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协文化现状
阿尔山市文化局职能机构编制现状
及下一步调整思路建议
一、文化局机构编制现状
文化局在阿尔山建市后同政府其他局办同时成立,开发区时期称科教文卫为合署办公阶段,建市后初期历经文体广电局、文体局、文化局几次分合办公阶段,2009年4月,称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文化体育广电对外一个牌子,对内各司其职能独立办公。目前文化局现有行政编制2人,即局长副局长各1名;工勤编制1 人;事业编制按所属事业单位统计分别为:文化馆:编制10人,实有9人;图书馆:编制3人,实有3人;文化稽查大队:编制2人,实有1人;文物站:编制2人,实有2人;乌兰牧骑:编制16人,实有14人。
二、文化局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文化艺术与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拟定我市文化艺术与文物工作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二)研究拟定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全市文化体制改革。
(三)研究拟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指导全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
(四)管理全市文学、艺术事业,指导艺术创作与生产,扶持代表性、示范性、实验性文化艺术品种,推动各门类艺术的发展;归口管理全市性重大文化艺术活动。(五)管理全市社会文化事业,指导全市各类社会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六)管理全市图书馆事业,指导全市图书文献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组织推动全市图书馆事业标准化、现代化建设,促进各类图书馆的相互合作、协调发展。
(七)管理全市文物、博物馆事业,研究拟定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并监督实施;指导、协调全市文物的管理、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利用及出境、宣传等工作;指导、协调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八)组织指导全市文化艺术及文物科研工作,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与进步。
(九)归口管理全市文化市场,研究拟定文化市场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并监督实施;负责音像制品的批发、零售、出租、放映等经营活动的管理;指导全市文化市场稽查工作。(十)制定艺术教育工作发展政策,编制艺术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三、文化事业发展近况
文化局举办了大型文艺演出:圣诞之夜俄罗斯演出、满洲里歌舞团等等。春节期间慰问部队演出、组织举办了大型春节联欢会、组织专业人员对边防武警大队进行文艺指导、开展了广场文化月活动。
同时我局从人员业务音响设备等方面协同配合阿尔山林业局、白狼林业局和部分镇街开展业余文娱活动。收集创作整理出版了22首优秀的阿尔山原创歌曲MV光盘。
经过两年来的全方位普查,基本确定我市文物尚未发现远古遗存,重点是二战时期日军侵华工事遗迹,已发现二战遗迹近百个点,其中已经列为盟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有一处已进入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阶段等待批复。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我局因工作实绩突出,李玉侠局长被评为自治区级文物工作先进个人,并得到一部分文物工作的奖励资金。
2010年起文化局开始进行民间文物和有地域特点的文物的征集保护工作,投入专项资金给予大力支持,现已收到部分物品。
去年以来我局共整理申报并得到批复的区级非遗项目1个,盟级非遗项目 11个,市级审批公布非遗项目15个。正在申报自治区的文化艺术之乡、白狼林俗村。
我市的文化市场业户总体数量不多,但分布线长面广,不易管理,加之文化稽查人员少,因此市场管理一度出现相对薄弱的现象。我们单独或协同相关部门先后开展了十几次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和净化环境的专项行动,从根本上规范了文化市场较为混乱和无序的现象。
2008年我乌兰牧骑参加全盟首届“圣地亚哥”杯文化艺术周,荣获了“优秀组织奖”,乌兰牧骑演员阿茹娜于2009年参加首届“兴安盟原创歌曲歌手大奖赛”中凭借原创歌曲《放歌阿尔山》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2009年参加“首届红城文化节既全盟乌兰牧骑文艺汇演”得到了全盟各级领导及人民群众的好评。在此次文艺汇演上演员们出色发挥从而得到了诸多奖项。
配合市委、政府争取文化演艺大厅建设资金140万元以经到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68万元设备设施已经落实到位。以争取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五岔沟镇、白狼镇、天池镇建设经费落实到位,白狼镇文化站已建设完成,至目前,3个综合文化站的配套资金每个5万元也已落实到财政。借助自治区开展草原书屋惠民政策之机,去年已争取到我市天池镇的伊尔施村,明水河管理处的明水村和五岔沟镇的牛汾台村建立了3个草原书屋,今年申报了8个草原书屋并全部得以批复落实。去年申请乌兰牧骑演出车1台已落实到位。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亟待建设:我市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几近空白,近年来作为发达地区已经具备和完善了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场馆,包括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排练厅、展览馆、培训室、小礼堂等等一应俱全。甚至有些较发达地区已经做到各类场馆单独建设规模宏大功能更趋先进,这些先进的基础设施对于一个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必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而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阿尔山市来说,相对落后和及其匮乏的文化基础设施极大地影响着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
(二)编制调制不尽合理,文化馆编制偏多,文化稽查大队、文物站缺少一线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造成人员配制与工作需要比例不协调,很大程度制约工作开展。
(三)镇街文化工作机构及职能不够理顺。
五、建议下一步解决问题方法
(一)建议政府将多功能文化艺术中心立项建成,同时根据全市一城四组规划完善镇街综合文化站项目建设,使我市文化基础设施能够顺应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需求,反之将制约我市作为全国优秀旅游疗养城市的发展进度。
(二)编制合理调整:文化馆编制可调出2个充实文化稽查大队,使文化稽查大队编制人数可达到4个。
(三)人员内外交流:现有人员具备专业技能较少,多年来人员流动较少,可与其它同级事业单位人员进行适当交流。
(四)镇街配备文化馆编制,明确专兼职文化馆人员。
第二篇:论政协文化
论政协文化
