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5篇)

时间:2019-05-13 09:2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地整治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地整治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

第一篇:土地整治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

土地整治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三农问题颇受关注,在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之下,应该竭力保证土地资源的安全。实施土地整治是保护土地资源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简要论述了土地整治以及评价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土地整治;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土地资源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站在一定的程度之上来分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土地资源不只是一切资源之首,也是保证人类发展改革的最为重要的物质条件;并且也是全部安全之首,也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所以,正确的处理人地关系则是目前人类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1、土地整治的意义

土地综合整治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可以不断缓解紧张的人地关系,确保粮食安全,也可以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使得耕地总量动态保持平衡。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综合效益。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的意义在于:

1.1、有效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是我国始终保持警惕的一件基本大事。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可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最为重要的目的则是确保粮食的安全。而目前可以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该建立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之上。土地这是承载其他一切资源的重要载体,如果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就要求应该实施好土地综合整治。主要是对田、水、路、林、村整体的整治,也是在不断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改善土地质量,不断美化生态环境;针对城镇工矿建设用地中挖损、塌陷、损毁、压占以及污染等土地进行复垦,也是在不断提升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注重提高土地使用的现状,则是已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3、不断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则是进行土地综合整治活动,这是一个立足服务当前的农业,并且服务给农民多元化生活生产。主要可以通过展开土地综合整治来扩大耕地的面积,不断优化城乡建设使用具体的布局,并且完善项目区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项目区居民的生活生产环境,可以增加农村综合的生产力,确保粮食的高产稳产,也是我国农村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不断提升居民生活的水平。

1.4、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建设一直是我国全面建设发展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土地综合整治的最为重要的任务则是提高土地资源使用的现状,制止水土流失、抵抗旱涝自然灾害以及耕地的退化,改造一批优质高产土地资源,并且建设一些生态环境良好的农业区。

2、土地综合整治理论的概述

2.1、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

土地综合整治这是通过早期的土地整理进而发展而来的,而土地整理活动最为重要的是实现农村土地资源集约节约使用的一种手段,然而,土地的改造程度对于提高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效果并不明显。在土地整理活动逐渐深化的背景之下,当前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改变了传统单一传统的土地整理而转向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之间密切结合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土地综合整治指的是在确定区域之内,按照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和土地使用年度规划来确定的目标和用途,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平台,不断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结构以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生态环境,并且也可以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以及有效耕地的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产出率,不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同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个系统的工程。

土地综合整治应该遵循“四坚持”的原则:坚持以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作为中心的任务、坚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坚持建设有度高效使用后备资源、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2.2、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容

土地综合整治这是一个十分复杂、长期、系统的工程,站在种种工程的内容以及性质上分析可以把土地综合整治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缺农用地整治和开发)

2.2.1、农村建设用地的整治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最为重要的受益者则是农村居民,通常指的是对农村进行改造、迁村合并等等。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主要指使用一系列措施对农村分散的居民点进行改造、迁村并点、集中居住等整治,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主要措施有:控制农村居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把超标用地复垦为农用地;改造村庄内闲置的、废弃的建筑物和部分基础设施等。

2.2.2、复垦损毁土地整治

对于复垦损毁土地的整治通常指的是通过整治措施,并且在生产过程之中因为挖损、压占、塌陷、污染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等等而产生的破坏、废气的土地恢复利用以及经营。坚持18亿耕地红线不动摇的大政策之时,以及土地使用效率低下的现状,同时恢复复垦损毁土地已变成土地综合整治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

2.2.3农用地整治和开发

农用地整治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和权属调整,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态条件,降低生产风险,从而实现农用地耕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变。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是土地整治活动,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做好土地评价的建议

3.1、完善土地整治调查统计以及核实制度

土地整治和评价要求使用详实、精确以及可靠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成果的质量,并且也会影响到科学决策水平。所以,应该建立其周期性的土地整治普查制度以及动态变更制度,并且给土地整治以及其评价提供相应的服务。

3.2、完善评价体系

当前的评价体系中很少综合考虑土地整治的整体过程,较多的则是单一的从土地整治前、中、后而展开的评价,在以后的土地评价之中应该密切结合土地整治的过程性,同时综合考虑到土地整治的阶段性变化。同时建议以后应该着眼在土地整治前的可行性研究以及时空布局来分析,同时建立全程覆盖的监测评价制度,这样就可以形成时间(过程性)—空间(地域性)—成果(全面性)全覆盖评价的制度,逐渐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加强评价的技术研究

当前的评价主要是结合GIS软件划分评价的单元,计算评价结果,但是,不能有效地实现评价的系统化以及信息化的管理。在以后的评价之中,应该充分使用当前技术以及评价的方法,同时建立土地整治及评价信息化的制度,这样就可以实现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可以方便土地整治的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之间的对比分析,并且给土地整治来服务。

3.4、注重建立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

通过建立完整的公众参与机制,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之中应该多征求公众的意见,在评价过程之中设立全面公众参与及指标体系,这是提升土地整治以及评价的规范性、公平性和

前瞻性重要的措施,也是确保社会公众的切实利益。

4、结语

2013年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等会议都对国土资源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作了明确部署。土地整治的功能也已不仅限于保护耕地与保障粮食安全,还承载着建设生态国土、统筹城乡发展、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等重任,将在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山水林田湖统一保护和修复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土地整治恰逢全面转型升级和大有作为的机遇期,土地整治领域的深化改革应找准新的定位,确立“大国土、大整治”的国土综合整治理念,协调统筹推进土地整治、地质灾害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等各项工作,“数量、质量、生态”齐头并进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郭飞.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进展[J].广东土地科学,2013,01:15-21.[2]童尧,郭言寒,张蓓佳.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研究现状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05:14-16.[3]刘家兴.土地整治研究进展与展望[J].广东土地科学,2013,02:12-15.

