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天峨县文化消费现状
广西天峨县文化消费现状
抽样调查报告
要目
一、综述 „„„„„„„„„„„„„„„„„„„„„
11.1调查目的„„„„„„„„„„„„„„„„„„„ 1
1.2调查对象„„„„„„„„„„„„„„„„„„„ 1
1.3调查方法„„„„„„„„„„„„„„„„„„„ 1
1.4调查内容„„„„„„„„„„„„„„„„„„„
21.5调查情况„„„„„„„„„„„„„„„„„„„ 2
二、数据分析
1.1 天峨县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构成及现状
1.2 天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3促进天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稳步增长的对策建议
三、相关文化管理部门访谈情况报告 „„„„„„„„„ 1
2四、具体建议 „„„„„„„„„„„„„„„„„„„ 1
4五、附件:调查问卷 „„„„„„„„„„„„„„„„ 1
5一、综述
1.1调查目的文化消费是人们用于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等相关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也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为适应鹿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全面了解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文化消费需求和意向、文化消费热点及城镇居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开展了文化消费调查,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2调查对象
依据近年来广西天峨县当地文化消费的实际情况,我们针对以下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员工、群众、学生等不等阶层人群进行抽样调查,计划投放样本量为80份。
1.3调查方法
1.3.1 上门调查
针对调查对象分散的情况,我调查小组分为3路分别对天峨县人民政府、文化局、旅游局、县图书馆、天峨县一中等事业单位进行上门调查,共发放问卷28份,回收22份。
1.3.2 网络调查
针对部分长期有联络的文化公司以及其他企业的相关部门,我们采用网络传输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的方式发放问卷32份,回收24份。
1.3.3 访谈
针对问卷中未涉及到的内容,在抽样调查时,我们进行了相应的访谈,访谈对象为6人。另外,针对文化局、旅游局,我们采取自由式访谈的形式进行,共采访了3个处室(具体访谈内容参见相关文化管理部门访谈情况报告P12部分),获取问卷之外其他具有参考价值的人才需求及培养意见。
1.4调查内容
本次抽样调查的主体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对艺术管理类人才知识结构、艺术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辅助内容涉及用人单位的具体规模、近年来的用人情况、常用的招聘方式及对艺术类人才需求的情况等。
1.5调查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46份,其中:
从事文化管理的政府机关单位………………发放5份回收4份 文化事业单位………………………………发放22份回收22份 文化企业……………………………………发放20份回收12份 民间文化组织………………………………发放5份回收2份 其他非文化企业……………………………发放3份回收2份 历届毕业生曾任职的公司/事业单位……… 发放5份回收4份
二、数据分析
1.1天峨县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构成及现状
1.1.1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主体内容。
为全面了解天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活动情况和具体内容,我们对城镇60户居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看电视、看报纸、看休闲消遣类书刊、看影碟和电子光盘、上网、旅游等。但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文化娱乐活动内容差别较大,其突出的特点是:18-25岁的人最喜欢上网; 26-35岁的人比较喜欢看电视和旅游。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喜欢看报纸超过了看电视;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除了看电视、报纸外,更喜欢上网。
深入了解居民每天都会从事的文化娱乐活动发现,93.5%的居民每天都看电视,此外是看报纸、杂志、读书、上网,这些人在全部被调查者中所占比例依次为75.5%、49.7%、36.4%和35.3%。
1.1.2天峨城镇居民平均每天用于文化娱乐活动的时间。
天峨城镇居民用来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时间比较充足。有68.6%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天用2-5小时,其中10.6%的人每天用的时间长达5小时以上,这部分人主要是退休人员、学生、机关公务员。25.2%的人每天用1-2小时。每天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仅有
6.2%,这部分人主要是个体民营人员和自由职业者。
