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公布2008年工作要点

时间:2019-05-13 09:5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公布2008年工作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公布2008年工作要点》。

第一篇: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公布2008年工作要点

化部文化产业司公布2008年工作要点

文化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国文化报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已经由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为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以创新的思路和开阔的视野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力争重点工作有所突破,3月8日,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化产业处长会议。文化产业司司长王永章在会上传达了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精神,通报了文化产业司2008年工作要点,并对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与要求。

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是今年文化产业司的一项重点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参与协调有关金融机构,完善文化企业投融资机制,建立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信用担保和资信评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拓宽文化企业投融资渠道;继续推动《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研究工作。

据王永章介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到现阶段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瓶颈”就是企业融资问题。因为目前文化部所管理的文化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注册资本低于50万元的占绝大多数,而且大都没有固定资产可以抵押,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为文化企业提供贷款;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文化企业在A股上市的仅有11家,在香港H股上市的才两家,这使得文化企业进一步提升发展遇到很大的困难。不过,今年这种状况有望得到很大改变。在中宣部的积极协调下,政府职能部门正在与国家有关经济部门与金融机构接触,制定相关的投融资政策,以扶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促进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加大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的扶持力度,计划命名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采取有力措施,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做强做大市场主体,发挥文化产业园区的积聚效应,促使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王永章强调,命名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要严格把关,不能过多过滥,树一个就要真正起到示范作用。从2004年至今,文化部用3年多时间从文化系统所管理的30多万家文化企业中筛选出78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两个示范园区,应该说绝大多数发挥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但文化部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实行的是动态管理,个别发展状况不理想、失去示范作用的,也决不照顾情面,该摘牌的就摘牌。

完善文化产业交易平台,推动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运作市场建设。本着总结经验、完善机制、提升层次、提高质量的原则,继续办好第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四届中

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二届中国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和第三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搞好文化产业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试点。

据介绍,今年第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无论是在规模还是质量、水平上都将会有较大提高,其他文化产业博览会的举办方式和布局会做一些微调。为打造展会品牌、促进市场化办展,个别文化产业博览会可能会由轮流举办改为固定在一个城市举办。

鼓励扶持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在深圳文博会设立展台、组织参加海外博览会等方式,向国外推介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优秀出口文化企业、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抓好3至5个重点演展项目的对外推介;开好第七届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和第三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组团赴外参展参会;推出英文版《2008文化产业投融资手册》,创办中国文化产业网英文版面,编辑出版《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此外,文化部文化产业司2008年的工作重点还有:筹备召开第二次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会议,表彰文化系统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企业家;继续实施国家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工程,提高政府部门服务水平;积极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加强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推动文化产业行业组织建设等等。

文化产业司希望各地文化产业干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力争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开创文化产业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篇: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

六中全会《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说,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深入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与经验,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全会的决定,思想深刻、旗臶鲜明、内容丰富、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

全会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刘玉珠认为,这种提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90年来,不断地以思想文化觉醒和觉悟来把握前进的方向,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力量,推动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党的十七大鲜明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今天,从传承和弘扬五千年来的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党应该说是一个成功的执政党,是一个成功的建设者。”刘玉珠说,文化是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的精神旗臶,全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格局中的战略定位,进一步确立和强化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目标。应该说,全会的《公报》和会议的《决定》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是一个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的全会。

全会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党根据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来的奋斗任务和目标。这对具体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来讲是一个让人振奋、同时又倍感有压力的目标。因为在我们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产业的进步是广大消费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提出的新需求,作为政府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来讲,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呼唤。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精神和文化消费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应该按照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双轮驱动,来建设我们的文化。

全会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行动。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怎样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承担起推进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责任,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把全会的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使全会的精神能够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政策当中来,而且政策措施又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和我们政策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能够变成我们的自觉行动,让我们的整个国民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能够享受到文化惠民政策给大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精神文化享受。这是我们政府部门应该认真考虑和立刻行动的。提高我们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主动地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这是我们当前一个的首要任务。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各项改革与发展,都具有宏观方面的要求。要把宏观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还是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各个部门应密切配合,根据现实国情和各地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将全会精神落实到政策当中,这需要有关部门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形成文化的自觉。

刘玉珠表示,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很重视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文化事业上探索了一条怎样在当时的社会和经济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方面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道路。在这个方面,我们摸索了很长时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在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怎样抓好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新的课题。经过长期的实践,文化市场逐渐兴起和繁荣,有关部门认真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关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做法,这应该是对文化发展与实践的深刻总结,符合当前文化责任发展的客观实际,同时也是能够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活动方面的需要。

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文化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刘玉珠表示,这个理论创新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丰富和完善,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消费者不同的文化消费需求,以使它对实践的指导也更符合实际。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对我们从事文化创作、文化管理和文化经营活动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二

杨金海:六中全会吹响中华文化复兴的号角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8日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网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他认为,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公报》对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阐释,这不仅鼓舞人心,也体现了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文化复兴是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后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会议不仅吹响了文化复兴的号角,同时也吹响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

