村学校教育改革,改善社会环境,支持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落实三农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等。也有学者针对具体地区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如郭良波针对山东省冠县初中生辍学的具体问题提出加强对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村中学教师待遇;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家长教育者角色的作用;加强农村中学生相信学习、热爱学习的信念等措施。卢德生、赖长春认为,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在重审辍学概念的基础上实现“控辍”工作对象、目标、措施及实施机制的有效转变。他们提出“控辍”工作应调整目标,将重点从“辍”转到“学”上来;考核指标也应当从“巩固率”和“复学率”转到教育质量的监测上来;工作重点对象从辍学主体以外转向辍学主体即学生上来; 在“控辍”措施上,要从实际出发改革教育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要改善教学,帮助学生取得学生成就,要坚持复学形式多样化,在保持学校的主阵地前提下,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在复学中的作用;“控辍”机制的转变要实现“惩罚式”的实施机制向“引导性”、“鼓励性”实施机制转变,完善和增强早期预防机制。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从自愿性角度分析研究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资料并不多,而且少量的有关初中生自愿性辍学问题的研究资料主要集中于调查现状,分析原因,对解决措施的研究很少,特别是对特定地区初中生自愿性辍学问题解决方案的具体研究。本人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雄县米北乡初中生自愿性辍学的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兰靖,张念蒙.异化与危机——隐性辍学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 郭良波.农村中学生辍学成因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3] 陈兵兵.康定县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家庭原因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4] 孙远.庄河农村初中生辍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5] 王冬辉.农村初中生辍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6] 曹诚.基础教育初中生辍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7] 武小东.农村中小学生辍学成因探析[D].长沙:中南大学,2008

[8] 司马义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9] 姚金赞.当前农村中学生辍学现象分析[D].开封:河南大学,2010

[10] 邓秀平.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11] 欧贤才,刘刚.试析我国农村初中“自愿性辍学”现象[J].中国农业与教育,2007

(1)

[12] 黄春荣,龚艳萍.“自愿性辍学”并非“自愿”陈振明[J].现代农业,2008(1)

[13] 卢德生,赖长春.从学生自愿性辍学看我国“控辍”政策的调整与转变[J].教育学术

月刊,2009(1)

[14] 高倩倩.未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农村初中学生自愿性辍学主要原因[J].内蒙古师范大

学学报,2009(10)

[15] 欧贤才,王凯.自愿性辍学:新时期农村初中教育的一个新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7(5)

[16] 高璐,马丽.初中生辍学症结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3)

[17] 王贤.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二十年研究状况之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1)

[18] 张莉,朱卫华.农村学生辍学原因研究综述[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第五篇:《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

我对中国文化中的士一些看法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士”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从整体上看,“士”的形成及演变在中国历史上也确然具有高度连续性的传统。

余英时先生在他的《士与中国文化》中说:“中国历史上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但两者之间又不尽相同。”“我们如果要追溯历史,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而且流风余韵至今未绝。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②①

“今天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的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因而古代中国的“士”在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不大喜欢“知识分子”这种说法,或许是源于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吧。比如每次回家,我妈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总是“呀,我们家的知识分子回来了!”,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我总觉得这无形中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其实我并不是什么知识分子,也不符合知识分子的定义。现在所说的知识分子,并不泛指一切有知识的人,他首先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同时还必须深切的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于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厉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所以,相对来说,我更喜欢“知识人”的提法。我们再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商务印书馆,1985版,第324页)中,“分子”是指属于一定的阶级、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而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因此我个人觉得“分子”这个词带有一定的团体的性质,是一类物的整体;而“人”就可以具有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自由。中国古代的“士”虽在早期是带有团体性质的贵族阶层,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与发展,“士”的界限便不再限于某一固定的阶层了,因而我个人觉得“知识人”比“知识分子”更为贴切于对中国文化中“士”的表述。

在中国历史上,“士”从社会地位上来讲,经历过一个从贵族阶层到庶民阶①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序篇第1页.② 同上.第9页

③ 同上.第2页.④ 同上.④

④③

层的转变。在周代春秋时期社会阶级的金字塔中:

1.金字塔的塔尖:天子

2.金字塔的第二层:诸侯

3.金字塔的第三层:大夫

4.金字塔的第四层:士

5.金字塔的第五层:庶人

6.金字塔的底层:奴隶、蛮裔等等

从第一层到第四层都属于贵族,在春秋晚期直到西汉末年的社会中,“士”都是出现在贵族阶层的,而在封建社会科举制施行之后“士”便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庶民阶层。“成为庶民之首。”

处于金字塔第五层的庶民在也有机会上升为士。“到了春秋末叶,士庶的界限已经很难截然划分了。‘庶人工商遂’、‘ 台宴士庶子’都说明春秋晚期庶人已有正式的上升之途”。此时庶人上升的途经主要还是依靠战功,科举制度兴起以后,则更多的是以学术仕进。