1.1.3天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无论是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情况还是消费意向调查,均显示居民文化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下。70.4%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月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在100元以下,21.1%的文化消费支出在100-200元,只有8%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在200元以上。同时45.4%的居民只愿意拿出家庭收入的5%以下用于文化消费,愿意支出5-10%的人占34.3%,愿意支出10-20%的居民仅占12.6%,还有5%的居民表示在文化消费方面会“一分不花”。从年龄结构看,愿意在文化消费方面支出10%以上的集中在18-35岁年龄阶段。
1.1.4文化消费在城镇居民消费中的位置及文化消费的目的。
在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太高的情况下,对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的迫切需要,有75%的被调查者表示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者并重;只有8.5%的人选择目前迫切需要的是“精神产品”。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自己、减轻压力”和“休闲娱乐”,选择这两项的人次占全部被调查者的比例为67.2%和65.2%;其次才是“增加知识”和“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分别为64.6%和58.1%。
1.1.5天峨城镇居民对文化娱乐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及要求。
有25%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目前的文化娱乐生活内容、质量等感到“较满意”和“很满意”,57.7%的城镇居民感到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水平“一般”,12.4%和4.8%的人则对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感到“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80.3%的被调查者认为丰富和提高文化娱乐生活内容和质量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娱乐环境的改善”,其次是“文化产品的丰富和质量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加”和“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60%的调查者对于文化娱乐活动的新颖度和内容丰富程度提出了要求,由此可见,文化娱乐活动中创新和多元素的内容的意义。
1.2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2.1 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偏低。
2006年天峨县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为263.2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出天峨县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选择是简便易行、花费少甚至不用花费的项目,居民文化生活内容和质量一般,居民文化娱乐生活需要远远不能得到满足。
1.2.2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有待优化。
调查显示,居民业余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看报纸、看休闲消遣类书刊、看影碟、看电子光盘、上网、看戏。从中可以看出文化消费构成单一,除上网属于新兴文化消费项目以外,其它主要内容属于传统项目,这些活动消费范围和环境局限性大,文化消费层次偏低。同时,调查中居民表示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自我、休闲娱乐,说明目前我县城镇居民文化需求尚处于适当改善生活环境、休闲减压的初级阶段。这样的文化消费构成缺乏活力和消费热点。调查反映出居民对自己文化娱乐生活质量和水平满意程度不高,也说明了文化消费结构有待优化。
1.2.3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未来预期较低。
《天峨县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0年要使乡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8%以上。2006年天峨县居民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6.1%,比2005年增长了0.6个百分点,增速较慢。通过结构分析看出,构成文化消费主要内容的文化娱乐产品消费反而比2005年下降5.6元,这一因素影响文化消费比重增速0.6个百分点。稳步实现文化消费目标,这一结构性问题应引起重视。然而本次调查显示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意向中,未来文化消费预期不高。对于居民家庭消费的迫切需要,15.8%的居民选择“物质产品”,8.5%的居民选择“精神产品”,前者人数是后者人数的近2倍。同时,对于未来文化消费支出,超过半数的人只愿意拿出家庭收入的5%以下,按2006年天峨县人均可支配收入6874元计算,城镇居民平均每月只愿意拿出28.6元花费在文化消费上。
1.3促进天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稳步增长的对策建议
1.3.1树立并强化文化消费的观念和意识,激发居民文化消费热情。
通过媒体等多种途径,宣传、倡导文化消费的观念,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在全社会形成文化是发展的核心,文化繁荣和居民文化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这样一种共识,引导居民自觉地以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满足精神享受、实现自我全面发展、追求较高的生活品质为目的,自觉进行文化消费活动,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1.3.2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氛围。
