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
大力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
高亚芳 刘爱丽
旅游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将文化内涵贯穿到行、游、住、吃、购、娱等各旅游要素和环节,实现旅游要素外在吸引力和文化内涵统一,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才能使旅游更具吸引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保护文化、传播文化、优化文化、丰富和创新文化的途径,是文化传承、教化功能与休闲、娱乐功能的价值体现,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创意源泉、市场空间、资金支持和交流平台,推动了文化产业实现高科技化、尖端创意和精品化。
甘肃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甘肃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市场认同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入境旅游者对甘肃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文化艺术资源的兴趣的比例分别为60%、42%、34%,国内旅游者对这三项资源的兴趣的比例分别是62%、35%、38%,文化已成为甘肃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截至2011年底,甘肃省162家A级景区中,文化型旅游景区107家,占总数的66%。在甘肃省对外推广的重点旅游线路和旅游区域中,文化型产品是绝对主力。目前,我省正在全力打造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甘肃已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大融合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甘肃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有效引导产业融合的价值取向,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全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适时制定出台诸如合作机制建设、产业集群打造、龙头企业培育、品牌项目开发、管理体制改革、专门人才造就、投融资改革等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的政策,有效发挥政策的驱动和激励作用,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坚持对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进行系统筹谋、总体规划,实现发展理念、定位、目标的全新突破。强化规划先行理念,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尽快组织完成《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力求突出规划的创意性、文化性、高端性和品牌性,有效发挥其指导、控制、提升作用,凸显规划顶层设计的引领意义。
二、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互利共赢
通过多种旅游载体,把无形的文化形象化,零散的文化集聚化,让高雅的文化雅俗共赏、精英的文化大众分享,让文化在保护前提下“旅游化”,成为大众的公益品和消费品,在“旅游化”过程中实现文化产业化;充实旅游产品规划、目的地建设、吸引物开发、服务接待等重点旅游领域的文化内容,让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档次、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使旅游产业“文化化”,有效促进两大产业全方位、多层面、广角度的融合发展,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共赢。
三、拓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域
以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为上游规划和设计,确立甘肃特有的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生态文化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重点领域,促进两大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同时,在文化、旅游资源普查,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市场促销、精品旅游线路设计、特色餐饮推荐、主题酒店、旅游商品开发及从业人员培训、定点文艺演出单位设立,重大旅游文化活动、节庆活动组织策划等方面,旅游与文化部门应保持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围绕适应和满足广大旅游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注意从历史文化底蕴、地域文化特色、民族民俗风情等多方面、多层次赋予更多的甘肃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突出和彰显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品位,提高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吸引力、生命力和发展力。
四、实施文化旅游品牌引领战略
采取各市州申报,省文化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共同认定的方式,编制《甘肃省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建立陇原文化旅游品牌工程数据库,对列入名录和数据库的文化旅游项目在行业政策、项目审批、信息服务、投融资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给予一批以资本、文化创意、产权交易、产业集聚为纽带的文化旅游企业必要的政策扶持,支持其向集团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引导和支持优秀旅游市县规划建设旅游文化名街、名镇、名村,推进文化旅游示范县(区)、镇、村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区和陇原文化旅游品牌工程,发挥品牌辐射带动功能,全面推进文化旅游向纵深化融合发展。
五、加大信息技术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科技含量,让技术手段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良好介质,将文化资源创造为满足游客体验化、参与性多元化需求的品牌产品。进一步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建设,使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全面信息化,使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形成一批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和智慧旅游产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改革和科技进步,创造出更多的旅游文化精品。(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第二篇:不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不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李鸿儒
2011年11月30日14:21来源:《宁夏日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五比五看”争先进位主题教育,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西夏区经济社会发展跨越,意义重大。
