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端午文化的现状
端午文化的现状,传承与发展
提起端午节,有些人马上会联想到包粽子、划龙舟、插艾草等传统习俗。然而,时下端午节已经演变成为“吃喝节”、“休假节”,少了些文化氛围。那么,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味儿缘何越来越淡了 据了解,寓意深厚的端午节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吃粽子,还有很多传统习俗以及活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端午习俗遭遇了“瘦身”。这些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习俗,形成了绚烂多彩的端午文化。大众过的端午节是“集体的热闹”,但我们是否更应该关注一下这个热闹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
其实屈原之死的文化意义要比包粽子、划龙舟、采艾蒿、集体狂欢更有文化与生命的价值。屈原在世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篇章。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家园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故土,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传说,当地百姓划船寻找他的遗体,又恐其死后为蛟龙所困,遂投五色丝粽于水中。此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民间形成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两千年来,后人为纪念屈原,把一个忠臣、诗人的死亡日逐渐变成了节日,在中国的文化、习俗里,一旦演变为节日,一定少不了热闹。当集体的哀思演化为大众的狂欢时,就变成“伪形”文化,伪得连在节日中的人们都不知自己为什么这么“快乐”。这些年,随着资讯的发达,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变得容易,人们逐渐知道了端午节与一个大诗人有关,有什么关?爱国?忠臣?或愚忠?无论怎样,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奸佞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都深表同情,更对屈原之死愤愤不平。屈原之死的文化意义要比包粽子、划龙舟、采艾蒿、集体狂欢更有文化与生命的价值。
哲学家刘小枫在论述诗人帕杰尔纳克之死时有一段话:“诗人死于,„自己的回忆已经无用‟。从哲学上来理解这句话,则表明人类的精神故土已经干裂……诗人自杀表达了诗人对信念的绝对忠诚,表明了诗人拒绝在虚妄的信念中生活。”屈原的自杀表明的也不是他的妥协与无奈,而是他不能放弃信念。苟活着可以接受荒诞与屈辱,但自杀就是刚烈的宣言。死亡才构成了屈原作品和思想中最为“惊才绝艳”的头号主题。屈原宁肯选择死,而不选择生。满脑子儒家思想的屈原其价值观就是自己的人格完善与国家意志的和谐统一,可屈原又无法确保君王的意志就能代表人民的利益与幸福,他只能“天问”了。屈原怀疑了自己曾经热切以整个身心信奉的信念,屈原对信念没有愚忠才是屈原之死的文化意义。在自杀这个巨大的主题面前,嘲讽者和指责者都将退缩。“自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这种选择死亡和面对死亡的个体情感,是对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偷生观的最大嘲讽。屈原选择死亡的态度,就是对丑恶现实的彻底否决和对理想人生的憧憬,他感染、启发着后代的人们。他通过死,把礼乐传统和孔门仁学对生死、对人生、对生活的哲理态度,提到了一个空前深刻的文化评判高度。大众过的端午节是“集体的热闹”,但每一个有良知、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过的端午节应该是对“屈原之死”的文化反思。
对时下许多人不知道端午节文化的真正来历,只知道狂欢聚会的现象,北华大学文学院社会学者曾日红表示,端午节既是民间防疫祛病、避瘟驱邪、祈求健康的节日,更是精神层面的节日,寄托了人们平安和顺的美好心愿。年轻人把这个传统节日过成一个吃喝玩乐的节日,出现不在乎或不懂得传统习俗的现象,说明了对传统文化节日知识的缺乏,使传统节日脱离了其原有的内涵。端午应该是“节”而不只是“假”,不能用简单的休假方式来对待端午节这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节日。一位民俗学家表示,节日气氛的淡化,也是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于节日中特定食物的期待淡化了。而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也影响了人们对于节日的精力投入。端午节的背后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沉淀,这里面其实承载了很多文化的精神意义上的内容,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会。
该如何抢救这些濒临消亡的节日文化、更好地传承传统习俗?曾日红认为,端午节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努力搭建吸引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平台,唤醒人们关于端午节的记忆,如在社区、学校开展各种纪念或者庆祝活动,介绍端午节习俗,举办传统文化展览等,让人们在感受节日欢乐之余,获得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认同,让端午节过出浓浓的传统味道。