通过体制改革使现有的文化团体(单位)转变观念,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消费者,充分了解研究并尊重消费者的需求,真正做到群众需要什么就生产、服务什么,不断满足最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文化市场注入活力,带动居民文化消费不断增长。
1.3.3找准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带动居民文化消费的增长。
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天峨县文化消费水平偏低的状况,虽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所以政府要加大投入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培育文化市场,拉动文化消费的增长,走“政府投资、扶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得到发展——文化市场逐渐发育、充满活力——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提高、潜在支付能力得以实现——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繁荣”这样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1.3.4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创造文化消费环境。
要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鉴于天峨县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文化消费得不到满足,人口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现实,政府应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社区文化设施等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并依托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要在满足居民实际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以先进文化理念、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方向引导居民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和质量。
1.3.5培育和扩大新的增长点,优化文化消费结构。
提高热点文化消费项目的比重和服务。对目前居民最热衷的文化消费项目进行挖掘,提升起内涵、层次和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从中培育出新的消费增长点。如目前几乎所有的居民每天都看电视、读报纸,电视服务、报纸出版就可以通过增设、调整电视栏目,发展数字电视或扩大报纸发行种类等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开发新的文化消费项目,引导居民多往国家鼓励发展的文化消费热点和领域进行文化消费活动,促进消费结构的换代升级。
1.3.6依据居民文化消费现状,调整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应立足居民文化消费现状,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提供符合居民需求的文化服务。要调整目前文化市场定价过高的产品和项目,如电影、景区门票等,要让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费得起。文化消费定价过高,老百姓承受不了,势必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单纯靠高价位反而不能换取高额利润。文化产品和服务既要有标志性的经典项目,更要贴近群众、社会、生活,满足居民文化需求,引导居民文化消费不断增长,最终实现不断提高全体居民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营造和谐文明社会氛围的目的。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调查报告 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已日渐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针对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样本35(有效问卷35,有效率87.5%),其中男女比例大致1:1,城市38%、中小城镇18%、农村44%。大一学生41%、大二学生11%、大三学生32%、大四学生32%。
问卷结果阐述:
大学生个人消费月支出集中于600到1200不等,而用于文化消费的比例偏低,超过一半的人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支出5%到10%,17%的人有占到10%到15%,仅有15%的人文化消费比例超过15%。就文化消费的形式来说,关注国内国际新闻、去图书馆借阅书籍,旅游,逛街,看电视,健身是比较受欢迎的文化消费形式,切放松方式具有明显的性别关联性,女生喜欢逛街,男士则喜欢健身。而纸质报纸的阅读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快速吸收的大学生,77%的人表示他们几乎不买报纸。旅游聚餐的费用所占总文化消费的支出几乎一半,旅游费用较多,63%的人一学期旅游费用是超过350元,但是聚餐费用大部分的人每月低于120元。综上,大学生文化消费内容多样化,既有知识类,运动类等发展型文化消费,也有娱乐休闲类文化消费,比重大致相当,且60%的人表示,若时间经济等允许,文化消费占总支出的比例将大于20%;2/3的人表示,若生活费有所增加,会增加学习等文化方面和交际情感方面投资,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意愿性强,特别是发展性文化消费更是备受青睐。对于进行文化消费的目的,27%的人认为娱乐消遣,打发时间,各有19%的人认为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和扩大人际交往,提升个人形象问题。而对于影响文化消费的选择因素,个人爱好所占比例超过一半,同时接近60%的人认为文化消费的主要作用是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由此,大部分人认为文化消费与个人相关性极大,而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则无多大关联性。对于目前大学生中的文化氛围感知,2/3的人认为一般,不太符合同学的要求,1/3的人认为较好或者好。现象综述:
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内容丰富,不仅有上网、影视、旅游、打扮等休闲性的文化消费,也有书籍,报刊、健身等发展性文化消费。大学生对自身发展和交际等消费的意愿性极强,对自身素质提高意识较强。且对国际国内新闻关注度较高,非一心只读圣贤书,健身旅游等户外活动也在大学生文化消费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同时,不可否认,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仍然存在问题。随教育倾向和社会信息的多项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文化消费的重要性,而这似乎使得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一种商业产品,已标榜素质提高来流窜,越发的功利性,对于真正内心世界的充分充实并无几分。文化消费也成为总所周知的成功垫脚石,这本不应有错,而这急功近利似的阅读、旅游聚会对于素质提高有没有实效,答案我也未可知,大部分的人都是在里面学会了利益追逐的技巧。再者,大部分人表示愿意加大文化消费支出,而实际的文化消费支出仍旧是停滞不前,或许这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却也不得不说,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规划能力同真实的实践能力难以对等。最后,文化消费的氛围不尽人意,这是大的社会问题,与接近60%的人认为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只满足自身生活需求不无关系,与社会教育、国家教育体制不无关系。建议:
一、大学生应增加户外活动,增加对自身素质发展的实践力度,摒弃急功近利的文化消
费观念。
二、社会各界对消费行为正确引导,切实提高校园文化消费品的品味,充分提高校园公
共文化的利用率,加速校园文化的网络建设。
上述拙见,已尽客观叙述,虽尽心力,不当诸多。
第三篇:关于农民工文化消费的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文化消费的现状调查报告
作者:朱锋云文章来源:桂阳县统计局更新时间:2011-10-
31农民工是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因生存压力,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其物质需求和消费,文化需求及消费往往被其本人及社会放在很低的位置,甚至被边缘化。
一 农民工文化消费现状
通过对10个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
第一是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水平低
在10个调查对象中,个人平均月文化消费,没有的--1人、10元以下的--2人、10—50元的--3人、51—100元的--2人、101—200元的--1人、201—500元的--1人。取中位数加权平均约40元/人,仅是10人平均工资1440元的零头数,文化消费仅占工资的2.78%;与10人的平均生活费610元相比,文化消费仅占生活费的6.56%。文化消费明显偏低。
第二是农民工的文化消费层次低
农民工文化消费多属于消遣娱乐型。在“您最喜欢读哪类书报杂志” 选项中,消遣娱乐类--8人,而科学技术类仅1人,文化艺术类和子女读书课本类也只有各2人;在“您最喜欢收看哪类电视节目”选项中,影视类--8人,娱乐类--7人,而科技类竟无人选择。
第三是农民工的文化消费“含金量”低,结构简单
农民工在打工之余的主要活动分别是:看电视的有9人、选择睡觉的7人、打牌的有3人、发呆闲逛的3人、聊天2人、上网2人、听收音机1人、只有1人选择了读书看报。与文化消费关联度较高的读书、上网排在了倒数第一和第三的位置。这种文化需求是最基本的,“含金量”低,结构简单。第四是农民工的文化消费呈简单随意、廉价免费的特点
正如多数农民工的生活因陋就简一样,农民工对文化消费一般都没有特别的要求,大多选择简单随意,廉价免费的消费方式。比如,看电视因其不要花钱,简单随意,很自然就成了农民工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自然,电视也就成了农民工探消息、听信息、长知识、增见识的主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了。
二、影响农民工文化消费的相关因素
(一)农民工的文化消费与生存压力和负担系数负相关
生存压力大、负担系数高的,文化消费就相对较低,反之,生存压力小、负担系数低的,文化消费就相对较高。在调查的10个农民工中,月平均文化消费10元以下的3个农民工,在进城打工的主要目的项都选择了,①为了生存 ②养家糊口 ⑤为子女赚取学费,而月平均文化消费100元以上的2个农民工都没有选择这三项。可见,在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上,生存是第一位的。在解决生存问题后,作为发展的文化消费才可能摆到正常的位置。
(二)农民工的文化消费与文化程度正相关
文化程度越高,文化消费的范围越广,文化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就越高。反之,文化程度越低,文化消费的范围越窄,文化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就越低。