比学习,在解放思想、争先进位中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要认真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等的论述,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有力的措施,找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点,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推进“文化旅游兴区”战略深入实施。要以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为先导,在加快文化事业方面下工夫,在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方面下工夫,在促进文化旅游大发展上有新突破。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引进外力,激活内力,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优势特色产业,增强竞争水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比能力,在开拓创新、破解难题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银川市西夏区拥有沿贺兰山地带的优美的生态资源、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具魅力。但由于基础设施差、规划建设投资大、整体开发打造难度大等原因,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任务艰巨而长远。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整理以绿色生态文化、西夏历史文化等为主的“五种文化渊源”,在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做优做强骨干文化企业,发挥文化旅游基地(园区)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区域性特
色文化产业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充分体现民族、区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互动发展的新路子,打造出一批具有西夏古都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比干劲,在攻坚克难、重点工作突破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在重点领域规划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以影视创意文化、酒庄文化和旅游三产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通过与国内外知名的影视创意企业合作,更广泛地传播西夏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着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龙头企业,将基础建设、旅游发展、文化项目、体育赛事等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带动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运动休闲、公共设施等资源融合,创新开发模式,推动各类文化旅游要素集聚发展,不断催生新的文化旅游消费形态;推进文化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化,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
比活力,在争取项目、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项目投资,鼓励社会力量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形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围绕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等宁夏王牌旅游景区,加强道路、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康体检等文化旅游产业要素,改变我区文化旅游行业条块分割和“擦边球”的状况,努力构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旅游休闲区、贺兰山宁夏西线黄金旅游(线)中心区和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核心区。培育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加快推进801文化创意产业园拓展项目等大项目带动,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怡游西夏建设,彰显西夏古都文化特色,将文化理念融合于旅游产品开发,引进大型休闲
娱乐项目,积极发展会展旅游、赛事旅游和宿营地等特色旅游,构建文化旅
游融合发展格局,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形成以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提升具有西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比奉献,在服务群众、促进和谐发展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不断巩固“五比五看”争先进位活动成果,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五大工程”。大力开展巩固“国家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等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引领文化前进方向,为建设宜业怡游逸生活和谐幸福新西夏区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规划实施一批文化惠民工程和休闲娱乐场所,继续打造自治区“周末社区欢乐大舞台”等广场文化品牌,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第三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xx苗族自治县概况
xx苗族自治县,地处xx省xx边陲,xx支流xx上游,东界xx县,南邻广西的xx县、xx各族自治县,西接xx县、xx侗族自治县,北毗xx市,有“苗疆要区、楚南极边”之称。明初在境内“改土归流”,是全国最早“改土归流”的苗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置县。195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xx县,设置xx苗族自治县,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和邵阳市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县。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开发县、革命老区县、湘西地区开发县。
全县总面积xx平方公里,居住着苗、汉、侗、瑶等xx个民族,总人口xx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xx%。全县森林面积xx多万亩,楠竹xx万亩,森林覆盖率为xx%,是全省重点林区县和百万亩用材林基地县。境内溪流纵横,水系发达,为资水、xx、渠江、浔江发源地。水能、风能蕴藏量达110多万千瓦。全县13个风电场70万千瓦开发规模已通过专家评审,是xx省最大最好的风电场。十二五期间,xx将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朝着建成xx省生态文化旅游强县、xx省风电第一县、中国南方乳业第一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而奋斗,努力实现“中国梦”xx美丽新篇章。
二、xx文化旅游xx特色
历史人文积淀醇厚。唐末“飞山蛮”首领杨再思、宋代抗金名将杨再兴、元代苗军统帅杨完者、明朝开国元勋蓝玉、沐英均出自xx;杨姓名将辈出,是“中国南方杨家将文化艺术之乡”;清溪古民居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xx吊龙”和“油茶习俗”、“贺郎歌”等列入国家和xx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风情风俗、红色人文精神与绿色生态文明相得益彰,巫傩文化和苗风苗俗一脉相承。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唱山歌、喝油茶、“庆鼓堂”、“打泥脚”、“挤油尖”等传统习俗流传不衰。