杨金海提出,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标志党对文化战略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标志着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近代以来,由于受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我们的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怎么样振兴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新路何在,一直是有识之士在探寻的问题。这种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太平天国寻求基督教文化到改良派的改良主义文化,直至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都是不成功的。辛亥革命失败之后,许多有识之士进一步从思想文化上反省,认为中华民族不仅应该学习西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更多的是应该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特别是十月革命之后,中国有识之士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此中国的文化建设才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们党成立后,十分注重先进文化建设。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内涵,那就是要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推进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等;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先进文化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次会议进一步全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把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使得文化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点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当前形势下,党提出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文化自信问题是针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即针对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文化防御心理等等提出的。文化不自信是有历史原因的,客观上是“三座大山”长期压迫的产物,主观上是我们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由于落后而形成了弱势文化心理。从清朝末年到现在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后来又争论“西体中用”等等,争论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心理问题。文化自卑心理、弱势心理、防御心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建设,也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外交,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如何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理?一百多年来,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创造我们的新文化,改革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们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政治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文化的成果,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随着我们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达到空前的程度。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战略的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要发展,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战略和策略。六中全会比较完整地对此进行了论述,这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方向,而不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方向,更不是要回到封建主义的文化。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推进科学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的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六中全会对整个文化建设战略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如何实现这个战略?对此会议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要求脚踏实地的推进我们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维护我们的文化安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等。其中,“文化走出去”不仅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包括中国现代文化,要给世界人民展现一个现代的、光明的、美好的中国形象。总之,通过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让文化不仅能造福中国人民,而且能引领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为和谐世界建设作出中华民族的新贡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

齐勇锋:建设“文化强国”两重背景五个标准

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此次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原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齐勇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具有两重背景,今后衡量中国成为“文化强国“有五个标准。

齐勇锋表示,中央提出“文化强国”的目标有国际、国内两大背景:

从国内层面看,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我们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不仅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也包括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繁荣、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健康等目标。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后,使得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为清晰,这也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国际背景来说,当前面临国际经济危机二次探底,出现了失业率高企、贸易萎缩等问题,中国在经济危机当中一花独秀并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我们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同时,软实力发展还不够,特别是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面临国际秩序重建当中,我们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谐文化等这些文化资源的国际影响力还有限。中华文化可以弥补西方文化当中单向思维、个人主义等缺陷,通过发挥我们的软实力在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为克服金融危机做出更大的贡献。

齐勇锋认为,“文化强国”应该有五个标准来衡量:一是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高度繁荣,形成一批有世界影响力、广泛传播的文化艺术精品、作品和节目,而且这些作品不断涌现。二是文化产业的规模大幅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大幅提高,文化企业的经济规模应该占到GDP比重的8%到10%左右,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三是文化人才辈出、济济一堂,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形成有中国风格、国际表达的文化艺术流派、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四是文化版权贸易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世界文化贸易当中发挥主导作用。五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能够提出引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议题,在构建国际新秩序当中发挥作用。目前的国际议题主要有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中国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后,应该在议题的提出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发挥更多积极的作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之四

张希贤: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的四大时代亮点

●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时代命题。

●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质是建设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

●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此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任务。

●六中全会在新中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央党校党建部博导张希贤教授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一《决定》共有四大时代亮点。

亮点一: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时代命题

其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需要建设反映科学发展、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反过来,文化又服务于政治和经济,影响与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正像“唐诗”“豪放”的文化气质,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经济社会繁荣与知识分子的“漫游政策”的时代特征、“宋词”“阴柔的美”的气质,反映了宋代“山河破碎”的时代景象一样。21世纪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要反映和服务这一时代主旋律。

其二,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方式相对应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封建社会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集权政治,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代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产生了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基点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传统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否定与飞跃,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文化与市场经济相对应,这是当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所以,我们要建设的是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于中国人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型文化与新的道德规范。这种文化,是对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时期文化的历史性飞跃。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质上是用这种新型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

其三,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核心是以科学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指导的,以科学的理论创新推进文化创新,使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滚动式发展,统一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 新实践。

其四,是各个部分、各个环节科学协调发展的新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文化精品与大众文化协调推进;四大基层文化---城市社区文化、农村乡村文化、国企民企外企微企之企业文化、校园军营机关事业单位之“单元文化”——同时并举,专业文化教育科研医学队伍与广大群众同时从事伟大文化创造;日益提高国际影响力与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双管齐下”;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现代文化创造竞相绽放的科学发展的新文化。

其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努力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臵中的积极作用,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与繁荣。

亮点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质是建设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

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首先是要反映、服务和促进13亿中国人民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致力于的伟大创造。这一新文化,是对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和各种基本权益理念的伟大创造。人权本无阶级性,但在不同政治制度的社会,其不同政治精神的浸润,“人权”就富有了阶级性。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几乎天天向中国喊所谓的“人权”,殊不知自己的“人权”就是建立在时不时侵略别人,欺负别人,践踏别人人权基础上的“人权”。当代中国要建立自己的社会主义人权,努力追求人人平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努力实现和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这一新文化,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为之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之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为之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这一新文化,需要构建三支队伍合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体系。一是党的队伍建设。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三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原动力”队伍建设。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亮点三: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此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任务

如何正确地认识、科学地建设、创造性地运用和有效地管理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使其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网络文化、数字文化、信息文化,是对东汉蔡伦造纸、形成“纸制文化”传播形式以来的历史性飞跃。其次,网络文化又是文化大千世界,什么样文化都有,有资本主义的、有社会主义的、有黄赌毒的、有造谣惑众诽谤的、有色情和暴力的、有讹诈欺骗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些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健康和谐文化,进行了包围、进攻和“蚕食”。既然如此,此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就理所当然地要努力和大力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这既是政治责任,也是历史使命。