(三)农民工的文化消费与收入水平正相关
收入越大,文化消费也就越大,消费层次也越高,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也越大,反之,收入越小,文化消费也就越少,消费层次也越低,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也越低。调查的10个农民工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0%以上,而月收入在1000元的下的,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达不足1%,反差相当大。
(四)农民工的文化消费与劳动时间负相关
劳动时间长,占用了文化消费时间,自然就抑制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就相对较少。从调查来看,劳动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比劳动时间在8小时以下的,文化消费低30%以上。
(五)农民工日益扩大的文化需求与政府、企业、社区落后的文化设施矛盾日益突出
农民工最希望政府和社区提供的是:免费或便宜的电影(6人),提供文化节技术培训(5人),提供文化、招生等消息(5人)。当地政府和社区实际提供的文化项目或设施:免费或便宜电影(2人),提供文化节技术培训(2人),提供文化、招生等消息(1人)。实际提供与希望提供的相去甚远。农民工最希望企业提供的是,电脑(8人),电视(5人),文化技术技校培训(3人),企业实际提供的是,电脑(1人),电视(8人),文化技术技校培训(1人)。除电视能满足需要外,其它项明显供给不足。
三、解决农民工文化需求与供给矛盾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农民工文化需求的特点,可以建立一套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体的文化供给模式。一是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范围,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农民工文化生活服务体系。把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当地政府和企业的考核范畴,并与当地政府政绩和企业的业绩挂钩。
二是政府、社会各部门和用工单位应为农民工提供基本的文化产品。大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使相关的服务部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力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是政府部门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严格劳动合同法,缩短农民工工作时间,提高8小时以外工时工资,保障农民工文化消费时间,让任意延长农民工劳动时间的企业付出额外负担。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样离不开优秀文化的给养。每个人享受或消费先进文化的权利是平等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农民工创造了我们的美好生活,就应该让农民工共享发展的成果,共享优秀文化的成果。保障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四篇:广西文化
广西形象之我所见
学 院 专 业
年级班别 学 号 学生姓名
2011年 1月
正文: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就是外人对广西的大致认识,而广西的更多方面,却了解甚少。身为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我想通过本篇论文独特的角度,让读者们进一步感受广西的文化。本文从广西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东盟博览会,民歌节,绣球文化及饮食文化来五个角度来宣传广西的形象。关于东盟博览会及民歌节放入介绍广西文化形象的原因,我认为,随着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每年成功的举办,让外人日渐通过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之类的活动,进一步了解到广西的风采,所以我将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列入介绍广西文化的符号之一。我从以下五个角度介绍广西:
一、广西的地理位置及相关简介
1.地理位置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南临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东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邻云南,西南与越南毗邻。陆地区域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5%,居各省区市第9位。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山多地少。[1]
2.气候
广西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17℃至22℃之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都是由北向南递增。广西是全国降水量比较多的地区之一。[1]
3.民族
广西省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主要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此外,还居住着满、布依、蒙古、傣、黎、傈僳、拉祜、俄罗斯、土、高山、土家、朝鲜、白、藏、纳西等39个民族成分。[2]