第二篇:弘扬端午文化
弘扬端午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1111121 27 杨滟艳 【摘要】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岁时节日。今天端午节的形式与文化内涵,是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间的多种文化因子相复合的产物。经过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淘汰与选择,最终以纪念屈原作为其文化意义的体现,并为人民所接受。屈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今天,无论端午节的纪念形式如何变化,屈原所代表的根本的文化意义不会改变。
【关键词】端午节来源、屈原、民族文化
【正文】 一般来说,年节习俗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日期,二是仪式活动,三是叙述这一习俗由来的富有某种 文化意义的传说。端午节的日期是每年的五月五日,其活动内容有裹粽子、划龙船、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等,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
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而作为代表其节日文化意义的传统故事则有多种说法。罗列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纪念屈原。持此种观点的占绝大多数,可谓妇孺皆知。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以五月五日 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及五色丝,皆 汨罗水之遗风。”宗懔《荆楚岁时记》亦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之。”
二是纪念越王勾践。西汉《越绝书》说越王勾践为国雪耻而忍辱负重,于五月五日操练水军,最终复国,越人便以五月五日作为纪念他的节日。
三是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四是纪念孝女曹娥
五是纪念介之推。
六是源于祭图腾龙。闻一多先生在他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中作了详尽的论述说明,认 为:“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目……端午是个龙的节日。”
七是端午源于恶日的忌讳。五月五日,被古人视为恶日,故《风俗演义》、《论衡》、《后汉书•礼仪志》等书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
八是端午节由夏至演变而来。因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有夏至食粽的习俗,隋人杜台卿的《玉烛宝 典》亦云龙舟赛为夏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至于为何在夏至节有这些活动,其传说故事已不可考。以上说法虽然众说纷纭,但以现代大众对端午节所熟知的意义而论,人们大多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在世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篇章。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家园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故土,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
传说,当地百姓划船寻找他的遗体,又恐其死后为蛟龙所困,遂投五色丝粽于水中。此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民间形成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闻一多先生详细考证后得出结论,端午节远在屈原出生之前就已存在,而端午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龙舟竞渡早于屈原时代一千多年,吃粽子的风俗恐怕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形成。继而闻一多先生指出,端午是源于吴越民族的祭图腾龙。在远古时代,龙是人们由产生恐惧感而产生崇拜信仰的对象,龙舟是想象中的龙的具体形象化,这反映出尊神的时代,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程度还很落后,他们无法理解大自然,只有凭借想象并把想象转化为一种变形的现实。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并揭示大自然的面目,于是,龙舟竞渡从对龙的祭祀仪式演变成了端午节的民众娱乐习俗。然而,一种年节习俗如果逐渐失去原有的文化意义,如果不被另一种新的文化意义所代替,那么,这种年节习俗就会在时间中消亡,许多古代习俗之所以不再流行于现代民间生活,也正是因其原有文化意义逐渐在民众中淡忘所致,至于像寒食节风俗相传是为纪念被烧死的介之推,而现在清明节取代寒食节,人们在这一天为烈士或去世的亲友扫墓,以表示纪念之情,很自然地完成了其节日的文化意义转换。实际上端午节并没有因意义转换而流于娱乐性习俗,而是逐渐从对神的崇拜转化为对英雄式人物的纪念。于是,就有了前面所述几种对人物纪念的说法。