我们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民主文化,把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公共财政经费公开,在网络上大力发展,让人民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监督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政务行为,建设勤政廉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政府。二要利用网络文化平台,积极推进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等各方面文化艺术作品的伟大创造,推动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要利用网络文化平台,“走出国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新成果,进行广泛的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不断提高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亮点四:在新中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世界文化潮流有一个规律性,那就是世界各国跟着世界前三名走,前三名引领世界发展潮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前三名,世界就跟着资本主义的感觉走。社会主义处于前三名,世界各国就跟社会主义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较量,终究靠实力说话。经济发展是实力,是火车头,是“牵引机”,“牵引”世界经济发展。发生“牵引”影响的是文化。今天,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名,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我国将达到世界第一位。所以,就有了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一是奔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与文化力量,启动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的步伐,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奔向新中国成立100年,通过深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再创造和集成创新,第一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梦想。

其实,近代中国以来,中国的文化建设有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个历史建设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中国人民从1840—-1949年,用了100年的时间,在反帝反封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斗争中,始终围绕着时代的主题构建与创造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文化。到了1949年,中国共产党才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第一个任务。

第二个历史建设任务是: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实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人民的文明富裕”。这第二个文化建设任务,如同走过的第一个路程一样,也经历了复杂的建设历程。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历了“阶级斗争扩大化”政治文化的错误与曲折。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三十余年的大发展,在继承和创新红色文化中,在批判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中,在与各种“西化”思潮与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博弈中,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再次扬帆启航,为着奔向建党100周年,奔向建国100周年,实现文化强国富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吹响了向“百年进军”的文化号角。

现在看来,从传统的中国到现代的中国转型,从传统的中华民族到现代中华民族的转型,从中国传统文化到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最少需要200年。前100年,1840年—1949年;后100年,1949年—2049年;一方面,显示 了两个根本不同的文化建设任务;另一方面,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波澜壮阔、曲折艰辛的两百年文化转型历程。这200年的社会转型,是我们考虑所有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就连祖国统一大业问题,都需要放在这两百年的进程中给予通盘考虑。这样,我们的文化建设才会有历史的依据、现实的依据,民族的依据。

面对两百年的文化建设任务,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深感使命庄严、任务神圣,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此,必须牢记使命,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聚焦十七届六中全会在线访谈系列之一 实录:严书翰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0月11日上午9:30,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严书翰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题与网友在线访谈。

社会稳定需要核心价值体系来支撑

[主持人]:刚才也提到了,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而且可以说一次提的比一次高。如何理解中央这么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样一个重大的任务呢?

[严书翰]:时间过的很快,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整整已经开了五年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可以认识到,我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个重要的提法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对应提出来的。从2006开始,为什么第一次在六中全会《决定》当中出现,就是因为任何社会要稳定发展必须要有价值体系来支撑。这一点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虽然有些国家不这么提,但事实上也存在着价值体系支撑的问题。所以自从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在一起的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战略任务。

[严书翰]:我们党为什么越来越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们国家这种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意识形态当中,它的本质体现,起着引领作用。在这里,我想这五年时间已经过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好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在分析这些好的经验和成功经验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现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里我重点和网民交流一下。因为我们党已经非常认识到,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互联网空间,人们用虚拟社会来加以概括。可能大家没有想到,虚拟社会这个概念现在已经进入中央文件,这说明我们党已经非常重视对虚拟社会的研究。现在我们提出要优化虚拟社会。优化虚拟社会是怎么优化呢?实际上网民们如果重视学习党的有关文件就可以知道,我们党提出要优化虚拟社会,要建设好网络文化,大家知道,建设网络文化有硬件建设、有软件建设,硬件建设,我认为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它靠投入,靠我们政府重视,但是软件建设,我觉得这是要靠我们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软件建设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处在非常重要的位臵,所以,它是可以起引领作用的。

[严书翰]:所以我们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的时候,不能仅仅把眼光停留在对现实社会的作用,应该看到它在虚拟社会当中也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两大实际”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

[主持人]:听了您刚才提到的,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是联系在一起的。网友提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丰富内容? [严书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根据我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当中的论述,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层次、五个方面。第一个层次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二个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个层次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个层次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严书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可以用四个层次、五个方面的内容来概括。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因此,我们作为执政党,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定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的最大实际,我认为要把握两条:第一条就是当前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条就是我们有13亿人口。我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内涵这么丰富,其实我们总结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加以总结的。所以,正因为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因为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正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多层次的结构。所以,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就不能搞一刀切,用一种标准、用一个模式来推进。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涵那么丰富,我自己在学习之后得出的一个体会。

改革深化期 把握好文化发展四点重要性

[主持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哪些现实意义?

[严书翰]:这个网友很注意看报纸,这个提法是最近我们政治局开会,要决定召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当中的一段话,就是对我们当前所处的什么时期的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位。就是当前我们是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就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又有哪些更特殊的意义,这确实需要我们把握。

[严书翰]:我想,当前我们处在这么一个特殊时期,用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当中所说的,“当前处在社会变革期”,处在中国社会变革期这个阶段,我想我们应该把握住以下四点。

[严书翰]:第一,当前文化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为什么现在对文化的需求,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期盼越来越高,关键第一条就是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严书翰]:第二,文化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很多网友讲到综合国力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GDP,当然现在能创造GDP的不仅仅是一二产业了,文化产业,像西方发达国家,比如以美国为代表,它的文化产业早就超过美国GDP的一半。

[严书翰]:第三,文化发展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文化支撑、价值支撑,大家越来越看到了。