二、历史文化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开凿灵渠,把长江与珠江两条水系联接起来,促进了广西与中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汉代,苍梧、布山、合浦就有了商贸集市,合浦成为海外贸易港口;唐代,桂州、柳州、邕州、容州城乡出现定期圩市;宋代,出现与交趾商人展开货物交换的搏易场;明清时,广西采矿业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是金、银、铜、铝、锡、铁等矿。据统计,清顺治六年至十八年报开的矿场达127处,居全国第3位。
广西也是我国近现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金田起义、黑旗军抗法、镇南关战役等的策源地和发生地,涌现了洪秀全、刘永福、冯子材等一批杰出人物。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3]
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广西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创作的崖壁画,汉代前创造的大铜鼓以及古朴曲雅、可避湿热、防蛇兽侵害的干栏建筑等,成为广西当时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阁及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均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广西素有“歌海”之称,主要有壮族的三月三歌墟、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踩花山和芦笙节、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具风味的打油茶等,其中农历三月三的壮族传统歌节,最为隆重。
三、广西南宁东盟博览会
东盟博览会,又称南博会,是由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的国家级,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徽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中国广西广西南宁举办。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倡议,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广西广西南宁举办。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转顺利、商品贸易日趋活跃的背景下,独具区位优势的广西南宁趁势搭建起了以广西南宁华南城为核心的大型商贸物流平台,而随着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在广西南宁启动运行,一个“全产业链一站式”的商品交易展示平台和物流基地正渐趋成型。
同时东盟博览会也随着广西的发展,逐渐成为广西的名片符号,她代表的是广西互利共赢,双边合作,开放自由贸易的经济态度和精神。
四、广西南宁民歌艺术节
1.节日起源
广西素有“歌海”之誉,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广西各族人民一向有爱唱民歌的习俗。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农历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圩,在这一天许多壮家姑娘、小伙甚至是上年纪的老人都会在田间山坡上相互对唱山歌,以歌定情,以歌会友。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饭和彩蛋,先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
2.节日历史
为把民歌发扬光大,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节定为文化艺术节,后演化为广西国际民歌节,从1993年起广西开始举办民歌节。人们在民歌节上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民歌成了飞架于广西各民族与全国各兄弟民族及世界民族之间的彩虹。
为了把民歌节办得更具特色,从1999年起广西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定于每年的11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由广西南宁市人民政府邀请国家文化部文化图书馆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联合举办。
从1999年11月到今年11月民歌节成功举办,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劲的现代气息一路走来,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
3.节日意义
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宗旨是继承和弘扬壮族人民的文化艺术,加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艺术节期间,国内著名艺术家、歌手以及国外民间艺术家为观众带来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节目演出。与民歌节同时举办的还有时装大赛、壮族节日联欢、全国少数民族孔雀奖声乐大赛、旅游美食节、广西山歌擂台赛以及经贸洽谈会等活动。历届艺术节举办以来,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赞誉,影响力不断扩大。
五、广西绣球文化
广西绣球又称为“堆绣绣球”,由老艺人采用“堆绣”这一古老而复杂的刺绣工艺制作而成。其结构独特、选料考究,且全部以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小巧玲珑,色彩鲜艳,是世界上最精美的绣球。一般的绣球大都是采用单线刺绣的方式在花瓣的面料上绣出各色图案,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抛绣球都是在每年春节及“三月三”歌节时举行,正是春播时节,绣球内填放有谷物种子,就是希望年内“五谷丰登”之意,同时绣球也是广西壮家人之定情物和吉祥物,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也被当作壮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