第二篇:如何评价土地整治资金绩效

如何评价土地整治资金绩效

宗 建 岳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下简称整理项目)是指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使现有土地达到“田成方、林成行、渠配套、路成网”的目标,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整理项目资金支出绩效评价是指对资金的利用效率(经济性)、产出效率(效率性)和产出效果(成果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本文结合整理项目日常管理与财务验收工作实践,就开展整理项目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

(一)资金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

整理项目资金利用效率绩效评价,可结合整理项目的具体特点,从以下四个环节入手:

1、检查立项环节的合规性。即检查立项决策程序是否合规,了解项目建设规模与项目环境是否相匹配;检查立项决策是否按照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的科学结论进行决策,是否存在不顾实际情况、不尊重科学结论随意决策或擅自改变项目规模的情况;是否假借土地开发整理名义立项,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2、检查工程管理的规范性。即检查工程项目是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际执行是否到位。一是检查管理制度本身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记录是否真实完整,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以及项目验收制度等是否有效执行。二是检查项目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作业流程是否符合相关专业的要求,有无不顾项目实施自然条件限制、违背客观规律一味追求工程进度,人为造成损失浪费的情况。三是检查项目发包、设备物资采购等过程中政府采购、招投标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四是有无随意改变建设内容、扩大规模或提高标准、监理人员履行职责不到位而导致的损失浪费问题。

3、检查资金使用的效益性。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出发点,检查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是否遵循“节约、必须、合法”的原则;是否在达到项目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了资金耗费的最小化。一是检查拨付手续的完备性。主要审查资金的拨付是否符合授权审批制度,有无随意拨付资金影响资金调度导致影响工程进度等情况。二是检查资金支出的合法性。主要检查资金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是否存在截留、转移、挪用、挤占项目资金的问题;有无自行随意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以及弄虚作假、瞒天过海、虚列支出而套取工程资金等问题。此环节是维护资金安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关键点。三是检查项目造价的准确性。必须对工程竣工决算进行评价,审定和确认有关财务数据。否则,虚假的会计信息,必然导致绩效评价的评价得出错误的结论。

4、检查项目运行的有效性。完工项目是否及时进行验收,是否办理决算和报账手续,有无因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而造成资金利用严重损失浪费和重大责任事故的问题;已完工项目的后期养护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无因管理不善导致水利设施闲置、路桥工程毁损,难以发挥使用功效的问题;是否将开发整理后净增的耕地及时发包给当地村民等。

(二)资金产出效率的评价方法

1、从资金投入产出关系的角度,评价资金产出效率性。将资金产出情况与项目原定额、标准、预算进行纵向相比,分析资金产出的节约、浪费和挪用情况,找出节约的措施与路径。也可以采取与同类项目进行横向相比的办法,通过比较相同地区项目的资金投入、水利、路桥造价等内容,分析资金投入与投资效果的关系,评价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规范性和效率性。

2、从内控制度建立与执行的角度,评价资金产出效率性。侧重检查资金绩效管理与项目运行对内控制度的遵守情况,内控制度建立与执行对资金和项目运行产生的实际效果等情况。

(三)资金产出效果的评价方法

整理项目是一项非营利项目,其资金投入与产出效果在计量上存在一定的非对称性,有时无法采用货币直接计量并进行比较。资金产出效果,表现形式上具有多 2 样性。评价时,要注意掌握并运用好以下三个方面评价指标体系。

1、社会效益指标。就是评价项目是否符合设计总体要求,评价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指标。

2、经济效益指标。包括整理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率、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耕地后粮食产量等方面增长或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后村民农灌水费支出节约的相关数据。对资金产出效果的评价,还要注意预测和评判项目后续管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相关指标:如开发每公顷土地使用的资金=开发资金总额/新开发的土地面积(公顷);整理每公顷土地使用资金=整理资金总额/整理的土地面积(公顷);新增每公顷土地使用资金=整理资金总额/新增耕地面积(公顷)等。

3、生态效益指标。就是分析评价项目实施前后土地生态保护和改善、土壤改良、农业设施改善、项目区水源涵养、抗旱排涝、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绿化造林等情况。相关指标:如农田灌盖率=(实际灌溉面积/土地总面积)*100%;水土治理率=(已经得到治理的水土面积/水土流失总面积)*100%;绿化覆盖率=绿化种植物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地块用地面积*100%等。

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

(一)资金利用效率的评价标准

1、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整理项目合规与否是评价资金利用效率的前提。多年来,中央与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整理项目资金管理的规定,如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江苏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的通知》等,这些规定是评价整理项目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政策标准。

2、制度办法已确定的标准。如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颁布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中明确的一些标准,其中:整理项目预算定额,包括材料、施工机械的消耗指标;整理项目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整理项目划分、各项费用的构成、费(税)率的计取标准等,它们是实施资金利用效率评价时的具体尺度。

3、整理项目已存在的标准。包括项目概算、预算、计划投入等内容,它们是 3 资金利用效率评价的直接标准。如通过实际投入与项目已制定标准的比较,评价项目已制定标准的合理性,反映资金节约或超支等情况,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

(二)资金产出效率的评价标准

1、行业标准或定额。以行业标准为技术经济指标,如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通过分析评价水利、建设工程质监部门对工程水利设施或路桥的检测报告数据、农业部门的土壤质量测试数据等,从专业的角度,分析整理项目资金产出的实际效率。通过审核整理项目资金的实际投入(或亩均投入)、农田设施工程的实际造价(或工程单价)等,可以分析整理项目(工程)支出与其定额差距的原因,分析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

2、内部管理制度等。从资金运行、项目运行和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入手,可进一步分析评价资金投入与产出效率的成因。

3、常理确定的标准。包括被评价同类项目以前的最好水平,公认的同类项目以往所达到的水平或该项目应达到的标准等。它们是资金产出效率评价标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三)资金产出效果的评价标准

1、项目实施前指标。就是与项目实施前计划、预期、可行性研究方案等进行比照,反映项目实施后的资金产出效果。评价时要注意社会效果与经济效果、长远效果与短期效果的结合,多角度评判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情况、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情况、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及土壤质量改善情况、增产增收和为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情况等。