[严书翰]:第四,文化发展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热切的愿望。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为什么黄金周出游的人这么多,我看很多人是奔着一些旅游地点,它有很多文化底蕴,了解我们传统文化,了解红色文化。

[严书翰]:我们把握了这四点,才会深刻领会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进一步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严书翰]:大家知道,我们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个代表”,第二个代表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以,我们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才能体现我们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大特点:鲜明性 导向性 包容性

[主持人]:刚才从您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紧迫性、重要性、基本内容有了一些了解。网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严书翰]:这个问题也是提的挺好的。刚才讲到,可以这么说,现在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任何社会,不管它的制度如何,它这个社会要存在,要稳定和发展,都需要有价值体系来支撑。有些国家虽然嘴巴上没有这么说,但是实际上存在着这种情况。当然各个国家对自己的价值体系,所支撑的价值体系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存在不同的内容。比如有些西方国家,它的价值体系内涵就是指宗教,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那种价值体系。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基本的特点或者称之为最鲜明的特点概括为三条:

[严书翰]:第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性。这个鲜明性就是我们在核心价值体系前面加“社会主义”四个字,这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带有定性的四个字,就是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其他不同社会制度所倡导的那种体系。

[严书翰]: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导向性。大家知道社会意识形态本身就是多样性,或者我们称之为多元。今天在我们这个国家,由于我们全方位对外开放了,改革开放搞了30多年,实际上我们国家意识形态也已经是多样化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今后继续发展的一个趋势。所以在这样意识形态多样化的背景下,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推动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是不可能替代所有的意识形态,但是,我们可以起引领、起导向作用。这就是我讲的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二个鲜明特点或者第二个基本特点。

[严书翰]:第三,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包容性。从我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论述当中看出,它的内涵包括四个层次、五个方面,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最低层次是基础层次,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层次性、广泛性来看,它要求或者它也包含着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包容性是很强的。所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领不等于代替,导向不等于包办。这就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包容性。

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两个着力点”

[主持人]:网友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准着力点很重要,但是有好的途径和抓手更关键。请您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严书翰]:这个问题已经提得比较深了。是的。有一点我要说一下。虽然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正式提法是在五年前十六届六中全会才正式在我们党的文件中出现的。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在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仅仅是五年前才开始,实际上从建国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实际上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就包括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推动和建设。

[严书翰]:总结这30多年来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尤其是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经验来看,确实抓住着力点是很重要的。着力点我们用通俗话来讲就是抓牛鼻子,就是抓住 某一个时间段内的主要矛盾。我认为从近几年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来看,抓这么两个着力点是符合我们国情、党情和社情(社会情况)。

[严书翰]:是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刚才讲到,这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整整探索了60多年,我们终于找到这条道路,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引领中国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康庄大道。

[严书翰]:大家知道,总书记在七一讲话当中,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今天我们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四位一体了,它是旗臶、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所以,我们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共同理想进行教育的话,就能够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能够形成最大的凝聚力量。所以,在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有各种各样的群体,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说,有些群体不一定赞成马克思主义,但是它赞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刚才讲了,可以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能够形成最大的一种凝聚力量,这是我们要抓的第一个着力点。

[严书翰]:第二个着力点要抓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我们在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层次、五个方面的内容的时候,虽然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处在最低层次,当然最低层次,我认为实际上是最基础的层次。我们千万不能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好象是处在第四个层次,它就不重要。实际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一旦被亿万人民所接受,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刚才讲了,我们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样的也可以形成最大的凝聚力。特别是当前我们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进入关键时期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党的文件表达、表述我们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它是用“两期并存、两难问题”这八个字来概括。什么叫两期并存?当前我们处在发展重要战略期、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什么叫两难问题呢?就是当前我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带有两难性质。两难,简单地说,既不能这样,又不能那样。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处理这些当前出现的社会问题、出现的一些前进中的困难,我们既不能回到1978年前搞计划经济那一套,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地照搬西方国家那一套来解决。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西方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曾经遇到我们中国当前遇到的这么一些问题。因为工业化带有共性的,所以,有些西方国家应该承认他们在工业化中期遇到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办法,还是很成功的,但是这种成功,我们要研究,可以吸收、可以借鉴、可以研究,但是千万不能照搬。为什么?因为我们国情和他们不一样。所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我认为从我们国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着力点。所以,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严书翰]:我也经常上网,很多网民对我们社会一个很集中、很突出的问题是很不满的,这就是诚信缺失,我想,克服诚信缺失的有效办法就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当初我们在学习“八荣八耻”的时候,有的人认为这“八荣八耻”提的很具体,认为并不那么重要。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当前,我们的社会发展进入两期并存、两难问题的时候,第二个着力点我们是应该把它牢牢地把握住,这对我们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刚才讲着力点是我们要把握这两个。

[严书翰]:有效的途径和抓手肯定是不止一个,但是,根据我这几年搞调查研究,到一些地方采访典型的一些案例,我就感到,以下这两条,我认为作为一个抓手和途径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落实,贵在坚持。这两条途径是非常重要的。重在落实,实际上我们党的文件很早就提出,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为什么这么强调国民教育?国民教育是解决我们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素质提高的问题。所以刚才讲到把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国民教育当中去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落实,要落实到国民教育当中。另外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搞了三十多年,而且有一套办法,就是说,我们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作为一个载体,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也是重在落实。实际上这种重在落实也是非常重要的。

[严书翰]:比如最近我看到网友对我们新闻界开展的一个活动叫“走转改”活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个方向是很好的,这个也是具体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好的抓手。但是我觉得“走转改”不仅要在新闻界坚持下去,应该推广到其他系统,也要坚持下去。所以我刚才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着力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二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其他不重要,我讲着力点总是有先有后。另外,有效的抓手和途径,我认为就是重在落实,贵在坚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主持人]:网友提了一个关于民族精神的问题。他说,近几年我国大事要事好事特别多,从抗震救灾,到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从庆祝建国60周年到庆祝建党90周年,应该说应对和完成这些事情的过程是我国民族精神洗礼和升华的一个过程,您怎样看待和总结抗震救灾精神以及举办奥运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还提了一个问题说,在经历抗击汶川特大灾害和举办北京奥运会、世博会等盛会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有哪些新的发展?