在关于端午节纪念人物的说法中,牵涉到五个被纪念对象: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介之推。当我们 考察有关这五个人物的传说故事时,可以发现两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他们都是悲剧性人物,都带有或强或弱的悲剧色彩,最典型而悲剧性最强烈的是屈原。屈原寄楚国 的振兴于楚王,以图统一中国,他担负着一个体现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大势,而又不得不归于失败的历史使命。历史的必然要求和承担这个要求的英雄实际上又不可能将它实现,这使愿望和效果、使命和前 途、个人与历史之间产生激烈冲突。冲突中,屈原对自己的愿望抱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要将其付诸现 实,为自己的“美政”理想上下求索,哪怕是经受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而始终不渝,这更加重了悲剧的色彩。选择悲剧性人物作为端午节的纪念对象,暗示着民 众的集体无意识选择和这一节日文化主题的变奏:即由对神性的崇敬向人性的尊重的转变,由祭图腾龙到纪念 世俗性人物的转变。屈原爱国、忧民,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楷模,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个诗人像屈原那 样被人们热爱过,这种热爱的前提来自屈原对人民、对国家的强烈热爱之情。在爱国忧民前提下寄载了历史的文化积淀以具体代 替抽象的存在。希望于君王 的忠臣形象也适合了统治者的心态,在封建权力话语系统和民众话语系统中都占据着显著的地位。伍子胥的忠 诚、勾践的奋斗精神、介之推的至死不渝、曹娥的孝顺,历来都是为人们所称颂的。在民众心中,人物成为某 种价值观念的同位语,人物所固有的可感性和形象性有利于普通民众的理解和接受,这就使端午节文化意义的 转换与选择显得非常顺利。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插艾草、赛龙舟、佩香囊、吃粽子……这些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习俗,形成了绚烂多彩的端午文化。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端午人们不再是包几个粽子、煮几个鸡蛋单调地过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驾游、家人聚会等多种方式来过节。
如今,在北京也可以欣赏到划龙舟这项南方的水上运动。今年端午节,市内的龙潭公园、顺义水上公园和延庆妫河都组织了龙舟比赛,游客可以边吃粽子边观看精彩的龙舟比赛。
沐兰除五毒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今年端午节,云居寺内恢复了沐兰习俗,为参观的游客喷洒沐兰水,消灾防五毒。
首都图书馆端午节期间举行讲座讲述端午节喝菖蒲酒,吃粽子,悬挂艾蒿,缠五色线,佩戴香囊等各种习俗产生的原因,游客可以现场学习扎艾人或者艾虎、编五色线、缠五彩粽。
2008,端午节成为法定节日,不仅仅是为人们的休闲愉快提供一个更好的机会,而是让人们在生活工作的忙碌之余,能有一份闲暇,兼顾一下自己的精神家园,能让人们在身心放松中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端午是一个人民的节日,屈原与端午的结合,便证明了过去屈原是与人民结合着的,也保证了未来屈原与人民还要永远结合着。”(注:《闻一多全集》卷五,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 页。)根据两千年来屈原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所确立的不可移易的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端午节无论形式如何化 其根本的文化意义不会改变。
第三篇:端午龙舟文化
端午龙舟文化
广州市黄埔区下沙小学李肖珍
我是广东人,端午节是一直都是我们的重视的节日,旧俗在农历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节之举。年轻“新抱”(媳妇)们,用“全盒”六个或四个,盛以粽子、猪肉、生鸡、鸡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长辈贺节;姑娘和儿童们挂香包,挂包以五色丝线编织,一般均为新媳妇所送,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贤良,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手艺,俗称“新抱手艺”。香包中装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粤俗文化过端午最大的活动项目是赛龙舟,人称“扒龙船”,过去多为郊区农民为之。20世纪30年代前,在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便将去年端午节后沉入涌底的龙船起出,俗谚谓“四月八,龙船随海滑”。30年代以后,逐渐改为五月初一才起出龙船。俗语顺口溜:“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忍,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龙船比,初七初八黄竹岐,初九初十龙船打崩鼻。”初五是赛龙船的高潮,得胜者可获赏全只烧猪与赏银元。初八郊区各乡龙船多集中到市郊黄竹岐进行表演比赛,因那时黄竹岐地方有一座龙母庙,初八为龙母诞。
我经常看龙舟,也就是划龙船比赛,如下沙村的龙船比赛十分精彩,近几年几乎每一年都看!
今年刚进行一年一度的龙舟赛是在今天周六,我带着老少家人一睹为快!