2、内外部成果标准。内部有文件规定或已确定的项目建设规模、新增耕地率等指标。外部包括项目论证批复、可研报告、专业机构及技术专家、人员研究或制定的专业、行业标准。整理项目资金支出绩效评价涉及水利、路桥工程、绿化、土壤改良等多个领域,善于借鉴专业技术测试结果,吸收采纳项目各方验收专家的评审意见作为资金产出效果评价的参考标准,是一个值得肯定的选择。

3、有关方面满意度。整理项目是一项惠民工程,实施效果最终要体现到有关各方面的满意度上。因此,项目当地党委、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认可 4 情况,是评价整理项目资金产出效果的一个客观标准。

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

(一)资金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

1、价值量化法。资金利用效率的绩效评价,就是对照有关制度规定和标准,在规范资金利用的前提下,运用货币作为计量工具,评价资金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损失。

2、分析复核法。利用专业知识与经验,对工程所提供的各类计划、制度、预算、合同、图表、工程记录、影像、报告等事后资料载体,进行合理的推断、验证和计算,进一步核实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一致性,发现绩效管理的盲区和存在问题,寻找资金利用的节约措施与浪费环节。

(二)资金产出效率的评价方法

1、实地观察与计量法。即通过项目区现场观察测量来核实和资产(路桥、沟渠、泵站、农田设施、树木等)记录数据的真实性、存在性、准确性和关联性,核实项目增加耕地面积的数量与质量,检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路桥等工程设施的投入与运行状况。

2、定量与定性分析法。绩效评价评价是财务评价(定量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绩效管理(定性分析)为主的新型评价。在土地开发整理绩效评价评价工作中,可从选取资金下达拨付率、项目完成率、设施不正常使用率等指标入手,反映目建设进展、项目完工投入管理情况,评价项目与资金管理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三)资金产出效果的评价方法

1、调查统计法。整理项目资金产出效果,如亩产增量、人均增收情况、群众满意度、项目生态效益等,评价时很大程度上依靠调查统计办法。

2、指标比较法。就是将整理项目实施后相关经济指标与文件制度规定标准、项目原计划、同类项目指标等进行对比。通过工程实施前后农田的产量、农民人均收入、土壤质量指标、农田基础设施个数等指标对比,让整理项目资金的产出效果评价更具直观性和说服力。

第三篇:土地整治

1.土地整治:土地整治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

包含了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给出了相关的定义: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2.土地分类:土地分类(Land classification)是土地科学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产评估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基础和前期性工作。土地分类是土地类型的划分,其理论是建立在类型学基础上。其分类单位是从区域土地个体单位所具有的相似属性中归纳出来的,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单位级别愈低,分类标志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则愈多,级别愈高则共同性愈少。

对土地进行分类研究,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土地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状况,指出改良与利用的方向及途径,而且有助于扩大土地科学理论的应用范围,使其理论体系更趋完善。土地分类的分歧

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于土地分类问题还持有不同的观点,在方法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在分类系统的建立上,由于应用目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系统。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二大类:一类是基于理论研究而建立的分类系统,其特点是理论性强,如土地类型分类,我们称之为基础理论分类系统或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它包括两种,一是从景观学理论角度出发,所建立的多序列分类系统;二是单系列的分类系统。另一类是基于应用而建立起来的分类系统,称之为应用性分类系统。

土地类型较多强调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它与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林地、草地等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1985 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主持制定了“中国1∶100 万土地类型图分类系统”,该系统是典型的系统分类,是对中国土地分类研究的一次总结,具有开创意义。它把土地类型分为3 个级别: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这一分类系统符合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土地类型多样的基本国情,便于在生产实践中掌握和应用,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操作,代表了一种讲究实用的研究方向。由于此种分类不是本文重点,所以不再叙述。

土地应用性分类系统与理论性分类系统相对应,它是从实际出发反映同特定目的关系密切的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和一定的自然属性。这种分类系统主要有三种:以土地资源类型为划分对象的土地资源类型系统;以土地利用方式为目的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以城镇土地利用为目的的城镇土地分类系统等。

3.土地投资强度:投资强度,即固定资产投资额(包括厂房、设备和地价款)除以土地面积,是衡量开发区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标准。投资强度、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其中前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4.经营性用地:经营性用地一般是指经营性项目的用地,按照现行的政策,经营性项目用地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地。经营性项目一般指商业、旅游、娱乐、金融、服务业、商品房等项目。

5.多用途地籍:以土地产权登记、课税、科学管理、利用和保护土地等多种用途为目的建立的地籍。它记载有关宗地的全部属性。

6.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分析

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最早来源于对农地的集约利用研究,李嘉图认为,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笔者认为,我国农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是指在区域农地资源科学配置和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在有限的农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相关生产要素投入,充分发掘农地的利用潜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农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是从农地集约利用借鉴而来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1-5]。由于城市土地利用自身的特殊性,中外学者目前还没有给出明确、统一的定义和内涵解释。笔者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最本质的内涵是加强土地投入以及土地的深度利用与精细利用,即充分挖掘城市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潜力,使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比和土地利用率最佳。,②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城市土地布局合理和用地结构优化,即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应高效协作,使城市健康高效发展。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追求的目标是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化,即城市土地利用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体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土地利用最佳集约度的内涵不同。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观。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土地的空间尺度和类型不同而不同,即土地集约利用具有层次性,在宏观层次上强调城市的综合效益;中观层次则强调用地功能和结构的合理性;微观层次侧重于单块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衡量具有区域差异性,即不同的区域条件下,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模式也不同。土地稀缺理论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现实基础 土地的稀

缺性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现实基础,可以分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马尔萨斯的绝对稀缺理论认为,人口增长呈指数型的加速增长,而自然资源的增长不具有指数型的加速特征,从长远看,人口的数量将超过自然土地资源的承受水平。李嘉图提出的相对稀缺理论认为,自然土地资源不存在均质性。由于土壤肥力存在级差,人们总是先利用肥力高的土地,再利用肥力次之的土地。随着需求的增加,总会有较低肥力的土地得到开发利用,不存在绝对的稀缺。李嘉图还强调,通过技术的进步,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