生态旅游xx丰富。近年来,白云湖湿地公园成功申报为国家湿地公园,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票通过国家自然保护区大评委会评审,被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为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此,我县已拥有南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两江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等4张“国字号”生态名片。去年5月9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十万古田湿地探险《巨藓之谜》节目,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极大关注。境内有山皆绿、无水不清,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在全省104个县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排名第4,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中国最佳生态文化旅游县、中国最具影响力文化旅游百强县和中国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
红色文化印记深刻。红色文化就是这块土地上盛开的奇葩。xx地处湘桂交界,是红军长征过邵阳的第一县。先后有三支红军经过这里,播下了革命火种,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这里英雄故事也不断涌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南山“高山红哨”名播全国;1956年,来自全省各地的知识青年为了开发大南山,建设共青城,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南山创业史。xx红色旅游从当初悄然兴起到如今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巿重要的旅游品牌。
三、xx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思路
1、明确目标,打造xx生态文化旅游强县。xx是中国南方的一块净土,是一处天然的生态宝地,生态优势是我县最重要的后发优势。县委、县政府立足对xx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的深入调研和准确把握,明确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与建设“xx文化旅游强县”发展目标,以及“农业围绕文化旅游抓、项目围绕文化旅游上、城镇围绕文化旅游建、三产围绕文化旅游兴”发展举措。同时结合当前全国旅游发展大环境,进一步明确xx旅游发展定位为:打造“最美中国步道”和“中国最美徒步小城”战略构架,将旅游文化列为xx县域经济第一序位产业,计划到2025年,实现文化旅游收入253亿元,占到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0%,成为县域核心产业。
2、科学规划,构建一圈一心两片空间格局。按照专业的规划要求,突出重点的原则,突出抓好景区旅游环线综合开发,打造湘桂旅游黄金线路。去年,我县委托长沙旅游规划公司制定《xx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实施纲要》(2014-2025年)。根据该《纲要》,我县旅游产业空间格局分“三步走”战略,近期将重点发展一圈一心的“内核”,主要包括一圈中的南山景区、大寨景区、两江峡谷景区,一心中的狮子山综合体,形成四大亮点;中期将完成一圈一心的全部旅游项目建设,开启东北和东南两片区的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基本框架;远期完成全部旅游项目建设,形成齐备的旅游产业空间格局。
3、提炼内核,塑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xx旅游内核在于浓郁的苗族特色,要打响xx旅游品牌,一是办好民族节庆。继续办好“六月六”山歌节。山歌是xx特有的文化品牌,近年来坚持节会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6届山歌节,极大提升了xx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突出民族特色。主要是突出建筑特色、民俗特色和饮食特色。在房屋建筑上,按照《xx苗族自治县民族风格建筑条例》的要求,民房建筑分区“着装”,已有建筑“穿衣戴帽”,凸现苗族建筑元素。在穿着服饰上,要穿苗服,让游客感受到直观的视觉冲击,增强旅游接待工作的民族特色。要唱苗戏,把舞龙、舞狮、打禾鸡、打花棍、打陀螺、抢花炮、踩高脚、挤油尖等民族文体活动融入到旅游活动中去,让游客参与民苗寨游戏。要吃苗食,用苗家油茶、长安虫茶、腊肉、野味、野菜和无公害蔬菜等苗寨食品招待游客,抓住游客的胃,拴住游客的心。
4、深化改革,塑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品牌。近年来,我县将旅游产业发展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苦练内功,以加大投资、构筑县内旅游交通网络为突破口,着力从各个方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成立全县旅游发展指挥部,下发《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将旅游招商、项目开发列入全县各级各部门文明建设的考核内容,形成全县各级各部门齐抓共促的长效机制。在资金保障上,安排5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并按20%递增增加旅游发展基金,用于保障宣传营销和项目招商引资前期工作,资金使用在专户中直接报帐。县财政、发改等部门批复的专项用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无论通过哪个口子申报立项,均进入专项统一管理。其他部门的项目资金,指挥部根据《纲要》引导项目资金流向旅游配备开发项目,提出具体项目安排计划和资金整合计划。在宣传营销上,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宣传促销旅游,如通过自治县庆以及隆重举办“六月六”山歌节等极富民俗特色的节庆活动宣传促销。将旅游发展贯穿到电视、网络、宾馆、商场、广告等各个环节、细节中去。让每一个xx公民都以xx旅游为荣,自觉宣传推荐xx旅游。积极培育新客源。加强对客源地市场及影响出游因素的研究,不断增强宣传促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客流量稳定快速增长。在规划建设上,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我县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和社会筹资,在县城和主要景区景点新建多家星级宾馆,使xx县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在招商引资上,积极培育多元旅游市场主体,形成多元主体办旅游的新格局。一是鼓励民间资金开发旅游业,支持民营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生力军。二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促进国有旅游企业向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力军。三是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大胆创新投融资体制,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建立全方位的旅游开放体系。
第四篇:山东省《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 20110830
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各市党委宣传部,各市旅游局,各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直有关部分、单位:
为进一步促进我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我们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山东省旅游局
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8月30