[严书翰]:这个网友提的很好。近几年我们国家大事要事好事多,虽然有些网友很年轻,但是赶上了这几年,我自己也是从中经历过来的,我印象是非常深的。

[严书翰]:我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回到我们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论述当中有一个提法,可能很多网友不太注意,实际上这个提法很重要,不要疏忽。因为这个提法是和网友提的问题是连在一起的。这就是我们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提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们党的十七大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点、应该怎么推进,都有很具体的论述。比如,从党的十七大对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提法当中就指出了,这个提法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包容性在什么地方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该是继承中华文化,同时又和我们当代社会相适应,又同现代文明相协调。

[严书翰]:大家知道,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一种不断拓展和深化的概括。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经历了这几年的大事要事和好事,从抗震救灾到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从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纪念我们党的90周年,一次一次的重要活动,以及我们对这些重要活动的总结,形成了很多精神。比如汶川精神、玉树精神、奥运精神、世博会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实际上不断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提法。当然我们在此之前,我们党对各种各样的精神都做了概括。比如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还有建国以后的两弹一星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等。所以,这些就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有极大的包容性,它继承了我们中华文化,又和当代社会,比如刚才讲了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等,这都是当代社会才出现的,又同现代文明相协调。现代文明,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等等。

[严书翰]: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历经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建国60年、建党90周年的活动之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用榜样的力量推动思想道德建设

[主持人]:网友说,近年来推出了大量的时代先锋人物,以及连续举办了好几届道德模范的评选。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极大的推动。媒体报道的“双百”人物,也就是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人物。这些先进典型的宣传有什么示范意义?怎么看这些宣传活动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的作用?

[严书翰]:网友提的问题越来越具体了。我们都经历过这个过程,就是“双百”人物的评选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刚才我讲到了,在分析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个基本特点的时候就讲到了它具有导向作用,这些做法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大家知道,很多人参与,花了很长时间,评出了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人物。实际上我想我们为新中国的解放、为新中国的富强繁荣做出贡献的何止这两百位,这两百位是代表,但是他可以起示范作用。所以我们通过这个活动,亮出我们的标杆、亮出我们的榜样,这就是现实意义。这种做法实际上就充分发挥了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导向性作用这个功能。

[严书翰]:在这里我还要再强调一下,“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我是评价很高的,因为我前面讲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我们不能要求我们13亿人共同都是信仰四个层次中的某一个层次,应该是有多层次的,在这个多层次当中我提到了,思想道德建设虽然是处在第一个层次,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很基础性的建设。前一段我们新闻媒体、主流媒体在全国范围内筛选了这两百位英雄模范人物,我认为这个做法的意义要远远超过我们树这两百个英雄模范人物本身。实际上我们刚才讲到也是找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抓手。把握“两个聚焦点” 科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持人]:网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前面您谈到了在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着力点这样一个问题,这主要是从实践层面上讲的。从理论层面上看,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没有需要把握的重点和着力点?

[严书翰]:这个问题提的还是很尖端的。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中的一个难题、难点,但是也是一个重点。我作为中央党校教授,在中央党校讲课之后,很多学员给我提出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当然这个问题是很难的。我也注意到,广大群众和网民都有这么一个想法,或者都有这么一个说法。他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很丰富,这几年我们党的文件概括的也很准确,这都挺好的,但是,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讲,或者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讲,他总觉得叙述起来比较长,不太好记,他说,你们理论工作者能不能用一些言简意赅的语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么丰富的内涵概括出来,也就是说,你们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科学概括。我认为这个要求是很合理的,但是这个要求对我们理论工作者来讲是很高的。我当初在回答的时候就讲,这不能仅仅靠我们理论工作者,也要靠我们实际工作者共同努力,一起来科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内容。

[严书翰]: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的网友已经不满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内容的论述了,他希望我们能够用一些言简意赅的语言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最根本的内容,也就是我们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实际上就已经出现了三个概念。当然最重要的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上五年前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还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和谐文化,所以,目前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实际上出现了三个概念,一个是和谐文化,第二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三个就是网友们讲到的要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来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他们讲的就是后面的核心价值观。这三个概念实际上是兼容的,一个包含一个。因为我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而且和谐文化的内涵是 最宽的,它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要宽,它包含或者它覆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应该也覆盖和包容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这几年理论工作者正在做出努力,这方面也出了不少成果。我刚才讲到,不仅仅靠理论工作者,还要联合实际工作者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实际工作者提出来的,是人民群众提出来的,我想这种概括应该是具备三个条件才能称之为科学概括,就是科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在讲课或者和网友在线交流的时候他们经常提出来的。