从土地的供给上看,马尔萨斯的绝对稀缺实质上是指土地自然供给的绝对无弹性;李嘉图的相对稀缺是指土地经济供给的相对弹性。土地供给的绝对稀缺性决定了必须对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土地的相对稀缺性则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可行性,通过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经济供给能力,来解决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2.地租地价理论与区位理论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在机制(1).地租地价理论。地租和地价理论揭示了土地集约利 用的内在机制。马克思在其地租地价理论中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并指出级差地租II是由于对土地的集约经营而产生的。阿朗素在其城市地租理论中建立了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价格之间的简单一致性模型,并指出竞价过程是将土地分配给多个竞争者的一个比较现实的方法。土地集约利用实质就是合理地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力求获得最大的地租收入,而市场机制则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根本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租地价是土地市场运行的指示器,能够

反映土地供求状态,收益水平的高低以及土地是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就是借助价格标杆的强力调控,来引导土地资源在各部门、各区域间的最有效分配,从而实现整体最优。

(2).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研究特定区域内关于人类经 济活动与社会、自然等其他事物和要素间的相互内在联系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论。杜能在其区位论研究中,最先将区位与土地利用方式和集约程度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农业土地利用的合理集约度应按土地区位地租的高低即距离市场远近进行配置。此原理为后来的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市场区位论等研究区位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布规律打下了基础。区位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就是为土地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另一种方式,即宏观政府调控机制,依据区位理论中区位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布规律,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可以对城市各种产业结构和用地类型进行合理地空间配置,优化城市布局和用地结构,以达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可确定土地合理集约度

最直接研究土地合理集约度的经典理论是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对单位土地连续追加投入劳动、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追加的投入越多,获得的报酬就会随着增加,当追加的投入量超过一定的界限时,追加投入部分所获得的增加报酬就会逐步减少,从而使得土地总报酬的增加也会呈现递减的趋势。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所阐述的就是土地的合理投入问题,研究的是土地的合理集约度。土地集约利用就是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上的最高报酬。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的。理论上,当对土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达到经济上的报酬递减点,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出时,经营者将不会追加投入,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界。因而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可以依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通过科学手段测定最佳的投入点,即土地利用的合理集约度。4.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土地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

标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①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以发展为中心,没有发展就不存在可持续发展。②可持续发展要求“协调”。通过协调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各种要素都维持良好的状态,以达到最佳的综合效益。③可持续发展要受到自然界物质基础的限制。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④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公平性发展,关键问题在于资源的分配,资源的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出一种公平关系和合理性。

根据我国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特点,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科学合理地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土地集约利用即研究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其目的就是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挖潜存量土地,提高土地的相对供给能力,保持土地价值的耐久性和其自然利用性,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创造有利条件。7.土地管理中区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四、制度创新

1.地方政府转变发展观念。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主导优势地位决定了其在制度创新中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而地方政府树立长远的、综合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则更有利

于促进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实际上自1984年我国农村完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第一行动集团,在某些地区的制度创新中已经发挥了有效的主导 作用,例如,先后实行的“两田制”、“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和“股份合作制”,尤其是后两种制度创新更是收到了明显的制度创新绩效。因此,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中转变其发展观念将成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关注长远目标和社会综合效益的发展观念才更适合时代的要求。

2.搞好地区协调工作,加强中央政府的统一调控能力中央政府在逐步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同时,应在宏观角度加大统一调控力度,主要包括:淤中央政府需加强统一领导和适度下放权力;于加强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协调和联系,包括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宏观与微观、监督与被监督等关系,努力提高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盂各级地方政府在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地区间资源禀赋和社会人文等差异,综合权衡,从地区差异的角度考虑协调发展的问题。

3.建立政府官员考核制度与公众参与机制。一是建立相应的政府官员考核制度。政府应转变发展观念,为规范土地市场,建立相应的政府官员考核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要改变过去 单纯以经济增长的数量指标为主的考评办法,采用综合的指标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可持续发展、失地农民的就业生活保障等,以突出对地方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的考评;同时应建立短期和长期考评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以避免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的短视行为。二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包括:有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组织架构、不断提高公众的话语权、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使其有足够能力与政府进行谈判,从而维护自身的权益。

4.建立外在的第三方约束机构。在土地市场或征地过程中,无论是政府、银行、房地产商,还是社会公众和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中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总是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而产生不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行为偏差。因此,建立外在的第三方约束机构,使之与土地参与者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能够保持公平公正性和监督约束有效性。8.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概念及意义

不动产统一登记,是由2013年11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基本做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各地在中央统一监督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将不动产登记职责统一到国土资源部一个部门。2014年6月底,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从住房信息联网上升到不动产登记

住房信息联网一直阻力重重,住建部从2010年开始推进。但在住建部2012年6月如期完成了40个主要城市的联网目标之后,联网的扩围工作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停滞状态。住房信息联网的技术难度其实已经不大,一些地方或部门不愿意主动配合完成联网工作,是主要的阻力。事实上,在联网工作扩围之初,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就曾公开表示,扩围系统有相当的难度。拥有住房私有财产的业主,都不希望过分将这一财产进行暴露。而地方政府,或出于利益考虑,或是行政上的惰性原因,都以不情愿的态度来应对住房信息联网的任务。房屋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资产,从住建部层面,已经难以推进住房信息联网,所以必须以一种新的思路来推进这一工作,而新的思路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房产登记,将土地、房屋、园林等统一纳入考虑,并由一个部门全盘指挥,有利于破解各自为政下的无力推进局面。国务院决定,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基本做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多个部门已经强势表态要推过不动产登记

产权登记三中全会的一系列决定里,对房地产部分着墨不多,政府层面对楼市的态度已经十分明朗,中央更希望依靠市场机制来促进楼市健康发展。但推进房产税是这一思路下的一个比较明确的表态。而推进房产税,前提是有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