六、广西铜鼓文化
众所周知广西有“铜鼓之乡”的美誉。在广西不仅有关铜鼓的历史记载极为丰富,而且至今所发现的铜鼓,种类繁多,数量逾千,居全球第一。广西铜鼓,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蕴藏着丰富的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铜鼓的花纹瑰丽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
1、铜鼓特点
通体皆铜,一头有面,中空无底,侧附四耳,形似圆墩,平面曲腰。它的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1米以上,小者仅10余厘米,重量几十斤至数百斤不等,体形凝重,精美大方。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有的鼓边还环铸蛙、龟、牛、马等立体装饰。鼓身亦多环铸各种纹饰,并铸有鼓耳和合范缝。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打击乐器,也是他们生活中财富、权力的象征和顶礼膜拜的神器[4]。时至今日,在我国苗、瑶、壮、侗、布依、水、仡佬、佤等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一些民族中仍有传承与使用。可以说它是集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品。
2、铜鼓的历史与现状
铜鼓的前身是一种炊具,在春秋晚期出现,据考证已有2700多年历史。在十六世纪晚期开始存在的壮族祖先在商朝时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铜鼓最早源与陶釜,个体不大,从素面无纹到有简单的纹饰。汉以后到唐,逐渐向雄浑高大、精美稳重的方向发展。[4]唐以后又逐渐变小。迄今除了部分铜鼓被博物馆珍藏之外,仍有数千面铜鼓以它们独特的魅力活跃于民间。
目前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2400多面,其中,中国馆藏量1400面,为世界之最。在广西,馆藏的铜鼓达900多面,民间珍藏的铜鼓也十分丰富,因而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
七、饮食文化——广西特色小吃
俗话说得好“名以食为天”,吃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享受,在广西,好吃的美食更是数不甚数,主要有以下几种:
1、柳州螺蛳粉
在外游学的莘莘学子们,哪怕是从美国回来,短短的几天,也一定要去巷子里尝尝自己朝思暮想的螺蛳粉,体味那浓浓的乡情。螺蛳粉:顾名思义,用螺蛳汤煮泡的米粉。但看着简单,其实里面大有作为。螺蛳汤一定要熬得浓,米粉具有弹性。配料要有地道的酸笋与腐竹以及新鲜蔬菜(一般为空心菜、菜花、生菜任选其一),外加点萝卜干。而且自己可以随喜好加猪蹄儿或者鸭掌,均为美味上乘之选。
2、酸
酸是将大白菜、黄瓜、莲藕、刀豆、木瓜、辣椒、萝卜、笋子等各种蔬菜或水果,用纯正的白米醋浸泡而成,“酸”就是指这个腌制品。广西人都爱好吃酸,微带辣椒,味道十分之美。解渴解乏,促进食欲。
3、打油茶
阳春三月,春意正浓。南下桂林旅游,品尝一下桂林“打油茶”,当然是一件美事。“打油茶”有祛寒湿、提神、饱腹之功能。桂北地区湿度大,矿工颇多,喝“打油茶”便成为当地百姓的饮食习惯,亦是他们用来待客的一种方式,客人围桌而坐,主人用一小炉,“文君”当炉,当众操作,一杯接一杯,颇有风味。如今,“打油茶”不径而走,流传广西数地,倍得人们青睐,风味亦添数种,如“鸡丝打油茶”、“肉丝打油茶”等。
4、玉林牛巴
玉林是我国南方重镇,位于广西东南边陲。“玉林牛巴”是玉林传统风味名吃,它是用黄牛臀部肉(俗称打棒肉)为主料,肉质细而有嚼劲,吃后满口生香,堪称地方一绝。《清异录》载:牛巴“赤明香,世传邝士良家脯也。轻薄甘香,殷红浮脆,后世莫及”。玉林牛巴色泽暗亮,气味醇香,肉质细而耐嚼,入口生香,令人回味。
5、老友粉
有人说:到过广西南宁如果没有吃老友粉就不算来过广西南宁,要想融入到广西南宁生活,和朋友一起去吃碗老友粉是必不可少的。也许很多人刚开始都有点吃不惯广西南宁酸笋的味道,认为有点怪臭味,但是这就是老友的味道。俗话说得好,臭味相投!如果不是喜欢同样的味道又怎么能成为“老友”呢?!
综上所述,这就是我们广西的五种文化符号,我认为只有考虑人们对吃住行三方面的需求,这样的宣传才更到位,同时我也希望我们广西越来越好。
参 考 文 献
[1] 罗昭祥 《广西地理大发现》 中国审计出版社,98,34-37
[2]广西少数民族简介 海峡之声网 2009,06(07)
[3]历史简介 广西新闻网 2010,08(07)[4]广西铜鼓文化 1991 56-59
第五篇: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费水平也大大提高,农村文化消费意识正在逐年增强,庞大的农村人口的文化消?M市场潜力巨大。为此,我对我家乡--河北省沙河市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人们用于文化的支出越来越多,但目前仍存在村民文化消费观念过于落后、文化消费总量较小,且增长缓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应不足等问题。针对农村目前文化消费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策略。本文的研究对于打开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调研报告
一.前言
本次调查地点选取了河北省沙河市三个乡镇,分别为沙河城镇(沙河市北部)、周庄办事处(毗邻沙河市区)和柴关乡(位于沙河市西部山区,交通不便),充分考虑到了沙河市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基础设施完备程度差异问题,因而对沙河市整体的农村消费情况具有一定的解释性。调查对象为该乡镇常住居民,调查方式是进行随机选取入户调查。共发放调查试卷1000份,其中沙河城镇500份,周庄办事处300份,柴关乡200份,剔除掉无效问卷后929份。