英国的哲学家柯林武德的核心理论就是“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中国的“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历史的每一个时期的的变异也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已逐渐取得了一个共识:“士”(或“士大夫”)已一去不复返,代之而兴起的是现代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代“士”而宣告了“士”的传统的结束。

纵观中国的封建史,是一部自身内部不断断裂、更新的历史。而“士”的传统也是这样在断裂中不断更新并最后走向消亡的。

这里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传统”一词本身便蕴涵着“连续不断”的意思。那所谓“断裂”有是指什么呢?我想表达的是,这里所说的“断裂”都是指“传统”内部的“断裂”,相当于英文中的“Break”一词,即中断后仍能沿着原先部分继续发展进行下去,这种断裂是局部的而不是全面的。就如中国封建史上朝代的不断更迭一样,有谁会站出来说,中国的历史就因此而是断裂的了么?

事实上每经过一次“断裂”,“士”的传统也随之推陈出新一次,进入下一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而连续性则贯穿于它的不断的内部“断裂”之中。西方学者曾将基督教的“传统”一词形容作“永远的古老,永远的新颖“,这句话与“以古为新”很相近,这里也可以移用于“士”的传统。

“士”的传统既然是一活物,在一个接一个的内部“断裂”中更新自身,那么它最后为什么走向了解体,并从历史上隐没了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①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21页.①

我认为,这是缘于一切的活动都需要遵循规则,一旦规则不能再约束活动行为,那么之前一直延续的就会不复存在。

“士至于道”,这是孔子最早为“士”所定下的规定。所以“士“在中国史初次出现的时候便有了参与“治天下”的要求。这个要求是普遍的,并不局限于儒家。司马谈就告诉我们“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①从先秦以来“士“就不断的有参政的要求,在汉代,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等人的“独尊儒术”的提议之后,不但郡县举孝廉改以“士”为对象,太学中博士的弟子更成为入仕的重要途径。从此汉代官吏由“士”出身便制度化了。

从隋唐到明清一千年间,“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所占据的中心位置是和科举制度分不开的。通过科举考试,“士”直接进入了权利的大门,他们的仕宦前程已经有了制度的保障。但这也决定了中国“士”的悲哀。“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读书中举成为“士”唯一晋身仕途的途径,一辈子在科举教育中度过,有多少人能跨过那道龙门,飞黄腾达呢?大多是像孔乙己一样,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孔乙己的形象代表着许多在科举考试中不能中举的“士”的形象,为一个飘渺的目标而虚度一生。可悲可叹!

“士”的传统虽然在现代结构中消失了,但“士”的幽灵却仍然以种种方式,或深或浅的缠绕在现代中国知识人的身上。“五四”时期,知识人追求“民主”与“科学”,单从他们在行为模式上来看,仍摆脱不了“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余韵。有一位西方思想家在二十世纪末曾对中国的知识人这种精神感到惊异。他指出中国知识分子把许多现代价值的实现,包括公平、民主、法治等,看成是他们独有的责任,在西方社会中,这些价值的追求是大家的事,知识分子并不比别人应该承担更大责任。他的这种惊异,在我们看来却很是平常,因为知识分子的这种思维模式是受到了“士”文化的长期熏染,摆脱不了“士”的阴影。

中国文化中的“士”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也不再做更详细的论述,就这样浅谈即止吧,即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已。

①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758页.

下载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 著作简介: 《士与中国文化》集结了余英时先生十二篇历史研究的论文集,也是共12章节,200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61100字。由于是论文集,可能在逻......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读书笔记在图文无意中看到一本已经泛黄的书——《士与中国文化》。这本书的名字很快吸引了我的兴趣,从书名可以看出其叙述的主要对象就是“士”。那么......

    袁士钦读后感

    读《父母课堂》有感 学校:三台县金石中心班级:2014级4班学生:袁士钦 自从升入初中以来,我就一直订阅《父母课堂》这本书,并且每一本都会看,就算是时间很紧,我也会大致的浏览一下,因......

    苗士中读后感

    读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有感 内容摘要:管建刚作文风靡全国,尤其是他提出的作文教学主张,更能让人循得作文教学规律和方法。让学生主动的、愉快的学会作文、创造性的写好......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一)这段时间读了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有感于先秦游士对道的追求精神。 《士与中国文化》论述的士和文化的关系,进一步说,是"士"和"道"的关系。而"士......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 现代人都很忙,但忙的可能没有效率,可能在“忙人”摸象,也就是瞎忙。也许你的效率可以提升20倍,也许你的激情和潜能可以提升10倍!秘诀就在于目标管理、时间......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关于超级整理术这本书,大家都分享了很多很好的感悟,我也简略的阅读了一下,我认为书中讲述的整理术可以理解为优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分别从文件和办公桌的......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

    人生也需要整理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 人生中,很多大道理人人都懂。可是人们却总算在生活中将这些道理忽略,更别提去做到。而这本书将就是这些道理整理做了一个很好的归纳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