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中,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发表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一文。徐绍史表示,要加快推进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实现全国联网。推动建立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逐步形成覆盖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全国所有区域的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从一系列的表态来看,推进房产税已经是不容质疑的决定,而且推进速度也将加快。从短期看,房产税试点扩围可能成为楼市调控政策切入点。当前多个城市已制定并上报房产税试点方案。房产税试点可能最快在岁末年初扩围。由房产税试点带动的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拉开房地产领域各项改革的序幕。能否平抑房价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后。许多人从这一制度上读出了“反腐”“控房价”等效果。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微博中表示:“这是好政策,如果实施,房价马上会跌。

统一可参考的信息,正是实行一系列楼市调控的基础,只有当各地部门间实现信息共同可参考的前提下,税务部门才能有效地依据业主的房产数量开征税收,也就是说,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房产税,其执行的前提是拥有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

而,不动产登记的具体操作思路已经开始显现,国务院提出,要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实现不动产审批、交易和登记信息在有关部门间依法依规互通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另外,国务院提出推动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依法公开查询系统,保证不动产交易安全,保护群众合法权益。

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房婶、房叔类新闻层出不穷,官员拥有多套房产的消息刺激公众的神经,只有推进不动产信息公开查询,才能有效抑制一些群体利用不正当方式获取多套房的行为。

如此一来,房产税的加速推进,与不动产统一登记后对腐败行为的抑制,有效缓解房价的不正常上涨。

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其作用或许不仅有利于平抑房价,它更有利财产税的推进,依据高净值人士不动产数量,开征一定的财产税,既平抑贫富差距,同时还能为财政增加收入。9.什么是土地总登记,土地总登记要准备哪些材料?需要注意什么?

土地总登记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的全部登记。

土地总登记有以下特点:

一是阶段性。土地总登记有期限,持续一段时间后即结束。

二是区域性。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的土地进行全面登记。三是集中性。土地总登记是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有计划、有组织统一进行的。四是社会公开性。土地总登记要实行通告和公告。

一、登记准备与通告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

四、注册登记与颁发证书

土地总登记是一种针对辖区内所有不动产,在一个确定的时点进行的一种普遍性的登记。总登记的特点是不动产权利人在拥有或使用不动产期间,无论是否发生过变更,都必须按照登记机关的要求,在确定的时点,通过一定法定程序,在统一的簿册上进行注册登记。土地总登记:需要进行土地总登记的情形主要有两种:一是从未进行过土地登记的地区;二是原有登记需要全面更新。

土地总登记具有三个特点:第一,阶段性。土地总登记有期限,持续一段时间后即告结束。第二,区域性。土地总登记作业区一般是一个行政辖区,它通常是一个县或市。第三,集中性。土地总登记是在一定范围和规定时间内有计划统一进行的。

总登记程序一般包括:登记准备、登记通告、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权利公告、注册登记与颁发书状。

土地总登记

土地总登记的程序有三个特殊性:一是增加了准备工作。这是因为土地总登记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对一定区域的土地进行的集中、普遍的总的登记,工作量大、时间集中,准备工作显得特别重要,故在土地总登记中,把准备工作作为一项突出的重要内容,列为土地总登记工作程序的第一步。二是增加了通告。土地总登记的申请事先要由市、县人民政府发布通告。三是增加了公告。权属审核的结果要进行公告。因此,总登记程序一般包括:登记准备、登记通告、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权利公告、注册登记与颁发书状。

一、登记准备与通告

1、登记准备工作

织准备。土地登记领导小组由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如国土资源、公安、司法、财税、农林、民政等)领导组成。

行政准备。①研究制定土地总登记工作计划。②划分土地登记区。③落实土地总登记工作经费。④购买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用品等。⑤准备土地总登记工作中需要使用的宣传材料、通告、表、书、单、卡、册、簿、公告、土地证书等。

技术准备。①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政策、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确权规定和土地总登记实施细则。②收集资料。③宣传培训。

一、登记准备与通告

2、登记通告

通告是政府让社会知晓进行土地登记的一种行政措施。它的作用在于让登记义务人知道在何时、何地向哪一个机关申请登记,申请登记时,应当履行何种义务,包括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哪些证明材料等。

一、登记准备与通告

土地登记通告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土地登记区的划分;②土地登记期限;③土地登记收件地点;④登记申请人应当提交的有关证明文件资料;⑤其他事项。

土地登记通告发布方式有:①张贴。把土地登记通告广泛张贴在整个土地登记区内,并重点在居民区和公共场所张贴。②直接送达申请人。把土地登记通告以通知单的形式直接送达土地总登记申请人。通知单除包括土地登记通告的内容外,还可以设置回执栏,通过回执,土地登记机关可以了解通知单的发送情况。③通过宣传媒介发布。为了保证土地登记通告的内容家喻户晓,土地登记通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并重的方法。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土地登记申请是土地权利人,按通告规定的申请期限,向登记机关申请其土地产权状况并提交有关的证明文件,请求予以登记的行为。

1、土地总登记申请人

个人使用土地的,其土地登记申请人一是使用宅基地的城镇、农村居民,由其房屋产权人或房主申请土地登记;二是使用四荒拍卖土地的农村居民,由农地使用合同签订人申请土地登记。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单位使用土地的,其土地登记申请人分别为:①企业法人单位,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凡是以企业法人名义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由企业法人及其法人代表申请土地登记。②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团法人以法人名义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由各法人及其法人代表申请登记。以上法人单位中,有法人资格,但不是以本法人单位名义取得土地使用权,如政府机关、妇联、科协等单位,以政府名义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应由原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法人及其法人代表申请土地登记。③联营单位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之间或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共同投资组成的新的经济实体,并具备法人条件的联营企业。联营单位以单位法人及法人代表申请土地登记。联营单位联营合同中规定土地作为入股或明确土地使用权不作为联营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土地登记申请人。④私营单位指生产资料归公民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并已登记注册的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作企业和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一般由私营单位代理人申请。私营单位属合作性质且土地使用权不作为合作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视情况确定土地登记申请人。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集体所有的土地,土地所有权登记申请人分别为:

①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及其代表申请土地登记。②村集体内有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如过去的生产队,目前仍独立存在的,可以由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及其代表申请土地登记,也可以由村集体代办。