二.沙河市农村文化消费现状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沙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2.2亿元,增速达1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051元。自从进入“十三五”以来,虽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随着经济结构及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村民们收入水平有所提高,消费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大幅提高,消费范围也不断扩大。沙河市农村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51%跌至2017的30.6%。这说明,沙河市农村居民生活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如表1)。
这次调查目的是了解农村居民消费内容和结构,并提出以下问题“您的家庭消费金额最多的3项”,调查结果如下(如表2):
调查结果显示,在沙河市农村家庭消费金额最多的3项中,排名前六位的分别是食物烟酒、教育支出、日常开销、人际交往、衣着、居住花费。在家庭消费品中,其中选择最多的消费品为食物烟酒、教育支出和日常开销,比例均在20%以上,其中食物烟酒消费支出最多,达25.49%。选择文化娱乐支出为家庭消费支出金额前三项的仅有24人,仅占总调查人数的2.85%。可见农村文化消费稍显不足,农村市场是提高整体文化消费水平的关键。
三、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理念落后
受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沙河市农村居民消费习惯较为保守,偏重于实物消费,大部分村民更愿意把“闲钱”存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从而忽视了精神消费,认为文化消费是“没必要的支出”“浪费钱”。我们归属于人际交往的支出包括送礼请客和婚丧礼金。村民之间平时请客吃饭串门喝酒的现象很常见,而一起去打一场篮球或出门结伴旅行的却少的很多。由于受消费观念、文化基础设施供给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村民普遍存在“有钱不想消费”而愿意存进银行的观点。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仍能看到农村居民消费与城市居民消费总量及结构上存在的较大差距。
(二)农村文化消费总量较小,且增长缓慢
各村政府近几年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与周边地区相比,沙河城镇等地区文化消费存在发展总量较小,增长相对缓慢的问题。以2017年为例,如下图所示,沙河市农村居民人均文体娱乐消费金额为1302元,比河北省人均文体娱乐消费金额的1358元略低,也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北京市和天津市――仅为北京市人均消费水平的60.47%,天津市人均消费金额的73.72%。
数据来源:《邢台市经济年鉴》(2016年)
(三)文化基础设施供应不足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沙河市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较多集中于在家上网、看电视,集体活动偏重于跳广场舞、扭秧歌等。这些活动集体投入成本较小,对于环境、设备、参与人员的限制较低。虽然大部分村庄安置了健身器材,但利用率较低,常年处于闲置状态。目前沙河市各所属乡镇无可供村民使用的影院,沙河市仅有两家正在营业的电影院,可容纳量共618人,但是沙河市常驻人口为47万。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休闲文化娱乐活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据调查,每年会进行至少一次外出旅游的家庭仅有不超过十成的家庭。然政府加强了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开发和市场监管力度,但是文化基础设施供应不到位,使得即使有村民想进行此方面消费也会受限制。
四、对提升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首先政府要建立合理激励措施刺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收入是消费的第一源泉,增加收入才是消费提高的动力源泉,才能为文化消费提供坚强的后盾;其次政府要出台措施稳定物价,使农民日常必需品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有所降低,使农村居民有更多的“闲钱”用于精神文化消费。
(二)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能力
第一,政府部门首先要制定如减免税收或加大财政补贴等相关的宏观政策,以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项目的开发。当进行同样的文化消费所需付出的成本更低时,居民消费的积极性就会大大的提高。第二,重视农村文化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其投入力度,文化项目基础设施包括进行多种文体活动所需的场所、配套设施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更是我国迅速崛起强大的新兴产业。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加大对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的重视变得尤为重要。文化产业想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加大力度开发和引导具有巨大潜力的农村文化市场,深入了解农村地区文化发展的现状,发展文化消费来帮助其改变目前的落后模式,必定会促进当地文化建设,提升整体的文化市场进入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