[严书翰]:我认为科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全面,不能有重大的遗漏,第二要简约,就是刚才讲的要用言简意赅的语言。第三要通俗,不能一些概念提出来,现在比如说仅仅用网络语言,那是年轻人比较容易懂的,比如“给力”、“羡慕嫉妒恨”等等,当然老同志,一般老百姓就不懂。科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条件要具备:第一全面、第二简约,第三通俗,只有这样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这样才能在理论层面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当然,在这方面目前概括意见还不一致,所以必须和实际工作者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严书翰]:我想这个网友提的很好,从理论层面上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除了科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外,我认为还有第二个理论上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怎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么找到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聚焦点。

[严书翰]:刚才讲到,网友提出问题实际上是提到聚焦点的最终结果,就是我们要把这么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再加上我们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再加上我们党所坚持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些东西都考虑进来了,来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刚才讲了,这是一个难点和重点。同时刚才讲了,在我们找到了,在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科学概括之前,我觉得,我们可以进行这么一种工作,就是把这么庞大的内容、这么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慢慢聚焦,最后聚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在这个聚焦过程中,当然聚焦点是很重要的。实际上刚才讲到,我实际上在前面回答网友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我对这个聚焦点的认识谈到了,我认为这个聚焦点有两个,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二个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严书翰]:最后,我想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特别是我们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当中,一定会从我们党今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的概括当中,一定会从我们党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当中总结出或者科学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第三篇: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施市长莅临中国翰园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施司长莅临中国翰园

4月12日下午,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施司长一行人参观了中国翰园,受到了中国翰园总经理谢东伟以及全体员工的热烈欢迎。

在中国翰园的主体建筑——碑廊中,施司长一行人认真察看了碑廊内的历代名碑名帖,被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深深地吸引,并高度评价中国翰园对传承中国书画艺术所作的贡献。

随后,施司长一行人还游览了碑坛、赛诗台、仰圣山。施司长被李公涛先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赞扬他“功德无量!”

第四篇:2005年国家文化部工作要点

2005年国家文化部工作要点

2005 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重要一年,也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关键的一年。2005年文化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坚持以繁荣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体 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宏观管理,增强微观活力,提高文化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 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坚持以“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工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敏锐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增强做好文化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按照党中央的统一要求和部署,认真开展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中共文化部党组关于贯彻落实中办发 〔2004〕29号文件精神的意见》的要求,加强文化系统的形势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教育活动同加强文化系统 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同促进先进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增强精品意识,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和演出

文艺创作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努力提高质量,多出精品和人才。充分发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龙头作用,继续抓好繁荣文艺创作和演出,努 力实现精品剧目占有市场、服务大众、流传久远的目标。大力做好精品剧目演出展销活动,扩大精品剧目的影响。充分发挥国家艺术院团的导向作用和示范作用,把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作为院团发展的根本目标,努力提高艺术产品质量和文化服务质量,大力推动艺术创作和演出,带动全国艺术创作的普遍繁荣。抓紧抓实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作,推动民族民间文化精粹的全面保护工作。实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二十世纪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使文 化艺术在不断创新中增加新的文化积累。坚持文艺创作“三贴近”原则,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三农”问题的工作重点,进一步推动全国儿童 剧新剧目和农村题材优秀剧目的创作和演出,继续购买一部分优秀剧目的演出权,送戏送剧本下乡。继续组织好文化下乡活动,同时组织艺术院团深入工地演出,丰 富进城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大型文化活动的导向性,组织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艺术创作和演出、展览活动。

三、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积极建立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方式,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为核心,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 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和基本队伍建设,继续落实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实施的两馆建设项目,基本实现县县有 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兴办农村文化的格局,逐步扭转农村文化资源总量严重匮乏的局面。争取 尽快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积极筹备召开全国农村文化工作会议。总结各地文化设施开展流动服务的经验,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服务 水平。加大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力度,逐步实现资源互补,消除数字鸿沟和区域文化发展差别。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大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和农

民工 等人群的文化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力度,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举办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的 “全国艺术院校声乐比赛”和“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独奏比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责任感,重视和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状况,通过政府投入 与市场运作的结合,运用各种方式,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

继续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加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力度,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在完成一期5000个基层站点的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构建遍布全国的 资源服务网络。做好全国送书下乡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和清史纂修工程。启动中华古籍保护工程。

继续加强国家大剧院建设工程、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故宫博物院修缮保护工程、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国美术馆二期工程等国家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的管理,各地也要加强对在建文化设施项目的管理,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大文化市场整治力度,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坚持依法行政,加快职能转变,调整管理思路和手段,促进行政管理方式的改进和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坚持以规范促发展,以管理促繁荣,进一步加大调研力 度,制定健全文化市场体系的总体方案,全面推进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建设。巩固网吧专项整治成果,健全网吧长效管理机制,推进网吧连锁进程,完善网吧技术监管平台,建立文化市场动态监测网络。积极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音像制品经营活动,提高正版音像制品的市场占有率。贯彻实施“走出去”战 略,大力扶持国产音像制品和动漫游戏产品以及现当代艺术品出口。加强对民间职业剧团的指导,积极培育和规范农村演出市场。在促进演出市场、娱乐市场和艺术 品市场等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监督管理,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五、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继续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求,认真抓好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扶持文化企业,培 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不断壮大我国文化企业的总体实力。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推动鼓励文化企业做强做大的相关政策,积极倡导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 业的结合,促进文化企业做大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加强对42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指导和管理,努力推广基地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 研究基地等各类文化产业研究实体的作用,围绕文化企业运作机制进行相关研究,加大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继续探索和拓宽利用社会力量培训文 化产业人才的渠道。积极筹备第二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和第四届“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积极配合中宣部和国家统计局完成《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 究制定工作,为下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六、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努力做好文化科研和艺术教育工作