③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由乡(镇)集体及其法人代表申请土地登记。根据我国目前农村乡集体的组织形式,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具体的乡集体组织范围、章程及组织方式,严格地讲没有反映出法人应具备的条件,但是事实上确实有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全面行使着土地所有者的权利。凡属于这种情况的,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暂不进行土地登记。随着有关法律的健全,再统一解决。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2、土地总登记申请应提交的证明文件

申请人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各个时期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征、拨(使)用的土地批准文件。②因买卖、交换、赠与、继承等形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的,除提交买卖、交换、赠与、继承协议书或证明外,还应提交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原始取得证明。③无任何手续,擅自占用土地的,应提交按有关规定处理后的证明文件。

由于历史等原因无法提交权属证明材料的,可以按以下办法处理:一是个人使用土地的,由四邻认可,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开具证明;二是单位使用土地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开具证明。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3、初步审查

土地登记申请人应当按规定填写《土地登记申请书》。申请书包括四方面内容:①申请人情况:申请人名称、单位法人代表姓名、住所、上级主管单位等。②申请登记的土地状况:土地坐落、土地产权性质、土地面积、土地用途、土地等级和价格等。③宗地范围界线草图(注明相邻单位名称)。④产权来源及产权证明材料。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4、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是由登记机关对申请登记的土地采取实地调查、核实、测量、定界、成图等措施,查清土地的位置、产权性质、界线、面积、用途及土地权利人的有关情况,以便进行土地登记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地籍调查分为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部分。

权属调查包括核实土地产权来源、认定土地产权界线、设立土地产权界标等内容。调查前,登记机关应根据登记区的划分,制作调查工作底图,并对各宗地预编地籍号。根据土地登记申请人提供的产权证明材料,查实土地产权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及产权性质。确认产权界线时,应由被调查宗地产权人的法定代表人,与相邻宗地产权人的法定代表人,共同到现场指界,并在调查表上签字、盖章。确定产权界线后,需在界线的拐点等处设置界标。权属调查结束后,应绘制宗地草图,标明宗地的位置、界址点线、界址边长、相关距离等。地籍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细部测量两大部分。地籍平面控制测量是为了保证地籍测量成果具有统一的数学基础和测量精度,在细部测量之前,在整个调查登记区,由高级到低级,逐级建立控制网。地籍细部测量包括对土地产权界址及其他地籍要素的测量及绘制地籍图,量测宗地面积等。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 土地登记的审核与公告,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登记部门的调查结果和审查意见,决定对申请登记的土地产权是否准予登记的法律程序。

1、权属审核

权属审核的依据有两个方面:法律依据和书证依据。法律依据是指国家现行的有关土地的法律、政策及行政法规。书证依据指土地登记申请人的身份证明、申请登记宗地的权属来源证明、申请登记宗地的地上物产权证明、地籍调查成果和土地定级估价成果等。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 权属审核内容:

(1)对土地登记申请人的审核(2)对宗地自然状况的审核(3)对土地权属状况的审核

(4)审核两个阶段

审核分为初审、复审两个阶段。

初审,即审核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对申请书、申请登记的项目,参照各种权属证明、调查结果逐项审核,填写审批表。

复审,即复审人员对初审意见进行复核。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

2、权属审核结果公告(1)公告的内容

公告,是指登记机关将经权属审核认为符合登记要求的宗地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布,并征询意见的行为。公告的主要内容有:土地使用者、所有者或他物权拥有者的名称、地址,拟准予登记的土地权属性质、面积、用途、坐落、地号,以及对公告提出异议方式、地点、期限和要求复查办法等。

公告的意义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让土地权利人及时了解其土地权利是否得到保护;第二,在规定时间内,征询利害关系人的异议;第三,对登记机关在作业中的不足,施予救济,追求登记效力的公平性;第四,保证土地登记的公信力。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2)权属异议处理

土地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在登记审核结果公告期限内,对公告结果有异议的,可向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查。

3、登记审批

公告期满后,登记部门应对公告提出的问题予以逐项复查,对无异议的应按规定报人民政府批准。在一般情况下,人民政府主要对较大问题进行把关,一般的问题不再逐项审查,依据登记部门的审核意见,签署政府的批准意见,如准予登记或暂缓登记或不予登记。

四、注册登记与颁发证书

土地注册登记和颁发证书是土地登记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土地的注册登记就是把经人民政府批准登记后的土地产权及其有关内容,正式填写在土地登记卡(簿)上,使之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同时填写土地归户卡(册)和土地证书。

四、注册登记与颁发证书

土地登记卡是土地登记的主件,也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物权的法律依据。它由土地登记卡主卡、土地登记卡续表和共用宗使用权登记卡三部分组成。其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宗地的基本状况,如地号、图号、座落、面积、用途、权属性质以及便于查找的有关图、表、册的编号;二是土地使用者、所有者或他物权者名称、通讯地址、单位性质、主管部门;三是登记的其他内容,如他物权、变更事项、登记依据等。土地登记卡以宗地为单位填写,土地权利人独自拥有或使用一宗土地的,土地登记时在土地登记卡主卡上进行登记,登记的其他内容在土地登记卡续表上进行登记;两个以上土地权利人共同使用一宗土地的,土地登记时,宗地及土地权利状况在土地登记卡主卡上进行登记,各土地权利人的状况在共用宗地使用权登记卡上进行登记,登记的其他内容在土地登记卡续表上进行登记;土地登记卡登记的内容发生变更、注销、或他物权设定及注销的,在土地登记卡续表上进行登记,但土地登记卡主卡中地号、图号、宗地面积发生变更的,须更换土地登记主卡。

四、注册登记与颁发证书

土地注册登记是一件极为严肃的行为,一经填写,即产生法律效力,不可随意更改。土地归户卡依照土地登记卡填写,所谓归户,就是把产权人作为主项,把由其拥有或使用的土地都归到一起逐宗予以排列。填写归户卡是便于产权产籍管理。