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鲁办发【2010】19号),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形成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提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竞争力,增创山东发展新优势,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内在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为旅游增添内涵,旅游让文化更富魅力。用文化包装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两者紧密融合,相互促进,能够使文化旅游业产生叠加放大的倍增效应,提高文化旅游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相关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实现两种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我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双进入发展转型时期和重要战略提升期。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又能够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创意源泉和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旅游消费本质上是文化消费。我省人均GDP已达6000美元,社会消费需求开始由物质需求向多元化、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转变,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能够提升旅游的文化品质和层次,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促进文化和旅游发展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途径。建设经济文化强省,需要统筹经济文化发展、统筹文化和旅游发展。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但与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相比,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各级各部门要创新文化旅游观念,建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机制,强化政策措施,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发挥文化的渗透和支撑作用,积极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互动、协同提升,创造发展新优势。
二、知道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部署要求,把繁荣先进文化与发展现代经济结合起来,把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推动文化创新与产业提升结合起来,强化政策引导、载体支撑和人才保障,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制约,着力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努力构造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层次,以旅游带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繁荣的良好格局,不断增强山东文化软实力,创造山东发展新优势。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正确把握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在搞好资源保护的同时,做到高效有序合理开发,确保资源永续利用,推动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坚持合作共赢。找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切入点,着力提升旅游业的发展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着力增强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推动文化旅游业做大做强,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坚持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山东文化资源优势和趣味发展优势,突出特色、挖掘内涵,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培植知名度高的文化旅游活动。
4.坚持项目带动。以重点项目为依托,以特色品牌为导向,以项目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文化旅游产品品牌。
5.坚持市场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进程,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文化旅游业,促进文化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若干体现山东特色、吸引力强、知名度高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开发生产特色鲜明、类型多样、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创作一批内涵丰富、体现齐鲁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演艺剧目,提升各类文化旅游节会活动品牌影响力,培植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竞争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旅游企业,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服务、产品和活动品牌,形成文化与旅游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互相提升、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依托山东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孔子文化、齐文化、泰山文化等独特的历史文化,挖掘融入民俗风情、现代科技等文化元素,整合形成特色鲜明的山东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文化遗产游、节庆游、修学游和乡村游等文化旅游品牌。加强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等水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融合力度,通过开发专门文化旅游景区,设计多类文化旅游产品,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景点,带动沿河、沿海地区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探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将旅游活动与民俗文化展演展
示相结合,通过文化旅游带动草柳编工艺、桐杨木加工、农民工笔绘画等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发挥山东名人资源在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作用,通过建立名人纪念馆(园),举办纪念、研讨活动等,不断扩大名人文化的影响力。积极弘扬鲁菜文化,进一步打造鲁菜文化产业品牌。命名、公布和推介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村镇。
(二)打造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品牌