围绕文化创新,研究文化科技的发展和管理;围绕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研究艺术 学科的发展和管理。以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和涉及文化建设现状的大型数据调查研究等应用对策研究为主攻方向,以 提高成果质量为重点,推进艺术科研工作。做好第一届文化部创新奖和第二届全国艺术科学规划成果评奖工作。适应新形势,进一步落实与高等艺术院校的共建工 作,起草《艺术职业教育指导意见》,加强和完善艺术教育管理工作。出台《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完善社会艺术考级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机构。

七、围绕国家外交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工作

根据大国是关键,周边国家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国际多边活动是舞台的我外交

战略格局,遵循党和国家的外交方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 帜,配合我国整体外交大局,加强对外文化工作,充分发挥文化在外交中的作用。继续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文化通过官方、民间和贸易三条渠道 走向世界,精心打造春节、国庆以及“相约北京”、上海国际艺术节、亚洲艺术节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通过文化交流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和平、进步的崭新形 象。认真办好在美国举办的中国艺术节、在印度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法国文化年和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及亚洲文化部长论坛等大型国际文化艺术活动和国际会议。积极 参与第二届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国际文化政策论坛第八届部长级年会、文化与发展大会等国际会议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制订《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 式多样性公约》的工作。落实东方文化研究计划,有计划地在海外设立中国文化中心。以党和国家对港澳台工作方针为指导,以“文化认同,人心回归”为目标,全面加强对港澳台的文化交流工作,遏制文化台独。召开对港澳工作协调会,研究形势,规划工作。做好对港澳的重点文化交流项目。以共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主线,积极开展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大力推动文化入岛。

八、建立和完善文物保护机制,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组织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备案和国有馆藏一级文物建档。做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评审上报工作。继续做好“三峡”、“南水北调”等国家 重点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积极推进渤海国遗址保护工程、南海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重点项目。加强文物安全和文 物维修管理工作,完善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推动文博单位风险等级达标。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推进世界 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加强行政执法检查,严格规范文物行政执法程序。依法引导和规范文物流通。组织开展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解决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确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顺利地开展。在继续做好向联合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工作的同时,建立中国的“代表作”和“国家名录”认证体系,继续开展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逐步加大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投入,加快立法 进程。争取以国办名义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以国务院名义颁布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制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保护工作标准规范,开展资源普查工作。

九、巩固和扩大改革试点成果,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强对文化系统改革试点的分类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对试点中出现的问题及配套政策研究,重点研究社会保障政策,提出相 关解决办法。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并逐步向面上推广。积极稳妥地推进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育一批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增 强国有文化资本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继续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改革,优化服务,提高效益。促进艺术表演团体进一步健全艺术生产、营销、筹资和分配激 励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关注指导试点地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并及时总结经验。落实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完善管理机制,加强依法行 政。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确保文化领域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积极做好准备,及时研究贯彻实施中央制定出台的国家文化发展纲要和关于深化文化体 制改革的意见的具体举措。

十、积极推进文化法规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强化依法管理。积极推进各个层次的立法进程,构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保障体系。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法》、《长城保护管理条例》的立法进程,修改完善《图书馆法》草案。修订《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文物行政处罚 程序规定》。起草《对外文化管理条例》、《互联网文化管理条例》、《艺术品经营管理条例》、《博物馆管理条例》、《水下文物保护条例》

等。积极参与《公益 性文化事业保障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的调研工作。制订、修改相关的文化行政法规。

十一、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着手制定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积极配合国家和地方拟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工作,在深入调研、总结“十五”计划落实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文化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 和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突出重点,联系文化工作的实际,加大对文化建设中若干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力 度,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有关重大政策的出台。深入开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的调查研究,围绕文化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 项调研,拿出有深度、有分量、对工作有借鉴作用的研究成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十二、贯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继续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为 中心,不断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以建设各门类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为重点,加强培养、选拔和使 用力度,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手段。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拓宽培训渠道,加大培 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文化系统干部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做好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各项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和全社会对文化建设更加重视,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 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增强信心、明确方 向、扎实工作,不断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社会科学司2006年工作要点

社会科学司2006年工作要点

2006年的工作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发【2004】3号文件、16号文件精神及各项要求推进工作;以教材建设、队伍建设为主线,以质量建设为核心,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不断深化,促进提高,积极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一、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

今年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关键一年。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紧抓住教材建设和队伍建设两个关键环节,为顺利实施新课程方案开好局、起好步,为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奠定基础。要切实加强宏观指导,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

1.全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修改、送审、定稿、出版工作。及时掌握4门教材编写组的工作进展情况,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按时保质完成教材送审任务。加强教材出版环节的协调配合,确保秋季开学 ‚课前到书‛。

2.全面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方案》。组织开展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三个层次的培训,从2006年3月中旬起至7月底前,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轮训一遍。加强与省级教育部门的工作协调,指导并督促高校做好本校教师的培训和集体备课工作。抓好试点学校及新课程教材试讲工作。3.加强配套教材建设。组织征集、评选和制作4门课程的‚精彩一课‛全程教学示范光盘,推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有效应用,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组织研制教育教学资料数据库。组织编写《学生辅学读本》、《教师参考书》、《教学案例解析》、《热点难点问题解析》等系列丛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全方位支撑。