土地权利证书也是根据土地登记卡填写的。土地证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填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土地权利证书分为三种:《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和《集体土地使用证》。土地他物权,登记在其所附属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登记卡和土地证上,同时向他物权人颁发《土地他物权证明书》。

10.为什么土地利用具有经济性,简述土地利用经济性对土地布局的影响。11.地籍管理的概念与内容。(1)土地调查(Land Inventory)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根据土地调查的内容侧重面不同,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三种。(2)土地评价分等定级

(3)土地登记(Land Registration)土地登记是国家用以确认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依法实行土地登记申请、土地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和核发证书的一项法律措施。目前,我国依照土地法律的规定,主要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以及他项权利的土地登记。(4)土地统计(Statistics of Land Record)

土地统计是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制度。

(5)地籍档案管理(Cadastral Archives Management)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管理活动的历史记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报告、统计、提供利用和编研等各项工作的总称。

第四篇:土地整治+

生态发展调节器

——以石柱县脱贫攻坚项目调查为例

土地整治+N 生态;产业;效益;脱贫;科技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的补救措施。据统计,1999~2005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5928万亩,同时我们补充了耕地6929万亩,有效地弥补了各类建设占用耕地造成的损失。与此同时,占补平衡政策对节约集约用地有倒逼的效果,全国年均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从1985~1996年的750万亩左右下降到1999~2015年间的350万亩左右,倒逼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所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坚持占补平衡政策,不仅可以及时补救建设占用耕地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还可以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倒逼节约高效用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然,我们也很清醒地意识到,经过多年开发利用,国家的后备耕地资源也在逐步减少,特别是有一些耕地资源比较匮乏的省份,落实占补平衡政策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因此,我们要下力气改进和优化占补平衡管理。这次出台的《意见》就是按照“控占用、调方式、算大账、差别化”的思路,提出了改进和规范占补平衡管理新的政策措施。“控占用”,就是要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从源头上减轻占补平衡的压力;“调方式”,就是要转变补充耕

地的方式,尽量减少未利用地开发,着力通过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来落实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算大账”,就是要从单纯强调项目挂钩算细账,转向兼顾区域平衡上算大账,更好地落实地方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差别化”,就是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和项目差异,实事求是地解决占补平衡的困难,构建“县域平衡为主,省域调剂为辅,国家统筹为补充”这样一种占补平衡的新格局。

20年前,中发11号文提出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时隔20年,中央又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这是在承前启后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明确各级政府主体责任的需要。《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个别省、直辖市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耕地的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的数量的,必须报经国务院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进行易地开垦”。《意见》明确提出探索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是对法律规定的细化落实,是在当前后备资源不足、占地需求与后备资源空间不匹配的情况下,解决部分省份、部分国家重点项目占补平衡难题的改革举措。20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史无前例快速推进,在这一进程中,我们一边坚持保障经济发展,一边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建立起了包括规划控制、用途管制、标准核定、激励约束的管控性耕地保护框架体系。同期,国务院还建立了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等非常重要的制度。《意见》把这些行之有效的严格管理制度固定下来,同时提出“两个绝不能”,即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从耕地资源的特殊战略地位来看,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中国作为13亿多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特殊战略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和命脉。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耕地资源的特殊重要性和战略性。耕地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石,是重要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耕地保护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所以,我们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这是客观事实。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要进行污染耕地治理,这也需要调减一部分不稳定的耕地。同时,我国的耕地质量总体还不高,局部在退化,还不能满足粮食和农副产品的生产需求,耕地保护面临着数量、质量和生态

等多重压力。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妥善解决耕地保护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出路在哪里?就在于深化改革。中央及时出台加强耕地保护的文件,既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不动摇,同时也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提出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一是耕地数量红线,二是耕地质量红线。也就是要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升行动,遏制耕地退化趋势,提升耕地的质量。特别是要把最优质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永续利用。这次《意见》又进一步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严格实施耕地数量保护,通过控增量、挖存量、促集约来减少新增建设占用的耕地总量。既要做到“少占”,还要通过完善占补平衡的责任落实机制,拓展补充耕地的渠道,确保“补足”,守住这条红线。二是强调耕地质量保护。创新机制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推进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剥离再利用、中低产田的提质改造、新增耕地后期培肥改良等措施,大力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建好”这个目标。

三是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落实耕地生态保护。耕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明确禁止开垦的区域和地类,积极开展退化耕地的综合治理、污染耕地的治理修复,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作用。去年我们在推动耕地休养生息、促进绿色发展上,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实施耕地的轮作休耕,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拥护。今年还要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在技术模式上创新,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特别是思想理念基础。

第五篇:土地整治工作总结

土地整治工作总结

一、历年任务及完成情况

(一)土地开发工作

2011年市政府下达我县造地任务2800亩,我县共实施土地开发复垦项目5个,新增耕地面积6139.17亩,总投资1840.36万元。

2012年市政府下达我县造地任务2400亩,我县共实施土地开发复垦5个,新增耕地面积2441.44亩,总投资849.81万元。

2013年市政府下达我县造地任务2400亩,我县共实施土地开发项目6个,新增耕地面积2406.34亩,总投资1206.01万元。

2014年市政府下达我县造地任务2200亩(其中水田800亩),我县共实施土地开发项目4个,新增耕地面积2334.72亩(其中水田804.174亩),总投资979.64万元。

2015年市政府下达我县造地任务2500亩(其中水田750亩),共实施了6个土地开发项目,已全部完成报部备案,新增耕地面积2825.56亩(其中水田826.66亩),总投资1172.63万元。

(二)、土地整理工作

2012年我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为7.17万亩,我县共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5个,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7.87万亩,总投资8641.09万元。

2013年我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为3.67万亩,我县共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6个,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5.37万亩,总投资6072万元。

2014年我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为3.39万亩,我县共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4个,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3.92万亩,总投资5190.05万元。

2015年我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为3.95万亩,我县共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5个,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5.85万亩,总投资7121万元。