午饭过后,我们来到下沙大池塘边,只见岸边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人多得像银河上的不计其数的小星星,有留平头的,有梳辫子的,有黑发的,有白发的……人人都穿上了自己喜欢的衣服:红的、黄的、紫的、花的……可真是色彩缤纷啊。
今天的太阳热辣辣的,晒得大池塘周围的人个个都满头大汗。可他们都没把太阳放在眼内,都踮着脚,伸着脖子,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龙舟赛事的来临。突然,只听见枪声一响,主持人通过鞭炮声一声令下:“比赛开始!”顿时,人们大喊大叫起来,犹如一只只跃跃欲试的小鸟。
过了一会儿,主持人惊讶地叫了一声,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望向远处。接着,又是一阵欢呼声。从不远处若隐若现看见一只只小艇陆续地划来。参赛的龙舟可真多啊!锣鼓喧天,龙舟越来越近了,上面坐着的不尽是年轻的选手,当中有许多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他们拼命地划着,争分夺秒,你追我赶,毫不相让。那神情,好像在决斗。生怕别人快自己一步,会追上自己。岸上也是汹涌一片,人们有的喊:“乐众队加油!”有的喊:“勒流队加油!”喊声震天动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一转眼已经到了赛事的后半段了。可是不知是谁叫了一声:“不要放弃,坚持就是胜利,加油!”顿时,人们又高叫起来,都为他们打气。队员们终于鼓起了勇气,努力地往前冲,敏捷地往前划,又进行他们的“生死决斗”了。
电线上的小鸟唧唧喳喳地闹个不停,好像在为运动员们打气;草坪上的一棵棵柳树舞动动着,似乎在为他们喝彩。水浪宝宝时而翻起浪花帮助。
一场激烈的龙舟赛结束了,第一名是黄埔下沙队。这场龙舟赛给了我一个启发:人生的路途是曲折的,我们要不断前进,我们要学习赛龙舟的精神,奋勇拼搏、积极向上、齐心协力,只要这样,我们就一定能成为成功者之一!
第四篇:弘扬端午文化文章
弘扬端午文化 传递浓情粽香
--五纬路社区携手源圈平台端午节活动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端午节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主要习俗有挂菖蒲,挂艾叶,戴香囊,赛龙舟,饮黄酒,吃咸蛋,吃粽子等。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丰富居民端午节期间的文化生活,增进邻里和谐。源圈平台与五纬路社区携手举办了此次端午节活动。
舞蹈《中华通络操》
小游戏《托乒乓球》
舞蹈《小晴蜓》
舞蹈《小书童》
社区领导向老人们送粽子
表演团队合照
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把居民凝聚在一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源圈社区以实际行动影响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队伍中来,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源圈社区”是北京源圈传媒自主开发运营的一款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是消费升级领域首家本地化精准数据匹配平台。通过本地化社群APP为载体,链接社区、中小微企业、校园,实现精准用户运营、精准需求匹配、精准营销推广三大核心价值。立志成为一个让人人都能实现价值的平台、一个最大的资源分享匹配平台。
第五篇:政协文化现状
阿尔山市文化局职能机构编制现状
及下一步调整思路建议
一、文化局机构编制现状
文化局在阿尔山建市后同政府其他局办同时成立,开发区时期称科教文卫为合署办公阶段,建市后初期历经文体广电局、文体局、文化局几次分合办公阶段,2009年4月,称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文化体育广电对外一个牌子,对内各司其职能独立办公。目前文化局现有行政编制2人,即局长副局长各1名;工勤编制1 人;事业编制按所属事业单位统计分别为:文化馆:编制10人,实有9人;图书馆:编制3人,实有3人;文化稽查大队:编制2人,实有1人;文物站:编制2人,实有2人;乌兰牧骑:编制16人,实有14人。
二、文化局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文化艺术与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拟定我市文化艺术与文物工作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二)研究拟定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全市文化体制改革。
(三)研究拟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指导全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
(四)管理全市文学、艺术事业,指导艺术创作与生产,扶持代表性、示范性、实验性文化艺术品种,推动各门类艺术的发展;归口管理全市性重大文化艺术活动。(五)管理全市社会文化事业,指导全市各类社会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六)管理全市图书馆事业,指导全市图书文献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组织推动全市图书馆事业标准化、现代化建设,促进各类图书馆的相互合作、协调发展。