政协文化是指人民政协的理论体系、思想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制度形态、工作方法及独有的风格和气度,是反映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基本政治制度和协商民主实践的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文化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孕育和催生政协事业的基因,是渗透在政协方方面面的血脉,是推进政协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切实加强政协文化建设,对于更深入地把握政协性质、地位和作用,更准确地把握政协工作理念、规律和特点,更好地把准创新政协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更有效地服务于全省工作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协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马克思主义是人民政协产生、存在、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理论基础。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的理论依据。这三者构成了人民政协理论的三大理论基石,也决定了政协理论、政协文化的性质。政协文化姓“马”,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示了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回答了政协是什么、是干什么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范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政协新的工作实践。
政协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精神为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
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人民政协最根本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公民经济政治文化权益,等等,都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人民政协所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和不懈追求。人民政协正是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为文化内核,并以此作为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共同思想基础,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
政协文化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政协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和合文化”和“忧乐文化”是政协文化的重要渊源。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深刻地揭示了“和”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身与心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阐发了“和”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义。“和”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提出来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和”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管子提出“蓄之以道,则名和”;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指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人民政协强调“求同存异”、“兼容并包”、“荣辱与共”、“囊括一切”与这种以“容、融、和、合”为特征的中华和合文化传统是有着深厚的渊源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乐文化”,集中体现于《周易》所说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体现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体现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舍小我为大家,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忧乐观”,成为自古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共同气质。人民政协是个中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地,这种气质、情怀和精神也是广大
政协委员的共同特征,成为政协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政协文化以人民政协履职实践为基础。文化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创造物,其本质在于人的实践创造性。任何文化形态都是与之相对应的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政协文化也是同人民政协的履职实践紧密相连的。政协实践为政协文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政协文化的内涵随着政协履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政协文化又反作用于政协实践,并推动着政协履职工作的创新发展。
政协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普遍特征,又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和独特内容,其主要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协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倡导和谐理念、体现和谐思想的文化形态。政协文化是和谐文化。人民政协组织的基本属性、工作主题、根本任务和工作方式都体现了和谐的精神和要求。和谐是人民政协的重要思想理念,正是由于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由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各个民族、各类宗教等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所以才有建立人民政协,实现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大团结大联合的可能和必要。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囊括了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代表人士,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大团结、大联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和谐是人民政协的价值追求。人民政协高举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奋斗。和谐是人民政协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和谐思维是承认差异矛盾、实现多样性统一的辩证思维,而不是否定差异、否定矛盾的形而上学思维。人民政协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工作原则,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共存、协调并进。其思维的路径是求和,其工作的方法是协调,其工作态度是和气,其工作关系是合作,其工作氛围是和睦。人民政协坚持和谐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合心发展强祖国,合作发展图共荣,合力发展建家乡,合理发展求持续,为实现政通人和,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第二,政协文化是一种协商文化。