以举办重大节庆活动为依托,将文化和旅游充分融合,带动全省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进一步举办好泰山国际旅游文化登山节、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会等节会活动,增强山东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带动山东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进一步叫响“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集中打造“贺年会”和“国民休闲汇”两大活动品牌,组织举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旅游节庆活动。通过举办论坛、投资洽谈会、项目交易会等形式,推进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发展。
(三)加快文化旅游园区和项目建设
规划建设好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项目,有选择地加强文化旅游园区的整合与合作,带动文化旅游产业聚集。依托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建设一批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丰富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旅游双重功能,增强其吸引力。引导文化旅游企业、文化旅游精品项目,以及旅游功能显著的影视基地、创意产业等想园区集聚。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鼓励支持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和产业聚集的地区,加快建设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遴选一批发展前景好、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文化旅游项目作为省重点项目,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
(四)培植大型文化旅游企业集团
推动文化旅游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域、跨所有制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共享、强强联合,培育一批覆盖旅游投资、旅游经营、文化创意、文化娱乐、影视制作等领域的综合性文化旅游企业集团。积极引导国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经营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支持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开发文化旅游服务和产品,培育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旅游企业集团。着力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品牌企业,引导文化旅游企业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五)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
推动重点旅游城市挖掘特色资源,开发标志性文化旅游演艺项目。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进入文化旅游演出市场,支持旅游景区(点)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支持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特别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引进或自行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鼓励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创新演出形式,提升内容创意,突出地域特色,创作一批高水平的旅游演艺产品。进一步提升济南《粉墨》、青岛《蔚蓝青岛》、济宁《杏坛圣梦》、泰安《封禅大典》、威海《神游华夏》、临沂《蒙山沂水》等已有大型旅游演艺质量和水平,打造成为城市文化品牌。
(六)推出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统筹规划建设山水圣人旅游区、水浒文化旅游区、黄河文化旅游区、运河文化旅游区、潍坊民俗文化旅游区、临沂红色文化旅游区、滨海文化旅游区、齐文化旅游区等,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精品文化旅游区,策划建设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形成以菏泽、济宁、枣庄、临沂、日照、泰安、莱芜、淄博、潍坊、青岛、青岛、烟台为节点,以各类主题公园、产业园、纪念馆、度假区、旅游城、文化街区等
为主体,以展示体验、休闲娱乐、都市生活、会展节庆、工艺品产销为主要内容的若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七)拓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空间
积极开发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名村、名镇、名县。充分利用影视、互联网、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形式。加大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突出文化性、创新性、纪念性、实用性、工艺性和市场性,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体系。举办文化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激发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创意。加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高山东文化旅游商品的市场认同度和占有率。鼓励网吧连锁企业和演绎娱乐企业在具备条件的主题公园和旅游度假区开设连锁门店、游艺娱乐场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省委宣传部、省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完善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定期组织文化旅游专题调研,研究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加强统筹规划,强化协调配合,形成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合力。
(二)强化政策支持。用足用好国家和省支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建设用地、基础设施配套以及信贷、融资、税收等方面,加大对文化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给予扶持。建立主题多元化、机制市场化、方式多样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拓宽文化旅游产业融资渠道,积极引导有势力的民营和外资企业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三)完善人才保障。把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省人才发展规划,加大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重点培养、引进一批具有较高文化底蕴,懂经营会管理的领军型人才。支持高等院校设置文化旅游相关专业和课程,采取“订单式”、校企合作等模式,培养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开展文化旅游人才职业培训,提高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为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主题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意见通知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办公室2011年8月31日印发
第五篇:创新安全文化,促进安全发展