4.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梳理新课程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设立科研课题,集中力量,重点攻关,为日后教材不断修订完善创造条件。

5.加大对实施新课程方案的督导检查力度。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管副书记培训班,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工作。研究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评估机制,探索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操作办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建设纳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考评以及教学评估工作之中;充分发挥专家作用,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督导检查组,确保新课程方案顺利实施。

6.组织专科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工作,采取集中编写方式,于7月底前完成编写任务,保证秋季开学时提供专科层次学校使用。

7.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在国务院学位办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充分听取有关专家、教师和研究生对课程设置方案的意见和建议,提出加强和改进意见。

8.切实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继续组织编写《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于春、秋两季开学前印发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作为教学参考资料。继续举办全国高校 2 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继续组织制作《时事》VCD,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继续办好2006年中央部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推动地方高校研修工作;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提升计划‛,大力提高科研质量、增强创新能力;继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增强研究活力。

1.贯彻落实《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总政治部关于组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的意见》,继续举办六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加强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成立联合调研组,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大力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建设。

2.在总结‚十五‛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制订‚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编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纲要进行部署。

3.推进科研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系。下发《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修订)》、《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管理办法(修订)》、《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实施办法》等,着力提高科研质量,增强创新能力。

4.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召开基地主任工作会议;开展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评审、中检、结项工作;对优秀重点研究基地的典型经验进行总结推广。

5.做好2006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招投标评审工作;启动后期资助研究项目评审工作。做好2006规划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和专项任务研究项目申报、评审和立项工作;做好2006年项目中期检查、结项和项目成果的鉴定、宣传推广工作;组编《社科要报》。继续做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和成果鉴定工作。

6.营造良好氛围,鼓励精品力作,组织实施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工作,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繁荣发展。

7.积极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设施和研究能力建设。制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建设计划》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文科综合实验室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型专题数据库、案例库、模拟仿真系统和文科实验室。

8.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高校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基金、外文原版图书期刊中心书库及社科服务与管理中心等的建设;召开CSSCI工作会议;进一步做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统计年报工作,不断提高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9.进一步发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的咨询作用,召开社会科学委员会工作会议;召开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会成立大会,继续推进学风建设。组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6年)》;继续编发《社科委专家建议》。

三、切实加强教育新闻出版和教育电视管理工作

教育出版和教育电视工作具有显著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同时,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意 4 见》的要求,通过积极稳妥地改革,推动教育出版和教育电视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繁荣、壮大与发展。

1.会同新闻出版总署召开全国高校出版工作会议。指导高校出版社研制 ‚十一五‛出版规划。分类召开座谈会,总结高校出版单位在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提高质量等方面的经验和作法并积极加以推广。继续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建设工程‛,评选第二批名刊。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努力促进我国高校优秀出版物走向世界。继续协调解决高校出版社优惠经济政策的工作。支持‚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的建设。

2.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做好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高校出版改革的整体思路,明确改革的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推动高校出版单位的体制创新和机制改革。协助中宣部做好对部直属出版单位的调研工作。

3.完成市(地)、县(市)教育电视播出机构职能转变工作。配合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改革发展问题。分级(省、市、县)召开教育电视改革发展研讨会,探索新形势下教育电视事业的改革发展思路,理顺教育电视机构的管理体制。

4.建立并完善主管主办制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高校出版管理体系,促进高校出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对出版社和出版物进行质量检查和协查工作。建立通气会制度,及时向全国高校出版单位进行问题、政策和情况通报。做好高校出版社选题的审核、审批以及书号管理和出版单位的年检工作。

5.进一步加强高校出版人才和队伍建设。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优秀出版人才培养机制和高校出版从业准入及退出机制。5 加强高校出版人力资源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特别要加强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版权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做好高校出版社和期刊主管领导以及编辑、发行人员的培训工作。举办第九届社长总编辑岗位培训班和高校学报主编培训班。

6.进一步发挥大学出版社协会、人文社科学报学会、高校校报学会、教育电视协会和教育音像出版委员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推动教育新闻出版电视单位相互学习借鉴,开展联合与合作。指导大学出版社协会、教育音像出版工作委员会办好第十八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定货会和教育音像电子出版物定货会。

四、做好司内建设工作

尽快完成司组建的‚三定‛工作,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政治责任、责任意识,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建设学习型司局,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支部建设,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与环境。

2006-2-16 6

下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公布2008年工作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公布2008年工作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年文化市场司工作要点

    2013年,文化市场司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文化部工作要点,转变工作作风,推进政风行风建设,以文化市场信息化、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一、推进文化市场......

    文化部:2017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申报范文

    文化部:2017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申报 索 引 号:000014348/2017-00028 分类:财务工作;通知发布机构:财务司发文日期:2017年04月28日名称: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度中......

    文化部再三强调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卓简企业与地方加强合作,共推民族产业发展 为了确保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保护性工作,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一行调研小组前往水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调研,并......

    文化产业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要点(优秀范文5篇)

    文化产业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要点 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深入贯彻“基层基础年”和“质量提升年”为抓手,以建设“文化强区”为目标,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狠抓转型升级,促......

    2013年就业促进司工作要点

    2013年就业促进司工作要点2013年就业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10年工作要点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国......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4年工作要点专题

    关于印发《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师司函[201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根据教育......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点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点 2018年教师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