人民政协是一个协商机构,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人民政协的首要职能是政治协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也带有明显的协商性。协商就是一种商量,就是相互沟通,交换意见,以求达成共识。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我们一定要学会善于同别人商量问题。”周恩来同志曾说过:“协商这两个字非常好,就包括这个新民主的精神。”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时,认为关键的两条,“第一条就是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协商民主的主渠道,就是奉行商量办事的原则。人民政协发表的意见,不是命令、不是指令,不能强迫人接受和服从。无论是在人民政协内部,还是在处理与党委、人大、政府的关系中,人民政协总是采取协调、协作、协商、协和、协力等融通方式来处理相互关系的。协商作为人民政协独特的工作风格和议事原则,体现了民主的精神,体现了平等的精神,渗透在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全过程。人民政协坚持民主协商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即参加政协的各单位在法律上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坚持协商内容的广泛性,即在政协组织内部,各种重要事项和内部关系都要以协商的方式进行并最后确定;坚持协商意见的资政性,即参加政协的各个方面在协商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对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作用,但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不能代替决策或强行要求决策机关采纳。因此,在政协工作的同志都要学会协商的本领,养成协商的习惯,坚持协商议事、协商办事。
第三,政协文化是一种兼容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构成了政协文化的重要特征,也集中反映了人民政协的文化气度。这种兼容并包的文化气度既体现于人民政协组织构成
上,更体现于人民政协组织在处理内部各方面不同意见时所采取的态度和方式上。人民政协实行“大团结、大统一、囊括一切代表人物”的方针,坚持阶层不同目标同、界别不同理想同、利益不同大局同、意见不同责任同,使人民政协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在人民政协,实行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政策,鼓励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各种看法得到充分表达,使各种智慧得到交汇和融合。在政协,既尊重多数人的共同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既善于听取支持的、肯定的意见,又乐于听取批评的、不同的声音,对已经作出的决议,如果有人仍有不同看法,在不违反政协章程规定的前提下允许保留。所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人民政协体谅大度、包容宽容的文化精神。
第四,政协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人民政协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共同探索实践的伟大创新成果,是顺应“二战”后协商解决重大问题的国际潮流,又实事求是地紧密结合当时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建立的一种崭新的民主政治制度形式。人民政协工作具有鲜明的探索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人民政协的基本性质、组织构成、主要职能、工作主题、方式载体,都是在创新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人民政协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政协人”的持续探索、不断创新而取得的。创新精神已经内化为政协的文化因子。今天,我们要实现政协事业的新发展,也必须继续发扬人民政协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民政协工作才能永立时代潮头。
第五,政协文化是一种求实文化。政协文化作为求实文化是人民政协性质和职能所决定的。人民政协位置超脱,环境宽松,与具体利益瓜葛较少,这就客观上为能报实情、敢讲真话奠定了体制机制的基础。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要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如果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工作中都充斥着套话、空话、假话,听不到真言、诤言、肺腑之言,也
就失去了政协这一政治机构应有的作用。只有一切履职工作做到了求实务实,政协才有作为和地位。政协文化作为求实文化具体体现在人民政协履行职能过程中所秉承的精神和实际行动上。政协工作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展开,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政协所关注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紧紧抓住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在政协的履职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委员们深入实际、了解实情的身影,可以看到委员们坦陈直言、秉笔直书的风采,可以看到委员们实事求是的勇气和科学态度。可以说,求实务实,是政协的优势,是政协的秉性,是政协文化的品格和要义之一。
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政协文化的基本轮廓,是政协工作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只有准确把握政协文化的丰富内涵,切实加强政协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政协文化精神,才能把准创新政协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才能为推动政协事业的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有力的文化支撑。
政协文化建设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省各级政协组织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一要立足现实,在继承与创新中推进政协文化建设。政协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推进政协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继承已有积极成果,又要在实践中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政协文化建设与政协工作实践同步伐、相适应。二要深化研究,努力实现对政协文化的理性把握。政协文化作为一个新命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要进一步深化对政协文化的科学内涵、基本要素和结构体系的研究,使我们对政协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准确的把握;要进一步深化对政协文化建设与政协实际工作的内在联系的研究,使我们在加强政协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好地推动政协工作的开展;要进一步深化政协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的研究,不断提高政协文化建设和政协工作的水平。三要大力宣传,积极营造浓厚的政协文化氛围。要在政协工作中,大力宣传政协文化,提倡政协文化,弘扬政协文化,践行政协文化;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政协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求,增强社会各界群众对政协文化的