(三)“旱改水“工作

2015年市政府下达我县“旱改水”任务1400亩,到目前为止我县实施了旱改水项目1个,新增水田面积661.158亩,立项1个旱改水项目,预计新增水田面积1000.65亩,预算总投资501.58万元。

二、基本做法

(一)以政府为主导、以群众为主体打造民生工程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常委副县长为组长,县财政、国土、审计、监察、发改、林业、公安、环保和各项目区所在乡(镇)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领导小组。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土地整治项目的立项、实施指导监管、验收和报备;项目区所在乡镇政府: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为项目的实施主体;财政部门:负责保障土地整治项目资金;农业部门:负责对新增耕地质量进行鉴定,对耕作主体进行作物种植技术培训;水利部门:负责对土地整治项目区内沟渠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形成了分工明确、上下贯通、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为我县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实施三级联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我县在实施土地整治过程中,始终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土地整治工作好坏的标准。

项目实施前,项目区所在乡(镇)及时召开乡、村、组三级干部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真做好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查,对涉及土地的权属、界限、地类、面积等逐一进行核实、登记,并在村组张榜公布。

在工程用工方面,尽量聘用当地农民,这样即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工务工问题,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也争取到当地群众对项目建设的支持和配合。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也自发参与项目质量监督。

项目实施后,对土地整治中应调整的土地及时做好土地权属调整及变更登记,从而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杜绝了土地权属纠纷的发生,做到不因土地整治而影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两个坚持”、“三个结合”做好选址和规划工作

在项目选择上,做好“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土地整理向中低产田改造倾斜,提高耕地质量,改善耕作条件;二是坚持“空心村”整治与建设用地置换相结合;在规划实施上,注重“三个结合”: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筹安排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二是与旱涝灾害防治相结合。积极开展旱涝灾害防治,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

(三)、“六项制度”、“六种做法”打造“样板工程”

1、执行“六项制度”。为加强项目管理的程序性、规范化和科学性,我县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公告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审计制。努力将项目工程打造成“阳光工程”、“样板工程”。

2、推行“六种做法”。做法一: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做到“两征求、两反馈、两评审”,达到意见征求充分,评审两度把关。做法二:开好“三会”,一是开好动员会;二是开好调度会;三是开好现场会,协调施工纠纷,保证工程进度,保障工程质量。做法三:实行材料进场签证,确保进场材料质量。做法四:实行施工工序制,项目部对每个单项工程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操作程序,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工序施工。做法五:实行单项工程验收制度,对完工的单项工程及时进行验收,对不合格的工程及时发整改通知。做法六:按月按工程量及时拨付工程进度款,确保工程进度。

三、主要成效

土地开发整理是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的关心指导下,我局有效组织实施了国家、省、县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增加耕地面积,基本实现了全县耕地数量稳中有增的目标

截止目前,我县建设共占用耕地3619亩,通过土地整治,累计补充耕地13561.27亩,实现了建设占用与补充耕地平衡,并有剩余。

2、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强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我县土地整治实施以“田、水、路、林”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稳步提高了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增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

通过大力推广以“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重点的土地整治,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利用效益明显提高。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发展效益农业,大规模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用地经营权的流转,建成了一大批粮蔬种植基地。

4、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取得了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通过土地整治,提高了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经受住洪涝灾害的考验,农村土地的生产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扩大了就业空间,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脱贫致富和我县经济的发展,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为实现我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发挥重要作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存在的问题

1、我县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对耕地的需求增加,补充耕地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易开发整理的土地后备资源逐步减少,补充耕地的成本提高,难度逐步加大。

2、土地整理项目区内老百姓的期望值过高,群众宣传工作还不是很到位,项目区群众对这一利好政策了解不够。

3、部分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不到位,县国土局移交给乡镇政府后,乡镇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4、项目区内青壮年大部分都出外打工了,以致劳动力严重缺乏。

5、土地整理项目的工期受天气等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影响特别大。

6、由于地方留成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使用必须专款专用,而运用地方留成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不抵占补平衡指标,以致地方留成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出现一定结余。

7、在地方留成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使用问题上,财政部门和国土部门沟通不够。

8、目前我县的土地整治只是国土部门唱独角戏,虽然明确了实施主体为乡镇,但是涉及的相关部门积极性不高,对土地整治工作不理解、不支持,认为土地整治是国土部门的事情,没有真正发挥土地整治的主力军作用,国土部门土地整治工作人员不足,存在隔靴挠痒,有力使不上的问题。

五、“十三五”工作思路及建议

1、“十三五”期间,以省国土资源厅最新的耕地后备资源库为依托,每年完成2000亩的土地开发任务。

2、每年力争1个5000亩的高标准良田建设项目,与其他部门一起完成10万亩的任务。

3、由于2012年以后人工费上涨太快,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编制的预算定额标准较低,建议调整。

下载土地整治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地整治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土地整治相关标准规范

    土地整治相关标准规范TD/T1037-2013 《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TD/T1038-2013 《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TD/T1039-2013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量计算......

    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可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步伐;可缓解人地矛盾,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交通、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不仅有利......

    矿山废弃土地复垦技术研究进展[5篇]

    矿山废弃土地复垦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矿业开发破坏和侵占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其生态恢复成为当前世界尤其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废弃地的研究现状以及我......

    绿色建材的评价与开发研究进展

    绿色建材的评价与开发研究进展 摘要 绿色建材是一种既不破坏环境, 又能保护环境, 节约能源和资源, 满足社会发展的新型建筑材料,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我国的环境遭受了很大的......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方案

    庄墓镇2014年土地整治项目 实施方案 为改善农村居住和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节约土地资源,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实际利用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调整......

    山东省土地整治条例2016

    山东省土地整治条例 2015年9月24日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土地整治活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

    土地整治施工组织设计(5篇)

    土地整治施工组织设计 孟津县2011年第三批补充耕地储备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一,、编制说明及工程目标 ?、编制说明 1、本施工组织设计是根据“平舆县阳城等四个乡,镇,土地整......

    土地综合整治知识

    土地综合整治知识 ------------------ 发布:admin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2-3 10:11:25 一、土地综合整治背景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最珍贵的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