(七)管理全市文物、博物馆事业,研究拟定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并监督实施;指导、协调全市文物的管理、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利用及出境、宣传等工作;指导、协调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八)组织指导全市文化艺术及文物科研工作,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与进步。
(九)归口管理全市文化市场,研究拟定文化市场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并监督实施;负责音像制品的批发、零售、出租、放映等经营活动的管理;指导全市文化市场稽查工作。(十)制定艺术教育工作发展政策,编制艺术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三、文化事业发展近况
文化局举办了大型文艺演出:圣诞之夜俄罗斯演出、满洲里歌舞团等等。春节期间慰问部队演出、组织举办了大型春节联欢会、组织专业人员对边防武警大队进行文艺指导、开展了广场文化月活动。
同时我局从人员业务音响设备等方面协同配合阿尔山林业局、白狼林业局和部分镇街开展业余文娱活动。收集创作整理出版了22首优秀的阿尔山原创歌曲MV光盘。
经过两年来的全方位普查,基本确定我市文物尚未发现远古遗存,重点是二战时期日军侵华工事遗迹,已发现二战遗迹近百个点,其中已经列为盟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有一处已进入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阶段等待批复。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我局因工作实绩突出,李玉侠局长被评为自治区级文物工作先进个人,并得到一部分文物工作的奖励资金。
2010年起文化局开始进行民间文物和有地域特点的文物的征集保护工作,投入专项资金给予大力支持,现已收到部分物品。
去年以来我局共整理申报并得到批复的区级非遗项目1个,盟级非遗项目 11个,市级审批公布非遗项目15个。正在申报自治区的文化艺术之乡、白狼林俗村。
我市的文化市场业户总体数量不多,但分布线长面广,不易管理,加之文化稽查人员少,因此市场管理一度出现相对薄弱的现象。我们单独或协同相关部门先后开展了十几次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和净化环境的专项行动,从根本上规范了文化市场较为混乱和无序的现象。
2008年我乌兰牧骑参加全盟首届“圣地亚哥”杯文化艺术周,荣获了“优秀组织奖”,乌兰牧骑演员阿茹娜于2009年参加首届“兴安盟原创歌曲歌手大奖赛”中凭借原创歌曲《放歌阿尔山》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2009年参加“首届红城文化节既全盟乌兰牧骑文艺汇演”得到了全盟各级领导及人民群众的好评。在此次文艺汇演上演员们出色发挥从而得到了诸多奖项。
配合市委、政府争取文化演艺大厅建设资金140万元以经到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68万元设备设施已经落实到位。以争取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五岔沟镇、白狼镇、天池镇建设经费落实到位,白狼镇文化站已建设完成,至目前,3个综合文化站的配套资金每个5万元也已落实到财政。借助自治区开展草原书屋惠民政策之机,去年已争取到我市天池镇的伊尔施村,明水河管理处的明水村和五岔沟镇的牛汾台村建立了3个草原书屋,今年申报了8个草原书屋并全部得以批复落实。去年申请乌兰牧骑演出车1台已落实到位。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亟待建设:我市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几近空白,近年来作为发达地区已经具备和完善了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场馆,包括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排练厅、展览馆、培训室、小礼堂等等一应俱全。甚至有些较发达地区已经做到各类场馆单独建设规模宏大功能更趋先进,这些先进的基础设施对于一个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必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而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阿尔山市来说,相对落后和及其匮乏的文化基础设施极大地影响着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
(二)编制调制不尽合理,文化馆编制偏多,文化稽查大队、文物站缺少一线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造成人员配制与工作需要比例不协调,很大程度制约工作开展。
(三)镇街文化工作机构及职能不够理顺。
五、建议下一步解决问题方法
(一)建议政府将多功能文化艺术中心立项建成,同时根据全市一城四组规划完善镇街综合文化站项目建设,使我市文化基础设施能够顺应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需求,反之将制约我市作为全国优秀旅游疗养城市的发展进度。
(二)编制合理调整:文化馆编制可调出2个充实文化稽查大队,使文化稽查大队编制人数可达到4个。
(三)人员内外交流:现有人员具备专业技能较少,多年来人员流动较少,可与其它同级事业单位人员进行适当交流。
(四)镇街配备文化馆编制,明确专兼职文化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