认同。四要抓好学习,加强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的政协文化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类学习会、报告会、读书会、培训会,结合正在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组织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学习研讨政协文化,使政协文化所倡导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内化到各自的精神世界中去,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努力使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成为政协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推动者,为建设和弘扬政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工业园区文化现状
天祝县经济核心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现
状及发展设想
一、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现状
(一)基本设施齐全。经济核心区各级各类文化事业机构基本完善,基本形成了包括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民族歌舞剧团、青少年业余体校、文化稽查队、华锐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比较完备的文化工作网络体系。县城华藏寺镇建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各1个,统一在文化大厦(楼)办公,总面积2700平方米,建有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体育馆1个,在石门沟建有简易赛马场一个,占地面积达30多亩。该区华藏寺、石门镇、打柴沟镇和抓喜秀龙四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经全面完工,建有农家书屋3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44个。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
(二)运行情况良好。辖区博物馆实行“零门槛”免费开放,图书馆藏书达到7万多册,文化馆每年为机关、社区、乡村开展培训文化人才60余次,并开展书画摄影展览和台球、乒乓球等活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注重体育锻炼,注重参与文
化活动,文化广场、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已成为广大群众自娱自乐、休闲健体的精神家园。
二、发展设想
根据天祝县“十二五”文化体育发展规划和“建成一批、储
备一批、论证一批”的原则,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一)在县城主要实施文化馆(文化大厦)改扩建,图书
馆、博物馆、民族歌舞剧团演艺中心、华锐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市场监管中心和天祝县群众体育活动中心(田径场、游泳馆)新建项目。
1、文化馆建设。完成文化馆改扩建工程,使建筑面积由
现在的2427平方米扩建为计划的5000平方米左右。力争将文化馆建设成为设施齐整、功能齐全的集文艺创作、学术研究、休闲娱乐、教育培训、书画艺术活动、为一体的全县文化中心,文化馆整体功能充分发挥。
2、图书馆建设。新建三层框架结构图书馆,总建筑面积
3400平方米,内设多媒体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陈列室、库房和办公用房等;购置相关设施设备。将县图书馆建设成为集文献信息、学术研究、文化休闲、教育服务、知识管理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信息交流中心,达到满足全县23万人口的服务标准。
3、博物馆建设。新建三层框架结构博物馆,达到国家三
级馆标准,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设8个展厅及办公、库房。配套监控、消防等安保设施设备。将博物馆建设成为集收藏保
护、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3、歌舞剧团建设。新建天祝县民族歌舞剧团排练及演艺
中心,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建成综合剧院、多功能剧场、配套管理及排练用房为主要设施的综合性演艺中心,彻底解决县民族歌舞剧团无场地、无设施的现状。
4、华锐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建设3000平方米场馆,开设
民俗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华锐文化艺术研究培训、技艺开发与产品生产,配套相关设施设备。
5、文化市场监管中心。成立天祝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
队,新建业务办公及出版物库房管理用房1500平方米。
6、天祝县藏汉文编译业务楼。修建4层综合业务楼。主
要编辑出版藏语言文字类图书及藏文古籍整理。设立华锐藏族传统文化信息中心,购置基本办公设备及专业设备等配套设施。
7、天祝县群众体育活动中心。建设400米标准体育田径
场地,内圈为标准草坪足球场,建设游泳馆及相关业务用房,配套体育活动竞赛器械和设施设备。占地面积约55亩,(二)在乡镇重点完成石门沟高原赛马训练基地改扩建工
程,争取完成四个乡镇村文化活动室建设,乡镇农民健身好中心(灯光球场)建设和50%的行政村标准篮球场建设。在加强全县农家书屋管理的基础上,争取完成全县30户以上村民小组和佛教寺院的书屋建设工程。
(三)工业园区公共文化基础建设。活跃的公共文化是园
区文化的巨大推动力和有机组成部分。在园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切实抓好体现工业园区形象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重点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建成室内外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其中,除建有室外文化广场外,还需修建不低于1000平方米标准篮球场和不低于300平方米的职工室内活动场地。此外,还要在园区内建设充足的健身器材、棋牌等娱乐休闲设施,营造美好的生态宜居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社会文化内涵。
同时,认真抓好单位社区和居民小区的文体设施建设。通
过努力,逐步建立健全县、乡(社区)、村文化体育网络,提升县城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使80%以上的乡村、社区拥有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基本满足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
天祝县文化体育局
2011年5月23日
第四篇:文化对外贸易现状
一、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现状
据我国商务部2008年