浅谈创新安全文化、促进安全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形势下军营安全文化的基本内涵,创新军营安全文化建设对部队安全发展的重要作用,创新军营安全文化应遵从的基本思路,通过安全文化建设的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保障安全,促进部队的安全稳定发展。
【关键词】安全文化内涵;安全发展;创新安全文化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特别是安全生产领域,安全文化日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安全文化目前在部队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新形势下,充分认清创新军营安全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科学界定军营安全文化的内涵,创新适应部队特点的军营安全文化模式,对于贯彻落实安全发展观,树立官兵正确的安全价值理念,提高官兵的安全素质,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保障安全,促进部队的安全发展,将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认识军营安全文化的基本内涵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特定的深刻内涵。军营作为一个高度集中的武装集团,既有其他组织安全文化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又有军营的鲜明特色。结合目前部队的实际,军营安全文化可以定义为:在军事或与军事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安全理念、安全行为、安全制度以及安全物质的总和。主要包括官兵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素质、安全行为、安全知识和技能,与此相适应的部队安全条例、制度、规章及其运行水平,以及为预防事故、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各种安全设施。由于部队性质和具体担负任务的不同,各个不同单位又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标准,总的来说,军营安全文化具有下列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安全理念文化。军营安全理念文化是指部队官兵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安全意识、准则、安全价值和标准等,是军营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军营安全文化的导向。主要包括安全价值观(对部队安全总的根本性认识)、安全精神(被全体官兵认同的科学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安全伦理(官兵在安全方面认同并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是非标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2)安全行为文化。军营安全行为文化指官兵日常表现出的行为原则、标准和模式,是军营安全文化在官兵身上的外化表现和动态部分。它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安全行为,如领导和机关对安全工作的关心及态度以及安全管理表现、安全管理方式等。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的、动态的,它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也受道德观、人生观的影响。官兵的工作态度和法规知识决定其安全行为水平的表现。
3)安全制度文化。军营安全制度文化指部队官兵必须遵守的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是军营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机制。如部队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安全条例、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及宣传制度,以及安全目标管理、安全性评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等,这些制度和标准起着引导、规范和协调人们安全行为的作用,使官兵明白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
4)安全物质文化。军营安全物质文化指为预防事故、保障官兵人身和设备安全而制造和使用的各种安全设施,以及工作环境的安全化,是军营安全文化的有效载体和外在形式。如高效可靠的安全预警、预报和防护装置,现代化的安全检验及环境监控系统,先进的人、机、环境信息管理技术。设备、环境的本质安全化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是军营安全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通常依靠先进的科技作为保障手段,往往需要一定的资金技术投入。3 充分认清创新军营安全文化对促进部队安全发展的现实意义
安全是部队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文化是官兵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之本,二者贯穿于部队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军营安全文化适应部队安全形势发展的现实需要,突破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束缚,通过官兵对安全文化的认同,进而提高官兵的安全素质,为部队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1)适应部队安全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新军事变革的快速推进,国防投入越来越大,部队机械化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安全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风险成本日益增大、技术要求更加细密、管理内容日趋增多、影响因素复杂多变、时空领域不断拓展。单靠过去那种纯粹管人管物的旧有模式,已难以适应部队现代安全形势的发展要求,必须树立现代综合集成的安全发展理念,科学统筹好战斗力建设与安全发展的关系、以人为本与严格训练的关系、发展完善安全设施与提高官兵安全素养的关系,实现部队的安全发展。安全文化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具有一系列反映时代要求的本质特征,是集安全理念、安全知识、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安全实践等为一体的完整的文化体系。创新军营安全文化,就是要适应部队形势任务的发展要求,从根源上入手,运用现代安全发展理念,指导部队安全稳定发展。
2)改进安全管理方式手段的客观要求。目前,在部队的日常安全管理上,不少部队受传统习惯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把管理工作看成是简单的行政工作,采取时时、事事、处处监督官兵的方式,力求做到全时空、全过程进行管理。但是,现实中这样做往往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创新军营安全文化,就是要遵循安全管理的客观规律,探索先进的现代管理模式,开辟安全管理的新途径,创新安全管理的新手段,使安全管理在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无论是权威式管理还是民主式管理,都存在着管理上的软区、误区和盲区。军营安全文化从关注人、尊重人的角度出发,突破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的束缚,能够实现从有形管理到无形管理的转变,改变人被动管理的地位,为安全管理引进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人本管理机制,为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难题提供可行的答案,堵塞安全管理的漏洞,为部队安全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3)提高官兵安全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官兵是部队安全管理的主体,官兵的安全文化素质是部队安全的基础。当前,官兵思维多元化、行为多样化对官兵的安全文化素质影响作用不可低估,创新军营安全文化是提高官兵安全文化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官兵的安全文化素质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安全文化素质和深层安全文化素质。基本安全文化素质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等,深层安全文化素质包括情感、认知、伦理、道德、观念、态度、品行等。军营安全文化抓住人是管理的最重要的因素,注重人的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加深官兵对安全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官兵树立正确合理的安全意识、态度、信念、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提高官兵的安全素质,进而使官兵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增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自觉用安全价值理念调整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为部队安全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 创新军营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创新军营安全文化,要紧密结合部队实际,按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一方面注重顶层设计,搞好规划指导;另一方面发挥好主观能动性,突出单位的特色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安全文化的作用,提高安全管理效益,促进部队的安全发展。
3.1创新军营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
1)牢固树立安全文化的人本理念。安全文化价值理念是安全文化最为本质的部分,决定部队各级组织和领导创新安全文化的指向、组织、计划、决策。树立什么样的安全文化理念,事关部队安全发展稳定的大局。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是安全工作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决定性的因素。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全体官兵,领导机关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理念,通过尊重人、关心人,大力开发人的精神因素,关注人性的张扬和能量的充
分释放,激发官兵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能够使安全工作从被动转为主动,从“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内部关系和工作环境,使官兵在观念上确立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行为准则,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创造性地
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完成好上级交给的任务。建设“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理念。
2)建立健全安全文化的管理制度。安全文化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是军营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创新军营安全文化,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科学统筹安全文化各项工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安全与发展、安全与训练、安全与事故的关系,谋求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一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实行逐级负责制,各方面各层次各岗位人员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网络。如党委突出“统揽”责任制,机关强调“合成 ”责任制,基层落实“主管”责任制等。二要制订完善各部门各专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官兵的安全行为,促使安全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三要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监督体系。如保卫部门要履行起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责任,检查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督促安全文化的创建活动。制度文化建设关键在严密实施,严厉检查,严肃奖罚,严格落实,离开这个“严”字,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只有通过反复的、持久的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来加深对安全文化的理解,才能使安全文化深入人心,营造官兵遵章守纪的组织氛围。
3)完善必要的安全文化物质设施。硬件环境的安全化是创新军营安全文化的基本条件,必须依靠完善的设施和先进的科技作为加强安全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和手段。一是要不断完善部队必要的安全设施器材。如安全工作、安全生活方面所需要的防护工具、设备、设施、预警、报警装置和仪器等,符合规定要求,不留安全隐患。二是要不断创新安全科技手段。如高效、快捷的应急系统,先进的人、机、环境信息管理技术,网络保密和防护系统,自动监控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现代化的安全检验系统等,为部队安全管理提供先进的保障手段。三是要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通过加强物态安全文化建设,消除工作环境中的事故隐患,创造安全、良好的条件,并起到提醒官兵遵章守纪,珍惜生命,勿忘安全的作用。
3.2创新军营安全文化建设的形式
1)开展案例解剖,安全警示教育。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故案例,分析其事故产生的根源,危害以及应吸取的教训。特别是兄弟单位的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其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把它们制作成图册,进行安全警示教育,增强广大官兵的安全意识,将安全内化为官兵的自觉意识,外化为官兵的自觉行为,使安全工作在官兵中扎根、发芽。
2)采用有效的载体,开展灵活多样的安全宣传活动。如开展安全知识竞赛、预案演练、安全主题演讲、安全游戏、安全征文等。它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形式丰富多彩,为官兵所喜爱。通过有趣的活动,提高官兵事故应急能力,使安全意识入脑人心,进而营造良好安全氛围。
3)建立创新安全文化的动力机制。建立完善安全文化激励机制和安全文化评价体系,激发官兵的内在动力,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创新安全文化的重要手段。紧密结合部队实际,灵活采取“典型激励”、“ 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方法,对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官兵的工作热情,如年终开展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等。注重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安全文化评价内容一般应包括安全观念、安全素质、安全绩效、落实规章制度的好坏、完成任务的情况以及安全环境建设等。
4、结语
总之,创新安全文化建设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持之以恒,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构建一个和谐的安全环境,为安全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促进军队更好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