5月发布的《2007中国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报告》数据,2007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9.2亿美元,核心文化服务进出口为37.2亿美元。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总量大概在6412亿元(约878亿美元),当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1738.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2180.1亿美元)。2009年5月,商务部发布了《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报告(2009)》,2008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规模稳步扩大,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2.6%,达158.4亿美元。其中进口略有下降。在跨境文化服务贸易方面,2008年文化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29.5%,达到48.16亿美元。综合以上数据可见,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只占据文化产业整体相当小的部分;在我国国际贸易体系中,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贸易额正逐年递增,但在进出口总额中仍显得微不足道。
另据联合国五大机构于2008年出版的《2008创意经济报告》显示,从1996年到2005年,中国创意产品出口额从184.28亿美元增长到613.6亿美元,2005年中国已经占据创意产品全球出口市场18.29%的份额,成为全球创意产品的第一生产国和出口国。然而,通过对具体出口行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创意产业出口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制造,如工艺品加工、设计产品加工等,而核心的版权内容产品输出仍然不足,尤其是视听内容产品及版权贸易还相当匮乏。2000年到2005年,中国版权和许可证费出口额从8000万美元增加到1.57亿美元,增长96%;同期,中国的版权和许可证费进口额从12.81亿美元增长到53.21亿美元,增长315%。2005年中国的版权和许可证进、出口额之比为33.9:1,是典型的版权贸易逆差国。
2005年后至今,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以新闻出版总署自2005年起连续4年发布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统计数据为例: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核心文化产品的贸易额逆差逐年扩大(2005年14853.16万美元,2006年上升到17256.39万美元,2007年跃升到21477.73万美元,2008年更上升至25029.64万美元);版权进出口比例在2005-2007三年间有所降低(2005年7.18:1;2006年6.02:1;2007年4.28:1),但2008年却相反上升至6.91:1。
综上可见,我国目前仍处于文化产业全球分工链的低端位置,具有中国主流价值和现代理念的核心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总量仍然很小。
——摘自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初探
我国在世界文化产品贸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2002年我国核心文化商品进出口总额已居全球第四位
本报讯 20世纪末以来,全球文化产业以年
均7%的速度增长,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各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全球文化产
业产值达到了1.3万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7%。与此同时,我国在世界
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2002年,我国核心文化商品的进出口贸
易总额达到63.8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这是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获悉的。<
——摘自中国新闻网
第五篇:文化自信现状和对策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大学生是国家的年轻力量,在文化传承和创造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五四运动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投入到国家的文化建设中去,并且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但是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目前通过网络和其他方式传播的外来文化与中国主流文化存在一定冲突和碰撞。
当代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文化自卑,一是文化自大。
前者低估了本土文化的价值,由于对本国文化的不了解,加之受网络等媒体的影响,一心追求糟粕的外来文化。例如当今蔓延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就是上述问题的体现。此外,当今的主流文化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却是吸收了中华五千年文化内核,包含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但是由于理解不深刻,很多大学生对国家层面的“和谐”、“大同”不屑一顾,认为这是虚无的说辞。相反他们注重个人享乐,奉行个人主义。
后者即高估了本土文化的价值。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可取和不可取之处,不能明确的分出高低,也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瑕的。有些大学生盲目排外,比方说有同学认为我们是中国人学好汉语就行了,没有必要学习外国人的语言。实则不然,随着中国与外界交流越来越多,学好外语有利于我们学习他国先进文化。那么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
首先,我国当代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在古代体现了它的力量,在当代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中华民族儿女的骄傲。首先应加强教育,让当代大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开传统文化中某些与当代社会现实不合之处。还要创新文化教育方式,避免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文化性融入其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教育效果。此外,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不同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需要,充实当代大学生人文知识,积淀人文素养,最终真正达到文化自信。
我们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过程中,更要努力提高文化修养,坚决抵制中国文化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要用年轻的心态去传播主流文化,弘扬正气。此外还要合理的看待文化冲突,在践行和创新我国文化时既要有安全意识,保护我国文化不受玷污,又要辩证地包容外来文化。
唯有如此我国当代大学生才能早日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成为国之栋梁,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